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古代的宰相具体是干什么工作
-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拼音般
- 丞相的读音是什么
- 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欲济无舟楫怎么读,全部音,谢谢
- 古代丞相和宰相是一样的官吗
- 丞相与宰相是一回事么有什么区别
- 古代的宰相与丞相有何区别
- 丞相、宰相、相国,有什么区别
古代的宰相具体是干什么工作
宰相的职权是很大的,要管的事情是很多的。掌丞天子,助理万机,事无不统,集政权,财权,军权于一身,是名副其实的国家大管家。
从宰相正式成为一种官职起,到宰相制度的废除,宰相的名称、品级会有一定的变化,但宰相的职权基本上没有多大的变化。宰相的权力的分配会有变化,按照规律,是从集中于个人独断到分散为等同于宰相职能的组织。实际上也是没有太大的变化的,只不过以前是一个人当宰相,后面是一群人当宰相。那么宰相担负的职责是什么呢?
辅佐天子
大丞相为天子之腹心。周朝武王拜姜尚为相父,诸葛亮白帝城托孤。宰相被赋予了辅佐天子的重托。宰相大部分都是非常有才干的人,很多王朝,有很多皇帝是“不慧”的,有的还有先天性的智力缺陷,史料中没有明言,但能反映出来。那么皇帝的很多工作,都是由宰相的完成的。
统领百官
宰相为文武百僚之首。在礼节上,丞相倍受礼遇,任相之时,接受百官朝拜,称为拜相,外调回来任相的还要举行郊迎礼。宰相须作为百官之表率,仪表乎百僚,坐镇乎雅俗。
草拟政令
说宰相是皇帝命令的具体执行者,是不全面的。宰相也是政令的制定者,在封建王朝中,丞相发挥了极其重大的作用。包括重大规章制度的制定,职权的设置都是宰相为皇帝安排好的。
荐贤任能
大丞相为吾君聚众君子。很多贤德的宰相,都劝谏皇帝亲贤远佞,广开言路。向皇帝推荐贤才,是宰相的职责。南宋时期,平章军国重事丞相乔行简以善荐士而著称,宋史称左丞相范锺,清德雅量,重惜名器(人才)。
传经布道
宰相大多都是从老成持重,学识渊博的有名望的人中选取,宋代像真德秀,魏了翁等人都是大儒,平时在处理政事之外还要给皇帝上上课,讲讲经典。
除了这些,宰相还要负责编写国史,玉牒,等等,也要参与立储君,立皇后等事件,也要在重大的仪式中担任礼仪使等工作。
综上所述:宰相的职权很大,工作内容很复杂。“天子以万机之得失,百官之进退,社稷之安危,生民之休戚,近而号令之臧否,远而蛮夷之叛服……凡官有其事,事有其名,一皆委任而责成于宰相。”宰相对整个国家的繁荣昌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帮助。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拼音般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拼音: wàng dòng tíng hú zèng zhāng chéng xiàng 望 洞 庭 湖 赠 张 丞 相 bā yuè hú shuǐ píng hán xū hùn tài qīng 八 月 湖 水 平, 涵 虚 混 太 清。 qì zhēng yún mèng zé bō hàn yuè yáng chéng 气 蒸 云 梦 泽, 波 撼 岳 阳 城。 yù jì wú zhōu jí duān jū chǐ shèng míng 欲 济 无 舟 楫, 端 居 耻 圣 明。 zuò guān chuí diào zhě tú yǒu xiàn yú qíng 坐 观 垂 钓 者,徒 有 羡 鱼 情。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白话译文: 八月洞庭湖水暴涨几乎与湖岸平,水天一色交相辉映使景色迷离难辨。 云梦大泽的水气蒸腾白白茫茫,波涛汹涌着似乎要把岳阳城给撼动。 想要渡湖过岸却苦于找不到船只,圣明时代闲居又觉得愧对盛世明君。 坐看垂钓之人是多么的悠闲自在,可惜我只能空怀着一片羡鱼之情。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作者简介: 该诗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作品。孟浩然(689—740),名浩,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现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是一首投赠之作,通过面临烟波浩淼的洞庭欲渡无舟的感叹以及临渊而羡鱼的情怀而曲折地表达了诗人希望张九龄予以援引之意。诗中对于本来是藉以表意的洞庭湖,进行了泼墨山水般的大笔渲绘,呈现出八百里洞庭的阔大境象与壮伟景观,取得撼人心魄的艺术效果,使此诗实际上已成为山水杰作。全诗以望洞庭湖起兴,由“欲济无舟楫”过度,婉转地表达了想做官无人引荐的苦衷,和不能在天下太平盛世出仕为官、为民谋利而深感惭愧的心情。
丞相的读音是什么
丞相[chéng xiàng ]释义中国古代官名。一般指皇帝下面的最高行政官,辅佐皇帝总理百政的官员。
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欲济无舟楫怎么读,全部音,谢谢
唐代诗人孟浩然所作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全诗原文及注音如下: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bā yuè hú shuǐ píng,hán xū hùn tài qīng。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qì zhēng yún mèng zé,bō hàn yuè yáng chéng。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yù jì wú zhōu jí,duān jū chǐ shèng míng。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zuò guān chuí diào zhě,tú yǒu xiàn yú qíng。
白话文释义:八月洞庭湖水暴涨几乎与湖岸平,水天一色交相辉映使景色迷离难辨。云梦大泽的水气蒸腾白白茫茫,波涛汹涌着似乎要把岳阳城给撼动。想要渡湖过岸却苦于找不到船只,圣明时代闲居又觉得愧对盛世明君。坐看垂钓之人是多么的悠闲自在,可惜我只能空怀着一片羡鱼之情。
赏析:全诗以望洞庭湖起兴,由“欲济无舟楫”过度,婉转地表达了想做官无人引荐的苦衷,和不能在天下太平盛世出仕为官、为民谋利而深感惭愧的心情。
古代丞相和宰相是一样的官吗
“宰相”和“丞相”不是一个概念。
“宰相”是一种泛称,是指古代历史上“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不是具体指某一官职。
即皇帝之下,百官之上的“二把手”这样的官职。
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遂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也。——(汉)陈平《陈平》
历史上宰相这种地位的名称多达十几种,这是因为朝代不同,起的名称自然不同。
比如最早的称太宰、相、相国、丞相、大司徒、尚书令、中书令、侍中、中书舍人、尚书左仆射(右仆射)、同平章事、内阁大学士、军机大臣、内阁总理等。
从上面可以看出来,宰相能把“丞相”这个官职包括进去,这就说明丞相是其中一个具体官职。
秦朝之前就有相、相邦等名称。我们都知道,秦始皇是历史上第一个使用“皇帝”这个称号的。他认为自己统一了六国,“德比三皇,功过五帝”,因此取“皇”和“帝”组成皇帝之名。
《秦始皇》
秦始皇称帝后,正式设置了“丞相”这一官职,秦朝第一任丞相就是李斯。
西汉建立后,汉承秦制,因此保留了“丞相”这一设置。
到了西汉末年,即汉哀帝元寿二年,改丞相为大司徒。
建安十三年,曹操恢复丞相这一职位,他自己任(东汉)丞相,当时人们说他“名为汉相,实为国贼”。
魏晋南北朝时基本没有设置丞相这一职位。
隋、唐初年也没有设置丞相。
一直到了唐玄宗开元元年,李隆基改左右仆射为左右丞相。
元朝于中书省设置丞相。
到了明朝,朱元璋称帝后,为了集权废除了丞相设置。
《朱元璋》
综上所述:历史上没有宰相这种官职,但有这种称谓。亲们明白了吗?
文/秉烛读夏秋
丞相与宰相是一回事么有什么区别
一一丞相和宰相,这个问题我个人的看法是这样的,丞相和宰相都是辅佐皇帝的重要使臣,按官衔权力上都差不多一样,但是丞相这官位职称是有编制的,是在皇家的官阶衔谱中是有编位的。宰相的官衔名称,不在官阶衔谱之中,是皇帝口头任命的官衔之称呼,但是宰相所行使的权力,也是相当之大,也有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力。
一一说句现在的比喻吧,就好比现在的交通民警和交通协警一样,交通警察是有正式的国家警察编制,而交通协警就不在国家正式警察编制之列,但是他们都同样在管理维护交通秩序,保证车辆行驶安全,同样在交通执法,一个交通民警和一个交通协警,可不可以比喻一个是丞相,一个是宰相了?
一一不知我的比喻是否正确,望各位读者朋友多加谅解!
提出宝贵的意见!
古代的宰相与丞相有何区别
简而言之,“丞相”是一种官职,“宰相”是一种称谓。宰相不一定是丞相,宰相在不同朝代,有不同的官职对应。
丞相是中国古代官职名,战国时期秦国在相国(也称相邦)之下增设左右丞相作为副手,秦朝正式增加设置了中丞相一职。汉承秦制,设置相国,同时设置丞相作为相国的副手。《汉书·卷十九上·百官公卿表第七上》载,“相国、丞相,皆秦官,金印紫绶,掌丞天子助理万机。吕产之后西汉只有丞相。至西汉哀帝元寿二年(公元前1年)又改丞相为大司徒。
自西汉哀帝至东汉建安十三年(208)二百余年间不设丞相,所以东汉绝大多数时间没有丞相这一官职,担负丞相职责的是司徒。到建安十三年曹操复设丞相,并由自己担任。后来的三国只有蜀设丞相,东晋初期设置过丞相一职。南北朝时期北朝较短时期设置过丞相。隋朝不置丞相,唐宋两代也基本不置丞相(唐玄宗开元元年(713),改尚书左右仆射为左右丞相,南宋乾道8年(1172)改尚书左右仆射为左右丞相),元朝于中书省置丞相,其行省也设丞相为地方官。明初设丞相,朱元璋通过胡惟庸案废除丞相设置。
自战国时期设置丞相,到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丞相官职历史上时间跨度长达一千六百年之久。
宰相是对中国古代君主之下的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或俗称,并非具体的官名。“宰”的意思是主宰,“相”,本为相礼之人,字义有辅佐之意,太宰与相合称为宰相。宰相联称始见于《韩非子·显学》。
宰相的具体名称多达几十种,历代也均不同,如:太宰、相、相邦、相国、丞相、大司徒(东汉)、尚书令、中书令、侍中、尚书左仆射、尚书右仆射、同平章事、内阁大学士(明朝)、军机大臣、总理(清朝末期)等。
顺便说一下相国,相国又称相邦,起源于春秋晋国,战国时代多称为“相邦”,是战国秦及汉朝廷臣最高职务。相国与丞相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官职,同时并存,相国地位高于丞相。相国在同一时间只能有一个,而丞相在同一时间可以有两个(左右丞相)。
秦国第一位相国是樛斿,最后一位相国是吕不韦。吕不韦被免后,嬴政认为相国权力过大,于是废除了相国职务。汉王刘邦即汉王位后,又重新设立了相国,后代为避讳改称相邦为相国。汉朝第一个相国是韩信而非萧何。吕雉死后,其侄子吕产曾担任相国,自吕产后直到东汉中期,一直无人担任相国职务,东汉末年董卓自任相国。
后世对担任宰相的官员,也尊称相国。明清对于内阁大学士也雅称相国。
丞相、宰相、相国,有什么区别
这个问题问的非常好,因为牵扯到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皇朝的核心制度。
宰相,是古代中国辅助君王的最高级别行政官员的通称,并不是特定朝代的特定官名。在周朝,宰相的官名叫做太宰,秦汉则为相国和丞相。隋朝定三省制,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唐朝和宋朝的宰相则称之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和参知政事,元朝又恢复为丞相,到明清从制度上不再设立宰相,现实操作中,明朝公认以内阁大学士为宰相,清朝以军机大臣为宰相。
可以说,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原王朝就没有一个朝代真的有“宰相”这个官名,但是每朝每代都有一些官员被皇帝和其他人认为是在承担“宰相”的职责。
细心的朋友可能注意到了,在上面这句话中,我留下了一个缺口——中原王朝。因为离开了这个限制的话,还真有一个朝代,有“宰相”这个官,这就是和宋朝做了一百年兄弟之国的辽朝。辽朝特立独行的设立了南北宰相府,每个宰相府都有左右宰相,辅助南北院大王来管理政务。
解释完了宰相,再来说说相国和丞相。相国原名为相邦,在春秋战国时期是诸侯国中百官中最高者,一般来说是君主的亲信或者贵客,辅佐君主处理政务。像吕不韦在秦国就曾经担任过相邦的职位。
而丞相则开始是秦国的官名,位在相邦之下,有左右丞相,辅助相邦处理政务。出土文物,秦国东陵器物上刻有金文:
八年相邦薛君、丞相殳。
这就说明在秦国,相邦和丞相是同时存在的。后来秦统一了六国,而汉朝继承了秦朝的制度,所以也继承了相邦和丞相的职官名称。但是因为汉高祖的名字叫刘邦,为了避讳,就把相邦改成了相国。
汉朝的第一任相国是齐王韩信,而第一任的丞相是萧何。韩信是诸侯王,而萧何只是侯,由此也可以看出,汉朝相国的地位是何等的尊贵,居然是以诸侯王来担任的。后来韩信因为谋反而伏诛,汉高祖就把萧何从丞相提拔为相国,但是干的事情还是一样的。从此以后,汉朝就再没有相国和丞相并存,往往就是先干着丞相,等有功之后,提拔为相国以表示尊崇——其实是换个官职名称还做同样的事情。
汉朝之后的相国就非常少了,直到东汉末年,董卓进京之后,专横跋扈,威逼天子,让汉献帝封他为相国、尚父。到后来桓玄叛晋,刘裕篡晋,也都是先让晋朝的皇帝封自己为相国。可以说,自从西汉之后,凡是做过相国这个位子的,不是权臣,就是想篡位的。正常的政治秩序中,已经没有了相国的位子。
于是汉朝之后,丞相就成为了人臣的顶点,像诸葛亮和陆逊都是以丞相的职位在各自的国家统领百官。而因为丞相权大,到隋朝就把丞相的职能一分为三,分别为尚书省、中书省和门下省。于是丞相这个职位也就渐渐的消失在历史长河中。直到元朝和明朝早期,才短暂的有所恢复,而丞相的终结者,是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因为胡惟庸案废丞相制度,并且严令后世不得再设丞相。至此,无论是相国还是丞相,都彻底的成为了历史。
原创码字难,孜孜考证苦。
客官请留步,先赞再关注!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