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鲁迅充满江湖气的两首诗,幼时初读只觉炫酷,中年读懂泪已两行。
要说在近现代文坛影响最深的人,我首选鲁迅。评判的标准很简单,因为从来没有哪个文学家能够同时31篇文章入选课本。我记得自从有阅读理解开始,印象里就没有说哪次考试,鲁迅的大名没有出现在试卷当中。
鲁迅的文章,初读感觉普普通通,但越读越觉得感触深刻。鲁迅的笔下塑造了一个又一个经典的人物。从《少年闰土》、《祥林嫂》、《阿Q正传》、《孔乙己》,一个个底层人物被塑造出来,旧社会的罪恶,只通过这几个人身上的遭遇,便展现的淋漓极致。
小小的年纪,读了无数次鲁迅的文章,做了数不尽的阅读理解,但我总有一个感觉,鲁迅的文章里面,每一个字都有其特定的含义。年幼的我初读鲁迅的文章,只觉其中的只言片语特别炫酷,例如被传为网红经典那一句“我家门前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也是枣树”,感觉既新奇又好玩。
鲁迅的文章知识增量都如此浓郁,他还写过两首小诗,依旧被儿时的我们传为经典。这两首诗充满了江湖气,初读只觉炫酷,人到中年,读懂不觉泪两行。
一首是鲁迅的《自题小像》
展开全文
根据题目来看,鲁迅的这首《自题小像》是写给自己的,据鲁迅说,鲁迅写这首诗的时候,本没有计划公之于众。但由于被好友许寿裳看到,起了个题目便被发表了。硬汉形象的鲁迅呈现在众人面前。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这首诗是一首七言绝句,很难想象,鲁迅作为近现代史的文学家能够将诗写的如此精妙。作者首句便化用了典故,诗人难以逃脱爱神之箭,丘比特这位小爱神,原本射出的箭是让人产生爱情,但鲁迅中的箭却是与家国产生了爱情,他爱他生活的家乡,他爱足下的土地。
“风雨如磐暗故园”,作者以故园来比喻足下的这片土地,以风雨飘摇来比喻当时的时局,这句诗的意思是足下的家乡此刻正在承受风雨,作者忧国忧民的心情展露无遗。
“寄意寒星荃不察”,作者的这份情感,根本没有人注意的到,他也只能是期望天上的星星能够感受的到了。最后“我以我血荐轩辕”,“轩辕”在表面指的是轩辕皇帝,在本诗中指的是当时的国家,既然任何人都注意不到作者的一片拳拳爱国之心,最后也只能以自己的鲜血来唤醒沉睡的民众了。
试想一下,当时仅仅22岁的鲁迅,在山河破碎风雨飘摇的大背景下,以象征比喻的手法,将家国的忧愁之感写到这首小诗中。年纪轻轻的他心中满是天下,包含了极强的杀气,唤不醒沉睡的民众,宁愿牺牲掉自己的生命。
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鲁迅另一首诗是《题三义塔》,写给他的友人西村真琴,一首由鸽子引发的友情回忆。
奔霆飞熛歼人子,败井颓垣剩饿鸠。
偶值大心离火宅,终遗高塔念瀛洲。
精禽梦觉仍衔石,斗士诚坚共抗流。
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鲁迅的好友西村真琴在战乱之中救下了一只受伤的鸽子,并把它带回了国。不幸的是,这只受伤的鸽子还是去世了。西村给鲁迅写信告诉鸽子去世的事,鲁迅写信安慰他。
鸽子虽然去世了,但如果它泉下有知,必然会化作精卫将东海填平,让所有的人能够化敌为友。最后一句表达了鲁迅内心的美好心愿,朋友虽然历经磨难,但再次聚首之日希望能够“一笑泯恩仇”。
历史说
鲁迅这两首小诗,一首送自己,一首赠友人。在乱世之下,面对风雨飘摇的时局,还在睡梦中的民众,鲁迅作为清醒的少年,不惜以生命唤醒他们。
来自异国他乡的兄弟,在当时混乱的时局之下,也充满了变数,他发出内心的那一声呐喊,希望在历经磨难之后,再见面依旧能够一笑泯恩仇。人到中年才能感受到当年鲁迅的那种无奈,一个人要想影响整个时代,太难了。可对于鲁迅来说,我想,他应该是做到了。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