点击上面 蓝字关注我们
欢迎咨询!
欢迎订阅!
历史教学中培养初中生家国情怀的策略
(一)借助课本和乡土史资源,挖掘家国情怀教育元素
1. 剖析历史人物,诠释家国情怀的体现形式
中华民族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涌现出了很多具有家国情怀的英雄人物。他们有的投笔从戎、轻身报国,有的仗义执言、为民请命,有的潜身格物、探寻真理,有的恪尽职守、无私奉献……这些英雄人物出身不同、行业不同、结局不同,甚至对家国情怀的具体理解和践行方法也不尽相同,但均无一例外地从自己的角度、站位出发去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初中历史教师在开展家国情怀渗透教育的工作时,理应根据课程的教学主题、方向,对与之有关的历史人物展开多角度的介绍和剖析,带领学生对这些人物平凡而又不凡的人生形成更为详细、真实的理解,并对蕴含在他们一生中的家国情结形成深入、完整、生动的认知,依托这种渠道帮助学生进一步把握家国情怀的核心概念和相应的体现、实践路径,最终让学生形成强烈的效仿意识,并看到自己未来的成长标杆。
例如,教师教授“三国鼎立”这课时,可以重点介绍被誉为“千古名相”的蜀汉政权的代表人物诸葛亮及其主要生平:诸葛亮本来在南阳过着“躬耕垄亩”的生活,后来被刘备“三顾茅庐”的诚意和“荡除凶秽”的宏图远志所感染而答应出山,之后便在二十余年的漫长岁月里始终勤恳付出;刘备之子刘禅即位后,诸葛亮虽然有“政则葛氏,祭则寡人”的崇高地位,但是仍旧怀有一颗忠心辅佐后主,继续以“匡扶汉室、恢复中原”为己任,直到最后病逝五丈原。从诸葛亮的传奇一生中,学生能够真切地体会到他“不懈于志,不污于节”的崇高品质,同时基于这一品质的感知和发酵作用形成正确的家国情怀。
2. 分析史实过程,解读家国情怀内涵
笔者通过调查发现,对大多数的初中生来说,“家国情怀”这个词并不陌生,但是对于“家国情怀”的准确概念,他们往往无法说明。基于这个问题,初中历史教师不仅要深入挖掘历史人物对渗透家国情怀所具有的能动作用,还要依托海量的历史事件引导学生立足更加多样的视角去解读家国情怀的精准概念。在中华民族的发展中,很多为了实现自己毕生的理想而坚持不懈、砥砺前行的人物都曾留下了属于自己的“春秋一笔”,然而这些人物当中有一部分的确是为了天下、国家、苍生谋福利的,还有一部分则只是为了自己或者以自己为核心的小集体利益而蝇营狗苟,这两种人的行为在本质上是有着巨大差别的。初中历史教师应当从历史事件的性质和目标两个方向切入,带领学生从宏观的高度去感受、品读家国情怀融于具体事件的形式和方法,并从这些要素中提取“以国家发展为目标的奋斗才是家国情怀的核心体现”的正确结论。
比如,在进行以“我国古代政治经济改革”为主题的专题教学时,我们可以把“新朝改制”和“商殃变法”这两起历史事件作为比较对象:“王莽改制”中的一些举措的确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也确实起到了有限的积极作用,但是这场改革在本质上来讲只是为了满足王莽及其家族的个人私欲,并没有给人民和国家建设带来更多的好处,反倒导致极大的社会动荡;而“商鞅变法”虽然从根本上来说也是为了统治集团而服务的,但是在客观上起到了改善人民生活环境、增强国家实力和发展社会多元文化的作用,且体现了商鞅个人“系于苍生,志于天下”的个人情怀。
展开全文
3. 解析时代变革,揭示不同时代家国情怀的内涵
中华民族经历了五千多年的风雨历程,其中包含着多个不同的历史阶段,每个历史阶段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都是大不相同的,在不同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下,家国情怀的具体含义和表现方式也有个性化的差异。因此,初中历史教师务必要结合不同历史时期独有的时代背景、社会风貌,从立体性的视角出发帮助学生了解家国情怀的差异性表现形式,让学生打破“形而上学”的思维局限,运用更加自如、灵活、具体、能动的方式去感受、塑造正确的家国情怀,同时在更深程度上根据目前社会的发展态势和当今时代的建设诉求进一步剖析家国情怀的新时代内涵。
在开展“北伐战争”和“内战烽火”这两个部分的联合教学时,教师便可从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两党之间的关系演变这个角度切入,引导学生理解家国情怀在不同历史背景、社会环境下的差异性表现:在“国民大革命”时期,孙中山先生领导下的国民党是一支进步的革命力量,致力于推翻封建军阀统治,这与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目标有着很大的一致性,因此国共之间的合作就成为彰显两方党员家国情怀的一种形式。而随着内战的爆发,蒋介石领导下的国民党与人民为敌的嘴脸暴露无遗,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先锋队用人民战争的方式来诠释捍卫民族独立和国家自由的家国情怀。
(二)构建历史课堂活动,引导学生认知和培养家国情怀
1. 历史课堂上组织代入式体验教学
尽管经历了一定阶段的身心成长,但不可否认的是,大多数的初中生在理解、吸收外界资讯的活动中仍旧存在十分突出的感性色彩,并不能也不乐于参与概念性、抽象性较强的知识学习活动。因此,初中历史教师在立足课程教学渗透家国情怀时,务必要根据一些课程和学生的主客观条件、目标来组织具有感染力的课堂活动,让学生从活动中深入感受对应的历史场景和事件,同时在这期间以沉浸式的模式解读家国情怀的核心要义和表现形式,以此来协助学生收获更为精准的概念认知和更为具体、高质的学习成果。
比如,在带领学生学习完“外交事业的发展”这一部分之后,教师可以选择诸如中美建交、中日建交、“重返联合国”等外交事件,并从这些事件中挑选一些故事作为“底材”,鼓励学生挑选自己熟悉、喜欢的内容来自行设计、排练一场相关的“舞台剧”。学生自己来完成角色分配、台词撰写、脉络划分、道具准备和场景布置等活动。下一堂课,各个“剧组”将自己准备的“舞台剧”表演给全体师生观看,而后以投票的方式选出1 ~2 个“最佳剧组”和若干位“最佳演员”。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在观看、表演的过程中自然地体会到人物身上的家国情怀。
2. 利用课外影视资源进行场景化教学
对家国情怀的宣传和社会性塑造已经成为一项国家工程,因此,很多文化工作者也相继创作出了大量高质量的家国情怀主题作品。据此,初中历史教师不妨根据课程教学的主题和学生的趣味倾向,挑选一些具有一定角色表现力和情绪渲染力的爱国主义影视作品并组织学生观看,使学生从中感受到相应人物捍卫国家独立、推进社会发展的精神和事迹,同时采用视听结合的方式进一步优化学生的认知体验。
例如,学完“钢铁长城”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看一看《横空出世》《撼天记》等反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国防建设历程和成就的电影,结合片中有关角色的行为和事件来对家国情怀在国防建设事业中的体现与价值形成能动认识,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将自己代入剧中去想一想自己在面对同样的困难、选择时会何去何从,从这个角度出发来进一步体会家国情怀的可贵和伟大。
(三)借助社会综合实践,帮助学生深入感知并践行家国情怀
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亲身实践,相应的情感获得才能够更有质量和效率。据此,教师要通过课堂讲解的方式,举例让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进而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家国情怀观,更要对标本阶段课程教学的主题、方向,还有学生的理解水平、趣味倾向,有意识地带领他们参加更多、更丰富的对标历史人文情怀的社会实践,让学生在参加这些活动的过程中以更投入、真切、直观的方式体会家国情怀的核心要义和文化魅力,进而在家国情怀渗透学习的过程中实现从“知道”到“了解”再到“继承”“弘扬”的升维。
教师可以选择师生都方便的特定时间,得到学校领导的支持后,带领全班学生参观当地历史文化遗迹,也可以参观地方博物馆、烈士陵园等,通过聆听讲解、参观展品的方式,了解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者为了实现民族独立、国家自由而抛头颅、洒热血的事迹;还可以走访当地参加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各项建设工作的老革命、老前辈、老英雄,从他们的口中得知更多有血有肉的英雄人物及其先进事迹,进一步品味家国情怀的内涵和意义。
除了以上几方面主要策略,初中历史教师还要深刻意识到,很多初中生对家国情怀的概念、作用和彰显路径是有着自己的个性化理解的,这种理解往往和教师的认知存在一定的差别,而这些差别中有很多是可以被广泛吸收进总体的教学工作资源当中的。另外,历史课堂上进行家国情怀教育时,不妨大胆引入“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学生具备一定的认知基础的前提下,选择部分学生,让其围绕“我眼中的家国天下”这个主题来进行“生生”授课活动,鼓励大家结合自己所理解的家国情怀做一番阐述,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在更为轻松、平等、自由的气氛中强化对家国情怀和历史知识的理解、吸收和融汇,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引导效果。当然,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也要扮演好“助手”的角色,给予学生更多的协助和提示,以此确保活动顺利进行。
【工作单位】
甘肃临夏市河州中学,甘肃 临夏
——《新课程》杂志(节选)
初审:李艳韬复审:乔彦鹏终审:郝二军
校对:赵飞飞编排:王丽娟
2023
好
书
推
荐
官网网址:
《新课程》杂志
主 管:山西出版传媒集团
主 办:山西三晋报刊传媒集团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14-1324/G4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1673-2162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