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实权最大的官职(在古代最大的官是什么官)_正职_丞相_总督

本文目录

  • 在古代最大的官是什么官
  • 人民的名义谁的官最大,人物角色官职大小排名详解
  • 唐宋元明清权力最大的官都是什么
  • 古代除皇帝,宰相以外,最大权力的还有什么职位
  • 六部哪个实权最大
  • 中国历史上有哪些官职听起来不起眼,权力却很大
  • 总督、巡抚、提督、总兵、都督这几个哪个职务最高权力最大
  • 古代中国,权力最大的地方官是哪一个
  • 在《人民的名义》中,官职最大的三位分别都有谁你知道吗

在古代最大的官是什么官

中国古代是等级制度,官职也是一样的,皇帝享有最大权利,其次就是宰相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在官职中指的就是宰相,但是准确来说,这个说法并不是长久的,在明朝时期,就废除丞相设内阁,把丞相的权利分化。
  问:古代最大的官是什么?
  答:丞相,具体的说应该是汉朝的丞相。
  掌承天子,助理万机。那个时候,基本上属于君臣共治天下,到底相权大还是皇权大要看两个人的个性。刘邦在,肯定是皇权大;曹操在,那就是相权大。
  唐朝以后就不行了,基本上丞相都是三品侍郎之类的,然后加个衔,譬如电视剧里狄仁杰就是加了“同凤阁鸾台平章士”。明朝更完了,朱元璋说,后世子孙不得立相,臣工敢言立相者,斩!清朝也没有,但是有军机大臣,这帮人离皇上近,但是职位一般不高。
  中央官职
  综述:秦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组成中枢机构。丞相管行政、太尉管军事、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汉朝大体上沿袭秦制称为三公,下设九卿,分管各方面政务,魏晋南北朝时期,握有实权的先是尚书省,继而又是中书省、门下省。
  隋代演变并确立为三省六部制。三省为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权分散。宋代中书省职权扩大,同枢密院分掌文武大权,门下、尚书省遂废。后来又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别行使行政权、军权、财权。
  明代内阁虽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但实际上为最高政务机构,内阁大臣称为辅臣,首席称首辅(相当于前朝的宰相)。清代康熙设立南书房,于清内阁和议政王大臣会议形成三足鼎立之势。雍正帝设立军机处,由亲王、大学士、尚书、侍郎、京堂兼任军机大臣,掌握政府大权。

人民的名义谁的官最大,人物角色官职大小排名详解

在人民的名义中沙瑞金的官职最大,各角色排名如下:

1、沙瑞金,汉东省委书,省委书记是中国共产党省级委员会的一号人物的称谓,是正部级,一个省的一把手和第一领导人,省委常委,同时也是中央委员,他是中央专门调到汉东省任省委书记的,官职最大,权利也最大。

2、高育良,汉东省省委副书记兼政法委书记,副部级,每个省有两个副书记,一个是省长兼任,一个就是专职的常委里排名第三,高育良就是专职副书记,在整个省最高权利圈子里排行第三,上面还有一个刘省长。

3、李达康,汉东省省委常委兼京州市市委书记,级别是副部级,在常委会里是三把手,而在市委书记兼省委常委一般排名4到8名左右,常委成员按等级划分为书记、副书记、政法委书记、组织部长、宣传部长、统战部长、纪委书记等,所以李达康的官职没有高育良的大。

4、季昌明汉东省检察院检察长,级别属于副部级,归省委书记、省长领导,在整个省里也就比几个常委官职低一些,常委里分管他的就是政法委书记,所以在剧中季昌明向兼职政法委书记的高育良汇报工作。

5、祁同伟,汉东省公安厅厅长,级别是正厅级,公安厅是我国省级行政单位中负责社会治安的行政机构,在省和自治区中称“公安厅”,在直辖市中称“公安局”。多数公安厅长都由上级党委常委或政府副职兼任,比如由省委常委兼任公安厅长,市委常委兼任公安局长等。

6、侯亮平,最高检察院反贪总局侦查处处长侯亮平,正处级领导职务享受副厅级别,虽然陈海是汉东省检察院反贪局局长,官职比侯良平的大,但侯良平属于最高检察院,级别比陈海的高,陈海发生车祸后,侯良自降身份接任陈海的职位,汉东省检察院反贪局局长。

7、陈海,汉东省检察院反贪局局长,级别是副厅级,反贪局是检察院的二层机构,一般反贪局局长都由副检察长兼任,最高检长为副国级,反贪局局长为副部级,陈海的主要领导就是检察长季昌明。

8、赵东来,汉东省公安局局长,级别正处级,警衔是二级警监,职位低于祁同伟,一般市公安局长有三种情况,一是县级市公安局长,也是副处级,二是地级市公安局长,是副厅级,三是直辖市公安局长,一般是副部级。

10、丁义珍,京州市副市长,光明区委书记,级别是正厅级,一般市委书记,市长是正厅级,副市长是副厅级,但是京州市可能是副省级市,所以级别高半级。

11、赵德汉,国家部委某司项目处处长。

扩展资料:

中国官衔级别

一.国家级正职: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 国务院总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全国政协主席。

二.国家级副职: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国家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国务委员, 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

军委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军委委员,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央政法委书记,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三.省部级正职:

1.中央纪委副书记、中共中央直属各机构正职、特殊副职及办公室主任(中联部部长、中宣部副部长、中组部副部长、中央统战部副部长、中央党校副校长,中共中央办公厅副主任)

2.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下属部委行署室和事业单位正职领导人(特殊规定的副职),各人民团体正职

3.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的正职干部(如江苏省省长、天津市市长)

4.国家正部级企业正职领导。

5.部队正大军区级干部(如北部战区司令员、政委)

中央委员一般为省部级正职

四.省部级副职:

1.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下属部委行署室和事业单位副职领导人和副部级机关正职,各人民团体副职

2.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的副职干部(如安徽省副省长、重庆市副市长)

3.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政府副职干部

4.副省级城市、副省级新区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的正职领导人(如广州市市长,浦东新区区长)

5.国家正部级企业副职领导,国家副部级企业正职领导

6.副部级高校正职。

7.国务院各部委副职干部(如公安部副部长、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

8.国务院部委管理的国家局正职干部(如国家烟草局局长)

9.部队副大军区级、正军职干部(如东部战区副司令员、南部战区空军司令员、湖北省军区政委)

中央候补委员及中纪委委员一般由省部级副职以上担任

五.厅局(地)正职:

1.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直属部委行署室和事业单位的下属司局室正职,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副部级机关副职。

2.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政府、政协的直属机关和事业单位的正职,

3.各副省级市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的副职干部(如宁波市副市长)。

4.各地市(设区)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的正职干部(如无锡市市长),

5.国有副部级企业的副职和正厅级企业正职领导,

6.省属高校正职。

7.国务院部委各司正职干部(如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司长)

8.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厅局正职干部(如河北省交通厅厅长,北京市财政局局长)

9.部队副军职干部(如河南省军区副政委)

六.厅局(地)副职:

1.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直属部委行署室和事业单位的下属司局室副职,

2.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政府、政协的直属机关和事业单位的副职,副厅级正职。

3.副省级城市人大、政府、政协的下属机关正职,

4.各地市(设区)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的副职干部,

5.国有副厅级企业的正职和正厅级企业副职领导,

6.省属高校副职,大专正职。

7.国务院部委各司副职干部(如人事部人才流动开发司副司长)

8.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厅局副职干部(如黑龙江省建设厅副厅长、上海市文化局副局长)

9.副省级市所属各局及各区县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的正职干部(如南京市教育局局长、江宁区区长)

10.部队正师级干部(如商丘军分区司令员)

七.县处级正职:

1.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政府、政协的直属机关和事业单位的下属处室正职。

2.副省级城市人大、政府、政协的下属机关副职,

3.各地市(设区)人大、政府、政协的下属单位正职

4.各县市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的正职,

5.国有正县级企业的正职,

6.省属高校院系处室领导,

7.重点中学正职。

8.国务院部委各司所属处室正职干部(如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经济作物处处长)

9.部队副师职干部(如安阳军分区副司令员)

八.县处级副职:

1.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政府、政协的直属机关和事业单位的下属处室副职。

2.各地市(设区)人大、政府、政协的下属单位副职和副处级单位正职。

3.各县市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的副职,纪委书记

4.国有正县级企业的副职,副县级企业正职。

5.市属中学正职。

6.部队正团职干部(如黎城县武装部政委)

九.乡科级正职:

1.各地市(设区)人大、政府、政协的下属单位所属科室正职

2.各县市人大、政府、政协的下属单位正职,

3.各乡镇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的正职,

4.国有正科级企业的正职

5.县属重点中学正职。

6.部队副团职干部(如单县武装部副政委)

十.乡科级副职:

1.各地市(设区)人大、政府、政协的下属单位所属科室副职

2.各县市人大、政府、政协的下属单位副职,

3.各乡镇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的副职,

4.国有正科级企业的副职。

5.部队正营职干部(如乡、镇武装部部长)

十一.股所级正职(科员):

1.各地市(设区)人大、政府、政协的下属单位所属科室的股所级干部正职。

2.各县市人大、政府、政协的下属单位股所级干部正职(如派出所所长)。

3.各乡镇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的股所级干部正职(如镇民政所长)。

4.国有企业的股所级干部正职。

5.部队副营职干部(如乡、镇武装部副部长)

十二.股所级副职(科员):

1.各地市(设区)人大、政府、政协的下属单位所属科室的股所级干部副职。

2.各县市人大、政府、政协的下属单位股所级干部副职(如派出所副所长)。

3.各乡镇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的股所级干部副职(如镇民政副所长)。

4.国有企业的股所级干部副职。

5.部队正连职干部(连长)

十三.普通科员:

1.各地市(设区)人大、政府、政协的下属单位所属科室的普通科员。

2.各县市人大、政府、政协的下属单位普通科员。

3.各乡镇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的普通科员。

4.国有企业的普通科员。

5.部队副连职干部(副连长)

十四.办事员:

1.各地市(设区)人大、政府、政协的下属单位所属科室的办事员。

2.各县市人大、政府、政协的下属单位办事员。

3.各乡镇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的办事员。

4.国有企业的办事员。

5.部队排职干部(排长)

唐宋元明清权力最大的官都是什么

唐朝:名义上、地位上最高的官是三师(太师、太傅、太保)三公(太尉、司徒、是空)
实际权利上最高的官是宰相

宋朝:名义上最高的官是中书门下平章事,即宰相。
实际权利上最高的官是中书门下与枢密院,称为东、西“二府”,掌文武大权

元朝:中书省:上承天子,下总百司,领六部,为最高行政机关,行使宰相职权。中书省下有六部:吏、户、礼、兵、刑、工。枢密院:中央最高军事管理机关。

明朝:罢中书省,废丞相等官,吏、户、礼、工、刑、兵六部的尚书为最高官,嘉靖以后,内阁跃至六部之上,成了中央最高的的决策机构。

清朝:雍正七年1729--宣统三年1911最高的官是军机大臣,以后最高的官是内阁总理大臣

古代除皇帝,宰相以外,最大权力的还有什么职位

秦汉时期在秦朝,在皇帝之下,设“三公”,即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与皇帝共同管理国家。丞相管理行政,太尉管军队打仗,御史大夫管官员的监督,三公相互监督制约。丞相受皇帝委托管理国家日常行政,只要不是涉及国家安全和政权稳定的大事,具体事务丞相可以作主自行处理,不必请求皇帝。丞相对皇帝负责,大权独揽。比如李斯在秦统一六国后就作过丞相,郡县制就是李斯的主意。刘邦建立汉朝后,也基本上沿秦制,也是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三人掌管国家的军政机构。汉朝初期,萧何为丞相,灌婴为太尉,申屠嘉为御史大夫。但是到汉武帝时期,由于宠任外戚,废除了太尉一职统领军队的权力,而以大司马大将军成为事实上的执政,丞相也成了奉命办事的职务,失去了决策权。这样,丞相府本来是国家的最高执政机关,这时却成了虚职,而大将军以下的非正式官职却成了实权派。到了东汉,丞相、太尉、御史大夫这种三权分工的形式也取消了,而以太尉、司徒、司空三公(这种三公与汉朝初期的三公差别很大)作为联合执政的首脑,但并不把实权交给他们,而以尚书协助皇帝处理政务。这样,“三公”无权了,尚书也并没有权力。汉朝还有一种临时的非正式的官职,叫作“郎”,经常被皇帝委以重任。所以,后来丞相之职就只是有其名无其实的虚职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动乱时期,政权和军权都在权臣手中。这些权臣在正规的官制之外组织了一套班子,由于是非常时期,军、民、财不再各成体系,权力都在临时机构手中。曹丕称帝,由于他的父亲曹操是以丞相之职取代汉朝的,所以,从他以后,就没有了丞相一职,而以他的幕僚为中书监和中书令。这就是中书令成为实际上的宰相的起源。中书令、中书监与丞相不仅仅是名称的不同,而且实际权力也大不一样,中书令监只能算得上是皇帝的秘书长。在汉朝,尚书只是一个临时官职,到魏晋南北朝,尚书就成了一部之长,由于中书令监并没有决策权,皇帝直管各部,各部的权力就大了。由于吏部管人事,吏部尚书就成了朝廷权利显赫的官职了。魏晋时期的皇帝再把亲近的侍从官如侍中、常侍提拔起来,成立门下省,作为皇帝的机要顾问,兼管宫廷事务。这样,中央就有了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这三个省的长官也就算得上是我们常说的宰相了。所以,自从东汉以后,宰相一职并没有定员,也没有定名,也没有定职。制度上并无此官,但是习惯上又确有此官。为了有一个政务管理中心,就由尚书省为主。隋唐时期隋文帝统一全国后,也设“三公”,但这只是虚职,下面并没有属下。实际行政机构是五省:尚书省是政务总汇,下属六部;门下省管纳言,听取下官和民众意见的;内史省(也就是中书省)实际上就皇帝的秘书机构;秘书省是管图书和文献的;内侍省是管宦官的;御史台是管监察的;都水台是管河防船只的。还有九个寺:太常寺、光禄寺、卫尉寺、大理寺、鸿胪寺、司农寺、太府寺、将作寺、国子寺)到了唐朝,基本上承袭隋制。中书令代中书省,侍中代门下省,尚书令代尚书省。是共同辅佐皇帝处理国家政务的首脑。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但是,唐朝后来的皇帝也沿魏晋朝的习惯,不把重权交给三省长官,而是任意差派其他官员参与其间,慢慢地,这些参与的临时官员就成了实际上的宰相,而正式的丞相就只剩下空名了。这时,丞相们的办公地点还在中书门下。唐朝的丞相与汉朝时期的丞相的区别是:一是唐朝丞相是集体负责,而汉朝丞相是个人负责;二是唐朝的丞相除了办理公文的低级职员,没有僚属,也没有独立的机构,没有直接指挥的权力。但是,三省的组织仍然是正规的机构。尚书省是行政总汇,由于李世民在当皇帝之前是尚书令,所以,尚书令一职就空着,事实上管事的是左、右仆射,这个左、右不是现在正副的意思,而只是名次的排列,这里面关系相当微妙。如果是正副,就有了主次。左右却没有主次,(右在前,左在后)但皇帝如果要左仆射去办某一件事,可以不告诉右仆射。目的就是不让权力掌握在一个人手中。以后又在三省设左右丞,皇帝经常派左右丞处理重要政务,这样,左右仆射也就成了一个空职了。唐玄宗后,皇帝又经常委派翰林处理重要政务。翰林学士就由起草文书的官职变成了有权的官职。宋朝时期宋朝的最高机构是最混乱的。宋朝初期,以同平章知事为丞相,以参知政事为副相;神宗元丰改制后,虽然名义上恢复了三省长官,但是,都是虚有其名。以尚书省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右仆射兼中书侍郎,作为丞相,名义上是三省,实际上是合三为一。徵宗时,改左右仆射为太宰、少宰,仍兼二省侍郎;高宗时,改门 下侍郎为参知正事;孝宗时,改左右仆射为左右丞相。宋朝的官职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有某一个部门的官职,并不一定能管这个部门的事,比如说工部尚书不一定能管工部的事,要管这个部门的事,必须要有一个职,后来,有职也不一定能管事,因为朝廷又派去了差官。只有差官才是管事的人。这样,就形成了一个部门既有下正官,又有职官,又有差官这样重床架屋的现象。例如包拯的官职是:吏部郎中、龙头阁大学士、知开封府。吏部尚书是官,龙头阁大学士是职,知开封府是差遣。官,只是一种荣誉头衔,职,是正式职务官,差遣的“知”官才是管事的官。如果你是吏部侍郎,就并不管吏部的事,要管吏部的事必须在后面加上“判本司”的头衔。到了南宋,又恢复了左右丞相的职务,但是,这个“丞相”与秦汉时期的丞相大不相同了。只是一种秘书职务罢了。明朝时期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基本上沿袭元朝的官职,设立中书省左右丞相。但是,由于李善长、胡惟庸的反叛,使朱元璋对丞相权力过大不放心,于是,在洪武13年就永远废除了丞相一职,当然也拆销了尚书省的衙门,改由六部尚书直接向皇帝汇报工作。由于皇帝不能亲自处理政务,于是就不得不设立内阁,以大学士担任顾问兼秘书的职务。时间一长,内阁的权力仍然在六部之上,名义上不设丞相,内阁成员大学士仍然是实际上的丞相,而且有些还是权相。不过大学士是由“廷推”产生的,都察院六科给事中又有纠劾建言权,能够制约内阁成员。可是,这样一来,朝廷又容易产生派系之争。由于明朝自从朱棣之后,皇帝都是昏君,皇帝经常不上朝,文件由内阁起草,再由太监送到皇帝手中,皇帝往往不看,而由司礼监太监“红批”。司礼监的决定就是皇帝的旨意,内阁只能奉行,最多只能与太监商量一下,其他官员更不干涉政务。因为太监有锦衣卫、东场作打手。明穆宗隆庆年间,江陵人张居正任内阁大学士,也对朝政进行了15年赋税改革,国库充实了很多,“太仓粟可支十年,冏寺积金,至四百余万。”1582年,张居正死后改革也就停止了。在明朝,就出了这么一个有作为的内阁大学士,但是贪官却出了很多,严嵩、刘瑾、魏宗贤等等。清朝时期清朝早期中央机构是很简单的:军事由八旗总管负责;政务由议政五大臣、理事十大臣负责。后来,康熙年间,清朝开始设内三院,这个内三院实际上就是明朝内阁和翰林院的综合。内阁大学士具有丞相的职务。到了雍正皇帝时,内阁的衙门还存在,但是,权力却没有了。因为雍正皇帝在紫禁城成立了一个军机处。军机处,并不只管军事上的事,而是朝廷的一切大事都由军机大臣决定。军机处的领班有点像丞相,但是那毕竟是临时机构,领班也可以随时拆换,而且,皇帝每天都到军机处听取汇报,军机大臣也没有决定政务的权力在中国,朝代变更伴随的是官制的转换,每个朝代都有它独特之处,要说哪个最大是不实际的,连皇帝都可以被架空称为傀儡,何况下面的官员。

六部哪个实权最大

吏部权威最大,隋唐、五代,列为尚书省六部之首,长官称为吏部尚书(号称“天官”)。“吏”指文职官员,多是“官吏”齐称,相当于现代的文职公务员。

吏部下设吏部司、司封司、司勋司、考功司,掌管天下文官的任免、考课、升降、勋封、调动等事务,类似今天的中共中央组织部。(也有通常掌管全国官吏的说法。)唐朝前期主持科举考试,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将主试权转礼部管辖。

唐朝中期,尚书省职权为诸使职侵夺,本部对于官员的任免权力日渐削弱。长官称吏部尚书,置吏部侍郎二人。一度曾改称司列、天官、文部,旋复旧。后代相沿不改。唯宋代使职盛行,吏部职务为审官院、东西铨所掌,吏部尚书亦不治本部事。

唐朝吏部官职设立

唐朝时吏部设有:尚书一人,正三品;侍郎二人,正四品上;郎中二人,正五品上;员外郎二人,从六品上。

吏部主事四人,司封主事二人,司勋主事四人,考功主事三人。唐朝武德五年改选部曰吏部,七年省侍郎。贞观二年复置。龙朔元年改吏部曰司列,主爵曰司封,考功曰。武后光宅元年改吏部曰天官。垂拱元年改主爵曰司封。天宝十一载改吏部曰文部,至德二载复旧。

有吏部令史三十人,书令史六十人;制书令史十四人;甲库令史十一人,亭长八人,掌固十二人;司封令史四人,书令史九人,掌固四人;司勋令史三十三人,书令史六十七人,掌固四人;考功令史十五人,书令史三十人,掌固四人。

吏部权威最大,隋唐、五代,列为尚书省六部之首,长官称为吏部尚书(号称“天官”)。“吏”指文职官员,多是“官吏”齐称,相当于现代的文职公务员。

中国历史上有哪些官职听起来不起眼,权力却很大

在中华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出现过许多曾经比较辉煌的朝代。在这些辉煌的朝代众除了皇帝之外,自然离不开大臣们的努力。很多人对于规带的官职都比较陌生,除了对将军、宰相、尚书、总督等一些职位比较大的职位有所了解,对于其他的职位基本没有什么印象。在历史上有着这么三个不起眼的官职,别看而它们听起来不入流,权力却大得吓人!

第一个就是郎中,很多人一听到这个官职的时候,还以为是治病的那个郎中。其中郎中这个官职阆中职最早出现在战国,秦汉时期一直在沿用,是帝王的侍从官,一般负责保卫皇帝的安全。别看这个官职不起眼,其职位是仅次于丞相、尚书、侍郎的高级官员。最厉害的就是经常陪伴在皇帝的身边,属于皇帝最信任的大臣之一,是任何时代都难以让人忽视的一个官职。随着时间的推移,郎中这个职业在明清的时候正式稳定下来,郎中在当时是五品官,相当于一司的司长,如同现在的正厅级,听起来还不如一个知县好听,但官职比知县大太多了。

第二个就是国子祭酒,乍一听还以为是一个祭祀的。其实这个职业跟酒没有一点的关系。它起源于西晋,这个职业实际是国子监的国子监的主管官,一直到清朝末年才被废除。别看这个名称不好听,但是能当上这个官位的真没几个。众所周知,国子监在古代就是培养官员的地方,踏入国子监的大门,李当官就只有一步之遥了。在历史上有不少的大人物都当过国子祭酒,如韩愈、严嵩等人。国子祭酒在古代的时候是个从四品,和侍郎的官位是差不多的,最厉害的就是,当上了国子祭酒,朝廷以后出现的官员大部分都会是他的学生,这才是真正的桃李满天下。所以在古代,国子祭酒一般都是文学才气比较高的才有资格当的。

第三个就是中尉,这个职位在现代官场中地位不高,属于基层军官。在古代的时候却完全不一样,看起来不起眼,官职却一直不低。特别是在唐朝的时候,中尉前面一般会加上神策军这三个字,当这个官职还要是太监才行。作为神策军最高领袖的神策军中尉,是皇帝手中的一张王牌。由于这个军队负责保卫京师和宿卫宫廷以及行征伐事,是皇帝直接控制的主要武装力量,关系到朝廷的安慰。所以这个职位一般都有由皇帝比较信任的宦官担任。毕竟宦官根本没有多大的根基,被很多读书人看不起,权力来源于皇帝。这也是唐朝宦官权力比较强势的一个重要原因。

总督、巡抚、提督、总兵、都督这几个哪个职务最高权力最大

总督是官职最大的一个,然后依次的顺序是巡抚,将军,都统,提督,总兵。总督,其实总督分为区划和部门两部分。

总督

总督这个职务开始于明朝,不过在明朝时期总督是个临时的职务,一般没什么特殊的情况朝廷是不会派总督的,所以明朝时期巡抚才是真正的地方一把手,而总督这个职务虽说节制巡抚但只有打起仗来或者发生大规模天灾了需要中央出面,这个时候总督就出现了。到了清朝时期总督是常设职务,地方上权力最大的地方官,一个总督通常是管着两个省到三个省的民政、财政、刑事、经济、军务等等权力相当大当然啦也有管一个省的比如四川总督(因为四川地盘大),清朝时期有直隶总督(首都北京城就在直隶)、两江总督、两广总督、闽浙总督、湖广总督、四川总督、甘陕总督、此外还有直接在中央任职的河道总督(管理治河)和漕运总督(管理漕运的),通常来说总督的级别都是从一品或者正二品,所以顾名思义总督就是地方最大的官。

提督

提督这个职务在明清时期是管着一个省或者两到三个省的军队统帅,虽说级别也是从二品到从一品之间不过他是要受总督节制的,所以提督虽说有兵权是直接管地方军队的,但是提督比总督在职务上是低半级的,因为提督和巡抚能管的事情总督都能管,只不过提督有一个权力就是一旦自己的辖区遭到外敌入侵或者暴乱事件的话提督可以不用上报立刻带兵进行战斗,再说直白点总督是有管理军队的权利,而提督是负责打仗的。

巡抚

巡抚这个职务在明朝时期就是常设职务啦,一直到清朝每个省都有巡抚相当于省里的一把手管着一个省的民政、财政、刑事、经济、军需等等,因为只管一个省所以比总督权力肯定是小,巡抚的级别一般都是从二品或正二品,但是巡抚他对地方的兵权可没有调动的权力他只是协助管理地方军务,所以说从权利和级别来看巡抚是比总督低一级比提督低半级,当然啦巡抚也有属于自己的军队这支军队的名字叫抚标营只有一千人左右,在不设总督的省份巡抚也是可以行使总督的权力。

总兵

这个职务就历史悠久啦,什么时候开始的我也不知道,但是隋唐时期就有这个职务了,在历朝历代总兵这个职务往往是设立在边关地区的职务,至于总兵的权力有多大那就要看你是什么总兵啦,比如吴三桂最早之前是宁远总兵(从三品)管着宁远一座边关小城的不到一万军队,而后来吴三桂当了山海关总兵那可就不一样啦,因为山海关总兵手里可以调动十万兵马,所以说总兵这个职务基本上都是三品但权利上是完全不同的,当然啦这个职务在清朝来说是和总督巡抚不冲突的,因为总兵基本上都是设置给边关守将的职务。

都督

这个职务存在的时间就更久啦,三国时期周瑜就使用过这个职务,但这个职务是不是从三国时期开始的就不好说了,三国时期的大都督是全国权力最大的军事长官,只要是哪里有战争那这个地方就是你大都督的地盘啦,由你全权负责,而且你需要什么开口就是了,所以三国时期大都督权利是很大的,而唐朝时期那些藩镇的节度使们也用过这个职务,不过唐朝中期往后都督的权力太大经常拥兵自重在自己地盘上闹独立,明朝时期都督这一职务往往是给那些边境地区或者关外受制于大明的少数民族首领的,比如努尔哈赤最早就是建州都督,清朝时期都督这个职务是总督的缩小版,清朝时期一个都督往往就是管着几个州府的军政大权,一般都是设在比较容易发生边境冲突或者局势不稳的特殊地区。

因此要论权力之大级别之高那肯定是总督排第一其次是提督、巡抚排第二,而都督和总兵完全都无法和以上三个相匹敌的。

古代中国,权力最大的地方官是哪一个

  小编觉得古代中国权力最大的地方官是总督,因为每个时期的制度都不一样,所以用得最多一般就是总督了吧。总督,一般都是指一个区域或地方的最高权力代表。小编在想,这是不是相对于我们现在一个省的省长呢?据历史记载,清朝时对各个区域的省行政,经济和军事的长官称为“总督”,其中还设立了云贵总督、四川总督、两广总督等。而明朝时设立了总督和巡抚,他们并不是地方的长官。明朝的地方最大权力长官是三司。

  分别是承宣布政使司,主要负责行政事物。提举按察使司,主要负责司法事物。都指挥使司,主要负责军事。三司制度,体现了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但最后,这种制度使地方官员的权力逐渐被削弱。宋朝非常重视中央权力,导致地方官员缺少,只能由中央派官员去地方当官。这些中央官员到地方后不了解当地的情况,所以他们做出的决策不是很准确。我们都知道,要根据当地的情况再提出合适的方法。

  中国古代各朝代各地方的官员称呼各有不同,他们发展到现在。被我们以一种当代人们理解和认识的官职所代替,比如一个省最大的就是省长。省长又有正服之分,省长之下又到市长。慢慢发展下去,到各个村的村长。这些就是我们现在常用的称呼,他们维护着各个区域的安全和发展。没有他们的辛勤付出,就没有我们今天幸福快乐的生活。

  好了,今天小编就带大家了解到这里吧,我相信大家的看法各有各的不同,如果大家有什么想要和我们分享的,都可以在评论区下方留言讨论哦。

在《人民的名义》中,官职最大的三位分别都有谁你知道吗

电视剧《人民的名义》播出也有几年了,这部剧从制作到上映可以说是非常的不容易,但好在播出后受到了人们的一致好评,甚至是近十几年来最好看的反腐剧之一,这部剧中人物角色鲜明,既有热爱老百姓的退休干部陈岩石,又有雷厉风行的达康书记,今天就跟随小编的步伐来聊一聊《人民的名义》中官职最大的几位吧。

一、沙瑞金。沙瑞金在剧中是汉东省省委书记,是正部级干部,可以说是省里真正的一把手,官职最大,权力也是最大的。沙书记清正廉洁,秉公执法,刚从中央调任到汉东省就立即前往各地考察,同时他也是老检察长陈岩石的“干儿子”,陈老一心为民,我们在剧中是有目共睹的,所以他教出的孩子肯定非常正直。作为省里的一把手,沙书记真正做到了为民着想,是廉洁的好官。

二、高育良。他是汉东省省委副书记兼政法委书记。是副部级高官,可以说权利也是非常的大,一般每个省有两个副书记,一个是省长兼任,一个是专职副书记,而高育良便是如此。高育良凭借着自己的权力,建立了所谓的“汉大帮”,权利极盛,像我们所孰知的祁同伟、赵东来、甚至我们的主角侯亮平都是他的人。但是无论多大的官职,只要触犯了法律,等待他的只有法律的严惩。

三、李达康。汉东省省委常委兼京州市市委书记,他和高育良一样是副部级。李达康在剧中给人的印象是非常的深刻,他那雷厉风行的办事态度,让他深受观众的喜爱,特别是阻止检察组调查自己妻子那一段,人物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市委书记兼省委常委一般在省里排名四至八名,因此他的官职比高育良稍低。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