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大明没有亡于蒙古却亡于满洲?为什么骁勇善战的蒙古人打不过清兵_日本_大明_南宋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强明 日本 大明 南宋

本文目录

  • 为什么大明没有亡于蒙古却亡于满洲
  • 为什么骁勇善战的蒙古人打不过清兵
  • 上联:“盛唐长安八方来朝,经久不息”,如何对下联
  •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相对而言比较发达的朝代是哪个
  • 日本“跟盛唐朝叫过板、与强明干过仗”,为何独不敢和宋朝闹事

为什么大明没有亡于蒙古却亡于满洲

江山才人有代谢,各领风骚数百年。

中国24史也好,26史也罢,赢了前朝输后朝,本身就是分久必合丶合久必分的历史兴亡存替。唐宋元明清,五族共和,走向新中国。

从大明能够替代大元,一说明了成吉思汗后人退步了,新兴的政权代替腐朽的政权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二是华夏的动荡纷争最后终将归于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而大明其实不是亡于满清,是被农民起义军李自成推翻的,崇祯皇帝在景山(亦写煤山)自溢身亡。恰巧吴三桂降而复反,迎满清入关,二十万清兵打败李自成,坐拥天下。满清是李自成为其扫清道路丶吴三桂为其开路丶祖大寿等降清的最佳时机,替代大明,是打着为大明除大顺的旗号走上统治地位的。

当时不服的农民起义军声声为反清复明,

近代史,同盟会为了推翻满清,搬出了大明反大元的口号“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其实是错误的,后来袁世凯改为“五族共和“,清帝禅让,清朝结束,建立民国。

大清如同大明,兴盛立国,衰弱亡国,符合历史规律。大清是高唱为大明维护中华正统而来,同大明一样是中国历史一部分。

为什么骁勇善战的蒙古人打不过清兵

蒙古与女真的对决,各有胜负,主要在于领袖的能力,而非民族战斗力强弱!

同样的女真,曾经两次建国,即灭掉北宋的金国,与灭掉南明的清朝。

然后金国曾欺凌蒙古,在蒙古大汗成吉思汗崛起时,将金国宗室屠戮一空,明末女真天命汗努尔哈赤,又击败蒙古部,其子皇太极将成吉思汗黄金血脉又断绝。

因果轮回,实在太过巧合!

相比较而言,女真与蒙古都保持原始部落的本质,甚至女真是以渔猎为主,而非真正的马上民族,但艰巨的环境锻造女真人的勇猛!

蒙古与清朝最后的正面交锋,准噶尔部在康熙年间,当时准噶尔部由沙俄提供支援及武器装备,清朝武器装备并未占据优势,但得到天时地利人和,漠南蒙古助战。

但此战清朝汉人过半,所以如果以战争结果论,汉人的贡献更是超过清朝八旗,但为何不能将其称之为,汉人比蒙古人更善战?

所以,同样的士兵,由不同的将军率领,会产生不同的战斗力!同样的民族,接受不同的文化熏陶,也会有不一样的变化!

因此,战争充满偶然性,只是优秀将领取胜的概率性更大,却不能证明哪个民族战斗力更高!

上联:“盛唐长安八方来朝,经久不息”,如何对下联

上联:盛唐长安八方来朝,经久不息

下联:强明京师四面围城,敌进无退

暗讽上联的唐朝。

唐朝中后期, 天子九逃, 首都六失。

明无一帝出逃(建文帝朱允文存疑)

于谦北京保卫战(“四面围城”)

谦厉声曰言:南迁者可斩也,京师天下根本,一动则大事去矣,独不见宋南渡事乎,王是其言守议乃定。

此一言,定下了强明的基调,并力挽狂澜,真可谓是“一言兴邦”啊。

明代正统十四年(1449),北京军队抗击瓦剌军进攻的战役。在明军经土木堡之变,精锐尽失的情况下,已于谦为首的明朝主战派官员在短期内募集了22万军队和足够的物资,并另立新帝,在各方面做好了充足准备,以逸待劳,战胜了远道来袭的瓦剌军队,保卫了明朝的京师安全


想必大家也看出来,对对对,我就是铁骨铮铮,赤裸裸的明吹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相对而言比较发达的朝代是哪个

中国古代历史要看怎么断代,如果是将古代史断代在鸦片战争以前,那无论从科技工艺丶文化水准丶文明程度上来看,南宋当之无愧,应排在首位。

如果中国古代史以帝王制度的灭亡来断代,也就是以清朝灭亡来断代。那清朝无疑是最发达的朝代。尤其是洋务运动以来,无论在技术丶工艺丶教育,以及社会的繁荣程度上来看,都是以前的朝代无法比拟的。清华大学、武汉钢铁厂丶江南造船厂丶京广铁路…都出现在清朝。清朝虽然没落,但是却被迫吸收了全世界文明成果,生产力水准远超历朝历代

日本“跟盛唐朝叫过板、与强明干过仗”,为何独不敢和宋朝闹事

由于仰慕宋朝的文化,日本和南宋的关系非常融洽,所以并不存在来闹事一说。

自日本废除遣唐使后很长一段时间除了偶有商船冒险往来外,官方的交流几乎断绝。并且由于中原进入五代时期陷入战乱,极大的影响了日本与中国的贸易热情。一直到南宋时期才又建立了海上商路,商人们从明州(宁波)出发横渡大海,一直到日本的濑户,第一艘宋朝商船到日本是宋高宗绍兴三年(公元1133年)的八月。由此宋朝和日本的经贸往来日益密切,日本学习南宋大型楼船的建造技术,改良了篷帆,不必再借助划桨带来的动力,可以乘风破浪直到大陆港口。

南宋的丝绸纺织品、香料、竹木、书籍、陶瓷、药材、茶叶是风靡日本上流社会的奢侈品,而日本主要销往南宋的商品有珍珠、硫磺、水银、沙金、日本刀等。由于日本金银制品在贸易商的比重,以讹传讹在中国和高丽人的认知中日本被形容成了一个遍地金银的仙岛。

其实是日本金银产量并不多,但是日本工艺品和农作物中国并不以为奇,所以只好拿金银来换茶叶、丝绸,由此产生了这个误会。而忽必烈之前要求日本朝贡一部分原因也是高丽人告诉忽必烈日本盛产金银。

除了繁荣的贸易外,文化上的交流也空前深入,重源、荣西、道元等日本高僧先后来到南宋学法,荣西甚至把临济宗传到了日本,并很快大行其道,荣西可谓日本禅宗始祖。他的弟子道元也去了南宋,并且得到天童山景德寺净如大师的垂青,不仅悟道,还传给了他极珍贵的佛门宝物芙蓉楷祖的袈裟。

经过了一百五十年的经济文化交流,日本和南宋间的关系非常融洽,南宋的文风为日本所仰慕学习。尤其是日本上层社会影响极大,幕府三代将军实朝甚至想放弃他在镰仓的荣华富贵来到宋朝去终老。

而在宋朝灭亡后,日本举国同丧,拒不承认元朝。忽必烈两次征伐日本都遭到了失败,遭到俘虏的蒙古人、色目人、高丽人还有旧金国士兵都被处死了,但是南宋的降兵却没有没杀,他们被允许留在了日本。这大概能反映日本对于元朝和南宋的态度吧。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