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大总督东三省总督、 直隶总督、两江总督、 两广总督、湖广总督、闽浙总督、陕甘总督、四川总督、云贵总督的封疆地盘都有多大,他们有怎样不同的结局?清朝有漕运,东河,南河三总督_总督_漕运_巡抚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漕运总督 总督 漕运 巡抚

本文目录

  • 九大总督东三省总督、 直隶总督、两江总督、 两广总督、湖广总督、闽浙总督、陕甘总督、四川总督、云贵总督的封疆地盘都有多大,他们有怎样不同的结局
  • 清朝有漕运,东河,南河三总督
  • 古代漕运是指用来运货物的航道吗其作用是什么
  • 漕运总督的权力非常大,掌握运输线,为何能对抗江苏巡抚
  • 清朝时期,两江总督跟两江巡抚哪个官职更大一些,权力更多一些
  • 仓场总督是几品官员职责是什么
  • 漕运总督的权力非常大,掌握粮食生命线,为何能对抗两江总督
  • 总督是什么官职总督和巡抚的不同

九大总督东三省总督、 直隶总督、两江总督、 两广总督、湖广总督、闽浙总督、陕甘总督、四川总督、云贵总督的封疆地盘都有多大,他们有怎样不同的结局

清朝时期一共设有11位总督,除了九位封疆总督外,还有漕运、河道总督。

清朝所设立的总督制度,实际上总揽军政大权,是真正的封疆大吏,提高权重。级别上,总督一般是正二品,但是也可以加从一品兵部尚书衔,也可以加正一品大学士衔,所以上下浮动比较大。

晚清时期的很多名臣,都做过总督,比如比较出名的曾国藩、李鸿章等人都做过一省总督,并且主持了洋务运动,是晚清时期的少见的几股清流。

晚清时期最后的九位总督到底做过什么呢?

1912年2月清朝被推翻以后,宣统宣布退位,这些总督就从总督的职位上退了下来,成为了清朝的遗老。

一、最后一位东三省总督赵尔巽

东三省总督顾名思义,负责奉天、吉林、黑龙江东北三省的军政大权,东三省是清朝的“龙兴之地”,地位最高。

清朝灭亡后,这位东三省总督赵尔巽,勾结大家非常熟悉的张作霖,在东北三省对革命烈士和无辜的平民百姓展开了大规模的屠杀。在袁世凯窃位以后,接受了袁世凯的拉拢,主持编篡清史,任清史馆馆长,大肆跪舔清朝的功绩,最后这位蛀虫得以安详晚年,83岁时去世。

二、最后一位直隶总督张镇芳

直隶包括现在的天津,河北、河南、山东的一部分地区,地处京畿要地,就在皇帝的眼皮子底下。

这位可怜的直隶总督张镇芳,刚刚上位10天,清朝就灭亡了。但是他的身份比较特殊,与袁世凯还有一定的亲戚关系,所以清朝灭亡以后,受到了袁世凯的重用,并且死心塌地的为袁世凯卖命,镇压革命烈士毫不留情。

也许他唯一做过的几件好事,就是支持教育,多次捐钱捐款兴建学堂,救灾。

三、最后一位两江总督张勋

两江总督管辖江苏(含今上海市)、安徽和江西三省,并且负责与西方列强沟通通商事宜,非常的重要。

两江总督张勋一心一意的追随清朝,清朝灭亡以后对清朝的大辫子眷恋不舍,竟然严令自己的部下留辫子,此被称为“辫子军”。并且还亲自主持了“张勋复辟”,将溥仪又扶上了皇帝的宝座,但是不久就被通辑,只能逃到天津租界,死后被溥仪赠与谥号“忠武”,贻笑大方。

四、最后一位两广总督张鸣岐

两广总督,顾名思义主要负责广东和广西两个省的军政大事。

这位两广总督张鸣岐,靠着贿赂庆亲王奕劻还当上了两广总督。这样一个人在两广总督的高位上,能够做出怎样的事情,可想而知。并且还对革命烈士进行大肆的屠杀,清朝灭亡以后,胆战心惊逃往日本,袁世凯复辟以后才回国。

可恶的是竟然在918事变后,投降日本成为汉奸,在抗日战争胜利以后,在人民的声讨中去世。

五、最后一位湖广总督博尔济吉特·瑞澄

湖广总督,又被称为两湖总督,总揽湖南、湖北两省军政大权。

清朝最后一位湖广总督博尔济吉特·瑞澄,在任上其实也干了一些实事,并且提出修建川汉铁路,但是对于革命党人一直是仇视的态度。武昌起义爆发后就逃往日本,之后,袁世凯曾任命多位湖广总督都没有到任。

六、最后一位闽浙总督松寿

闽浙总督主管福建、浙江的军民政务,后来还包括台湾军民政务。

闽浙总督松寿,是清政府的一位死忠,在武昌起义爆发后依然非常仇视革命党。福州起义时,松寿组织旗兵进行了顽强的抵抗,但是激战一天一夜后被打败,最终吞金自杀与清政府陪葬。

七、最后一位陕甘总督伊尔根觉罗·长庚

陕甘总督总管陕西、甘肃,包括伊犁在内的三省军政要务。

清朝最后一位陕甘总督伊尔根觉罗·长庚,武昌起义爆发后,曾经起兵镇压,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给革命党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但是在清朝灭亡以后,就交出印信、黯然退位,没过几年就去世了。

八、最后一位四川总督赵尔丰

四川总督毫无疑问是总管四川地区的军政要务,并且驻地比较固定,就是成都。

清朝最后一位四川总督赵尔丰,与东三省总督赵尔巽是兄弟。正是这位四川总督赵尔丰在镇压保路运动的时候,导致了湖北地区兵力空虚,被革命党人抓住机会发动了武昌起义。最终在武昌起义中被活捉,公审后枪毙。

九、最后一位云贵总督李经羲

云贵总督总管云南、贵州两省的军民政务,一直到清朝末年,共有77位总督。

清朝最后一位云贵总督李经羲,身份比较特殊,是李鸿章的侄子。李经羲非常有趣,曾经担任云南讲武堂的总办,我国很多重要的军事将领甚至元帅,都曾在云南讲武堂学习,并且在日后成为了国家的栋梁。朱德元帅曾经因为耽误了报名时间,差点儿无法进入云南讲武堂学习,就是李经羲特事特办,才得以进入云南讲武堂学习深造。

李京熙担任云贵总督期间,认识到明朝,清朝将要灭亡的事实,对于革命党人发展壮大是若罔闻,甚至是有意的纵容。清朝灭亡时,革命党人想要说服他参加革命,但是被拒绝,后来曾担任民国的总理。

历史公元,和大家共同分享不一样的历史人物。想了解历史人物,学习历史知识的可以关注我,感谢大家支持。

清朝有漕运,东河,南河三总督

有。 清顺治年间设总河一人负责黄河、运河及永定河提防、疏浚等事,治所在山东济宁,首任河督杨方兴。 康熙十六年(1677年),总河衙门由山东济宁迁至江苏清江浦(今江苏淮安市)。河道总督驻扎清江浦,一旦河南武陟、中牟一带堤工有险,往往鞭长莫及。 雍正二年(1724年)四月,设副总河,驻河南武陟,负责河南河务,以兵部左侍郎嵇曾筠为首任副总河。两年后,黄河险段由河南逐渐下移至山东,朝廷又将山东与河南接壤的曹县、定陶、单县、城武等处河务交由副总河管理。 雍正七年(1729)改总河为总督江南河道提督军务(简称江南河道总督或南河总督,管辖江苏、安徽等地黄河、淮河、运河防治工作),副总河为总督河南、山东河道提督军务(简称河东河道总督或河东总督,管辖河南、山东等地黄河、运河防治工作),分别管理南北两河。遇有两河共涉之事,两位河督协商上奏。遇有险工,则一面抢修,一面相互知会。总河则演变成南河总督,仍驻清江浦;副总河演变为河东总督,驻扎开封。 雍正八年(1730),设直隶河道总督(管辖海河水系各河及运河防治工作)。为别于南河与东河(官方文书一般称之为“河东”),后人称之为北河。三河之名源于此。 至乾隆十四年(1749),直隶河务渐趋正轨,裁直隶总河,令直隶总督兼管河务。此后,河务只有两总督:南河总督与河东总督。

古代漕运是指用来运货物的航道吗其作用是什么

清代漕粮海运起于道光六年(1826),江浙船

商在漕粮海运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同

时,漕粮海运也对江浙船商产生了重要影

响。当时清政府于前一年(1825)开始筹备,

在上海招募船商运输江苏省漕粮,江浙船商

广泛参与。漕粮在上海受兑,经海道直抵天

津,道光六年八月海运结束。清代漕粮海运

的开启,主要是当时运河淤塞受阻所致。道

光五年(1825)一面是运河水量不足,一面是

借黄济运导致运河淤塞。在此情况下,朝廷

展开了对来年漕粮运输的讨论,在一番讨论

后決定借助沿海船商的力量,运输下一年江

苏省的漕粮

漕运总督的权力非常大,掌握运输线,为何能对抗江苏巡抚

我来回答你的问题:

1,漕运总督属于国字头高级干部,从一品或者正二品官员;巡抚大人是省级领导人,从二品;

2,漕运属于国家战略运输机构,为京畿和国家军队运输钱粮供给。政权命脉所系,政治任务非同小可;地方巡抚属于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政治任务还是有较大区别的;

3,漕运总督管理权限并不仅限于运河水面,沿途的州府有很多也归属漕运总督管辖,如明末清初的凤阳,淮安,扬州,庐州府以及徐州,和州自己滁州等地。权力很大。到了清末,江苏省长江以北的州府很多都归入漕运总督管辖,江苏巡抚自然是不能与之抗衡;

4,漕运总督通常兼任兵部侍郎,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等头衔,且有自己亲兵武装卫队,包括水师营,权威厚重,驻锡在江苏淮安。上马管兵,下马管民。这样的权威不是巡抚能够比的。

清朝时期,两江总督跟两江巡抚哪个官职更大一些,权力更多一些

【总督】官名。明代始置。先是战时用兵,派京官到地方去总督军务,事毕即罢,并非常设官。明宪宗成化年间,为加强对瑶、汉等族农民起义的镇压,专设两广总督,后各地陆续增设,成为有明一代定制。明代总督在任命前先受命为兵部尚书、侍郎或都御史、副都御史、佥都御史。

清代总督为地方最高长官。统辖一省或几省的军事和民政。总督例带兵部尚书、都察院右都御史等衔称。

此外有专管河道和漕运事务的总督,称为河道总督,称为河道总督和漕运总督,也是明代设置。

明、清两代都以制军、制台为总督的别称,以制宪为尊称。

【巡抚】官名,始于明代,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派遣皇子巡抚陕西,但是这时巡抚还是临时派遣,并非正式的地方专职官。洪熙元年(1425年)以后,才在关中、江南等地设置巡抚专职,和总督同是地方的最高长官。

清代巡抚演变成为省级地方政府长官,总统一省军事、民政、吏治、刑狱等事。清代巡抚例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和兵部侍郎衔,所以又别称均部院。

【明、清两代巡抚与总督同为封疆大吏,只是巡抚品级稍低,仍属平行。抚台、抚军是巡抚的别称。】

仓场总督是几品官员职责是什么

仓场总督,又名总督仓场、总督仓场户部待郎。源于明、清两朝,隶属于户部,掌管全国粮仓存储、漕运等。

我们以清朝官制进行说明,顺治元年(1644年)开始设置仓场衙门,掌管京仓、通仓漕粮积储(京、通十三仓)和北运河运粮事务,至康熙十八年止设满、汉仓场总督各一员,成为定制。

仓场总督由户部尚书、户部待郎头衔兼署,标准全称应该是“总督仓场户部右待郎”,清代政典中不作为单独的一个品级,而是一种事物性职务,品级在从二品和正三品之间浮动,对应尚书、待郎衔。

清代仓场所属机构包括:坐粮厅、大通桥监督、京仓监督、通仓监督。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京津铁路畅通,漕运失去作用,原有总督仓场署失去存在价值,仓场全部废弃。

京、通十三仓较有名如:禄米仓、南新仓、海运仓等。下面这些大家将就看了,国内古迹保护情况大概就这水平,基本都被现代楼户包围了。

漕运总督的权力非常大,掌握粮食生命线,为何能对抗两江总督

清朝的漕运总督在所有总督中排名最后,虽然也属封疆大吏,但从实际权力和在皇帝心中的分量上衡量,只相当于一个不太重要的巡抚。

在朝廷心目中,漕运总督一职是个过渡性缺份,各省巡抚升任总督之前,或者某个在艰苦和偏远地区的巡抚任职已久,需要调剂一下,或者资深布政使升任巡抚而又没有实缺时,往往在漕督一职上过渡一下,或兼署或实任,待有其它缺份空出来就立刻转任。所以,漕运总督一职很少久任的,很多时候都是临时署理,不像两江总督、四川总督和陕甘总督那样有一干十几年的。

(漕运总督衙门旧址)

与题主描述的不一样,大多数情况下,漕运总督是完全无法与两江总督抗衡的,顶多是借故给两江总督找点小麻烦。

不过,清朝的两江总督在同治九年以前是疆臣领袖,由国家重臣担任,是皇帝心中的第一人,不大可能让一个漕督就给为难了。

如果哪个漕督想找两江总督的麻烦,他得事先好好掂量掂量。两江总督一般都是林则徐和左宗棠这个级别的,他不见得把这个漕督怎么样,但一个折子上去让你换个地方,或者让你的仕途受挫,是很容易的事。

而且,由于漕运总督的驻地是江苏淮安的清江浦,完全是两江总督的势力范围,大部分的漕督都要认真地把两江总督当成领导好好伺候。

因为咸丰三年以后的大部分时间里,漕运总督与江南各省的督抚一起,归两江总督曾国藩和左宗棠节制。这两人当江督开创了清朝270年的先河,都是侯爵和大学士身份。其中曾国藩的头衔里明确节制江南四省军务,左宗棠则以军机大臣和钦差大臣身份兼任,代表朝廷坐镇东南半壁,差不多等同于半个皇帝。

不过漕运总督毕竟是总督,品级和政治待遇上与其它总督一样。清朝有两个行业专任总督,除漕运总督外还有个河道总督,负责治理黄河的,但漕督有例加衔,河督没有例加衔,因此河督实际上比漕督低一级,也很不受重视,是个费力不讨好的差事,尤其到了晚清,分量上甚至不如一个布政使,后来干脆撤销,与漕督合并。

例加衔是朝廷为了平衡督抚和六部九卿主官待遇的特殊政策。清开国之初,官制完全仿照前明,重内廷轻地方。六部尚书都是从一品,侍郎正二品。而地方总督则低一级,是正二品,巡抚为从二品。但在实操中,总督和巡抚担负的责任则远远大于六部尚书和侍郎,所需要的任职能力也高于六部,尤其是,遇有战事,总督和巡抚都要带兵打仗。

(通州张家湾仓场侍郎驻地,漕船终点)

于是,从康熙年以后,总督例加兵部尚书衔,巡抚例加兵部侍郎衔。相应地,督抚的品级也与六部堂官一致了。此外,为了方便督抚节制属下文官,总督例加右都御史衔,巡抚例加右副都御史衔。

漕运总督主要负责漕粮的运输,因此,管理京杭大运河和运粮的漕丁就成了他的主要职责。清朝时,漕督和仓场侍郎一起,成为国家粮食部门的主管,是炙手可热的职位。

清朝的京杭大运河流经八个省,因此这八个省的督粮道就成了漕运总督的直接下属。督粮道正四品,大致相当于今天各省的粮食局局长,负责漕粮的收兑押运和临时储存工作。

巡漕御史也是漕督的重要属下,但由于它是都察院派驻,由都察院和漕运总督双重领导。清乾隆以后,巡漕御史定制四人,从六科给事中和御史中轮流选拔,因此品级也不固定,大约在六品以上,四品以下。

(京杭大运河起点,杭州)

漕运总督的工作主要是收储和运输粮食,将产自两江和闽浙地区的粮食运到北京。每年八月江南稻谷收割,各省布政使和督粮道征收清点,漕运总督督促漕丁装船,赶在每年十月运河冰封之前运到通州张家湾的仓场侍郎那里。所以每年秋天是漕运总督最忙的时候,一直忙到最后一艘漕船抵京,就可以大张宴席庆功了。

咸丰十年,由于太平天国定都天京以后,安徽和苏北成为最重要的战场,朝廷授漕运总督节制江北军务,江北武官各镇,文官各道,悉归漕运总督节制。同时由于战事吃紧,漕督一度成为专门领兵打仗的统兵将帅。

袁世凯的叔祖袁甲三那个时候就是漕运总督,他从当上漕督那天起,就一天也没管过漕粮,甚至连清江浦都很少去,天天带兵打仗,几乎成了专职的武将了。袁甲三是道光十五年乙未科进士,是项城有史以来第一个进士,但却因为能打仗,从署安徽布政使那天起就例加兵部侍郎衔。他也是第一个漕督兼河督之人,咸丰皇帝命他提督八省军务,赐号“伊勒图巴图鲁”。

漕运总督衙门设在淮安是因为当时黄河是夺淮入海的,淮安的清江浦是黄河与京杭大运河交汇处。由于漕运总督衙门驻在清江浦,所以咸丰朝以前淮安是个一线城市,比一般的省会都要繁华。

(漕运总督驻地,清江浦)

漕运总督在清朝是个肥缺,因为他经手粮食,又兼管理漕船,势力范围从通州到两江,手头上很宽裕,所以才常常被朝廷用来调剂和安抚吃过苦头的巡抚等大员。

1855年,咸丰五年,黄河第五次改道,在河南铜瓦厢决口,夺山东大清河入渤海,清江浦就此没落。相应地,山东临清至济宁段的运河因此而断流,大运河就此式微,漕粮不得不另寻出路,沿江南河网至上海,从海路运抵天津,漕运总督的地位进一步下降。至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朝廷宣布漕粮改征银两,漕运撤销,漕运总督正式成为历史。

著名的漕督有林则徐、琦善、穆彰阿、袁甲三、吴棠、杨昌浚等,还有张之洞的堂哥,道光二十七年丁未科状元张之万。

总督是什么官职总督和巡抚的不同

总督

总督在封建时代是地方最高的首长,属于封疆大吏。这个官职创设于明朝嘉靖年间,清王朝创立后,沿用了这一官职名义,通常是管辖一省或者多省的最高军政首长,同时兼管所在地区的民政和军务,所辖地区的巡抚、提督等文武官员都归属总督节制,也就是“总治军民、统辖文武、考核官员”,大致相当于现代数个省的书记加上战区司令员的性质。

除了上述统辖一省或者数省的直省总督外,清代还有一种专门管辖某种特殊事务的总督,诸如漕运总督、河道总督等等。

巡抚

巡抚也是始设于明朝的官职,清代加以沿用。清代的巡抚大略相当于现在一省的省长,管辖一省的民政事务。(不设总督的省份,如山东之类,巡抚会兼提督军务,也执掌一省的军权)

总督和巡抚的区别

总的来说,区别是:总督管辖区域普遍较大,且身兼军、政两职。而一般的巡抚则只是一省的民政官,受总督节制。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