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朱元璋和朱棣可以一言九鼎,完全说了算_后来的明朝皇帝却处处受文官集团的制约?《老酒馆》电视剧里经常提到关东山,觉得挺神秘的,有什么传奇故事吗_明朝_大明_皇帝
本文目录
- 为什么朱元璋和朱棣可以一言九鼎,完全说了算,后来的明朝皇帝却处处受文官集团的制约
- 《老酒馆》电视剧里经常提到关东山,觉得挺神秘的,有什么传奇故事吗
- 明朝皇帝都下黄泉后,朱元璋号召不肖子孙开会,猜谁被骂的最狠
- 为什么有人说土木堡之变明朝由盛转衰
- 如果朱瞻基能活到1449年,是否还会发生土木堡之变
- 土木之变,明英宗被俘,对明朝历史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
- 《老酒馆》老蘑菇为什么非要杀了三爷他最终结局如何如何评价谭峰在剧中的表现
- 明英宗朱祁镇历经劫难后是如何展现大明英主风采的
- 历史上有没有那种手握大权,明明可以自己当皇帝,最后还政于天子的人
- 谁能通俗易懂地解释下土木堡之变的前因后果
为什么朱元璋和朱棣可以一言九鼎,完全说了算,后来的明朝皇帝却处处受文官集团的制约
除了个人年龄和能力外,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开国皇帝基本上是靠一己之力打下和夺来天下的,因此,他的地位和权利任何人不容置喙和染指。而治世皇帝则不然,由于兄弟众多、竞争激烈的原因,要想登上大宝,必须在后宫或太监或大臣中寻找帮手,甚至结盟,如此上台后就必然牵扯利益分配问题,其权利被瓜分、受制约是正常现象,不被架空就已经很不容易了。第二、政治上采取内外服制度,即京畿与封地相互倚重,组织架构采用内臣外臣设计,即太监、侍中等近臣与外廷大臣相互制约,这样的政治制度和权利架构,周朝就开始了,这两副挑担一旦失去平衡,就会出现皇帝被一方制约的问题。明熹宗朱由校,为了不受朝廷大臣制约,能抽出空来做木匠,同时还能说了算,硬生生捧了个九千岁魏忠贤,魏忠贤一己之力就可抗衡以东林党为首的外臣。
出自皇宫内院妇人之手的治世皇帝,不管哪朝哪代,只要不是天资特别聪颖的天才,只要继位有蹉跎,行政必然受制约,这是做皇帝的代价也是宿命。
《老酒馆》电视剧里经常提到关东山,觉得挺神秘的,有什么传奇故事吗
首先感谢悟空邀请,接下来聊一点自己的小见解:
其实咱们一直说的闯关东,里面的关东和老酒馆里面的关东是一个地方的,只是《老酒馆》里面的关东山范围比较小,指的吉林省山区,以梅河口市为中心代表区域.
而闯关东指的是山海关以东的区域,这是是清朝才兴起使用的一个专有名词。
关东山由于山区密林遍布,山珍矿产丰富,自古以来就吸引了不少人去开采各种资源,有资源就有竞争,有竞争就有斗争,自古以来的道理,意思是你在那里遇到什么人什么事都有可能;其中主要有以下四类人群:
一:本地土著
二:从山东和河北来的淘金客
三:土匪
四:各国的士兵(民国,日本,俄国)
另外《老酒馆》讲的是民国时期的故事,那时候从充满残酷丛林法则的关东山杀出来的真不会如此心正心善,恐怕只会更看透人情冷暖,都是务实派,要不当年解放前,关东山的山头土匪怎么会那么多,有几个好人善人,心正人?
所以剧中对于关东山的描述就少的可怜了,因为不知道所以才可怕,所以才会觉得神秘吧
明朝皇帝都下黄泉后,朱元璋号召不肖子孙开会,猜谁被骂的最狠
除太祖朱元璋外,明代先后存在着惠帝朱允炆、成祖朱棣、仁宗朱瞻基、宣宗朱高炽、英宗朱祁镇、代宗朱祁钰、宪宗朱见深、孝宗朱祐樘、武宗朱厚照、世宗朱厚熜、穆宗朱载坖、神宗朱翊钧、光宗朱常洛、熹宗朱由校、思宗朱由检等十五位皇帝。
朱允炆,纵容他守不住朱元璋给他的江山,但以朱元璋对他的溺爱,别说是骂了,朱元璋心疼还来不及呢!你见过有儿子,且儿子能力还不错的情况下,还执意要传位给孙子的吗?除了朱元璋,历史上没有哪位皇帝会这么做。朱元璋这么做,只能说他真的很宠爱朱允炆。如此,在这般极度溺爱下,朱元璋又怎舍得教训他呢!
朱棣,不要说,肯定是骂的最狠的!虽说朱棣把大明朝治理的很不错,是国运渐昌,万邦来朝,没有给老朱家丢脸。可是谁叫朱棣的皇位是从朱元璋最宠爱的皇孙朱允炆的手上抢来的呢!不尊父命,自己尸骨未寒,就起兵夺了朱允炆的皇位,逼的他要“玩火自焚”,落个下落不明的下场,死后连老朱家的祖坟都不能进。如若朱元璋真的能在阴间看到朱棣,我想他不止是会骂,甚至还有可能揍朱棣一顿,谁叫他让自己的皇孙下落不明的。
朱高炽,看到他,朱元璋非但不会骂,反而还要夸呢!仁宗在位虽不到一年,但做的一些事情却都是利国利民之事,诸如削汰冗官、与民休息、勤于政事、整备军备等等。而单凭他赦免了建文朝的许多旧臣,平反了自建文以来的许多冤狱,朱元璋就会夸他,更别说他还是明朝盛世“仁宣之治”的开创者。
朱瞻基,虽然他造就了“仁宣之治”,让大明步入盛世,但是他违背了朱元璋定下的一个规矩,那就是允许宦官参政。洪武时期,鉴于前朝宦官祸乱天下,朱元璋早早就定下“内臣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的铁律,不允许宦官干政,可是到了宣宗时期,朱瞻基却明目张胆地违背朱元璋定下的祖制,不但让宦官名正言顺地参政,还让宦官拥有了与内阁相等的“批红权”。正因朱瞻基的纵容,明朝才成为了后世公认的“宦官之祸最烈”的王朝。故而,纵容宦官干政的朱瞻基,朱元璋自然会臭骂他。
朱祁镇,不用多说,朱元璋不但会骂他,还会暴揍他一顿。宠信宦官,致使大明辛辛苦苦涨下的精锐在土木堡一役损失殆尽,若不是他的弟弟朱祁钰争气,恐怕明朝就要提前灭亡了,但是明朝虽未灭,可这场败战却依旧对明朝造成严重的伤害,改变了自朱元璋以来死死压制住蒙古的态势,被迫转攻为守,再也无力主动征讨蒙古。除此,他的昏庸无能,胡作非为,也让大明由盛转衰,国势日益衰退,再不复永乐盛世。故而,朱元璋见到他若不骂他,不打他,那还能干嘛呢!
朱祁钰,朱元璋看到他,是不会骂的,反而还会有些心疼他。自己的哥哥不争气,不但损失了京师所有精锐,自己还让瓦剌俘虏,在这危机感头,朱祁钰临危受命,登基称帝,之后历经千辛万苦,才稳定了大明的局面,将大明从灭亡的边缘拉了回来,之后励精图治,也终于中兴大明。可是就在朱祁钰准备享受这胜利果实时,他那不争气的哥哥却再次站出来夺了他的江山,之后他不明不白的就暴病而亡,死后还被上恶谥,连皇帝的身份都不被承认。明明朱祁钰是挽救大明的大功臣,可最后却落了个如此下场,任谁都会心疼他吧!
朱见深,在位初期朱见深可谓是明君,恢复了朱祁钰的皇帝尊号,平反于谦的冤案,任用贤明的大臣商辂等治国理政,继而社会经济渐渐复苏。但是后期朱见深却实在是难当明君二字,怠于政事,整日与曾经的保姆万贵妃厮混,不见朝臣,处决政事均经内宦,并任由万贵妃干政,及其家人在朝中为非作歹。放任后宫干政、宦官乱政,在朱元璋这里绝对是逆鳞,朱元璋自登基后,就严禁宦官、后宫干政,而朱见深却两样都犯了,因此朱元璋不骂他,还能骂谁呢!
朱祐樘,这位皇帝是名声在外,被后人誉为大明最为贤明的皇帝,所谓“三代以下,称贤主者,汉文帝、宋仁宗与我明之孝宗皇帝”。朱祐樘虽不是一个雄主,但却是一个合格的守成之主,在位期间宽厚仁慈,躬行节俭,不近声色,勤于政事,重视司法,大开言路,驱逐奸佞,任用王恕、刘大夏等为人正直的大臣,开创了“弘治中兴”这一中兴之势。故而就算朱元璋想骂朱祐樘,也没什么可骂的,毕竟朱祐樘并没有犯什么错。
朱厚照,中国历史上有名的贪玩皇帝,封自己做大将军的皇帝,你见过呢?说的就是朱厚照。他在位期间,宠信刘瑾、马永成、丘聚、谷大用、张永的奸宦,终日与他们在豹房厮混,不理朝政,致使原已危机四伏的社会经济情况不断恶化,阶级矛盾不断激化,农民起义更是此起彼伏,大明再次走向危急。因此,就这么一个贪玩的皇帝,朱元璋岂能不骂。
朱厚熜,纵容朱厚熜在位期间皇权从未旁落,明朝也未走向崩溃,且曾短暂走向中兴。但是他二十余年不上朝,荒废朝政,迷信方士,从而让明朝在很长时间被“南倭北虏”的问题所困扰,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明明朱厚熜有能力做一个好皇帝,可是他却不做,白白浪费了上天给他的那身本领,不但没让明朝中兴,还让明朝进一步走向衰落。对他,朱元璋不但会骂,还会揍。
朱载坖,前期朱载坖是位好皇帝,任用徐阶、高拱、陈以勤、张居正等大臣,革除前朝弊政,使得隆庆一朝及万历初年的明朝国运中兴,社会较为稳定,经济发展,海内大治。但是后期,朱载坖或许是满足于现状,开始懈怠政事,沉迷媚药,整日只知与后宫的妃嫔厮混,直至最后在于美色。朱载坖作为明朝最为好色的皇帝,朱元璋定然是不会放过有教训他的机会的,好好的皇帝死在女色上,这实在是丢尽老朱家的脸面。
朱翊钧,神宗皇帝算是明中后期之后,对外最强硬的皇帝,“万历三大征”那都是名留史册的战争,如果朱翊钧没有后来的所作所为的话,强硬的他肯定是很得向来对外很是强硬的朱元璋的喜爱。只是朱翊钧同他的祖父嘉靖皇帝一样,也不太喜欢上朝,28年不上朝,但是跟嘉靖不一样的是,朱翊钧的不上朝那是彻彻底底的不上朝,朝政事务是管都不想管,如此就造成明末官僚队伍中党派林立,门户之争日盛一日,互相倾轧,东林党、宣党、昆党、齐党、浙党等党派如春后竹笋一般破土而出。最终,大明也正是亡在这党争之上,由此朱元璋不骂他,我想连他自己都觉得不可思议吧!
朱常洛,一个在位仅一个月的皇帝,朱元璋就算想骂,也找不出来可以骂的事情。
朱由校,一个心思不在做皇帝而是在做木匠身上的皇帝,为了专心做木匠,荒废政事,让魏忠贤与客氏专权,魏忠贤、客氏皆是奸佞小人,他们的专权让明朝政局进一步糜烂,内有农民起义四散开花,外有后金虎视眈眈,灭亡之势已成定局。由此,朱元璋自然也会骂。
朱由检,亡国皇帝,纵容朱由检有中兴大明的雄心,但其过于急躁,过于猜忌的性格,致使卢象升、袁崇焕等名将相继陨落,大明之亡再无挽回之势。因此,即使朱由检想做明君,也在做明君,但是却改变不了大明亡在他手上的事实。故而,朱元璋骂他,也在所难免。
综上所述,朱元璋若真能在地府与十五位皇帝相见,成祖朱棣、宣宗朱瞻基、英宗朱祁镇、宪宗朱见深、武宗朱厚照、世宗朱厚熜、穆宗朱载坖、神宗朱翊钧、熹宗朱由校、思宗朱由检等十位皇帝定然是要被骂的。
为什么有人说土木堡之变明朝由盛转衰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这是有一定道理的。
土木堡的关键之处倒不是因为,明英宗战败被瓦剌人抓住,而是明英宗以如此幼稚的手段战败。
孙武在几千年前就说,兵者国之大事也,是需要全国竭尽全力去经营的。
而明英宗明明不懂军事,却御驾亲征和身经百战的草原霸主也先决战,这本来就是让人啼笑皆非的事。
然而,明英宗又将主要权力交给太监王振。
搞笑的是,王振还不如明英宗懂军事,结果战败也就是必然。
其实,明军出兵大约是八九万人,而也先的蒙古骑兵兵力有6万人。
谁都知道,骑兵的战斗力比步兵要强。
以区区10万左右明军去对抗这么多骑兵,还要寻求野外决战,岂不是送死?
结果还没有和也先决战,自己军粮就耗尽,被迫撤退。
而大同总兵郭登告诉学士曹鼐等人,认为瓦剌骑兵相距不过几天的路程,非常危险。
皇帝一定从近路,也就是紫荆关(今河北易县西北)进入,王振不听。王振想让明英宗从他的家乡蔚州(今河北蔚县)经过,威风威风,衣锦还乡。行四十里后,又怕大军过境时损坏老家的庄稼,又急令军队回到宣府,此时瓦剌大军已经追了过来。
恭顺侯吴克忠、都督吴克勤率领的骑兵负责殿后,结果被瓦剌骑兵团团包围,全军覆没,两人战死。
成国公朱勇、永顺伯薛绶率1万骑兵,再去前去阻击瓦剌追兵,至鹞儿岭时遭瓦剌伏击,全军覆没。
情况危急到如此地步,王振还在乱来。
明英宗一行抵达土木堡(今河北怀来县东南),离怀来城仅二十里。最低程度,皇帝亲自骑马,在一群御林军骑兵保护下很快就可以进入居庸关长城内,这样就安全了。
然而,王振自己的千余辆辎重车还未到达,他不愿意看到自己的财物损失,下令就地宿营。兵部尚书邝埜一再要尽快求驰入居庸关,以保证安全,王振却怒斥道:“腐儒安知兵事!再妄言必死!”邝埜说:“我为社稷生灵,何得以死惧我!”王振更加生气,叱左右扶出。
此时瓦剌骑兵已经冲击上来,将明军包围。
土木堡旁无水泉,各处的要道也很快被瓦剌军队占据,明军坚守数日,很快崩溃。
英国公张辅,泰宁侯陈瀛,驸马都尉井源,平乡伯陈怀,襄城伯李珍,遂安伯陈埙,修武伯沈荣,都督梁成、王贵,尚书王佐、邝埜,学士曹鼐、张益,侍郎丁铉、王永和,副都御史邓棨等忠臣,拼死在皇帝身边抵抗,全部被杀死。
混乱中,护卫将军樊忠在皇帝身边用棰将王振捶死,曰:“吾为天下诛此贼!”在突围时杀死数十人后战死。
这次惨败并非明军打不过蒙古人,后来于谦死守北京,就力挫也先大军。
而关键在于,一群狗屁不通的人竟然能够指挥国家的主要作战部队,将决定国家存亡的战争当做儿戏一样。
这说明大明内部有了严重的问题。
如果朱瞻基能活到1449年,是否还会发生土木堡之变
如果朱瞻基能活到1449年,是肯定不会发生土木堡之变的。下面就分析一下朱瞻基和朱祁镇
明宣宗朱瞻基
朱瞻基的统治时间并不长,只有10年,加上他父亲的统治时间,也只有11年,但他和他的父亲统治的这短短11年,被后来史学家公认为是堪与“文景之治”相比的“仁宣之治”,是中国历史上的盛世。
何以有如此之高的评价,盛世何来?来自休养生息,亲近养民。封建社会的老百姓们自我发展能力并不差,你就算不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他也知道要吃饭要挣钱,还要过日子。 只要官府不天天加收田赋,征收徭役,给这些不堪重负的人们一点喘息之机。他们是会努力工作的,明宣宗就是这样一个不扰民的皇帝。他没有祖父那样的雄才大略,但他很清楚,老百姓也要过日子,应该给他们生存下去的空间。
在朱瞻基执政的十年里,每天勤勤恳恳加班工作,听取大臣们的意见,处理各种朝政,妥善解决和蒙古的冲突问题,能不动兵尽量不动,所以在他的统治时期一直没有出过什么大事。这对于当年的百姓而言,是功德无量的。
朱瞻基可以说是一位好皇帝,在位期间开创了仁宣之治。但是他还是疏忽了一点,就是没有做好儿子的教育工作。随便找了一个有才的太监(王振)当自己儿子的老师,还未培养自己的接班人就在38岁意外病逝了。这才造成后来明朝中衰的局面,确实是很遗憾啊!!
朱祁镇继位时还太年轻,重用王振,可以说朝事完全依赖自己的老师。以至于被王振忽悠亲征瓦剌,导致了土木堡之变。朱祁镇被俘,差点把大明帝国给搞灭亡喽,真是痛心啊!
明英宗朱祁镇
土木之变,明英宗被俘,对明朝历史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
1449年的土木堡之变,是明朝历史上一个重要时间节点,这场惨败产生了许多蝴蝶效应,直接导致大明王朝由盛转衰。土木堡事之变后,明朝到底发生了哪些变化呢?
一、武力一蹶不振,国防战略上由攻转守
明朝建国以来,从朱元璋的“八次北征”,到朱棣的“五出漠北”,对蒙古始终保持打击态势。但土木堡一战,由于指挥失误,明朝20余万精锐部队几乎全军覆没,损失马匹20万头,器械辎重不计其数。
仅从损失的数字来说,器械没了可以重新打造,战马没了还怎么与蒙古骑兵作战?要知道中原地区并非优良马种产地,军用战马需要从蒙古走私高价买进,战时状态更是成为稀缺资源。更要命的是,阵亡的20万精锐之师可都是身经百战的将士,他们的军事素养和作战经验是在多次征讨蒙古、甚至靖难之役中打出来的,经历了尸山血海的考验,短期再培养一支铁军难如登天。
此战之后,明朝军事力量元气大伤,再也无力组织对蒙古的大规模讨伐,从此由主动攻击转为被动防御,并在边疆修筑长城工事,期望通过高墙来阻挡蒙古铁骑的侵扰。
二、勋贵伤亡殆尽,宦官势力迅速崛起
朱祁镇亲征瓦剌,不仅二十余万大军全军覆没,带去的武将集团同样所剩无几,包括英国公张辅、成国公朱勇在内等五十余名将领,皆力战而死,使朱棣从靖难以来培养的武将集团瞬间崩塌。
土木堡之变后,明朝武将集团从此一蹶不振,不仅造成军事力量衰落,更使朝局政治力量失去平衡。失去的牵制文官势力迅速上升,并逐渐掌握了明朝的军政大权。朱祁镇复辟后,为了限制文官权力,不得不打破朱元璋“宦官不得干政”的祖训,通过扶植曹吉祥等宦官势力来平衡文官集团。
自此,文臣与宦官集团力量此消彼长,不仅出了严嵩、张居正这样的权臣,更有冯宝、汪直、魏忠贤这样的大太监,而朋党之争和宦官专权则成为明朝统治的最大隐患,也为日后灭亡埋下了伏笔。
三、宁死不迁都城,倒逼崇祯固守京师亡国
土木堡战败导致英宗被俘,蒙古首领也先趁机率领20万大军直逼北京,京师一度人心惶惶,众臣都主张迁都以避锋芒,但于谦力排众议,立刻从各地调兵勤王,最终打赢了这场生死存亡的北京保卫战,也更坚定了明朝“天子守国门”的基调。
等到二百年后李自成同样兵临城下之时,在内部空虚、外无援兵的情况下,迁都已是最后的选择,但大臣们却为了所谓的“气节”争论不休,崇祯也左右摇摆,犹豫不定,错过了出城的最佳时机。
这一战,明朝没有了于谦这样力挽狂澜的英雄,也没有了满朝文武的同仇敌忾,剩下的只有“天子守国门”的一腔热血。因此,奇迹没有再次发生,城破之后,崇祯在煤山上吊而死,明朝也随之灭亡。
《老酒馆》老蘑菇为什么非要杀了三爷他最终结局如何如何评价谭峰在剧中的表现
在听到陈怀海有可能回不来时,老蘑菇终于出手了,在一个夜黑风高的夜晚,他伏击了外出的三爷,三爷受伤,生死未卜。
第二天,他告诉酒馆里的另外四个人,三爷跑了,有可能是得着老掌柜不好的消息,连夜去关东山了。
他终于坐上了老酒馆掌柜的宝座,而他真正的目的却是卖掉酒馆,然后带谷三妹一起走。
老蘑菇“黑化”,在第一集就已经埋下了伏笔
在他们兄弟六人初来大连街,遇到老警察敲诈时,其他人想的是如何解决问题,只有老蘑菇想着怎样逃跑,还说什么能跑一个是一个,这说明老蘑菇是一个贪生怕死之人。
然后是老北风在酒馆养伤的那几天,老蘑菇天天坐立不安,希望陈怀海赶快把老北风送走,完全忘了老北风在关东山,曾经救过他们大家伙的命,说明此人没有半点兄弟情义。
陈怀海离开老酒馆后,老蘑菇开始打起了自己的小算盘——带着钱、带着谷三妹回老家过日子。
但是,陈怀海临走之前,把他们的沙金和酒馆的大小事务交给了三爷,也就是说,老酒馆的大权如今已经到了三爷手里。老蘑菇从心理上怯陈怀海,可是他不怕三爷,有些话他不敢和陈怀海说,比如分掉沙金,各回各家,却敢跟三爷说。
如何从三爷手里拿到财产,成了老蘑菇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他最开始并没有动杀心,只是尝试着试探三爷。
他先是有意无意地说,掌柜的已经走了大半个月了,恐怕是凶多吉少,让三爷自乱阵脚。接着对三爷打起了感情牌,送吃的,送酒,没事就凑在三爷跟前唠唠嗑,但是三爷却不接他的茬,让老蘑菇很是挫败。
三爷的不理不睬,加速了老蘑菇的歹心
面对老蘑菇的试探,三爷总是装作充耳不闻,甚至不让老蘑菇把想说的话说完,老蘑菇非常愤怒,既然说不通三爷,那还不如干脆一不做二不休,除掉三爷。到那个时候,雷子、亮子、半拉子均成不了气候,自己还可以独占老酒馆。
老蘑菇接着在酒馆拉同盟,和他同在厨房的半拉子成为了他游说的对象,半拉子是一个吃饱喝好啥都不准摸的人,所以稀里糊涂地就听信了他的话。
巧的是,三爷在窗外听见了他们的谈话,三爷确信了自己的想法——老蘑菇变坏了,他有可能会趁陈怀海不在家,而做出不仁不义的事来。
事实上,很快,老蘑菇就对三爷和谷三妹下了手——对三爷是暗杀,对谷三妹是献殷勤。
谷三妹看出了他的阴谋,将计就计,假装愿意跟随他,让他放松警惕,好看出他的下一步动作是什么,没想到,老蘑菇竟然黑心到要把老酒馆卖给别人。
老蘑菇会自食其果
三爷在老蘑菇的偷袭中,虽然受了重伤,但并没有死,而陈怀海报了仇之后,很快就会回来。
他回来后,面对变了天的老酒馆,一定会问个究竟,三爷和谷三妹肯定会把他不在的这些天,老蘑菇的所作所为告诉他,老蘑菇的末日也就到了。
陈怀海对陌生人尚会怜悯,也一定会给老蘑菇活路,只是不一定会再让老蘑菇再呆在老酒馆了。
谭峰是一个“老”演员,在老戏骨扎堆的《老酒馆》里毫不逊色,从他在第一集刚出场时的动作和表情,以及他所说的台词中,就已经有人看出他最后有可能会背叛陈怀海和老酒馆里的众人。
这就是演技派的魅力!
明英宗朱祁镇历经劫难后是如何展现大明英主风采的
有句歌词叫“不经风雨哪能见彩虹”,古代王朝的皇帝,一般都是终身制,父死子继。有时父亲在日,儿子做太子,也许还能先锻炼锻炼,先搞个热身什么的,等继位后不至于做门外汉,但有的年龄很小,因父皇撒手而去,就只好以幼小年龄登基为帝。其实呢,小小的孩子能懂什么呢?单纯幼稚,奇思妙想,从不计后果,因政治等各方面的不成熟,往往招致国家灾难,人民流离失所。随着年龄的增长,小皇帝也变成了成年皇帝,多年的成败得失,从政经历,让他政治上走向成熟,终于可以很好地治理天下了。现在据说在使用年轻干部上也流传着这样的话:“早压担子早成才,晚压担子晚成才,不压担子不成才”。不过治国理政都关乎国家兴衰和百姓福祉,让年轻干部预先多学习锻炼一下还是很有必要。明朝时期的明英宗朱祁镇,由于没经过学习锻炼就坐上了皇帝位,就历经了磨难,最后才显得成熟了。不然,就其前期做皇帝的所作所为,真的很难胜任“英宗”二字的。
明英宗朱祁镇九岁登基,因年幼由太皇太后张氏垂帘听政,宣宗朝的“三杨”老臣辅政,国家治理还算可以。但当张太皇太后和老臣们都去世的去世,老的老了以后,十五岁的英宗开始亲政。一个十五六岁不更世的孩子,能懂什么,因此他最信任陪伴他一起长大的太监王振,致使太监王振有机控制朝政,党同伐异,混乱朝纲,把个朝庭弄得乌烟涨气,小人得志,正士出朝。直到发生土木堡之战,英宗年轻气盛,一心想学先祖的英雄神武,面对北方强大蒙古人入侵,在王振的一力挑嗦下,他竟然决定要亲征。众大臣劝止不住,只好随他。结果在土木堡二十万明军惨败,英宗被俘,太监王振也死于乱军之中。后来在大臣于谦的主导下,力推英宗的弟弟朱祁钰做皇帝,打消蒙古人以英宗为要挟的幻想,发动了轰轰烈烈的北京保卫战,打退了蒙古人,取得了胜利。蒙古人后来看挟持朱祁镇也没什么意义了,就又送英宗回了大明。权力这东西,没掌握还不知它的好处,一旦掌握了,人就欲罢不能。初始让朱祁钰先做个代皇帝,等英宗回来再归还,朱祁钰还不肯,但等做了一段,朱祁钰就不想让皇位了,英宗回来,朱祁钰就让他做太上皇,驻南宫,等于将英宗囚禁了。也许朱祁钰会想,自己辛苦带领众人保住了北京城,保住了大明江山,凭什么要让呢?朱祁钰就幽英宗,废太子,立自己儿子为太子。本来是板上钉钉的事,朱祁镇已翻不了身了,谁知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朱祁钰竟病重了,而且他儿子也早夭了。徐有贞、石亨和太监曹吉祥等趁机劝英宗发起夺门之变,英宗复辟成功,重新又登上了皇位。八年的幽禁生活,一年多的俘虏生活,让而立之年的英宗逐渐成熟起来了。他重登皇位后,确实也做了几件与国与民有好处的事情。首先他成功镇压了石亨、曹吉祥的叛乱,维护了国家安定。夺门事件后,徐有贞、石亨、曹吉祥都受到了很高的封赏,但几人恃功而骄,徐有贞是文人,在朝政上往往欺二人不识字,不跟他们商量就奏报皇上,引起了石亨、曹吉祥的不满。二人就在英宗前诋毁徐有贞,英宗这时已觉察到三人对皇位的威胁,就先免职徐有贞,发配外地服刑,刑满赦免其回家,却终生不再起用。石亨因其儿子犯案被贬,心存不满,就联系曹吉祥谋反,因机谋泄露,二人俱被凌迟处死。其次,英宗任用了贤臣李贤、王翱等人。李贤被任命为首辅大臣,在他的整治下,朝纲趋稳,风气转正,一些正直有才的官员逐渐代替了那些只会流须拍马的佞臣。英宗听言纳谏,俭事惠民,也算做了不少的好事。再次,英宗临死时废除了明太祖朱元璋制定的嫔妃殉葬制度。朱元璋要求在皇帝死后,皇帝的一些妃嫔都要殉葬,这是一个很残忍的制度。朱祁镇临终前对太子说:“自高祖皇帝以来,帝王驾崩之后,总要用后宫的嫔妃殉葬,这样做太残忍了,我死后不要嫔妃殉葬,你要记住我说的话,今后也不能再有这样的事情发生!”《明史》赞曰“盛德之事可法后世者矣”。第四,英宗释放了建文帝幼子。建文帝幼子朱文圭,被称为“建庶人”,从靖难之役的永乐朝开始,就被幽禁宫中,逾五十年。英宗感到同祖同宗,很是怜悯,就赦免释放了他。由于几十年不同人间接触,出狱的朱文圭也成了一个什么也不懂什么也不识的废人。
经过一次次劫难的经历,英宗的确在政治上成熟多了,也做了不少让后人称赞的事,但他复辟后杀功臣于谦,取消朱祁钰帝号并给予恶谥,为太监王振立祠纪念,却让人难以放怀,因此后人对英宗评价并不高,有些人甚至认为他是一个昏君,难称明朝赐给他的“英宗”二字。
历史上有没有那种手握大权,明明可以自己当皇帝,最后还政于天子的人
历史上首握大权,最终还还政于皇帝的大臣,我所知道的有周公旦,霍光,诸葛亮,张居正。
周武王灭后的第2年,他便病死了。刚刚继位的周成王还只是一个年幼的孩子。这样武王的弟弟周公旦便成了最高的扶政大臣。周公旦在灭商战争中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后来又平定了管叔之乱。 可谓文治武功,十分卓绝。平定了所有的叛乱之后,他又在洛阳大规模的分封诸侯,为西周政权的安稳长久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1个名副其实的权臣。然而周公旦并不贪恋权位,周成王成年以后,他便归政于成王,留下了周公辅政,天下归心的佳话美名。
相比于周公旦,霍光在历史上的名声就不太好了。有很多人都把霍光当成,“权奸”然而就时而论,霍光虽然与周公旦有一定的差距,但霍光也只是一个有能力的权臣,由于他的能力使得汉武帝末年动乱的社会一步步的平复下来,他先后辅佐汉昭帝海宣帝两代皇帝,为汉朝中兴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本身是贪恋权位的,但他并没有想过要即皇帝位,所以汉宣帝亲政以后霍光毅然把权柄还给了汉宣帝。最后汉宣帝之所以诛灭霍光权,这并不代表霍光有多大危害,而是霍光的族人仗着霍光的权势横行乡里,鱼肉乡民惹起了汉宣帝的不满。
诸葛亮,应该是周公旦以外,辅政大臣之中名声最好的。诸葛亮说他临危受命,以报先帝。虽然说当时的蜀汉皇帝是蜀后主,但是蜀国的整个军政大权全部都掌握着诸葛亮的手中。然而诸葛亮为了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从来没觊觎过蜀汉政权的皇帝之位。
张居正,有明代第一内阁首辅之称。自从明太祖朱元璋撤中书省废除宰相以来,明代实际上就从来没有过丞相了。但是在张居正的时代,他可以上承天子,权压六部成为一代赫赫的权臣,在张居正当国的十年之中,他尽心竭力的辅佐明神宗朱翊钧,张居正也和霍光一样贪恋政权,但是他说他练的政权并不是至高无上的皇权,而是可以参政议政,甚至把持朝政的军政大权。在张居正当国的十年之中,可以说是明朝自太祖成祖宣宗以后,最光明的十年。据说,他在临死前的前一夜,还在批阅着内阁的奏折。
谁能通俗易懂地解释下土木堡之变的前因后果
土木堡之变发生在明英宗朱祁镇统治时期,冲突双方是大明和瓦剌,明朝的20万精锐部队伤亡大半,明英宗朱祁镇被瓦剌俘获,朝中五十多位军政重臣死在了混战中,这是明朝建国之后面对的第二次大危机。土木堡之变
土木堡之变前因
朱元璋灭了元朝后,并没有彻底的消灭元朝残余势力,蒙古贵族北逃后,分裂出瓦剌和鞑靼两部,大明和鞑靼、瓦剌建立了外交关系,瓦剌部首领马哈木为了统一草原归顺大明,在永乐十六年,马哈木的儿子脱欢兼并了鞑靼部,瓦剌部实力逐渐争强。
明英宗统治时期,脱欢的儿子将成吉思汗后裔脱脱不花立为可汗,自己受封为太师,控制着瓦剌部,在也先的领导下,瓦剌部控制了大部分的蒙古草原,当时瓦剌每年都会到大明上贡,大明也进入了稳定发展的一段时期,来朝贺的使团通常会按人数给赏钱。
绰罗斯·也先瓦剌部首领
瓦剌的使团规模也不断的扩大,最多时达到了两千多人,并且还经常在边境制造事端。明英宗非常宠幸的太监王振负责给使节打赏,正统十四年也先带着两千多人的使团来大明,但是他上报了三千人,王振就只按照实际人数给瓦剌赏赐,还克扣了一些,当年也先回到蒙古后,就开始往南入侵。
前方没有准备,面对蒙古入侵明军节节败退,王振就开始鼓动明英宗亲征,于是明英宗让自己的弟弟朱祁钰监国,自己率军亲征了。本来以明军实力要打赢瓦剌并不困难,但是在这次亲征中,王振独断所有军务,最后明军因组织不当被瓦剌骑兵袭击,明英宗逃往土木堡,被瓦剌俘获。
明英宗朱祁镇画像
土木堡之变后果
瓦剌本来是想要拿明英宗来勒索大明,直接被于谦等人回绝了,瓦剌率军继续南下直逼北京,于谦被任命为兵部尚书,从各地抽调兵力防御京师,于谦等人奏请皇太后,将朱祁钰立为皇帝,为明代宗。瓦剌一路攻破紫荆关、居庸关,北京保卫战打响。
战争持续了近三个月,瓦剌军队遭遇了顽强抵抗,最后只能撤军,瓦剌开始尝试和大明和谈,他们想要把朱祁镇送回来,明代宗却不愿意要,最后朱祁镇是在杨善出使瓦剌时被接回来的,明代宗在迎回了朱祁镇后,马上就把他软禁在了南宫,禁止一切外臣和他联系。
民族英雄于谦
在土木堡之变时,朱祁镇的儿子被立为太子,之后朱祁钰登基了,危机度过之后,明代宗贪恋权利,他还想以后把皇位传到自己这一脉,于是他就想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为了达到目的甚至不惜贿赂大臣,但朱见济被立为太子第二年就死了。
后来明代宗身体一天不如一天,大臣石亨亲眼看到明代宗病重后,和徐有贞等人策划发动夺门之变,拥立朱祁镇复辟,没过几天明代宗驾崩,于谦,王文等一批明代宗时期的大臣被处死。
明代宗景泰帝朱祁钰
明英宗复辟后,重用石亨,曹吉祥等人,结果这群人的野心不断膨胀,在朝中广结党羽,甚至还有想发动政变篡位的,也是从这之后,明朝党争越来越激烈,宦官专政成了常态,明朝的政治风气越发腐败了。
我是玄坤,一个热爱并不断学习历史文化的求学者,每天一点分享,期待着朋友们的关注留言,能多和大家交流学习,感谢各位阅读,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