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巾帼科技人物】牛力立:加强薯类研究 让地下长出“金果果”_安顺市_紫云_马铃薯

贵州省妇联组织开展贵州省巾帼科技人物宣传工作,得到有关部门、省内科研院所、高校、科技型企业和相关组织机构的积极支持和推荐。

讲好科技创新故事,展现巾帼科技力量。首批贵州省巾帼科技人物与大家见面了。

人物名片:牛力立现任安顺市农业科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先后获得了“全市优秀共青团干部”“全省优秀共青团干部”“安顺青年五四奖章”。 2018年、2019年连续两年被中共安顺市委表彰为“全市脱贫攻坚优秀共产党员”;2021年荣获“安顺市五一劳动奖章”;2022年荣获第22届“贵州青年五四奖章”。

深挖地方特色 攻克产业技术瓶颈

2月9日下午,安顺市农业科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牛力立,正在国家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安顺综合试验站忙碌着,计划为西秀、关岭等5个县区的10余个乡镇示范基地推广马铃薯、红芯薯栽培技术。

今年37岁的牛力立,大学攻读专业为园艺方向,主要学习农作物栽培方面的理论。大学毕业后,于2008年12月考聘到安顺市农科院工作,将所学知识服务于“三农”。

为了农村地区的农业产业发展,让种植户的农特产品提质,增加农户收益,带动一方群众致富,牛力立奔走在田间地头,认真开展马铃薯、甘薯、生姜等农作物的研究与示范工作,将新品种、新技术送到了田间地头,攻克地方特色产业技术瓶颈。

在研究创新过程中,牛力立敢于吃苦,敢于实践。她先后主持或作为主要完成人参加了国家、省、市项目10余项,制定了贵州省地方标准5项,获得了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为深度贫困县及极贫乡镇制定农业产业规划2个,参加撰写了著作3本,获得国家专利3项。

展开全文

牛力立奔走在田间地头进行研究

科技转化让地下长出“金果果”

“研究的成果需要转化为实体经济,让地下长出‘金果果’,为农业产业发展带来实实在在的效益,为群众带来真金白银,带动一批群众走上致富路,让群众享受科技创新带来的实惠。”

牛力立作为“安顺市薯芋科技创新人才团队”的领衔人,带领团队以科研服务产业为导向,积极申报项目,开展薯类作物新品种的选育、筛选,新技术的集成。她积极投身于脱贫攻坚及乡村振兴。每年在春风行动、夏秋攻势等关键时期,开展马铃薯、甘薯等作物的相关技术培训20余次,累计培训基层农技人员744人次、种植大户64人次、农民4359人次,将科技和种子一起送到田间地头。

加快科技创新、攻克产业瓶颈,牛力立主持了省科技厅《紫云红芯薯安全贮藏及加工关键技术研究》、省质量发展项目《紫云红芯薯品质提升关键技术集成与应用》、安顺市科技计划《安顺市薯芋科技创新人才团队》《安顺市现代种苗工程技术中心》等项目4项。作为主要完成人参加完成了《国家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安顺综合试验站》《食用百合脱毒快繁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应用》等国家、省、市级项目10余项。

“以前,当地农户种植马铃薯、红芯薯都是自留种,相同的品种连续在同一块地里种植,种出的产品容易发生病虫害,产量不断下滑,农户的收益持续减少。”牛力立对记者说。

针对紫云红薯常年自留种繁殖导致病毒积累、种性退化、品种混杂、产量和品质逐年下滑的问题,牛力立带领团队对紫云红薯进行脱毒改良及提纯复壮,获得了脱毒红芯薯苗,建立了种薯繁育体系,每年可为紫云自治县提供脱毒试管苗5万余株,为实现标准化、产业化发展创造了条件。

通过专家测产,创新后的脱毒红芯薯比当地常规薯种植增产了20%以上。此外,牛力立团队指导国家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安顺综合试验站联合安顺碧惠、紫运薯来食品有限公司等企业成功申报了省科技厅项目,开展了紫云红芯薯安全贮藏与加工关键技术攻关,研发了红芯薯片、薯干等产品,带动红芯薯产业的健康发展。

牛力立正在开展农产技术服务

科技带动薯类产业健康发展

“要壮大一方农业经济,只有创办示范基地,服务地方产业。”牛力立深知农业科研必须与产业需求相结合才能更好地服务地方产业。作为国家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的核心团队成员,以“科研示范基地+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筛选出新品种及集成的早熟马铃薯高垄双行覆膜盖土抗旱综合增产技术、山区马铃薯小型机械化配套种植技术、山区幼龄果树套种马铃薯栽培技术、马铃薯早疫病综合防控等实用技术,因地制宜地在安顺市镇宁、普定、西秀、关岭和六盘水盘州市5个县(区)的10余个乡镇进行了示范推广,累计示范面积1.5万余亩,平均每亩增收673-1540元,辐射带动30余万亩。

通过薯类科技创新,有效解决了安顺地区和盘州地区薯类作物品种单一、栽培技术落后、农民收益低的问题。

多年来,牛力立在科研和事业方面获得双丰收。作为安顺市农业产业团队服务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农村产业革命蔬菜产业专家团队紫云组组长的牛力立,多次带领团队深入产业一线调研,开展农产技术服务。在推广服务中,结合安顺市产业需求,积极帮助深度贫困县及极贫乡镇制定产业发展规划,主持编制了《2017-2020紫云红芯红薯产业发展规划》,为产业脱贫工作及农业产业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杜高富

编辑 徐微微

二审 杨韬

三审 刘丹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