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鲁迅已经和许广平结婚了,为何朱安还一直呆在鲁迅的家里
- 鲁迅在其《纪念刘和珍君》那篇作品中,女师校长杨荫榆到底是什么样的人
- 杨绛的姑姑杨荫榆有哪些值得一说的故事
- 民国时期有哪些单身名媛
- 鲁迅为什么会写文章“痛骂”李四光李四光是如何回应的
- 中国第一位女师大校长杨荫榆有怎样的悲惨人生
- 鲁迅怼过哪些我们熟悉的文人
鲁迅已经和许广平结婚了,为何朱安还一直呆在鲁迅的家里
鲁迅在情感上,是个非常理智也非常克制的人。在他的生命中,先后出现过两个女人,一个是朱安,一个是许广平。
朱安和许广平,一个是逆来顺受的旧式女子,一个是有着强烈反叛精神的新式女子。
46岁,是鲁迅生活的分水岭。
在这之前,他是朱安一个人的丈夫。
在这之后,朱安依然是他的妻,但是和他生活的,却是许广平。
(鲁迅旧照)
对于46岁之前的婚姻生活,鲁迅曾对他的好朋友许寿裳说过一句话:“这是母亲给我的一件礼物,我只能好好地供养它,爱情是我所不知道的。”
是的,鲁迅和朱安的婚姻是在清朝还没有灭亡的时候举行的。
当时,婚姻仿佛是长辈们应尽的责任,全不由儿女做主。
鲁迅的家里虽然破败了,但在绍兴依然是体面人家。
而朱安虽然出身于小商人家庭,没有体面的家世,却在经济上较为宽裕。
用旧式的眼光来看,朱安也是无可挑剔的“好人家的女儿”,她善烹饪,会做女红,性格柔顺,不识字,小脚。旧式女子该有的优点,她一样没有落下,在鲁瑞看来,这样的女子做大儿媳妇,没有什么可挑剔的。
本来,鲁迅和朱安的婚期定在1902年冬天,也就是鲁迅从矿务学堂毕业的时候。
没想到鲁迅很会读书,居然考取了公费留学日本的名额。
对于朱安家而言,姑爷会读书,本就是件值得称道的事,又有机会去留洋,这无疑是增光加彩了。
因此,婚期就延后了。
在这之后,鲁迅只对朱安提过一个要求,就是放脚,到学堂读书。
不过,朱安觉得那不是“好人家的女儿”该有的德行,所以拒绝了。
(朱安旧照)
1906年,有传言说鲁迅在日本不光剪了辫子,还娶了日本女人,生了孩子。
鲁瑞虽说没受过教育,但华夷之防还是晓得的,剪辫子,娶日本女人,这种种传言让鲁瑞十分害怕,怕他辱没了清白的家族名节,所以称病,把他骗回来结婚,以击破那些越传越离谱的谣言。
被骗回来后,鲁迅“逆来顺受”地听从鲁瑞的安排,不光穿上了礼服,戴了一条假辫子,结婚仪式上,还很耐心地配合司仪,完成了冗长而枯燥的仪式。
然而,新婚当夜,鲁迅便睡在了母亲房中。
第三日,鲁迅便匆匆离家而去,又到日本求学去了。
显然,对朱安的冷遇是鲁迅对包办婚姻的不满,那么,他为何不在婚前抗婚呢?
鲁迅的好友孙伏园曾解释过鲁迅之所以没有抗婚的原因。
鲁迅早先并不相信精神生活,他认为救人应该从医,所以他选择了学医,并在学习的过程中受过严格的科学训练,在学习的过程中,鲁迅对精神生活是相当鄙弃的,因此他从没有考虑过什么是爱。
鲁迅的忽略精神生活的情况,让他对母亲强塞给他的婚姻没有反对,因为他认为那是对母亲“该尽的义务”。
直至举行婚礼后,鲁迅认为他的义务已经尽到了,所以他可以继续在外求学了。
至于朱安,鲁迅对她没有一寸感情,也并不觉得她的存在对自己有什么妨碍。
(右一为朱安)
鲁迅在回国后,也曾想和朱安离婚,结束名存实亡的婚姻。
但是,一方面作为媳妇,朱安侍奉鲁瑞多年,没有做过一点逾矩的事情。另一方面朱安若是离婚,于她的名声会有大碍,且她在离婚后很难有依靠,所以鲁迅在北京安定下来后,把她也带到了北京。
在鲁迅和弟弟周作人闹翻,搬到阜成门内西三条胡同之后,在安排朱安的去留问题上,他也曾问过朱安,是愿意回绍兴娘家还是怎么办?
朱安回答得很巧妙,老太太到哪,她就到哪。
其实直白地说,就是鲁迅到哪,她就到哪。
朱安的老实善良,还有她孝敬了鲁瑞多年,这在鲁迅看来,是恩情,更何况欺负老实人,也不是鲁迅的作派。
所以,鲁迅活着时,再没有想过要和她离婚,而是让她安安心心地住在家里,而供养她,则成了鲁迅的责任。
许广平和朱安是两个极端。
她出身于世宦大家,自幼便有一桩“碰杯为婚”的包办婚姻。
在她懂事后,听说对方家是横行乡里的土豪劣绅,便极力反抗,甚至还设法说服家人支持毁婚。
毁婚在当时是能惊动官府的事,对方又很不讲理,因此闹得很大,最后还是她的三哥实在看不下去,从中斡旋,又赔了不少钱,才好不容易取消了婚约。
许广平不仅对婚姻抗争,还在读书和缠脚上,都有过激烈地抗争。
抗争的结果让她不仅可以放脚,还能像男子一样读书。
许广平在读书和放脚两件事上的表现,显然很投鲁迅的脾气。
(中为许广平)
尽管许广平比鲁迅小17岁,但许广平那种敢于斗争的精神还是让鲁迅看到了一个他心目中理想的女性。
让鲁迅和许广平走到一起的,应该是北师大女校长杨荫榆。
在这之前,许广平主动写信给鲁迅,讨论的无非是文学及思想上的问题。
在鲁迅的鼓励下,许广平像一名迅速成长起来的斗士一样,写过不少揭露北洋政府阴暗面的檄文。
许广平的胆气让鲁迅非常欣赏,因此当许广平发生危险时,鲁迅为了保护她,不仅舍弃了教育厅官员的职务,及大学教授的职务,还挺身而出,和她站到同一阵线,甚至还让她住到家里避祸。
此后,在驱逐女校长杨荫榆运动中,许广平和鲁迅更像一对革命同志,他们并肩作战,相互鼓励,最终让北洋政府让了步。而杨荫榆也受舆论的压力,最终不得不辞去校长职务。
再说到两人的感情。
其实从一开始,许广平便占了主动权,她勇敢地给鲁迅寄出了第一封信,在经历了种种斗争后,两人不光是革命同志,彼此在精神上也更近了很多。
许广平在情感上的主动,最终让鲁迅坦诚地承认,许广平战胜了他。
这之后,鲁迅便搬离了西三条胡同,和许广平住到上海。
鲁迅和许广平的事情,朱安当然知道,但是她是旧式女子,因此能接受这种事情。毕竟在名份上,她是鲁迅的妻。
既然是妻,朱安留在鲁迅的家里,那自然是理所当然的了。
(参考史料:《三人行:鲁迅与许广平、朱安》等)
鲁迅在其《纪念刘和珍君》那篇作品中,女师校长杨荫榆到底是什么样的人
杨荫榆被鲁迅骂冤不冤?80年后,杨绛帮腔无效,徐志摩日记偷骂显事实
文人的刀笔,也就几毛钱的东西,可所谓“一字之褒荣于华衮,一字之贬严于斧钺”,是很可怕的。鲁迅自己说,“文人摇笔,能使人上天入地”,他与杨荫榆的恩怨也正是如此。
传为杨荫榆照片
1924年的春夏,他们这两人的短暂相遇,于鲁迅是“冤家路窄”:他一个人“骂”遍了整个民国,至此无非多加一人;对于杨荫榆而言,则可称“祸兮福依”:没有鲁迅,她的名字“杨荫榆”三字,或许早就被人忘得干干净净,哪可能闹得妇孺皆知,全中国中学生都知道有她这么一号主;但也正是因为鲁迅这位文坛大佬,写文章捎带了她几句,令她百年骂名至今难以洗刷。尽管,她本身也是后来另一位文坛大家杨绛的亲姑姑,后来也是由于痛斥日本人才死于非命的。
现在一般说法,二人结下深仇大恨,起因是杨荫榆当女师大校长期间,因为压制学生搞“恶婆婆”那一套,在校老师鲁迅等闻声拍案而起,公开明确表态支持学生“驱杨”,才导致的死结。实际上,从现有材料看,其实从杨荫榆掌校第一天开始,鲁迅心底就有意见,只是引发不发罢了。所以,1924年的女师大风潮时间,鲁迅是出于公义,但坦白讲也有私怨在。
现苏州庙堂巷22号,杨荫榆故居
这私怨的源头来自女师大原校长许寿裳被“夺权”。我们知道,“国立女子师范大学”1924年成立,由原先的国立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女高师)“升级”而来。1923年,身为民国教育部高级公务员的鲁迅,本在北大、北师大等校兼职得好好地,之所以会接受女高师这偏远小学校的邀请任教,最主要的原因在于,聘请他的女师大校长,就是他一生中最铁的哥们许寿裳。许寿裳是赤手空拳到此主政的,兄弟等好友也有义务帮忙。
可问题在于,好事多磨好景也不长:几个月后的1924年2月,当时臭名昭著的政客彭允彝,百般钻营下当上了教育总长,加上有人从中挤兑,许寿裳遂愤而辞职。那时的鲁迅,正跟二弟周作人闹翻不久,举债买的砖塔胡同房子,是他一生中经济最紧张的时段,自然没办法跟着拂袖而去,只能眼睁睁看着好友被逼走而爱莫能助。而这位暗中挑唆、阴损使招,进而取代许寿裳校长职务的人,不是别人,正是杨荫榆。
1909年日本东京,鲁迅与许寿裳等
所以,鲁迅在给友人书信中,才会暗示说,有人用不光彩的手段谋取了女师大校长一职。可以想见,即便没有学生起而驱杨,鲁迅们也都会明里暗里抵制。更何况,那时正好40岁的杨荫榆,本平平无奇一教师,竟然破天荒地当上了大学校长,春风得志之日,对待学生确实不得人心。
于是,这两个同样执拗性子的江浙人,因为学生们的闹事,各自走上前台短兵交接。神仙掐架,瓜众欢腾,站队网友至今都吵个不停。
文字骂战,当然是没人可以赢得了鲁迅的。从章士钊到林语堂到施蛰存,哪位不是一等一的文章高手,可敢接仗者,无不丢盔弃甲落荒而逃屁滚尿流。
女师大旧址
更何况,杨荫榆学的是西方教育理论,写文章是不行的,留下的几篇文字都是陈词滥调的“八股”,不说和一字褒贬都如雷霆万斤的鲁迅比拼了,连侄女杨绛的功力都达不到百分之一,如何招架?原本光鲜无比的“民国首位女大学校长”杨荫榆,从此声名狼藉。
鲁迅对杨荫榆的打击,绝对是具有摧毁性质的,使她从此身败名裂,与“反动”一词有了洗脱不净的干系,即便是日后因痛骂日寇而捐躯,也长期得不到舆论同情。这起事件后,她不仅背上了“专制魔君”、“教育界蟊贼”、“女性压迫者”骂名,直接影响也至少有二:
1,不久之后,就被迫辞掉了女师大校长职务,羞愤出京,跑回苏州赋闲;2,她堂堂一个留日本科生、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硕士,竟长期找不到工作。待业4年后,她好不容易托关系“降尊纡贵”在苏州女子师范学校教点公共外语,学生们也公然鄙视她、抵制她。
杨荫榆晚年任教之地
那时的《苏州日报》文艺副刊,是鲁迅的学生,听闻此消息后还特意组织人写文章,想把她彻底驱除出中国教育界。“女汉子”杨荫榆,余生在苏州,过得也是狼狈不堪,整日如履薄冰。直到2000年前后,已过去80来年了,其侄女杨绛写文章,虽然意在“洗冤”,可也得写的影影绰绰小心翼翼,不敢明目张胆“翻案”。
对于近100年前的这桩冲突,如今的人们,回过头看,对杨荫榆是有很多同情的,认为她的初衷并无啥大错,只是处理方式欠妥:当时的女师大,女学生受到国破家亡的刺激,也喜欢到街上参与示威。杨荫榆作为一校之长,反对女学生们过度分心,一再强调校风校纪,阻扰她们课间到外面去,当劝阻无效时甚至动用了军警制止,还要开除国文系三位带头女生(其中有许广平),从而使得对抗骤然升级,独开招怨之门。
3年后的鲁迅与许广平.鲁迅对杨的多数恶感,其实来自许广平的讲述
这就是女师大风潮的前因后果。从现在看,她与鲁迅的冲突,其实主要就是治校理念与管制方式的理解差异,是以当时的教育界也有很多人支持她。
从现在看,若要公平论定是非,这两位在历史走道狭路相逢的冤家,似乎都得“各打五十大板”:
杨荫榆动用军警,治校不当,将女学生当媳妇一样管,被骂理所当然;鲁迅爱护学生是打抱不平,可一味地偏袒闹事学生,而且人身攻击人家“寡妇”等等,这刀笔抡下来太狠,明显也是偏激了。更何况,这里面也有私人情感左右:他最好的朋友校长职务被抢,热恋中的女友要被开除,罪魁祸首都因杨荫榆。
杨绛
至于说,现在很多人好搞翻案文章,拼命为杨荫榆叫屈,甚至把她形象重塑得无比高大上,以此贬低、踩踏鲁迅,其实大可不必。至少,从现有材料看,杨荫榆在执掌女师大期间,确实很多做法都是不堪的,弄得学生们天怒人怨要驱逐不是无端获咎。她这个人,似因常年独居,言行上确实不免乖戾。女大学生们背地里嘲为“恶婆婆”,刻薄有因。
比如,在这些年渐为人知的《徐志摩日记》里,可知早在1919年8月18日,徐志摩眼里的杨荫榆,予人观感就很差,温和如徐公子都忍不住骂她“放毒”,到处给人“洗脑”云云,可谓深恶痛绝。杨绛日后写《回忆我的姑母杨荫榆》,把杨荫榆说得如何如何爱护学生,亲亲不相隐之下,这种“洗白”是很乏力的。
早先在日记偷骂杨荫榆,事发时帮着说话的徐志摩
至于说,后来传言,杨荫榆为保护苏州女学生,勇敢跟日寇叫板,被枪杀于苏州桥下云云,现在看知情者近年披露的证据,显然也系误传。她死于日寇没问题,但动机只是为讨要回自家被“借走”的家具而已。她是“女汉子”,可说不上是“烈士”。即便是,也是一码归一码。不能说她是大义凛然的义士了,就可以反推她当年什么言行都是对的。
只是说,适当地“缓颊”,是迟到但正当的:杨荫榆尝得到了她应有的苦果,终身臭名远扬;而鲁迅先生无意中的过火情绪,世人则缺乏省思。各位看官,我要真诚求教:再伟大的人物,也不是口含天宪,事事句句都属真理不是?
杨绛的姑姑杨荫榆有哪些值得一说的故事
1.是我国较早出去的女留学生,且回国后长期办教育,有一定贡献;
2.在刘和珍等当学生的时候,她是该校的领导,在鲁迅的文章中,她是作为不保护学生的不作为领导的代表;
其他,很多,有兴趣的可以继续翻翻。
民国时期有哪些单身名媛
民国时期,是单身又是名媛的当推吕碧城,她冠盖群芳,堪称民国第一奇女子。她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1883年,吕碧城生于徽州一个书香门第,自幼聪慧过人。7岁时,已经能作大幅山水画,且笔墨淋漓、酣畅,在词赋上也有突出的才华!这?评论:“工诗文,善丹青,能治印,并娴音律,词尤著称于世,每有词作问世,远近争相传诵。”。
1903年,袁世凯以直隶总督的身份兴办天津女子学堂,芳华正茂、年仅20岁的吕碧城产生了去天津城内探访女子学校的念头。但遭思想陈旧的舅父管制与责骂,但由于年轻气盛的吕碧城对外面精彩的世界充满了强烈的向往,她第二天就想方设法地只身“逃登火车”,直赴天津。身为富家千金,如此独自出远门,算得上是惊世骇俗是举动。
《大公报》总经理英敛之曾读到吕碧城的一封长信,对其文采备加称许,见到她后,更是欣赏她的机敏、才华和胆识。就聘请她做了《大公报》的见习。这给她提供了机会,此后,她在《大公报》上发表了大量作品,包括诗词和政论文。使她在京津文化圈中声名鹊起、迅速走红。
吕碧城?了新思维,计划办女学。英敛之也以行动表示支持,还介绍她与梁士诒(袁世凯的重要谋士)等当时的名流相识了。1904年9月,“北洋女子公学”成立,吕碧城任总教习和监督,当时,她只?23岁。透过历史的雾霾,我们发现:吕碧城是近代中国最早身体力行于女子教育、并且获得的职位最高的女性!连邓颖超、许广平等热血女青年,都听过吕碧城的课
吕碧城一路走来都?英敛之相伴,自然对他心存感激。两人也维持了较好的关系,甚至坊间流传二人会拉埋天窗。但到筹办女学堂时,两人渐生矛盾。至1908年9月13日,两人从此绝交(英敛之日记所写)。
吕碧城才情出众,美貌惊人,时尚而前卫,各方面都出类拔萃,自然引人瞩目。著名翻译家、新法家代表人严复盛赞她“高雅率真,明达可爱”,而著名女作家,后来敢于痛骂鲁迅先生的苏雪林士则大方地夸她“美艳有如仙子”。由于天生丽质,她成为诸多名流、雅士追慕的对象。这包括著名诗人樊增祥、易实甫,李鸿章的侄儿李经羲、甚至袁世凯的公子袁克文也为之倾倒过。但这些人都入不了吕碧城的眼界,她的追求是很高的。
听吕碧城自己说:“生平可称心的男人不多”。她惋惜梁启超早有家室,汪精卫又太年轻。汪荣宝人不错,但也已结婚;“张謇曾给我介绍过诸宗元,但年届不惑,须眉皆白,也太不般配”。风姿绰约的吕碧城内心择偶标准弥高,这缘于她自身的优秀!“不在钱多少和门第如何,而在于文学上的地位,因此难得合适的伴侣。”。显而易见,在文学方面,对方能与自己相提并论是她的要求的一个条件。
当时,人们对她的文学作品评价很高,认为她方方面面均可与李清照齐肩!再加上她自心高气傲,不肯委屈自己迁就别人。所以才华横溢、姿容优雅的吕碧城终身未婚。
民国成立后,吕碧城应袁世凯的邀请,担任过总统府机要秘书。时日不长,便辞职迁居上海,加入了南社。在繁华的十里洋场,她曾同海外巨商进行股票角逐,赚了个盆满钵满,成为上海滩的富豪。牛逼吧,似乎,她独天独厚,总能心想事成!后来,吕碧城还以上海《时报》特约记者的身份单独赴美~先在哥伦比亚大学旁学,继而游览了欧美,最后定居在瑞士美丽的日内瓦湖畔。并皈依佛门,成为很独特的在家居士,法号曼智。
1943年,吕碧城因病逝世于香港,享年61岁。依她的嘱咐“遗体火化,把骨灰和面粉为小丸,抛入海中,供鱼吞食”。如此特立独行,真是名媛中的翘楚了!
鲁迅为什么会写文章“痛骂”李四光李四光是如何回应的
现在我们很多人对鲁迅先生的印象仅仅停留在初步的影响中,只知道他爱骂人,骂过很多人,但是究竟为何而骂,是对事还是对人,没有一个很明确的结论。
笔者在这里说说鲁迅和李四光的故事。
鲁迅先生与李四光的争执,起源于“女师大风潮”。
当时李四光任北京大学教授,在“女师大”风潮中,他加入了陈西滢(即陈源)的“国立女子大学后援会”,支持章士钊、杨荫榆等人。
【李四光】
1926年1月的《晨报副刊》上,刊登了一封陈西滢给徐志摩的信,信上说,李四光是他们认识的一个最纯粹的学者,当时国立京师图书馆让李四光担任副馆长,但是北大的规矩是不能兼差的,李四光为了去担任副馆长,就向北大校长告假一年,期间不拿薪水,可是鲁迅却一再说“北大教授兼国立京师图书馆长月薪五六百元的李四光”。陈西滢言下之意,就是鲁迅冤枉了李四光。
【陈西滢】
关于李四光兼职的事,鲁迅是之前在《“公理”的把戏》一文里提到的,1925年12月,陈源、李四光等人组成了“教育界公理维持会”,这个组织的目的是赞成章士钊成立女子大学,反对女师大复校,压迫进步女学生和教育界人士,这个组织即后来的“国立女子大学后援会”,该组织随即发函,对支持女学生的教职工进行公然侮辱,说北大教员充任女师大主任,实属违法。
对此,鲁迅予以了驳斥,鲁迅身为“女师大维持会”成员,也是女师大的教员,他写文说明了所谓“后援会”的成员与杨荫榆的关系,并且举了李四光作为例子,说杨荫榆曾经开车邀请李四光去看戏,并说李四光的图书馆馆长为“后援会”成员推荐,同时担任北大教员。鲁迅以此说明“后援会”成员自己也不能守规矩,又有什么资格说别人不能兼职呢?
并且鲁迅在之后的《不是信》文中指出,告假是告假,辞职是辞职,不能说不拿薪水就不是北大的教员了,也就是说,虽然李四光告假了,但仍是北大教员,担任馆长依然是兼职,那么按照“后援会”的要求,也可以算是违法了。
要注意的是,鲁迅举出李四光为例,并不是针对李四光,而是为了说明“后援会”所谓“兼职违法”的说法是彼此彼此,没有什么可说的,而且鲁迅先生对李四光的批驳,主要是针对他站在了进步学生的对立面,支持章士钊杨荫榆等人。
【章士钊】
鲁迅先生也知道,李四光是科学家,平时很少和别人斗争,所以只是点到即止,并没有像批判陈西滢那样不留情面。
但是李四光显然并不领情,在陈西滢发表了第一篇给徐志摩的信之后,1926年2月3号,《晨报副刊》又发表了李四光和徐志摩的通信。李四光在信中批判了鲁迅使人“无故受骂”(看上文,他的受骂可以说并非无故,参与政治斗争哪里还能独善其身),并且感慨“指导青年的人,还要彼此辱骂”,可以说非常鸡汤了,徐志摩就在回信里讲,要让他们“带住”,不许再互相攻击了。
【徐志摩】
徐志摩的话看起来是很有道理的,也很公允,但是实际上是在拉偏架。因为《晨报副刊》先是刊登了陈西滢对鲁迅的指斥,紧接着又刊登了李四光对鲁迅的指斥,骂完了之后,徐志摩才说,你们几个不许再骂了,等于鲁迅白白挨了两篇的骂。更别提就在上个月的1月30号,徐志摩和陈西滢两人在《晨报副刊》上已经把鲁迅骂得体无完肤了,这时候跑出来装和善,不嫌太迟了吗?
【鲁迅】
当然鲁迅先生岂是好惹的,你《晨报副刊》不刊登,还怕没有别的地方刊登吗?于是就在这个月的7号,《京报副刊》刊登了鲁迅先生的《我还不能“带住”》的文章,摘录如下:
中国的青年不要高帽皮袍,装腔作势的导师……倘有戴着假面,以导师自居的,就得叫他除下来,否则,便将它撕下来,互相撕下来。撕得鲜血淋漓,臭架子打得粉碎,然后可以谈后话。真是痛快淋漓,这所谓的导师,针对的是哪些人,不言自明。
当然啦,我们也必须明白,一是鲁迅先生的论断只是一时的,并不是所谓的“盖棺定论”,不是说经过鲁迅先生一骂,这个人就万劫不复了,就被钉上耻辱柱了,因为人是会变化发展的。
鲁迅先生仅仅只是评价此时的某人的一个方面,并不涉及“以后”的某人,以及“其他方面”的某人。鲁迅先生痛骂过陈源,可也肯定陈源的部分成绩。他对其他人也是如此。
其次,鲁迅先生骂了此时的某人,这个某人以后的变化与鲁迅先生的骂是不相干的。
有些人因为李四光先生的地质学对新中国地下资源开发的贡献很大,就说鲁迅先生当年批评他是不应该的,这种逻辑显然是不能成立的。
我们不能因为某人后来做了好事就否认他之前的错误,也不能因为后来做的错事而否认之前做过好事,人毕竟是复杂的。
中国第一位女师大校长杨荫榆有怎样的悲惨人生
杨荫瑜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性大学校长,做过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校长,后因女师大学潮事件而去职。
杨荫瑜之所以被世人所知,主要是因为鲁迅的缘故。
杨荫瑜出身于江苏无锡一个书香之家,她有个侄女后来非常有名,名字叫杨绛。也就是说,杨绛的父亲是杨荫瑜的哥哥。1979年冬,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为调查清末同盟会等革命团体的情况,请杨绛写一写她父亲杨荫杭的简历及传记资料,同时还提出了另一个要求:“令姑母杨荫榆先生也是人们熟知的人物,我们也想了解她的生平。荫榆先生在日寇陷苏州时骂敌遇害,但许多研究者只知道她在女师大事件中的作为,而不了解她晚节彪炳,这点是需要纠正的。如果您有意写补塘先生(杨荫杭字补塘)的传记,可一并写入其中。”
杨荫瑜的侄女杨绛
通过杨绛先生的文章,我们了解了杨荫瑜早年的情况。杨荫瑜与那个时代的大部分女性命运相同,遵父母之命与同乡蒋家少爷订了婚,当时只求门当户对,并不知对方的底细,结婚后才发现新姑爷竟然是个傻子。最后,性格倔强的杨荫瑜与蒋家撕破了脸皮,退婚回到了娘家。
杨荫瑜后来先后留学日本和美国,一生未婚。从美国回国后,杨荫瑜1924年初担任了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校长,当时教育部国务鲁迅也在女师兼职,与女师大的学生许广平恋爱。而杨荫瑜整顿学校纪律,准备开除以许广平为首的几名学生,女师大部分学生发起了驱杨运动,女师大学潮由此而发。在此次风潮中,鲁迅理所当然站在了学生一边,对杨荫瑜口诛笔伐,称其为“寡妇”和“广有羽翼的校长”,杨荫瑜由此称为鲁迅笔下的镇压学生运动的学阀、北洋军阀的帮凶,面目狰狞,令人厌恶。
其实真实的杨荫瑜并非如此,她是一位严谨的教育家,鲁迅对她的评价显然有失公平。女师大事件后,杨荫瑜辞职回到苏州,与兄长杨荫杭一起居住,先后在苏州女师和东吴大学教书,深受当地士绅和百姓尊重。日军占领苏州后,到处烧杀掠夺,无恶不作,杨荫榆看不过去,于是便找日军头目理论,竟然被日军枪杀——据杨绛回忆,这一天是1938年1月1日。
鲁迅怼过哪些我们熟悉的文人
不得不说,鲁迅先生是个怼人的奇才。
鲁迅一生“横眉冷对”,怼人无数。其中,有名人大腕,也有无名小卒。前者,如梁实秋,曾翻译《莎士比亚全集》的著名学者,因双方在文学的阶级性上有分歧,鲁迅便怼其为“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
再就是杨荫榆,杨绛的姑母,这是中国第一位女大学校长。有人说鲁迅怼杨荫榆,是杨荫榆作为女大校长,为保护女弟子的利益,极力反对师生恋,反对男老师找女学生,而这恰好戳到了鲁迅的软肋。杨女士该不该怼,原因很复杂,历史自有公论。但杨女士是一个很有民族气节的人,这是不争的事实。她对日军的暴行十分不满,曾多次到日本领事馆抗议,后被日军枪杀于苏州河,连命都丢了,已经很说明问题。
另一个被怼的大咖就是胡适了,这俩人关系本来十分融洽,堪称好哥们儿,而且都是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后来由于三观不合,鲁迅主张文学革命,胡适主张文学改良,终于分道扬镳。鲁迅曾多次痛骂胡适,但胡适却从不还口,这也算是奇事一桩了。至于远看像什么、近看像什么的那场嘴仗,人尽皆知,在此不说也罢。
此外,鲁迅所怼的小人物,就是“哀其不幸、怒气不争”的阿Q们,他们骨子里的劣根性,谁又说不该怼呢?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