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什么关于宋朝历史的书籍可以推荐?马骅所著的《假装生活在宋朝》怎么样_奔马_宋朝_北宋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宋朝 书籍 奔马 宋朝 北宋

本文目录

  • 有什么关于宋朝历史的书籍可以推荐
  • 马骅所著的《假装生活在宋朝》怎么样
  • 宋朝是不是三无朝代
  • 古代宋朝为什么会有南宋和北宋
  • 最近看了《清平乐》,想了解宋朝的历史该看什么书
  • 宋朝人的黄犬奔马是什么意思
  • 为什么我国古代都称为朝(唐朝,宋朝)而不称国呢
  • 明朝的甲申国难与宋朝的靖康之变,它们有什么不同和区别
  • 宋朝共有19位皇帝,唯一不被正史承认的是谁为何会如此
  • 前期的辽夏,后期的金蒙,没人觉得宋朝生不逢时吗

有什么关于宋朝历史的书籍可以推荐

宋朝包括北宋和南宋,宋朝也是我国历史上纷乱的朝代。因此反应宋朝的书籍交多,如《四库全书》,《宋史演义》,《细说宋朝》,等都是很好的历史巨著。

马骅所著的《假装生活在宋朝》怎么样

刚刚看到第六十页,恕我直言,此书就是现下网络白文版的乌托邦,其中极尽美好憧憬之处,本人今年多关注历朝财政收入和粮食亩产的变化增长,当看到北宋年财政收入达到16000万贯,亩产近八百斤,不禁莞尔,希望这个美好的梦真实永在

宋朝是不是三无朝代

主观原因:在“共治天下”的政策下,雄主之独立判断能力有所下降,名相之独立分析问题能力被分化,元帅之独立战略能力被降低,“三无朝代”是有特殊的政治背景所造成的。

“三无朝代”才会导致宋朝之“积贫积弱”或“外强中干”的局面,“无雄主”与“无元帅”直接导致西域等骑兵基地永远无法收回的事实,使得军事保障出现空档期。“无名相”导致新旧两党之间、主和派与主战派之间的权力斗争没有协调的能力,最终无法形成“富国强兵”的政治群体

客观原因:宋朝开启了君主集中制的分权制度之发展阶段,建国初年,为加强皇权和军事阶层的稳定,决定加强中央集权,防止将领剥夺权力。在中央设立枢密院来负责军务,枢密院直接对皇帝负责(安逸的皇帝之难处),虽能发兵,却不能直接统军,这样就导致统兵权与调兵权的分离,其他任何官员都不得过问

古代宋朝为什么会有南宋和北宋

中国历史悠久,经历的朝代众多,其中不乏重名者。且朝代的命名,因素众多。

如汉高祖刘邦建立的汉朝,是因为称帝前他曾被封为汉王。同样,隋朝和唐朝,也是因为开国皇帝杨坚和李渊称帝前曾被封为隋国公、唐国公的原因。更不用说三国后期,曹魏和西晋的国号都是由曹操的魏王和司马昭的晋王所决定的。

本题所提到的宋朝亦如此。太祖赵匡胤曾做过宋州节度使,视为发祥地,所以立国号为宋,也是由此而来的。朝代前的这些称呼和前缀,是后世史学家为编史区别而加上去的。其中可分为两大类:

一,国号相同,但没有必然的联系。如与东晋决战的前秦,南北朝的北魏均属少数民族政权,与秦王朝和魏毫无关系。即便是武则天的周以及五代时期的后周,与周王朝两码事。

二,血脉相通的王朝延续: 1,象西东周,西东晋,北南宋则是直接传承关系。如南宋高宗赵构就是徽宗的第九子。所以在当朝仍称大宋。

2,西东汉虽血脉相连,但光武帝刘秀已为平民,是在农民起义中夺得政权,所以被后世称为东汉的开国皇帝。

三,史学家的编史和称谓确有一番道理。如东汉的国都在西汉长安东,而北宋都城东京在南宋临安千里之北。故在地域上也就有了对同一朝代:东、西、南、北前缀的称谓。

北宋建都开封己达168年。其繁华之极,为当时世界第一。高宗重建南宋,首都命名临安,说明他当时还有收复故土的决心。

致使爱国诗人陆游临终前还念念不忘嘱咐家人: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

最近看了《清平乐》,想了解宋朝的历史该看什么书

可以去看孟元老先生的(东京梦华录)、吴自牧先生的(梦粱录)、西湖老人的(繁盛录)、以及周密的笔记(武林旧事)等,这几位大多是宋朝亲历者,几乎百分百还原宋朝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另外,必须去看一看(宋史)!希望可以帮到您!

宋朝人的黄犬奔马是什么意思

宋朝人的黄犬奔马是什么意思?


前言

黄犬奔马是一个故事,古诗中不同人物采用不同的句法来描述奔马踏死一只黄狗,后人便把几种不同的句法进行研究比较。

有以下几种不同的记录。

一、 黄犬奔马的记载

在宋朝沈括《梦溪笔谈》中有一段话:

穆、张尝同造朝,待旦于东华门外,方论文次,适见有奔马践死一犬,二人各记其事,以较工拙。穆修曰:“马逸,有黄犬遇蹄而毙。”张景曰:“有犬死奔马之下。”时文体新变,二人之语皆拙涩。当时已谓之工,传之至今。

北宋初期有两位大文学家张景和穆修,有一天2人同时上早朝,在东华门外等候时讨论文章语法,正好看一匹奔马踏死一只狗。两人各写了一篇文章来比较水平高低。穆修写的是:

马逸,有黄犬遇蹄而毙。”

张景写道:

“有犬死奔马之下。”

沈括评价说,当时的文体刚开始发生变化,二人的语言其实都朴拙硬涩,但是在当时已认为高明,故流传至今。

2、陈善《扪虱新话》 3种黄犬奔马

陈善在《扪虱新话》中评价说:

文章造语有工拙 文字意同,而立语自有工拙。沈存中记穆修、张景二人同造朝,方论文次,适有奔马践死一犬,遂相与各记其事以较之工拙。穆修曰:“马逸,有黄犬遇蹄而毙。”张景曰:“有犬死奔马之下。”今较此二语,张当为优。然存中但云:“适有奔马践死一犬。”则又浑成矣。

陈善认为张景“有犬死奔马之下”强于穆修 “马逸,有黄犬遇蹄而毙。”但都不如沈括自己的“适有奔马践死一犬”,陈善认为沈括更加”浑成“。

3、冯梦龙 《古今谭概》中的3种黄犬奔马

冯梦龙 《古今谭概·苦海部第七》 记载了欧阳修《书马犬事》的故事,

欧阳公在翰林时,常与同院出游。有奔马毙犬,公曰:“试书其一事。“一曰:“有犬卧于通衢,逸马蹄而杀之。“一曰:“有马逸于街衢,卧犬遭之而毙。“公曰:“使之修史,万卷未已也。“曰:“内翰云何?“公曰:“逸马杀犬于道。“相与一笑。

这个故事主人公换成了欧阳修,又出现了3种黄犬奔马的不同叙述方法。

二、陈望道先生 评价 7种黄犬奔马其实没有工拙之分

从上面故事中, 可以看到同一件事有7种表达方式,也就是说有7种不同句法。

1、沈括:适有奔马践死一犬。2、穆修:马逸,有黄犬遇蹄而毙。3、张景:有犬死奔马之下。4、翰林一:有马逸于街衢,卧犬遭之而毙5、翰林二:有犬卧通衢,逸马蹄而死之。6、欧阳修 :逸马杀犬于道。7、冯梦龙:有奔马毙犬

至于哪一种句法最好呢?陈善在《扪虱新话》把前三种做了对比,他认为第1种沈括的最好。

陈望道先生在《修辞学发凡》中评价,其实这几种没有工拙上下之分,沈括也未必”浑成“。

张景突出了”犬(先犬后马)“,沈括突出了”马(先马后犬)“,而穆修把一句话分成了两部分说而已。

三、7种句法 分类

(一)7种表达方式可以分成两大类:一句话说完和两句话说完。

1、一句话

1)、沈括:适有奔马践死一犬。3)、张景:有犬死奔马之下。6)、欧阳修 :逸马杀犬于道。7)、冯梦龙:有奔马毙犬

2、二句话

2)、穆修:马逸,有黄犬遇蹄而毙。4)、翰林一:有马逸于街衢,卧犬遭之而毙5)、翰林二:有犬卧通衢,逸马蹄而死之。

古诗词中常见到1件事有人1句话说完,有人要2句说完,

寇准的《春日登楼怀归》:

高楼聊引望,杳杳一川平。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

荒村生断霭,古寺语流莺。旧业遥清渭,沉思忽自惊。

其中颔联化用了韦应物的《滁州西涧》: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寇准 第二联化用了韦应物的第四句:野渡无人舟自横,被分成了两句话: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其实意思一样。

(二) c位与主次之分

还可以按照叙述者有意无意地按照主次分成两类。

1、主为马

1) 沈括:适有奔马践死一犬。6) 欧阳修 :逸马杀犬于道。7) 冯梦龙:有奔马毙犬

我们可以看出第1种沈括的”适有奔马践死一犬“和第7种冯梦龙的”有奔马毙犬“一样,和第6种欧阳修”逸马杀犬于道“相比,欧公多了状语”于道“。

简单来说就是三个字:马杀犬,马是主,犬是宾。

2、主为犬

3) 张景:有犬死奔马之下。

3、分成两句的复杂句中,也有区别:

5) 有犬卧通衢,逸马蹄而死之。

前面”有犬卧通衢“更像条件状语。简单说 ,犬卧街头,奔马杀犬。

2) 穆修:马逸,有黄犬遇蹄而毙。4) 翰林一:有马逸于街衢,卧犬遭之而毙

”马逸“和”有马逸于街衢“类似于条件状语,简单说,马逸,犬被马踏死。

结束语

从马前犬后、犬前马后可以看出,叙述者的重点或突出马或突出犬。对于诗人而言,通过黄犬奔马句法的调整可突出表现不同的意象,引导读者的注意力 。用今天的话说,看看谁站在c位。例如杜甫著名的两句诗:

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杜甫的本意明显是突出”香稻“和”碧梧“,因此把这两个词放到了句首。也就是说”香稻“和”碧梧“占据了最耀眼的“主”位,用今天时髦的话说,占据了“C”位。

@老街味道

为什么我国古代都称为朝(唐朝,宋朝)而不称国呢

#原创#

‘国′字的最初写法为‘或’,又演变为‘域’,然后慢慢变成’國‘,后来简化为现在的’国‘。’国‘字始见于商代,本义指彊域,地域,引申为分封的诸侯国,分封给诸侯国的封地叫国,把地域叫‘方’或‘国’。比如周天子时分封的:吴国,齐国,鲁国,燕国,蔡国,杞国等等。

再来说‘ ’字,‘朝’字最早见商代甲骨文,古字形像日出草木之中而月还未落的样子。本义指早晨,是一天的开始,也表示今天。这时读音为zhao

古代大臣们天没亮就要到宫廷见天子,一起议论国家大事,所以把早晨聚众议事的地方称为朝廷,把大臣见天子叫朝见,这时的‘朝’读音为chao,当然chao的释义是由zhao延伸过来的。

由朝廷这层意思,把君主统治的时期称为朝代。比如:商朝,周朝,秦朝,汉朝等等。

所以古人说的国是诸侯国,而某某朝是指对应的那一时期的统治君主,为他统治的王朝所命的国号。

明朝的甲申国难与宋朝的靖康之变,它们有什么不同和区别

明朝的甲申国难与宋朝的靖康之变,它们的相同点是都跟农民起义有关,但在本质上也有很大的不同,具体表现在以下两点:

一,“内忧”和“外患”的不同:

“靖康之变”对于北宋来说,是“内忧”引发的必然“外患”。但它并不是金国蓄谋已久的侵略事件,只是在“合作”的过程中,根据事情的发展变化而陆续形成的;

“甲申国难”和它相比,则有很大的不同,它完全是由“内患”引发的悲剧。

二,被侵略的程度不同:

“靖康之变”中的北宋政权被瓦解后,南宋政权很快就建立起来了,从这个角度来说,大宋的立身之本还存在;

而“甲申国难”后的大明王朝,就直接被大清王朝吞灭了。

先来看看“靖康之变”吧:

靖康之变发生在北宋宋钦宗的靖康年间。由于靖康元年是丙午年,所以也被称为“丙午之耻”。

1126年(靖康二年)四月,气势汹汹的金军攻破了京城东京(今河南开封),将宋徽宗、宋钦宗父子及大量皇族、妃嫔与朝臣等几千人押解北上。很快,整个京城就被抢劫一空了。

之所以会有这次对大宋“伤筋动骨”的灾难,主要原因是由于宋徽宗在任皇帝期间,重用了蔡京、童贯等人。他们权倾朝野,一手遮天,导致天下大乱,引起了此起彼伏的农民起义。迅速把北宋推入了一个黑暗而又被动的局面。

正是因为北宋朝廷接连几次镇压和瓦解农民起义,东北地区的女真族才趁势崛起。这个背景之下,朝廷听信了蔡京的意见,与金国联手攻击辽国,约定功成后,把原纳给辽的岁贡转交给金国,而宋则可得回失陷多年的燕云十六州。

谁知,这样的做法使大宋再次陷进进退两难的境地。

金朝在和北宋合作期间,已经摸清了北宋的军事底细,于是,他们得寸进尺,提出了更苛刻的条件:他们只把燕京及其所属的六州二十四县交给北宋,却叫北宋每年把原来给辽朝的40万岁币,以及这六州二十四县的赋税,都如数交给他们。

后来,北宋答应每年另交一百万贯给金朝,金朝才答应从燕京撤军。可是,金兵在撤军时,居然把燕京的金帛、子女、官绅、富户都席卷一空,只把几座空城交还给了北宋。

为了粉饰这次和金朝合作中的尴尬,宋徽宗只好自欺欺人地和一些重臣一起吹嘘和上演着“凯旋”的剧情。

此后,北宋朝廷的内部权力斗争就越来越激烈了。各重臣纷纷认为自己劳苦功高而有恃无恐,成了几个有着利益纷争的党派。

1123年7月,因前辽国的将领、金朝平州留守张觉以平州降宋,事败后逃奔到刚成为北宋燕山府。此时,金人便以“私纳叛金降将”为由将燕山府问罪。北宋燕山府无奈之下,只得将张觉斩首。但这样一来,又造成了燕云十六州的汉人纷纷对朝廷感到不满。

金国的完颜阿骨原本是倾向与宋和的,只可惜他在8月不幸去世。他弟弟完颜晟继位后,就开始筹划攻宋的计划了。次年夏,金国便以张觉一事为由,明目张胆地开始攻打北宋……

再来看看“甲申国难”:

大明王朝的1644年(崇祯十七年)前后,发生了以李自成、张献忠等人为首的农民起义。原本属于大明的后金(清),这时也趁势造反、入侵,使明王朝应接不暇,从而陷入了国破家亡的境地。因这一年是甲申年,所以也称为“甲申国难”。

当年,以李自成为首的大顺军攻入北京后,百姓死伤无数,崇祯皇帝也被迫自尽。不久,后金(满清)的政权就侵吞了大明朝。在这个过程中,清军为了报复明朝百姓的反抗,便一路向南屠杀大明的军队和百姓,其中以“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江阴惨杀”等事件最为惨烈。清军所到之处皆生灵涂炭、横尸遍野,导致了中国人口的迅速锐减。

无论是北宋的“靖康之变”、还是明朝的“甲申国难”的原因,都和宋徽宗和崇祯帝这两位皇帝有着直接的关系。

宋徽宗的人性中有很多缺点,他在掌握权力后,却对整个国家造成了更大的损伤。在整个国家拥有大量军队的情况下,还被金人占领了首都,不得不哀叹他的治国能力。

而崇祯皇帝被人们评价为仁德的皇帝,他的自尽,还引起了不少人的同情。他虽有一定的政治抱负,但根本不深入了解民情,才会引发众多的农民起义。也才导致丢掉了江山、丢掉了性命……

不知朋友们对于宋徽宗和崇祯帝有什么看法,欢迎留言讨论(#^.^#)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宋朝共有19位皇帝,唯一不被正史承认的是谁为何会如此

从宋太祖赵匡胤代周称帝开始,到宋少帝赵昺在崖山投海殉国为止,两宋共存在319年时间,按照正史的说法则是经历18位皇帝。然而除此之外,还有一位皇帝却被正史“抹除”,此人,便是在位仅仅26天的简宗赵旉。

赵旉是宋高宗的独生子,生母为潘贤妃,建炎元年(1127年)六月降生在南京应天府(今河南省商丘市)。由于是独生皇子,所以赵旉极受宋高宗的疼爱,降生3个月后,便被册封为魏国公。因为宋高宗的嫡妻邢秉懿尚在金国做俘虏,理论上还有回国并生下嫡长子的可能,所以赵旉并未被册立为太子,但在实际上却享受着储君的待遇。

宋高宗登基之初金兵屡屡南下,害得他一听到风吹草动,便会逃往江南,一度还被驱赶入海。宋高宗之所以如此窝囊,大约是受到父兄被俘受辱的遭遇所刺激,不想步二者的后尘。建炎三年(1129年)初,金兵再次大举南下,宋高宗再次发挥强项,从南京退往扬州,接着又渡江奔往杭州。等到宋高宗好不容易摆脱金兵后,内部却发生兵变,让他一度丢失皇位。

这场兵变的领头者是扈从统制苗傅、威州刺史刘正彦,他们之所以造反,原因是看不惯御营都统制王渊、大宦官康履的所作所为,并怀有强烈的个人野心。王渊、康履仗着皇帝的恩宠为非作歹,不仅搜刮民脂民膏,还肆意欺凌禁军将士,让他们很是愤慨。再加上从扬州撤往杭州时,王渊居然用战船运送自己的私财,以致数万宋兵无船过江而被歼灭,如此无耻行径令留在杭州的宋军愤慨。

由于此时负责杭州守卫事宜的,只有苗傅、刘正彦率领的两支禁军部队,所以他们便利用士兵们的愤慨情绪,为了实现个人的野心,悍然在当年三月五日发动兵变,捕杀王渊、康履。事后,苗刘二人又携带着王渊的首级逼宫,逼迫宋高宗让位给儿子赵旉,并由隆佑太后孟氏(宋哲宗的皇后,高宗的伯母)垂帘听政,史称“苗刘兵变”。

宋高宗起初并不想退位,为此还派宰相朱胜非与苗、刘交涉,但终因后者态度强硬不肯妥协,才无奈答应让位。同日,年仅3岁的赵旉被扶上帝位(“金人侵淮南,帝幸临安,会苗傅、刘正彦作乱,逼帝禅位于旉,改元明受。”见《宋史·卷二百四十六》),而宋高宗则以“睿圣仁孝皇帝”身份退居睿圣宫,身边仅有15名宦官服侍,境遇相当落魄。

孟太后临朝听政后,听从朱胜非的建议,一方面假意笼络、提拔苗刘二人,但另一方面却在暗中与大将张浚、吕颐浩等人联络,要求他们火速勤王,帮助高宗复位。张浚得到消息后,迅即在平江起兵讨逆,并联络张俊、韩世忠、刘光世等一起进兵杭州。

当得知大军压境的消息后,苗傅、刘正彦自知无力抵御,为此被迫接受朱胜非的建议,率领百官奏请高宗复辟。赵构还宫后,隆祐太后撤帘归政,小皇帝赵旉则以太子身份退位,距离他被扶立上台,才不过26天的时间。为了迷惑苗刘二人,宋高宗赐予他们免死铁券,并任命苗傅为淮西制置使,刘正彦为淮西制置副使,将他们引出朝廷。

苗傅、刘正彦得到官职和免死铁券后,迅即离开杭州出逃,一路上烧杀抢掠,祸害了很多的州县,但很快便相继被韩世忠捕获。韩世忠俘获苗傅、刘正彦后,将他们押赴杭州,经验明正身后,被高宗下令处以凌迟极刑(“韩世忠军还,执苗傅、刘正彦、苗翊诣都堂,审验毕,磔于建康市,枭其首。”见《续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五》)。

叛乱被平定后,宋高宗得知金兵已经北返的消息后,便下诏返回行在建康(今南京市)驻跸,结果到达目的地没多久,太子赵旉便因舟车劳顿患上了疟疾,持续高烧不退,令宋高宗、潘贤妃心急如焚。当年七月,在赵旉于行宫治病期间,一个冒失的宫女因为走路时不小心踢到了地上的金香鼎,发出轰天巨响,竟把这个三岁幼儿给活活吓死。

宋高宗得知独生子暴死的消息后,如遭五雷轰顶,跟潘贤妃整整哭了三天三夜,直到哭干眼泪,依旧未能从巨大的悲伤中走出来。事后,宋高宗迁怒于赵旉身边的侍者,将所有的宫女和保姆都一并处死(“太子病未瘳,有鼎置于地,宫人误蹴之有声,太子即惊搐不止,上命斩宫人。少顷,太子薨,年三岁。”引文同上)。

赵旉死后,被追谥为元懿太子,葬于建康的铁塔寺当中。由于高宗先前因受惊吓失去生育能力,此后再无生子,所以最终只能将皇位传给宋太祖的后裔赵昚(宋孝宗)。由于赵旉在位仅26天,且帝位来路不正,所以不被正史承认为真正的皇帝,亦没有专属的本纪。不过在元末红巾军起义期间,冒充宋朝皇室之后的韩林儿还是把赵旉尊为正式的皇帝,并追尊其庙号为简宗。

史料来源:《宋史》、《续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长编》

前期的辽夏,后期的金蒙,没人觉得宋朝生不逢时吗

多数人的眼中宋朝也许不堪一击,都知道宋朝皇帝个个都胆小,不免会给人造成一种宋朝弱小的错觉,实际上它并不弱,中国历史上的数一数二的有钱王朝按理说是强大的,可为什么总是受到欺负,是它生不逢时还是另有原因?

自从宋太祖兵变之后,建立宋朝。中国历史上经济,文化,科技达到了繁盛时期,人均GDP超过当时的西欧,实力远超大唐盛世时期。立国三百多年经过两次的倾覆,都是因为外患,秦大一统以来受到侵扰最多来自于匈奴,还有一段时间都被匈奴打怕了,很少有被压着打的朝代,宋朝例外。

唐朝时期疆域辽阔,有万国来朝之称,是公认的盛世存在了近300年,也是相当的强大,回观宋朝,遭北方的国家轮流攻打,在这样的情况下它的财政收入依然在上升,国库充实的国家不是应该更强大么,宋朝为什么恰恰相反。

宋朝文学气息爆棚,完全忽视了武的重要性宋朝纯属是自作自受,为避免藩镇割据乱象,采用重文抑武的方针,适当的削弱的武将的权力并不是什么不好的事情,但边关无将才弱到连周边国家都打不过,这不是明摆着自己刨坑么,每个朝代的背景都不同,隋朝本身发展的就很好,唐只不过是换了个旗帜,在充分意识到隋朝的弊端之后,沿用隋朝的一些制度。

而宋朝之前是五代十国,它是一个大分裂的时期,当初宋太祖靠什么夺得天下,各地藩镇做大群雄纷起靠得都是兵,而宋太祖只意识到了兵权独大的消极作用,却忽视了兵对国家的重要性,兵权是掌握在了自己的手中,到了后期更是大量的削减武官地位,在厉害的文治也敌不过周围国家的刀枪,理念从实践中来。

刚建立不久的宋朝先是与辽开展,好不容易有点缓和,又遇上了西夏,随后又遭到金的侵略,难道真的是生不逢时,从建国初期就留下了一个最大的祸患,重文贯彻宋朝始终,书法,绘画,雕刻等一系列的形成与发展都达到了新高度,造就了多少的文学家,却生生的将武将撇在一边,军事力量跟不上国家的步伐。

皇帝一代不如一代,整个国家相当于没有了首领,还没开始打仗就给钱认输,更加的助长了别国的威风,周边国家都在进步,而宋朝拥有这么好的条件却一直在逃避灾难。文学影响深入人心,先进的理念让皇帝渴望安稳,但当时的国家境况不允许,还有一点是历代都会出现的通病:国库充足朝廷就开始腐败,守成是最难的,历代皇帝没有一个人能完成这个重大任务。

大部分都是前期开始奋斗,后期开始享受,就像是个规律,宋朝文官既然得到了重视,武官便开始转变思想,不是宋朝没有军队,而是随着武官的不被重视,武力大大的受到了影响,这些士兵都被养成了庸人,士兵在精不在多,源于宋朝制度出现的弊端。宋朝那么强总是让人欺负,原因在于建国初期就留下的一个大祸根,不仅没有得到了制止还愈发严重。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