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初期辽国为什么要频繁发动战争 意图是什么_北宋_辽国_中原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北宋 辽国 北宋 辽国 中原

  今天66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北宋和辽国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66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北宋初期,辽国频繁发动战争,为什么说他们的意图并非吞并?

  引导语:北宋初期,位于北方的辽国曾多次侵扰大宋,给当时的宋代带来了不小的困扰,当我们在谈及这个阶段辽国的做法时,很多人也许会说,这是辽国想要吞并大宋的意图,但事实并非如此,彼时辽国的做法恰恰是想要与北宋讲和的表现,这是怎么回事呢?首先还得从双方的矛盾说起。

  谈论北宋与辽国的矛盾伊始,可以从石敬瑭身上找到,彼时的石敬瑭为了在皇位的争夺战中胜出,故意将燕云十六州分给了辽国,这片疆土的流失也成了中原王朝的历史问题,后来周世宗为了将这片土地收回,便对不愿归还土地的辽国发起战争。

  还没等到十六州全部收回来,周世宗便去世了,紧接着中原地带跨过了五国时代,赵匡胤成功地建立了有一个汉人王朝“北宋”,彼时的赵匡胤一心为了巩固自己在中原的地位,位于北方边境的燕云十六州问题暂时搁置了。

  不过,赵匡胤无心再对辽国发动战争,可对方反而不干了,他们反过来对北宋频发地发动战争,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在周世宗时期,燕云十六州的莫州和瀛洲已经被收回去了,他们认为这是中原王朝的毁约,毕竟十六州给他们是签署过条约的,算是他们国家的国土。

  这是辽国当时对北宋发动战争的直接原因,但实际上他们也有自知之明,北宋王朝的建立也代表着中原地带的复兴,该王朝的建立令中原地带度过了混乱时期,因此,北宋的潜力他们看在眼里。

  趁着北宋还是建国的初期,辽国便赌一把,频繁向这个新国家发动战争,他们自知,以他们的实力,肯定无法将北宋吞并,于是便利用赵匡胤无心应战的心理来施压,通过这些战争来逼迫北宋签订条约。当然,他们也十分懂得分寸,条约的内容也仅仅局限于燕云十六州,否者把赵匡胤逼急了他们肯定也吃大亏。

  因此,当时辽国频繁在北宋初期发动战争,实际上讲和的意图远大于吞并,毕竟作为少数民族,他们自知中原一统的大势已去,中原地带势必将重返汉人的统治,他们也不敢越过界限,故而趁着北宋初期统治者的重心偏移,想着朝签订条约讲和的方向施压。

  从这个举措来看,辽国的统治者是十分机智的,试想一下,一个王朝力量的薄弱阶段在哪儿?主要有两个阶段,分别是初期和末期,初期代表他们的力量还处于聚集时期,相当于从分散走向一统;而末期则代表他们的力量处于分散时期,从一个整体走向崩溃。

  这两个阶段都适宜外来者介入,也都符合施压,进行各种条约的签订。只不过前者是朝着强盛的方向发展,后者朝着衰败的方向发展,若是签订条约都有其分寸存在,辽国统治者正是看中了这一点,因此本着讲和的心态发动战争。辽国统治者深知,北宋王朝的建立与发展不可阻挡,他们想方设法不让先前十六州的其余州流失,通过战争来签订条约,于当时来说是最好的办法。

  果不其然,辽国统治者的担忧还是出现了,北宋步入了平稳发展后,后续的统治者便想着将疆土向北扩展,这当中自然有他们先前割据出去的燕云十六州地区。宋太宗继位时期,在北方实现了一统北汉后,顺势向辽国发起战争,试图将燕云十六州剩余的疆土收回。

  不过,当时的辽国对北宋的入侵顽强抵抗,终止了宋太宗的意图,这也大大地挫败了宋太宗的野心,后续不曾主动向辽国发动战争。辽国一看这局势扭转,当然是立威的大好时机,他们想着,就算打不过也不能让北宋认为他们是好欺负的,因此他们发动战争的频率加多了。

  终于,在宋太宗去世后的第五年,双方经过檀州之战后签订了檀渊之盟,停战协议一致认同。当时该地的战争中,辽国一方是稍稍占优的,否者也不会打到了檀州这个地方,只不过他们了解,若是还不懂得见好就收,北宋其余地方的兵力调遣过来后自己势必全军覆灭,毕竟北宋与辽国的整体兵力还是存在很大的差距的。

  檀州之战是辽国非常重要的战役,因为他们已经将全国的兵力都调遣了过来,若是与北宋继续耗下去无疑是十分不利的,最终能打到北宋疆土的檀州也算是阶段性的胜利;而对于北宋来说,他们也不是没有胜仗,皇帝亲自上前线指导,在瀛洲等地重创了辽军,诛杀了对方多员大将。

  结束语:

  北宋初期持续遭到了辽国的入侵,这既是建国初期政权尚未完全稳定的体现,也是辽国想要施压签订讲和条约的体现。对于北宋来说,新政权之下,工作重点是将中土的南北方汉人一统起来,其后才是其他问题;而对于辽国来说,正是趁着北宋的作重心不在他们身上而发动战争,以此来达到和解的目的。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