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16位皇帝列表(明朝十六帝是哪十六帝)_明朝_皇帝_大明

本文目录

  • 明朝十六帝是哪十六帝
  • 明朝16位皇帝,十三陵为何只有13位皇帝,哪三位没有进帝陵
  • 明朝十六位帝王,你最了解哪一位
  • 明朝皇帝朱元璋原名叫朱重八,明朝刚刚好十六位皇帝,这是巧合嘛
  • 明朝十六帝顺序列表是什么
  • 明朝总共有16位皇帝,到底谁才是其中口碑最佳的皇帝
  • 明朝共有帝王16位为何明十三陵仅13个皇帝没进十三陵的有谁
  • 大明十六位皇帝,谁的个性最突出

明朝十六帝是哪十六帝

1、明太祖,朱元璋,年号洪武,在位年间:1368年-1398年。

2、明惠帝,朱允炆,年号建文,在位年间:1398年-1402年。

3、明太宗,朱棣,年号永乐,在位年间:1402年-1424年。

4、明仁宗,朱高炽,年号洪熙,在位年间:1424年-1425年。

5、明宣宗,朱詹基,年号宣德,在位年间:1425年-1435年。

6、明英宗,朱祁镇,年号正统,在位年间:元年1435-1449,年号天顺,元年在位年间:1457-1464。

7、明景帝,朱祁钰,年号景泰,在位年间:元年1449-1456。

8、明宪宗,朱见深,年号成化,在位年间:元年1464-1487。

9、明孝宗,朱佑樘,年号弘治,在位年间:元年1487 -1505。

10、明武宗,朱厚照,年号正德,在位年间:元年1505-1521。

11、明世宗,朱厚熜,年号嘉靖,在位年间:元年1521-15667。

12、明穆宗,朱载垕,年号隆庆,在位年间:元年1567-1572。

13、明神宗,朱翊钧,年号万历,在位年间:元年1572-1620。

14、明光宗,朱常洛,年号泰昌,元年1620在位28天。

15、明熹宗,朱由校,年号天启,在位年间:元年1620-1627。

16、明思宗,朱由检,年号崇祯,在位年间:元年1627-1644。

明朝16位皇帝,十三陵为何只有13位皇帝,哪三位没有进帝陵

明十三陵,作为明代皇帝的埋骨之所,一共埋葬了大明王朝13位帝王。可是,这数量上却有些对不上,史书记载大明自建国以来,共历帝王16位,而且个个都是名正言顺,得到认可的正经皇帝。那为何明十三陵,却只埋了13个皇帝呢?没有进入十三陵的都有谁呢?

朱元璋

第一位就是明太祖朱元璋,朱元璋是开创大明王朝之人,陵墓不可能没有,只不过他的陵墓明孝陵,不在北京,而在南京,位居钟山。而他的陵墓之地如此独树一帜,是因为大明王朝在建立之初,首都在南京,当时叫应天府。

公元1368年正月,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定年号为洪武。建都后,虽然他有迁都的想法,而且还曾派自己的皇太子朱标代自己,到去全国各地查看。只是,朱标还没有替他完成这个艰巨的任务,就不幸早于朱元璋离世了。之后,朱标葬在了现在明孝陵的东侧。

因为朱标离世,朱元璋的迁都之心受到了打击。再加上,当时的他已经是一个老人了,到了六十耳岁的年纪,古人常言:人活七十古来稀,六十岁的朱元璋已经没了迁都的精力和时间。再加上,公元1382年,登基十五年的朱元璋,在这一年失去了和他相濡以沫的妻子,马皇后早早就被葬在了孝陵。相互扶持的妻子、自己喜爱的儿子,都被葬在了孝陵,朱元璋不会选择自己孤独的葬在其他地方的。

另外,孝陵不仅仅是一代帝王的埋骨之所,更成为一种象征。明代,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人所建立的王朝,而朱元璋又是第一位帝王,明孝陵的意义,不仅仅是建立之初的:以孝治天下的意思。更重要的是,它成为了一种政治符号,连康熙大帝都曾特意去祭拜过明孝陵,为的就是表达对汉人的重视。

后来,朱棣篡位,成功后,也是赶紧去祭拜明孝陵,表达自己是正经的朱元璋子孙,标榜自己的身份,洗白自己的篡位之举。还费了很大劲,给朱元璋建了一座碑,名为“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为自己父亲歌功颂德,也为自己拉拢人心。甚至,清朝的农民起义军首领洪秀全,也利用孝陵作秀,特意拜谒孝陵,说自己会恢复汉室河山。并且,孙中山先生,也曾祭拜过孝陵,因为他当时提出的口号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明孝陵,从一个帝王陵墓,变成了一个政治符号。

朱允炆

第二位没有埋入明十三陵的帝王,是明惠宗朱允炆。而朱允炆也是明朝名正言顺的皇帝,可是因为他发动改革,很大的削弱了藩王的利益,惹来了很多人的不满。其中,他的叔叔朱棣,是个胆大的,一不做二不休,直接起兵谋反了。可是,朱棣虽然是燕王,手里有十万兵马,朱允炆有明朝的几十万大军。

可是,毕竟大明皇帝中打仗首当其冲之人,曾打的明朝北边边防都安静了。他的领兵能力,实在是一流,只用了三年的时间,就转败为胜,入主皇宫。但是,靖难之役后,朱允炆不知所踪,朱棣继位后,为了得到认可,做了上文提到的给朱元璋立碑等一系列作秀之作。但是,这一切的原因都是因为他的皇位来的名不正言不顺。

消失的朱允炆是他的心病,但是消失的朱允炆,让造成了他的陵墓没有官方认可的具体位置。朱棣本人首先就不可能给朱允炆造墓,朱允炆陵墓存在一天,就意味着别人对他的皇位指指点点一天。并且,朱允炆的消失,也让他的这一想法付诸于实践,毕竟明代是个十分讲究理学的时代,明人也有气节。为了防患于未然,朱棣自然不会给朱允炆修墓,所以就算是衣冠冢,朱允炆都没有,何况入葬十三明陵呢?

朱祁钰

第三位,是明代宗朱祁钰,作为明朝的第七位皇帝,不仅是名正言顺登基为帝的,还是救大明王朝于水火之中的皇帝。如果不是他继位,而是明英宗的儿子继位,国难当头,幼主临朝,大明的仇敌们只会对其虎视眈眈。但是,朱祁钰虽然在土木之变后继位为帝,也得到了皇太后的官方盖章,但是后来迫于压力,将明英宗迎回朝。

可,皇位至尊,谁又想轻易让人?朱祁钰将回朝的明英宗囚禁了起来。但是,在度过了今年的囚禁生涯后,恰逢朱祁钰重病,明英宗重新登基。而皇权的更迭一直是带着血腥的,朱祁钰在明英宗复位后没多久,就去世了。而对大明王朝的江山社稷有大功的他,去世后,不仅被抹去了庙号,谥号也被谥为“戾“。

被抹去帝号后,他的葬礼就是按照亲王的规格来置办的,没有被葬入明十三陵,而是被葬入了北京西山景泰陵。朱祁钰是明朝迁都北京之后,仅有的一个没有被葬于明十三陵的皇帝。他没有被葬入明十三陵,是因为明英宗的政治干预,愤怒的明英宗想要通过抹黑朱祁钰达到自己政治威望的重新树立。

综上,我们可以知道,没有被葬入明十三陵的三位皇帝,除了朱元璋是因为客观原因,无法葬入外。另外的两位,都是因为政治原因的干涉,才没有入葬皇陵。皇陵,不仅仅是一个皇帝的埋骨之地,也是对其身份的官方认证,和谥号一样,都是后世对其评价的重要参考点。不入皇陵,就是抹杀其身份的合法性,只有政治对手,才会行此做法。

明朝十六位帝王,你最了解哪一位

洪武,1368年一1398年。

明太祖朱元璋,明开国皇帝,1368年初,在应天府称帝。国号《大明》。

明朝皇帝朱元璋原名叫朱重八,明朝刚刚好十六位皇帝,这是巧合嘛

台湾已故曾仕强先生说:"易经很薄,但内容浩瀚。读过五篇者,方始入门。能运用自如者,一切就简易了,一切疑难就迎刃而解了。"

朱元璋排行老八,小名重八,重八等于16,而他开创的明王朝恰好是16个皇帝。不是老皇帝有先见之明,而是16帝无奈自尽而去见重八祖。

李自成打进大都,大都又闹瘟疫,崇祯皇帝此时万念俱灰,无力回天。选择了煤(景)山上吊,显见他心冷到了极点,不得不去见重八爷。倘若他知道,李自成还有许多软肋,连清军骑兵都打不过,他万万就不会就轻易地去认输。也就不会有重八16之说了。

但是,历史就是巧合,巧合到了令人不得不信"易经",那些"推背图"、"马前课",不读"易经"啥也不是,读了"易经",却叫人拍案叫绝!

重八还是小八腊子,汉代刘邦才是三大哥。刘邦原名刘季,季就是排行老三,冠/

亚军之后是季军。

刘季刘季,每季就是三个月。看看西汉、东汉和季汉,不就是点到三国为止吗?

历史,都是铁板钉钉。而巧合的,也必是令人目瞪口呆的。如果没有这些巧合,那末"易经"可要叫"繁经",那是更令人更加难学难懂的,据说就沉睡在三星堆文明之中,连周文王都没有破解啊!

明朝十六帝顺序列表是什么

明朝从明太祖朱元璋于1368年在南京建都称帝开始,到1644年李自成攻破北京城明思宗朱由检在煤山自杀结束,共经历了276年,十七朝、十六位皇帝(明英宗朱祁镇干了两朝,早普京五百多年就玩老大换着干)。

第一位上台的是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自已创位),生于1328年,1368年登基, 1398年逝世,年号洪武(他和8很有缘,生、死、登基的年份都带8,家族排行老8,曾用名是朱八八,朱元璋是后来自己改的)。

他的名气最大,有很多关于他的影视题材,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他是一名军事奇才,总能做出非同凡响的决定,创业初期在需要决定张士诚和陈友谅两个先打谁的问题上,朱元璋表现出了他的过人之处。当时几乎所有人都认为要先打容易攻打的张士诚,待吃掉张士诚的地盘壮大后再打强大的陈友谅。按照从众效应,一般人都会选随大流,接受甚至改变自己的观点。但朱元璋真不是一般人,他摆脱从众效应,清醒地告诉大家应该反过来,因为他笃定张士诚“器小无远见”,不会在自己攻打陈友谅的时候抄自己后路,而陈友谅“志骄爱生事”,肯定会趁火打劫,将自己陷入凶险的局面。能跳出从众效应而证明二八定律,充分表现出了朱元璋的不寻常,也解释了为什么偏偏是他在乱世中能够脱颖而出,消灭所有敌人开创了大明王朝。

第二位上台的是朱元璋的孙子明惠宗朱允炆(祖传孙位),生于1377年,1398年登基,1402年逊位,年号建文(被他四叔造了反),逝世年份不详,至今仍是明朝的历史谜案。

他在位时间不长,在历史上没有留下太多的记录,但在野史上留下了很多关于他下落的说法,如今都无法进行考证。他是封建主义世袭制中立嫡立长观念的牺牲品。

第三位上台的是朱元璋的第四子明成祖朱棣(叔夺侄位),生于1360年,1402年登基,1424年逝世,年号永乐。

他是明朝的第二号传奇人物,如果没有他的传奇经历,那么估计就没有今天的北京故宫了。他出生时朱元璋还在打天下,从小朱棣就跟随着父亲的武将们习兵法、练武艺、纵横战场,铸就了他勇猛好战、敢打敢拼的性格。20时到北京任燕王后,更是常年与蒙古人打仗,多次为国家建立战功,所以在明朝军队系统中有着很高威望,这也是他能够成功起兵造反的重要原因。

第四位上台的是朱棣的长子明仁宗朱高炽(正常父传子位),生于1378年,1424年登基,1425年逝世,年号洪熙。

他是明的朝在位时间第二短的皇帝(在位不到一年),他很胖所以心很宽,在他不到一年的执政期内,做了一件足以让他流芳的好事,就是为他父亲造反时冤枉的官员平反。

第五位上台的是朱高炽的长子明宣宗朱瞻基(正常父传子位),生于1398年,1425年登基,1435年逝世,年号宣德。

他和他的父亲一样是一个心地善良的好人,在位十年重点是与民休息,发展农业经济。他和他父亲在位的十一年间,历史评价很高,史称“仁宣之治”。

第六位上台的是朱瞻基的长子明英宗朱祁镇(正常父传子位),生于1427年,1435年第一次登基,1449年被敌俘后下野,年号正统(第一届)。

他是明朝唯一当过俘虏的皇帝,而且和宋朝“钦、徽”二宗还不一样。他是在国力鼎盛时期,率二十万大军御驾亲征在土木堡不幸被俘的,史称“土木堡之变”。但他福大命大,当了一年的俘虏后回到北京,经过七年的软禁生涯后,再一次登上了帝位,所以明朝16帝,17朝。

第七位上台的是朱祁镇的弟弟明代宗朱祁钰(临危受命),生于1428年,1449年登基,1457年逝世,年号景泰。

他在哥哥正统皇帝被俘后,国家危难时刻登基的。上任后,他迅速稳定动乱局面,启
用名臣于谦,打赢了北京保卫战,最终让大明王朝渡过了建国的第一个难关。

第八位上台的还是明英宗朱祁镇(复辟),生于1427年,1457年第二次登基,1464年逝世,年号天顺(第二届)。


第九位上台的是朱祁镇的长子明宪宗朱见深(正常父传子位),生于1447年,1464年登基,1487年逝世,年号成化。

他两为太子,在两岁时是作为交换条件而被立的太子,五岁被废,十岁父亲复辟再度立为太子,八年惊心动魄的岁月留给他肯定是一极度不快乐的童年。

第十位上台的是朱见深的三子明孝宗朱佑樘(正常父传子位),生于1470年,1487年登基,1505年逝世,年号弘治。

他是一个励精图治的皇帝,其勤奋程度丝毫不亚于太祖朱元璋。在他的积极治理下,大明王朝再一次走向了鼎盛时期。值得一提的是,圣人王守仁和大才子唐伯虎都是出生在这个年代。

第十一位上台的是朱佑樘的长子明武宗朱厚照(正常父传子位),生于1491年,1505年登基,1521年逝世,年号正德。

他是明朝最疯狂的皇帝,参加过“跑男”(跑到关外去看世界),平息过“宁王”叛乱(他比朱允炆幸福,因为他有王守仁),亲自带兵上阵取得的应州大捷(还亲自手刃一人)。

第十二位上台的是朱佑樘的侄子明世宗朱厚熜(堂兄传弟位),生于1507年,1521年登基,1566年逝世,年号嘉靖。

他是一个知名度较高的皇帝,有一些影视题材。他的性格坚定,意志力坚强,具备做大事的条件。即位后改变了前朝遗留的一些弊端,推动改革、发展经济、与民休养,巩固了朱明王朝的统治地位。著名的抗倭名将戚继光、清官海瑞就是在这个时代。

第十三位上台的是朱厚熜的三子明穆宗朱载垕(正常父传子位),生于1537年,1566年登基,1572年逝世,年号隆庆。

他的在位时间不长,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有一点值得说得就是,张居正就是在他的内阁工作,后成为内阁首辅主事天下。

第十四位上台的是朱载垕的三子明神宗朱翊钧(正常父传子位),生于1537年,1572年登基,1620年逝世,年号万历。

他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也是争议最大的一位。史学界有着“明虽亡于崇祯,但实亡于万历”之说。他在位前期,由张居正主政,推行“鞭法”、“考成法”等重要改革举措,极大的增强了国家的经济实力。但万历十五年(1568年)开始,皇帝罢工了!大明王朝开始走向衰亡。

第十五位上台的是朱翊钧的长子明光宗朱常洛(正常父传子位),生于1582年,1620年登基,1620年逝世,年号泰昌。

他在位不到29天,是明朝在位时间最短的一个。

第十六位上台的是朱常洛的长子明熹宗朱由校(正常父传子位),生于1605年,1620年登基,1627年逝世,年号天启。

他是一个被当皇帝耽误了的建筑师,尤其擅长木艺。

第十七位上台的是朱由校的弟弟明思宗朱由检(兄传弟位),生于1611年,1627年登基,1644年逝世,年号崇祯。

他是明朝的亡国皇帝知名度很高,有着“国破君何在”的不凡气概,太多的影视作品演绎过这段历史。

明朝总共有16位皇帝,到底谁才是其中口碑最佳的皇帝

明朝十六帝,各有各的特点,也各有各的个性,那么哪个是口碑最佳的皇帝呢?我认为是创建了弘治中兴的朱佑樘皇帝,无论从政绩还是个人私生活都无可挑剔,他是一个模范级别的皇帝不为过。那么其他皇帝都有哪些被世人诟病影响口碑的事呢?我们一起来梳理一下:

开国皇帝洪武帝朱元璋,出身最低的皇帝,雄才伟略自不必说,重要还是亲民,爱民,勤政是十六帝中首屈一指的。唯一被人诟病的就是诛杀功臣,刑法严苛。

建文帝朱允炆,仅仅在位四年,被人赶下去的皇帝一般口碑不会很好,因为他是失败者,胜利者会对他百般抹黑,即使他英明神武,不过从史实来看他并不英明神武。

成祖朱棣,开创了永乐盛世的有为之君,还派遣郑和下西洋,编纂《永乐大典》,五征蒙古,把大明推向了无比强盛的时代,还把帝都迁到了北京,从此开启了君王死社稷,天子守国门的时代,唯一被人诟病的就是造反,篡夺侄子的皇位。

仁宗朱高炽,严格来说这个胖子也是很不错的,开启了仁宣之治的开端,大明从此由扩张转到了保守,这是应该被人诟病的,还有一点在位时间太短,仅仅十个月,也是他存在感不高的原因之一。

宣宗朱瞻基,他是朱棣寄予厚望的,他也是综合了永乐和洪熙两朝的优势,唯一被人诟病的就是喜欢玩促织,也就是蛐蛐。

英宗皇帝,这个两次登基的俘虏皇帝,他被诟病的就多了,宠信太监,土木堡之败,二次登基后又杀了忠臣于谦,唯一做过一件好事就是取消了人殉这个残酷的殡葬制度。

代宗朱祁钰,这个被赶鸭子上架的皇帝,上位后开始患得患失,尝到甜头就害怕失去,结果做了一些不近人情的事,比如毁约换自己儿子做太子,对回来的英宗百般折磨,结果英宗宠信继位,他的后事也很凄惨,是成祖后唯一没进十三陵的皇帝。

宪宗朱见深,这个苦命天子,从小就生活在阴影下,不过还是比较大度的,给他叔叔和于谦都平了反,还处置了荆襄流民,武力上还成就了成化犁庭。他被人诟病的有宠爱大他17岁的万贵妃,兼并土地,设置黄庄,设置西厂,应该是一个毁誉参半的君主。

孝宗朱佑樘,我认为他是明朝唯一没有污点的皇帝,生活作风很好,实行一夫一妻制,朝政也是很清明,任用贤人,边境也是平稳无事,难得的18年太平盛世。

武宗朱厚照,这个皇帝是大明朝最有特色的,也是口碑最差之一的,这多少有后继之君的抹黑,不过也确实做了不少荒唐事,多动症好玩让他停不下来,折腾了十六年居然一个儿子也没折腾出来,结果皇位给了兴王那一脉。

世宗朱厚熜,这是小宗继位的皇帝,也是大明最聪明的皇帝,但是并没有做多少有利于国家的事,逐道修仙,二十多年不上朝,任用严嵩,贪财都是他的污点。

穆宗朱载垕,这个一个存在感很低的皇帝,在位仅仅六年,把政事都交给内阁来做,自己留恋后宫,最后也死在这个上。

神宗朱翊钧,这位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集酒色财气于一身,怠政,一样毛病都不少,到了末期,后金崛起,内部也有了起义,他的统治没大明敲响了丧钟。

明光宗朱常洛,这是在位时间最短的皇帝,在位仅仅一个月,没做多少事就被红丸一命呜呼,几乎是没有口碑的。

明熹宗朱由校,这个什么都不会只会木匠活的皇帝,他在位时期的大明更是内忧外患,朝内党争激烈,尤其魏忠贤崛起,阉党一家独大,边境后金虎视眈眈,整个辽东几乎都丢了。他的在位加速了大明的灭亡。

明思宗朱由检,这是大明的亡国之君,但是他还是有些能力的,奈何天时地利人和都不在他这一边,自然灾害,农民军起义,大清一波又一波地冲击着大明的根基,崇祯帝只得拆东墙补西墙,结果还是亡国了,他的口碑还不错,博得很多人同情,但是他猜忌,刚愎自用也为他的口碑增加了负面影响。

纵观大明十六帝,人缘口碑最好的还属弘治帝,虽然功绩不是最大,也不是开拓之君,但是他独有的人格魅力和勤恳睿智的执政能力,为他博得了口碑。他的名声流传百世。

明朝共有帝王16位为何明十三陵仅13个皇帝没进十三陵的有谁

因为明朝十六帝有两位葬在别处,一位下落不明,其余十三位都葬在天寿山,因此只有十三个陵墓,所以称“明十三陵”。
首先是太祖朱元璋,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今南京)称帝,建立了大明王朝,当时的南京就是中国的首都,朱元璋也没有迁都的打算,到死的时候也是在南京,死后被埋在了南京紫金山,是为明孝陵,而明十三陵是指在北京的明朝皇帝陵墓,所以朱元璋没能葬入十三陵。
然后就是建文帝朱允炆了,朱允炆当了四年皇帝,被他的叔叔朱棣抢了皇位,至今落得个下落不明,因此没葬在此地。
最后是明代宗朱祁钰,按理来说朱祁钰一辈子只能当个王,皇位跟他是没有半毛钱的关系,偏偏他的哥哥朱祁镇不走运,当了蒙古人的俘虏,他才当了皇帝,可是蒙古人却将他的哥哥放了回来,并在七年之后重新夺回了皇位。
明英宗朱祁镇在夺回皇位之后,废黜了他的弟弟为郕王,囚禁在西苑,朱祁钰死后,明英宗给他的谥号是戾,按亲王礼葬在北京西山,即景泰陵,所以朱祁钰也没能埋入十三陵。

大明十六位皇帝,谁的个性最突出

论治国,明朝皇帝没几个突出的。

可要是论有个性,明朝皇帝那可是多如牛毛。

比如朱洪武,杀功臣也没你这杀法的啊,拿杀人当磨牙玩,内心阴暗,暴力倾向严重,真有个性。

比如宣德,皇帝当不耐烦了,开始玩蛐蛐,真有个性。

比如明堡宗正统皇帝,宠信宦官王振,错杀忠良于谦,搞土木堡自驾游还连吃带住,真有个性。

比如成化,典型的恋母情结,宠爱比他大十几岁的万贵妃,就连万贵妃背着他给别的妃子堕胎,他都能忍,真有个性。

比如正德,沉迷豹房不说了,还经常出去乱搞,要么去嫖娼,要么就强抢民女,而且他还是个男女通吃的双性恋,真有个性。

比如嘉靖,躲在深宫不理朝政,炼丹修仙,真有个性。

比如万历,也是躲在深宫,不理朝政,真有个性。

比如泰昌,继位一个月不到,弄一堆女人,天天莺歌燕舞,把身体搞废了,两粒红丸下去,嗝屁,真有个性。

比如天启,木匠活小能手,大明王朝非物质遗产传承人,真有个性。

比如崇祯,多愁善感神经质,治国无能错杀人,真有个性。

有这么多有个性的皇帝,我大明王朝真是了不起!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