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1627:第二回 朱翊钧乱幸生子,木匠帝原来有因(1)_木匠_实证_宫女

第二回 朱翊钧乱幸生子,木匠帝原来有因

中国文化渊远流长,博大精深。跟西方文化不同的是,西方文化重视科学,什么都讲数字论证,一是一二是二;而中国文化讲玄和悟。这大概和易经、禅学有关,因为道家的易和佛教的禅,就是讲玄和悟的。

所以,在中国做事,往往明理上行的、嘴上讲应该的,实际往往行不通。故很多时候,会导致人无所适从。权力结构是金字塔型的,上面的人完全握有下面人的命运,只有善于揣摩上意,才能存活。而上意一定是对的吗?人是有私欲的,上意往往自私或悖众。

西方人崇尚科学

西方经济学分规范经济学和实证经济学,规范学研究应该怎么做,实证学研究实际怎么样。实证和规范经常不一致,但都有作用。看是什么时候,用在什么背景下。

作为生活于各种心性和私欲环境中的人,你是讲规范,还是讲实证?经常是讲规范也不行,讲实证也不行。聪明的人,经过一番挫折和历练,就学会了“该讲规范时讲规范,该讲实证时讲实证”。但这也有问题,那就是言行不一,伪君子,见风使舵,游走于天使和魔鬼之间。

当皇帝也是如此,难着呢!你讲正,总有邪在下面磨你;你讲公,总有私在暗流涌动。所以皇帝当几年,不是人格分裂,就是精神分裂。对于那些本就没有太高内涵和追求的皇帝,他们能做的就是:我玩我的,去你妈的!要都听你们的,我啥事也干不了,滚犊子!

清流范说:别介呀,要讲文明礼貌呀!柴静够文明的,纤纤女子,手无缚鸡之力,怎么好几亿人热衷骂她?柴静说什么了?查了查,也没说什么。拳民们的攻击点,大体是她说中国的环境欠佳,所以骂声经久不衰。但环境欠佳不对吗?你要觉得什么都好,你喝口地沟油我看看。

展开全文

公知是魔鬼吗

一个肩负偌大帝国的皇帝,如果面对的都是这种臣民,也无所适从。由着公知不是,由着义和团也不是。所以继位之初的五杠少年,经过几年这种心智不正常臣民的折磨,就会变成油腻大叔。心学大师胡宗宪也说:圣人的书是给人看的,用来做事是百无一用。既然左不是右不是,那老子还不如玩点自己喜欢的,至少能痛快一时。

因此,史上便涌现出不少有奇葩爱好的皇帝。下面列举几个,可见一斑:

齐襄公吕诸儿:兄妹恋;

汉文帝刘恒:同性恋;

汉灵帝刘宏:裸女陪侍;

南齐废帝萧宝卷:捕鼠;

南梁武帝萧衍:当和尚;

北齐宣帝高洋:裸奔;

北齐后主高纬:乞讨;

北周宣帝宇文赟:裁缝;

后赵武帝石虎:杀虐;

后梁太祖朱温:幸儿媳妇;

后唐庄宗李存勖:唱戏;

宋徽宗赵佶:踢足球;

明宣宗朱瞻基:斗蝈蝈;

明宪宗朱见深:恋大龄女;

明熹宗朱由校:干木匠活;

清同治帝载淳:逛窑子;

清光绪帝载湉:修钟表。

这其中的明熹宗朱由校,在不长的生命中,最大的爱好是干木匠活。他的木匠活可不是小儿科,搁到古代是鲁班第二,搁到现在是国宝级工美大师。比如,他是现代折叠床的始发明者(应该给予专利权);他还自制了木结构盆景喷泉,在喷泉上面放一个小球,小球随泉水自由旋转。小朱哥做的东西都惟妙惟肖,精巧绝伦,现在还有他的木工作品存世。

天才木匠明熹宗

如果本就是木匠,他可以和同朝代的怪才徐渭齐名。但身为帝国皇帝,你玩点什么不好,非得在紫禁城玩斧子、锤子、锯子、墨斗,天天叮叮当当,搞得整个皇宫大内都是锯末子味?

转头再看看汉灵帝刘宏的女体盛、萧宝卷的捕鼠、高洋的裸奔、高纬的乞讨、朱温的扒灰,小朱哥这还算阳春白雪呢。木雕是有艺术水准的,实在不愿跟文臣清流磨牙,玩点这个还是不错的,至少没有直接的苦主。但可能苦了良臣和百姓,最后还留给弟弟朱由检一个已无法收拾的烂摊子。因为木雕再好也不能当饭吃、当兵用,200多年的大明王朝在他手里彻底玩没了气数。

讲讲天启皇帝朱由校为什么爱做木匠。

伟人说过:内因是根本,外因是条件;没有无因之果,也没有无果之因。朱由校之所以有这份才艺,是天灾也是人祸。

中国古代的皇宫,从来都是一部宫斗剧,也是一部消防史。怎么是消防史呢?因为皇宫的建筑多是木结构,容易着火。实际上,几千年的皇宫史,确实是经常发生火灾,不必枚举。原因有三:

一是木结构居多;二是雷击和烟花爆竹;三是宫人生火做饭。那时候还没有电线短路和充电器自燃问题。

万历皇宫火灾

木结构是建筑技术和材料限制;烟花爆竹那时也没有禁放政策。这个宫人生火做饭是怎么回事?太监宫女还自己做饭呢?

是的。宫内常住人口上万,只一个御膳房怎么供应?再说御膳那是皇家吃的,宫女太监哪有这福份。宫女太监不过奴隶耳!

太监宫女除了有所属工局的大食堂外,还有结伴搭伙的对食夫妻。什么叫对食夫妻呢?

领导是人,太监宫女也是人吗。除了排班伺候皇族之外,太监宫女怎么生活?他们也不是24小时工作制,估计每天是8小时轮班制。其他时间可以搞一点自己的娱乐活动,否则都得患抑郁症不可。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