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时皇帝会下罪己诏,皇帝不是最大嘛?功绩能与秦始皇并列的汉武帝,晚年为何要写下罪已诏_轮台_汉武帝_崇祯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罪己诏 轮台 汉武帝 崇祯

本文目录

  • 为什么古时皇帝会下罪己诏,皇帝不是最大嘛
  • 功绩能与秦始皇并列的汉武帝,晚年为何要写下罪已诏
  • 汉武帝的《轮台诏》真的罪己了吗
  • “罪己诏”对皇帝而言意味着什么历史上有哪些皇帝下过“罪己诏”
  • 历史上曾下过罪己诏的帝王有哪些
  • 汉武大帝完胜匈奴,打出了汉人威风,为什么要下“罪己诏”
  • 如何评价汉武帝的轮台罪己诏
  • 汉武帝晚年为什么写罪己诏,女皇武则天死后为什么立无字碑
  • 崇祯皇帝下过罪己诏吗为什么
  • 《三国演义》中汉献帝血写衣带诏,您分析认为是历史真实发生的还是编撰的

为什么古时皇帝会下罪己诏,皇帝不是最大嘛

“罪己诏”这种东西可以上溯到夏朝之前的大禹,大禹曾经因为某些过失曾经发布过类似的东西。只不过那个时代,还没有皇帝的概念,所以这种只能算是罪己诏的雏形。

当国家遭受天灾。或朝政出现危机之时,皇帝就会下“罪己诏”,将责任懒到自己头上,悔过反省。

对于“罪己诏”,历来人们褒贬不一。肯定者认为,帝王通过对灾难和过错的反省、检讨,多少能过促进政治清明,同时也有利于平复舆论,团结人心;批评者认为,“罪己诏”不过是帝王们政治作秀的工具,虚伪一番而后草草了事。

这些意见都不无道理,但仅局限在就是论事。其实“罪己诏”还有深层的政治文化因素。

按道理说,帝王们应对“人祸”负责,因为不论是国家的内忧还是外患,究其根源,几乎都可追溯到帝王身上。但“天灾”是人力不可抗拒的,帝王们为什么又要因此而“罪己”呢?

中国人的天,不仅是自然意义上的天空,而且是被赋予了精神、气质和人格的人化了的天,是寄托了中国古人生生不息的意志和内圣外王的理想的天,是宇宙间万事万物的最高主宰天道。天的原则、规律,是对人事的绝对命令,决不可违背。

汉代以降,“天人合一”、“天人感应”之说渐起,人道和天道渐渐合二为一。只有行人道,才能得天道,从而把人间行为与上天意志联系起来。

天人感应论认为,天与人的关系并不单纯是天作用于人,人的行为,特别是帝王的行为和政治措施也会反映于天。皇帝受命于天来教养和统治人民,他若违背了天的意志,天就要通过变异现象来发出警告,如若执迷不悟,天就要降更大的灾祸,甚至另行安排代理人。

封建时代,帝王的权势至高无上,现实世界中几乎没有什么因素可以制约。利用发生自然灾害这一自然现象,对之加以警诫,是古人为限制帝王权势所能采取的少数几种选择之一。知识分子们希望通过这样的形式,给帝王以警诫,使他们对天产生畏惧感,不致于过分胡作非为。

然而,这种“灾异遣告说”只是硬币的一面;另一面,应该说也在很大程度上维护了“君权天授”的合法地位。通过强化灾异与君主的关系,实际上是让皇帝进一步垄断了与上天沟通的权利。

半闲认为:既然天子垄断了沟通上天的唯一资格,那么作为沟通手段的灾异、祥瑞等现象便只能针对皇帝一人。这恐怕也是古代帝王频下“罪己诏”更深层的原因。

功绩能与秦始皇并列的汉武帝,晚年为何要写下罪已诏

所谓汉武帝罪己诏,主要是指征和年间关于西域方面的一道诏书,后来往往称呼轮台诏,所谓罪己诏根本谈不上,汉武帝并没有什么关于忏悔方面的内容,完全是一道关于军事和行政安排的诏书,只不过内容表示停止了当时在轮台的准备行动,表示休养生息,然后进一步安排谋划将来再做准备。

所谓罪己诏是资治通鉴司马光等人否定汉武帝一系列塞外行动,主观方面的想当然,这在过去史学界早有指出。

汉武帝的过失在于中年到晚年长期的军事行动,耗费巨大,当时国内条件虽然富足,但长此以往,百姓不堪承受,这是一方面。

但汉武帝另一方面,他没有局限在内地重要,他的雄心壮志是把西域天山南北都视为自己百姓,所以打击匈奴大宛是保障西域各部安危的必要举措,否则单凭态度摇摆的乌孙、龟兹等所谓大邦根本不能保障西北。

汉军在西北塞外的轮台是天山以南,后来西域都护的所在。对于后来人们经常说的西域,汉代主要是指天山以南,天山以北的乌孙、车师不属于西域,而且乌孙已经与汉朝和亲。所以汉军驻扎是在天山以南,轮台就是重要的军屯地。

而位于南北要冲的楼兰,在汉武帝时是亲匈奴的一派,一个非常重要的事实就是,汉武帝死后不久,昭帝时期,主政的霍光派出使团傅介子刺杀了楼兰王,西域基本获得安定,这就是霍光执行汉武帝晚年策略,尽量以小的行动确保西域安危的宗旨。

更重要的一节是了解汉武帝对匈奴的态度转变,这就是苏武和常惠前往匈奴表示安抚结好,但结果两人被扣押十几年,匈奴虽然已经伤了不少元气,但并没有停止对汉朝报复的意思。

所以汉武帝当时才打算休整,然后示意将来朝臣从长计议,这就是轮台诏 的背景,并不是什么罪己诏,认为汉武帝表示悔过云云都是想当然。

汉武帝的《轮台诏》真的罪己了吗

汉武帝文治武功不在秦始皇之下,是具有雄才大略的帝王,他在位期间“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施推恩令,重创匈奴等政绩,为人津津乐道;但到耄耋之年却几近昏聩,竟然建名堂,垒高坛,而且多次兴师动众封禅出游,为延年益寿而求神拜仙,尤其利用江充酿成「巫蛊之祸」,逼死戾太子刘据事件为后人诟病!

本来,烽火不熄,国力被耗,财政已现危机,再加上吏治腐败,民力凋敝,即意谓大乱来临;公元前89年,桑弘羊等上书建议:在西域轮台驻防兵马,监督匈奴,扼控西域;然而武帝犹如醍醐灌顶,破天荒地驳回了这个耗用民力以彰显大汉威仪的建议。
竟下诏深刻地反思自己,于是出台了《轮台诏》:其中段落有“当今务在禁苛暴,止擅赋,力本农,修马政复令以补缺,毋乏武备而已”;即从现在开始禁止苛政,平税赋,大力发展农业与畜牧业,但也要注重国防建设。

这表明汉武帝对连年征战,施用暴政,加重了人民的苦难和消耗了国力有一定的反思,决心停止对外征战,把发展经济,使人民安居乐业提上了日程。

通篇《轮台诏》没有说自己犯何错,似乎只是分析形式,宏观上把对外强硬政策转变了怀柔政策,实质上是对国家大政方针进行的调整;根本没表明自己的错误,更没触及错误根源,《轮台诏》的出台仅仅能表明汉武帝对前期执政进行了清醒的反思而矣,无罪己成分!

但即便如此,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汉武帝能出台《轮台诏》是有进步意义的,对社会安生,恢复生产,发展经济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罪己诏”对皇帝而言意味着什么历史上有哪些皇帝下过“罪己诏”

历史上有记载的皇帝下的罪己诏始于汉文帝。公元前179年,也就是汉文帝当皇帝的第二年。汉文帝下了史书所记载的第一份罪己诏。

这一年十一月末和十二月中,连续两次日食。日食,在古代被认为是上天对统治者的警告。汉文帝下了一份罪己诏:

朕闻之,天生蒸民,为之置君以养治之。人主不德,布政不均,则天示之以灾,以诫不治。乃十一月晦,日有食之,适见于天,灾孰大焉!朕获保宗庙,以微眇之身讬于兆民君王之上,天下治乱,在朕一人,唯二三执政犹吾股肱也。朕下不能理育群生,上以累三光之明,其不德大矣。令至,其悉思朕之过失,及知见思之所不及,匄以告朕。及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以匡朕之不逮。因各饬其任职,务省繇费以便民。朕既不能远德,故然念外人之有非,是以设备未息。今纵不能罢边屯戍,而又饬兵厚卫,其罢卫将军军。太仆见马遗财足,余皆以给传置。

至于有人认为,在这一年正月,在讨论建太子的时候,汉文帝就下了一份罪己诏。但是我觉得那份不能算是严格意义上的罪己诏,因为那个类似于皇帝与大臣之间的问答,而不是昭告天下的。而罪己诏的诏,说明是开放性质的,是对天下人说的。因此,个人觉得上面这份才是第一个严格意义上的罪己诏。

关于以上详细记载,请参考《史记·孝文本纪》。

这之后的的皇帝就开始了下罪己诏的惯例,凡是天有异象,就下罪己诏。比如日食、洪水、旱灾、地震等等。再有就是连年战乱,政权危难之时,也会下罪己诏,这是笼络人心的。至于有多少份罪己诏,恐怕很难统计了。反正是很多很多。

罪己诏,是对皇帝行为的一种规劝,对皇帝能有一定的约束力。这是罪己诏的积极作用的一面。但是,罪己诏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问题,矛盾依然存在。

历史上曾下过罪己诏的帝王有哪些

首先要明确,什么是“罪己诏”?

罪己诏是指古代的帝王在朝廷出现问题、国家遭受天灾或政权处于安危时,他会用自省来检讨自己过失、过错,由此而发出口谕或文书。

罪己诏它通常在三种情况出现:一是君臣错位,二是出现天灾,三是政权危难之时。用意都是自责,只是情节的轻重有所不同。

皇帝颁布罪己诏,从大禹时代就出现过,太久远的时代我们就不再提,下面我来说一下汉代两位帝王的罪己诏。

比如汉武帝时,他颁布过两份“罪己诏”,一是因为淮南王刘安等人谋反时颁布的,谋反事发后,淮南王刘安、衡山王刘赐自杀而亡。受此案牵连而死的列侯豪杰等高达数万人。汉武帝下诏,将他们谋反的原因归咎于自己没有恩德。

汉武帝时对外战争频繁,军费开支巨大,加上广置宫殿苑囿,把文景以来的积蓄损耗殆尽。沉重的负担,使大量百姓破产流亡,进而沦为“盗贼”。同时,武帝末年的“巫蛊之祸”又导致宫廷矛盾和激烈争斗。一连串的事件迭加,促使武帝反思统治政策。汉武帝此次下诏书追悔以往过错,史称“轮台诏”。

汉武帝之后,汉宣帝也下过“罪己诏”。汉宣帝在民间生活较长,他了解老百姓疾苦,在他统治时期,轻徭薄赋,发展生产。但是后来社会贫富差距日益加深,豪强迅速发展,农民无奈流亡。吏治十分腐败,任意征发徭役,百姓不能安居乐业。到后期,竟出现了“兵革不 动,而民多贫,盗贼不止”的局面。

宣帝一方面自责,一方面整饬吏治。他下诏承认造成此局面“是朕之不德也”。并采取措施,监督官员公正执法。  

皇帝能够“罪己”,是不把责任推诿的表现,说明为政者的品德高尚、有担当。

但是后来,随着朝政发展,“罪己”的分量被打折扣,“罪己诏”往往成为形式和表演,那么积极意义就缺少了。

比如金朝的金熙宗一方面发布“罪己诏”,一方面却对诏书中“深自贬损”的话气急败坏,把撰写诏书的人残酷杀害!此举不仅让人看出他的心胸狭窄,而且也让人认识到,他所谓的“罪己诏”,不过是耍政治手段而已,世人不能当真。   

真心“引咎自责”,是为政者必备的胸怀,也是争取人心,赢得信任的高明之举,比如汉武帝“轮台罪己诏”,把造成国家危机的责任,揽在自己身上,并适时改变治国策略,就确实难得。

而“罪己”如果成为一种空洞的形式,成为推脱责任的粉饰手段,就没有丝毫意义了。

汉武大帝完胜匈奴,打出了汉人威风,为什么要下“罪己诏”

这完全是后人对汉武帝的误解,是对历史的篡改。

汉武帝反击匈奴之战,始于武帝元光五年(前130年)车骑将军卫青大破龙城,进入对匈奴之战的转折点,约历时四十四年,经过漠南之战、河西之战和漠北之战等四大战役,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从根本上解决了匈奴南下骚扰问题。而且收复失地,设置了朔方郡、五原郡、武威郡、酒泉郡、敦煌郡、张掖郡等。

从此,一个长期威胁北部边疆的强大的匈奴,分崩离析,远迁西亚和漠北苦寒之地,再也构不成对汉王朝的巨大军事威胁。

汉武帝既然有如此的文韬武略大功,又哪来的罪己诏呢?

这完全是后人对汉武帝的误解,是对历史的篡改:

一、宋朝以后,人们篡改《轮台诏》为《罪己诏》

汉武帝因为桑弘羊向武帝建议派遣戍卒在轮台屯田,武帝认为轮台远在车师国西边千里之外,多有不便,故下发诏书,驳回桑弘羊的建议,人称《轮台诏》。

宋朝时期,张俊率师北伐金国失败,宋孝宗认为出师北伐是自己犯了大错误,于是下诏责备自己。对于此事,诗人杨万里写了《读罪己诏诗》,诗中有“莫读《轮台诏》,令人泪点垂”之句,把 宋孝宗的《罪己诏》比作汉武帝的《轮台诏》,从此以后,《轮台诏》就被戴上了《罪己诏》的帽子。

二、《罪己诏》进一步被篡改为《轮台罪己诏》

这个所谓的武帝《罪己诏》,流传到现在,俨然变成了《轮台罪己诏》,让不明真相的人乍一听,好像是汉武帝在轮台发布了《罪己诏》;更有甚者,还想当然地把《轮台罪己诏》看做是汉武帝的《遗诏》。

三、真实的《轮台诏书》根本没有对讨伐匈奴的罪己之意

武帝《轮台诏》:第一、阐述了到达车师都有许多不方便,更不用提到达轮台了。

第二、叙述了曾经“向者,朕之不明”,盲目相信了错误的军事情报,做出了错误决策,派遣贰师将军李广利讨伐匈奴,导致这次行动失败,“军士死略离散,悲痛常在朕心“的事实。

第三、否决了轮台屯田的建议:”今请远田轮台,欲起亭隧,是扰劳天下,非所以优民也。今朕不忍闻。”

第四、叙述了武帝也曾否决了大鸿胪派遣刺客刺杀匈奴单于的建议。

第五、讲了现今边塞还没有完全建设好,士卒辛苦,烽火不完整,当务之急是“禁苛暴,止擅赋,力本农,修马复令,以补缺,毋乏武备而已。”并要求郡国二千石以上的官员,各自提出“畜马方略补边状”的建议。

以上就是武帝完整的《轮台诏》含义(见《汉书•西域传》)。除了文中“向者,朕之不明”、“悲痛常在朕心”、“朕不忍闻”之外,没有一句话是罪己讨伐匈奴的。

充其量,只是对李广利这一次的讨伐行动,因情报有误而失败的自我检讨,但并不是否定整个对匈奴的战略决策。

四、有人故意篡改历史史料

现在互联网上,有人把所谓的汉武帝《轮台罪己诏》,凭空添加上一段话:“ 朕即位以来,所为狂悻,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自今事有伤百姓,靡费天下者,悉罢之! ”把这段话放在”禁苛暴……“之前,俨然成了上下文通顺的”罪己“之文。

这段话出自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我在《史记》、《汉书》没有找到出处,可能我孤陋寡闻。

《资治通鉴》称:

”武帝征和四年(公元前89年),武帝春正月行幸东莱,二月来到雍县,三月到达泰山封禅,这时面见群臣,说的一段话:‘朕即位以来,所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自今事有伤害百姓,糜费天下者,悉罢之。’田千秋曰:‘方士言神仙者甚众,而无显功,臣请皆罢斥遣之。’上曰:‘大鸿胪言是也。’于是悉罢诸方士候神人者。“

从上下语意来看,应该是指武帝好神仙祭祀之事,造建章宫、承露盘、寻觅神仙等事,所以,田千秋要求遣散方士。而别有用心之人则把它添加到《轮台诏》中去,使其看起来更像是《轮台罪己诏》。这应该属于对历史史料的篡改行为。

五、班固把自己的观点强行加到历史史料中,误导了后世史家和读者。

班固对汉武帝的征讨匈奴政策不以为然,认为是劳民伤财,所以,他在编篡《汉书》时,就把自己的观点添加了进去。在《汉书•武帝纪•赞》中,只称颂武帝的文治,而只字不提武帝讨伐匈奴的武功,反而委婉地批评武帝不能“恭俭以济斯民”。

班固在《轮台诏》前面,加上了自己的叙述:”上乃下诏,深陈既往之悔“。所谓”既往之悔“,隐隐包含了否定讨伐匈奴的历次战争,其实,这只是班固个人的理解,并非武帝原意,是班固擅自揣测圣意,利用修史之便,而强加给前人的。

在《汉书•食货志》中也叙述为:”武帝末年,悔征伐之事,乃封丞相(车千秋)为富民候,”

在其他传记中班固也叙述为:“是以末年遂弃轮台之地,而下哀痛之诏,岂非仁圣之所悔哉!”在这里用个“悔哉”,来否决讨伐匈奴战争,也有篡改历史之嫌。

在这些议论性文字中,班固反复突出汉武帝的“悔”,这就误导了后世史家,以至于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也对武帝有这样的评价:“晚而改过,顾托得人。”。

这是班固完全错误理解了汉武帝的意旨,并固执己见于始终。

六、班固等人把汉武帝注重农业生产,发展经济看作是悔过自新,决策调整。

事实上,武帝自继位后,就很重视发展农业生产,多次下诏奖励孝悌力农,还特意提拔桑弘羊、卜式、东郭咸阳、孔瑾等工农商人发展经济,为讨伐匈奴积蓄经济实力。所以,他们认为汉武帝下发了《轮台诏》以后,才调整决策,是不尊重史料的。

综上,那种把《轮台诏》当做汉武帝否定讨伐匈奴战争,检讨自己罪过的《罪己诏》,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是对历史史料的篡改。

如何评价汉武帝的轮台罪己诏

汉武大帝可谓是我国古代排名前列的,文治武功都有一定成就的著名君主。文化方面,他用儒学大师董仲舒的理念,“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将儒家学说定为官方思想,这一举措一直沿用二千余年,而儒家思想则直到今天还影响着许多的中国人。此外,他还重视教育、兴办太学,在文化领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西汉初年,因为刚刚经历秦末楚汉之争,百姓苦不堪言,于是从高祖刘邦开始,汉朝廷一直遵从黄老之学,以休养生息的国策治理天下。这段时间里,即使匈奴屡次侵犯,汉朝大部分时候都只能无奈忍受,汉武帝继位后,便一改之前的对外政策,大举北伐,并取得了辉煌的成果。那么,汉武帝一生征伐四方,晚年为何颁布《轮台罪己诏》悔过呢?

汉征和四年(前89),六十七岁的汉武帝刘彻发布了《轮台诏》。“轮台”在维吾尔语中是“雕鹰”的意思,它本是西域的一个小国的国名,位于今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西部,太初三年(前102)时,轮台国被时任贰师将军的李广利灭亡,汉朝便在此设轮台县,它也是著名的西域都护府的所在地。

“诏”是古代皇帝发布政令的意思,所以“轮台诏”指的便是针对轮台所发布的诏书。后世常常将这一诏书称为《轮台罪己诏》,认为汉武帝发布这一诏书旨在反思自己的错误,向天下表达自己从此不再穷兵黩武的态度。

汉武帝刚即位时,汉朝经过高祖、文、景三代的悉心治理,已经积攒了比较雄厚的财力和国力,到了汉武帝这一代,这些财力被转化为了马匹、兵器、粮草,以及兵士。与汉朝建立之初时马匹紧缺,“自天子不能具其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即帝王的车驾无法凑齐四匹花色相同的马,大臣们乘坐牛车的局面不同,汉武帝继位后积极发展“马政”,才终于使得马匹变得常见了许多。

即使如此,马匹在当时依然是价格昂贵的物件,但为了和游牧为生的匈奴正面对抗,斥巨资培养战马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必要之举。此外,汉武帝多次出征消耗的各类物资达到了惊人的地步,为了供应军需,百姓不得不上交更多的赋税,战争中无数汉军将士的牺牲也使得大量家庭失去了自己的顶梁柱。

一言以蔽之,汉武帝的征伐四方换来了辉煌的功绩,换来了更加安定和平的边境,但也消耗了太多的国力,伤害了太多的百姓。据《资治通鉴》记载,汉武帝还曾对着大臣们反思道:“朕即位以来,所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自今事有伤害百姓,靡费天下者,悉罢之。”

笔者认为,正是因此,汉武帝在执政后期颁布《轮台诏》,来宣布将汉朝原本积极扩张的战略方针修改为与民休息、发展生产。另一种观点认为,《轮台诏》并没有“罪己”,汉武帝也从未反思过,但从他在诏书中“禁苛暴,止擅赋,力本农”的主张看,他还是有着改变原来急躁严苛的政令,来恢复生产和安抚百姓的意愿的。

汉武帝晚年为什么写罪己诏,女皇武则天死后为什么立无字碑

汉武帝为讨伐匈奴,畅通丝路,连年征战,他爷爷,他父亲积攒的财富被他用光。人民叫苦不迭。他深感欣慰,罪己,实则表示自己很敢愧疚!

历史往往是这样: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如果不下决心打退匈奴连年搔扰,人民不会安宁。要打仗,必然有牺牲,而且,国家动荡,最受苦的往往是最底层的民众!我们看到那些老头老太婆寒风中卖菜卖水果,觉得很苦!如果打仗,他们可能连水果连菜都卖不成,不是更苦。相反一些将军会晋升军衔,达官显贵会发战争财!

武则天在高宗死后没有回长安,也没有到过乾陵。可能是营陵使(韦?)在《述圣纪》碑相应的东边(左边)预留了地方,以安置武则天的纪功碑石。

但705年2月22日武则天被推翻,中宗力排众议,决然实现母后遗愿:“去帝号称则天皇后,祔庙归陵。”将父母于乾陵合葬。由于难以评述母后——大唐皇帝为大周皇帝立碑不合礼制。碑上格子已经打好,但无法评价,只好树碑不著文字。

武则天死前已经被幽禁了近一年,能回归乾陵,与高宗合葬,已经相当不错了。许多大臣坚决反对合葬——认为对高宗不尊!

如果不改唐为周,一直以太后身份执政,不纳面首,或许会有与《述圣纪》(武则天撰文中宗李显书丹)一样,有赞美的文字。

崇祯皇帝下过罪己诏吗为什么

导语:

什么是罪己诏呢?也就是皇帝表达自己有罪过的诏书。一般王朝出现天灾人祸,或者国家管理不善。不是开个发布会就能了事的,皇帝总会跑出来说自己做错了什么事情,向天下人(主要是向史官)表个态。

最早的最出名的罪己诏,应该是汉武帝的轮台罪己诏。汉武帝晚年依旧不断发动战争,不顾百姓死活,结果贰师将军李广利不仅大败,而且逃亡匈奴,汉朝损失惨重。此前汉武帝又逼死了自己的太子刘据,这一系列的错误,使得汉武帝给自己下了一道罪己诏。

那么崇祯皇帝有没有下过罪己诏呢?当然是有下过的,从汉武帝开始,基本上刮个风下个雨,皇帝就会跑出来下个罪己诏。告诉老天爷,这些都是自己的错误,不要惩罚王朝的老百姓。所以崇祯皇帝当然是有下过罪己诏的。

01崇祯皇帝下罪己诏,基本也是例行公事。

什么人最不相信神魔呢?我认为封建时代,最不信这些的人,应该就是皇帝了。因为他们动不动就跑出来搞一份罪己诏。让老天爷把所有的罪过都怪罪到皇帝身上,千万不要迫害他的百姓。

皇帝有这么好心吗?平日里锦衣玉食,百姓都是他的钱袋子,他们怎么可能舍得让老天爷把灾难降在他们头上呢?所谓罪己诏,不过就是作秀罢了。

朕以凉德,缵承大统。意与天下更新,用还祖宗之旧。不期倚任非人,遂致虏猖寇起。夫建州本我属夷,流氛原吾赤子。若使抚御得宜,何敢逆我颜行。以全盛之天下,文武之多人。无奈夸诈得人,实功罕觏。虏乃三入,寇则七年,师徒暴露,黎庶颠连。国帑匮绌而征调未已。闾阎彫攰,而加派难停。中夜思惟,业已不胜愧愤。---《国榷》

他们自己不迷信那些东西,但是他希望老百姓们迷信这些东西,当然是在一定限度下相信。这样一来,皇帝等于什么成本都不用花,就完美地解决了天灾人祸的负面影响。

崇祯皇帝一生有下过六次罪己诏,每一次都是王朝发生了比较巨大的灾祸。毕竟是亡国的时代,自然是有与众不同的灾祸。

  1. 第一次,1635年,农民起义军攻占了大明王朝的中都凤阳,这里是朱元璋起家的地方,是大明王朝的龙脉所在。老朱家的祖坟被人给挖了,崇祯皇帝觉得十分伤心,所以就发了一份罪己诏。
  2. 第二次,1637年,北方大旱蝗虫四起,庄家是颗粒无收。百姓们易子而食,一片荒凉。可是崇祯皇帝依旧在征三饷,结果百姓们四处造反。无奈之下,崇祯皇帝只好再次下罪己诏,表示干旱蝗灾都是因为官员腐败导致的。
  3. 第三次,1642年,内忧外患之下,李自成攻破开封城,淹死了数十万百姓,而清军再次闯关成功,掠杀山东百姓。崇祯皇帝觉得自己十分无能,为了表达自己在军事上失当的指挥,他再次下发罪己诏。
  4. 第四次,1643年,基本上跟第三次一样,因为李自成和张献忠攻占了大片土地,荆襄之地全都落入了贼寇之手。与此同时辽东的形势更加不容乐观,在这种情况下,崇祯皇帝下发罪己诏,认为自己用人不当。
  5. 第五次,1644年,李自成大军攻破潼关,兵临京城城下。这个时候距离京城陷落,大明亡国,也没多长时间了。崇祯皇帝表示要亲自带兵讨伐李自成,想要激励手下将士用命。在这种情况下,崇祯发出罪己诏。
  6. 第六次,1644年也就是李自成兵临城下后的一天,京城陷落。崇祯皇帝在后宫杀掉了一系列女眷后,跑到煤山上自杀了。在自杀前,崇祯发布了最后一道罪己诏,是写在自己的锦袍之上的。意思很简单,表示自己做了17年皇帝,都是大臣们耽误了自己。这皇帝他也做不成了,希望贼人不要伤害百姓就好。

这六份罪己诏,基本上就是例行公事。除了最后一份罪己诏稍微有点真情流入,其他五份跟之前那些皇帝的罪己诏,没什么两样。

02崇祯的罪己诏,有发挥什么作用吗?

在古代,皇帝发罪己诏,一般都是为了平息众怒。比如天灾出现以后,极有可能出现粮食短缺的问题,一时之间百姓没饭吃,那就比较容易引发叛乱。

在这种情况下,皇帝的罪己诏,可以起到安抚百姓的作用。所以每次天灾出现以后,一般皇帝都会出来发一份罪己诏,可能上面的内容就是抄袭上一代皇帝留下来的。

今年正月。复致上干皇陵,祖恫民仇,罪实在朕。于是张兵措饷,勒限责成。伫望执讯歼渠,庶几上慰下对。又不期诸臣失算,再令溃决猖狂。甚至大将辱于小丑,兵民敢于无上。---《国榷》

所以说罪己诏基本上就这么一个作用,让百姓们知道,皇帝虽然山珍海味地吃着喝着,但是内心还是想着你们的,你们千万不要乱,一切都会好起来的。看看朕给你们画的一张大饼,是不是又大又圆?

你还别说,这还真的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要是没用的话,皇帝才懒得搞这些形式主义的东西呢。那么崇祯皇帝的这几份罪己诏,有没有发挥作用呢?

很可惜的是,并没有。因为崇祯是亡国之君,当时的明朝,都让天启皇帝和魏忠贤给搞完蛋的差不多了,崇祯上台以后,大明早就是千疮百孔了。

在这种情况下,崇祯皇帝再要用老一套的方法,似乎就显得有些杯水车薪了。这件事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因为老百姓的心,他已经挽回不来了。

地方复遭蹂躏,生灵又罹汤火。痛心切齿,其何以堪。若不大加剿除,宇内何时休息。已再留多饷,今再调劲兵,立救元元,务在此举。惟是行间文武,主客士卒,劳苦饥寒,深切朕念。念其风餐露宿,朕不忍安卧深宫。念其饮冰食粗,朕不忍独享甘旨。念其披坚冒险,朕不忍独衣文绣。---《国榷》

李自成集团占据西北地区,张献忠占据西南。多尔衮大军在关外虎视眈眈,就连崇祯管辖范围之内的大臣们,都不听从崇祯的调遣,崇祯就算谢罪一万次,又能怎样呢?左良玉号称拥兵百万,郑芝龙富可敌国,可是崇祯皇帝亡国的时候,他们眉头都不皱一下。

总结:罪己诏不是万能符,不可能永远都奏效。

崇祯发罪己诏当然是没错的,王朝出现如此多的灾难,发罪己诏非常有利于自己的统治,至少表明了自己想要治理好这个国家的心态。

可惜的是,这一招在灾祸比较少或者比较单一的情况下,才比较奏效。而崇祯所面临的灾祸,基本上具备所有亡国的征兆。

不光是灾荒年年有,造反寻常见。关外的铁蹄早就已经垂涎中原大地,手下的将士全都不听从崇祯的调遣,崇祯在这种情况下,除了殉国,似乎也没有其他出路了。

罪己诏用在寻常灾祸上或许还能解决问题,可这一次不行。崇祯没有任何创新的思路,只能算是一个平庸的皇帝,亡国也就不奇怪了。

参考资料:《国榷》

《三国演义》中汉献帝血写衣带诏,您分析认为是历史真实发生的还是编撰的

诚如题主所说,衣带诏究竟是否存在,历史一直看法不同。董承究竟有没有假传圣旨,那我们就从董承来进行分析。

董承与董卓同为陇西临洮人,属于西凉军阀派系,曾经是董卓女婿牛辅的部将。根据史料反映,董承参与了董卓之乱,与董旻、董璜均为董卓的爪牙,其中董旻为董卓之弟,董璜为董卓之侄。至于董承与董卓应该除了同族之外,没有比较亲近的血缘关系。另外董卓进京后,自称与董太后同族,然后拥立董太后抚养长大的陈留王刘协为帝,以害死董太后为由将何太后打入冷宫。董承据说为汉灵帝母董太后的侄子,然而在《三国志》《后汉书》《资治通鉴》中并没有见此记载。

董卓掌权后,董旻官拜左将军、封鄠侯,统领部队;董璜官拜侍中、中军校尉,总领禁军。董承具体情况怎么样,不得而知,但从董卓被王允、吕布诛杀后,王允派皇甫嵩进攻董卓住所郿坞,董旻、董璜等宗族成员一同被杀,而董承却得以幸免。董卓部将李傕、郭汜等人在杀掉王允、挤出吕布之后,互相争斗,汉献帝被迫东出长安之际,董承曾前往护驾,被封为安集将军。安集将军应该属于杂号将军,相比别人的车骑将军、左将军、中军校尉,只能算得上不入流的武将官职了。直到建安四年(公元199年),在汉献帝东归洛阳之后,又被曹操胁迫迁都许县,董承以卫将军升为车骑将军。

从史料字里行间,应该可以推断出董承的一生,这里给各位读者瞎掰一番,不足之处,还望批评指正。

董承与董卓属于同乡同宗,但是血缘关系应该比较远。后来董卓发达之后,董承投奔董卓女婿牛辅手下打工,跟随牛辅征讨过白波军。董卓被杀后,董承因为与董卓关系比较远,而得以幸免。

董卓死后,其手下高层武将全部乱了套,如牛辅、董越、段煨、胡轸、徐荣等中郎将表现不一。其中,胡轸、徐荣、段煨倒向以王允为代表的的东汉朝廷,董越前往牛辅联合,结果被牛辅所杀,然后牛辅不仗义的率先丢下弟兄们,带着金银珠宝逃跑了,最后被亲信胡赤儿谋财害命。

李傕、郭汜、张济、贾诩、董承等人作为牛辅部下校尉,开始自谋生路,惶惶不可终日,都准备效仿老大丢下部队,私自逃走。最终在毒士贾诩的建议下,重整部队开始反攻长安。这里面有李傕、郭汜、张济响应最积极,打败了朝廷派来胡轸﹑徐荣抵挡的董卓昔日部将领,其中徐荣战死,胡轸率部投降。之后,董卓其他旧部樊稠、李蒙、王方等人也跟着加入李傕大军,攻陷长安后,王允被杀,吕布出逃。然后,西凉诸军挟持汉献帝封李傕为扬武将军,郭汜为扬烈将军,樊稠等人皆为中郎将。

董承这里没有出彩表现,应该拥有一定势力,但相对较弱,跟随大流骑在墙头上,后来新一代掌权的西凉军阀们争权相斗,董承始终置身事外。之后,李傕、郭汜互相争斗,汉献帝被迫东出长安。估计这时如董承这些曾经董卓旧将,看到机会,准备迎接汉献帝,效仿之前董卓、李傕、郭汜的发达之路。董承、杨奉迎接汉献帝,后被李傕、郭汜击败。于是再次联合曾经要剿灭的对手白波军及匈奴左贤王,击败李、郭联军,拥立汉献帝继续向东都洛阳前进。董承负责断后,被李傕追到,再次大败,汉献帝连夜渡河躲避。

总之,这次迎接汉献帝东归洛阳的人员成分比较复杂。阻止汉献帝东出的势力为西凉军阀势力李傕、郭汜;迎接汉献帝的势力为西凉军阀势力董承,白波军势力杨奉、韩暹、胡才、李乐等人以及匈奴左贤王。在击退李傕、郭汜之后,董承与白波军方面发生冲突,董承主张前往洛阳,而白波军杨奉、李乐就不愿意了,主张前往自己势力范围。于是双方互相掣肘猜疑,在此期间双方也进行过武装冲突,最后不得不妥协,将汉献帝送到洛阳。

就在董承与白波军主帅双方互相掐架的时候,在兖州已经扎稳脚跟的曹操及时出兵西进,前往洛阳迎接汉献帝。面对实力强大的曹操,这些之前迎立的军阀看无利可图,也就一哄而散。随即曹操迁都许县,又利用董承与白波军主帅们面和心不合时机,拉拢董承,被授予车骑将军,封为列侯。估计董承将女儿嫁给汉献帝也就是这段时期的事情。

建安四年(公元199年),成为皇亲国戚的董承,官居车骑将军,面对大权独揽的曹操,当然也心有不甘。于是对外宣称自己得到汉献帝密诏(衣带诏),联合各方势力,准备除掉曹操。最后事发,曹操大怒,认为这些都是养不熟的白眼狼,在自己地盘上搞事情,也就连根带蔓拔了。董承的女儿,董贵人据说还有身孕,也被曹操杀了。

说到底,董承与之前迎立汉献帝的白波军,以及之前的李傕、郭汜西凉军阀都试图通过控制汉献帝达到自己需要的政治资本,结果最终被曹操截胡了。董承的衣带诏事件,就是对曹操利益分配不满的一种回应,结果无疑以卵击石。而之前白波军方面杨奉、韩暹、胡才、李乐在眼看没有利益可捞之际,各自散去,最终也没有得到好的下场。小子这里不地道的瞎猜一下,估计这也是为什么最初董承找到刘备让接受衣带诏,而被刘备拒绝的原因吧。

杨奉,在汉献帝被曹操接管后,与韩暹投奔袁术,后袁术、吕布发生战争,转而投靠吕布,于建安二年(197年)被左将军刘备诱杀;韩暹,在杨奉被刘备诱杀后,建安二年(197年)在逃亡中途被杼秋县屯帅张宣所杀;李乐,在汉献帝被曹操接管后,留守河东,于建安二年(197年)病死;胡才,在汉献帝被曹操接管后,留守河东,为仇家所害。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