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都灭亡了,陕甘总督还在率清军战斗,差点为溥仪打下一片天下_长庚_东征_甘肃

武昌起义后,天下震动,大清摇摇欲坠。

陕甘总督长庚,死忠于大清,试图”迎驾西北“,为大清打出一线生机来。

变局突起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

10月22日,陕西革命党起义,成立陕西军政府。

陕西起义,与湖南起义同一天,”其响应为独先“,起步很早。

不过,这也意味着:天下形势尚未明朗,最可能遭遇到疯狂的镇压。

而当时的陕甘,正有着最顽固的“保皇”势力。

陕甘总督的基本盘

陕西起义时,陕甘总督长庚正在甘肃。

甘肃地区,保皇派控制的势力非常强盛。

与其他地方不同,甘肃地区,经济贫瘠,八旗、绿营似乎“能玩”的不多,尚保持着相当的战斗力。

而且,在左宗棠平定西北期间,甘军又成了一支战力强劲、忠于朝廷的武装。

在镇压回民起义、收复新疆和抗击八国联军的作战中,甘军都英勇作战,忠于朝廷。

展开全文

尤其是八国联军侵华一事中,各地武装大多“留后路”,唯甘军,“事事与西(洋)人为难”,表现积极。

所以,八国联军侵华之战后,在洋人的压力下,大清对甘军进行了大裁撤。

不过,一方面,留下的甘军,依然保持着强劲的战斗力;另一方面,一旦有事,甘军仍然能迅速进行招募,扩充军队。

手里有强劲的武装力量,忠于大清的陕甘总督长庚雄心勃勃,试图力挽狂澜。

试图“迎驾西北”

得知陕西起事,长庚立刻行动,采用“保甲法”,设立保甲局,并加强戒严。

在他的顽固努力下,甘肃地区的革命党人无机可乘,甘肃形势暂时稳定了下来。

不久,宁夏起义爆发。

长庚又调军镇压,迅速取胜。

由此,长庚认为后方已定,可以转取攻势了。

正此时,因反对大清新政而被免职,赋闲在西安的前任陕甘总督升允逃来了甘肃,极力主张东征勤王。

于是,长庚举荐升允为陕西巡抚,调兵遣将,准备东征。

此时,长庚等人的目标,并不只限于收复西安,而是“迎驾西北”。

长庚认为“年内克复长安,遥戴皇灵,籍陕甘数千里疆土为国家根本重地,即可恢复东南”。

而许多宗社党人,也提出力保潼关以西,迎清帝往兰州的设想。

在这一宏大规划下,东征开始了。

东征

东征的具体部署为,兵分两路:1、马安良统领所部,“募足步骑十六营”;陆洪涛亦编马步炮16营,共30000人为北路,由平凉、泾州、长武、永寿,沿陕甘大道直取咸阳西面门户乾州;2、由张行志、崔正午率军约10余营,5000人,攻陇州、凤翔。

南路牵制、北路主攻,互为犄角,最后会师咸阳,直取西安。

东征之初,尽管民军拼死抵抗,但甘军依然进展顺利。

邠州、长武、永寿,甘军三战三胜,直攻至咸阳西面门户乾州。

此时,“长安人心惶惶,岌岌不可终日”,陕西军政府的局势十分危急。

然而,就在这个时候,东征军却“打不动”了。

陷入停顿

东征军遇到了2个问题。

1、粮饷不继。

甘兵能战,但要吃饭呀。

两路3万余人,规模原本也不算特别大,但是,问题是,甘肃当时是贫瘠之地呀!

一直以来,甘肃军费,都要仰仗各省协饷。

如今,各省或已易帜,或自顾不暇,哪里还能“助饷”呢?

长庚勤王,屡次上奏,求饷,但朝廷确实没有钱,只叫长庚自己想办法。

粮饷不继,攻势自然受到影响。

2、内部矛盾。

而在前线,东征军内部的激烈矛盾又使他们互相使绊子。

东征军中,众将之间互不相合。

马安良与陆洪涛互不相下,而升允偏帮陆洪涛,导致马更不满,彼此矛盾加剧。

如此,顺利时,彼此抢功;受挫时,互不相助。

由此,攻势受挫,终不能实现其破咸阳,入西安的计划。

大势突变,顽固不化

虽然如此,形势依然看起来对清军有利。

当时,东征军虽在咸阳攻势受挫,但在东面,豫军姜桂题部也在攻通关。

战略上的两面夹击,看起来平定陕西只是时间的问题罢了。

然而,1912年2月,清帝退位,大清亡了。

长庚已经成了“孤臣”,其部队已经成了“孤军”。

不过,长庚仍然不放弃其“迎驾西北”的想法。

他值清帝退位是假消息,继续督军猛攻,试图在短时间内迅速突破咸阳,攻入西安,再迎清帝来西北。

激战中,民军将清帝退位的传单散发给甘军,甘军依然毫不理会,依然猛烈进攻!

不但如此,长庚、升允还试图“诓骗”袁世凯:请让我带兵入京,觐见太后。如果太后当面要我罢兵,我就老老实实罢兵!

袁世凯又不傻,当然不答应!而且,还令若干军队南下洛阳,准备对其展开攻势。

大势已去

然而,浩浩大势,不是一两个人顽固坚持所能改变的。

清帝退位、南北和议的消息,到底是“纸包不住火”,甘肃各地官员都收到了消息,人心已散。

3月6日,甘肃布政使、咨议局议长等人,联合地方士绅上书袁世开,拥护共和!

马安良等将领也已经动摇。

长庚、升允还想去面见将领,“以忠义激励”,做最后的尝试。

然而···

1912年3月11日,革命党人黄钺又在秦州起义!

黄钺,是长庚故人之子,被其视为亲信。

东征期间,长庚令黄钺率军驻守交通要道秦州。

秦州起义,组成秦陇复汉军,导致东征军的后方补给线和退路被切断。

现在,想打,也打不下去了!

长庚仍不死心,他试图“以回制汉”,调兵组成讨逆军,向秦州进发,试图挽回局势。

然而,秦陇复汉军,将清帝退位诏文送给了马安良等人:真假,您自己找升允问个明白!

事已至此,升允只好将清帝退位诏书面示马安良,随后,又被迫在马安良等将领及地方绅士的压力下,将清帝退位诏书公之于众!

如此,甘军撤返,战事结束。

结局

升允率领少数随从逃亡青海;长庚挂印离职,乘羊皮木筏顺黄河回到北京。

“迎驾西北”的顽固妄想,彻底破产。

而在此战中表现活跃的马安良等人,则成了最大的受益者。

马安良所部,仍是西北最有实力的军队,是新政府的仰仗。

借此机会,马安良、马麒等人,积极活动,后来,都成为各自独霸一方的“马家军”。

长庚、升允,可谓清的忠臣了。其顽固意志,可谓坚持到底了。

然而,世界潮流,浩浩荡荡。

逆潮流而行,其志虽坚,失败却是没有悬念的。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