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是一个怎样的人呢,又是如何成为海盗首领的呢?明末郑成功之父郑芝龙为什么一意降清还愚蠢到自己带着家眷去北京受人控制呢_明朝_自己的_大明

本文目录

  • 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是一个怎样的人呢,又是如何成为海盗首领的呢
  • 明末郑成功之父郑芝龙为什么一意降清还愚蠢到自己带着家眷去北京受人控制呢
  • 桂王死后,郑成功为何不效法其父郑芝龙,拥立其它藩王称帝以延续南明国祚
  • 《英雄郑成功》里,郑芝龙为何要执意投降满清
  • 郑芝龙郑成功父子权倾一世,为何迅速衰败父子二人的经历怎样
  • 为何满清统治者对功劳最大的汉奸吴三桂郑芝龙痛下杀手
  • 同样是倭寇,汪直被杀,郑芝龙却被招抚
  • 郑芝龙是见风使舵,卑躬屈膝,还是因为他粗人出身没啥民族意识吗
  • 明末的郑芝龙和吴三桂相比,谁更厉害
  • 如何评价郑芝龙

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是一个怎样的人呢,又是如何成为海盗首领的呢

就是一个二货,时代局限性,明明称霸海上,却偏偏想上岸当富家翁。以为投靠满清能成达官显贵、富家翁。最后呢,还不是屁都没捞到,辛苦打下的基业白白便宜满清!

明末郑成功之父郑芝龙为什么一意降清还愚蠢到自己带着家眷去北京受人控制呢

郑芝龙虽然是一心投降,但是并非自愿去的北京,而是被清军挟持所致。

郑芝龙也是明末的一个传奇人物,是东南沿海的海商兼海盗之一,以台湾为基地劫掠福建及广东,后来接受福建巡抚熊文灿的招安,成为海防游击。熊文灿招安郑芝龙的目的是用他来对付其他海盗,而郑芝龙也是想借熊文灿的官方背景来实现一家独大的地位。最终郑芝龙成为东南沿海第一大海商集团的首领,鼎盛时期有20万大军,超过三千艘的大小船只,甚至一度击败来犯的荷兰人,迫使荷兰人低头缴纳保护费。

当然,郑芝龙的海商集团本质上还是一个联盟,郑芝龙只是盟主,并无绝对的控制权。而且他毕竟只是海商出身,并无太大的远见,因此在做决策是过多考虑眼前利益,降清就是因为短视所致。

郑芝龙的财富主要来源是生丝之类的贸易收入,这些商品产地都是江南,因此在清军占领江南进军福建时,郑芝龙首先考虑的是保住自己的财源,因此他立刻和清军接触,商量投降一事。当然,这也不能归罪于郑芝龙一人,在投降前,他还是召集了各船船主来商议,根据当时的文人记载,此次大会光来的船主有数百人,多数都赞同了郑芝龙降清的主张。包括郑芝龙在人,大多数人都认为一旦降清,那么就能继续像以前一样做海上贸易发财。

不过让郑芝龙始料未及的时,清军主帅博洛却对他并不放心,因此趁他来清军大营投降时直接将其劫持带回,其他船主也按照来投降的土匪处理,直接打散编入各营。经此大变,郑芝龙的海商集团顿时土崩瓦解。最后因为郑成功坚持抗清,郑芝龙全家在北京被杀,也是一个悲剧吧。

桂王死后,郑成功为何不效法其父郑芝龙,拥立其它藩王称帝以延续南明国祚

有关拥立皇帝这件事,郑成功有没有他自己的私心,我们也不可能单单只从对于他的历史评价,来进行考量。

郑成功的历史功绩不可否认,但他也并非圣贤,作为常人,他也有出于自己的考虑,对于大明王朝至死不渝的敬畏之情,郑成功确实有之,但也并非绝对的忠贞不二。

对于大明皇室最终的结局,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咎由自取,郑成功也不可能糊涂到,为了表示衷心,为了维护皇室利益,而置他人对自己的信任于不顾,更不可能将曾经大明皇室伤害过的民众,再一次推向死亡的深渊。

对于拥护大势已去的大明皇室,也要承担相对应的风险,成王败寇的道理,他一定明白,拥立皇室成员当新君,还是由自己的子孙,借着光复大明的旗号,间接发展自身实力,在台湾自成一派,其中的利害关系他也应该思忖良久。

对于权力的渴望,没有人不会向往,即便郑成功在表面上没有显现,但我相信在他内心当中,也有过相关的思想斗争,究竟怎样做才不会背上骂名,还能完成造福后代的己任,属实让人焦灼。

当时的郑成功既有威望,又手握重权,明末落魄各大藩王们,对于他自然也是言听计从,在郑成功盘踞台湾期间,后来有一大批的明朝皇室到此避难,但是他们当中,鲜有有实力的皇亲国戚,仅仅是为了苟且活命,至于真正有血性,想要兴复大明基业的皇室子孙,出于种种因素考虑,也畏手畏脚,不敢有大动作。

真正的决定权其实还是在郑成功手中,有实力有野心的南明皇室,能在政治清洗中幸存,也绝非易事,就拿当时曾经担任国监的鲁王而言,算是相当有皇室威望的人,本来他也被作为最有希望被郑成功拥立称帝的人。

但他此前所做的一件事让郑成功深恶痛绝,亲手探索了自己的前程,在最后的危难关头,还没有到郑正成功的势力范围,就不幸殒命。

一个政权的覆灭,也绝非一两个人造成的祸乱,相信政治弊端也是由来已久,各种怨念也积攒到了一定的爆发点,皇室子孙生活也太过于安逸,反而忽略了潜在的风险和危机。

面对皇权的诱惑,当时朝政中有权有势之人,必然有着自己的想法,郑成功在没有确定是敌是友之前,他必然不会拿着自己及其子孙后代的生命做冒险。

大明的最终灭亡,最根本的原因还是政权内乱导致,各个小团体利益分配不公,内耗严重,让管理者无心治理国家,也没有足够强硬的势力统一政局。

其实郑成功早就看透了这一切,对朝廷当中那些自私自利的家伙,再加上昏庸无能的割据藩王,他最明智的做法就是明哲保身,冒险的代价太高了。

结合后来郑成功的一系列表现,他的专横独断表现在不允许别人对他发号施令上,我行我素的独立人格,当时台湾正是他的理想之地,既远离了内乱的纷争,同时也不至于规模过大,无法掌控,即使郑成功没有那样的心思,他的子孙后代也未免不会有。

相信到底是维护子孙后代的合理诉求,还是对于复兴大明抱有极高的期望,两者的风险与利益差。

显而易见,在郑成功统治台湾期间,也逐渐建立了自己的行政部署,就表明了他并不想参与明朝皇室的复兴斗争,归田卸甲才是他最好的选择。

《英雄郑成功》里,郑芝龙为何要执意投降满清

郑芝龙乃海盗出身,本就没有忠君爱国,本身就是被南明政权招安而已,其看到明朝大势已去,投降清朝也是非常正常的行为,可以保全性命与财富,何乐而不为?

郑成功受过儒家教育,有忠君爱国思想,而且其生母被清军轮奸杀害,但其生母仅是郑芝龙的日本小妾,郑成功于是打出“杀父报国”的旗号起兵抗清。

由于看到郑成功不可能投降,而且多次重创清朝军队,更有围攻南京城动摇东南半壁江山的危害,传闻顺治帝即是在东南前线被郑成功用大炮炸死,郑芝龙已经没有利用价值,清廷于是斩杀了郑芝龙,郑成功间接实现了“杀父报国”的誓言。

四镇多二心,两岛屯师,敢向东南争半壁

诸王无寸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

这是康熙大帝收复台湾后赞颂郑成功的对联!

郑芝龙郑成功父子权倾一世,为何迅速衰败父子二人的经历怎样

郑芝龙是被夸大的海盗,传闻中郑志龙纵横海内,往返中日及东南亚,麾下部众十余万!

但我首先就质疑这种可能性,若真的如此据地为王,岂不是更快活,毕竟当时的东南亚诸国人口少,大有可为!

另外早在明朝就开始闭关锁国,海外贸易量已经锐减,想要供养人数众多的部众越发艰难,所以才会接受明朝的招安!

明朝用郑芝龙,只是想以最小的代价保障海防,但绝不可能授予其更多的权利,因此处境可想而知!

即便拥立隆武帝,但明朝已无可对抗清朝的铁骑,掌管破烂的朝政,却需要与上升期的清朝对抗,显然是不划算的!

因此,在与清朝作战连续失利,郑芝龙选择归降,而清朝并没有得到郑芝龙传闻中庞大的舰队,最终将其处死!

郑成功收复台湾,如果不是打着明朝的旗号,根本算不上民族英雄,因为他是生在日本,长在日本的半个日本人!

收复台湾的过程是很艰难的,面对清朝的节节进逼,后勤辎重日渐减少,而他面对的是海洋殖民国家的荷兰!

荷兰先进的战船,更坚固的城防,使得郑成功付出沉重的代价,好在收复台湾,令台湾成为中国的领土!

而操劳过度的郑成功英年早逝,在收复台湾不久后便因病过世,其英雄传说就此落幕!

为何满清统治者对功劳最大的汉奸吴三桂郑芝龙痛下杀手

根据《南明史》载:“少顷,三桂进见,初甚倔傲,见王长揖.王问为谁?三桂噤不敢对。再问之,遂伏地不能起,及问之数至,始称名应”。从史料的描述来看,吴三桂面对这位曾经的故主,初始傲慢无礼,当龙颜盛怒,吴三桂居然“伏地不能起”足见永历帝的天子之气。

而旁边的满人又是什么反应呢?根据《南明史》描述:“满兵中有蓝旗章京兀儿特者,见而大愤,曰:“吴三桂食明厚禄,何无毫发恩乃尔!”谓其下曰:“此真天子也,可奉之为百世功。”八旗将士拜呼万岁,争去辫为号。”

以这段文史资料作为参考,永历帝朱由榔即便沦为阶下囚时,依旧保持不卑不亢的态度,这让旁边蓝旗满洲人惊叹不已直呼:“真天子”。

不久,《南明史》记载:“统领邵尔岱牛录下蟒出洒出,纠兵官阿尔必、岳得济、苏间色、对大拜、门都海、住厄西兔等四十余人,自称平汉王,刻印缮装。乘城演剧举事,共扈上幸汉中起义,尽杀汉中大营兵。事泄,死者二千余人”。

也就是说八旗军调转枪头打算劫狱救出永历帝朱由榔,结果被吴三桂的大军全部杀光。

从字里行间我们可以分析,吴三桂作为前朝遗臣,清廷本来就对其心怀戒备,而此时,他却又杀死八旗兵两千多人,倘若将永历帝朱由榔押解回京,纵使吴三桂粉身碎骨也不足以平息满清皇帝的愤怒。

毕竟对于满清统治者来讲,吴三桂始终是外人,这是无法改变的事实。考虑到深层次的厉害关系,无三姑火速处死永历帝朱由榔也就不足为奇了。

同样是倭寇,汪直被杀,郑芝龙却被招抚

这个题目太大,一句两句话说不明白,只能说在明朝“海禁政策”的大背景下,两人受招安后结果迥异,实在是时也命也。现粗略谈谈:

1、汪直的活动时期在明嘉靖年间,对应日本的室町时代。此时明朝海禁最严,日本政局最乱,一严一乱,于是倭患猖獗。郑芝龙活动时期在明崇祯~隆武年间,对应日本的江户时代,此时明朝风雨飘摇、海禁废弛,日本动乱渐息,趋向一统。一松一治,倭患就退到了次要地位。武装走私同属“违法行为”,前者要杀头,后者可商量;

2、汪直介入日本太深,也因为日本当时的局势,其队伍主要成份是日本饥民、浪人、落泊武士,就是汪直本人也难以节制。但这笔账当然要算到他头上。虽然他被囚后誓言要替朝廷消弭倭患,但他根本没有这个能力,胡宗宪也不再稀罕他这个能力;而郑芝龙虽然也在日本起步,但发迹后立刻改名,把根据地从日本移到福建、台湾。他一手打造的郑家军听指挥、令行禁止。没有害国害民。还做了非常多的,诸如迁台、赈灾等“好人好事”。

3、“中兴”时期的嘉靖根本就不在乎一个汪直,而胡宗宪又官癮太大,托招安之名,行设计诱捕之实;而崇祯对郑芝龙的招安则是真心实意,“进编制”后,还屡次加官进爵,到了弘光、隆武时期直到封伯封侯,倚为柱石。

苏子论及人生,曾有蜉蝣、沧海之叹。无论是历史人物、还是今天的你我,在国家大势和时代变迁面前,我们都是渺小的。……我们只惟愿国家好、时代好,我们才会幸福。

郑芝龙是见风使舵,卑躬屈膝,还是因为他粗人出身没啥民族意识吗

今天的中国人知道郑芝龙的名字,一般都是因为他的儿子郑成功太出名。和自己青史留名的英雄儿子相反,郑芝龙的一生左右逢源,见利忘义,是一个在历史上争议颇多的人物。

郑芝龙出身于明代一个小官吏家庭,后来由于家道中落,投奔了东南沿海做海商的舅舅,从此开启了自己毁誉参半的人生。由于经营得法,郑芝龙的生意越做越大,逐渐地,他开始拥有了自己的私人武装以保护自己的商业线路。在天高皇帝远的福建,郑芝龙成了最大的私人海上武装集团,当地的驻军尝尝拿他没有办法。面对这样一个实质上的海盗,明政府也多次出征剿灭,但都以失败告终。无奈,明政府只有效仿北宋政府招安梁山好汉的办法,给了郑芝龙一个游击将军的职位。从此郑芝龙飞上枝头变凤凰,由匪入官,登上了庙堂,对于一个漂泊流离的土匪来讲,这是一条最安逸的出路。

在郑芝龙之前,中国的东南海防是不存在的,而在世界范围来看,当时已经由西方国家开启了大航海时代,海上马车夫荷兰已经取代西班牙,成为了第二个海上强权,他们运用不断积累的海航技术在四处拓展殖民地。这次,他们来到了亚欧大陆最东段,想吃掉明朝的东南沿海。

中国当时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虽然已经开始衰败,但军力还是强过西方不少,荷兰人的来犯正好碰到了郑芝龙。郑芝龙带领明军和红毛人展开海战,并在料罗湾这个地方堵住了荷兰舰队,用火船战术全歼敌人,崇祯十二年,荷兰人又卷土重来,再次被郑芝龙吊打。经历了两次惨败,荷兰人才终于承认了中国在东海的霸主地位,从此以后荷兰商船行驶在东海海域都要向明政府交过路费。

郑芝龙代表明政府对外海战取得了重大胜利。却在改朝换代的战争中投降清朝,成为叛徒。为自己的后半身带来污点。

明末的郑芝龙和吴三桂相比,谁更厉害

前者是海盗悍将叛南明降清后被清廷处死,后者武将世家驻守山海关时威风一关叛明献关降清后又起兵反清自立为王割据云南兵败暴死子孙被杀,两个都是叛将逆臣但后者明显更厉害更强。

如何评价郑芝龙

郑芝龙,明末清初的一个海上军阀,纵观其一声,充满了戏剧性,具体的经历可自行百度,至于如何评价郑芝龙,可以用一个词概括。

就是一海盗头子。

他能被推到历史的潮头中来,并不是说其有多大的能力,当然其能够成为东南亚海盗头子,本人还是有一些能力的,但这些能力却都是上不得台面的。

不管在隆武政权中,他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其本质上仍然就是一个海盗头子。

见利忘义,自私自利,奸诈阴险,行事霸道,目光短浅,这些都是海盗的特性,也是郑芝龙的特性。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