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灭亡后,九位封疆大吏都去了哪?溥仪时期的各地总督都有谁_总督_宣统_清朝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张鸣岐 总督 宣统 清朝

本文目录

  • 清朝灭亡后,九位封疆大吏都去了哪
  • 溥仪时期的各地总督都有谁
  • 清朝灭亡后,九位封疆大吏都去了哪最后下场如何
  • 大清灭亡后,九位总督的最后下场如何
  • 九大总督东三省总督、 直隶总督、两江总督、 两广总督、湖广总督、闽浙总督、陕甘总督、四川总督、云贵总督的封疆地盘都有多大,他们有怎样不同的结局
  • 清朝被推翻之后,那些大臣都是什么样的结局
  • 两广总督是多大的官
  • 大清王朝灭亡后,九大著名的封疆总督的结局如何

清朝灭亡后,九位封疆大吏都去了哪

封疆大吏,一般指封建时代管辖一省或数省的长官。

清代薛福成所著的《庸盦笔记》第二卷《劳文毅公善居危城》一文写道:“善化劳文毅公为封疆大吏二十年。”劳文毅公,指曾在咸丰和同治年间当过两广和云贵总督的劳崇光,说其是“封疆大吏”倒也名副其实。

清朝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像劳崇光这样级别的“封疆大吏”,总共设了9位,分别是云贵、两广、湖广、四川、陕甘、闽浙、两江、直隶和东三省。那么,清朝灭亡后,这些人都去哪儿了呢?

根据他们在辛亥之后的行为和遭遇,大体有主要有6种结局。

殉国

辛亥革命中,第一个为清殉国的封疆大吏是闽浙总督松寿。

松寿,字鹤龄,满洲正白旗人,1907年授闽浙总督。《清史稿》评价他“不务赫赫名,然律己以廉,临下为宽,为时论所美”,说明他不管是做人还是为官,口碑都还不错。

武昌起义爆发后,福建的新军也积极响应,推举第十镇统制孙道仁为都督。革命军要求松寿及其手下的八旗军缴械投降,被松寿拒绝,双方展开激战。兵败,松寿在他的总督署后面高开榜画像店吞叶子金自杀。

与松寿不同,赵尔丰、端方二人是被杀。

赵尔丰,字季和,汉军正蓝旗人。他长期在川藏任职,担任过川滇边务大臣、驻藏大臣,在边境治理上颇有建树。其上级领导锡良赞赏他“果毅廉明,公而忘私”。1911年3月,赵尔丰接替兄长赵尔巽任四川总督。

赵尔丰。来源/《中华民国历史图片档案》第1卷

他的运气并不好,此时因清廷打算将铁路收归国有,四川正兴起保路运动并渐成燎原之势。赵尔丰本人对清廷这一决策也是颇有微词,他同情川人的保路行为,认为他们“争路争款理正当”,并与下属官员联名向朝廷建言,请求变更收路办法,准予暂归商办。

对于这一合理化建议,清廷不仅没有采纳,反而电令其解散群众,切实弹压。于是,赵将咨议局局长蒲殿俊等人拘捕入狱,并令卫兵射杀前来请愿的民众。此举遭到当时督办川汉铁路大臣端方的弹劾,认为其“操切激变”。朝廷罢黜了赵尔丰的四川总督职务,并任命端方为新总督,率兵入川。

恰在此时,武昌起义爆发。赵尔丰担心端方入川后对己不利,就释放了蒲殿俊等人,四川随即宣布独立,成立“大汉四川军政府”。不过,独立后的四川政局并不稳定,军政府成立不久,就发生了巡防营兵变,蒲殿俊、朱庆澜两位正副都督逃匿。军政部长尹昌衡出任都督。在他授意下,11月22,赵尔丰在贡院门口被处决。据说,临刑前他“骂不绝口”。

不久,他的继任者端方也以同样的方式殒命。

端方,字午桥,托忒克氏,满洲正白旗人。《清史稿》说其“性通侻,不拘小节,笃嗜金石书画”。与尔丰起步于县衙文书小吏不同,端方是科班出身,经过科举考试进入官场。在出任四川总督前,他先后担任湖广、两江、直隶三地的总督,还作为清廷委任的五大臣之一,出洋考察宪政,可以说,能力和见识兼而有之。

端方与两江学堂学生。来源/《图说中国百年社会生活变迁》

但其不拘小节的性格也给他的政治生涯埋下隐患。因在慈禧太后的葬礼上拍照,他被言官弹劾,说其“不治崖检”,也就是不注重自己的言行,被当时的摄政王载沣以“恣意任性、不知大体”为由革职。1911年5月,赋闲在家的端方重新被起用,任督办粤汉、川汉铁路大臣,相当于清廷落实“铁路国有”一事的急先锋。

端方本人对“铁路国有”并不赞成。他授命离京赴鄂之前,上书朝廷,以“路工重要川粤汉民情固结恐酿剧变”为由,希望清廷改变铁路国有政策,被朝廷否决。期间,因赵尔丰在四川弹压民众导致事态升级,清廷令端方率军入川,同时代替赵尔丰署理四川总督一职。

9月初,端方带领湖北新军第八镇两标士兵离开武汉,前往四川。此举导致清廷在武汉兵力空虚,为起义提供了绝佳机会。武昌起义消息传来,端方已经感到军心不稳,每人发给一枚银质奖章、五品军功札子一件,以笼络抚慰人心。不过,此举收效甚微,到达资州时,部下哗变,端方及其胞弟端锦均被乱刀砍死。

上面以身殉国的3位总督,死后都得到朝廷加封,并拥有了谥号。而有一位总督在革命危机面前,不光跑得快,还成为人人唾弃的汉奸。

汉奸

两广总督张鸣歧,是9个地方总督中唯一一位当汉奸的。

张鸣岐,字坚白,山东无棣人。他虽是举人,但早年仕途并不顺利,加入晚清官场大佬岑春煊的幕僚队伍后开始崭露头角,并成为晚清最后一任两广总督。

张鸣歧。来源/《东方杂志》1911年第9期

武昌起义爆发后,张鸣岐在广东持观望态度。一方面,他电请朝廷罢免亲贵、改组内阁;另一方面,当革命党人在文澜书院门口树起“广州独立”的旗帜时,他对两万余名请愿独立的民众,却避而不见。当他获悉袁世凯被任命为钦差大臣,清军在汉口、汉阳两败革命军时,态度转而强硬,命令手下上街扯去革命的灯旗标语,巡街捕人。

广州独立后,民众推选张鸣歧担任都督并代表前往总督署送印,却发现张鸣岐不见踪影。原来他早于当天上午逃亡沙面租界,后乘英国军舰逃往香港,再逃日本。

民国成立后,张鸣歧回到北京,在临时大总统袁世凯手下当一名高级顾问。袁准备称帝时,张鸣岐与杨度、孙毓筠等人,积极附从,同时,他还与一直主张“复辟”的张勋暗中联系,以期清朝复辟后能给自己安排个职位。事败后,他隐居到上海法租界,常年吃斋念佛,看起来好像是不问世事,实际上是在等待一个新的机会。

卢沟桥事变后,张鸣岐觉得自己的机会来了,他加入大汉奸王揖唐等人发起的“中华佛学会”,后又与王克敏、靳云鹏等汉奸一起,到日伪政权中的“华北政务委员会”任职。甚至在抗战即将结束时,与王揖唐、殷汝耕等发起“乙酉法会”,为行将灭亡的日本法西斯摇旗呐喊,祈祷“大东亚圣战之必胜”。

也许是抗战胜利后不堪“汉奸”之名的压力,或是想追随日本法西斯的阴魂,1945年9月15日,张鸣岐在天津病逝。

与张鸣歧相比,两江总督张人骏在气节方面则更显可贵。

出逃

张人骏,字千里,直隶丰润人,同治朝戊辰科进士。他最为人称道的是在担任两广总督时,乘坐军舰赴西沙群岛巡航,在永兴岛上升旗鸣炮,宣示中国对南海诸岛的主权。

武昌起义刚爆发时,他正处在长江下游的南京城内,从他给内阁的电文中,能够看出其内心的焦虑和恐慌:“下游江防紧要,伏莽素多,乘机窃发,在在堪虞……请海军部饬即多派兵船……兼程来宁,分布各埠,保华洋商务。”

然而,革命形势的发展大大超出他的想象。11月初,上海、浙江等地先后宣布独立,不过,南京城还控制在张人骏的手里。12月初,面对攻城的革命军,张人骏先是派和自己私交甚笃的美国传教士、鼓楼医院院长马林与新军接洽,表示愿意投降。趁着马林出面周旋的空隙,张人骏让手下准备好一个箩筐,趁着天黑,将箩筐一头用绳索固定在城楼上,他坐在里头缒下城墙,出了城,直奔停泊在下关江面的日本兵舰。他也因此被人戏称为“箩筐总督”。此后,由南京到上海,再到青岛。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青岛被德国占领,张人骏一家北上天津避难,之后就一直待在天津。

虽然当过几任“封疆大吏”,张人骏因为官清廉,并没有攒下多少家底。他在青岛和天津的晚年生活过得比较拮据。《胶澳志》说他“然清廉自持,家无余财”。张人骏的曾孙、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的张守中研究员说起曾祖父时,也是一声叹息:“他的晚年,和那些曾经与他同样地位的清朝大臣比起来,的确比较潦倒。”尽管如此,面对袁世凯称帝前后向他发来的请柬,他一概拒绝,至少在骨气上比张鸣歧要硬实很多。

1927年初,张人骏在天津寓所去世,享年82岁。他死后,末代皇帝溥仪亲自到他家吊唁,也算是对这位晚清老臣的怀念。

同样是面对革命军的进攻时选择出逃,湖广总督瑞澂就没有这么好的运气了。

瑞澂,字莘儒,满洲正黄旗人,武昌起义爆发时,他正在武昌城内。城内清军无论是数量还是武器质量,其实都要优于起义军。但瑞澂听了老婆廖克玉的话,在后花园挖了洞跑了出来逃上停在长江的楚豫舰,最后一路逃到上海。

清廷对他这种逃跑行为异常愤怒,一开始只是下旨革职,仍让其署湖广总督一职,希望他戴罪立功。后听说他逃到上海,直接下旨逮捕,于是瑞澂又逃往日本。

民国成立后,北洋政府将瑞澂存在山西钱庄的百万财产没收。没多久,这位逃往总督就在上海一命呜呼。

与这两位总督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有一位总督选择“逆流而上”。

复辟

张勋,字少轩、绍轩,江西奉新人。因祖父被太平军所杀,他为报仇,成年后投军,从一个小兵,逐渐成长为江南提督这样的朝廷高级军事干部。

辛亥革命爆发时,他刚被提拔为江南提督,驻防在浦口。作为清朝“死忠”,他在南京与革命军打了一个多月,不得不带着几千辫子军败退徐州。末代王朝也很看重他,授予他江苏巡抚、兼署两江总督和南洋大臣的头衔。可以说,张勋仕途上至此达到顶峰。

张勋。来源/图片中国百年史1894-1949(上)

他在徐州一边扩充军力,一边找机会“复辟”大清王朝,并分别在1913年、1917年先后搞过两次“复辟”。

1913年夏,前清遗老、恭亲王溥伟在青岛纠集一帮人,打算“联结张勋癸丑之春举兵济南”。张勋在徐州积极响应,与康有为等拟定癸丑三月初三在“济南起兵”。此事被袁世凯获悉,这次复辟最后无果而终。

1917年夏,张勋借北洋政府内的“府院之争”,带兵北上入京后,密电康有为、刘廷琛等复辟骨干前来共同策划。6月30日,他入宫参加“御前会议”,决定当晚复辟。晚上12点,张勋带人入宫朝拜溥仪,“高呼万岁”。张勋因拥戴有功,被任为内阁议政大臣,兼任直隶总督和北洋大臣。不过,这出“复辟”闹剧仅仅维持了10天左右就宣告失败。张勋逃亡荷兰使馆避难。

影视剧中的张勋。来源/电影《建党伟业》截图

自感“复辟”无望的张勋,此后转战商场。他利用多年搜刮来的资金在他老家九江兴建纱厂,成为江西最早、最大的近代工业企业;在北京兴建江西会馆、南昌府会馆、奉新会馆等,为来京办事的江西人免费提供食宿;此外还有修桥筑路,开办当铺等等,赚的是盆满钵满。

1923年9月12日,张勋在天津逝世。

与张勋经历类似的,是直隶总督张镇芳。

张镇芳,字馨庵,河南项城人,是袁世凯的表弟,所以,他的宦海生涯,与袁世凯紧紧联系在一起。张镇芳被任命为直隶总督后没过几天,大清就亡了。不过,他的表兄袁世凯做了民国大总统,张镇芳的仕途之路没有中断。

张镇芳。来源/《中华民国历史图片档案》第1卷

民国时期,张镇芳被袁世凯任命为河南都督兼民政长。他在袁世凯称帝一事中鞍前马后,与当时的财政总长梁士诒合谋成立一个全国请愿联合会的民意机构,他出任副会长。这个机构负责在全国范围内发动那些社会上有一定地位的人,请愿变更国体。被列入名单的人,由他们组织请去吃饭、看戏,还有直接送钱。张镇芳因此和赵秉钧一起被称作是袁世凯的“哼哈二将”。不过,在张的内心深处,还是对清室复辟更认同一些,因为如果袁世凯称帝,他就在历史上被列为“二臣”,这是他们很忌讳的一点。

所以,袁死后,张镇芳又把目光瞄向主张复辟清室的张勋。1917年5月11日,他与直隶省长朱家宝等人联合致函张勋,认为目前是复辟大好时机。宣统复辟后,他如愿再次当上高官,被任命为度支部尚书。复辟失败后,他没有张勋跑得快,被捕入狱。后经过疏通,以保外就医的方式重获自由,住到天津,直到1933年去世。

民国时期的张镇芳,在执着于“复辟”的同时,还在袁世凯的支持下创办了盐业银行,他出任总经理。张本人担任过晚清的盐官,与全国各地的盐官、盐商都很熟悉,盐又是历朝历代必不可少的战略资源,所以盐业银行自创办后,获利巨大,在北平、天津、上海、汉口相继开了四家分行。张家也借此攒下了巨额财富,这才使得张镇芳的继子张伯驹得以有财力收藏古玩字画。

张镇芳之前的直隶总督,名叫陈夔龙。

辞职

陈夔龙,字筱石,贵州贵阳人,曾先后做过四川和湖广两地总督,1909年,接替被免职的端方,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对于他在任期内的表现,同时代的陈三立评价其“类皆切挚,戆直孤忠,謇謇有可揭日月而泣鬼神者!”

武昌起义消息传来时,陈夔龙的反应与大多数官员一样,密电内阁,建议将富有镇抚经验的岑春煊调任湖广总督,责令其收复武昌,并认为武汉新军仅有一小部分参与了兵变,建议清廷用快车速将士兵运往汉口。不过,清廷并未采纳这一建议。

陈夔龙。来源/《东方杂志》1907年第8期

在南方各省纷纷宣布独立时,陈夔龙治下的直隶保持静默。他拒绝了立宪派士绅的独立请求,同时采取措施努力维持社会秩序的稳定,使得天津没有出现严重混乱。《大公报》评价他“无愧为今日救时之贤长官,则人民亦必依赖而信任之”。而陈夔龙自己也颇为自得,他在回忆录中写道:“直隶一省于全国分崩离析之秋,卒能烽火不惊,诚属徼天之幸。”

然而,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眼见清亡已无可挽回,1912年2月3日,陈夔龙以生病为由,辞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之职,迁居德国租界。不久,宣统帝下诏退位,陈夔龙移居上海。

袁世凯上台后,曾请他出山,被他拒绝。张勋复辟的“闹剧”中,他应邀出任弼德院顾问大臣,虽未及上任,但一颗心始终系在清室之上。当溥仪被冯玉祥带兵驱逐出故宫时,上海的陈夔龙义愤填膺。段祺瑞上台后,他邀请一帮遗老遗少致电要求恢复对清室的优待。直到溥仪成为日本帝国主义的傀儡之后,他才对清廷复辟彻底死心,真正过起了隐居生活。

1948年8月17日,陈夔龙在上海寓所去世。他也是前清“封疆大吏”中唯一一位活着看到抗战胜利的人。

参政

相较于陈夔龙,赵尔巽和李经羲两位总督似乎更喜欢发挥余热。

赵尔巽,字公镶,汉军正蓝旗人,是前面被杀的四川总督赵尔丰的哥哥。1911年4月,从四川总督调任东三省总督兼管三省将军事务钦差大臣。关外是清廷的发家之地,能把赵尔巽放在这个位置,足以说明朝廷对他有多信任。

赵尔巽。来源/《中华民国历史图片档案》第1卷

武昌起义之后,他面对关内大部分省份独立的紧迫形势,决定召开军、绅、商、学各界代表会议,成立“奉天国民保安会”。会上,有人要求赵尔巽宣布东三省独立,此时张作霖突然跳上讲台,把手枪放在桌子上大声说:“我张某虽好交朋友,但我这支手枪,它是补交朋友的。”就这样,虽然关内形势波涛汹涌,但东三省的革命之火并未燃起。

清廷退位后,他同大多数清廷遗老一样逃往青岛。1914年,北洋政府打算编撰《清史》。按袁世凯的意思,让赵尔巽当馆长,于式枚、刘廷琛当副馆长。结果刘廷琛把袁世凯派过去的使者骂了一顿,赵尔巽则欣然答应。面对别人说他“二臣”的指责,他辩解道:“我是清朝官,我编清朝史,我吃清朝饭,我做清朝事,并非‘二臣’”。袁世凯死后,他一边继续编书,还在段祺瑞执政时担任参政院议长等职。

1928年5月,536卷、800余万字的《清史稿》全部出版。尽管时人认为史稿错误疏漏太多,这部鸿篇巨制的确是耗费了赵尔巽的全部精力,他也在《清史稿》全部出版的前一年9月病逝。

与晚年赵尔巽经历相似的是云贵总督李经羲。

李经羲,字仲仙,安徽合肥人,是晚清重臣李鸿章的侄子。1910年,担任云贵总督。与之前大多数“封疆大吏”不同,李经羲对革命持相对宽容的态度。比如,他任总督时,有人举报蔡锷是革命党,即使明知道蔡锷在进行革命活动,他对此睁一眼闭一眼,甚至还偷偷拿出银元资助蔡锷。

赵尔巽。来源/《中华民国历史图片档案》第1卷

辛亥之后,蔡锷在云南发动起义,建立军政府。他首先是劝李经羲主持云南政局,被李拒绝。有人提议将李经羲枪毙,被蔡锷否决,转而采用礼送出境的方式将李送出云南。

离开云南后,李经羲回到北京,在袁世凯的北洋政府内谋了政治会议议长的闲职。袁死后,北洋政府内发生黎元洪与段祺瑞的“府院之争”,李经羲被黎元洪请来当内阁总理。结果,他在这个位置上只呆了一周,就被谋求“复辟”的张勋给赶下台。此后,李经羲心灰意冷,再未过问政治,1925年9月,在上海病逝。

末代总督中还有一个是陕甘总督长庚。长庚,字少白,满洲正黄旗人。辛亥后他的结局,《清史稿》只有简单一句话:“逊位旨下,长庚乃将总督印交布政使赵惟熙而去,越四年卒,谥恭厚。”关于他的史料甚少,存在感相对较弱,不过结局上也算善终。

站在今人视角看,这12位“末代总督”,本有机会也有条件比普通人看得更远、做得更多,但面对摇摇欲坠的大清王朝和浩浩荡荡的革命洪流,他们大多数人固执的继续充当旧制度的坚定维护者,不是一起沉沦,就是试图螳臂当车而闹出历史笑话;还有一些知难而退的,也在“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惆怅中度过余生。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大概有二:其一,“末代总督”们几十年的宦海生涯塑造了对“皇权”的强烈执念和“食君俸禄忠君之事”的固化思维;其二,正是常年身居高位,才知道个人荣辱以及家族命运早已与封建王朝紧紧地绑在一起,所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同时,我们也看到了一些人,如赵尔巽、李经羲,面对“忠和义”“名与利”也做出了相对体面的抉择,这或许也是他们为自己找到的最好的归宿了吧。

溥仪时期的各地总督都有谁

宣统年间,清廷在全国设有九位总督:东三省总督、直隶总督、两江总督、两广总督、闽浙总督、湖广总督、陕甘总督、四川总督和云贵总督,以直隶总督为尊,东三省次之,两江总督再次之,其余总督地位相当。

东三省总督

宣统元年(1909年)1月1日—2月8日,东三省总督是为徐世昌。徐世昌是东三省设总督后的第一任总督,也是东三省能置总督的首功之臣。光绪三十一年(1906年),鉴于日本、沙俄对东三省这清廷龙兴之地的虎视眈眈,徐世昌向清廷提出了《通筹东三省全局折》,认为要想阻止日俄两国对东三省的蚕食,就必须要确立总督一人负责制,将东三省的所有资源全部聚拢在一起,“以一人之力总集群策,复以全国之力倾助车隅之地”

同年,光绪和慈禧同意其所请,下诏正式在东三省建立总督区,并任命徐世昌为东三省第一任总督。徐世昌到任后,仅用二年的时间,就让东三省焕然一新。清廷宗室载涛“自欧考陆军归国,经奉天见马路、电灯、军警无不备具,街市焕然一新,乃宿公署,俨然欧式,益服世昌新政经画,非它省疆吏所及。还朝即力荐其值枢府焉”,世人称东北三省新政为“徐世昌新政”。

宣统元年(1909年)2月8日—宣统三年(1911年)4月20日,云贵总督锡良代替徐世昌为东三省总督。1909年,徐世昌治东三省有功,在宗室载涛的力荐下于2月被调往中枢,8月任协办大学士,补授军机大臣。在徐世昌升任中枢后,在云贵总督任上颇有建树的锡良调任东三省总督。锡良就任东三省总督后,肃吏治,整军备,理财政,清盐务,东三省由此逐步走向繁荣。东三省任上,锡良最突出的贡献就是阻止发生在中俄边境的鼠疫向东三省蔓延,继而让东三省的百姓免遭一劫。

宣统三年(1911年)4月20日—民国元年(1912年)2月12日,四川总督赵尔巽代替锡良为东三省总督。1911年,锡良告病休养,清廷遂调赵尔巽补缺。赵尔巽调任东三省总督数月后,武昌起义爆发,之后全国多省宣布脱离清廷,拥护革命。此时赵尔巽死忠清廷,以武力镇压东三省的革命党。在赵尔巽的武力威压下,东三省直至1912年清亡,都未脱离清廷的掌控。

直隶总督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宣统元年(1909年)五月,直隶总督是为杨士骧(署理)。杨士骧在任期间,修治海河,多次上书减免税赋,一心为民,是为能吏。

宣统元年(1909年)五月—宣统元年(1909年)五月,大学士那桐暂代杨士骧为直隶总督,署理半月。1909年5月,杨士骧殁于任上,因清廷还未找到接任的合适人选,所以由大学士那桐暂时署理直隶总督。

宣统元年(1909年)—宣统元年(1909年)十月,两江总督端方代替那桐为直隶总督。1909年,那桐署理直隶总督半月后,端方由两江总督调任直隶总督。十月,端方被命筹办慈禧太后梓宫移陵及相关事宜,在慈禧出殡之时因拍照惊扰隆裕太后,被罢官,任期仅六个月。

宣统元年(1909年)十月—宣统元年(1909年)十月,直隶布政使崔永安暂代端方为直隶总督,署理约二十天。1909年十月,因端方突然被罢官,一时间找不到合适的人选,遂让崔永安暂行直隶总督权。

宣统元年(1909年)十月—宣统三年(1911年)十二月,湖广总督陈夔龙就任直隶总督。陈夔龙是一个十足的顽固派,对清廷可谓是死忠,武昌起义时,曾力主袁世凯出兵剿灭革命党人,之后清亡后,也曾参加过张勋复辟的闹剧。

宣统三年(1911年)十二月—民国元年(1912年)2月12日,湖南提法使张镇芳署理直隶总督。宣统三年(1911年)十二月,陈夔龙告假辞官,张镇芳在袁世凯的支持下署理直隶总督,仅十天,清亡。

两江总督

宣统元年(1909年)6月28日—宣统元年(1909年)6月28日,江宁布政使樊增祥护理两江总督,仅一天。

宣统元年(1909年)6月28日—民国元年(1912年)1月23日,两广总督张人骏调任两江总督。张人骏虽也是清朝的死忠份子,但是他敢于大义凛然,与外强不懈抗争,维护国家主权,这却不失为是爱国官员。1909年四月,张人骏顶着巨大压力派水师提督李准、副将吴敬荣、刘义宽等170余人,分乘“伏波”、“琛航”等军舰前往西沙群岛,查明岛屿15座,命名勒石,并在永兴岛升旗鸣炮,公告中外,重申南海诸岛为中国神圣领土。

民国元年(1912年)1月23日—民国元年(1912年)2月12日,江南提督张勋署理两江总督,直至清亡。

两广总督

宣统元年(1909年)6月28日—宣统二年(1910年)10月29日,山东巡抚袁树勋署理两广总督。袁树勋是清朝总督中少有的开明人士,曾呼吁清廷开国会、消祸萌。

宣统二年(1910年)10月29日—宣统三年(1911年)4月14日,广东将军增祺兼署两广总督。1910年10月29日,对清廷心灰意冷的袁树勋辞官寓居上海,清廷遂命增祺署理两广总督。

(宣统三年)1911年4月14日—11月8日,广西巡抚张鸣岐升任两广总督。1911年4月,增祺赴京城就职,为奕劻皇族内阁弼德院顾问,张鸣岐贿赂奕劻得以升任两广总督。武昌起义后,广东亦被革命党人占据,11月8日,张鸣岐逃往香港,革命党人遂宣布两广脱离清廷。

闽浙总督

宣统元年(1909年)—宣统三年(1911年)11月8日,闽浙总督是为松寿。松寿是清朝九位末代总督中唯一战死的,抛开民族成见,他绝对是一位忠臣。武昌起义爆发后,福建革命党人彭寿松争取到福建新军协统许崇智等人,于1911年11月12日发动起义。1911年11月8日,革命党人劝告松寿交出政权,但松寿誓死不降。受此刺激,革命党当天晚上便发动起义,双方激战了一个晚上,最终松寿战败,松寿见大势已去,遂吞金自杀 。

湖广总督

宣统元年(1909年)1月—10月,湖广总督是陈夔龙

宣统元年(1909年)10月—宣统三年(1911年)10月,两江总督瑞澄署理湖广总督。武昌起义爆发时,瑞澄弃城而逃,先逃至上海,不久闻听清朝政府欲治其罪,遂再逃日本。瑞澄逃跑后,湖广宣布脱离清廷。

陕甘总督

宣统元年(1909年),陕甘总督是升允。升允是为清廷死忠份子,武昌起义爆发后,曾率甘军东进,连下十余城,逼近被革命军占据的西安,是差点替宣统收回一大片失地。但是在1912年2月,因清帝溥仪宣布退位,甘军得知消息后,遂拒不与革命军作战,升允无奈西退。

宣统元年(1909年)—宣统三年(1912年),伊犁将军长庚调任陕甘总督。1909年,升允因上疏反对立宪,遂被清廷以妨碍新政之过失革职,之后伊犁将军长庚接任。武昌起义爆发后,长庚应对不利,致使西安等重地被革命军所占。1912年,溥仪宣布退位后,长庚将总督印交布政使赵惟熙后离去。

四川总督

宣统元年(1909年)—宣统三年(1911年),四川总督为赵尔巽。赵尔巽督川时期,设“经征局”负责清理财赋,仅有一年时间就使四川财政裕平,同时他对凉山少数民族,实行“改土归流”,设“平夷局”联络少数民族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感情,继而受到少数民族忠心拥护。

宣统三年(1911年)—9月,赵尔巽之弟赵尔丰任四川总督。赵尔丰到任数月后,四川爆发保路运动,初赵尔丰认为“四川百姓争路是极正常的事”,一面开导民众,一面电恳内阁“筹商转圜之策”,但是最后在清廷的逼迫下,赵尔丰被迫使用武力镇压,从而引起暴乱。9月清廷以应对不利为由,将赵尔丰罢官。

云贵总督

宣统元年(1909年),云贵总督是为锡良。督云贵期间,锡良整顿吏治、兴办学校、整顿军备、修筑铁路、禁止鸦片,使云贵地区的整体环境是大为改观。

宣统元年(1909年)2月—宣统三年(1911年),广西巡抚李经羲任云贵总督。督云贵期间,李经羲创办了云南讲武堂,培养了一大批最后推翻清朝统治的民国将领,如蔡锷等。辛亥革命时,李经羲被蔡锷礼送出境。

清朝灭亡后,九位封疆大吏都去了哪最后下场如何

直接盘点末代的九位总督吧,毕竟,题中所说的封疆大吏其实就是总督。

东三省总督赵尔巽

东三省是最后设立总督的,而最后一任总督就是赵尔巽,进士出身也是一个东北人。在清朝灭亡之后,袁世凯想让赵尔巽当自己的顾问的,可是也许是因为还有一点骨气吧,所以赵尔巽就没有去,而袁世凯也没有过多的为难,让他去编写清史,可是还没写完,就留下一个稿子赵尔巽就因病去世了。

直隶总督张镇芳

原本的直隶总督是袁世凯,后来袁世凯退岗离职,于是他兄嫂的弟弟张镇芳就直接接他的班了。也是因为这关系,所以张镇芳在清朝灭亡之后就直接跟着袁世凯干了,后来袁世凯去世了,他就跟着张勋搞起了复辟,失败后被抓了判了个无期,之后破财消灾出了狱就去经商去了,享年七十岁,也算的上是结局好的了。

两江总督张勋

张勋可以说是清王朝最忠实的拥护者了,因为他对清王朝都至死不渝,不仅搞起了复辟,到死的时候都留着辫子,而且还让自己的手下都留着辫子,是个典型的保守派。在复辟失败后,他就逃到了天津,直到1923年去世,被运回老家江西安葬。他自称:吾回天无力,尚可独善其身。脑袋在、辫子不掉!真吾大清股肱之臣。

闽浙总督松寿

松寿是满洲正旗人,在清朝灭亡的时候,他尽力的去抵抗,甚至让妇女手持兵器。最后,秉持着国在人在,国亡人亡的念头,松寿吞金自杀,为大清殉葬去了。

湖广总督瑞澄

瑞澄被称作是大清的掘墓人,因为正是因为瑞澄,武昌首义才这么快就爆发了,撇开调兵去四川不说,早在起义之前,瑞澄就得到了起义者的名单,可是不知是无心还是有意,他竟然随便抓几个杀了就完事了,导致了起义者横下心直接提前起义了。都没有怎么反抗就直接逃到了上海后来再逃到日本,等到风头过去了又回到上海于1915年去世。

两广总督张鸣岐

因为在晚清时期,两广地区着实是是非之地,处于多事之秋,所以也没有什么人愿意来两广,后来张鸣岐通过走后门买通了袁世凯才来到两广当总督(难度也不怎么大)清朝灭亡之后,他就投奔袁世凯去了,尽极阿谀奉承鼓吹袁世凯复辟帝制。后来袁世凯去世,他就逃到了天津,在九一八事变之后,他就直接投奔日本人去了,也正因为此而为国人所诟病,直接被定性为汉奸,在1945年被骂死了。

陕甘总督升允

升允是蒙古镶黄旗人,原本就是陕甘总督,后来因为反对维新派的君主立宪而被强制退休了,后来在武昌起义时就又被任命为陕甘总督。在上任之后,他就反攻西安,想为皇帝留下一条后路,可惜的是,西安还没打下来呢,大清就灭亡了。不过他还不死心,仍然与革命党对抗,还策划复辟帝制,为此,他还和日本人走的比较近,幻想着借助日本的力量复辟,不过,他在九一八事变之后不久就抑郁而终了。

四川总督赵尔丰

赵尔丰是东北三省总督赵尔巽的弟弟,算的上是末代总督中比较有作为的了,因为他在任期间率领军队去西藏镇压由英国人操纵的西藏叛乱军,并且将其打败,将西藏保留在了中国的版图中,不至于分裂出去。后来武昌起义之后,因为在四川保路运动中屠杀革命党人士,所以赵尔丰被直接公审处决。

云贵总督李经羲

李经羲是李鸿章的侄子,同时也是云南讲武堂的总办,结果用清朝的资源培养了一大批的革命人士。在武昌起义之后,蔡锷将其礼送出境,而李经羲则在去过上海遇挫之后直接去投奔了袁世凯,于1925年在上海去世。


呼,整理这些资料好累~

大清灭亡后,九位总督的最后下场如何

九大总督,两位追求复辟梦想,一位为大清殉葬,一位被革命党杀害,一位成为民国军阀,一位成为汉奸,剩下的三位基本上等于归隐。

清朝初期,总督的数量并不固定,乾隆以后形成定制,全国共有八位总督,光绪年间,又增加了一位,东三省总督,管理东北三省事物。所以清朝灭亡时,一共有九位总督。

清朝的九大总督按道理都是总督,但是其排名也是有先后的,直隶总督基本上可以排名第一,但是东三省总督在清末出现后,两者不相上下。

然后是付税重地两江地区的两江总督,再往后是两广总督,闽浙总督,湖广总督,陕甘总督,四川总督,云贵总督。

那么辛亥革命时,各省的总督是如何应对的呢?清朝灭亡后,九位总督的结局如何?

1、东三省总督——赵尔巽(半归隐)

东三省总督设立的时间比较晚,原因就是清朝一开始对于东北老家的管理和关内不一样。关内大部分都是行省制度,地方上设立总督和巡抚为封疆大吏,并且重要的地方有八旗军驻防,但是八旗不管民政。

清朝初期,满人认为东北是自己的龙兴之地,所以对东三省实行封禁的政策,禁止汉人出关移民,这样关外为皇家禁地,自成体系。其实就是由八旗驻防将军和州县民政系统分开治理,只是八旗州县民政系统从属于八旗驻防系统。

清朝末期,禁止移民的政策废驰,州县系统增多,慢慢的东三省偏向于行省制度。同时由于当时沙皇俄国对东北虎视眈眈,清政府认为在东北设立总督,改为行省制度有利于加强东北的统治。

光绪三十三年三月初八日(1907年4月20日),清朝正式改东北三省为行省制度,改盛京将军为东三省总督,兼管三省将军事务,随时分驻三省行台,增设奉天、吉林、黑龙江三省巡抚。第一任总督是徐世昌。

东三省总督的权力是很大的,在东北三省巡抚直接就是总督的次官,重要的事情必须汇报总督,巡抚不能直接上奏。并且三省的堂印,只要总督在本省,一律由总督掌握。关内总督和巡抚都是相互制约,但是在东北,总督就是最后说了算的人。

不过东北三省总督存在的时间太短了,只有三位,最后一位是赵尔巽。我们看一下他的结局如何?

赵尔巽,他是汉军正蓝旗人,1844出生在铁岭的一个官宦家庭。所以赵尔巽少年时就醉心于功名,1867年中举,1874年中进士,可以说也很顺利。他和大多数为官者差不多,先从翰林院任职,后来又任分道的监察御史。

1886年,赵尔巽开始外放地方任职,从知府干起,历任按察使、布政使、巡抚等高官,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1月,赵尔巽由山西巡抚调任湖南巡抚。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赵尔巽任盛京将军,相当于后来的东三省总督地位。在东北为官两年后,赵尔巽转到四川任职总督。

宣统二年(1911年),赵尔巽回到东北任东三省总督,位高权重。可是没多久,就爆发了武昌起义,革命的大火全国蔓延。当时东北的革命者也想要约定时间起义,赵尔巽以“保境安民”为名调集大军准备镇压,革命被迫转入地下。

后来形式对清政府不利,虽然赵尔巽明面上赞成共和,但是实际上他已经成为革命者的公敌。所以民国成立后,赵尔巽就被解除职务,回青岛隐居。

袁世凯成为大总统后,想拉拢赵尔巽出山,赵尔巽以“不当贰臣”拒绝。但是后来,赵尔巽表示只要袁世凯给自己的弟弟赵尔丰“昭雪罪名”,他就出山。袁世凯真的照做了,赵尔巽出来为袁世凯做事,纂修清史。

民国十六年(1927年),赵尔巽花费大量心血的《清史稿》终于完成。同年9月3日,赵尔巽在北京病逝。第二年,《清史稿》正式付印出版。

赵尔巽属于忠于清朝的那种官员,但是他又比较倾向于新政改革,应该属于维新派,做了很多进步的事情,从骨子里还是忠于清朝的顽固派。

赵尔巽和张作霖关系很好,据说张作霖谁都不怕,但是只听赵尔巽的。赵尔巽刚当上东三省总督时,就用计招降了张作霖,张作霖很感激赵尔巽能给自己的仕途带来利益,拜赵尔巽为义父。

武昌起义后,赵尔巽重用的也是张作霖,虽然后来赵尔巽回到青岛隐居,但是张作霖一直不忘记赵尔巽的恩情,修《清史稿》时,钱不够,张作霖还出了一笔钱帮助赵尔巽。

2、直隶总督———张镇芳(积极复辟)

直隶总督,正式官衔为总督直隶等处地方提督军务、粮饷、管理河道兼巡抚事,是清朝九位最高级的封疆大臣之一。首任总督为苗澄。

直隶总督在总督里面最有权势,东三省没有总督之前,直隶总督位列总督之首,清末时期还兼任北洋大臣,权力更大。

最后一任直隶总督是张镇芳,他袁世凯兄嫂之弟,当了十天的直隶总督清朝就灭亡了。

张镇芳也是走的科举之路,光绪十一年(1885年),张镇芳以乡试第一名的成绩,成为举人。1892年,举进士,时年二十九岁,随后在户部干了八年的京官。

八国联军侵华后,袁世凯慢慢的开始崭露头角,李鸿章死后袁世凯升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这样张镇芳也是步步高升。

清朝灭亡前张镇芳担任直隶总督,十天后,清朝灭亡,可以说他是在位时间最短的直隶总督。而在位时间最长的要数李鸿章。

民国时期,袁世凯任命张镇芳为河南都督兼民政长,后来因为杀害了对共和有功的朱丹陛,袁世凯以“剿匪无方乱杀青年”之名将张镇芳撤职。

1917年,张勋复辟时,张镇芳积极参加,复辟失败后,张镇芳以内乱罪被捕,判处无期徒刑。

后来在儿子张伯驹积极营救下,张镇芳出狱。

1920年任北方银行董事长.。

1928年弃政从商,任盐业银行董事长。

1933年病卒,时年70岁,葬天津东南郊吴窑村。

3、两江总督———张勋(积极复辟)

两江总督是清朝九位最高级的封疆大臣之一,总管江苏(含今上海市)、安徽和江西三省的军民政务。由于两江总督管理的地方是国家最富庶的地方,所以两江总督的地位也很高,还兼任南洋大臣。

最后一位总督是张勋,提起张勋大家都能想起那个有“辫子军”之称的辫帅。

张勋是武将出身,在长沙当兵,随清军进入广西参加过中法战争,当过参将。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隶属袁世凯,任新建陆军工程营管带(营长),行营中军(督练处总务长)。

后随袁到山东镇压义和团。1899年升至总兵。1901年调北京,宿卫端门御前护卫,多次担任慈禧太后、光绪帝的扈从。

1909年(宣统元年)溥仪即位后,历任江南提督,率巡防营驻南京。

武昌起义时,张勋被任命为两江总督,积极镇压革命军,后来虽然民国成立,但是张勋一直有个复辟的梦想,他不让部下剪掉辫子,因此被称为辫子军。

1917年,张勋趁着段祺瑞和黎元洪之争,帅辫子军北上,扶植溥仪复辟。没过几天,被段祺瑞打败,复辟闹剧结束。1923年9月12日,张勋因病在天津逝世,终年69岁。

4、闽浙总督———松寿(忠于大清,吞金自杀)

闽浙总督统管福建、浙江、台湾三省军民政务,末代总督为松寿。

松寿是满洲正白旗人,也是一步步的从按察使、布政使,再到巡抚,最后升到了总督。只可惜他上任闽浙总督时,清朝已经走到了末路。

武昌起义爆发后,福建的新军也发动了起义,1911年11月8日,福建谘议局议员劝告闽浙总督松寿交出政权,但是松寿顽固不化,组织旗兵拼死抵抗,最后吞金自杀,可以说松寿是九位总督中最忠于大清的。

5、湖广总督——段祺瑞(民国皖系军阀)

湖广总督是负责管理湖南和湖北两省的总督,末代总督为段祺瑞。

段祺瑞,北洋军阀主要人物,民国时期的政治家,被称为北洋三杰之一的北洋之虎。1916年至1920年为北洋政府的实际掌权者。

1924年至1926年为中华民国临时执政。段祺瑞号称“六不总理”,曾四任总理,四任陆军总长,一任参谋长,一任国家元首。

段祺瑞早年考入李鸿章创立的北洋武备学堂,分到了炮兵科,学习成绩优异,深受李鸿章的器重。后来又派到德国留学,回国后被袁世凯相中,训练北洋新军,在这以后,袁世凯一步步的重用提拔段祺瑞,使其成为了袁世凯的左膀右臂。

后来武昌起义爆发,段祺瑞在国外留过学,他深知必须改革建立共和制才能改变中国落后的面貌,1911年,段祺瑞率前线北洋将领46人联名致电清政府吁请清帝退位,结束了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这是一造共和。

袁世凯称帝时,段祺瑞极力的反对帝制,二造共和。1917年张勋复辟,段祺瑞率兵讨伐,使复辟破产。这是三造共和。

段祺瑞当政时,想用武力统一中国,可是与后来继任总统的冯国璋意见不统一,虽然两人原来都是袁世凯手下的北洋军,但是袁世凯死后,二人已经分裂为皖系和直系。

1920年,皖系直皖战争中失败,段祺瑞下野,虽然后来段祺瑞又被推举为“临时执政”,但他已不是作为皖系首领执政,而只是各派军阀争夺权力的缓冲人物。

1926年年4月9日被冯玉祥、鹿钟麟驱逐下台,从此段祺瑞在也没有涉足政坛,在天津隐居时,拒绝日本人的拉拢,有很强的操守。后来离开天津到上海,逃离日本人的势力范围。

1936年11月1日段祺瑞胃病突然发作,2日在医院病逝,终年七十二岁。

有人说段祺瑞三造共和完全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可是我觉得段祺瑞还是有爱国之心的,从他拒绝日本人拉拢就可以看出。段祺瑞本人不嫖不赌,不受贿,就连张作霖送给段祺瑞一些东北土特产,段都不要。晚年段祺瑞生活拮据,还要靠蒋介石来救济,不得不佩服段祺瑞的操守确实可以。

6、两广总督———张鸣岐(投机取巧小人,汉奸)

两广总督负责总管广东和广西两省的军民政务,末代总督张鸣岐。

张鸣岐,山东省无棣县段家村人,1875年出生,1894年考取举人,1898年得到了广东布政使岑春煊的赏识。后来岑春煊署理两广总督,张鸣岐也步步高升,1907年任广西巡抚,1910年因贿赂庆亲王奕劻而得署理两广总督。

张鸣岐这个人仇视革命,曾经镇压过广州黄花岗起义,杀害革命党人林觉民。武昌起义爆发后,广州也是响应了起义,张鸣岐还被大家推举为都督,可是他害怕革命党人清算他的罪行,吓得逃到日本。袁世凯执政后,张鸣岐回来当过民国的官员,支持袁世凯复辟称帝。抗日战争时期,做了“汉奸”,1945年在人民的讨伐声中去世。

纵观张鸣岐的一生,就是一直在投机,想当年投在岑春煊门下,张鸣岐步步高升。后来岑春煊失势,张鸣岐又投到了奕劻门下,还用重金贿赂奕劻,得到了两广总督的高位。

清朝灭亡后,张鸣岐逃走,回国后,又投靠了袁世凯,到最后又投靠了日本人,做了汉奸。张鸣岐充分展现了“有奶便是娘”的人生信条,1945,张鸣岐终于在人民的一片骂声中去世,结束了自己罪恶的一生。

7、陕甘总督——长庚(归隐)

陕甘总督负责总管陕西、甘肃和伊犁三省的军民政务,末代总督为长庚。

长庚,满洲正黄旗人,当过驻藏大臣和伊犁将军。宣统元年,长庚迁任陕甘总督。宣统三年,武昌起义后,西安也爆发了起义。

前陕甘总督升允奉命督办军务,和长庚一起镇压。逊清帝退位后,长庚心灰意冷,把总督印交给布政使赵惟熙离去,1914年去世。

8、四川总督——赵尔丰(被杀)

四川总督主要负责四川一省的军民政务,最早的时候,四川只有巡抚,后来四川还归过陕甘总督管辖,乾隆皇帝时期,四川设立总督专门管理四川事务。

末代总督为赵尔丰,赵尔丰是盛京将军赵尔巽之弟,早年当过知县,受到山西巡抚锡良的赏识,锡良调任四川总督之后,他也跟着去了。

赵尔丰平叛过西藏巴塘叛乱,因为杀人过多被称为“赵屠夫”,但是赵尔丰很关心百姓的生计,在川藏地区推行了很多好的政策,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1911年赵尔丰接替哥哥赵尔巽出任四川总督,当时四川发生了保路运动,一开始赵尔丰还同情保路运动的人们,一面开导民众,一面电恳内阁“筹商转圜之策”,后又参劾盛宣怀,请求朝廷查处盛宣怀。

但是朝廷没有同意赵尔丰的意见,反而让他镇压民众,赵尔丰没有办法,只有镇压,可是川军都不愿意镇压。朝廷只有派湖北新军平叛,最后导致武昌兵力空虚,发生了武昌起义。

武昌起义后,四川也成立了军政府,赵尔丰被新军尹昌衡诱骗,主动交出军权后被抓捕处决。

9、云贵总督———李经羲(半归隐)

云贵总督负责总管云南、贵州两省的军民政务。末代总督李经羲。

李经羲是李鸿章的侄子,历任按察使、布政使、广西巡抚、云南巡抚。1909年2月,升任云贵总督。李经羲这个人比较开明,他当年曾兼任云南讲武堂的总办,立主要办讲武堂。

朱德当年从四川去报考云南讲武堂,因为路途遥远,过了报名时间,门卫不让进,朱德与门卫争论。李经羲正好从门口过,他知道后,感觉朱德步行从这么远的地方来报考,是个有毅力和大作为的人,所以李经羲决定直接录取,朱德后来多次跟人提起过此事。

革命爆发后,李经羲知道清廷气数已尽,也没有太大的反抗,并且之前李经羲对于革命党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所以蔡锷并没有为难他,礼送出境。

清朝灭亡后,当时的清末高官,有的心系前朝,努力为复辟而奔走,像刘廷琛、于式枚、劳乃宣等人。

当然也有人像徐世昌、赵尔巺、柯劭忞等人,他们属于“顺应潮流”,继续为袁世凯效力。

毫无疑问,李经羲属于后者,他应招出任政治会议议长、参政院参政,但是他并不完全忠于袁世凯。

1917年,李经羲接受总统黎元洪之邀,出任国务总理兼财政总长,但是随后发生张勋复辟,所以任职一周就去职了,后人把他称为“短命总理。

1925年9月18日在上海病逝,终年65岁。

李经羲还是属于比较开明的,当年蔡锷身处困难时,李经羲还资助他500块银元,还将人家揭发蔡锷反朝廷的密信拿给他看,劝其小心谨慎从事。

武昌起义时,蔡锷劝他一起革命,但是他以世代受清朝厚恩没有同意。不过正当云南蒙自总兵与革命军对战时,革命党人逼迫李经羲写一封劝降信,李没有办法写了,结果保住了李经羲的一条命。

蔡锷说服部下,以李经羲有功于革命,所以礼送出境。由此可见,蔡锷和李经羲的关系还是比较好的!可是虽然李家“世受皇恩”,但是后来李经羲还是出来做民国的官,所以他不算死忠于清朝的。

小结:总的来看清朝灭亡后,真正为大清战斗到最后一刻的只有闽浙总督松寿。其实武昌起义爆发后,各地的督抚大部分都采取观望的态度,真正为清朝战斗到最后的总督和巡抚很少。因为他们知道,如果改朝换代,他们摇身一变也可以继续为官。清朝末期,中央政权势弱,早在八国联军时,各地督抚就敢不听慈禧的命令,擅自做主。所以清朝灭亡时,没有人为清朝卖命也是很正常的。

九大总督东三省总督、 直隶总督、两江总督、 两广总督、湖广总督、闽浙总督、陕甘总督、四川总督、云贵总督的封疆地盘都有多大,他们有怎样不同的结局

清朝时期一共设有11位总督,除了九位封疆总督外,还有漕运、河道总督。

清朝所设立的总督制度,实际上总揽军政大权,是真正的封疆大吏,提高权重。级别上,总督一般是正二品,但是也可以加从一品兵部尚书衔,也可以加正一品大学士衔,所以上下浮动比较大。

晚清时期的很多名臣,都做过总督,比如比较出名的曾国藩、李鸿章等人都做过一省总督,并且主持了洋务运动,是晚清时期的少见的几股清流。

晚清时期最后的九位总督到底做过什么呢?

1912年2月清朝被推翻以后,宣统宣布退位,这些总督就从总督的职位上退了下来,成为了清朝的遗老。

一、最后一位东三省总督赵尔巽

东三省总督顾名思义,负责奉天、吉林、黑龙江东北三省的军政大权,东三省是清朝的“龙兴之地”,地位最高。

清朝灭亡后,这位东三省总督赵尔巽,勾结大家非常熟悉的张作霖,在东北三省对革命烈士和无辜的平民百姓展开了大规模的屠杀。在袁世凯窃位以后,接受了袁世凯的拉拢,主持编篡清史,任清史馆馆长,大肆跪舔清朝的功绩,最后这位蛀虫得以安详晚年,83岁时去世。

二、最后一位直隶总督张镇芳

直隶包括现在的天津,河北、河南、山东的一部分地区,地处京畿要地,就在皇帝的眼皮子底下。

这位可怜的直隶总督张镇芳,刚刚上位10天,清朝就灭亡了。但是他的身份比较特殊,与袁世凯还有一定的亲戚关系,所以清朝灭亡以后,受到了袁世凯的重用,并且死心塌地的为袁世凯卖命,镇压革命烈士毫不留情。

也许他唯一做过的几件好事,就是支持教育,多次捐钱捐款兴建学堂,救灾。

三、最后一位两江总督张勋

两江总督管辖江苏(含今上海市)、安徽和江西三省,并且负责与西方列强沟通通商事宜,非常的重要。

两江总督张勋一心一意的追随清朝,清朝灭亡以后对清朝的大辫子眷恋不舍,竟然严令自己的部下留辫子,此被称为“辫子军”。并且还亲自主持了“张勋复辟”,将溥仪又扶上了皇帝的宝座,但是不久就被通辑,只能逃到天津租界,死后被溥仪赠与谥号“忠武”,贻笑大方。

四、最后一位两广总督张鸣岐

两广总督,顾名思义主要负责广东和广西两个省的军政大事。

这位两广总督张鸣岐,靠着贿赂庆亲王奕劻还当上了两广总督。这样一个人在两广总督的高位上,能够做出怎样的事情,可想而知。并且还对革命烈士进行大肆的屠杀,清朝灭亡以后,胆战心惊逃往日本,袁世凯复辟以后才回国。

可恶的是竟然在918事变后,投降日本成为汉奸,在抗日战争胜利以后,在人民的声讨中去世。

五、最后一位湖广总督博尔济吉特·瑞澄

湖广总督,又被称为两湖总督,总揽湖南、湖北两省军政大权。

清朝最后一位湖广总督博尔济吉特·瑞澄,在任上其实也干了一些实事,并且提出修建川汉铁路,但是对于革命党人一直是仇视的态度。武昌起义爆发后就逃往日本,之后,袁世凯曾任命多位湖广总督都没有到任。

六、最后一位闽浙总督松寿

闽浙总督主管福建、浙江的军民政务,后来还包括台湾军民政务。

闽浙总督松寿,是清政府的一位死忠,在武昌起义爆发后依然非常仇视革命党。福州起义时,松寿组织旗兵进行了顽强的抵抗,但是激战一天一夜后被打败,最终吞金自杀与清政府陪葬。

七、最后一位陕甘总督伊尔根觉罗·长庚

陕甘总督总管陕西、甘肃,包括伊犁在内的三省军政要务。

清朝最后一位陕甘总督伊尔根觉罗·长庚,武昌起义爆发后,曾经起兵镇压,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给革命党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但是在清朝灭亡以后,就交出印信、黯然退位,没过几年就去世了。

八、最后一位四川总督赵尔丰

四川总督毫无疑问是总管四川地区的军政要务,并且驻地比较固定,就是成都。

清朝最后一位四川总督赵尔丰,与东三省总督赵尔巽是兄弟。正是这位四川总督赵尔丰在镇压保路运动的时候,导致了湖北地区兵力空虚,被革命党人抓住机会发动了武昌起义。最终在武昌起义中被活捉,公审后枪毙。

九、最后一位云贵总督李经羲

云贵总督总管云南、贵州两省的军民政务,一直到清朝末年,共有77位总督。

清朝最后一位云贵总督李经羲,身份比较特殊,是李鸿章的侄子。李经羲非常有趣,曾经担任云南讲武堂的总办,我国很多重要的军事将领甚至元帅,都曾在云南讲武堂学习,并且在日后成为了国家的栋梁。朱德元帅曾经因为耽误了报名时间,差点儿无法进入云南讲武堂学习,就是李经羲特事特办,才得以进入云南讲武堂学习深造。

李京熙担任云贵总督期间,认识到明朝,清朝将要灭亡的事实,对于革命党人发展壮大是若罔闻,甚至是有意的纵容。清朝灭亡时,革命党人想要说服他参加革命,但是被拒绝,后来曾担任民国的总理。

历史公元,和大家共同分享不一样的历史人物。想了解历史人物,学习历史知识的可以关注我,感谢大家支持。

清朝被推翻之后,那些大臣都是什么样的结局

从武昌起义到宣统退位,中间有四个月的混乱期。因此在清朝灭亡的前后,官员的结局也是不一样的。首先是宣统退位之前,由于清政府在理论上还没有完蛋,因此各省督抚一级的官员还没有意识到清朝将会完蛋。多有为清室殉国的情况。在面对起义军或者新军冲击时,清朝省级官员自尽或拒降被杀的有十二人。按照自杀和被杀的时间排序:

1911年10月24日:西安起义军攻占满城,西安将军文瑞、西安副都统承燕、克蒙额三人自尽身亡。

1911年10月29日,山西新军起义,控制了省府太原,山西巡抚陆钟琦被杀。(陆钟琦是高晓松外婆的爷爷)

1911年10月31日,江西新军起义,控制了省府南昌,江西巡抚冯汝骙自尽。

1911年11月8日,江苏新军第九镇于秣陵关誓师起义,控制镇江,京口副都统载穆在交接完缴械手续后,回家自尽。(载穆是胤禵的五世孙)

1911年11月9日,福州起义军攻占满城,福州将军朴寿、闽浙总督松寿二人自尽。

1911年11月27日,入川平定保路运动的湖北新军在资中起义,四川总督端方被处斩。

1911年12年10日,湖北起义军围攻荆州的八旗兵,荆州左翼副都统恒龄自尽。

1911年12月22日,成都军政府抓获前四川总督赵尔丰,将其处斩。

1912年1月8日,伊犁起义军攻占惠远城,伊犁将军志锐拒降,被处斩。

除了以上这些,一些低级别的汉人官员也有自杀的。比如甘肃提法使张义,他恰好在辛亥革命期间调任四川,经过乾州时,碰上的了新军起义,惊恐之中,张义投井自尽;最可悲的是一个叫杨立潮的知县。当时他已经有六十多岁了,辛亥革命时刚刚调任华县知县不久。这个很博学,但却一脑子忠君爱国思想的人。先是在革命之后,逃到甘露寺避祸。后来听闻大清灭亡后,多次想要自尽成仁,但每一次都身旁人所救。直到有一天,他在没人的时候终于上吊自杀了。

准确的说,这些人自杀或被杀时,清朝还没有正式灭亡,不过也差不多了。通过对这些殉国者的分析可以发现,督抚一级的十二人中,有九位都是满人。而那三位被杀或自杀的汉人督抚,陆钟琦和冯汝骙是由于山西和江西起义较早,清朝灭亡态势未显,有害怕朝廷追究,畏罪自杀的嫌疑(高晓松说陆钟琦是死于乱军之中)。

而在1911年11月5日,江苏巡抚程德全宣布反正,并在革命党的拥立下出任都督后,各省的汉人督抚就开始纷纷效法,或主动反正,或被动配合,而不再是畏罪潜逃或自杀了。至于四川总督赵尔丰,他是因为在保路运动时手染鲜血过多,所以被人民处斩了,死的活该。

等到清朝正式灭亡之后,满人混吃等死,乞求袁世凯保他们的一条活命。至于汉人官员,大致分成了五派。首先是三派推翻清政府的汉人官员:

第一派:北洋新军系统。这一派以内阁总理大臣袁世凯为首,是当时最强大的武装力量。但从收复汉口、汉阳之后就不再忠于清朝。是清朝灭亡的最大收益群体。

第二派:清朝旧军系统。这一派以张勋和姜桂题为代表。他们手握重兵,对革命党仇视,但在是否维护清帝权威这方面,属于墙头草见风倒,与北洋新军共进退。

第三派:清朝的文官派。这一派以广西巡抚沈秉堃、安徽巡抚朱家宝、江苏巡抚程德金等人为首。他们对满人的政策十分不满,辛亥革命后,属于主动附和革命。

以上三派都是实权派,要么手握重兵,要么控制了各级衙门,有很高的威望。清朝被推翻之后,他们大多数都混的还可以。哪怕是不当官了,在民国依然是绅士名流,有一定的政治地位。

比如辛亥革命时期的江苏巡抚程德全,他属于立宪派代表。他一开始是想维护清王朝的,但无奈载沣这些人,实在是无可救药,程德全只得另谋生路,与革命党展开合作,还被革命党推举为江苏都督,继而宣布江苏独立,脱离了清朝。二次革命后,国内政局换乱,程德全对政局深感无能为力,便脱离政坛,终日吃斋诵佛。后来还在常州剃头出家,于1930年去世。(安葬于苏州寒山寺)

除了以上三派官员之外,原本作为清朝统治机器一部分,即各省咨议局,也是推倒清朝的巨大推手。这些人普遍地同情或参加革命,更有甚者,很多人直接就是地方反清革命的组织者和领导人。为清廷殉国的几乎没有,选择跟革命党合作的却大有人在。比如著名的张謇,他作为清朝的状元,主动倒清,据称是退位诏书的起草者。后来对政治失望,开始投身实业和教育,为国家民族作出了长远的贡献。

还有著名的北大之父蔡元培先生,他也是科举出生,考取过进士,当过翰林院编修。但是他对腐朽的清朝恨之入骨,因此早早的就加入了同盟会,参与倒清事业。清朝覆灭之后,他就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后来还坐过南京国民政府的大学院院长、司法部长和监察院长等职。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除了以上三派推倒清朝的官员之外,另外还有两派群体。分别是拥护清室的遗老遗少派,明哲保身的混吃等死派。

先说遗老遗少派,这些人以北洋三杰之一的王士珍为代表。他们的理念是抱残守缺,混沌度日,整天就盘算着推倒民国,拥立宣统重新复位。比如说王士珍,他虽然是北洋系的元老之一,但是他只效忠于清朝。袁世凯逼迫清帝退位后,他就不愿意北洋系的老哥们混了。后来张勋复辟时,王士珍还是带路党,主动授意给九门都督打开北京九门,放辫子军进城。等到复辟失败之后,王士珍屁事没有,居然还当了国务总理。后来虽然隐退了,但只要是军阀混战,比如直皖战争、直奉战争,他都以北洋元老的身份居中调停,面子大的不得了。甚至于北伐军占领北京后,王士珍还是各方实势力都拉拢的对象。真可谓是哪朝哪代都是爷……

王士珍命好,他刚好死在溥仪投日之前。否则真不知道会闹出什么幺蛾子!而那些跟王士珍抱着同样想法,却晚死了几年的遗老遗少,就没有那么好命了。比如说帮助日本人建立伪满洲国的五个败类:郑孝胥、罗振玉、臧式毅、熙洽和张景惠,这里面除了张景惠是纯粹的墙头草之外,其余四个全是整天做着恢复大清美梦的老顽固。

他们在民国混的其实还可以,但就是脑子缺根弦。整天就想着借助外部势力,比如日本人的势力,恢复大清的江山。然再借助其它列强力量的,跟日本抗衡。接着再周转于各个列强之间,发展势力,最后进兵中原,推倒民国,恢复大清在中国的统治。

于是日本人一忽悠,他们就全上了贼船。结果后来帮助日本人建立伪满洲国后才发现被日本人给坑了。原来日本人是打算搞共和制,他们拥立的溥仪去东北,不是皇帝,而是元首。这四个遗老遗少跟日本人好说歹说之后,日本方面才同意让溥仪登基称帝。然而登基之后,实际操控者仍然还是日本人。包括溥仪在内,这四个卖国贼都是有名无实的傀儡。五人之中的罗振玉和熙洽羞愧难当,惶惶不可终日,自知犯了卖国的大罪。

后来罗振玉和郑孝胥早死,逃过了后来人民对他们的审判,而臧士毅、熙洽这两个卖国的遗老遗少则死在了抚顺战犯管理所,受到了他们身为卖国贼应有的惩罚!(张景惠这个墙头草也死在了抚顺战犯管理所)

除了这几个败类之外,还有比他们更败类的存在。比如前清陆军大臣铁良、末代恭亲王溥伟等人。他们的可恶在于,明知道勾结日本是卖国,却还义无反顾的跟日本合作,终日就在盘算怎么恢复大清。

比如说铁良,他在清朝灭亡后,就一天都没有消停过。以“遗老”身份在青岛、大连、天津等地,积极参与清帝复辟活动,后来参与了日本人挟持溥仪到东北的计划,给中国造成了巨大的伤害。

而溥伟这个人,比铁良还渣。他在光绪皇帝死后本来很有希望继位,结果没能如愿,让他一直耿耿于怀。清朝灭亡后,溥伟就一直勾结日本人,在东北搞满蒙独立运动,妄图将满蒙从中国分离,后来被北洋政府镇压。九一八事变之后,溥仪之所以会去东北,有一个原因就是日本人诱导溥伟,别有用心的安排他在沈阳祭陵。溥仪害怕日本人选定溥伟,就不顾长辈的劝解,跑去了东北。等到溥仪继位后,他就对溥伟各种打压,既不给他官做,也不给他钱花,就把他晾着。最后溥伟憋屈的死在了一个旅馆里。

最后就是明哲保身型的官员了。这些人中既有汉族官员,也有满人官员,还有宗室成员。以前清湖广总督瑞澄、新军第八镇统制张彪、溥仪的叔叔载涛为代表。他们既不给民国政府效力,也不从事复辟大清的事业,有的老老实实活完下半生,有的活到了新中国建立之后,为建设民主共和的国家而奋斗。

先说瑞澄和张彪,他们两人在武昌起义之后的一段时间里面,对镇压革命党很卖力。后来瑞澄因为清廷要治他弃城而逃的罪,他就乘坐海军的军舰逃到了上海,后来又逃到了日本。一直到清帝退位后,才返回上海,后来病死于上海。

张彪则是在清帝退位后,卸职东渡日本。后来民国建立之后,回国被政府聘为高等顾问,授予陆军中将衔。再之后隐居于天津,并在天津日租界地置田二十亩,修建花园住宅。民国十三年孙中山北上和谈时,他就是住在张彪的府上。溥仪被赶出紫禁城后,张彪邀请溥仪和婉蓉到自己府上暂住。每日清晨,他都要亲自洒扫庭院,以尽所谓的“事君”之道。后来张彪病死于天津,黎元洪在给张彪送终时,哭的稀里哗啦。

再说溥仪的叔叔,有涛贝勒之称的载涛。他是溥仪的七叔,属于近支皇族。清朝灭亡后,载涛基本不参与任何政治活动。溥仪在东北当上伪满洲国皇帝后,载涛明确表示不躺溥仪那个浑水。溥仪就派人跟他说,你都破产了(载涛因为经营不善,清朝灭亡不久后就破产了,曾经还在德胜门外面摆过地摊),还是来东北跟我混吧,被载涛当即拒绝。并且载涛还回信给溥仪,说我不跟日本人干事,愿意你也不要给日本人作数。如果你继续做卖国贼,我就跟你断绝来往。

后来日本人占了北平后,让大汉奸王揖唐专门去请他出山合作,也被他拒绝了,载涛很坦白的说,求你们放过我吧,您那豪华的小轿车我可坐不起,我自己的小破自行车骑惯了,比较舒适自在。然后就继续做自己的小本买卖,不掺和政治上的事。说实话,以载涛的身份能做到这一步,确实挺不容易的。

总的来说,清朝灭亡后的官员结局,要按时间线和官员的职务来划分。如果是手握实权,尤其是军权的官员,大多数都在民国混的顺风顺水。如果是闲差,那基本上就没人搭理了。脸皮稍微厚一点的,会巴结民国的官员给自己谋个一官半职。脸皮薄的就退出政坛,选择隐居生活。因此用一句话总结就是:民国建立后,前清的汉人官员只要不是刻意与民国对抗,大多都能安度晚年。甚至很多官员改头换脸,直接就当上了民国的高官。

两广总督是多大的官

在清朝,两广总督是非常大的官。

两广总督兼管广东、广西两省军政、民政、财政和司法,还兼任都察院右都御史,授兵部尚书衔,官品为从一品。

从这个意义上看,说两广总督是割据一方的诸侯王,虽不准确,但也绝不为过。

而且到清末为止,全国一共只有九个这样的总督,除两广总督之外,还有直隶总督、两江总督、闽浙总督、湖广总督、陕甘总督、四川总督、云贵总督和东三省总督。

你说两广总督官大不大?

而且,两广总督辖下的广东省,长期是清代中国经济最发达的省份之一,广东省的首府广州也是中国开放程度最高的对外开放城市。而广州十三行自乾隆年间成为清朝唯一对外通商口岸,每年都为清政府输送大量外汇。在上海成为通商口岸之前,广州是当之无愧的中国对外开放第一都。所以,两广总督在当时不仅是封疆大吏,更是肥差美差。

如果说在清朝,两广总督能自立为王,那么两广这片区域放在世界范围内,都能算得上是真正的大国和强国。

但也并不是所有人都能胜任两广总督。因为两广地区虽然经济发达,但广东广西两省省情极为复杂。广西地处偏僻,有大量土匪存在,剿匪颇费心力。而广东作为对外开放的窗口,洋人涌进广州,处理与洋人的关系很困难。而且广东海盗横行,内陆区域又广泛存在宗族械斗和土客矛盾,还有各种黑势力横行,社会问题频发,管理难度极大。

所以,能够胜任两广总督的人,必得是皇帝的心腹和股肱,深受皇帝信任,还有足够的能力去应对可能发生的问题。比如晚清时期,李鸿章就曾担任过两广总督,在任期间以铁腕肃清了两广地区的土匪,还妥善处置了东南互保事件。而且当时他还兼着大学士的头衔,可谓是正一品的封疆大吏,在清朝这样的例子不多。

大清王朝灭亡后,九大著名的封疆总督的结局如何

“投机”总督:直隶总督张镇芳。

直隶总督处于天子脚下、拱卫京畿,历来是清朝最有分量的总督,出任过直隶总督的都是清朝大臣中的“佼佼者”,如于成龙、李卫、琦善、穆彰阿、曾国藩、李鸿章、荣禄、袁世凯等人。

张镇芳能当上末代直隶总督这一至关重要的位置,真是走了狗屎运。

张镇芳在这个位置之前,还只是个从二品的京堂,前任直隶总督袁世凯被御史弹劾后,自己辞去了直隶总督的职务;清廷对袁世凯明升暗降,改任军机大臣兼外务部尚书。张镇芳是袁世凯被弹劾一事中最大的受益者,被任命为署理直隶总督。

此后,张镇芳 就开始了他的“投机”表演。

虽然张镇芳占了袁世凯的位子,但两人由于是河南项城老乡,私交还不错;张镇芳也正是凭借这一层关系,在袁世凯当了民国临时大总统之后,自己改头换面成了袁世凯政府的河南都督兼民政长。

袁世凯一死,张镇芳一看苗头不对,又迅速投靠了复辟的辫子军张勋,再次“华丽转身”成了内阁议政大臣、度支部尚书,但随着张勋复辟被推翻,张镇芳被捕入狱。

更神奇的是,张镇芳出狱后,虽然在政坛上已无立足之地,但他转入商界,担任天津了盐业银行董事和董事长,也是如鱼得水。

“修史”总督:东三省总督赵尔巽。

赵尔巽担任过四川总督和东三省总督,但以末代总督论,那还是在东三省总督的位置上。

好巧不巧的是,赵尔巽刚从四川奔赴东三省就任总督,就发生了辛亥革命。

清朝没有了,东三省总督自然也做不成了,不过因为赵尔巽也是满清时期的地方大员,民国政府也拉拢过他,让他担任过奉天都督,但赵尔巽很快就辞职了。

赵尔巽满脑子还是满清思想,是个顽固的清廷余孽,不仅不做民国政府的高官,还想出要修撰《清史》这个法子来表示自己对清朝的“忠诚”。

于是赵尔巽担任了清史馆总裁,一门心思主编《清史稿》,还与徐世昌、李经羲、张謇一道被称为“嵩山四友”之一。

“辫子”总督:两江总督张勋。

张勋应该是九位末代总督中名气最大的一位,那是因为他的辫子军和复辟这一举动,成为了全国的大笑柄。

张勋对满清政府极其愚忠,但也极其狡猾。

他的末代两江总督的位置,对清政府来说,可谓是“火线提拔”,武昌起义之前,张勋是江南提督,武昌起义之后马上被任命为两江总督,并同时兼任江苏巡抚、南洋大臣,成为清末政坛一步登天的人物。

清政府灭亡之后,其他清军大多被改编为国民政府军队,张勋却仍然让自己的军队都留着大辫子,被称为“辫子军”,自己则是“辫帅”,以示对清廷的效忠。

黎元洪与段祺瑞已“府院之争”时,张勋认为复辟的时机已到,率领“辫子军”一路打到北京城,拥立溥仪复辟,自己担任议政大臣兼直隶总督、北洋大臣、忠勇亲王。

不过闹剧没有持续几天,张勋的“辫子军”就被段祺瑞打败,复辟失败,张勋逃到了天津。

“汉奸”总督:两广总督张鸣岐。

这是唯一一个当了汉奸的总督。

张鸣岐的两江总督的位子就来的不正,还是他向庆亲王奕劻行贿才得到的。

张鸣岐曾大肆镇压黄花岗起义,手上沾满了革命党人的鲜血。

清朝被推翻后,张鸣岐逃亡到了日本;后来又拥护袁世凯称帝,被封为一等伯爵。

张鸣岐最为人所不齿的是当了耻辱的汉奸。九一八事件之后,张鸣岐利用自己获得的情报,出卖给日本人。

七七事变之后,张鸣岐更是完全沦为了汉奸,为日本人卖命,残害国人。

当了汉奸的张鸣岐自然没有好结果,抗战胜利后,张鸣岐就在全国人民的声讨中可耻的死去。

“弃城”总督:湖广总督瑞澂。

瑞澂是蒙古族镶黄旗人,他的爷爷琦善曾担任过直隶总督,父亲担任过黑龙江将军,是个不折不扣的官宦世家。

清政府被推翻的前夕,也就是1910年,瑞澂被任命为湖广总督。

瑞澂之所为被称为“弃城”总督,是因为在武昌起义爆发后,面对革命形势,瑞澂选择了弃城而逃。

结果清政府一看湖广总督竟然不战而逃,准备对他治罪,瑞澂于是赶紧逃亡到了日本,直到清政府灭亡后才回国。

“自尽”总督:闽浙总督松寿。

相比较其他几位末代总督,松寿是有“气节”的。

松寿是满洲正白旗人,担任末代闽浙总督,辛亥革命爆发后,松寿对清政府“愚忠”,顽固不化的负隅顽抗,被革命军打败之后,吞金自杀。

“公审”总督:四川总督赵尔丰。

赵尔丰是末代东三省总督赵尔巽的弟弟,也是辛亥革命中唯一被处死的总督。

赵氏“一门两总督”,同时为官,也是当时的一大风景。

赵尔丰并非完全的昏庸无能之辈,他在治理西康时期,平定地方土司叛乱,实行改土归流,还是有功劳的。

但是赵尔丰在接替哥哥担任四川总督之后,在保路运动中对革命党人进行了残酷镇压,成为辛亥革命的导火索,清政府认为赵尔丰办事不力,免去了其四川总督的职务。

1911年,成都发生兵变,形势极其混乱,赵尔丰此时已经卸任四川总督,但因为他在民众中威望较高,被民众跪求平叛兵变,赵尔丰无奈之下出面维持秩序。

后来却被尹昌衡诱骗主动交出兵权,随即就被尹昌衡擒获,并在皇城内召开大会对其进行公审,最终把赵尔丰斩首示众。

“总理”总督:云贵总督李经羲。

李经羲是李鸿章的侄子。1909年担任任云贵总督。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李经羲的最大贡献是开办了云南讲武堂,并且亲自兼任讲武堂总办。但极具讽刺意味的是,李经羲一手兴办的武堂,所培养的人才后来全成了推翻清王朝的重要将领。

与其他八位末代总督不同,清政府灭亡后,李经羲被蔡锷礼送出境。

黎元洪与段祺瑞爆发“府院之争”后,黎元洪下令免去段祺瑞的总理职务,任命李经羲为国务总理兼财政总长。

不过李经羲的总理位子还没坐热,不到一星期,就因为张勋复辟,自行辞职了。

“让贤”总督:陕甘总督长庚。

长庚是九大总督中最识时务的人,他是满洲正黄旗人,1909年陕甘总督,清帝溥仪退位后,长庚也放弃了与革命军的对抗,把权力移交给了布政使赵惟熙,自己弃官而去、离开官场,保全了性命。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