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古代打仗的影视剧中,有的人身上中了一箭就死了,你认为一箭真的就能杀死人吗
- 北宋名相寇凖,下场有多凄惨
古代打仗的影视剧中,有的人身上中了一箭就死了,你认为一箭真的就能杀死人吗
我认为是可以的,比如在没有盔甲保护的情况下,利箭射在头面部、颈部或者胸腹部的某些位置,都能带来致命的伤害。
冷兵器时代,弩箭是最重要的单兵远程武器,制作简单,操作方便,作战的损耗成本很低,所以有很长的使用历史。
在集团作战时,集中发射大量弩箭,箭矢如雨,可以形成强大的火力压制,给对方造成巨大杀伤,同时摧毁对方的对抗意志。
另一方面,弩箭也可以造成精准的杀伤,达到一箭毙命的效果。
比如元末明初,至正二十三年四月,陈友谅率领几十万大军围攻洪都,朱文正、赵德胜等大将率军顽强守卫。
双方激战多日,有一天晚上赵德胜坐在城楼上指挥,被一支弩箭射入腰部,“镞入六寸”。利箭被拔出来,赵德胜自己叹息说:“吾自壮岁从军,伤矢石屡矣,无重此者。丈夫死不恨,恨不能扫清中原耳。”说完,赵德胜伤重而死,时年三十九岁。
按照《明史》记载,赵德胜被射中“腰膂”,也就是被射中了脊椎,一箭毙命。
明末清初,清军入川长途奔袭张献忠,事先挑选箭术高超的射手,用斩首战术,一箭射中张献忠的额头。但张献忠当时没有死,带着箭伤藏身在一处柴堆之下,被擒而处死。虽然不是一箭毙命,也使他丧失了战斗力。
《闻见近录》中说,宋太祖赵匡胤曾经宠爱一位金城夫人,有一次宫中宴会,宋太祖命令金城夫人去给弟弟赵匡义折一枝花,赵匡义等她走远,张弓搭箭,一箭把她射死。然后赵匡义翻身跪倒在宋太祖面前,哭着劝他为了社稷而自重。宋太祖没有任何表示。
这个故事还有不同的版本,真实性让人怀疑。后来到了太平兴国四年,宋太宗御驾北征,在高梁河大战中大败,宋太宗侥幸逃脱,腿上挨了两箭,无法骑马,只能乘坐一辆驴车潜逃。那以后,他的箭伤年年复发,宋太宗的死,据说也与这些箭伤有关。
有些箭伤不致命,但带给人的伤害非常大,特别是一些箭头残留在体内,或者嵌入骨头当中,过去的医疗水平有限,无计可施,让人生不如死。
有时,人们还会配制毒液,浸泡箭头,造成更大的伤害。
北宋名相寇凖,下场有多凄惨
简单来说,晚年被贬,客死异乡,就连归葬故乡都要等上十年。
寇凖即寇准,字平仲,北宋名相,他的一生,可以用一个字概括,那就是直。不论对谁,他都是直来直去的,包括皇帝。
小学课本上有一首寇准写的诗: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这一年,寇准只有八岁,但却养成了唯我独尊型人格,并保持了一生。
上面这首诗足以证明寇准的神童特质,再加上他出身书香门第,受到了良好的教育,自然不会出现伤仲永这样的悲剧,而是一路绿灯,20岁便考上进士。
寇准考中进士是在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980年),这一年的进士非常牛掰,出了很多大人物,被称之为“龙虎榜”。
苏易简榜中有登庸者四人:李沆、向敏中、寇准、王旦,其为参预及两禁以上者又数人,时亦号龙虎榜。——龚鼎臣《东原录》
这些人中,寇准是最为年轻的几个,本来年少有为,算是优势吧?可宋太宗偏偏喜欢年长的,认为他们持重,年轻人则太浮躁,年龄反而成了寇准的劣势。
有人劝寇准虚报年龄,寇准正色表示:“准方进取,可欺君邪”(我刚进门,怎么能欺君呢?)
这番话除了表现寇准的正直以外,其实还有一条,那就是自矜。寇准后来在自己的诗集里面就着重表现了这一点,他19岁前的诗作统统都标注了年龄,比如《寓居有怀》这首诗题目下的注是“时年十四岁”,19岁之后的就没有,简直是在坐等读者夸奖。
这个动作表现出了寇准爆表的自信,他相信以自己的智商,年幼成佳作,弱冠即登科,可以秒掉世上大部分人。他对于此是非常得意的,巴不得让人知道呢,又怎会故意隐瞒。
或许是宋太祖感受到了寇准的自信,选中寇准任大理评事,二十出头的寇准就此踏入仕途。
年轻人朝气蓬勃,自然胸怀大志,加上寇准也确实有才华,他的追求肯定是非常高远的,有多高呢?皇帝做不了,那就退而求其次,当宰相吧。普通宰相又太普通了,那就当个左右皇帝的宰相吧。
寇莱公澶渊之役,而能左右天子,不动如山,天下谓之大忠。——范仲淹
檀渊之役,的确是寇准一生中最为风光的时刻,他让宋真宗往东,宋真宗就得无奈往东,不管哄着骗着乃至要挟着都不是事,只要皇帝听话就好。看着比较反动,结果却是好评(大忠)。
其实别说宋真宗这根软葱,就是他老爹宋太宗,对寇准也是又爱又恨的。
在经过九年打拼后,寇准干了一件载入史册的事——摁皇帝。
一次奏事过程中,寇准进谏,由于忠言逆耳,宋太宗听了不爽,想走,寇准一看小样儿,踏步上前就抓住宋太宗的衣角,把他拉回来坐下,听自己把话讲完。更重要的是,宋太宗不怒反喜,夸赞寇准是自己的魏征。
上由是嘉之,曰:“朕得寇准,犹文皇之得魏徵也。”——《宋史·寇准传》
夸赞归夸赞,毛了也是会搞人的。寇准很快被升入枢密院,但他跟知院张逊发生了严重的分歧,以至于当着皇帝的面大吵,宋太宗很生气,两方全部贬斥。
不过没多久宋太宗就觉得灭了寇准感觉不对,又把他叫回来了。在寇准的建议下,宋太宗立赵桓为太子,也就是日后宋真宗。
从立储这点来说,寇准是坚定站在宋真宗这边的,宋真宗继位后,也有心拜寇准为相。谁承想,拜相没多久,寇准就“绑架”了宋真宗到澶州前线。
寇准在檀渊之役的表现可谓挽救北宋社稷于倾覆之中,要是任由宋真宗迁都,宋朝的未来可就是未知数了。哪怕在这个过程中寇准无数次强暴了皇帝的意志,但这个功勋还是永留史册,让他有了大忠之名。
可在大名之后,还有寇准自身的不足,他太过自信,或者说自负了。
通过对皇帝的气场碾压,寇准越发坚信“老子天下第一”,就连皇帝也得听他的,更别说那些大臣了,这也使得他刚愎自用、目中无人。再加上他心直口快,一张嘴不知道得罪了多少人,包括朝臣、后宫乃至皇帝在内,对他都颇为不喜,在这种情况下,寇准被贬,只是时间问题了。
寇准有一个宰相应有的胆识和气魄,却缺少一个宰相应有的气度和雅量,他狭隘而且偏激,讨厌的人他往死里踩,喜欢的人就各种提携。要命的是,寇准看人的眼光非常不准,他所亲善的都属于那种落井下石的小人,其中对寇准打压最狠的,就是丁谓了。
丁谓有才,却缺少一个伯乐,寇准就充当了这个伯乐,一手把丁谓栽培起来,然后被这头千里马给踢死了。
寇准看不准人,有人看得准,那就是被尊称为“圣相”的李沆,他当宰相时,寇准曾向他力荐丁谓。李沆没听寇准的,寇准追问原因,李沆认为丁谓不是久居人下之人,并笑着对寇准说:“以后后悔的时候,你会想起我的话的。”
寇准与丁谓善,屡以谓才荐于沆,不用。准问之,沆曰:“顾其为人,可使之在人上乎?“准曰:“如谓者,相公终能抑之使在人下乎?“沆笑曰:“他日后悔,当思吾言也。“准后为谓所倾,始伏沆言。——《宋史·李沆传》
寇准器重丁谓,丁谓开始也很敬重寇准,但他的性格就是善于逢迎。为了迎合宋真宗签订檀渊之盟(宋朝在军事优势下签订城下之盟)的失落感,丁谓和王钦若一起大搞祥瑞,劝宋真宗天书封禅什么的,每一次都是劳民伤财。
生性刚直的寇准对这种行为非常看不惯,还借此调侃丁谓。因为丁谓给宋真宗上报祥瑞的时候特别喜欢用仙鹤,寇准把他当成了一个梗,一次在官衙看到一群乌鸦飞过,寇准大笑道:“幸亏丁谓不在,不然就是一群玄鹤飞过了。”从此,丁谓就多了一个“美称”——鹤相。
丁谓资历浅,他知道在相位上待不久,就以退为进,推荐寇准为相,他当参政。在一次宴会中,寇准的胡子上沾了点饭菜,丁谓见了,连忙上前帮寇准清理,寇准笑道:“参政,国之大臣,乃为长官拂须耶?”这就是须拍马之溜须。
好心献殷勤却反被呛了一顿,丁副相瞬间黑化,开始为扳倒寇准做不懈的努力。
在政治诬陷这方面,丁谓是远胜寇准的,而且还懂得斩草除根。在把寇准和另一个宰相李迪排挤出朝廷后,丁谓还派使者给两个人各送了一把剑,让两位自行联系历史,效仿伍子胥、白起等先贤(自杀)。
李迪看到剑后,当场就崩溃了,真打算自杀,被儿子和门客们拦了下来。至于寇准,表现完全不同。
“中使承谓指,以锦囊贮剑揭於马前,示将有所诛戮状。至道州,准方与客宴,客多州吏也,起逆中使,中使避不见,问其所以来之故,不答。众惶恐不知所为,准神色自若,使人谓之曰:‘朝廷若赐准死,愿见敕书。’中使不得已,乃受以敕。准即从录事参军借绿衫着之,短才至膝,拜敕於庭,升阶复宴,至暮乃罢。”——《续资治通鉴长编》
寇准不是那么容易上当的,一看没有赐死的圣旨,自然不会自杀,在这个铁骨铮铮的宰相面前,皇帝的暗示全然无用。
寇准被贬的地点是雷州,也就是今天广东湛江的雷州市,位于祖国大陆最南端的雷州半岛,虽然在今天这里算得上风光怡人,但在宋朝,这里还是开发程度很低的蛮荒之地,寇准到任后连个住房都没有。
苦日子还是有些乐子的,很快寇准在雷州迎来了死对头丁谓,他被贬到了崖州(在今海南),比雷州更南更荒凉,而前往崖州必须经过雷州。寇准没去见丁谓,但给他送了一只蒸羊,丁谓感动不已,请求跟寇准见一面,却被寇准拒绝了。
不仅自己不跟丁谓见面,寇准还不准家仆跟丁谓见面,当时他的家仆商量着把丁谓揍一顿,寇准不许,把大门关了,算是为丁谓做的最后一件事了。
总的来说,寇准晚年的凄惨在于居所简陋、环境恶劣、没什么钱,尤其在跟寇准被贬前的奢华生活相比,落差更大。
寇准出身高门,20岁就中了进士,大半辈子都在当宰相、枢密使、节度使这种大官,再算上宋朝的超高俸禄,他就没缺过钱,他也非常乐意显摆自己的财力,生活过得非常奢侈,这方面,同时代许多诗人有作品描写,史书也有记载。
结果晚年悲剧了,被贬雷州,俸禄少得可怜,死后连料理后事的钱都不够。寇准于天圣元年 (1023年)九月病逝后,妻子宋氏带着灵柩返回故里,运到洛阳的时候没钱了,只好就地葬在洛阳。直到十年后的明道二年(1033年)十一月,宋仁宗下令将寇准灵柩归葬华州下邽(在今陕西)。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