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有什么不同
- 如何评述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 贞观之治比之开元盛世又如何,孰强孰弱
- 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康乾盛世,哪个更辉煌
- 为什么感觉《贞观之治》这部电视剧没有火
- 李世民的贞观之治给我们什么启示
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有什么不同
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准确说,前者是基础,后者是成果,没有李世民的励精图治所打下的基石,就不可能有唐玄宗的开元盛世。
众所周知所谓‘贞观之治’是指其时年号为‘贞观’(公元627——649),故称‘贞观之治’,取《易.系辞下》‘’天地之道,贞观者边‘’之意也。
李世民至所以能有贞观之治这个景观,这与他的个人成长经历有密切关系,在战争中一路成长,亲眼目睹隋炀帝治下的腐败,以及各政府机构的利弊,都为他执政后积累了经验,李世民之所以成为一代明君,这与他同时是一位卓越的政治家不无关系,相比于其它朝代帝王,这一点尤为突出。他清楚地知道治理国家从何处入手,同时他身上的政治家风范更使他从谏如流,广纳有识之士,广泛听取不同见地,尤以魏征最为有名,魏征死后,太宗感慨:夫与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与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与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今魏征逝,吾失一镜也。
李世民治下的唐朝,从机构,军事,疆域,治吏,民生,民俗等宏观控制,同时他以政治家的视野制定‘’轻刑定律‘’,主张预防教育为主,是历朝历代所不能及,据巜后唐书》载,贞观三年,全国判死刑的只有29人,贞观9年,全国死刑犯292人,并且春节期间放他们回去,过完年再来待秋后受死,开过年后,竟全部都返回来了!这不得不说是治律的成功,可能那些死刑犯都觉得自己该死。
唐朝也是一个开放的国度,印度,日本,高丽国等相继访唐并学习,开创了一个吐故纳新的政治外交繁荣景象。唐太宗李世民与历朝的帝王相比,他身上呈现的与众不同之处他是一个政治家帝王。
故‘’贞观之治‘’所带来的繁荣也在情理之中。
再说‘’开元盛世‘’的唐玄宗李隆基。唐玄宗接手于武则天之后的动荡时节,先主为他创好的政治格局使他能轻易治理国家。
唐玄宗治国励志图新与他登基后一系列的动乱也有重大关系,在治乱中他锻炼出的果敢与魄力为他治国发挥作用,正是由于战乱使君臣民上下一心,都渴望战乱结束后国家能祥和富裕,所以戮力同心使国家迅速强大而富裕,他治下的疆土首次将东北三省纳入唐朝版图,人口增至八千万,对民的怀柔政策以及开明的执政思想,文化,经济都呈现欣欣向荣的良好局面。‘’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这是封建统治下的小康社会的写实。
晚年的唐玄宗沉迷酒色,最终使唐王朝渐入衰败之路。
‘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最大的区别在于政治家治理的国度与帝王治下的国度能走多远。
如何评述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贞观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李世民在位二十三年(公元627一629年)中,不断总结历代王朝兴衰的历史教训,虚心听取臣下的意见,居安思危,励精图治,减轻赋税和徭役,使百姓在战乱后能够休养生息,从而使社会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为唐朝的繁荣昌盛奠定了基础,人们把唐太宗在位时的斐然治绩,誉之为贞观之治。唐太宗认真总结隋亡的教训,并引以为戒,他特别重视人民的力量,常说,人君好比舟,人民好比水,水能载舟,也能覆舟。他采用了很多轻徭薄税,休养生息的政策,劝科农桑,促进农业生产的恢复,发展。他还大力提倡节俭,减轻国家,人民负担。他即位后没大兴土木,建造新的宫殿,住在隌朝时建的旧宫殿。为节约开支,下诏释放宫女,其中一次就释放三千人。他还严禁厚葬,规定五品以上官员,勋亲贵族严格执行。为国家长治久安,重视政治建设,严禁奢侈,任贤纳谏,知人善任。主张为官择人,啦才是与,苟或不才,虽亲勿用。所以唐太宗周围,有出士族的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有参与谋害自己的东宫旧臣魏征,王晊。有出身寒微的马周,张亮,刘洎,还有少数民族的首领,对这些人都能量才授职,各取所长,委以重任,有才干的文臣武将尽为其所用。他还不计个人恩愿,不讲资历地位,充分发挥其才能。如在任用李靖时,多次向他父亲李渊请求免除李靖死罪,得求,李靖特为李世民卖力,是唐太宗时期最有才干的军事统帅。对于自己的亲属,部下,亲信严加约束,从不滥加任用,坚持任人唯贤的原则。他在位期间,共用宰相二十七人,都是当时杰出的人才。这就为改善吏治,促进政治清明,提供了保证。他还虚心求谏,纳谏,所以朝廷上下都敢上疏上谏。其中魏征最为著名,称为前代谏臣。被太宗誉为知得失的人鉴。魏征殁,太宗痛心地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殁,朕亡一镜矣!唐太宗还任用敢于直谏的房玄龄,杜如晦为相。房有谋,杜敢决断。史称房谋杜断。谏诤之风是贞观之治的重要体现。唐太宗还注重边疆建没,实现开明的民族政策。如唐蕃联姻。公元641年任命李道宗送文成公主和松赞干布完婚,送去中原文化的精华,促进了吐蕃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总之通过上述政策和措施使贞观之治时期出现了繁荣的景象。
贞观之治比之开元盛世又如何,孰强孰弱
诚实悟空邀请:
先说贞观之治
1.唐太宗经过玄武门政变登位以后,站在封建统治者的立场上,以隋亡为鉴,联手朝臣,开始密切地注视着国计民生了。唐中央先后实行了一系列利于国家休养生息的政策:如减少苛捐杂税,减轻对人民的奴役和压迫程度;在全国范围内,严惩贪官污吏;在用人方面也有新举措,唐 中央重视科举取士,乐于、善于倾听不同意见;随着形势的变化,不断改进统治方法。通过兴利除弊,励精图治;在数年时间内,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使得:国泰民安,边疆稳定,万国来朝,商业十分发达。
2.经济和文化也随之繁荣起来,出现了“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良好现象,社会的诸多公序良俗得到了遵循,社会风气有了根本好转。在历史上,我们把这个历史时期叫“贞观之治”。这与唐太宗自己虚心纳谏,聆听忠告戚戚相关。贞观时代,唐太宗求谏态度诚恳,而且奖励劝谏;他自己也注重历史知识的积累,善于判明是非,具有一般封建帝王少有的“择其善者而从之,令其不善者而改之”的决心与行为。
3.贞观年间,唐太宗及其战友都提倡节制开销,收敛私欲,反对奢侈,杜绝贿赂,这样可以切实减轻人民负担。 因此得到了人民的拥护。
开元盛世
1.开元(713—741)是唐玄宗统治前期的年号,开元年间,唐朝政治清明,社会经济繁荣,人口显著增长,国家财政收入稳步增加。在历史上,称这一时期为“开元盛世”。
2.开元年间的唐玄宗对贞观之治充满了向往,这个时代,作为帝王,他是奋发有为的。他率先从经济方面进行了改,严厉打击豪门士族,消除争夺土地劳力的现象;完善了实封制度,不拘一格地增加政府财政收人,积极打击佛教势力,大力倡导发展农业。推行注重和解的民族政策,使国家得到了进一步的统一。
3.此时,社会稳定,经济得到了发展。 唐王朝在各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平,综合国力空前强盛。人口也得到了大幅度增长。商业发达,城市繁华,对外贸易也增长起来:波斯、大食商云聚大唐,长安、洛阳、广州等大都市商贾云集,十分热闹。这是中国封建社会全盛的阶段。“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当为写照。
开元盛世与贞观之治各有千秋。统治阶级抓住了民心,得到了人民的拥护与支持,才了有封建社会的辉煌。至于,谁强谁弱?显而易见地,开元盛世的国力民力强于贞观之治!
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康乾盛世,哪个更辉煌
正确答案:
中国历史只有两个盛世,一个是开元盛世,一个是康乾盛世,其他只能叫"治"。
如果用中国古代的标准,“康乾盛世”是中国古代的顶峰。中国的领土、人口,经济等都是在这一时期奠定的。 当然以现在的标准来说,“康乾盛世”是个饥饿的盛世,可是对于一个20世纪90年代才解决全民温饱的国家,用现在的标准去衡量几百年前,这就是笑话。
“文景之治”内有皇族之乱,外有匈奴横行;
“贞观之治”动不动天下大灾,出了长安就有饿殍;
秦的军事实力是很强的,结果怎么样?“楚人一炬,可怜焦土”!汉的军事实力也是很强的,结果怎么样?一个黄巾起义,就使它焦头烂额;一个董卓之乱,就让它命若游丝。然而大清帝国即便在遭受重创、国势衰微之际,仍尚能平定新疆,收复伊犁,镇压太平天国。至于前期平三藩、收台湾、对付教门会党,更是攻无不克。清王朝并不是“纸老虎”。 唐与清相比也相形见绌。唐征高丽,数征数败;清则人关前即收服朝鲜。唐征突厥,断断续续,清则人关前即收服漠南蒙古诸部,人关后数次讨伐准葛尔,皆大获全胜;蒙古族几乎全部成为大清臣民。唐征西域,胜败无常,清出兵必胜,平定回疆,将其正式纳入中国版图。唐征吐蕃,负多胜少,清六次用兵,五次大获全胜。
再看看康乾时期,整个中原地区一百多年未见刀兵,国家与准噶尔一百年间对赌国运,期间居然未曾加赋。由此可见康乾盛世比之前盛世之治不知强多少倍 。
大清三百年,修铁路,办洋务,创建北洋水师,废科举,兴学堂,外派留学生,广泛接触西方文化,接受西方思想,组建近代经济体系,开启国人近代意识,让中国从几千年来的农耕社会转型为现代工业社会,虽然很多是被迫的无奈之举,可哪一样不是利国利民,寓意深远?更别说大清初年,一统天下,民族融合,安居乐业,国家安定,开疆拓土,推广高产农作物,人口翻了几番,领土比明朝扩张了好几倍。清朝作为亚洲乃至东半球的霸主,已经达到了封建王朝的巅峰,至于科技制度什么的,东半球并无这种土壤,屎盆子没必要扣到皇帝头上,中国人受儒家封建思想统治几千年,做到极致已是大成。如果北京和莫斯科位置互换,我相信固步自封的应该是彼得,就像你身处封建农耕思想中,你永远不可能有科技自由的思维,东半球农耕的生产力,根本无法产生促进科技思想的变革,真要说眼界问题,十五世纪哥伦布麦哲伦开船队为了什么,产生什么影响,朱棣下西洋为了什么,又带来了什么?从小老师就讲,郑和下西洋除了一路宣传伊斯兰教和向其他国家扔钱,没有任何实质性作用。就相当于朱棣五征蒙古,只是徒劳无功的武装大游行而已。说的非常有气势,结果没什么毛用,这就非常尴尬啦。
为什么感觉《贞观之治》这部电视剧没有火
《贞观之治》上线于2006年,由马跃,苗圃,马精武等人联袂主演,这里说句不客气的话,一眼看过去,如今除了苗圃还有点名气之外,剩下的估计很多人如果光听名字,估计也不知道谁是谁了。也正是因为如此,当时这部《贞观之治》上线的时候,基本沦落到了无人问津的地步。但俗话说的好,真金不怕火来炼,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部电视剧慢慢的开始被后来的观众们所接受,慢慢的被越来越多的人翻出来观看,慢慢的走上了神坛。甚至可以毫不客气的说,如今要看李世民,甚至是唐朝的剧,基本上这部电视剧都要被拉出来对比一下。
但可惜的是,哪怕到了如今,好像还没发现有一部电视剧能超越过这部电视剧的。甚至是之前大火的《长安十二时辰》跟这部电视剧对比,也显得格局有点过于太小。这部电视剧不仅格局相当的大,而且无论是演员的演技还是服装道具造型,该剧都堪称一绝。但很令人遗憾的是,这竟然也是该剧失败的原因之一,首先该剧的场景都尽显一股浓浓的“土味”,这种“土”不仅仅是该剧服装的色调偏暗,甚至是无论男女都是如此,该剧上至皇帝下至贩夫走卒,没有一个的穿着打扮是“富丽堂皇”的。虽然如此看来的话觉得很不适应,但如果稍微有点历史常识的话都会知道,这个色调和服装设计是很符合真实的历史的。
李世民的贞观之治给我们什么启示
贞观之治给我们的启示很多,只说三条。
第一,君主给力。
李世民格局大,能力强。李世民的心胸宽广,气度非凡,他能容天下难容之事。像魏征这种人,喜欢直谏,是挑毛病专业户,经常把李世民气的翻白眼,很多次下不来台,但李世民把魏征当做一面镜子,只要老魏说的对就虚心接受,这样就减少了决策失误,这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至于能力,更不用说了,文韬武略,驭臣之术,无所不精。
第二,重视军事。国无防不立,民无防不安,稳定压倒一切。李世民重视军队发展,军力强大,边疆安定,他多次派兵挥师北上,把那些不安分的少数民族揍得够呛。外邦纷纷来唐结好朝贡,万万不敢有非分之想。
第三,得民心。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贞观时期的核心工作。首先政治清明,让老百姓顺心顺气;其次轻徭薄赋,大力发展农业,解决老百姓的温饱问题;再是重视商业发展,开拓丝绸之路,让百姓手里有钱。
当然开放包容也是贞观时期的一大特色,对大唐的兴盛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