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势巅峰红官印(赫赫有名的军机大臣,到底有多少权力,与丞相相比如何)_官印_明朝_丞相

本文目录

  • 赫赫有名的军机大臣,到底有多少权力,与丞相相比如何
  • 张居正有官印吗
  • 明朝最厉害的政治家是谁
  • 清代各衙门官印有何区别,印文颜色为何有的是紫色有的是红色
  • 想送老师一枚印章,刻什么字比较好呢
  • 作为斯里兰卡最有权势的家族,班达拉奈克家族到底多厉害
  • 年羹尧和和珅巅峰时期谁的权利最大
  • “五姓七望”在其鼎盛时期又有多大的权势
  • 刘邦在韩信攻打齐国前后曾两次拿走韩信的官印和兵符可能吗
  • 清朝的八旗旗主是多大的官

赫赫有名的军机大臣,到底有多少权力,与丞相相比如何

封建社会皇帝实行的是家天下,天下大事都是他一人说了算;但是军国大事那么多,他一个人显然忙不过来,必须要有人协助。

帮助皇帝处理国家大事的最高级别的官员,恐怕非丞相莫属。

早在战国时期就有了丞相这个职务,秦国从武王开始就设立了左右丞相之职;大名鼎鼎的卫国商人吕不韦,就担任过秦国的丞相。

丞相等于是一国的总理,左右丞相总理礼、户、礼、兵、刑、工六部事务,重大事务都归丞相负责。

到了明朝时期,朱元璋为了加强皇权,杀掉了丞相胡惟庸,废除了丞相制度,“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政归六部,以尚书任天下事,侍郎贰(副)之”。

继任的建文帝朱允炆,用内阁制度制取而代之。所谓的内阁,就是由几个大学士组成。

到了清朝,雍正沿袭了前朝制度,继续依靠内阁大学士来帮助皇帝治理国家,实行集体领导制度。

但是与此同时,雍正皇帝还设立了军机处,其首脑称军机大臣;乾隆即位后,设立了领班军机大臣,一般都由满人担任,汉人担任领班军机大臣的不多。

军机处顾名思义是处理军队事务的,跟明朝的兵部职能相似;但是两个部门又有所不同。

明朝的兵部单纯处理军队事务,而且是在内阁领导之下;满清的军机处是权力中枢,处理国家全部事务,同时直接对皇上负责,跟内阁平起平坐。

那么,军机大臣到底有多大权力,跟前朝的丞相相比,哪个权力更大?

前面说过军机处是独立于内阁的,所以军机大臣比明朝的兵部尚书权力要大,而且它主管的事务是政务并不是军事方面的。

慈禧时期的军机大臣,还兼管外交事务,即兼任总理各国事务大臣。

如此一来,军机大臣和兵部尚书的权力有霄壤之别。

但是如果跟丞相相比,军机大臣的权力微不足道。

因为丞相就是国家的最高行政主管,而且在大多数朝代丞相最多只有两人,即左右丞相。

所以丞相权力非常大,有时候连皇上都能架空,掌握着各级官员的任免权力,文武百官都要看他的脸色。

因此,中国历史上,专权的丞相层出不穷。

秦朝的丞相赵高,能指鹿为马、废掉太子,决定大秦江山接班人;东汉末年的丞相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见皇上的时候可以带着武器,还可以免去参拜之礼。

唐朝时的宰相即丞相李林甫口蜜腹剑,连唐玄宗李隆基的大舅子杨国忠都要忌惮他三分。

李林甫甚至还训斥官员说:“你们就像牲口棚里的马,谁默不作声就能吃饱喝饱。”他当权19年,一手遮天、把持朝政,文武百官噤若寒蝉,没有人敢提意见。

宋朝的丞相(宋朝叫宰相)秦桧也是权倾朝野,他甚至可以蒙蔽宋高宗,将抗金名将岳飞用12道金牌召回,解除了他的兵权,并且再以”莫须有”将其处死于风波亭。

整个宋朝,宰相的都大权在握,出了很多有影响的宰相:辅佐了两代君王的宰相赵普,主持签订檀渊之盟的宰相寇准,大刀阔斧进行改革的宰相王安石,领导了开禧北伐的宰相韩侂胄等有作为的宰相,也出了蔡京、贾似道这样胡作非为、蒙蔽皇上的宰相。

毫不夸张地说,宋朝皇帝都要看宰相的脸色说话,他们经常到屈尊到宰相家去。宋徽宗曾经多次到蔡京家去喝酒,加深感情,每次都赏赐金银财宝无数。

蔡京掌握了宋朝的人事大权,全国官员升迁全在他一句话,蔡京的儿子蔡攸、蔡倏、蔡袺,孙子蔡行,都当了大学士,就连蔡京家陪嫁的侍女,也被封为夫人。

元朝恢复了丞相的叫法,权力也不低于宋朝宰相。

元朝建立后,废除三省,实行一省制,只设中书省。中书省的长官为左、右丞相和平章政事,是元朝的宰相,六部也归中书省丞相管辖。

丞相的权力有多大?《元史·百官志》‘记载:掌军务,贰丞相,凡军国重事,无不由之......’;大意是说,元朝时的左右两个丞相权力非常大,掌握着国家大政方针决策权,甚至皇位继承的大事也都是他们说了算。

客观地说,明朝之前的丞相(宰相)是全国最高行政长官,协助皇帝管理国家,丞相左右着国家走向,影响着历史进程,皇上的权力受到削弱。

这也就是明朝建立之后,朱元璋为了避免重蹈覆辙,处心积虑要废除实行了两千年的丞相制的原因。

可惜,明朝的皇帝黄鼠狼下老鼠,一代不如一代;即使实行了内阁制,也没有避免皇帝被架空的命运。

明朝的严嵩和张居正权力一点也不亚于古代权相,将皇帝彻底架空,把他们玩得团团转。

清朝建立初期,实行的是议政王大臣会议制度,即军国大事由满族宗王、八旗、贝勒等上层贵族参与处理。

由于议政王大臣会议内的满洲王公贵族地位较高,说话非常有分量,皇帝权力受到制约,如果他们与皇帝意见相左,皇帝也不得不做出让步,收回成命。

如此一来,皇帝当的太憋屈了,久而久之,皇帝就有成为傀儡的可能。

康熙皇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将议政王大臣会议慢慢废除,成立了南书房,即后来的军机处。

军机处跟明朝的内阁表面相似,但实质上有所不同,军机大臣的权力小了许多。

军机处类似于内阁,也是集体领导,人数比丞相(宰相)多。

雍正时期,军机大臣人数为6到7人;乾隆统治时期,军机大臣最少4人,最多是10人之多。

嘉庆、道光和咸丰年间,军机大臣的人数在4到6人;同治和光绪统治时期,军机大臣也保持了这个规模,保持在5到6人。

而且军机处不光有4到10位军机大臣,还有军机章京10到16名。

人数多了权力就会被分散,被制衡,避免了一人大权独揽的可能。

而且在清朝军机处人员的成分非常复杂,里面有满人有汉人,有亲王有大学士,有的则是从六部尚书在选拔。

民族比例上讲,满族人数居多。

比如雍正时期的军机处,主要成员有四个满人:怡亲王胤祥、大学士 富宁安、大学士逊柱、大学士鄂尔泰。

两个汉人:大学士张廷玉、户部尚书蒋廷锡。

本身满人是统治者,他们在军机处处于支配地位,主要是为了监督汉人;汉人在军机处地位不高,但他们也是对皇帝负责,如果满人做了什么违规的事,他们也会忠于职守向皇帝汇报。

所以他们彼此都非常防备,很难走到一起,组成利益集团;如此一来,皇帝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退一万步讲,即使军机处的人拧成一股绳,团结在一起,他们的权力也非常有限,跟丞相无法相比。

之所以如此,跟军机处的只能有关。

雍正时期的军机处,好比一个办公厅加顾问委员会,或者智囊团。

皇帝制定大政方针的时候,会向军机大臣咨询,征求他们的意见。

但是决策的时候,皇帝一个人说了算。

除此之外,军机大臣还负责根据皇帝的意思拟定圣旨,草拟文书。上谕形成后,军机处负责传达圣旨,可以不经过六部,由军机处直接发给有关官员。

雍正朝的军机大臣,不过是传旨办事,对制定政策起的作用不大。

雍正帝创立军机处主要目的是加强集权,军机处的职能,跟明朝时期的秉笔太监有点相似。

因为皇帝成立军机处并不是让军机处跟自己分权,所以军机大臣的权力非常有限,可以说小的可怜。

乾隆时期,军机处被赋予实权,职责有所扩大:“内而六部卿寺,暨九门提督,内务府太监之敬事房,外而十五省、东北奉天、吉林、黑龙江将军所属,西南至伊犁、叶尔羌将军、办事大臣所属,迄至四裔诸属国,有事无不综汇“。

这意外着军机权限大大提高,职能跟内阁不相上下,成为全国政事的中枢。

但是即便如此,军机大臣的权力也非常有限,因为皇帝掌握着和国家四品官员的任免大权,清朝很难出现严嵩第二。

但是事在人为,遇到魏忠贤这样的太监,皇帝也会成为傀儡。

乾隆时期出了个军机大臣权倾朝野,权力不比丞相差,他就是巨贪和珅。

和珅担任领班军机大臣的时候,善于体察圣意,深得乾隆欢心,把乾隆玩得团团转。

凭借着乾隆的恩宠,和珅打破了制衡的框架,要求“凡有奏折令具副本关会军机处“。

如此一来,军机处的权限大大提高,不仅可以参与大政方针的决策,还实际掌握了官员的任免权,皇帝成了和珅买官卖官、以权谋私的助手。

嘉庆登基后痛定思痛,削弱了军机处的权力,规定重要文件必须先由皇帝亲自御览,然后才有可能转发到军机处。

咸丰十一年(1861年)辛酉政变后,军机大臣也诞生过一个佼佼者,那就是恭亲王奕欣。

恭亲王担任军机领班大臣的时候,权力也非常大,内政外交事务都由他一人负责,尤其是太平天国起义时期、

但是随着太平军被镇压,慈禧权力得到巩固,恭亲王的权力也被削弱。

总的来说,军机大臣的权力没有丞相大,即使是和珅和恭亲王也没有赵高、曹操、李林甫、蔡京那么神气,权力始终掌握在皇帝手中,类似明朝那样欺君罔上的现象基本没有发生过。

张居正有官印吗

张居正作为明神宗初期的最重要执政大臣,身兼(加)多种官职,肯定是有官印的。张居正在担任内阁首辅后,至少掌管和拥有2枚官印和1枚御赐印,均为银印。

一、印章的起源和演变

《说文解字》:印,执政所持信也。
《广韵》:符,印也。印,信也,亦因也,封物相因付。
《增韵》:刻文合信也。

印,又称印信或印章。古代,帝后印章统称玺印或宝玺,官署、官员印章统称官印。现代,一般统称公章。印是“执政所持信也”,从一开始到很长的时期主要是官印,后来才发展出了私印和文印。

作为一种执政或者征信的凭证,印章的起源很早,古代各大文明不约而同都各自发展出不同形制、风格的印章。据考证,距今7000多年前,在古代巴比伦地区,就出现了押捺式印章。此外,还有圆柱式滚筒印章等。下图为西亚地区出土的滚筒印章及刻印出的图案。

中国印章源于何时,众说不一,但至迟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广泛使用。《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就有“鲁襄公还及方城,季武子取卞,使公冶问,玺书追而与之”的记载。由此可知,中国印章至少有2500多年的历史了。

中国印信制度见于文献记载,最早是《周礼》。《周礼·地官·掌节》:“掌守邦节而辨其用,以辅王命。”东汉郑玄在为《周礼》做注的时候解释说“玺节者,今之印章也”。

据考证,先秦时期的印章大都随身佩戴,用来表明身份、职位,是权力的象征。最典型的,是《战国策》中记载的苏秦佩六国相印。

秦代之后,“玉玺”成为皇家印章的专用名称,各级官印既不敢称“玺”,一般也不敢用玉制,一直延续至清代。秦代玺印以“传国玉玺”最著名,历代传承有序,至后唐末帝李从珂之后,传国玉玺失踪,成为史上一大未解之谜。

汉代玺印有明确的制度规定。汉印种类繁多,除了帝、后玺印外,还有诸侯王、列侯、朝官及其属官之印,郡县等各级行政机构官印,另外还有赏赐给各少数民族政权、各藩属国的印信。根据级别不同,名称有“印”“章”之别,材料有金、银、铜之别,纽有橐驼纽、龟纽、蛇纽之别。

隋唐时期,由于纸张普遍使用,简牍、封泥逐步退出历史舞台,官印的作用、形制、纽式、尺寸、印文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从隋代开始,官印不再镌刻官员的官职名,而是改镌官署名,官署印代替了职官印,官员上任不再颁授官印随身携带,前后任官员使用同一方官署印,在交接职务的同时交接官印。

唐代帝王所用印章除了称“玺”外,还增加了“宝”的称谓。

之后的宋、元、明、清各代,官印及其印信制度基本相应承袭,又有所变化、增益。

二、明代百官印

明代宝玺和官印是指明朝时使用的官方印玺,其印式属隋唐阳文大印系统。主要包括皇室宝玺印(皇帝宝玺、皇后册宝及皇妃以下册印和皇太子册宝、皇太子妃册宝及亲王以下册宝册印)和将军印、百官印等,还有关防、条记等官方印信。对此,《明史·舆服志》《明史·职官志》及《大明会典》《明会要》等均有介绍。这里重点介绍明代百官印。

明朝建国之后,就建立了严格的印信制度。

洪武初,礼部设铸印局。凡诸司印信,该局专管铸造。如有刓削,则换给之。凡在外文移到京,悉送该局,辨其真伪。(王圻《通考》。)
——清·龙文彬 《明会要》卷二十四 舆服国初设铸印局,专管铸造内外诸司印信。
洪武二十六年定,凡开设各处衙门、合用印信、札付铸印局官依式铸造给降。其有改铸销毁等项、悉领之。
——明·李东阳等纂《大明会典》

明代对百官印的质地、尺寸、文字样式均有明确、详细的规定。除极少数特例外,明代百官印为直纽、方形、九叠篆,材质以银为贵,以铜为主。《明史·舆服志》对百官印信有较为详细的记载:

洪武初,铸印局铸中外诸司印信。正一品,银印,三台,方三寸四分,厚一寸。六部、都察院并在外各都司,俱正二品,银印二台,方三寸二分,厚八分。其馀正二品、从二品官,银印二台,方三寸一分,厚七分。惟衍圣公以正二品,三台银印,则景泰三年赐也。顺天、应天二府俱正三品,银印,方二寸九分,厚六分五厘。其馀正三品、从三品官,俱铜印,方二寸七分,厚六分。惟太仆、光禄寺并在外盐运司,俱从三品,铜印,方减一分,厚减五厘。正四品、从四品,俱铜印,方二寸五分,厚五分。正五品、从五品,俱铜印,方二寸四分,厚四分五厘。惟在外各州从五品,铜印,方减一分,厚减五厘。正六品、从六品,俱铜印,方二寸二分,厚三分五厘。正七品、从七品,铜印,方二寸一分,厚三分。正从八品,俱铜印,方二寸,厚二分五厘。正从九品,俱铜印,方一寸九分,厚二分二厘。未入流者,铜条记,阔一寸三分,长二寸五分,厚二分一厘。以上俱直纽,九叠篆文。初,杂职亦方印,至洪武十三年始改条记。

百官印信中因某些官署或者官职特殊,存在极少数的特例。

1. 两京所在地的顺天府、应天府,虽为三品衙门,但因管辖京都重地而用银印,以示贵重。

2. 文渊阁印。文渊阁始建于明代。文渊阁的功用早期主要在于藏书、编书,后来还是阁臣入直办事之所,并随着明代政治的发展,逐渐演变成为事实上的秘阁禁地。明朝内阁制度有一个从建立到完善逐步演化的过程。内阁主要充当皇帝的顾问、助手、秘书,属于咨议、协调部门和处理奏章、起草诏书的办事机构,拥有“票拟权”。朝中重臣进殿阁大学士,代表着入阁、“参预机务”,是进入权力核心的标志。但是,殿阁大学士品秩仅为五品,如用铜印无法显其地位,为此特别规定“文渊阁印”用银印,而尺寸却又小于常制,五品官印应为“方二寸四分,厚四分五厘”而其“方一寸七分,厚六分”,边长略小而厚度加大,且用玉筋篆文。“文渊阁印”最早为宣宗所赐,万历中被盗又给予补铸。这是一个颇费苦心的设计。这印章的特殊性如同殿阁大学士权力的特殊性,正是明代政治制度特殊性的体现和反映。

内阁大学士位不过五品,而所用文渊阁印,仅一寸七分,略似御史巡方印,乃亦用银,视一二品,其重可知,且玉筋篆文,与主上御宝相埒,宜其权超百辟也。……文渊阁印自今上丙戌失后,再铸则阁权渐削,陵夷以至今日。
——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二

但是,需要指出的是,明朝内阁并不是一个正式官署,文渊阁印也不是官署之印,不能在衙门间行文运用,只能在大学士们封进题奏等章疏时用之。

文渊阁印章玉箸篆,凡封进诏草题奏揭帖用之,不得下诸司,即下诸司以翰林院印行,诸司行内阁亦止称翰林院。
——清·孙承泽《春明梦余录》卷二十三

3. 监察御史。监察御史是正七品,属于官职小而责任重大的官员,故朝廷对其特别重视。《明史·舆服志》记载:

初,太祖重御史之职,分河南等十三道,每道铸二印,文曰“绳愆纠缪”,守院御史掌其一,其一藏内府,有事则受以出,复命则纳之。洪武二十三年,都御史袁泰言各道印篆相类,乃命改制某道监察御史,其奉差者,则曰“巡按某处监察御史”。铜印,直纽,有眼,方一寸五分,厚三分,八叠篆文。

百官印除文渊阁印外,皆用九迭篆文,只有监察御史印用八迭篆文。按照清代姚晏《再续三十五举》中的说法,“八叠明监察御史用之,取唐台仪八印义”。另外,为了监察御史巡按各处携带安全方便,其印直纽上有穿眼,且尺寸比一般正七品官印小。

三、张居正在担任内阁首辅后,至少掌管和拥有2枚官印和1枚御赐印,均为银印

回到问题的本身,张居正有官印吗?有多少枚官印?是什么样官印?

这需要从张居正所担任的职务说起。

张居正在担任内阁首辅后,《明神宗实录》中是这样介绍他的:内阁首辅或者首辅、元辅,少师(太傅、太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中极殿大学士。张居正因功还有左柱国的文勋。

1. 本职:吏部尚书(正二品)

吏部,是古代主管官员的官署,历朝历代都是极为重要的部门。

在朱元璋废除丞相后,吏部尚书几乎成为明朝文官所能担任的最高正式官职。《明史·职官志》记载:

按吏部尚书,表率百僚,进退庶官,铨衡重地,其礼数殊异,无与并者。
(吏部)尚书,掌天下官吏选授、封勋、考课之政令,以甄别人才,赞天子治。盖古冢宰之职,视五部为特重。

这一枚史部官印肯定是有的。

2. 内阁:内阁首辅、中极殿大学士(正五品)

明朝内阁制度虽然十分完善,内阁逐步发展成为明朝的权力核心之一,但内阁并不是一个正式官署,殿阁大学士品秩仅为五品。

明朝殿阁大学士,是指朱元璋废除丞相后设置的辅政官员。明朝大学士的名称前要改加殿(四殿)、阁(两阁)衔,完整数目为六人。从高到低依次为:中极殿大学士(原为华盖殿)、建极殿大学士(原为谨身殿)、文华殿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大学士、东阁大学士。

隆庆六年(1572)六月,万历皇帝登基后不久,张居正以内阁次辅接替高拱为内阁首辅,由建极殿大学士晋为中极殿大学士。内阁首辅并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正式官职,往往是指内阁大学士中位列第一的辅臣。因此,内阁首辅印是没有的。但张居正作为内阁首辅,肯定是掌管前述“文渊阁印”这一枚特殊官印的。

3. 三公三孤:从少师(从一品)到太傅、太师(正一品)

明朝沿用了历代的三公三孤职务。三公是太师、太傅、太保三职的合称,正一品。三孤,是少师、少傅、少保三职的合称,从一品。自宣德、正统年间以后,三公三孤成为虚衔,为勋戚文武大臣加官、赠官。

据《明实录》记载,隆庆六年正月,张居正加少师兼太子太师;万历九年十二月,给大学士张居正太傅诰命;万历十年六月,叙辽左大捷功进元辅居正太师。

《明史·职官志》记载:

自此以后,公、孤但虚衔,为勋戚文武大臣加官、赠官。而文臣无生加三公者,惟赠乃得之。嘉靖二年加杨廷和太傅,辞不受。其后文臣得加三公惟张居正,万历九年加太傅,十年加太师。

4. 东宫辅臣:太子太师(从一品)

明朝还有太子三师、太子三少的东宫辅臣。太子三师是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三职的合称,从一品。太子三少,是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三职的合称,正二品。最初负责以道德辅导皇太子,且谨身护翼,为东宫辅臣,后为虚衔。

《明史·职官志》记载:

由是东宫师傅止为兼官、加官及赠官。惟永乐间,成祖幸北京,以姚广孝专为太子少师,留辅太子。自是以后,终明世皆为虚衔,于太子辅导之职无与也。

5. 文勋:左柱国(正一品)

《明史·职官志》记载:

凡文勋十。正一品,左、右柱国。从一品,柱国。正二品,正治上卿。从二品,正治卿。正三品,资治尹。从三品,资治少尹。正四品,赞治尹。从四品,赞治少尹。正五品,修正庶尹。从五品,协正庶尹。自五品以上,历再考,乃授勋。

张居正先是于隆庆六年八月加左柱国,后于万历四年十月,九年考绩,因勋德茂著,特进左柱国。

如果没有职官印,张居正获得的加官、赠官、虚衔和文勋,如少师、太傅、太师、太子太师和左柱国等,是不会有官印的。中极殿大学士有没有相应官印不详,但根据内阁的职责,是可以使用翰林院铜印的。内阁与翰林院在职责和官员上,有许多共通和交叉之处。

此外,张居正还有不少临时的、专项的兼职,即充任官,比如总裁官、讲官等。这些应该是没有官印的。

当然,上述官印是随职务而掌管,如果官员离职、升迁或者死亡,该等官印是需要移交的。但是,张居正还拥有一枚御赐印,而御赐印如果没有被皇帝收回或者褫夺,应该是能够成为官员收藏品的。不幸的是,张居正死后被万历皇帝抄家了。

关于这一枚御赐印——“帝赍忠良”,不少史料都有记载。

神宗赐张居正印,曰“帝赍忠良”。
——清·龙文彬《明会要》卷二十四

为什么有这一枚御赐印呢?主要是因为,张居正夺情事件发生后,皇帝需要以强硬的态度甚至殊荣支持张居正。沈德符在《万历野获编》卷九中,对夺情一事前后皇帝、皇太后给予张居正的特别礼遇进行了完整归纳总结。

即就夺情一事而言,其始闻丧也,上遣司礼李佑慰问于邸第,两宫圣母则遣太监张仲举等赐赙,近侍孙良、尚铭、刘彦保、李忠等赐酒馔;其子代归治丧,则司礼魏朝偕入楚营赐域;其身给假归葬,上遣司礼张宏郊饯,司礼王臻赍帝赍忠良银记赐之,圣母则太监李用赐路费牌子,李旺赐八宝充赏人之用;其还朝也,上遣司礼何进迎劳郊外;其太夫人就养也,则上所先遣魏朝伴之入京,上又命司礼李佑郊迎,圣母则遣谨柯、陈相,赐衣饰珍异,又命太监李琦等郊迎之;至其除服即吉,上使司礼张宏引见于慈圣、仁圣两宫,旋使宏侍赐宴;其满十二年也,又遣司礼张诚赍敕褒谕;至其殁也,又遣司礼陈政护丧归。

还有一个实际需要的考虑,张居正请假回家安葬父亲,处于离职状态,无法带走正式官署的官印,于是万历皇帝特别赐“帝赍忠良”银记一颗,以用于实封奏事。对此,万历皇帝的手谕中说明了这一点:

朕大礼甫成,倚毗先生方切,岂可一日相离?但先生情词迫切,不得已,准暂给假襄事,以尽先生孝情。长途保重,到家少要过恸,以朕为念,方是大孝。五月中旬,就要先生同母到京,万勿迟延,致朕悬望。又先生此行,虽非久别,然国事尚宜留心。今赐先生“帝赍忠良”银记一颗,若闻朝政有阙,可即实封奏闻。
——《万历起居注》,万历六年三月十日。张居正《谢赐敕谕并银记疏》。

顺带说一个世宗赐印的事。世宗赐杨一清(“耆德忠正”和“绳愆纠违”)、张孚敬(“忠良贞一”)、桂萼(“忠诚静慎”)、李时(“忠敏安慎”)、方献夫(“忠诚直谅”)、费宏(“旧辅元臣”)、夏言曰(“学博才优”)、顾时(“经帏首选”)、翟銮(“清谨学士”)等重臣印,就是没有对长期重用的奸相严嵩赐印,以聪明才智和帝王心术著称的世宗,颇有一种心知肚明的恶趣味在其中。

总之,张居正肯定是有官印的,且至少掌管和拥有2枚官印和1枚御赐印。张居正的官印全部是银印,绝不可能是玉印、金印。道理其实很简单,因为官署印都是从前任那里接过来的。

明朝最厉害的政治家是谁

万历皇帝

有这样一个说法,明朝的皇帝是“天子守国门,君主死社稷”。明朝的君主心中装的都是国家,奈何手下却是奸臣辈出,不仅是大臣,宦官也有很多误国之徒。嘉靖有二十多年不上朝的记录,全让严嵩去办理国家大事。严嵩可是明朝三大奸臣之一,他的存在只会让大明王朝逐步走向衰败,这几十年国家亏空巨大,民不聊生。还好,嘉靖晚年良心发现,将严嵩赶回了老家,徐阶上台。徐阶在位的几年将国家从崩溃边缘拉回来了,明朝走向了中兴。徐阶还有一个重要的政治遗产,就是培养了一位杰出的学生,张居正。明朝第一政治家为何死后却被清算抄家?

张居正

张居正,明朝中后期政治家、改革家,万历时期的内阁首辅,辅佐万历皇帝朱翊钧开创了“万历新政”。张居正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忠臣、贤臣,即使老父亲去世,张居正仍然以大局为重,强忍着悲痛和官员的非议,继续留在中央工作。可就是这样一个为国为民的万历首辅,死后不久就被万历皇帝清算,原因何在呢?

其实原因很简单,自古以来,权力凌驾于皇帝之上的,除了最后篡位,几乎没有一个有好下场。霍光让汉宣帝汗流浃背,结果死后被灭族;徐羡之、傅亮、谢晦、檀道济四人一起受刘裕托孤,最后被宋文帝杀掉;宇文护对小皇帝痛哭流涕,表示大家都是同宗,绝无反心,但是仍被小皇帝猜忌,连杀了两个堂弟自保,最后还是被第三个干掉了。多尔衮要想篡位登基早就篡了,他把福临当亲儿子对待苦守了那么多年,死后的下场还不是被清算夺爵?

张居正是看着万历从小长大的,对他的教育十分严格,可以说是苛刻。万历之前也就只能忍着,等到张居正去世之后,心想,终于没人能管住他了,就把满腔的怒火发泄出来。将张居正之前提拔的官员统统退掉,将以前赐给张居正的荣誉全部剥夺,差点把张居正拉出来鞭尸,张居正的眷属都流放到辽东等地。

可惜了张居正为大明王朝作出的那些贡献,如果万历能够继续坚持走下去,有没有满清入关还真就难说了。历史上的改革大都如此,改革家在位时可以推动,等到不在位时,继任者会全部废除掉,而且有过之而无不及。宋朝的王安石如此,明朝的张居正亦如此。

清代各衙门官印有何区别,印文颜色为何有的是紫色有的是红色

要弄清清朝官印的颜色不同首先要知道清朝的官吏等级制度,首先清朝延袭了自汉魏六朝以来的“九品十八级“基本制度,每一品有正、从之分,如正一品、从一品。

此外还有超品官员,宗室不入八分辅国公、八旗蒙古王公和非宗室封爵伯以上的,都视为超品。不在十八级以内的叫做未入流,在级别上附于从九品。

还有就是清朝的八旗制度,从最初就有着严格的规章制度,其中正黄旗(满洲)在八旗中最为最贵,清朝皇家就出自正(满足)的爱新觉罗氏。

然后就是,清朝的文臣武将的官印(兵符)也是不一样,文臣中还有盐司,就连官兵还分“兵”与“卒”。

所以清朝官印有红色,紫色就不足为奇了,所象征的权利不一样而已!

想送老师一枚印章,刻什么字比较好呢

在中国,印章的文化历史非常悠久,最早是作为统治阶级的一种权力信物而存在,譬如天子的玉玺,官员的官印。后来引入到民间,逐渐成为文人雅士的一种信物标记,时至今日通常来说,有以下几种刻字方式:

一、刻姓名(表字)。就是直接在上面刻上使用者的姓名,或者表字,有的在后面再加上一个“印”字,或者“藏”字。

二、刻雅号。有的人不会直接刻自己的姓名,而是刻上自己的雅号,譬如唐伯虎的“六如居士”,就属于雅号。

三、刻书斋、馆舍名号。很多人非常重视自己的耕读居室,并以此作为交朋结友的纽带,譬如“某某斋”、“某某馆”。

四、刻座右铭、诗句。也有很多人喜欢以某句简短的话、诗词表达自己的信念信仰。譬如“厚德载物”、“宁静致远”等。

所以,可以根据老师的喜好、气质、工作生活需要,选择以上其中一种方式,再刻具体的字。

作为斯里兰卡最有权势的家族,班达拉奈克家族到底多厉害

作为南亚印度洋上的明珠,斯里兰卡丰富的物产一定为大家所熟悉,锡兰红茶历史悠久,猫眼宝石驰名中外。因此,它不仅被世人称为光明富庶的土地,还有着宝石王国的美誉。

自1948年脱离英国殖民统治,正式独立以来。斯里兰卡国内泰米尔人的分裂独立建国运动,一直都没有停止过。爆炸、暗杀时有发生。

在这种复杂的政治环境下,却有着这样一个显赫家族,掌控斯里兰卡政权达三十年之久。先后出了三位总理,一位总统。在他们之间,不仅有全球首对总理夫妻,还有斯里兰卡历史上第一位女总统。它就是神秘的班达拉奈克家族。

(森纳那亚克旧照)

我们不禁要问,这个家族是如何一步步达到权力巅峰的呢?

一、创建新党,大选首战告捷。

我们知道,1948年,作为斯里兰卡的前身,锡兰获得独立后,国民大会党领袖森纳那亚克出任首任总理。他的得力助手,在争取独立运动中,立下赫赫战功的所罗门·班达拉奈克,则出任卫生和地方行政部长。

新政府成立之后,随着权力的日益膨胀,森纳那亚克开始独断专权,极力扶植儿子杜德莱,想让他接班。这对怀揣政治梦想的所罗门·班达拉奈克来说,是无法接受的,最终双方决裂。

1951年,所罗门退出国民大会党,辞去所有政府职务,开始创建斯里兰卡自由党,自任领袖。自由党积极参与政治,对时任总理森纳那亚克政权世袭的野心无情揭露,由他组建的政府也遭到抨击。由于所罗门敢于大胆直言民众所诟病的农业政策,因此得到基层民众的拥护 。

出生于1899年的所罗门·班达拉奈克,拥有一个显贵的家庭。他的父亲是原英国驻锡兰总督的得力助手。如此显赫的身份,为所罗门提供了政坛崛起的强力助推器。

1956年,所罗门联合其他党派,组成人民联合阵线,在议会选举中高票当选,出任斯里兰卡第二任总理。

所罗门上任后,对内大力扶持农业生产,更注重低收入人群的利益分配。对外执行中立的外交政策,和多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同时通过谈判,迫使仍然驻军于独立斯里兰卡的英军撤军。这些政治举措,为他赢得了巨大的政治名望。

(所罗门·班达拉奈克)

二、不幸遇刺,遗孀政坛接力。

但是,他的一些举措,引起斯里兰卡极端分子的不满。1959年9月25日,两名极端分子化妆成僧侣,混在等待接见的人群中,将时年60岁的所罗门·班达拉奈克枪杀。

所罗门遇刺身亡后,在自由党一致拥护下,作为他的妻子,一直在家相夫教子的西丽玛沃·班达拉奈克,开始走上前台,接受领导自由党的使命。不可否认,西丽玛沃·班达拉奈克,有着很高的政治天赋。她利用所罗门的死,大打悲情牌。通过演讲和鼓动,最终将选民对所罗门的悼念,化成了选票。

1960年7月,西丽玛沃·班达拉奈克再次带领自由党获得大选胜利,成功出任首位斯里兰卡女总理,并于1970年获得再次当选。

她在任期内,通过推行土地改革、工业国有化等政策,向社会主义国家的方向迈进。在第二任期内,她将英国女王在锡兰的元首地位废黜,实行去英国化,并将锡兰的国名改为斯里兰卡。

(西丽玛沃·班达拉奈克)

三、连任败北,蛰伏再创辉煌。

由于作风强硬,在政策实施过程中太激进,西丽玛沃·班达拉奈克的民望开始降低,最终在1977年大选中落败。下台后的她受到打压,被剥夺公民权7年之久。所罗门创建的自由党也一蹶不振,分崩离析。

但是,坚强的西丽玛沃·班达拉奈克,并没有就此垮掉,她重新改组自由党,不断完善党纲党章,卧薪尝胆17年之后,1994年,她再次带领自由党获得大选。

四、三度出任,母女同治国家。

在西丽玛沃·班达拉奈克的授权下,再度登上执政舞台的自由党,推举她的次女钱德里卡出任总理。当年11月,钱德里卡当选为斯里兰卡总统,她任命自己的母亲西丽玛沃·班达拉奈克再次出任总理一职。

就这样,母女共同管理国家的一幕诞生了。2000年10月,西丽玛沃·班达拉奈克去世,终年84岁。

显赫的班达拉奈克家族,在斯里兰卡政坛上叱咤风云三十多年,得益于所罗门·班达拉奈克执政三年赢得的巨大声誉。而西丽玛沃·班达拉奈克三次出山,担任总理,为斯里兰卡的和平努力终身,并将自己的女儿推上总统宝座。表现足以令人尊敬。

(参考史料:《列国志:斯里兰卡》)

年羹尧和和珅巅峰时期谁的权利最大

关于年羹尧和和珅巅峰时期,谁的权利更大的问题,得从他们的职位和权重说起。

根据《清史列传》、《清稿史》等书籍记载,这两个人都是权高位重,巅峰时期都是万人之上一人之下,然而他们下场都不是很好。

年羹尧

据《永宪录》载,年羹尧是两朝元老,曾服务了康熙和康熙儿子雍正。

在康熙时期,年羹尧已经做大官了。那时因为战功显赫,最高做至川峡总督,远抚大将军。

用现代的官职衡量看,他的职位等于是两个军区的总司令,或者是总参谋长。年羹尧是属于武将,掌握兵权。

康熙儿子雍正上位时,年羹尧帮扶了雍正在“九子夺嫡”中脱颖而出,功勋显赫。另外,他和雍正之间还有亲戚关系,他是雍正的大舅哥,可谓是权重位高。

可惜的是,达到人生巅峰的他却变得飘了,变得目中无人,仗功自大。雍正看在亲戚的面子,将他降级,可他仍不知悔改,变本加厉,最后雍正不得已将他灭了,他死的时候身附几十条罪名。

和老板

说到和珅,他和年羹尧是相邻的两个王朝,和珅服务于雍正儿子乾隆。

和珅在职场最高峰时,曾身兼数职,基本文官的职位他都干遍了!比如:史部尚书、军机大臣、步兵统领等等,就差皇帝没做过了。

从他从事过的职位看,用现代的职位衡量,相当于是总理或者是副主席吧。

和珅是个八面玲珑的人,不但官做的大,还很会做生意,那时他是开当铺和银行的。可以说,他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

乾隆对他十分的器重,哪怕知道他贪污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某种意义上来说,乾隆依仗于他!

遗憾的是,和珅的靠山乾隆驾崩后,他就被整治,于嘉庆四年自杀身亡,享年和年羹尧差不多,都是四十几岁。

小结

那么,回归到问题,底羹尧和和珅巅峰时期,谁的权利更大呢?显而易见,相比之下,当然是和珅的的权力最大了。

有此可见,人的权力越大责任就越大,一旦不为人民谋福利,终究是承载不了上天赐予他们的权力和财富,厚德方能载物啊。

原创首发:历史小地主

“五姓七望”在其鼎盛时期又有多大的权势

“五姓七望”指的是陇西李氏、赵郡李氏、博陵崔氏、清河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这七家士族门阀,是中国最后的贵族,他们的辉煌一共有两个时期:两晋北朝和唐朝。

自“九品中正制”确立以后,汉族士人讲求门第出身,士族门阀一方面累代高官积累了强大的政治资本,另一方面盘踞地方、对当地民众有深厚的影响力,这两点造成了无论如何改朝换代,统治者为了天下稳定都需要拉拢士族门阀,而“五姓七望”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实际上“五姓七望”到唐朝时在朝廷上并无绝对优势,一方面是唐朝的起家队伍“关陇军事集团”占据高位;另一方面是科举考试制度使得大量寒门子弟充斥朝堂。但“五姓七望”依靠诗书礼乐传家,在全天下的影响力都是无与伦比的,甚至于皇帝的打压也没有用。

唐太宗李世民下令编修《氏族志》,但朝廷官员竟然无视皇室权威,将博陵崔氏排为天下第一。后在太宗的干预下,《氏族志》抬高了皇室,对“五姓七望”进行了压制,但却没取得实际效果。

唐高宗李治为了打破“五姓七望”世代联姻的情况,以法律的形式颁布禁婚诏,可惜不但没有阻止联姻的情况,反而太高了“五姓七望”女子的身价,高官显贵无不以娶“五姓七望”女子为荣。

“安史之乱”后,李唐皇室不得不借助“五姓七望”的力量稳定天下,因此士族门阀子弟充斥朝堂,荥阳郑氏连续出现了十多位宰相和重臣;清河崔氏出了8位宰相;范阳卢氏做官的超过百人。

刘邦在韩信攻打齐国前后曾两次拿走韩信的官印和兵符可能吗

兵符可能产生于战国时期,形状类似于老虎的兵符,又叫虎符,这个兵符本来就是调动军队用的信物,用完后必须归还国君。

刘邦曾经做过秦国的“亭长”,也知道怎么用这些东西,其实兵符对领兵的将军来说,非常类似“一次性筷子”,而对国君来说就是永久性的宝物,必须时常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仔细推敲,刘邦在短期内“两次拿走韩信的兵符”的原因,主要有这么两个方面。

其一、兵符本来就不是永久性的送给韩信

事实上,不是刘邦拿走“韩信的兵符”,而是刘邦收回自己的兵符,兵符是刘邦的随身宝物,韩信仅仅具有暂时使用的权力,兵符的所有权是归刘邦的,就算今天给你,明天也可以收回。

事实上,虎符作为中国古代君王授予臣属兵权和调发军队的信物。它通常为铜制、虎形、分左右两半,有子母口可以相合。

右符要留在王朝中央,左符在领兵将领之手。君王若派人前往调动军队,就需带上右符,持符验合,军将才能听命而动,兵符可以说是最高信物,军队可以不执行执有君王其他金符节者的命令,除非君王亲临现场调兵。

其实,刘邦还算是比较放权的诸侯王,只收回了两三次而已,所以说不是“可能不可能”的问题,收回兵符是非常正常的军务。

其二、刘邦亲自收回兵符,是当时使用兵符的常规方法和规范

刘邦亲自到韩信军营,这个是因为军情紧急,没有必要假借他人之手,一般来说,兵符都是君臣直接受授,不存在由第三方传递的情况。

准确的说,要么君主当面授兵符给大臣,要么大臣当面归还兵符,这个是使用兵符的常规,也是对兵符授受的高度重视。

其实,兵符是很小的物件,我国现存有最早的虎符实物,1973年在西安郊区的北沉村曾经出土过一枚杜虎符。杜虎符长9.5厘米,符身上有铭文9行40字,错金而成。铭文为:“兵甲之符,右在君,左在杜”,其实,杜就是地名,在古代秦国杜县。

可以看出,刘邦拿走韩信的官印和兵符也是合情合理。因为君王必须经常行使权力,以便重新调整军队的部署。

只是刘邦的做法确实值得一提,怎么能偷偷摸摸,跟做贼似的,这个才是比较古怪的事情

当时,西线战事紧急,汉军被项羽穷追猛打,喘不过气来,刘邦只身从成皋逃出,来到韩信和张耳的军营,是想调他们的军队支援成皋的战场。

那天,刘邦起得很早,带着夏侯婴直奔韩、张二人军营。

刘邦居然谎称自己是汉王派来的使者,骗过守卫,进入了韩信的大帐。这时韩信还在熟睡之中,于是乎,刘邦悄悄地偷走了韩信的将印和兵符。随后前往汉军中军大帐,传令召集众将领。

韩信和张耳开始以为来的是刘邦的使者,没有太在意,走进大帐却见刘邦突然驾到,有些不知所措。

  • 其实,刘邦这样做,有一石二鸟的作用。

首先是“微服私访”,查看韩信的治军是否严谨,可以借机监督其治军的各种毛病。

再则,刘邦可以造成即成事实,先做再说,就可以省去索要兵符的过程,万一韩信舍不得交出兵符,或者借故推脱,都是有可能的,比如韩信可能会说一时半会找不到兵符了,所以,刘邦这么做可以省去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可以说是一石二鸟。

清朝的八旗旗主是多大的官

八旗旗主不是官职,而是一种身份。旗主和旗人的关系,就好比爸爸和儿子。儿子在外面即便混的再好,回到家里碰见亲爹,也得乖乖的叫一声“爸爸好”。

众所周知,八旗制度最早只有一个旗。八旗是后来努尔哈赤通过不停的征战,逐步扩充而来的。为了保证八旗的战斗力,努尔哈赤便采取了“分封制”的办法,给予了旗主很大的权力。

这个权利具体来说就是两点:

第一、八旗之间地位平等,旗主相互没有统属关系,旗主只向皇帝一人负责。

第二、旗主就是一旗之君主。各旗主对属下旗员、兵丁的统属关系十分严格。旗人对旗主要有“君臣之分”。

之所以要这样,是因为努尔哈赤在创立八旗制度之初,就把所有的部众,包括后来归附和俘获的人员,都编入各旗中。形成“以旗统人”的统治格局。

也就是说,后金政权建立之初,没有类似于中原汉地的行政建制。人太多了,努尔哈赤一个人管不了,他就只能把人丁打散,分别编入八旗。除了他自己亲自统领的两黄旗之外,其余六旗,都交给自己的儿子和侄子管理。

这就相当于,如果后金是一个公司,努尔哈赤把大公司拆分成了八个子公司。他本人兼任两个子公司的老总,其余六个子公司交给儿子和侄子打理。各子公司自负盈亏,相互之间不干涉,只向努尔哈赤一人负责。而各子公司内部的具体运营,努尔哈赤不管,都由子公司的老总负责。

比如镶蓝旗主阿敏欺压塞桑古(弟弟),塞桑古就跑到正红旗找代善告状。但是代善因为规矩不敢管。塞桑古又跑去找正白旗找皇太极告状。然而皇太极也不敢过问此事。这个情况在旗人中被称作“隔旗如隔山”。

还比如,旗下官员及旗民有事,必须要到本旗主处报告,得其允许后方可行动。行军打仗不得擅离本旗及其所属牛录,如擅自离开要处重罚。甚至于,旗人女子婚嫁也需要本旗旗主的许可才行。这么大的权限,说旗主在一旗之内就是一个小君主,土皇帝,一点都不过分。

不过这种情况只是清初才有,顺治皇帝继位之后,出于维护皇权的需要,他就剥夺了旗主的这种如同“土皇帝”一样的权力。

具体剥夺的办法很简单:顺治亲政后,设立了一个叫“都统”的官职。并把管理旗人的职责交给都统负责。旗主就不再负责本旗的一切军政事务了。

也就是说,入关之前,旗主不仅有地位,而且还有军政大权。入关之后,旗主的军政大权被剥夺,交由都统负责,旗主不再负责本旗的军政事务。

至于说顺治为什么要用都统分旗主的权,这一点很好理解。因为旗主是世袭的身份,享有支配奴才的权力。如果旗主造反,奴才是不能提出反对的。这样就很不利于皇帝的统治;而都统是官职,是流动性官职,有任职期限,只有管辖权,没有所有权。都统可以指挥旗人,但是不能把旗人当做奴才。

康熙中前期之前,都统一般都是本由本旗的旗人担任,旗主也可以出任兼职。从康熙中期开始,都统可以跨旗出任。所谓的跨旗出任,就是说正红旗的都统,不一定是正红旗的旗人担任,什么旗的旗人都可以。这样一来,都统也就不受旗主的束缚,只向皇帝一个人负责。

因此,从康熙后期开始,各旗旗主也就是彻底变成了“空筒子王爷”。这些旗主老爷在本旗有很高的地位,但就是没啥权力。如果不出仕当官,就只是个黄带子宗室。每月按时领自己的俸禄,指挥不了旗人。

像《雍正王朝》电视剧里面出现的关外四位旗主王爷进京逼宫这种事情,在历史上是不可能存在的。

但是,这个时期的旗主,仍然可以享受主人的待遇,旗人见了旗主还是要毕恭毕敬。这就好比儿子在外面威风八面,回到家里还是得老老实实,见了爸爸一样要规规矩矩。

然而在乾隆朝之后,由于乾隆不满意旗主的特权,就对旗主特权进行了削弱。之后的嘉庆和道光两朝也是数次削弱旗人对旗主的义务。所以其实到后来,根本就不知道各旗的旗主是谁了。因为,旗主老爷是谁压根就不重要。爱是谁是谁,反正旗人对旗主也不需要尽什么义务了。

最后做一个总结:

第一、旗主在清朝早期是一种类似于君主的身份,旗主就相当于是土皇帝。比如多尔衮三兄弟因为控制了两白旗,就敢跟身为皇帝的皇太极叫板。

第二、因为旗主权力太大,所以从顺治时期开始,旗主的军政大权就被剥夺了。之后的康雍乾三代继续打压旗主,使得旗主变成了一个荣誉身份。

第三、嘉庆和道光两朝继续打压旗主,削弱了旗主对旗人的主奴支配权,导致旗主变得可有可无,没有人再关心旗主是谁了。

第四、旗主的没落过程,其实就是清朝加强中央集权,加强皇权的具体表现。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