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宰相张说给宰相姚崇写了碑文,为什么又想要回去他们之间有什么故事?殿试时被武则天亲点为第一的青年才俊张说,为何被武则天贬到钦州_张说_开元_宰相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张说 张说 开元 宰相

本文目录

  • 唐朝宰相张说给宰相姚崇写了碑文,为什么又想要回去他们之间有什么故事
  • 殿试时被武则天亲点为第一的青年才俊张说,为何被武则天贬到钦州
  • 在唐朝开元时期死姚崇为什么算计前后任相三次的活张说
  • 如何评价唐朝开元名相张说
  • 帮助唐玄宗封禅的宰相张说为何此后不久就被抓
  • 姚崇和张说同朝为臣,“死”姚崇算计“活”张说是如何做到的
  • 在你心里觉得哪首唐诗才能代表唐朝
  • 唐玄宗李隆基为何能开创开元盛世

唐朝宰相张说给宰相姚崇写了碑文,为什么又想要回去他们之间有什么故事

姚崇(651年-721年),文武双全,经历了武则天、中宗、睿宗、玄宗四朝,两次拜为宰相。

唐玄宗时期,姚崇任宰相,与房玄龄、杜如晦、宋璟并称唐朝四大贤相,辅佐唐玄宗开创开元盛世,被称为“救时宰相“。

姚崇拜相后,革故鼎新,大力推行社会改革,罢去冗职,选官,发展生产,为开元盛世奠定了政治基础和经济基础。

张说(yuè)(667年-731年),张说前后三次为相,在为官生涯中起起伏伏,多次被贬,因倡议唐玄宗封禅泰山,进封右丞相。

张说脾气暴躁,贪财,与同僚关系不好,人也狡黠,但是见事比姚崇要慢一些。

比如把岳父叫做泰山这个说法就与张说有关。

在社会动荡后呈现一派祥和之后,古代帝王有的就去泰山封禅,祭天,因为他们觉得泰山是最高的山,帝王去祭拜,才算受命于天。

唐玄宗早期,政通人和,开创了“开元盛世”,于是在大臣的建议下,也去泰山封禅。

当时作为封禅使的张说,利用职务之便,就破格带上了自己的女婿郑镒。其实,张说的女婿是没有资格去的,他只是一个九品芝麻官。

那么张说为何要带上自己的女婿呢?只因按照原来的做法,封禅回来的位列三公之外的官员都可晋级。

就是因为有这等好事,所以,张说就把女婿给带上了。

封禅回来后,果然张说的女婿以九品连升级到了五品。大家都知道其中的缘由,对张说的看法自然更不好了。

为了封禅成功,唐玄宗宴请封禅后升级的大臣们吃饭,看着这位穿着绯红的五品官员衣服的张说的女婿很是眼生?感觉不是常见的那种,于是问他,你官职怎么升得如此快呢?

张说一时哑了,不知道该如何回答。一官员见大家也沉默不言,于是说道:“此泰山之力也!”

这是一语双关,岳父被称为泰山就是这样来的。

姚崇和张说在唐玄宗时期同朝为相,二人关系不和,张说对姚崇是恨的,但是没有得到机会算计姚崇。

后来,姚崇病了几个月,怎么也不见好,姚崇觉得自己是好不了了,于是把儿子叫到床前,说我和张丞相一直关系不好,我死后他必定会来报仇,自然是通过诬陷我的方式。

儿子一听很着急,问父亲有没有破解的方法。姚崇喘了一口气说,方法自然有,就看我死后张丞相的表现。

姚崇告诉儿子,说张丞相此人贪财,你们可以把家里的宝贝都放在供案上,如果来吊唁的张丞相对此视而不见,那么他就在心里做好了要报复我家的准备,那么就赶紧逃命去吧。

如果他两眼放光,对这些宝贝表现得非常感兴趣,那么就把这些宝贝悉数送给他,然后让他给我写碑文。

碑文写好了,连夜把墓碑刻好,立在坟前。这样他日后,就不会再清算我家了。

于是,姚崇的儿子按照姚崇的说法去做,在张说来吊唁的时候,对那些供奉的宝贝非常的感兴趣,姚崇的儿子就把这些宝贝都送给了张说,并让张说给写碑文。

张说一看这生意做得值的,立即连夜写好了碑文,姚崇的儿子也立即把碑文让人刻好,立在了父亲的坟前。

可是,不几日,张说就想过来了,又找人来要碑文,说是有地方不太合适,要修改一番。

姚崇的儿子就带着来人去他父亲的坟前看,来人看到已经刻好并立在坟前后,回去报告了张说。

张说一看,捶手顿足,说姚崇死了还能算计活着的张说,我甘拜下风,认孬!

其实大家想一想也明白,张说给姚崇的碑文肯定是歌功颂德。碑都立在那儿了,那么他以后怎么会再诬陷姚崇呢?因为他诬陷别人也不相信,那就是他自己打自己的脸。

校书郎工作室出品,柒月夏

殿试时被武则天亲点为第一的青年才俊张说,为何被武则天贬到钦州

张说河南洛阳人,自幼天资聪颖,喜爱读书,是唐朝杰出的政治家和文学家。前后三次为相,执掌文坛三十年,为开元前期一代文宗,与许国公苏颋齐名,号称“燕许大手笔”。张说于689年,参加武则天在洛阳亲自举行制科考试(非常之才的考试),他在策论应对中排名第一,也就是题主所说被武则天钦点第一的青年才俊。

武则天登基称帝的那几年比较爱才,但直到她老了以后,变得有点糊涂了,耳根子也软了,越来越贪图男色了。因此她女儿太平公主为了架空武则天,于万岁通天二年(697年),引荐张易之和张昌宗两兄弟作为武则天的男宠。

晚年的武则天,整日沉迷于男色,很少过问于朝中大事,因而张氏两兄弟恃宠而骄,专权跋扈,一手遮天。可以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就连当朝宰相也畏惧三分。直到魏元忠宰相实在看不下去了,就上书谏言:希望女皇停止与张氏两兄弟的关系,好好治理朝政。张氏兄弟看见十分愤怒,先用花言巧语讨好武则天,让武则天相信魏元忠是在挑拨离间,远离魏元忠。因此张氏兄弟于长安三年(703年)制造了著名的“魏元忠案件”,污蔑宰相魏元忠和司礼丞高戬谋反。

由于案件愈演愈烈,闹到武则天那了,因此武则天要在殿上亲自审问。张氏兄弟这下有点慌了,思来想去决定威逼利用张说上殿当证人。张说虽然贪财但面对这事心中正义感由然升起,拒绝作伪证,揭露张氏兄弟威逼他作伪证的事情。因而魏元忠命保住了,但张说却激怒了张氏兄弟和武则天,被武则天下诏:“张说忤旨被流放钦州(在今广西)。”最后就出现题主最后所问被贬到钦州的原因!

我是大话历史君,想看更多历史故事的读者朋友,可以关注我哟!

在唐朝开元时期死姚崇为什么算计前后任相三次的活张说

说起来姚崇跟张说其实没有什么私怨,那为什么姚崇临死还要布局设计张说呢?

一切的原因,只是因为权力的斗争。

张说这辈子没有怕过谁,就怕过姚崇,因为姚崇实在太强大了!

姚崇强大到什么地步呢?他以一举之力肃清了开元前政治混乱,为开元奠定了基础。

史上记载姚崇行政效率极高,唐朝的宰相都是群策制,就是不止有一个宰相,姚崇拜相后其他的宰相都成了摆设。

常常是姚崇说的头头是道,玄宗听了频频点头,别的宰相不敢吱一声,只对姚崇投以崇拜的目光,因而当时姚崇被人称为“救时宰相”,同时他的助手被称为“伴食宰相”,这伴食宰相说的就是卢怀慎。

据说有一次姚崇儿子死了,姚崇请了半个月的假,这卢怀慎便成了唯一的宰相。可卢怀慎没有姚崇那样过人的行政能力,便在此期间将文件整理好等待姚崇回来处理。

没想到姚崇回来上班后,没花多久时间便把这半个月来堆积如山的政务处理好了,可见其本领过人少有人及,至少张说是不及的。

他不仅行政能力比不上姚崇,甚至在玩政治手段时候也比不过姚崇,他是被姚崇赶下台的。

在姚崇升任中书令(首席宰相)前,这个中书令的位置是张说坐的。

待姚崇拜相后,张说立马感到了一种情所未有的恐惧,这个对手实在太强大了,以至于他有些自乱阵脚起来。

谁都想当首席宰相,只有当了首席宰相才算走上权利的巅峰,为此张说与姚崇无形间开启了一场政治对垒,张说想要保住这位置,而野心勃勃的姚崇则想要抢夺这位置。

是张说先发制人的,他为了保住这相位,左顾右盼要给自己找同盟,他找到了一个同盟,一个皇子,唐玄宗的亲弟弟岐王李隆范,并与其迅速成为了好友。

按理说,这回有皇子做自己后盾了,张说应该不用愁了吧?恰恰相反,张说忽略了一点,而这一点正好被姚崇所用,并将其一举击破。

且不提历史上多少九王夺嫡事件,单单是唐朝李世民玄武门之变,李世民儿子李承乾与李泰争太子之位,这些就足以让后世借鉴了。

岐王李隆范肯定没有夺皇兄的想法,张说也不会傻到这地步,他只是想强大一下后台,给自己争取一下政治支持,免得和姚崇博弈时候死的太惨。

可这一切姚崇看在了眼里,暗道这简直就是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

待到玄宗召唤他询问政事时候,他“无意”间透露了岐王与张说交往过密,并担心岐王年纪轻轻可能会误入歧途。

这一切玄宗听了进去,自己的祖宗们的前车之鉴还不够惊醒吗?就是自己还是靠政变起家的,因此玄宗果断做了决定,把张说贬为相州刺史,即刻执行。

为此,姚崇与张说结下了怨。

待到姚崇将死,知晓此时又回归政治中心的张说会对自家报复,便设下一计保住自己的家人性命。

他太了解张说了,此人贪财得要紧,便令家人待其死后,将金银财宝堆满帐前,若是张说觊觎宝物便将宝物全赠与他,请他替他写神道碑上的碑文。

神道碑,即记载死者生平事迹的碑文,立于墓道上供后人读览。

待张说假模假样来哭姚崇时候,果然如姚崇所想,张说多次表现出对宝物的兴趣,姚家人便立即将这宝物全赠与张说,并请他撰碑。

拿人手短吃人嘴软,张说在大庭广众之下,笑纳了姚家这么多财宝,自然在碑文里给了姚崇极高的评价。

可不想几天后等张说反应过来,自己把姚崇写得这么好以后怎么清算他家族时,姚家人已经将碑文刻好并给玄宗看过准许了,张说心中悔之晚矣。

死姚崇算计活张说,由此得来。

鸨姐说古不靠谱,专注历史八卦hin多年。

参考书籍:

《这个唐朝太有意思了》士承东林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如何评价唐朝开元名相张说

张说,字道济,一字说之,河南洛阳人,唐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开元时期名相。张说曾执掌唐代文坛三十年,是开元前期的一代文宗,因被封为燕国公,所以和许国公苏颋被并称为“燕许大手笔”。

张说前后三次为相,政治生涯可谓是跌宕起伏。

张说的出身并不显赫,他的父亲仅做过洪洞县丞的小官。

张说年轻时文章就写得非常好。垂拱四年(688年),武则天在洛阳城南门亲自主持贤良方正策试,张说应诏对策为天下第一,被任命为太子校书。

在任校书郞期间,张说曾两度出使蜀地,写下不少诗篇,大多表达了旅居外地的思乡之情。这首《蜀道后期》就是其中的名篇:

客心争日月,来往预期程。

秋风不相待,先至洛阳城。

长安初年(701年),武则天诏令张说、徐坚等人撰修《三教珠英》,由麟台监张昌宗及成均祭酒李峤总领此事。张昌宗不学无术,只知道高谈阔论,“历年未能下笔”。只有张说和徐坚“构意撰录,以《文思博要》为本,更加《姓氏》、《亲族》二部,渐有条流”。

书修成后,张说升迁为右史、内供奉,兼知考功贡举事,后又升迁为凤阁舍人。

长安三年(703年),张昌宗诬陷御史大夫魏元忠谋反,并胁迫张说作证。张说当时应允了,但在上廷作证时,不但没作伪证,反而揭露张易之逼他诬陷魏元忠的真相。张昌宗再次威胁他,张说对武则天说:“陛下视之,在陛下前,犹逼臣如是,况在外乎!臣今对广朝,不敢不以实对。臣实不闻元忠有是言,但昌宗逼臣诬证之耳!”张昌宗又气急败坏地说张说和魏元忠是同谋。张说据理反驳,并且说:“且臣岂不知今日附昌宗立取台衡,附元忠立致族灭!但臣畏元忠冤魂,不敢诬之耳。”

张说理正词严,保护了魏元忠,但武则天认为张说是个“反复小人”,把他流放到了钦州。

唐中宗复位后,张说入朝担任兵部员外郎、工部侍郎等职。景云元年(710年),唐睿宗即位,张说升迁为中书侍郎,兼雍州长史。这年秋天,谯王李重福潜入东都,想要谋夺皇位。兵败后,睿宗命张说审理此案。张说很快查清了事实,睿宗称赞他说:“知卿按此狱,不枉良善,又不漏罪人。非卿忠正,岂能如此?”

第二年,张说进位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监修国史,第一次成为宰相。 张说受到了太子李隆基的礼敬。但太子姑母太平公主交结大臣,干预朝政,图谋废掉太子。唐睿宗曾对待臣说:“有术者上言,五日内有急兵入宫,卿等为朕备之。”侍臣们明白,这显然是在挑拨皇帝和太子的父子关系,妄图动摇太子的地位。大臣们面面相觑,谁也不敢出声,张说却直言不讳地说:“此是谗人设计,拟摇动东宫耳。陛下若使太子监国,则君臣分定,自然窥觎路绝,灾难不生。”睿宗听后十分高兴,当即下诏命皇太子监国。第二年,又传位给太子。

睿宗虽然退位为太上皇,但仍掌握着朝政大权。太平公主仍然干预政事,她恨张说不趋附自己,就奏请睿宗,将他贬为尚书左丞,出为东都留守。张说知道太平公主怀有异谋,就派使者献给玄宗一把佩刀,暗示他要果断行事,铲除太平公主一党。

平定了太平公主之后,玄宗任命张说为中书令,封燕国公。

开元元年(713年),玄宗想要重用姚崇。张说和姚崇不和,就多方阻挠,但玄宗仍任命姚崇为相。张说私自到岐王李范家里申述,被姚崇告发,因此被贬为相州刺史,不久,又被贬为岳州刺史。

在岳州,在为朋友梁知微举行的送别宴会上,张说写了一首《送梁六自洞庭山作》:

巴陵一望洞庭秋,日见孤峰水上浮。

闻道神仙不可接,心随湖水共悠悠。

苏颋担任宰相后,上奏说张说“忠贞謇谔,尝勤劳王室,亦人望所属,不宜沦滞遐方”。开元六年(718年),张说任荆州长史,不久又升迁为右羽林将军,兼检校幽州都督。

在幽州,他写过一首题为《幽州夜饮》的诗歌:

凉风吹夜雨,萧瑟动寒林。

正有高堂宴,能忘迟暮心?

军中宜剑舞,塞上重笳音。

不作边城将,谁知恩遇深!

诗中描写了边城夜宴的情景,颇为凄婉悲壮,也委婉地流露出诗人对遣赴边地的不满。

开元七年(719年),张说任检校并州大都督。第二年,朔方大使诛杀突厥降户阿布思等千余人,引起了并州同罗、拔曳固等部族的恐惧。张说只带领了二十人,持节安抚各部,诸部落深受感动,得以安心。

开元九年(721年),突厥降将康待宾反叛,张说率一万人出合河关(今山西兴县)袭击,大破康待宾,并招抚了随从反叛的党项人员,奏请设置麟州,安顿党项,使他们各安其业。

同年,张说被征召回朝,担任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开元十年(722年),张说担任朔方节度大使,巡视边防五城。康待宾余党康愿子举兵造反,张说率兵追讨,在木盘山擒获康愿子,又把居住在河曲六州的降户五万多人强行迁到了中原的许、汝、唐、邓、仙、豫等州。

随后,玄宗升张说为中书令。开元十二年(724年),张说倡议玄宗到泰山举行封禅之事,和徐坚等人草拟封禅时的礼仪程序。开元十三年(725年),玄宗封禅泰山,任命张说为右丞相兼中书令。

第二年,玄宗打算重用崔隐甫,受到了张说的干涉。张说和御史中丞宇文融不和,对宇文融提出的建议,大多加以压制。因此,崔隐甫、宇文融和御史中丞李林甫一起上书唐玄宗,弹劾张说勾引术士占星、徇私舞弊、收受贿赂。唐玄宗让源乾曜和崔隐甫等人一起审讯张说,罪状大多属实。

开元十五年(727年),唐玄宗勒令张说致仕退休。

开元十七年(729年),张说又被任命为尚书右丞相、集贤院学士,不久,接替源乾曜为尚书左丞相。

开元十八年(730年),张说病卒,时年六十四岁。赠太师,谥文贞。

张说三任宰辅,在文治武功上均有可观之处,史家称赞他“发明典章,开元文物彬彬,说居力多”,是推动“ 开元之治”的一位重要人物。

但他脾气暴躁,生性贪财,对同僚常当面驳斥,甚至呵斥谩骂,在人品上也有可訾之处。

据说姚崇临死前对儿子说:“张说对我怨恨很深,将来可能会毁我名声,报复你们。我死之后,他出于礼节,必来吊丧。你们可将我收藏的珍宝器皿全部陈列出来,他最喜爱这类东西。如果他看都不看这些东西,那你们可能会有灭顶之灾;如果他看了这些东西,你们就将他喜欢的送给他,并请他为我撰写碑文。得到他所撰碑文后,你们马上誊写,呈报皇上,并准备好石碑,立即雕刻。他考虑事情通常比我迟钝,几天之后一定会后悔。倘若他要以修改为托词收回碑文,你们就说已报请皇上批准,并将雕刻好了的碑拿给他看。”

姚崇死后,张说前来吊丧,见到所陈列的珍宝器皿。姚崇的儿子遵照父亲生前的吩咐,把张说喜欢的珍宝全送给了他,并顺利得到了张说撰写的碑文。碑文叙述姚崇的生平,褒扬了姚崇的政绩,据说是当时最好的墓志。

几天后,张说果然派人来取碑文稿本,说文辞不够周密,需要修改。姚崇的儿子让来人看了已刻好的石碑,告诉他碑文已通过了皇帝审阅。张说为此懊恼万分:“死去的姚崇还能算计活着的张说,直到今天我才知道自己的才能不如他!”

帮助唐玄宗封禅的宰相张说为何此后不久就被抓

宰相张说虽然有才学,但是他不懂得为官之道,他生性暴躁,经常与同僚争执,甚至会破口大骂,他还有弱点,那就是贪财。张说树立了很多的政敌,别人自然会找机会弹劾他。

在唐玄宗泰山封禅时,张说安排上山的人都是自己的亲信,这些亲信都被加官进爵,却没有得到什么实质性的赏赐,所以朝野上下都怨恨张说,认为他专权。

许多人抓住张说的错处,上书唐玄宗,结果一查,这些错处都是属实的,结果张说就被停职了。在官场之中,为官之道是非常重要的。即使你做到身正不怕影子斜,也有可能被陷害。何况张说这样有短板的呢?

对唐玄宗来说,张说作为一个臣子表现的太过,引起了唐玄宗的猜忌。张说的女婿在封禅之后从九品升到了五品,唐玄宗注意到就问他为什么升的这么快,有人答道:“这都是泰山的功劳啊。”据说把岳父比作泰山就是从这里得来的。

张说通过封禅一事为自己谋福利引来了玄宗的猜忌,再经过别人的煽风点火,张说就审问了,但是被抓没多久就赦免了,张说退休了一段时间又被重新起用了。张说去世的时候,唐玄宗还亲自在光顺门为他举哀。

说到底张说的才学对玄宗有帮助,封禅一事张说又有功劳,只是张说的为官之道过于张扬,才害了自己。

姚崇和张说同朝为臣,“死”姚崇算计“活”张说是如何做到的

姚崇与张说都是唐朝时期的名相,著名的政治家,两人相比较姚崇的政治手腕要比张说强,但是在文学造诣上张说又是脱颖而出,是开元前期的一代文宗。俗话说,一山难容二虎,哪怕是一公与一母,更何况两个同朝为臣的宰相了,所以说暗地里两个人的小动作不断,明枪暗箭,你来我往的不亦乐乎。这大概就是所谓的与人斗其乐无穷吧。

看到这里,可能小伙伴们脑筋有点儿零下十八度的感觉,宰相不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吗,怎么俩人都是宰相呢?这是因为当时的宰相权势太大,有威胁到皇权的趋势,宰相的权势职责被不断的弱化,从单一制变成了群相制,而唐朝就是宰相由“独相”向“群相”转变的重要时期。虽然是文坛魁首,但是张说脾气不好,易狂躁,所以与同僚的关系不是很好,且贪财爱搞小动作。

古代的读书人一生所求,不过就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赢得生前身后名。和张说斗了一辈子的姚崇清楚地知道,哪怕自己死了张说还是要搞小动作,败坏自己的名声。

于是,在其去世前给子女留下遗言,说我死后张说必定会来吊唁,你们将我收藏的珍宝陈列出来,他必定会很喜欢而占有,你们顺势就都送给他,并请他为我撰写墓志碑文,到手后立马誊写刻碑并呈报皇上。事后他必定会后悔的,并会以修改为托词收回碑文,你们就将刻好的碑文给他看,并言明已奏报皇上。

事后,张说果然如姚崇预计的一样,反悔想收走碑文。知道真相的张说事后感叹:死姚崇算计了我活张说啊。姚崇以对张说的了解步步算计,达到了自己的目的,保全了自己的身后名,并让一代文宗极尽华丽的给自己撰写了碑文,估计在黄泉路上也是偷笑不已,终究我还是胜你半子的,这也是两个斗了一辈子的政敌之间的惺惺相惜,相爱相杀吧。

在你心里觉得哪首唐诗才能代表唐朝

我觉得,在我心里有两首唐诗能代表唐朝王之涣一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李白一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两首唐诗就能代表唐朝

唐玄宗李隆基为何能开创开元盛世

在唐玄宗即位之后,唐朝的政局开始稳定下来,在他的治理之下政局清明,社会稳定,经济持续发展,商业繁荣,唐朝国力空前强盛,就出现了人们所说的“开元盛世”

首先是因为唐玄宗时期的政局安定。

在唐玄宗登基之前,在武则天的统治之下唐朝的政局是动荡不安的,但是在唐玄宗登基之后,唐朝的政局得以稳定下来。再加上登基之后的唐玄宗在吏治方面进行了整治,他精简机构,限制官员的人数,从而不但减少了政府方面的财政支出,还将处理事务的效率有所提高。

其次,在社会安定和经济方面的措施

与吐蕃建立了友好的关系,与西域方面友好往来,民族关系和谐。而民族关系的和谐又有助于社会的安定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然后是在经济方面,唐玄宗在位期间,打击豪门士族,修建大型水利工程,大兴屯田来发展农业。农耕技术得到发展,生产工具得到改进,手工业技术高超,朝廷的财政变得丰裕起来,全国范围内的粮仓充实起来,物价低廉,唐朝的商业发展繁荣。国内交通变得更加地完善,对外贸易不断增加。

第三,唐玄宗善用贤臣,整治吏治

唐玄宗选贤任能,提拔贤能之人做宰相,如著名的宰相姚崇、宋璟、张九龄等。 革新吏治。唐玄宗不仅提拔人才,而且对吏治进行了整治。

他采取了很多有利于巩固统治的措施:

第一,精简机构,裁汰冗员。

第二,确立严格的考核制度,加强对地方官吏的管理。

第三,重新将谏官和史官参加宰相会议的制度予以恢复。

第四,重视县令官的任免。兵制改革。

第四,对边疆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治理

唐玄宗不但对内政进行了有效的治理,而且对于边疆也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治理,将原来丢失的领地重新夺了回来。 恢复西北疆域。 除了对兵制进行改革之外,唐玄宗还采取了其他很多整军措施,比如颁布了《练兵诏》,命令西北的镇军扩充军队,加强训练,从而提高了军队的作战能力。

唐玄宗的一系列有效措施使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得到新的发展,唐朝的社会变得异常的稳定,经济也飞速的发展起来,唐朝的财政充裕,国力达到了最为鼎盛的状态,百姓生活的也非常的安逸,各个民族之间关系融洽,社会非常的安定,从而开创了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名垂千古的“开元盛世”。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