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勒、苻坚、拓跋宏、宇文邕,这四个人,是不是胡人君主中,相对比较开明的?羯族是怎么来的为什么叫羯族_匈奴_后赵_族人

本文目录

  • 石勒、苻坚、拓跋宏、宇文邕,这四个人,是不是胡人君主中,相对比较开明的
  • 羯族是怎么来的为什么叫羯族
  • 五胡乱华的羯族来自哪里
  • 《隋唐演义》中燕云十八骑和二十四苍狼到底什么来历
  • 五胡中的羯族到底是什么人

石勒、苻坚、拓跋宏、宇文邕,这四个人,是不是胡人君主中,相对比较开明的

一、

石勒(274年~333年8月17日),本名匐勒,字世龙,上党郡武乡县(今山西省榆社县)人 ,羯族。十六国时期后赵开国皇帝。

壮健雄武,善于骑射。永安年间,跟随流民帅汲桑,投靠成都王司马颖部将公师藩。八王之乱后,投靠汉赵光文帝刘渊,平定河北和江汉地区,累迁幽并二州刺史,册封汲郡公。重用谋臣张宾,以襄国为根据地,消灭王弥、幽州王浚、并州刘琨、冀州邵续、辽西段匹磾,占据幽并冀三州之地。得知靳准发动平阳政变后,正式与汉赵决裂。光初二年(319年),自称大赵天王,建立后赵,定都襄国,平定关中地区,擒杀苟晞和曹嶷,灭亡前赵,南掠晋土,北侵代国,推动后赵成为北方地区最强的国家。

石勒喜欢儒家文化,减租缓刑,求贤纳谏,开办学校,核定户籍,创办考试制度,重新制定度量衡,促进北方经济的发展与民族融合。

石勒感觉是不断进化的,一开始打仗残暴后来跟刘曜决胜局生擒刘曜后说所欲擒者一人耳,然后就下令留敌军一条生路,称帝也没啥祸国殃民的事儿(可惜被石虎接班了)

二、

苻坚(338年~385年10月16日),字永固,小字文玉,略阳郡临渭县(今甘肃省秦安县)人,氐族。中国古代著名政治家、改革家,前秦帝国第三位国君。

十六国时期,各国彼此攻战,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人民颠沛流离。4世纪后期,氐族苻氏建立的前秦逐渐强盛,并统一了黄河流域。氐族贵族深呼汉族文明影响,皇帝苻坚汉文化修养很高。苻坚任用汉人王猛为丞相,锐查改革。他们整顿吏治,厉行法治,加强集权,招抚流民,减赋禁奢,还大力兴办学校,提倡儒学。那时候,前秦境内胡汉之间的对立和矛盾有所缓和。

苻坚是内迁少数民族统治者中倡导汉化、促进民族融合的先行者之一。他使前秦成为当时中国境内经济文化恢复发展最迅速、政治较清明、行政效率最高、最有规模气度、最富生气的政权。前秦的文物礼仪,甚至连以正统自居的东晋也望尘莫及。他的举措不仅对十六国后期许多少数民族政权有巨大的影响,即使在北魏孝文帝改革中,也能见到某些影子。他的举措虽不如魏孝文帝那样彻底,结局也不如魏孝文帝那样幸运,但这不能苛责于苻坚,那是受当时的历史条件所限。在民族仇杀的悲剧发生后不过十余年的时间,苻坚能这样做,胆识是相当惊人的。这些举措,对于缓和民族矛盾、促进民族融合所起的积极作用,应予以肯定。

苻坚身后被三个国家追谥,俱为美谥,分别为宣昭、壮烈、文昭。按照古人对谥法的解析:能布令德曰宣、浚达有德曰宣、力施四方曰宣;容仪恭美曰昭、威仪恭明曰昭、明德有功曰昭、圣问达道曰昭;威德刚武曰壮、胜敌克乱曰壮、死于原野曰壮;有功安民曰烈、秉德遵业曰烈、圣功广大曰烈、刚正曰烈、宏济生民曰烈;经纬天地曰文、道德博闻曰文、慈惠爱民曰文、忠信接礼曰文、能定典礼曰文。

三、

拓跋宏(467年10月13日~499年4月26日),汉名元宏。北魏王朝第七位皇帝,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文学家。献文帝拓跋弘的长子,生母李夫人。

孝文帝拓跋宏一生勤学,喜好读书,手不释卷。性又聪慧,精通五经,博涉史传。善谈《庄子》、《老子》,尤其通晓佛教义理。舆车之中,戎马之上,都不忘讲经论道。博学多才,擅长文章,诗赋铭颂,任兴而作;有大文笔,马上口占,侍臣笔录,不改一字,辞旨可观。自太和十年以后,诏令、策书皆亲手拟写;至于议定礼仪律令,润饰辞旨,刊定轻重,也都亲自下笔。其他文章,不下百余篇。爱惜人才,亲贤任能,刘芳、李彪诸人以经书见知,崔光、邢峦之徒以文史显达;对朝廷的贤明之臣,有才能者常与其结为布衣之交。他对元勰、元澄、李冲、李彪、穆亮、王肃、高闾、宋弁等都一一予以重用,他们成为孝文帝汉化的坚定支持者,在制礼作乐、改革旧俗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遂为太和之名臣。

亲政以后,日理万机,不辞辛劳,勤于为政。操劳于朝堂之中,奔波于疆场之上,十几年如一日。祭天地、五郊,祀宗庙,常必躬临,不以寒暑为倦。尚书奏案,多自审阅;百官大小,无不留心,务于周洽。他常说:“人君怕的是不能处心公平,推诚待人。能做到这两点,则胡、越之人都可以变得如亲兄弟。”虚心讷谏,从善如流。他常对史官说:“直书时事,无隐国恶。人君作威作福,史官又不写,将何以有所畏惧。”一直倡导和鼓励大家直言进谏,强调“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为戒”,对敢于批评进谏的官吏礼遇有加。如大臣李冏“性鲠烈,敢直言,常面折高祖,高祖常加优礼。” 而用法严谨,虽王公、贵戚、大臣也从不宽贷;然不计小过,宽以待人。左右进食,曾于食中得虫,又进汤误伤帝手,都是一笑了之。 爱惜民力,生活俭朴。每次外出巡游及用兵,有关官吏奏请修筑道路,孝文帝说:“粗修桥梁,能通车马就行了,不要除草、铲得过平。”在淮南行军,如在境内,禁止士卒踏伤粟稻,有时砍伐百姓树木以供军用,也要留下绢布偿还。宫室非不得已不修,衣服破旧了,洗补以后又重新穿上,所用鞍勒仅铁木而已。

周武帝宇文邕(543年~578年6月21日),小字祢罗突,鲜卑族,祖籍代郡武川(今内蒙古自治区武川县),生于同州武乡(今陕西省大荔县)。周文帝宇文泰第四子,周孝闵帝宇文觉和周明帝宇文毓异母弟,母文宣皇后叱奴氏(叱奴太后), 南北朝时期北周第三位皇帝,武成二年(560年)至宣政元年(578年)在位。

宇文邕周武帝一生,致力于改革。他在父亲宇文泰励精图治的基础上,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吸收均田上的汉族农民充当府兵,这是周武帝对府兵制所作的一项重大改革内容。他还注重广辟农田,兴修水利。所有这些改革措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要求,促进了生产力的解放,对当时经济的恢复,社会的安定,起了积极作用。

周武帝一生戎马倥偬,能和将士同甘共苦,身先士卒。他“锐情教习,至于校兵阅武,步行山谷,履涉勤苦,皆人所不堪……每宴会将士,必自执杯酒或手付赐物。至于征战之处,躬在行陈”,故“能得士卒死力”。周武帝不愧为南北朝时期的一代英主。

羯族是怎么来的为什么叫羯族

(哥特人)

都说羯族人非常凶残,而且都说羯族人吃人。但这也许是出于民族仇恨而产生的谣言,不能完全当真。

“羯”字的古代发音是get,现在的俄罗斯等地仍然有羯族人后裔,俄语称之为Ket(发音近似“哥得”,而不是“克特”)。

从“羯”字的古代发音是get来看,羯族人很可能是哥特人(Goths),日耳曼人的一个分枝。

那么问题来了,日耳曼人信仰的是基督教,而羯族人信仰的是来自波斯的拜火教。

继续探究就会发现:哥特人声称自己的祖先是Getae人(音译为盖塔人、格特人、格塔伊人、格泰人,等等)。而盖塔人(Getae)以前就在中亚地区生活过,他们接触过希腊人和波斯人,所以他们当时很可能信仰波斯拜火教。

后来他们中的一部分来到中国,就成为羯族人(Get),还有一些迁往欧洲腹地,成为哥特人(Goths)。

汉族人印象中的羯族人:

西哥特人:

曾经在中国境内生活过的白种人(月氏)很可能也是来自哥特人的祖先盖塔人,“月氏”很可能是Geti或Goti的音译(“月”字中古发音是Wet或Yet,上古发音是Get或Got,“氏”字古代发音同“氐”,di音)。

新疆地区古代有“于阗国”,“于阗”就是Gotian(月氏安)的音译(“于”的古代发音是got)。

有一位石旭昊先生自称是羯族后裔,他认为羯族人就是犹太人。

他们认为“羯”字的发音与英文的 jew(犹太)非常相似,所以认为羯族人就是犹太人。

实际上“羯”字的古音是 get,而“犹太”的发音一般都是yuda,从这一点来看,“羯”和“犹太”没有关系。

如果说现在的羌族人和犹太有关系,也许还有一些可信性。

五胡乱华的羯族来自哪里

五胡乱华,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匈奴,先后建立了汉、前赵和后赵,后赵统一北方。

第二阶段是鲜卑,先后建立了前燕、后燕、西燕、南燕等,氐族人的前秦曾一度统一北方,但旋而覆灭,最终统一北方的是鲜卑北魏。

而竭族便出现于第一阶段的匈奴,并建立了后赵(石勒所建)。

羯族,严格意义上来说并非一个独立的民族,它属于匈奴别部,也就是匈奴的一个分支。

不过竭族的真正来源,史学界却众说纷纭,一般认为是在我国汉朝时期被匈奴所俘并带入中原。

《晋书》记载石勒:

石勒,字世龙,其先匈奴别部羌渠之胄。

《魏书》卷九五《羯胡石勒传》写到:

其先匈奴别部,分散居于上党、武乡、羯室,因号羯胡。

所谓别部,也就是与匈奴本非一族。

史学家陈寅恪主张羯人是月氏人,王仲荦则认为羯人是石国(粟特族之一)人。

粟特人,是中亚的雅利安人,属于白种人,信仰拜火教。

谭其骧则认为竭族是中亚康居人,但不管怎样,羯人都是在两汉时期从属于匈奴,并随匈奴南迁中原,并逐渐内徙于上党武乡一带。

竭族在西晋末年崛起,建立的后赵政权昙花一现,大部分竭族人最终被冉闵所杀。

《隋唐演义》中燕云十八骑和二十四苍狼到底什么来历

首先要说明一点:燕云十八骑和二十四苍狼都是出自于电视剧《隋唐英雄传》中的组织。

其中燕云十八骑为隋朝靖边侯罗艺部下的王牌骑兵部队,而二十四苍狼乃横行西域多年的大盗组织,个个心狠手辣,眼中只有金钱,毫无人性。

燕云十八骑和二十四苍狼

燕云十八骑是电视剧里的一支特种部队,据剧中旁白描述,这支部队只有十八个人,“身着寒衣,腰佩圆月弯刀,脸带黑罩,头蒙黑巾,只露双眼,外披黑色披风,脚踏胡人马靴,马靴上配有匕首,十八人装备大弓,负箭十八支,神出鬼没,只听从罗艺一人指挥”。

据靠山王杨林所说,燕云十八骑“快如风,烈如火,所到之处,寸草不生。强弓弯刀,善骑善射。以一敌百,未尝一败”。这支部队后面也就没在出现在剧里了,应该是在保护罗艺脱险的时候全数被杀。

燕云十八骑的原型大概是《三国演义》中张飞属下的“燕云十八骑”和历史上后赵国主石勒的“十八骑”,取《三国演义》之名和真实历史上“石勒十八骑”的经历结合而来。因为石勒为羌人,手下的“十八骑”虽多汉人,但其装扮也多是胡人装扮,尤其是弯刀、马靴这些,更证明了《隋唐英雄传》中的“燕云十八骑”,实际上是一支胡人雇佣兵。
至于“二十四苍狼”,以剧中李渊之口引出,乃横行西北的二十四名大盗,被四子李元霸一夜之间全数歼灭。

历史上杨玄感叛乱时,李渊曾奉隋炀帝之命镇守甘肃一带,当时天下暴动不断,李渊镇守甘肃,多次平乱有功,“二十四苍狼”的原型也许就是当时甘肃的乱军。

不过这“二十四苍狼”名头是响,也不够李元霸吃一壶的,只不过是作为李元霸的一个升级包,在剧中一闪而过罢了。和剧中隋炀帝手下的“风雨雷电”四大高手一样,徒有虚名。

本文作者/狐史首丘:主写三国,次写明清,其余百度,然后乱编,喜欢点赞!

五胡中的羯族到底是什么人

五胡中的羯族的来源,许多考证历史的专家观点并不统一,一致的意见是羯族在中历史上不算太长,是中亚康居人,在东晋时期建立了后赵政权,在五胡乱华时期在中国北方地区称霸,成为北方游牧民族政权之一。

两汉时期,可能随匈奴东来,转战于蒙古草原一带,因为他们既是康居人,又是匈奴的附庸,故称:“匈奴别部,羌渠之胃。”

羯人在历史上可谓昙花一现,存在非常短暂,仅仅是在五胡乱华时期建立过地方割据的少数民族政权。

羯人也学习汉文化,也受到汉文化的熏陶,符合当时民族融合、民族文化互补的历史发展趋势和潮流,但其残暴的性格使当时的汉族人民饱受其苦难。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