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九龄的诗为什么那么像陶渊明?欣赏唐诗三百首中,张九龄的望月怀远,需要注意什么_开元_张九龄_怀远

张九龄的诗为什么那么像陶渊明

一、陶渊明的诗

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名潜,字渊明,又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陶渊明的不少诗写得平和、肃穆、优美,特别是对朴素的劳动的赞美,对田园风光的诗意描绘,让人对乡村生活充满向往,同时能让人心态平静。领悟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意境优美而空灵,体会了诗人内心的平静和对自然与生命的诗意。

饮酒二十首(其五) 【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归园田居五首(其三) 【晋】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二、张九龄的诗

张九龄(678—740),字子寿,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市)人。唐中宗景龙初年进士,曾任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中书令。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为李林甫排挤,贬为荆州大都督府长史。张九龄遭贬后所写的《感遇》组诗十二首,风格道劲,寄托深远,是阮籍《咏怀》诗和陈子昂《感遇》诗的继续。诗风清淡,以素练质朴的语言,寄托深远的人生慨望,对扫除唐初所沿习的六朝绮靡诗风,贡献尤大。

《送韦城李少府》【唐】 张九龄

送客南昌尉,离亭西候春。

野花看欲尽,林鸟听犹新。

别酒青门路,归轩白马津。

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

三、山水诗风,清新典雅

两者的诗都接近清新自然,毫无华丽浮躁之感,一个如阳春,一个似白雪。都是山水诗典型代表。如张九龄诗作的风格,以清澹为主,和他同时代的,他的恩师兼好友张说曾评价他说:如轻缣素练,实济时用,而窘边幅。他们俩的诗作中,没有浓墨重彩的色调,有的是简单、清雅之风。

欣赏唐诗三百首中,张九龄的望月怀远,需要注意什么

问题:欣赏唐诗三百首中,张九龄的望月怀远,需要注意什么?


前言

好像没有什么特别要注意的,就是一首普通的五言律诗,《望月怀远》全诗如下: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这首诗的释义很容易找到,老街说下阅读古诗词需要注意的小知识。

一、入声字 今古韵不同的现象。

《望月怀远》是一首标准的五言律诗,每一句都严格合律。因此我们会发现,按照普通话的平仄来看,有几句似乎是出律的。

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

这两句的句式是: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问题出在夕、烛这两个字,一个一声,一个二声。但是这两个字在古韵中都是入声字,属于仄声,【夕:十一陌】、【烛:二沃】 。

因为这两个字,出在平仄严格的位置,因此我们比较好判断,他们一定是仄声字。

夕、烛,这两个都是仄声,因此这两句黏连无误: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没有犯失粘的问题。

但是有个字,因为出在平仄不拘的位置,就不太好判断了。

二、不、觉,是平声还是仄声?

1、觉

披衣觉露滋。

平平中仄平,第三个字可平可仄,所以这首中“觉”不太引人注意。感觉知觉的觉,在普通话中是二声jué,但是在古韵中是入声,入声三觉,也是仄声。

觉是多音字,还有一个常用的在 去声十九效,睡觉的意思,这和今天的音义差不多, jiào。

也就是说,觉,这个字在诗词中,都是仄声,没有平声。

2、不

不堪盈手赠,中平平仄平.。

虽然第一个字平仄不拘,但是这里的不是仄声,在入声【五物】韵部。不,在动词形容词前面表示否定,都是仄声字。

例如:獨守孤城死不降;自去自來人不知;相似令教人不疑。

不,也有平声,在平声的【尤】部,与【有】韵部中的“否“通。这个“不”,常常用一句话的最后一个字,表示“否”的意思,但是用作平声。

例如《留题座主和凝旧阁》作者:李瀚 (唐):

座主登庸归凤阙,门生批诏立鳌头。玉堂旧阁多珍玩,可作西斋润笔不。

《出真州 其六》 宋·文天祥:

天地沉沉夜泝舟,鬼神未覺走何州。明朝遣間應無是,莫恐元戎逐客不。

三、情人怨遥夜 锦鲤翻波用在第几句?

熟悉格律诗的朋友,都知道这句是锦鲤翻波:平平仄平仄,这是平平平仄仄的变格,是律句常见的句式。

不过,有些朋友常常说,这种句式只用在倒数第二句。其实不然,在第1、3、5、7句都可以见到,这首诗中张九龄不就是用到了第三句吗?

例如唐朝刘希夷的五律《览镜》就分别用在了第一句和第五句:

青楼挂明镜,临照不胜悲。白发今如此,人生能几时。

秋风下山路,明月上春期。叹息君恩尽,容颜不可思。

青楼挂明镜,秋风下山路,都是平平仄平仄。

马戴 (唐)的《落日怅望》,也分别用在了第一句和第五句:

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念我一何滞,辞家久未还。
微阳下乔木,远色隐秋山。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

结束语

张九龄是开元时期,唐玄宗的明相,他在唐中宗李显景龙初年(707年)进士及第。从张九龄的作品中,可以看出这个时期的格律诗已经很成熟了,五言排律甚至成为试帖诗的主要诗体。

据说这首《望月怀远》写于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张九龄遭贬荆州长史以后,三年以后张九龄就去世了。

@老街味道

开元最后的名相张九龄是王维、杜甫崇拜的诗人,如何评价这位诗人

谢谢邀请!

张九龄(678-740) : 唐朝开元尚书丞相,诗人。字子寿,一名博物,汉族,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市)人。张九龄是一位有胆识、有远见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诗人、名相,受到李白、王维、杜甫等等一批大诗人尊崇,受到民间百姓的爱戴。

一、张九龄是长安年间进士。官至中书侍郎和中书门下平章事。张九龄是开元时期的贤相之一,也是唐代唯一个由岭南书生出身的宰相。因敢言被罢相,为荆州长史。他忠耿尽职,秉公守则,直言敢谏,选贤任能,不徇私枉法,不趋炎附势,敢与恶势力作斗争,为“开元之治”作出很大贡献。

1.张九龄耿直温雅,风仪甚整,时人誉为“曲江风度”。

例如,罢相后,有人向玄宗举荐人才,玄宗首先问道:“其人风度得如九龄否?”。可见他的仪冠儒雅风度!

2.张九龄能守正嫉邪,刚直敢言,成为安史之乱前最后一位公忠体国、举足轻重的唐室名相大臣。

开元末年,玄宗倦于理政,渐渐沉迷享乐,疏远贤人。在小人得志的凶险政情下,他也曾反对任用奸佞的李林甫、庸懦的牛仙客为相,以至屡忤玄宗圣意,终于罢相。

他目光远大,生前曾断言安禄山“貌有反相,不杀必为后患”,然而不为玄宗采纳。在他死后果然掀起了“安史之乱”,从而导致唐朝迅速从“全盛”走向没落。

安史乱起,玄宗仓皇入蜀时,忆起九龄平生之言,痛哭之余,唯有遣使祭奠故人而已。

3.张九龄出生于官宦世家。少聪慧能文,弱冠参加科举考试获中进士,为秘书省校书郎、右拾遗。又登“道侔伊吕”制科,为左拾遗。他曾上书唐玄宗李隆基,主张重视地方官人选,纠正重内轻外风气;选官应重贤能,不循资历。后因与主政者不合,一度辞官返回家乡。期间,主持修筑梅关古道上的大庾岭驿道,保障了南北交通要道的畅通。唐开元六年(718)返回京城,宰相张说重其文才,称为“后出词人之冠”。开元十一年(723)被任为中书舍人。及张说罢相,因受权力斗争风波的牵连而被调往外地任官。开元十九年,玄宗召为秘书少监、集贤院学士,再迁中书侍郎。由于他才学超群,风度亦甚佳,因而颇受玄宗的赞赏。开元二十一年,被任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丞相),主理朝政。他建议于河南屯田,引水种稻,遂兼河南稻田使。

4.张九龄针对社会弊端,提出以“王道”替代“霸道”的从政之道,强调保民育人,反对穷兵黩武;主张省刑罚,薄征徭,扶持农桑;坚持革新吏治,选贤择能,以德才兼备之士任为地方官吏。他的施政方针,缓解了社会矛盾,对巩固中央集权,维护“开元盛世”起了重要的作用,因而被后世誉为“开元之世清贞任宰相”的三杰之一。

在主理朝政时敢于直言向皇帝进谏,多次规劝玄宗居安思危,整顿朝纲。玄宗的宠妃武惠妃,欲谋废太子李瑛而立己子时,命宫中官奴游说九龄,九龄叱退使者,及时据理力争,从而平息了宫廷内乱稳定了政局。而对安禄山、李林甫等奸佞所为,张九龄更痛斥其非,并竭力挫败其阴谋。

玄宗欲以范阳(今北京)节度使张守圭为相,以朔方(今宁夏灵武南)节度使牛仙客为尚书,九龄都反对,玄宗不悦,唐玄宗被李林甫的谗言所惑,玄宗遂于开元二十四年迁九龄为尚书右丞相,罢知政事。罢相后不久又因他荐举的监察御史周子谅弹劾牛仙客,触怒玄宗,坐“举非其人”,贬为荆州长史。

二,诗词文学成就。

1.他支持“诗骨“陈子昂的主张,对扫除唐初所沿习的六朝绮靡诗风,贡献很大。誉为“岭南第一人”。他的五言古诗,以素练质朴的语言,寄托深远的人生慨望。诗风清淡,有《曲江集》。张九龄诗歌成就颇高,独具“雅正冲淡”的神韵,写出了不少留存后世的名诗,并对岭南诗派的开创起了启迪作用。九龄才思敏捷,文章高雅,诗意超逸,其《感遇》、《望月怀远》等更为千古传颂之诗。有《曲江集》二十卷传世。张九龄的诗早年词采清丽,情致深婉,为诗坛前辈张说所激赏。被贬后风格转趋朴素遒劲。

七岁知属文,有文名,张说称他“后出词人之冠”。有诗《感遇》12首,名列《唐诗三百首》第一首,和陈子昂的《感遇》38首相提并论,其中“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一联,更是他高洁情操的写照。另外,张九龄的五言律诗情致深婉,如:《望月怀远》一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唱绝千古。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