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说《长安十二时辰》中,张小敬为什么会杀李泌?唐朝宰相李泌是怎么样的一个人_广平_长安_宰相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李泌 时辰 十二 广平 长安 宰相

本文目录

  • 在小说《长安十二时辰》中,张小敬为什么会杀李泌
  • 唐朝宰相李泌是怎么样的一个人
  • 《长安十二时辰》中的李泌,真实结局到底怎样
  • 在小说《长安十二时辰》中,龙波抓住李泌后,李泌为什么想要自杀
  • 帝王之师李泌的一生是怎样的
  • 安史之乱中,唐肃宗收复两京,形势大好,李泌为何要辞官隐居
  • 《长安十二时辰》中,你如何看待张小敬和李泌
  • 李泌,少年神童又身为四朝元老为何却鲜为人知

在小说《长安十二时辰》中,张小敬为什么会杀李泌

早晨从下午开始,带你一起读马伯庸原著《长安十二时辰》第三十回。

看原著,更深入。

自古华山,只有一条路

张小敬做梦都没有想到蚍蜉的首领,制作“阙勒霍多”的罪魁祸首龙波,居然是他昔日生死与共的战友萧规。

萧规十分同情张小敬的处境,他也对张小敬介绍了自己的“阙勒霍多”并非是针对长安城的百姓,而是专门为那些王公大臣,天子贵胄准备的。

此时的靖安司也已经易主了,李泌,檀棋,姚汝能,徐宾等人也没有了音讯。

他就算是再想行动,也没有组织和人来支持他了。

张小敬再也找不到拒绝萧规的理由,于是他在思考良久之后,决定加入蚍蜉。

张小敬加入蚍蜉,李泌叫好

对于张小敬的加入,萧规非常地高兴,因为他最牵挂,最珍视的就是第八团的战友。

当年的烽燧堡他与张小敬创造了一个奇迹,今天他又将与张小敬联手再创造一个更大的奇迹。

萧规随即带着张小敬来到了“太上玄元灯楼”的内部,向他介绍了“阙勒霍多”是如何组成,又是如何爆发出巨大威力的。

张小敬看完这些,什么都没有说。

接着萧规带着张小敬来到了关押李泌的房间,李泌看着萧规搂着张小敬的肩膀,先是愕然,然后又连叫了几声:好!好!

萧规让张小敬插茱萸,纳投名状

萧规向李泌介绍了他与张小敬的关系,李泌听后,他看张小敬的眼神已经变得冰冷无比,甚至还带着一丝绝望。

凭着李泌的聪明才智,他无法相信张小敬会选择站在他那边。

是啊,如果让他自己选,一边是出生入死的袍泽,一边是屡屡打压他,甚至要置他于死地的朝廷,何去何从,应该是很明了的。

萧规介绍完毕之后,就对张小敬说:大头,为了庆祝我们的重逢,你给我们插个茱萸吧。

张小敬一听这句话,就知道这是要见血的意思,也是要纳一个投名状的意思。

张小敬对李泌举起了弩机

张小敬一下就明白了,这个纳投名状的人选,非李泌不可。

李泌是官家的人,靖安司司丞,是自己的上司。

如果要让萧规毫不怀疑自己投靠的决心,那么李泌就必须要死在自己的手下。

李泌盯着张小敬,眼神里没有哀求,也没有斥责;

萧规也盯着张小敬,嘴角散发着微笑,但眼神里却有一些的不善。

他们都在等待着张小敬的决定,张小敬也慢慢地举起了手中的弩机,他对李泌说了声抱歉。

张小敬下定决心,射杀了李泌

李泌的心中苦笑,没想到他们在几个小时前讨论的“杀一人,还是救百人”的问题,居然这么快得到了验证。

张小敬将弩机对准了李泌的头,噗的一声,弩箭发出,李泌的脑袋就好像被巨锤击中一样,整个身躯也滑倒在地,一动不动。

就这样,张小敬亲手射杀了靖安司丞李泌,他向萧规献上了一个非常漂亮的投名状。

张小敬放下了弩机,他知道从这一刻开始,他再也不会有回头路了。

为了拯救长安,他绝不后悔做出这样的选择,虽然这是错的。

李泌没死,萧规只是为了试探张小敬

突然,张小敬马上就想到了情况不对。

因为弩机发出去的弩箭形成的应该是贯穿伤,而他看到李泌的脑袋只有太阳穴周围有一圈紫黑色的血迹。

他再把视线挪回自己的弩箭,他发现原来自己射出的弩箭并没有箭头。

张小敬非常疑惑地看着萧规,而萧规拍了拍巴掌,满脸笑容地说:大头,恭喜你,通过了测试。

张小敬问他怎么回事?

萧规说:我是相信你的,但必须给手下一个交代。我本来以为你会犹豫,没想到你真能下得起手,真是佩服,佩服。

至此,萧规对张小敬最后的一丝顾虑也消失了。

早晨从下午开始,和你一起看原著小说《长安十二时辰》第三十回。

喜欢请点赞,加关注,欢迎评论,还有后续。

唐朝宰相李泌是怎么样的一个人

唐朝宰相李泌是一位绝顶聪慧,视功名利禄如无物之高人;亦是挽狂澜于既倒之贤相、社稷之臣。

一、生平简介

李泌(722~789年)唐朝大臣。字长源,京兆(今陕西西安)人 ,原籍辽东襄平(今辽宁辽阳)人。天宝中,为太子李亨属官。为杨国忠所忌,遂潜遁名山。

安禄山叛乱,肃宗(太子李亨)继位灵武,召他参谋军事。不久被幸臣李辅国等诬陷,复隐衡山。代宗继位,召为翰林学士,出为楚州刺史。唐德宗贞元二年(787年),以陕虢观察使入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在相位期间,劝德宗勿猜忌功臣,并建议北和回纥,南连南诏,西结大食,以困吐蕃。德宗纳之。达成“贞元之盟”,使边陲安定。

德宗封李泌为邺县侯,世称“李邺侯”。

贞元五年(789年),李泌病逝,年六十八岁。获赠太子太傅。

李泌博涉经史,精究《易象》善属文,尤工诗。有《李泌集》二十卷今已佚。《全唐诗》录其诗四首。

其子李繁撰《邺侯家传》记其功业,但浮夸之语甚多。

二、风云人物

(1)、李泌是唐中期特殊环境中产生出来的特殊人物。他经历玄、肃、代、德宗四朝,事肃、代、德宗三朝君主,尽管这几位都是猜忌昏庸之君,但他都有所补救和贡献;奸佞尽管妒忌加害,他总能用智术避免祸患。

“他处乱世的主要方法,一是不求做官,以皇帝的宾友自居,这样,进退便比较自如;二是公开讲神仙、怪异,以世外之人自居,这样,不同于流俗的淡泊生活便无可非议。统治阶级争夺的焦点所在,不外名与利二事,李泌自觉地避开祸端来扶助唐朝,可称为封建时代表现非常特殊的忠臣和智士。“(范文澜《中国通史》以下简称《中国通史》)

(2)、李泌幼时即以才敏著称,及长上书言事,洞中时弊。《中国通史》载:“李泌智慧早成,在开元年间为唐玄宗和张说、张九龄等所器重,称为奇童。天宝中,唐玄宗命他待诏翰林,供奉东宫,成为太子李亨(肃宗)的师友,因作诗指责杨国忠、安禄山等,被朝廷斥逐。”

(3)、七五五年,安史之乱爆发,叛军得西京声势大振。唐玄宗逃到马嵬坡后,酿成兵变。随行兵士杀杨国忠,迫唐玄宗杀杨贵妃后去成都安身。

至德元年(756年)七月十二日,太子在灵武即位,史称肃宗。

《中国通史》载:“唐肃宗即位时,文武官不满三十人,其中并无特出的人才,他的左右却有宠妾张良娣和宦官李辅国两个嬖人。

肃宗派人去召请故人李泌入朝辅政”“他到达灵武,唐肃宗大喜,大小事都和他商量,言无不听。郭子仪率精兵五万也到达灵武。唐肃宗得李泌、郭子仪两个杰出的文武铺佐,兴复有望,进驻彭原(甘肃庆阳县南) ,指挥军事。”

“唐肃宗听从李泌的建议,以长子广平王李俶为天下兵马元帅,诸将都隶属元帅府。李泌不肯接受官位(右相),唐肃宗特为创设侍谋军国元帅府行军长史的名号,使李泌用这个名号处理军务。”

唐肃宗待李泌以客礼,每事必咨,所言皆从。他给唐肃宗规定用兵计划。迫使叛军头尾不能相顾,疲于奔命。唐军则保持以逸待劳的优势。

(4)、七五七年,安禄山被儿子安庆绪杀死。此时形势对唐军极为有利,但“唐肃宗却只求早日收复两京,享受做皇帝的尊荣,顾不得久远的利益。张良娣、李辅国相互勾结,谋逐走李泌,李倓性刚直,斥责二人的罪恶。二人进谗言,说李倓想当元帅,谋害广平王。唐肃宗怒,杀死李倓。”《中国通史》

昏庸无能的唐肃宗竟违反李泌的计划,在其错误指导下,实行以劳攻逸,使唐军在取胜的道路走了一大段弯路。

唐军入西京后,李泌便力求到衡山隐居,唐肃宗尚欲挽留,经李泌伏地力请,唐肃宗也就允许了。李泌一肩行李,两袖清风,飘然南行,从而居山自乐,不问世事。“其实李泌的归隐是要避免杀身的灾难。”《中国通史》。

“七六二年,李辅国、程元振杀张皇后等,拥立太子李豫(即李俶,唐代宗),唐肃宗惊死。”

“七六八年,唐代宗召李泌来京师,要李泌吃酒肉,娶妻、做官(宰相),为世俗人。李泌保持宾客身份,固辞宰相,却被迫娶了妻。”《中国通史》

七七零年,奸相元载要驱逐李泌,唐代宗告诉李泌说,等我决意除掉元载,再召你回来。于是李泌到江西做了判官。

七七八年,李泌又被召来京师。唐代宗说,好容易八年才杀这个贼,几乎不能和你见面。可是不多几天,优柔寡断的唐代宗,听从宰相常衮的谗言,又使李泌出京去做州刺史。

(5)、七七九年,唐代宗死,唐德宗(李适)即位。唐德宗也是一个轻举妄动,刚愎自用之人。

七八三年 唐德宗感觉到了危险的紧要关头,使人去召时任杭州刺史的李泌回京,任用他为宰相。因此时只有李泌一人能力挽狂澜,只有他能够说透厉害 ,打动唐德宗的内心,无奈之下李泌允许做了宰相。

“李泌做了许多有利于国的事,愈得信任,因而提出’北和回纥,南通云南(南诏国),西结大食、天竺’以困吐蕃的计划。”

《中国通史》。

通过计划的实施,唐朝恢复了与回纥、南诏国的亲善关系,因而形势大变,从此吐蕃势弱,不能危害大唐。这是李泌政治生活中取得的最大的一个成就。

“唐德宗说自己为什么能接受李泌的谏諍,因为李泌说理深透,态度和顺,使人信服,不能不从。”《中国通史》

三、历史评价

李泌的传奇经历令人惊叹,他是玄、肃、代、德四朝元老,也是肃、代、德宗三朝实际上的宰相,但他却不担任实职,是无其名有其实。他衷心义胆,尽全力帮助君主把事办好 而后就隐居南岳,召之即来,来之能去,不贪功恋栈,视功名利禄如无物 ,真乃是大悟大彻之人!他淡泊明志,清静无为,灵活地运用黄老拨乱反正之道,在当时就被人们称其为神仙。

李泌一生崇尚出世无为的老庄之道,在肃、代两朝数度坚辞宰相之位,一有时机便远离朝堂,经年隐居于衡山。但他又是忧国忧民之士,当国家灾难深重,朝廷需要他时,他能挺身而出,共赴国难,体现了:时危见臣节,板荡识忠臣的气节。直至最后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同意了唐德宗的请求,以67岁高龄出任宰相,虽然执政的时间很短,但在相当程度上保证了贞元年间国家总体形势的和平与稳定。

惟其好谈神仙,颇尚诡誕,未免为世所讥讽。

结束语:唐安史之乱后,李泌出山 ,关系甚大。外有郭子仪,内有李泌而能扶大厦于将倾,挽狂澜于既倒 ,唐肃宗始得中兴 。李泌历事三朝,功勋卓著,而其最足多者,莫如调护骨肉 ,调和君臣将相,善格君心, 可谓费尽心机,正本清源,不愧为一代贤相,社稷之臣矣!

《长安十二时辰》中的李泌,真实结局到底怎样

李泌最后说的话暗示了他会离开长安城。

李泌是靖安司的实际掌权人,拥有着与他年纪不相符的犀利,他看似清高孤傲,但实则有血有肉,他一心拥护着太子,是剧中一个正面角色。

剧中,他与张小敬一起携手查探混入长安城的敌人,一步步接近敌人的阴谋,最终却发现自己的靖安司竟然有敌人的内应,当然,最后他和张小敬还是成功拆穿了敌人的阴谋诡计,将长安城拯救于危难之中。虽然李泌立了功,但其实他是有失职之罪,在小说的结局中他曾说过:“可惜此事过后,靖安司是肯定保不住了,我大概也要被赶出长安去。不过你放心,我答应给你赦免死罪,就一定会做到。”

李泌不一定是被赶出长安城,但这暗示了他确实会离开长安城,他曾对张小敬说过:“这一次我身临红尘,汲汲于俗务,却落得道心受损的地步,若不回山重新修行,恐怕成道会蹉跎很久。”也就是说即便李泌不是因为失职被赶出长安,他也会因为道心受损而选择离开。

李泌离开对他未必不是一件好事,虽然他一心想要辅佐太子,但凡尘俗务令他太过心累,让自己蒙尘的心回归平静,未必不是一件好事。

在小说《长安十二时辰》中,龙波抓住李泌后,李泌为什么想要自杀

早晨从下午开始,带你一起读马伯庸原著《长安十二时辰》第二十九回。

看原著,更深入。

龙波袭击靖安司,并没有杀李泌

龙波率领蚍蜉夜袭靖安司。

靖安司看似强横的表面下,其实内部非常的脆弱。

当蚍蜉悄无声息地进入靖安司大殿的时候,李泌是十分震惊的。

因为他意识到靖安司面对的敌人太诡异了,太强大了,对靖安司太熟悉了。

靖安司有内鬼,而且不是一般的内鬼。

当他看到龙波他们洒出石脂,烧毁了长安城模型和无数资料典籍的时候,他的心都在滴血。

他想到了死,但是龙波并没有杀他。

李泌想到破解龙波阴谋的方法,就是自己去死

李泌感到自己彻底输了,已经完全没有了翻盘的机会。

他不知道这些人为什么要绑架他,而不是杀了他,但这其中肯定和这个惊天的阴谋有关系。

他突然想到既然他们要活着的自己,那么破除他们这个阴谋的办法就只有一个:

那就是让自己去死。

于是他一旦意识到这个办法,就突然用尽全力向围墙撞去,结果正在他的天灵盖刚要撞到墙壁之时,有一只大手抓住了他。

这个人就是龙波。

龙波看着此时的李泌,非常高兴地说:我就喜欢看你这种聪明人绝望的表情。

李泌想逃,但插翅难逃

龙波抓走李泌之后,更是在李泌口中勒了一条布带,以防止他自杀。

李泌被关到了一个福贵人家的地窖里的巨大木笼里。

守卫他的人很松散,因为他们并不担心李泌这样一个文弱书生能够逃跑。

而守卫他的人,在李泌看来,更多的是防止他自杀。

李泌心中很清楚,自己落入蚍蜉之手,恐怕是很难幸免于难了,此时的他早就没有了保住性命的心思。

他一心只想把自己知道的消息传递出去,让张小敬知道,蚍蜉究竟打算用什么手法来毁灭长安。

李泌惊闻张小敬被全城通缉

李泌并不怕死,但是此刻他最担心的是太子和长安百姓。

他一次次地环顾四周,想找出这其中,哪怕有一丝丝的漏洞,但是每次都失望透顶。

他甚至把自己想象成张小敬,如果张小敬遇到这样的情况,会怎么做?

但是他不是张小敬,他无法想象。

正在他在胡思乱想的时候,龙波进来了,他告诉了李泌一个“好消息”:靖安司接手人吉温,新官上任三把火,第一把火就是全城通缉张小敬。

李泌听到这个消息之后,眉头就再也没有舒展开过。

他知道这次如果没有奇迹,长安肯定完了。

早晨从下午开始,和你一起看原著小说《长安十二时辰》第二十九回。

喜欢请点赞,加关注,欢迎评论,还有后续。

帝王之师李泌的一生是怎样的

李泌(722-789年),字长源,祖籍辽东郡襄平(今辽宁辽阳),生于唐帝国首都长安京兆府(今陕西西安)。唐中期著名政治家、谋臣、道家学者。平生辅佐过唐玄宗、唐肃宗、唐代宗、唐德宗四朝天子。官至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封邺县侯,世称“李邺侯”。是北周太师李弼的六世孙。

李泌自幼聪慧,博涉经史,善属文,尤工诗,人称“神童”,送外号“书城”。李泌七岁时,就跟随在唐著名宰相张九龄身边。有一次,张九龄见朝中有一个很高级别的位置空置了很久,因为一直没有合适人选,张九龄打算矮子里面挑将军,任命一个比较平庸、懦弱的人担任此职。李泌虽说还是一个孩子,但坦率严肃地宰相张九龄说;“大人您本来是一个正直的人,处理国家大事一向公正清廉。现在任用平庸懦弱,难道大人喜欢任用平庸懦弱的手下吗”?张九龄听了大吃一惊,此事作罢,但对李泌另眼看待 。

开元十六年(728年),李泌机遇巧合,受到了唐玄宗的召见。那天,唐玄宗让正在和自己下棋的燕国公张说试试李泌的能力。宰相张说请李泌以“方圆动静”为题作赋,李泌思考片刻,问:“希望知道其中的大略”。张悦便说:“方就像棋局,圆就像棋子,动就像活棋,静就像死棋”。李泌思考片刻答道:“方就像行义,圆就像用智,动就像施展才能,静就像感到满意”。张说听后,祝贺唐玄宗得到了一位神童。唐玄宗李隆基也非常高兴,对李泌大加赏赐,命李家对他善加抚养。此后,李泌深得唐玄宗赏识,令其待诏翰林,作为安西大都护李亨的属官。李泌此后跟随李亨(即唐肃宗),彼此建立了良好的关系,李亨时常称李泌为先生,从不直呼其名。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六月,太子李瑛被废杀,唐玄宗李隆基召宰相李林甫进宫商议立储事宜,李亨为李林甫和武惠妃不喜。当时,寿王李瑁的生母最受玄宗恩宠,李林甫极力推荐李瑁。但在六月庚子,李亨被立为皇太子。但备受李林甫及后来的杨国忠等政治势力的威胁。李泌离开李亨,游历嵩山、华山、终南山之间,研究《易经》,仰慕神仙不死之术,过着游乐山水的生活。

“安史之乱”爆发后,玄宗仓皇出走蜀州。李亨在灵武(今宁夏灵武)即位,是为唐肃宗。肃宗即位后,派人四处寻找李泌,恰好李泌也到了灵武。肃宗立刻和他商讨当前的局面,李泌侃侃而谈,将当时的天下大势和成败的关键分析得头头是道,唐肃宗频频点头称赞。唐肃宗要给他封授官职,李泌自称闲散山野之人,坚决推辞,不肯接受,只同意以门客的身份给李亨帮忙。唐肃宗只好授李泌银青光禄大夫的散官,碰到疑难的问题,常常和他商量。

唐肃宗李亨想尽快结束战乱,便召见郭子仪、李光弼等商议对策,郭、李二人依据战局变化作出判断,认为匆忙用兵不利大局发展。唐肃宗大为恼火,将他们责骂一通。二人离去后,唐肃宗又找到李泌,打算任命广平王李俶(即后来的唐代宗李豫)为天下兵马大元帅、任命李泌为行军司马。唐肃宗对李泌说:“你曾经侍从过上皇(指唐玄宗),中间又作过我的老师,如今您下任为广平王行军司马,朕父子都借助于你的道义啊”!军中商议立元帅,人们都注目于建宁王李倓,李泌暗中对肃宗说:“建宁王的确聪明,但广平王是嫡长子,有为人君的气量,难道想要使他做吴太伯吗”?肃宗说:“广平王已被立为太子,何必需要做元帅呢”?李泌说:“假使元帅立功,陛下不使他做君位的继承人,能行吗?太子随从时是抚军,驻守时是监国,如今元帅就是抚军”。肃宗听从了李泌的建议。

唐肃宗害怕郭子仪、李光弼等不把李俶、李泌放在眼里,李泌笑着说:“我自有办法,请陛下让广平王到元帅府走一趟,等郭子仪、李光弼等来元帅府时,我请他们喝酒。我与他们订下酒令,谁也不准起身。广平王在我们开始喝酒后再进来。我不向广平王行礼,只与他说笑,郭子仪、李光弼等见到广平王后,一定拜见。到时候我自然有办法”。唐肃宗同意了。李泌又对唐肃宗说:“请陛下亲自对广平王说,这是我的计策,并不是我因为陛下宠幸、没有把广平王放在眼里”。唐肃宗知道李泌与广平王李俶关系要好,但还是不明白李泌为什么这样做。李泌只好解释说:“广平王身份高贵,他们必然行礼,到时候我点明广平王元帅身份,要求他们行三拜大礼。至于我就简单多了,他们见我不给广平王行礼,一定认为我受陛下恩待,自然不敢造次”。唐肃宗认为此办法不错,就答应了。第二天,广平王来到元帅府,结果如同李泌所说的一致。郭子仪、李光弼对李俶、李泌从此礼敬有加,规矩多了。

唐肃宗想起在做太子时,宰相李林甫多次以进谗陷害他,肃宗积怨甚久。即位后,打算将李林甫的遗骸挖出鞭尸焚烧。为李泌阻止说:“陛下身为天子却念及旧恨,不能以宽广的胸怀显示于天下,会使那些投靠叛军的人失去改过自新的想法和机会”。唐肃宗余怒未消,说:“难道你忘了过去的事了吗”?李泌回答道:“臣考虑的不在于这些。上皇(李隆基)统治天下五十年,一朝失意(指玄宗逃亡四川),南方气候恶劣,而且已经年迈,如果听说今陛下记恨旧怨,必将心生不乐。万一上皇伤感发病,难道不是陛下的罪过吗”?话未说完,肃宗便立马感悟,下阶抱着李泌的脖子痛哭道:“朕没想到这些呀”!

唐肃宗忧虑安禄山、史思明叛乱难平,李泌断定安禄山、史思明等人是一群没有宗旨和目标的乌合之众,目的只在抢劫,说:“天下大计,非所知也。不出数年,无寇矣。陛下无欲速,夫王者之师,当务万全,图久安,使无后害”。后来发展果如李泌预见的一样。唐肃宗见唐军在郭子仪、李光弼等率领下,取得了节节胜利。特别是见西京长安收复后,李亨想起远在成都的唐玄宗潸然泪下。急忙上书奏请唐玄宗东归长安,自己愿意复还东宫,以尽孝道。等奏表发出后,才告知李泌,李泌一听,就说坏了:“奏表送到,上皇一定不会回来”。唐肃宗惊问何故?李泌答道:“这是情理使然,如果将陛下奏表改为群臣贺表,太上皇才可打消顾虑”!唐肃宗让李泌重新起草贺表,送达蜀州。不久,使臣返回长安,说:“太上皇初见奏表,心情不定,吃不下饭。后又见贺表,才转忧为喜,初步订下回京日期”。唐肃宗高兴地对李泌说:“非卿提醒,朕不能尽奉孝道啊”!

李泌与唐肃宗关系密切,遭到权臣崔圆、李辅国的猜忌。两京收复后,平叛大局已定,李泌便主动要求离开权力的中心,遁避进衡山修道,肃宗下诏赐李泌三品俸禄及隐士服饰,还为他建造了居室。李泌隐居数年后,唐玄宗去世,唐肃宗随后也驾崩了,广平王李豫(原名李俶)继位,是为唐代宗。唐代宗思念李泌日久,派人召请李泌回来,任命他为翰林学士。大历十二年(777年),京兆尹黎干奏称秋雨使庄稼损坏,韩滉则称其言不符实,代宗命御史前往核实。渭南县令刘澡、御史赵计附和韩滉,声称渭南境内的禾苗没有损坏。代宗怀疑此事,命人招韩滉回京询问查证,韩滉性格耿直,认为朝廷听信谗言,不敢来京,朝中果然有人趁机诬陷韩滉心怀异志、图谋不轨。唐代宗将信将疑,询问李泌,李泌说:“关中春夏大旱,蝗虫成灾,秋后阴雨肆虐,关中粮食短缺,怎么可能渭南无灾呢?就算渭南无灾,关中粮仓一空,韩滉所说一定不实,但陛下可赦免其罪,命其子告诉韩滉火速到江东诸地调运粮草,以救三秦之急”!韩滉听完儿子的转述,很高兴接下了这个差事。李泌在朝,安排事物井井有条,很得人心。宰相元载心生妒忌,又见李泌不肯依附自己,认为留他在朝必将对自己是一个潜在威胁。李泌见元载表情不对,再次恳请唐代宗放自己回归山林,回衡山修道去了。

同年(大历十二年,公元777年),元载犯罪伏诛,代宗立即召李泌还京,准备重用。宰相常衮害怕李泌威胁自己位置,常衮极力唆使唐代宗,陈述南方穷困之状,请求放李泌前往治理,代宗无奈,只得授李泌为澧(今湖南澧县)、郎、峡(今湖北宜昌)三州团练使,后迁任杭州刺史。李泌虽被贬至地方供职,但在所到之处都立有良好的政声,尤以在杭州任上的治绩最为著名。

对于军国大事,李泌仍然不远千里地向唐代宗提出建议,唐代宗也对李泌建议采纳照办。太子李适(即后来的唐德宗)也曾与李泌交游。唐德宗继位后的贞元三年(787年),参与防秋的淮西门枪兵马使吴法超率步骑四千从鄜州(今陕西富县)叛逃。浑瑊派部将阻拦未果。德宗急令李泌发兵拦阻。李泌设伏,大败淮西军。淮西残军从山路南逃,李泌又派唐英岸追歼叛军,再派大将燕子楚率军四百至长水(今河南洛宁西)截击。吴法超等逃至长水(今陕西蓝田西北),被燕子楚伏杀。六月,李泌入朝,出任中书侍郎同平章事,正式拜相。

太子妃萧氏的母亲郜国公主因与太子詹事李昪等有染,有人告发他们以通奸为名,为太子结交党羽。唐德宗听后大怒,将郜国公主软禁在宫中,并责备太子李诵,打算将太子位交给舒王李谊(唐德宗弟弟的儿子)。唐德宗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了李泌,李泌认为不可,说:“你连自己的儿子都不信任,怎么会相信侄儿呢”?接着又讲起唐太宗时期立太子承乾的故事,李泌流着泪说:“天子以四海为家,臣现在承担宰相的重任,四海之内,‘一物失所’,责任都可以归咎在臣的身上,怎么能坐视太子横遭不白之冤而闭口不言呢?如果是这样话,臣的罪过就大了!希望陛下谨言慎行,如果不慎说漏了嘴,不少人想在舒王李谊面前表功,太子李诵就危险了,陛下记得当年唐肃宗(李亨)受李林甫、杨国忠的排挤吗?现在的办法是闭口不言它事,继续暗地查清郜国公主与李昪事件的来龙去脉”。过了一段时间,唐德宗告知李泌说:“太子仁义,与此事无关,非卿所劝,今天后悔都来不及了”!从此,唐德宗事无巨细,都与李泌商量处理。

贞元五年(789年)三月二日(4月1日),李泌病逝,享年六十八岁。德宗追任其为太子太傅。

安史之乱中,唐肃宗收复两京,形势大好,李泌为何要辞官隐居

李泌是中唐时期的著名政治家,历经玄宗、肃宗、代宗和德宗四朝。尤其对肃宗、代宗、德宗三朝的政治都有较大影响。而且他一生爱好神仙佛道,围绕他有许多神奇的传说故事,简直是一位“神仙宰相”。纵观他的一身即善于谋国,也善于谋身,虽然时常招人忌恨,但是却能在中唐政坛的漩涡中五进四出。在安史之乱中,唐肃宗收复两京之后,李泌的辞官归隐正是他的仕途生涯中第二次从朝堂上隐退,其主要的原因就是为了避祸。

背景

李泌是北周八柱国中李弼的六世孙,他自幼聪颖,被称为神童。七岁的时候就因为聪颖之名传到唐玄宗李隆基那里,于是得到了唐玄宗的召见。召见时正好唐玄宗和燕国公张说在下围棋,于是张说就要李泌赋“方圆动静”,李泌很快说:“希望知道其中的大略。”张悦便说:“方就像棋局,圆就像棋子,动就像活棋,静就像死棋。”李泌立即回答说:“方就像行义,圆就像用智,动就像施展才能,静就像感到满意。”这一回答让唐玄宗君臣非常欣赏李泌的才华。

帝即驰召之。泌既至,帝方与燕国公张说观弈,因使说试其能。说请赋“方圆动静”,泌逡巡曰:“愿闻其略。”说因曰:“方若棋局,圆若棋子,动若棋生,静若棋死。”泌即答曰:“方若行义,圆若用智,动若骋材,静若得意。”说因贺帝得奇童。帝大悦曰:“是子精神,要大于身。”赐束帛,敕其家曰:“善视养之。《新唐书李泌列传》

后来连开元名相张九龄也非常认可李泌的才华,甚至以“小友”相称。据《新唐书》的记载,有一次张九龄私下里评价两位关系较好的同僚,说其中一个性格刻板严肃,没有另一个顺从柔和更让人喜欢。当时在旁边听到的李泌就对张九龄说:“宰相大人出身平民,以刚直的为人成为宰相,难道现在也喜欢软美之道了”这一句话就惊醒了张九龄,并当场像李泌认错。

九龄与严挺之、萧诚善,挺之恶诚佞,劝九龄谢绝之。九龄忽独念曰:“严太苦劲,然萧软美可喜。”方命左右召萧,泌在旁,帅尔曰:“公起布衣,以直道至宰相,而喜软美者乎?”九龄惊,改容谢之,因呼“小友”。《新唐书李泌列传》

李泌这个神童,并没有和其他很多神童一样,成年后就失去年幼时的风采。他成年后,依然非常博学,才名更盛,但是他却似乎不热衷功名,反而喜欢神仙佛道,到处游历,寻求得道成仙不死之术。但是上天仿佛注定要让他卷入中唐的历史风云之中。

玄宗朝:李泌初入仕途

唐玄宗可没有忘记这位神童,他将李泌召入宫中,让他讲授《老子》,因为讲的很好,于是就让李泌出任待招翰林,并且供奉东宫。由此李泌也和当时的太子后来的肃宗李亨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但是李泌同志也和李白一样,写诗讥讽了杨国忠和安禄山这些权贵,于是被杨国忠告状,唐玄宗不忍过重处理李泌,就把他安置到湖北蕲春。李泌干脆脱离官场,又到处游历寻仙问道去了。这也是李泌在大唐官场的第一次进出。

肃宗朝:李泌展现大才,为唐朝稳扭转危局立下大功

安史之乱爆发后,李亨在入蜀途中脱离唐玄宗,带领追随者跑到朔方军控制的灵武,并在这里登基称帝,组织新政府开展平叛工作。登基不久的李亨马上想到了有才的李泌,于是他马上派人四处寻找,而此时的李泌也无法安心寻仙问道了,他主动赶到灵武,帮助肃宗平叛。

李泌到达灵武后,为肃宗分析天下大势。肃宗非常高兴,当即要给李泌授官任职,但是李泌却坚决推辞了。肃宗只好授给李泌一个散官(类似现在的非实职领导干部),但是无论是军官大政,还是人事任免,肃宗都找李泌商议,史称他“权逾宰相”。这一时期李泌主要做了以下一些工作:

  • 一是坚定了肃宗平叛的信心和决心,当时安史叛军正是鼎盛时期,唐朝两京尽失,玄宗逃到了四川,肃宗则在偏僻的灵武,手下可以依靠的只有朔方军,而且还士气不高。但是李泌为肃宗分析形势,认为安史叛军只是一群没有宗旨,只会抢掠的乌合之众,而且大唐立国已久,民心思唐,只要坚持正确的战略,不出两年就可以彻底平叛。

  • 二是为肃宗制定了一个正确的平叛方略。李泌提出兵分四路,由李光弼守太原,出井陉,威胁守卫安史叛军老巢的史思明等人,让史思明不敢轻易离开范阳;郭子仪取冯诩,入河东,威胁占据长安的安守忠, 从而使安史叛军尤其是占据洛阳的安禄山主力忙于北守范阳,西救长安,疲于奔命。而唐军则以逸待劳,再将各路兵马齐聚扶风,由肃宗亲自统帅部署与朔方军共同围攻长安。并命建宁王李倓为范阳节度大使,与李光弼互为犄角,以攻取范阳。这个平叛方略是符合实际切实可行的。实施以后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在准备反攻阶段,肃宗急于收复两京,拒绝了李泌提出的先进攻范阳叛军老巢的正确建议,导致平叛出现反复,安史叛军死灰复燃,进而导致安史之乱持续了八年才被平定。

  • 三是为肃宗理顺了皇室内部关系,避免李唐皇室再次出现内乱。当时肃宗有两个能力比较突出的儿子,一个是长子广平王李豫,另一个是三子建宁王李倓。综合来看建宁王李倓的能力尤为突出,因此在准备收复两京时,肃宗打算任命李倓为天下兵马大元帅,但是李泌出面劝阻了肃宗的想法。李泌认为李豫是长子,是要被立为太子的人选,这个天下兵马大元帅应该由李豫出任,如果由李倓担任天下兵马大元帅的话,一旦收复两京,他的功劳将无法封赏,到时候就会出现谁来担任太子的问题,李唐皇室又会出现诸位之争。于是肃宗改让长子李豫出任天下兵马大元帅。

明哲保身,避祸隐居

收复两京之后,安史之乱的大局已定,唐王朝灭亡的危局得到扭转。李泌立即向肃宗提出再次辞官隐居。肃宗虽然不舍,但还是同意了李泌的要求。李泌为什么要在此时退隐的原因在史书已有明确说明,就是为了躲避权臣的嫉恨,主动退出权力中心。

  • 当时李泌虽然没有担任什么有实权的官职,但是因为他和肃宗的良好关系,再加上在平叛中表现出的出色能力使得如宰相崔圆和宦官李辅国等人对他非常忌惮,他们深怕李泌继续留在朝廷任职,到时就会夺去他们职位和权力。毕竟李泌只是担任个散官就已经权逾宰相了,真要出任个什么要职,还不把他们都给压下去啊。

  • 但是李泌显然也非常清楚他们的想法,因此他主动退出权力中心。而且从李泌此次出仕肃宗朝的情况来看,他早就有如此打算和想法,从一开始到灵武就坚决推辞担任实职官位,只愿意以散官或者顾问的身份来帮助肃宗平定叛乱。这显然也就是向肃宗和肃宗朝廷内的权贵们表明自己没有政治野心,不愿意卷入政治纷争的暗示。

  • 同时李泌在朝时,也极力表现出自己对神仙佛道的喜爱,反复提示这些权贵自己志不在此,以减轻这些人对自己的猜忌。更有甚者李泌在生活中表现的神神叨叨,一会说某位神仙会在晚上来拜访他,要求家人准备好接待,一会又因发现一瓶不知道谁放在桌子上的酒就说这是哪位仙人送给他的。即使人家揭穿他的这些把戏都是骗人的也从来不脸红。

  • 最后李泌不仅深刻认识到与这些权贵去争斗是危险的,同时他也认识到李唐皇朝虽然基本恢复了和平,但是国家实力和皇权都已经削弱了很多,他也无力改变整个大局,与其依靠权力缩小了许多的皇帝去恢复大唐往昔的荣耀,不如在形势较好的情况下远离政治斗争和是非。

补充:李泌后来的仕途生涯

退出肃宗朝的官场之后,李泌一直处于隐居修道的状态。但是他的才华注定了他无法完全脱离政治。

  • 唐代宗李豫一即位,就马上把李泌召入京城,并任命他为翰林学士,甚至为了断绝李泌继续求仙修道的念头,李豫还强迫吃素的李泌改吃肉,同时还强行为他娶了妻子。但是代宗朝的权相元载又害怕李泌夺权,千方百计要将李泌外放地方,无奈的代宗只好将李泌派往江南西道任职。

  • 后来元载被代宗除掉,李泌又被召回京师,可惜没过多久,又被另一个宰相常衮所忌。李泌再次被派往南方任职,先后在湖南和浙江杭州任职。

  • 唐德宗时期爆发了泾原兵变,都城长安又一次被叛军攻陷,唐德宗狼狈逃到梁州,危难时刻唐朝皇帝也再一次想起了李泌,李泌又被召到了皇帝的身边,并且协助皇帝平息了兵变,返回都城长安,公元787年李泌正式出任了宰相一职。但是李泌任职宰相时间不长,两年后的789年,李泌去世。

综上所述,李泌在收复两京后,为了避祸自保,远离政治斗争和是非,果断选择了归隐山林,到南岳衡山继续修道。这主要反映了李泌在某国的同时,也冷静的分析了朝局,果断打着寻仙问道的旗帜,主动退出了权力中心,真不愧是奇人。

《长安十二时辰》中,你如何看待张小敬和李泌

张小敬的地气和狠,李泌的深和纠结。

《长安十二时辰》张小敬虽然性格复杂,但是我却最喜欢这个角色,因为这个角色可以是既为自己活着,也为老百姓活着。

当他被选中出去办案时,第一件事就是大吃一顿,那个吃相才叫香甜,没有多少废话,先吃好喝好再说,然后再开始办案的征途。

十年西域兵,九年不良帅,狠辣毒绝,杀人无数。这是他人给的评价,但是他本性却是善良,只不过他的善良带着分明锋芒,有所为有所不为,这也是这个人物吸引人之处,包括当他出卖小乙时,他是比所有人都痛苦,但是没有办法,一个人的生命和百万人的生命相比,从理性角度上来只能选择后者,这是没有选择的选择,否则线索一断,在短时间内办案就不可能了。

这就是张小敬的狠劲。

李必的复杂性不亚于张小敬,但是李必的出发点在太子,在他的心目中维护太子是第一位的,百姓的生计是第二位的。

在李必看来,只要保住太子就能实现新税法,可以让国家强盛,他终究想要做的事是如何破案并为太子立功,所以当真正的矛头倾向指向老师和太子时,他的内心很纠结,这也是他在梦中与自己对话的那样:真相没那么重要。

若真的把林九郎杀死了,估计李必也是乐意见到的事,毕竟或这样太子可就少了一块心病了。

李必的深沉是他想得很远,在他看来只有上层建筑才能稳定好这个大好江山,从当今观点来看可能还有所欠缺,不过在封建王朝时代,这倒是一个共识了。

李泌,少年神童又身为四朝元老为何却鲜为人知

主要是因为他的宗教信仰问题。李泌笃信道教,与中国传统文人的儒家信仰格格不入。

李泌,近来通过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小说原著直接用了真名李泌,电视剧改为李必)被更多人广为所知。电视剧的拯救长安故事纯属虚构,但历史上的李泌做过的事情却一点也不比电视剧差。四朝元老、三朝帝师、布衣宰相,一生四落四起,多次为李唐王朝挽狂澜于既倒。

李泌,字长源,出自望族赵郡李氏,自小聪明绝顶,经史、诗书俱佳,自诩有王佐之才。开元十六年,李泌年仅六岁,玄宗闻其“奇童”之名,召入宫中,让时任首席宰相、中书令,也是武周时期的状元张说考他,出了一题“方若棋局,圆若棋子,动若棋生”,让他用“方、圆、动、静”四个字,也照这个样子赋句。李泌不假思索,张口就说:“方若行义,圆若用智,动若骋材,静若得意。”一时语惊四座,玄宗对他大为欣赏,赏赐财帛,命其父母好好培养。当时朝中名臣张九龄、张廷珪等都与李泌结成忘年交,称之为“小友”。

但是长大成人之后,李泌却无心功名利禄,追求黄老之学,常于嵩山、华山、终南山云游隐居(这就是电视剧中他一直手拿拂尘的缘故)。不过他依然心系天下,天宝中期曾上疏玄宗陈述朝政得失,这让玄宗想起了当年那个奇童,于是召其入京,担任翰林待诏,入东宫辅佐太子李亨。正是这样,李泌与李亨结下不解之缘。李亨尊其“先生”,对其教诲言听计从。玄宗也很欣赏李泌,想授予他正式官职(翰林待诏属于文学侍从,不算正式官职),受到李泌婉拒。当时,杨国忠专权,李泌不满,写了一首诗讥讽他,遭到杨国忠记恨,将其逐出京城。从此,李泌与李亨断了联系。

时间一下到了安史之乱爆发后,李亨在马嵬之变后与玄宗分道扬镳,北上朔方,在灵武即位。正值重整山河之际,急需用人,李亨派人前往嵩山寻访李泌。李泌见国难当头,毅然出山,星夜兼程赶到肃宗李亨身边。李亨对李泌的到来大为欣喜,“出则联辔,寝则对榻”,事无大小皆咨之,言无不从,至于进退将相亦与之议”。当时李泌虽是白衣,在李亨身边却是地位超过包括宰相在内的所有人。李亨当时的政策全都得到李泌的建议,为李唐王朝反攻叛军起到关键作用。

不过由于李泌没有官职,李亨一直想给他一个宰相头衔却被明确拒绝。李泌之所以一直不接受官职,正是想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改变玄宗一朝官员只求高官厚禄,不做实事,尸位素餐的状况。希望官员能更务实。但一直布衣出入皇帝身边显然也会遭人非议,无奈之下,李亨称李泌一直白衣在天子身边不便,希望他能穿上紫袍(三品以上高官服色),李泌应允,谁知李亨以他穿上官服为由顺势授予李泌侍谋军国、元帅府行军长史,让李泌推脱不得。侍谋军国是李亨苦心为李泌专设的职位,不是正式官职。至于元帅府是战时特别官署,享有当时最高权限。元帅由皇子兼任不会实际理事,长史作为元帅第一佐官,等于全权处理元帅府军政事务,享有最高权力。

李泌做这个元帅府行军长史也是非常称职,不仅李亨的各项军政方针都有李泌参与制定,更是在关键的问题上帮助李亨做出正确决策,比如元帅人选,李亨本中意第三子建宁王李倓,被李泌坚决制止,因为李亨长子广平王李俶也素有功劳,并且年长,是今后太子的不二人选,而一旦给李倓元帅之位,必然导致储位成为悬疑,大臣分派,皇子互相攻击,最后重演李建成与李世民夺位的悲剧。李亨经过李泌劝谏,深知其错误,李倓也感谢李泌没有让自己置于尴尬处境。此后李倓被张皇后诬陷谋反,被李亨处死。长安光复后,李泌也因受到张皇后和权宦李辅国的记恨,主动提出归隐衡山,临行前又向李亨引用高宗李治与武则天之子章怀太子李贤的《黄台瓜辞》(或为李泌自己编的),劝谏李亨不要再听信谗言害了李俶。李俶得以保全,最终即位成为唐代宗,改名李豫。

李泌离开长安后,并没有从此退出历史舞台。相反,每当朝廷需要他,他都会义不容辞,挺身而出。代宗初即位,励精图治,立刻召李泌入朝担任翰林学士,却因为李泌不肯依附宰相元载,被外放。元载获罪被杀,代宗再召李泌入朝,又被宰相常衮排挤,再次外放。但是,李泌身在外任,却依然对军国大事多有建议,太子李适也认其为师。

德宗李适即位后,发生泾原兵变,德宗仓皇出逃,李泌又一次临危受命,以左散骑常侍身份陪伴在德宗身边,帮助德宗镇压李怀光叛乱,为德宗稳固了与不少朝臣和藩镇的关系。并且亲往前线指挥了许多对藩镇的作战。后被调回朝中,担任中书侍郎同平章事,正式拜相,此后一度任独相(唐朝此类情况非常少)。

而当时,德宗朝中危机四伏。在军中颇有威望的李晟和马燧势同水火,叛乱似乎一触即发。李泌责无旁贷,在朝堂上当着两个大臣的面对德宗慷慨陈词,解除了德宗对他们的防备,也化解了二人心结。随后,李泌又化解了德宗想废太子李诵,改立舒王李谊的想法。稳定了朝廷内部。

对外,李泌提出北和回纥,南通云南(南诏),西结大食、天竺,对唐朝最大劲敌吐蕃进行围堵,力劝德宗与回纥修好(回纥曾侮辱当时身为太子的李适),促成两国和亲,回纥主动更名回鹘,驱逐吐蕃使节,向唐称臣。就这样,李泌联合四国围剿吐蕃的计划实施,连续被回纥、南诏攻击,吐蕃国力大大削弱,又连续被西川节度使韦皋击败,一蹶不振。但是李泌却没有看到这一切,已经骇然长逝。

李泌一生,肩负天下兴亡。但很多人根本没听过这个名字,说到唐朝宰相,都说房玄龄、杜如晦,要不就是姚崇、宋璟。再有张说、张九龄、李林甫、杨国忠。甚至牛李党争的李宗闵、牛僧孺、李德裕也都比李泌出名。究其原因,其实就在李泌的宗教信仰。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说:“泌有谋略而好谈神仙诡诞,故为世所轻。”《旧唐书·李泌传》的说法与之大同小异:“泌颇有谠直之风,而谈神仙诡道……故为代所轻,虽诡道求容,不为时君所重。”《新唐书·李泌传》说“(李泌)常持黄老鬼神说,故为人所讥切。”

所以说白了,就是因为李泌信仰道教,好黄老之学,与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相违背,尤其是南宋以后程朱理学兴盛,更是将之视为异端,也就不会对他多加赞扬了。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