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传》:于无声处听惊雷,于好书中碰撞思想~_鲁迅_记得_哲思

书名:《鲁迅传:于无声处听惊雷》

作者:刘小川

出版社:上海文化出版社&@博集天卷

作者说鲁迅先生是他的“幼儿学”是童子功,这么看来我们也算是从小学起,最早读的就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然后是《社戏》《少年闰土》《孔乙己》《药》……

记得百草园里的“人形”何首乌和雪地里捕鸟的场景,记得在瓜田里刺猹的银项圈少年,记得看社戏归来吃罗汉豆的画面,记得为他讲故事的长妈妈,记得捂住茴香豆说“多乎哉不多也”的孔乙己,记得刻在课桌上的“早”字……

刘小川先生以持续喷发的哲思去配合鲁迅先生的断想,并提出追问,关于生活、关于技术、关于文化以及他本人……他说作家中称得上思想家的,唯有鲁迅!

周家三兄弟都是20世纪颇有影响力的人物,书里还写了很多关于周作人的事,本来不了解,了解了以后反而不喜欢这个人了,娶了日本媳妇这没有什么,可以惯妻奢靡娇纵,后来竟然还做了汉奸!!!让人不能理解。

鲁迅先生的反封建反过头的地方,作者也不避讳的指出来,烧掉爷爷的两大叠日记本和皇帝赐封的两付诰命,单单是因为爷爷的日记本里记得都是关于姨太太的事吗?哼,性苦闷旷日持久。

鲁迅的彷徨,主要因为国家的屈辱,奇耻大辱。因为普希金改造了俄罗斯的语言,21世纪,跌入苦难深渊的俄罗斯重新崛起了……民族自信,首先要母语自信!所以鲁迅先生把汉字和汉语视为民族衰弱的病根。

他犹疑、徘徊,于是,他翻译,他写作,他在北京寒冷的冬夜里寻找火。他给学生讲课,既有宏阔的历史把握,又有微观的,不动声色的生动细节,他的课上只能听到笔尖与纸摩擦的沙沙声。

鲁迅很有钱,他的稿费好多,买了大房子,把母亲和弟弟们都接到北京,最后竟被弟弟一家挤兑走,住进了“”老虎尾巴”。他还接济别人,但你看看他上课时的样子,“常穿一件黑色的短短的旧长袍,臂弯上、衣身上打着惹人注目的补丁,皮鞋四周都缝补过。”

展开全文

中国古典文献浩如烟海,打得通是好汉,打不通则麻烦。哲思,血性,有助于打通。那谁能打通显而易见!

鲁迅不是哲学家,哲思却不断。就像海德格尔说,人活着,总会有哲思!作者在序言里说海氏名言,无知的我去搜索了海氏是谁,结果给我推送的都是微波炉[失望R]

未完不续了~都去看吧!!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