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清朝有哪些异姓王
- 毛文龙三大将尚可喜、孔有德、耿精忠都是穷凶极恶大汉奸,是否说明毛文龙也是同一类货色
- 为什么孔有德、尚可喜、耿仲明在明朝不受重用,在清朝都得以重用被封王
- 如何看待“尚可喜认识大局投降清朝并促进统一”的言论
- 尚可喜和吴三桂谁更无耻尚可喜的儿子为何要逼反老子
- 三藩中,对大清忠心耿耿的尚氏一族,为何同样以悲剧收场
- 清初“三藩之乱”中,尚可喜为何没有跟随吴三桂一起造反呢
- 尚可喜是民族英雄吗
清朝有哪些异姓王
清一代共有九位异姓王。五位活着就有封号,四位是死后追封的。吴三桂(平西王),孔有德(定南王),尚可喜(平南王),耿仲明(靖南王),孙可望(义王)五位.另外有四位追封赠王(即死后封王):扬古利(英诚武勋王),傅恒,福康安(嘉勇王),黄芳度(忠勇王)
毛文龙三大将尚可喜、孔有德、耿精忠都是穷凶极恶大汉奸,是否说明毛文龙也是同一类货色
从某种意义上说,认定尚可喜、孔有德、耿精忠三人为汉奸,是恰当的。但毛文龙不是,他的一些作为虽然有争议,更多的是投机性质,所以他更像是一个投机分子。
天启二年六月,毛文龙升任平辽总兵官,赐尚方宝剑,在皮岛设立军镇。皮岛紧邻朝鲜,距离后金地界大约一百里,距离山东半岛非常远。毛文龙号称拥有马步兵十万,实际数量不到三万。
在皮岛,毛文龙多次率军主动出击,袭扰后金,但胜少败多。有史料显示,毛文龙暗中与皇太极书信往来,暗通款曲。
但不能因此认定毛文龙是汉奸,在当时的情况下,毛文龙不可能真心归降后金。当时后金贫穷落后,明朝的各个方面要比后金强大得多。毛文龙在明朝贵为总兵官,后金拿不出什么有诱惑力的筹码给他。他与皇太极周旋,逢场作戏的成分很大。
毛文龙孤悬海外,像一个独立王国,朝廷无法核实他的兵力、战绩、粮饷军械等,全凭他自己的奏报。毛文龙利用皮岛位于朝鲜、后金和大明之间的特殊地位,广招商贩,贩运人参、棉布等货物。
所以我认为,毛文龙的骨子里有商人的天赋,他更像是一个善于投机的商人。
孔有德等人就不一样了。
孔有德和耿仲明原本是辽东人,努尔哈赤占领辽东之后,他们逃到皮岛。毛文龙给他们改姓毛,养为孙子。
毛文龙被处死之后,孔、耿二人在皮岛越来越不得志,于是离开那里,渡海到了登州,投奔了巡抚孙元化。
祖大寿在大凌河被围困,孙元化派孔有德率领八百骑兵赴援,因为缺饷而中途发生兵变。孔有德被逼反叛,杀回登州,与耿仲明里应外合,最终占领了登州。
崇祯六年二月,孔有德、耿仲明带着几百艘船,渡海投降皇太极。皇太极任命孔有德为都元师、耿仲明为总兵官。
半年以后,广鹿岛副将尚可喜率军降清。至此,孔有德、耿仲明的军队被称为“天祐兵”,尚可喜的军队称为“天助兵”,独立于八旗军。
三个人带来了大量兵士和后金非常缺少的船只、水手和工匠,另外还有红衣大炮,所以意义非同一般。
到了崇祯九年四月,皇太极改国号为清,改元崇德。封孔有德为恭顺王,耿仲明为怀顺王,尚可喜为智顺王。
在后来的明清易代的过程中,三人极为卖力,充当了清军的急先锋。
为什么孔有德、尚可喜、耿仲明在明朝不受重用,在清朝都得以重用被封王
明朝当时存续的时间长,各方面制度都较为严谨,对人才各方面的考核很严格,一方面要求人才在能力方面合格,另一方面也要求人才在德行方面合格,甚至对德行要求方面的考量还要高于个人专业能力方面的考量。
明朝有严格的管理体系,对于任何人任何事都讲究就事论事,只对单个事件的功过进行评估,施以赏罚。而不会将个人功绩累计,让其功绩成为个人资本。于是就有功臣被罚被诛,而资历浅、刚立大功的人被厚赏的情况出现。这会让看重论资排辈的人觉得心寒,也会让传统意识浓厚的人觉得没有人情味,冷血残酷。
明朝是个法治较为严格的社会,所以一旦内部运作稍有失当,天下人就会困苦不堪,下至百姓,上至官宦,甚至是皇族也难幸免!
明末清初时期,清朝草创,而清朝要将事业做大做强,就必须要有包容心,对很多人和事,都不能过于计较。说得难听点就是为了快速成就大业,就必须顾全大局不计小节,招降纳叛,藏污纳垢也是重要的手段。海因为位置所以博大精深,但是百川归大海可不是流来的都是矿泉水,泥浆水丶沟粪水、洗脚水也是海水的重要来源。(开个玩笑)
因为清朝的客观需要,所以孔有德丶尚可喜丶耿仲明这些在明朝不得意的人,有机会在投靠清朝后一展个人才华,最终获取富贵。
满人本为明朝臣民,深受华夏主流文化影响,所以注重人情味,重信义承诺。清朝初期由于人丶财丶物的匮乏,所以不能讲究太多,只管有人用,而不计较人的品行,因此用了明朝叛臣,尔后又遵守承诺,给予丰厚回馈。但是品行考察丶依法行政,终归是正道,是立国之本。尚可喜丶耿仲明之流终非善类,再怎么厚爱,他们最终还是会为非作歹,最终还是再次反叛,站在了清朝的对立面!
清朝最终终于醒悟,于是清朝重修了《大清律》,开始在各方面认真学习效法明朝,依法治国。清随明制,所以清朝才打破了胡人没有百年国运的论调,国祚将近三百年。
依法治国才是根本,德才兼备,也应以德为先。事业兴起时可以不顾小节,但是事业要保得长久却必须要严格遵守法律,注重人的德行。
如何看待“尚可喜认识大局投降清朝并促进统一”的言论
简直是谬论,如此!中华民族的英雄们应该无地自容了,遇外来侵略就应该丢盔弃甲,束缚手脚,早早向侵略者投降,不就促进了世界统一的进程吗?
“量中华之物力,讨与国之欢心“、卑躬屈膝的慈禧也成了深明大义。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巾帼英雄了?汪精卫就是后代学习的楷模与榜样?岳飞、文天祥就应该被批驳得遍体鳞伤、一无是处了?
我们在评价历史人物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根据后来的事态的发展去评判特定状态下的历史人物,如:如果崇祯不杀了魏忠贤明朝就不会过早完蛋了!你没生活在当时的环境下,这话都是混帐!这就是严重的历史虚无主义!
1633年即崇祯六年,投降清朝的孔有德率军攻陷旅顺,尚可喜的家眷数以百计,为保持民族气节全部投水而死。匪夷所思的是,尚可喜也是在这一年降了后金,简直禽兽不如!
从此他成了皇太极的鹰犬,进攻明朝的急先锋,甲申年,明灭清兴!当时的汉族人,认定自己依然是明朝的子民,在心理上能接受汉族政权的统治而排斥外来满清的主宰;清朝要一统中原,实现王朝更替,就进行明目张胆地抢劫,杀戮与扩张.
为了反抗外来侵略,史可法坚守于扬州,阎应元进行艰苦卓绝的江阴抵抗,金声效忠朝庭,忠贞不渝地孤守徽州,以及史可法、夏完淳等各地反清义军,都是可泣可敬的民族精英,于当时的情况下,都属大义之举!
而尚可喜以汉人之身投入满清阵营,剃发易服,加入清朝汉军镶蓝旗,跟随多尔衮向自己的汉族同胞举起了屠刀,这就是中华民族要弘扬的忠诚仁义吗?
跳梁小丑的尚可喜、洪承畴、吴三桂等人,作为民族的败类为千夫所指,万众唾骂,必将遗臭万年!而史可法,夏完淳,袁崇焕、金声等反抗外来侵略的志士仁人的英勇事迹光照千秋,彪柄史册,为后代敬仰.
尚可喜和吴三桂谁更无耻尚可喜的儿子为何要逼反老子
三藩之乱是清朝初期三个藩镇王发起的反清事件。三藩是指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但是,实际上,在三藩之乱中,平南王尚可喜并没有参加,也即跟随吴三桂一起造反的是,是平南王尚可喜的长子尚可信。康熙十五年(1676年),尚可信在广州危急之下发兵围困其父府邸,投降吴三桂叛军。不久又悔罪自归,袭封平南亲王,镇守广东。康熙十九年(1680年),尚可信被清朝下旨逮问,缚送京城,随即赐死。那么,问题来了,三藩之乱中,尚可喜为何坚持效忠清朝,而不是跟随吴三桂起兵呢?对于平南王尚可喜,作为原先明朝的将领,为何没有和吴三桂一起造反,以此恢复明朝江山呢?
一
首先,对于三藩之乱的起因来说,直接原因就是康熙皇帝的撤藩决定。而康熙皇帝之所以决定撤藩,契机就和平南王尚可喜存在一定的关系。根据《清史稿》、《清圣祖实录》等史料的记载,康熙十二年(1673年),尚可喜第十一次疏请归老辽东、留其长子尚可信镇守广东。康熙准其归老辽东,但朝廷以尚之信跋扈难制,下令撤藩。对于康熙皇帝的撤藩决定,平南王尚可喜是没有什么意见的,也即其已经准备从广东迁回自己的家乡辽东海州(今辽宁海城)了。但是,让平南王尚可喜没有想到的是,平西王吴三桂接到三藩全撤的圣旨后,选择了举兵造反。对于吴三桂,为了对抗清朝,打出了“兴明讨虏”的旗号。在此背景下,不管是吴三桂还是康熙皇帝,显然都在拉拢平南王尚可喜。
二
在三藩之乱爆发后,平南王尚可喜有两个选择,一是坚持效忠清朝,二是背叛清朝,也即和吴三桂一条路走到黑。值得注意的是,在吴三桂起兵之后,靖南王耿精忠亦起兵,云南、贵州、福建、江西、广西等地基本上都落入到吴三桂的掌握中了。并且,对于平南王尚可喜的手下,也有刘进忠、祖泽清等多人举兵响应。在原先明朝文臣武将的响应下,吴三桂等人几乎攻占了清朝的半壁江山。但是,作为原先明朝将领的尚可喜,却不为所动,也即他坚持效忠清室。更为关键的是,尚可喜还依靠广东等地的兵力,以此牵制十余万叛军无法全心北上,这无疑为清朝调集兵马、平定叛乱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和足够的时间。
三
进一步来说,作为原先明朝的将领,平南王尚可喜加入到吴三桂的阵营中,无疑是容易让人理解的。但是,尚可喜却选择和康熙不离不弃。那么,问题来了,尚可喜做出这一选择的原因是什么呢?对此,在笔者看来,这首先是因为尚可喜的年龄。根据《清史稿》、《清圣祖实录》等史料的记载,尚可喜于公元1604年出生,在三藩之乱爆发的公元1673年,尚可喜已经70多岁。考虑到清朝时期的平均寿命,70岁的年龄,已经是高寿了。在此基础上,正是因为年龄上的缘故,尚可喜不愿意冒险上吴三桂的船。与此相对应的是,同意康熙皇帝的撤藩决定,显然希望通过急流勇退,从而获得一个善终的结局。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很多急流勇退的大臣,往往都获得了相对不错的结局。
四
最后,另一方面,虽然平南王尚可喜原先是明朝的将领,但是,早在明朝崇祯六年(后金天聪七年,1633年)十月,沈世魁骗尚可喜至皮岛,意图诬以罪名,加以谋害。此事为尚可喜部下许尔显等人侦知。正是因为明朝将领的诬陷,促使尚可喜决定归顺后金和之后的清朝。在此基础上,在归顺清朝之后,不管是顺治皇帝,还是康熙皇帝,都对平南王尚可喜予以重用,这也是其坚持效忠清朝的重要原因。正所谓“士为知己者死”,比如康熙十四年(1675年)正月,康熙帝再次下旨,晋封尚可喜为平南亲王,这对于尚可喜来说,无疑是至高的荣誉了,也即其被加封为“亲王”,这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爵位制度中王爵的第一等了。综上,在三藩之乱中,虽然尚可喜的儿子最终起兵造反,但是,尚可喜自始至终都在和吴三桂划清界限,从而影响到三藩之乱的最终走向。
三藩中,对大清忠心耿耿的尚氏一族,为何同样以悲剧收场
说尚可喜忠心耿耿也就算了,尚氏一族怎么能算忠心耿耿?尚之信可是直接参与叛乱了。既然尚之信(他当时已经继承了平南王爵位)是反贼,尚氏一族难道还想保留王爵吗?当然了,其实说尚家悲剧收场也谈不上,除了尚之信被赐自尽以外,其他尚家人大多数还是善终的。
(尚可喜)
说到三藩之乱,可能是因为一些影视剧的误导,很多人对三藩之乱究竟是哪三个人都有错误理解。三藩之乱中的“三藩”其中两人没有疑问:云南的平西王吴三桂、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而第三个是广东的平南王,但不是多人认为的尚可喜,而是他儿子尚之信。尚可喜并没有参与叛乱,而是一开始坚决不参与叛乱还积极平叛,被儿子夺权后自杀不成,最终悲愤而死。
(三顺王:尚可喜、耿仲明、孔有德)
三藩之乱的平南王一方会有这样的疑问,要从三藩起源开始说起。清军入关后,为了更有效控制全国,就对一些明朝降将加封王爵,让他们世代镇守南方各省,消灭南明残余势力,共封了五个汉人为王(并不是只有三藩三个人)。他们是平西王吴三桂(镇守云南、贵州)、靖南王(初封怀顺王)耿仲明(镇守福建)、平南王(初封智顺王)尚可喜(镇守广东),另有定南王(初封恭顺王)孔有德(出征广西被李定国所杀),还有一个义王孙可望。尚、耿、孔三人因为最初封号中有“顺”字被称为三顺王。五人中,孔有德出征广西战死,没有儿子,所以爵位无人继承,他的女儿孔四贞被孝庄太后收为义女,人称四格格。而孙可望本身没有什么能力,因为与李定国闹翻投降清朝,人品也是低劣,军事能力也一般,在西南平定后没有利用价值,死因也有认为是清朝暗杀。他的儿子承袭义王爵位也很快死了,之后爵位下降,直至乾隆年间丧失所有世袭爵位。所以后来是三藩,没有孔、孙两家。
(吴三桂、尚可喜、耿精忠)
真正的三藩之乱,是在康熙十二年爆发的。当时,吴三桂、尚可喜还在,耿仲明与其子耿继茂已先后去世,靖南王是他的孙子耿精忠。故称此三人为“三藩”。当时,三藩世代镇守南部各省,尾大不掉,耗资巨大,加上南方基本已经平定,更兼他们拥兵自重,早晚成为朝廷隐患。因此康熙已有彻底消除三藩威胁之心。
导火索是康熙十二年三月,平南王尚可喜以自己年迈,奏请回辽东老家养老,让儿子尚之信继续留镇广东。朝廷认为不能继续让尚家在广东镇守,年轻气盛的康熙毅然决定撤广东全藩。消息传到云南、福建,吴三桂和耿精忠开始担忧,于是也上表奏请撤兵,其实是试探朝廷,希望挽留。朝廷群臣分为两派,一派认为不能同时得罪三家,建议先稳住他们,以后缓缓解决;另一派则建议直接一劳永逸解决三藩问题。康熙自然同意后者,于是派使者到云南、福建、广东传旨,吴三桂、耿精忠对朝廷决定大为失望,暗中调动部队,准备叛乱。十一月,吴三桂杀云南巡抚朱国治,囚禁众多朝廷官员,以反清复明为名,自称自称周王、总统天下水陆大元帅、兴明讨虏大将军,起兵造反,并迅速出兵攻占湖南,三藩之乱正式爆发。
大多数影视剧在描写完吴三桂起兵之后也就一笔带过说福建和广东也响应了,其实不然。耿精忠确实响应了。次年三月,耿精忠在福建杀福建总督范承谟,剪辫留发,私自铸钱,自称总统兵马大将军,攻打浙江、江西,并联络台湾郑经,响应吴三桂。
(尚之信获封镇南王)
但是尚可喜没有响应。在朝廷下诏撤藩后,尚可喜已经开始着手准备了。但是吴三桂、耿精忠造反消息传来,尚可喜立刻上书朝廷,表示虽然与耿精忠有姻亲关系,但坚决予以切割,愿意以老迈之躯,抵抗叛军。康熙嘉奖尚可喜,封其长子尚之信为镇南王、次子尚之孝为平南大将军,承袭平南王爵位(不久辞去,仍由尚可喜为平南王)。尚可喜命尚之孝等分兵抵抗叛军,当时广东也有不少将领响应吴三桂,尚可喜坚守广东,在吴三桂后方造成严重威胁。康熙十四年,晋升尚可喜为平南亲王(原来的平南王为郡王级别)。
但是,吴三桂显然也不准备让尚可喜好过。面对尚可喜一家在广东的顽强抵抗,吴三桂一面继续命人强攻,一面联络分化尚可喜的儿子和部将,这些举动产生了效果。康熙十五年二月,尚之信发兵包围尚可喜府邸,将其软禁。尚之孝也战败撤回,被哥哥挟持。自此,尚之信彻底夺取广东军事指挥权。
尚可喜被软禁后,自知无力回天,又不甘心做叛臣,于是悬梁自尽,被家人救下。同年十月去世,临终前将皇太极所赐冠服穿戴齐整,向北叩首,留下希望死后仍侍奉先皇的遗愿。康熙闻讯悲悼,赐谥号“敬”。尚之信自行承袭爵位。
尚之信自夺权后,响应吴三桂,与清军交战。但是,吴三桂立刻派心腹将领接管了广东重要军事要塞,却让尚之信的兵马抵挡清军最猛烈进攻。不久,吴三桂心腹甘肃王辅臣、福建耿精忠等先后投降,尚之信对投降吴三桂后悔了,便遣使投降清朝。康熙赦免他,仍保留平南王爵位,命其戴罪立功。但是,此后尚之信却首鼠两端,拥兵自重,左右观望。时而接受朝廷调遣派兵参战做做样子,时而又拒不奉诏,按兵不动,保留实力。康熙深恨之。康熙十七年八月,吴三桂死,孙子吴世璠即位,叛军节节败退,尚之信才开始主动请缨出战,但依然常常迁延,保存实力。
康熙十九年八月,在吴世璠无力继续抵抗的情况下,朝廷开始清算。尚之信的两个护卫进京密报尚之信谋逆,朝廷赐其自尽,爵位取消。其余曾追随吴三桂的各方势力大多也下场悲惨。康熙二十年十月,吴世璠自尽,三藩之乱平息。王辅臣畏罪自尽。次年,耿精忠及其亲信被处以凌迟。
(尚可喜后人——晚清洋务大臣尚其亨)
尚之信虽然被赐自尽,平南王爵位自此断绝,但尚家其他人并没有受到很大牵连。尚之孝因平定三藩之乱的功劳获封宣义将军,后入朝担任领侍卫内大臣。康熙二十二年遭弹劾,被免职,回到海城老家,康熙三十五年病逝。尚可喜第五子尚之隆则荣宠不衰,因娶康熙堂姐和顺公主为妻,以额驸身份不受任何牵连。康熙六年即已是太子少保,三藩之乱时回到广东帮助父兄平叛,三十年晋升内大臣,四十一年晋升领侍卫内大臣,康熙五十七年病逝。尚家后人也未受太多影响,尤其是尚之隆的后代中有尚其亨,曾在晚清做到山东布政使,更是著名的洋务大臣,随五大臣出洋考察。
清初“三藩之乱”中,尚可喜为何没有跟随吴三桂一起造反呢
清楚三藩之乱这段历史的都了解,这场叛乱实际只有二藩,平南王尚可喜并未参与。当年满清入关,几支汉人遗留的部队降了满清,帮着打江山,统一全国后有5位封了异姓王,分别是定南王孔有德、靖南王耿仲明、平南王尚可喜、平西王吴三桂,义王孙可望。
图为平南王尚可喜画像。
其中孔有德和孙可望在顺治年间死了,孙可望死后,爵位被降,义王变成了慕义公,而孔有德没有子嗣,只有个女儿,无后人袭爵,定南王被断,耿仲明虽然也早死,但子孙繁茂,靖南王由孙子耿精忠袭爵,所以到了到了康熙时只剩下靖南王耿精忠、平南王尚可喜、平西王吴三桂三个藩王,其中尚可喜的年龄最大。
图为平南王太平庵铁钟。
别看尚可喜没有吴三桂的名气大,但在清初平南王尚可喜家族可是清初第一大豪族,因为他有37个儿子,32个女儿,长大后都与勋贵门阀联姻,有14个儿子娶清室格格,女儿们嫁给满汉贵族,尚可喜还有5个弟兄,族中从军从政身居高位的不下150人,他的儿子们都是青一色的都统、副都统,汉军镶蓝旗由尚家人掌握,随便翻一翻《尚氏宗谱》,尚可喜在世时家族鼎盛,不可想象。
家族已鼎盛,尚可喜年龄又大了,想着退居幕后,明哲保身,于是在顺治12年,尚可喜向朝廷乞休,要让出广东藩地,回辽东养老,顺治以天下未平拒绝,康熙10年,快70岁的尚可喜再次乞休,让出广东藩地,交出兵权,当时康熙已经有了撤藩的打算,很高兴,就同意了尚可喜的请求。
图为尚可喜纪念馆。
于是尚可喜打包家业,仅聚拢的族人就有2万3千多人,康熙12年,康熙皇帝在尚可喜准备北归时,借这个机会同时下达了撤藩的旨意,吴三桂不干了,于是叛乱从云南兴起。答案呼之欲出了,20年前,尚可喜就萌生退意,对名利再无欲望,叛乱爆发前夕,尚可喜已经自解兵权,回乡归老,所以当吴三桂来威逼利诱时,尚可喜坚持清朝立场,怒气斥责。
尚可喜死后,按遗愿归葬辽东海城,朝廷为其建尚王陵园,气势恢宏。
尚可喜的决定也挽救了整个家族,虽然尚可喜的儿子尚之信接受了吴三桂的伪号,但藩号依然是老平南王尚可喜的,尚之信的力量十分弱小,当年说儿子尚之信投敌后,病中的尚可喜自缢而死,用行动表达了自己的态度。三藩结束后,康熙只杀了尚可喜和跟着叛乱的另外3个儿子,族内他人均未受影响,还被康熙安抚,尚之孝、尚之隆成就极高。
尚可喜是民族英雄吗
尚可喜真的谈不上民族英雄,根本洗不白尚可喜出生在1604年,在1676年死去,尚可喜的父亲尚学礼,他的兄长尚可进都是明代的统领者,都是死在了和清朝战争的战场上,其中还有他们两位的妻室和数百名族人,都被逼的跳海而死,更有上百人被满清所抓获,最后皆被折磨致死。尚可喜和孔有德、耿仲明三人,原先都属于毛文龙的东江军的旧部,在毛文龙战死之后,孔有德、耿仲明两人立刻在山东宣布造反并且发动了兵变,最后却被明军击溃,被逼无奈之下投靠了满清。而尚可喜则是在两年之后才选择了带着旧部去投靠满清,投靠的原因一为保命,第二则是看到皇太极给予两人的丰厚待遇,为了一己私欲,什么国恨家仇都被这些卖国之人置之度外,抛之脑后。在1650年的时候,平南王尚可喜和靖难王耿继茂带领这大军打下了明朝统御下的广州城,制造了长达十天,屠杀了70万百姓的惨无人寰,灭绝人性的屠杀。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