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君说
“耕云播雨”,原意是指控制降雨,改造自然。但在现实中,我们不能随心所欲改变自然,只能“影响”。
拿降雨来说,科技做不到“无中生雨”,只能在合适的天气条件下人工增雨。这就是人工影响天气,除了增雨,防雹、消云减雨、消雾、防霜冻等都属于人工影响天气的范畴。
去年“耕云”计划收官,为应对越来越剧烈的气候变化,今年中国气象局又出台“播雨”计划。
近日,中国气象局出台《人工影响天气“播雨”减灾行动计划(2023—2025年)》(以下简称“播雨”计划),明确未来三年人工影响天气高质量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进一步提升业务能力和水平,加快推进人工影响天气工作转型发展。
人工影响天气能发挥什么作用?“播雨”计划的目标是什么?
对此,中国气象局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司副司长王亚伟进行了解读。
2022年8月27日,3架国家级高性能增雨飞机开展联合增雨作业。中国气象局供图
一场及时的人工增雨,可给农作物解渴、给水库补水、给森林灭火
当前全球气候变暖正在加速演进,气候系统更加不稳定,近年来我国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频率高、影响范围广、极端性强。我们如何应对越来越剧烈的气候变化?
人工影响天气是答案之一。
2022年,1961年以来最强高温“炙烤”我国,在烈日炙烤下,全国降水总体偏少,长江流域“汛期反枯”。其间,人工增雨发挥了重要作用。南方在自然降雨和人工降水的共同影响下,旱情得到了缓解。
2022年7月至11月上半月,长江中下游及川渝等地持续高温少雨,遭遇夏伏旱连秋旱。长江流域中旱以上干旱日数77天,较常年同期偏多54天,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多。
展开全文
2022年8月18日,中央气象台与国家气候中心联合发布了气象干旱预警,这也是自2013年以来,我国再次启动气象干旱预警,预警时长达79天。
2022年10月19日,全国气象干旱综合监测图。中国气象局供图
人工增雨需要在合适的天气条件下进行,气象部门紧抓关键时期,适时开展人工增雨。
2022年8月24日,湘鄂赣粤桂闽黔滇陕川渝浙苏皖14省(区、市)中旱及以上气象干旱面积达到峰值。
8月25日,中国气象局派出两架大型无人机在四川北部、东南部区域实施人工增雨作业,缓解旱情;
8月27日,3架国家级高性能增雨飞机分别从河南、湖北、陕西起飞,在丹江口水库汇水流域开展大范围跨区域空地联合增雨作业。
2022年11月26日起,今冬以来最强寒潮自西向东影响我国大部地区,借此“天时”,南方多地开展人工增雨作业,截至30日,安徽省共组织实施地面人工增雨作业53点次,累计增雨4536万吨,气象干旱基本解除。
2022年11月28日,浙江省金华市磐安县气象局开展人工增雨作业。中国气象局供图
在贵州省遵义市,当地茶叶产区也在等这一场酣畅淋漓的雨,11月28日晚,凤冈县气象局开展人工增雨作业,作业后降下“甘霖”,茶叶得以“解渴”。让水库增蓄“畅饮”、给森林“灭火”,一场及时雨,能解决很多问题。
江西省气象局发布统计数据,为应对干旱,2022年江西省共开展人工增雨作业2769次,累计增加降水量约21.53亿立方米。
“耕云”又“播雨”,计划到2025年基本形成全方位的人工影响天气新型工作体系
不只增雨,防雹、消云减雨、消雾、防霜冻等都属于人工影响天气的范畴,目的是避免或者减轻气象灾害。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人工影响天气工作。
三年前,《人工影响天气“耕云”行动计划(2020—2022年)》(以下简称“耕云”计划)提出目标,计划人工影响天气研究型业务基本形成,安全综合防范能力显著提升,人工增雨(雪)影响面积达到520万平方千米以上,人工防雹保护面积稳定在50万平方千米以上。
2022年是“耕云”计划收官之年,今年,中国气象局出台《人工影响天气“播雨”减灾行动计划(2023—2025年)》(以下简称“播雨”计划),明确未来三年人工影响天气高质量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进一步提升业务能力和水平,加快推进人工影响天气工作转型发展。
同时,国务院印发了《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年)》,进一步明确新形势对人工影响天气高质量发展提出的新要求:提升人工影响天气能力,编制和实施全国人工影响天气发展规划,加强国家、区域、省级人工影响天气中心和国家人工影响天气试验基地建设。发展安全高效的作业技术和新型作业装备,提高作业水平,健全工作机制,加强安全管理。
2023年,综合防灾减灾救灾、粮食安全、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国家重大活动、重大突发事件应急等,对人工影响天气的需求更加迫切,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对此,“播雨”计划提出未来三年工作目标:到2025年,基本形成规范高效、技术先进、安全可靠,多领域、多种类、全方位的人工影响天气新型工作体系。集约高效、国省联动的精准作业能力明显增强,流程清晰、客观定量的效果评估业务基本建立,先进高效、安全可靠的装备弹药及其全链条监管能力显著提升,聚焦核心、内外协同的科技创新水平不断提高,职责清晰、管理规范的支撑保障能力持续加强。
未来三年,将在西南、华北、东南区域重点打造7个试验示范基地
近年来,人工影响天气事业发展的确取得了长足进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中国气象局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司副司长王亚伟表示,发展中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如保障国家重大任务的能力不足;“五段”实时业务质量仍有短板;科技支撑能力急需提升;装备现代化建设和安全管理仍有较大差距;客观化追绩问效、定量化效果评估机制有待加强等。
为落实好未来三年工作目标,王亚伟介绍,未来将聚焦国家战略,围绕粮食主产区、“三区四带”重点生态区、重大活动和重大应急需求,完善作业飞机布局,优化人工影响天气试验示范基地规划和布局。形成高低空搭配、覆盖面广、机动性强的空中作业力量,增强在各种条件下的人工影响天气保障能力。在西南、华北、东南区域重点打造7个试验示范基地,鼓励各地根据本地需求建设人工影响天气试验示范基地并开展研究试验。加快推动人工影响天气观测融入全国综合气象观测站网统一设计与管理。
另外,针对当前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的短板和不足,“播雨”计划提出精准作业、效果评估、安全监管、科技创新和支撑保障等五方面能力提升行动,作为今后三年的重点任务。王亚伟表示,气象部门将充分发挥部门间合作机制作用,积极争取相关部门、地方政府支持,形成工作合力;从制度、规划、科技、人才、投入等方面提出实质性举措,确保“播雨”计划各项任务落地落实。
记者/王景曦
编辑/唐峥
校对/卢茜
运营编辑/刘茜贤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