丞相与宰相是一回事么有什么区别?古代历史上有哪些厉害的宰相_宰相_丞相_首相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宰相 宰相 丞相 首相

本文目录

  • 丞相与宰相是一回事么有什么区别
  • 古代历史上有哪些厉害的宰相
  • 石敬瑭临死前把幼子石重睿托孤给宰相冯道,后者为何迎立他人为帝
  • 历史上12岁的甘罗在成为宰相后,为何就神秘消失了呢
  • 宋哲宗为什么要重用章惇为宰相
  • 宋代最杰出的宰相是谁
  • 内阁大学士、总理大臣是否相当于宰相
  • 宋朝宰相冯拯是怎样一个人
  • 为什么英、日等国首脑不翻译成丞相或宰相,而编个新词“首相”,对此你怎么看

丞相与宰相是一回事么有什么区别

一一丞相和宰相,这个问题我个人的看法是这样的,丞相和宰相都是辅佐皇帝的重要使臣,按官衔权力上都差不多一样,但是丞相这官位职称是有编制的,是在皇家的官阶衔谱中是有编位的。宰相的官衔名称,不在官阶衔谱之中,是皇帝口头任命的官衔之称呼,但是宰相所行使的权力,也是相当之大,也有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力。

一一说句现在的比喻吧,就好比现在的交通民警和交通协警一样,交通警察是有正式的国家警察编制,而交通协警就不在国家正式警察编制之列,但是他们都同样在管理维护交通秩序,保证车辆行驶安全,同样在交通执法,一个交通民警和一个交通协警,可不可以比喻一个是丞相,一个是宰相了?

一一不知我的比喻是否正确,望各位读者朋友多加谅解!

提出宝贵的意见!

古代历史上有哪些厉害的宰相

谢悟空邀请:

我想历史最厉害宰相,有很多很多。如秦时的李斯,唐朝的魏征。宋朝的李纲和文天祥,明朝的张居正,清朝的刘罗锅。这些都很厉害的,不知师友们认可吗?欢迎评论,谢谢阅读

石敬瑭临死前把幼子石重睿托孤给宰相冯道,后者为何迎立他人为帝

冯道是中国历史上最具争议的人物,人们对他的评价黑白分明,赞扬他的人把他捧上天,批评他的人把他打入地狱都不解恨。后晋皇帝石敬瑭临终前已不能说话,他叫来冯道,以眼神示意冯道扶立石重睿。冯道虽满口应允,但石敬瑭驾崩后,他联合景延广改立石敬瑭的侄子石重贵为帝。

一、冯道为何要抗旨改立石重贵

一般认为,肯定跟冯道个人利益有关。事实上,虽然史书没有记载,冯道在改立石重贵之前,肯定跟他有过深入沟通,不可能在石重贵不知情的情况下立他为帝。

那么他们之间会不会有交易呢?也许有,但这已经不重要,因为如果从利益角度来看,改立石重贵肯定不如立石重睿利益大。

石重睿是石敬瑭的幼子,史书没交代他的年龄问题,但从事件判断,此时的石重睿应该比较小,还不能承担国事。如果石重睿继承帝位,也就是个傀儡皇帝,实权肯定在冯道手中。

石重贵则不一样,他已经31岁,并且是久经沙场,久历朝政的政治家,他一旦继位,肯定不会让大权落到冯道手中。

所以从这个角度看,要谈交易,怎么交易对冯道来说都是不划算的。

我觉得,冯道改立石重贵还是出于对国家利益的考量。虽然石重贵仅仅五年就亡国了,但石重贵绝不是昏庸无为的皇帝,相反他是很有想法,很有骨气的皇帝。

二、冯道其人

那么冯道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梁、唐、晋、汉、周,再加上辽,六个朝代,他在五个朝代做了宰相,人称“不倒翁”。无论哪个王朝灭了,他立刻跪迎新朝皇帝登基!

所以,后世的文人和政客们一致认为,冯道是个很没有节操的人!司马光更是骂他“奸臣之尤”!

但奇怪的是,当时的人对冯道评价极高,他在事亲济民、提携贤良,有“当世之士无贤愚,皆仰道为元老,而喜为之偁誉”的声望。

我个人认为,不同的历史时期环境不一样,人们对历史人物评价的视角也不一样,身处五代混乱年代,对人物的评价不能脱离当时的历史环境,所以,我更加认可当世的评价,您认为呢?

历史上12岁的甘罗在成为宰相后,为何就神秘消失了呢

历史上的甘罗确实是个神童,十二岁时,不费吹灰之力就为秦国得到了十六座城池,因此被秦始皇拜为上卿(宰相),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甘罗拜相”的故事。

甘罗是战国末期下蔡(今颍上县甘罗乡)人。12岁时就成了秦国丞相吕不韦的幕僚(少庶子:年轻的家臣)。

甘罗堪比神童,究其原因主要是从小聪慧,现在12岁的孩子懂啥?还有一点,他出身高贵,是秦国左丞相甘茂的孙子。也许他有一个强大的基因。

另外我认为“环境可以改变一个人”,出生在一个政治家中,耳染目濡、潜默移化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甘罗聪明才智令丞相吕不韦都自叹不如。

我们都知道,吕不韦帮助秦始皇的老爸继承了王位后,秦始皇的老爸封他为秦国丞相,后来秦始皇的老爸死后,秦始皇继位,吕不韦摄政,并尊吕不韦为仲父。

在吕不韦计划攻打赵国时,决定和燕国联盟,派秦国大臣张唐到燕国出任丞相,张唐直接拒绝了。他的理由是:“我曾经帮助燕国攻打过赵国,现在去燕国上任,必须经过赵国,赵王逮住我,还不把我砍了?我不去”。

吕不韦虽然很不高兴,但也无法勉强让张唐前往。

甘罗知道了这件事,对吕不韦说,“我有办法让他去”。当时吕不韦正在生闷气,于是没好气后地说:“小孩子滚一边儿玩去”。

甘罗却说,我已经12岁了,不是小孩子了,你为什么不让我试一试呢?吕不韦只好同意让甘罗劝说张唐。

甘罗拜见张唐,开门见山问:“您的功劳和白起(秦国名将)相比,谁的功劳大?”

张唐说,“当然白起的功劳大了。他打败了楚国,威慑燕、赵两国,战必胜,攻必克,我不如他”。

甘罗点了点头,接着问。范雎和吕不韦谁的权势大?张唐接话道。“当然是丞相吕不韦权势大了。吕丞相是秦始皇的仲父,权势熏天。

甘罗追问了一句,“你确定?”张唐坚定地说,“确定!”

甘罗接着说:“当年范雎想攻打赵国,可白起阻拦他,结果范雎绞死了白起。现在,吕丞相请你前往燕国人任丞相而你执意不肯,你觉得丞相会放过你吗?”我劝你早点准备棺材吧!

张唐一听恍然大悟,道:“多谢先生提醒,我现在就准备动身前往燕国。甘罗摆摆手说:“张先生稍安勿躁,待我为你先去赵国探探路,然后再启程不晚。”张唐拜谢,感谢不已。

甘罗回去复命,讲了一遍事情经过,吕不韦对甘罗佩服的五体投地。甘罗对吕不韦说:“请丞相为我准备一辆马车,让我先去赵国为张唐打通环节,吕不韦说:“辛苦你了,等待你的好消息。”

甘罗驱车来到了赵国,见到了赵卓襄王。寒暄过后,对他说。“现在秦国和燕国互派人质,表示友好,这事儿你知道吗?”

赵王说,“有所耳闻。”甘罗继续说道:“假如秦、燕和好,接下来两国就会进攻赵国,这事你知道吗?”

赵王惊慌问“如此,我该怎么办?”甘罗不慌不忙地说:“假如大王先送我五座城池。我请求秦王送回燕国人质,然后再劝说秦王帮助赵国攻打弱小的燕国。你看这样如何?”

赵王心想,送五座城池,将来我攻打燕国能得到十座甚至二十座城池,这个交易不吃亏,于是赵卓襄王爽快的答应了。

赵王亲自划出了五座城池送给了秦国。甘罗返回国劝说秦王送回了燕国人质,同时召回了本国人质。秦燕结盟就此宣告流产。

随后赵国有恃无恐地进攻燕国,一鼓作气夺得燕国上谷30座城池,随后赵王又送给了秦国11座城池。

甘罗出使赵国,不但为张唐开辟了道路,而且凭三寸不烂之舌,白得了赵国16座城池(从前送的五座加上后来的十一座城池)。

秦始皇大喜,于是出现了开头一幕,拜12岁的甘罗为上卿(相当于宰相)。然而历史记载到这里戛然而止,甘罗以后怎样无人知晓。

不过有个传说,甘罗少年有为,深得秦始皇的喜爱,有一年秦始皇,东游泰山,命甘罗随行,行至小安山,君臣一干人等上山寻屋休息,秦始皇出外看风景,甘罗陪娘娘下棋,无意间碰了娘娘的脚一下,娘娘怪之,立即将此事告知了秦始皇,秦始皇一怒训斥甘罗,甘罗辩解道:“风摆棋子落入朝娘娘脚”。秦始皇不容甘罗辩解,砍了甘罗,随后葬于小安山之上,享年18岁。

文/秉烛读春秋

宋哲宗为什么要重用章惇为宰相

宋神宗驾崩后,其生母高太后立神宗第六子,自己的孙子赵煦为帝,即宋哲宗,时年仅为10岁。

其后9年多,宋朝最高权力机构中实际掌权的是高太后。高太后一直憎恶王安石的“新法”,她召司马光入朝,废除新法,史称“元祐更化”。由于王安石新党的党羽蔡确以诗文影射高太后为“武则天”,高太后大怒,大规模兴起狱案清除新党人士,朝中洛党、朔党和蜀党心照不宣趁机互相落井下石,党同伐异,宋朝党争在此时达到一个小高潮,其恶劣程度一点不比中唐“牛李党争”弱。

高太后病逝,乖乖的做了九年的真孙子宋哲宗真即位,他对霸道的祖母非常怨恨。亲政后,这个青年皇帝一反常态,把老奶奶的所有政治纲领全部颠个,回到其父宋神宗的改革路线。

所以在这个背景下,宋哲宗重用章惇为宰相,把他高太后最看重的司马光的旧党以及“元祐更化”的其他重臣打为奸佞,司马光本人差点被刨棺掘墓。“元祐党人”成为当时群臣最恐惧的一个罗织罪名。

【感谢您的阅读、点赞、转发、评论与关注,我是今日头条2019年3月份月度优质账号获得者、中简堂历史文化交流群领头羊,历史中简堂写手团队中的“食指点江山”,擅长隋唐五代史与网文小说创作,立志弘扬传统历史文化】

宋代最杰出的宰相是谁

我个人认为是王安石,大家一起和我来看看王安石对宋朝有哪些贡献功绩。

王安石的主要成就有

变法革新

王安石变法的根本目的,是要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增强对外防御,对内弹压的能力,以巩固和加强封建统治。从新法次第实施,到新法为守旧派所废罢,其间将近十五年。在这十五年中,每项新法在推行后,虽然都不免产生了或大或小的弊端,但是,基本上都能收到一些效果,“富国强兵”的效果是十分显著的。

积贫局面的改变

政府财政收入大幅增长。通过一系列理财新法的实行,国家增加了“青苗钱”、“免役宽剩钱”、“市易息钱”等新的财政收入项目,在发展生产、均平赋税的基础上,财政收入有了明显的增加,国库充裕,宋神宗年间国库积蓄可供朝廷二十年财政支出。

新法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豪强地主的兼并势力,青苗法取代了上等户的高利贷,限制了高利贷对农民的盘剥;方田均税法限制了官僚和豪绅大地主的隐田漏税行为;市易法使大商人独占的商业利润中的一部分收归国家,打击了大商人对市场的操纵和垄断;免役法的推行使农户所受的赋税剥削有所减轻,大力兴建农田水利工程,对农业生产的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社会经济发展,人民负担减轻,呈现了百年来不曾有过的繁荣景象。

积弱局面的改善

熙河开边改变“积贫积弱”的现象是王安石变法的总方针,富国强兵是变法的总目的。通过“强兵之法”的推行,积弱局面得以缓解,北宋国力有所增强。保甲法的推行,加强了农村的封建统治秩序,维护了农村的社会治安,建立了全国性的军事储备,并节省了大量训练费用;裁兵法提高了 军队士兵素质;将兵法改变了兵将分离的局面,加强了军队战斗力;保马法使马匹的质量和数量大大提高,同时政府节省了大量养马费用;军器监法增加了武器的生产量,质量也有所改善。

变法的强兵措施扭转了西北边防长期以来屡战屡败的被动局面。北宋熙宁六年(1073年),在王安石指挥下,熙河路经略安抚使王韶率军进攻吐蕃,收复河、洮、岷等五州,拓地两千余里,受抚羌族三十万帐。这是北宋军事上一次空前的大捷,也是两宋时期汉民族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作战时,北宋朝廷开疆拓土、大展神威而大获全胜的唯一战例。同时培养出了王韶、章楶等杰出将领,并建立起进攻西夏地区的有利战线,对宋与西夏的战争格局掀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内阁大学士、总理大臣是否相当于宰相

内阁大学士。明朝开始设置。从明朝洪武十二年,废中书省。十五年设大学士。仁宗以后,其位渐崇,掌实际上的宰相(正一品)职权。

内阁分六: 大学士(中级殿、建极殿、文华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

总理大臣。晚清内阁最高行政长官,设置于1911年5月。设置同时,废除军事大臣执掌政事。设置原因,效法日本而改设。总理大臣与首席军机大臣级别一样,均糸正一品。其权利相当于首相。在权利上,内阁大学士与总理大臣相当于宰相。

宋朝宰相冯拯是怎样一个人

冯拯,主要成就澶州退辽,开发雷州,封爵莱国公,枢密院事、参知政事。他以救恤饥民,开仓放粮,救济贫困。巡历各地、考察各郡县、尽职务实。曾以七品通判,扳倒二品执政寇准,得了暂时性胜利。

为什么英、日等国首脑不翻译成丞相或宰相,而编个新词“首相”,对此你怎么看

是的,习惯上我们把英日等国的行政首脑翻译成”首相”而非”宰相”。

但是,“首相”并不是翻译时编的“新词”,而是古已有之。

例如,《宋史-曾公亮传》:“”首相韩琦每咨访焉”。这里的“首相”即北宋英宗时期的名相韩琦。还有岳飞之孙岳珂的《王文公易漕帖赞》:”曰谁之书?元丰首相”。说的是宋元丰年间的宰相王安石。到了明清废相设内阁以后,“首相”一说更频繁使用于内阁首辅身上,比如明朝的严嵩、张居正等。但在正式文本中,更多的还是称之为“首辅”。

国外最早有首相一职的,应该是十七世纪中后期的英国。当时英国暴发了以推翻詹姆士二世统治的“光荣革命”,制订了限制王权《权利法案》,形成了事实上的国王统而不治、议会选举首相的君主立宪制,罗伯特-沃波尔成为第一位当选的内阁首相,并兼第一财政大臣。

可能大家都不知道,“首相”这一称呼,在英国乔治一世到乔治六世三百多年间,一直是个贬义词。首相在当时被称为国王的走狗,就好比在当时的中国被称为“弄臣”或“大太监”似的,被人卑视。以至遭到沃波尔等历届首相的抵制。直到二战时期,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了首相的权威和职责,“首相”的称呼才中性化。但是仍有一些首相心存芥蒂,更喜欢别人称自己为“第一财政大臣”。

不只英国和日本,几乎所有君主立宪制的国家都实行首相负责制,比如丹麦、荷兰、西班牙、比利时等欧洲国家,柬埔寨、沙特等亚洲国家。另外,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的朝鲜,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前也称金日成为首相。

那么,我们为什么把国外政府首脑翻译为“首相”,而不是大家都耳熟能详的“宰相”或“丞相”呢?

据《史记-秦本纪》载:秦武王二年,“初置丞相,以樗里疾、甘茂为左右丞相”。樗里疾和甘茂也即有史可考的最早的丞相,距今已两千三百余年。史上最后的丞相,是明洪武时期的胡惟庸。胡因罪被杀后,明清两代在官员设置中再无丞相一职。但习惯上,人们私下里仍把阁臣称为“相”,比如称张廷玉为“张相”,明珠为“明相”等。

但无论丞相还是首辅,其任免去留完全由皇帝掌握,甚至丞相的身家性命,也只由皇帝一人说了算。比如秦始皇时期的名相吕不韦和李斯,前者被逼自尽,后者被腰斩。而史上最后的丞相胡惟庸和汪广洋,也被朱元璋以谋反的罪名被杀掉。

由此可见,中国的“丞相”只是在皇权专制下,皇帝个人的管家,必要时还是皇帝的出气筒和替罪羊。

而英国及日本的首相,则是由议会选举产生的。由于它们实行多党执政制度,占据议会多数席位就成了执政党,而执政党的党魁也就顺理成章地被选为首相。最后虽说还要国王任命,也只是走个形式而已。当选的首相要对选举人负责,并且拥有组阁、官员任免等权力,甚至还可以报请国王,解散议会。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的丞相与国外的首相,无论从权力、义务,还是自己的地位和去留上,都完全不相同。

所以我们翻译时,把国外一些政府首脑,译作“首相”而非“丞相”或“宰相”,以示区别。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