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什么是周长》教案教学设计)_学生_周长_口算

本文目录

  •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什么是周长》教案教学设计
  • 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0乘5等多少》教案教学设计
  •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案
  •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优质课《什么是周长》教案与教学反思
  •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几分之一教案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什么是周长》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什么是周长(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谁在学校运动会上参加过400米赛跑?400米赛跑的路线是什么样的? 预设 生:绕着操场跑一圈。 师:一圈就是从起点开始,又回到起点,操场一圈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这节课,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研究什么是周长。(板书课题:什么是周长) ⊙主动探究,测量周长 1.描一描,初步感知周长的含义。 (1)课件出示教材45页上面的两幅图:树叶和数学书的封面。 师:请大家拿出彩笔,在书上描出这两幅图的边线,应该用直尺的地方,要用上直尺。 学生操作,完成后与同桌互相检查订正。 (2)说一说。 师:谁能说说自己是怎样描的?你知道什么叫边线了吗? 请学生边说边演示,明确:“边线”就是绕树叶和数学书封面画一周所画出的路线。 (3)摸一摸。 请学生找到身边的任何一个物体,指一指或摸一摸它们的边线。如课桌面的边线,文具盒的边线,黑板面的边线等。 2.认识周长。 (1)看一看,说一说。 课件出示教材45页中间的两幅图。 提问:小蚂蚁和铅笔分别在做什么?说了些什么?你从中懂得了什么?请学生观察后汇报。 (小蚂蚁绕着树叶爬了一周,它爬过一周的长度就是树叶的周长;铅笔沿着数学书封面的边线描了一周,数学书封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 (2)指一指,说一说。 ①请学生集体交流,先与同伴互相在图上指一指,说一说什么是周长,再轮流到前面在课件上出示的两幅图中指一指,说一说。 ②强调“一周”的意义。 师:怎样才算一周?从哪里开始?到哪里结束? 学生回答后师小结:从一个点出发,沿着图形边线运动,最后又正好回到这个点,这才是一周。 设计意图:通过看一看、描一描、说一说、指一指等活动,调动学生各方面的感官,多方位的体会周长的实际含义,从而加深学生对周长这一概念的理解,正确建立起周长的概念。 3.探究测量图形周长的方法。 (1)看一看,议一议。 ①课件出示树叶和数学书实物,请学生观察并思考:怎样才能知道它们的周长?你有什么好办法吗? ②请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说说自己的方法,以及选择这种方法的理由。初步确定哪些方法可以用。 (2)实际操作,量一量。 师:现在请大家找好合作伙伴,选择适当的工具,动手量一量吧。 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3)汇报交流测量的方法和结果。 师:请大家说说你们分别是用什么方法测量的。为什么选择这种方法?怎样得出的测量结果? 预设 生1:测量树叶的周长时,因为树叶的形状不规则,不能直接用直尺量,要先用柔软的绳子沿着树叶的边线围一圈,再用米尺测量绳子的长度。 生2:测量数学书封面的周长时,因为数学书的封面是长方形的,所以可以用直尺测量出每条边的长度,再把每条边的长度加起来。 师:在测量过程中,怎样才能保证测量的数据比较准确呢? 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小结:在测量过程中,要使用正确的测量方法,多测量几次,这样才能尽可能地减少误差,保证结果的正确性。

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0乘5等多少》教案教学设计

一个乘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是计算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应给予足够的重视,为了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本节课的教案设计关注以下两点: 1.关注教学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听故事是孩子的天性,小猴子喜欢吃桃子是小学生喜闻乐见的,充分利用课前搜集的小猴子吃桃子的资源,创设出妙趣横生的故事情境,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为较好地理解和掌握新知打下基础。 2.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动手操作、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节课的教案设计在“探究新知”这一环节中,创设了有意义的问题情境和数学活动,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与同伴进行交流,使学生在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中明确一个乘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的算理,并掌握其计算方法。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情检测卡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激情引趣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小猴子吗?(课件出示小猴子吃桃子图——共有5只小猴子,每只小猴子的前面都有一个空盘子)请同学们看一看,并说一说这幅图中你最喜欢哪只小猴子。 ⊙动脑思考,探究规律 师:聪明可爱的小猴子最喜欢吃桃子。第一只小猴子的盘子里还有几个桃子? 生:0个。 师:第二只呢? 生:0个。 师:这2只小猴子的盘子里一共有多少个桃子?怎样列式? 生:0+0=0(个)。 师:如果用乘法应该怎样列式呢? 生:0×2=0(个)或2×0=0(个)。 师:第三只小猴子呆呆地看着它的小伙伴,它的盘子里还有几个桃子? 生:0个。 师:第四只呢? 师:0个。 师:那么这4只小猴子的盘子里一共有多少个桃子?怎样列式? 生:0+0+0+0=0(个)。 师:如果用乘法应该怎样列式呢? 生:0×4=0(个)或4×0=0(个)。 师:第五只呢? 生:0个。 师:5只小猴子前面的5个盘子里一共有多少个桃子?怎样列式? 生:0+0+0+0+0=0(个)。 师:如果用乘法应该怎样列式呢? 生:0×5=0(个)或5×0=0(个)。 师:盘子里的桃子一个都没有,就是0个桃子,小猴子要吃桃子,只能吃到0个桃子,那么0×0还是等于0。 读一读黑板上的乘法算式,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学生读算式,老师归纳:0乘任何数都得0) 设计意图:小猴子吃桃子的故事情节环环相扣,通过小猴子吃桃子的情境巧妙地使学生在不经意间掌握了知识,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案

  一、一个因数是一位数的乘法
  1、口算乘法
  第1课时
  教学内容:P1例1、P2例2 口算乘法
  教学要求: 掌握口算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整千的数的方法;并能正确、迅速地口算。
  教学手段:幻灯片、小棒、口算卡等及操作。
  教学过程:
  一、知识铺垫:
  1.表内乘法口诀(可用口算卡进行)。
  2.50是几个十? 700是几个百?
  3.8个十是多少? 24个十呢? 24个百呢?
  4.5个2是多少?
  二、新课教学:
  1.P1例1
  (1)引导学生摆小棒:每堆摆两捆(每捆10根),摆3堆。
  (2)启发学生议论:要求一共有多少根小棒可以用什么方法计算?
  用加法算:20+20+20=60
  用乘法算:20X3=60
  (3)引导学生看实物,理解算20X3的思维过程:3个2是6,3个2捆(2个十)是6捆(6个十),6捆就是60根,即3个20是60。结果与加法相同。
  2.小结:求3个20是多少,可用乘法计算。口算20×3这样想:
  2个十×3=6个十=60
  3.P2例2
  (1)显示例2幻灯片,让学生观察后掌握其数量关系。每堆有300块小木块,一共有4堆。
  (2)让学生直接用乘法式子求出一共有多少块。
  (3)让学生口算结果,并说出怎样想。
  (4)小结:求4个300是多少,用300X4计算。这样想:
  3个百×4=12个百=1200
  三、练习设计:
  1.P1“做一做”. 2.P2“做一做”.
  四、作业:
  1、 复习P1 例1 、P2例2. 2.P4第1、2题。
  第2课时
  教学内容:P3例3、例4,一位数乘两位数,一位数乘几百几十的口算
  教学要求:掌握一位数乘两位数、几百几十数(每位乘积不满十)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教学手段:电化教学。
  教学过程
  一、知识铺垫:
  1.课本P3复习内容。
  2.450里面有几个百 ? 几个十?
  二、新课教学:
  1、 P3例3
  (1)看图学算理。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图意:
  ①左边有3个10,就是30。
  ②右边有3个2,就是6。
  从而使学生理解:12里面有1个十和2个一,3个12就是3个10和3个2的和。
  (2)看图学算法;口算一般从高位算起。
  这样想:10×3=30 2×3=6 30+6=36
  (3)指导学生看书P3例3,质疑。让学生口述12X3的口算步骤。
  (4)小结:一位数乘两位数,可以把一个因数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分别和另一个因数相乘后再相加。
  2.P3例4
  让学生在例3的基础上,先类推试做;然后可通过四人小组议论,归纳出口算的方法;再由各组代表向全班汇报讨论结果,最后师生共同总结。
  小结:120是由1个百和2个十组成的,120×3是求:3个120是多少,就是3个百和3个20的和。计算时这样想:100×3=300,20×3=60,300+60=360。
  三、练习
  1、P3例3下面的“做一做”。
  2、P3例4下面的“做一做”。
  第1题:计算后,进行评议,并让学生讲述是怎样想的?鼓励学生,谁还能想出别的口算方法?”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后,有目的地请中下生板演;及时纠正错误。第3题,可用开火车比赛的形式进行。
  3.有白乒乓球21个,花乒乓球的个数是白乒乓球的2倍,有花乒乓球多少个?一共有乒乓球多少个?
  四、作业:1.复习P3例3、例4。 2.P4第4、5题。
  第3课时
  教学内容:P4练习一第6 —— 11题。
  教学要求:巩固口算乘法的计算方法,熟练、灵活地运用口算方法:i正确地进行口算。
  教学手段:幻灯
  教学过程:
  一、知识铺垫:
  1.表内乘法口诀。
  2.口算乘法的方法。
  二、练习设计:
  1.填空:
  (1)21×3可以读作( )乘( ),积是( )。
  (2)3×6读作( )乘( ),表示( )个( )相加。
  (3)32× 3读作( )乘( ),表示求( )个( )倍是多少
  2.做课本上第,7、8、9、10、11题。
  做7、8、10题要注意用多种形式,如比一比,看谁算得对又快或以组为单位开火车,看哪组最先到达目的,夺到红旗等,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第9题是有多余条件的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应用题。练习时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决定是否给予学生适当的提示,特别注意辅导中下生。
  3.第12、,13题是让学有余力的学生独立完成,根据实际安排在堂上进行或在课外进行。
  4、思考题。可制作活动幻灯片帮助学生理解题意。明确从小华家到公园无论走哪条路,到学校以后都有四条路可到公园。也可以让学生在书上的图画一画、数一数、找规律达到同样的目的
  每项练习做完后都应做好评价订正工作。
  三、作业:1.熟记乘法口诀。
  2.P4第6题、P5第10题。
  2、笔 算 乘 法
  一位数乘二、三、四位数
  第1课时
  教学内容:P6例1,例2.
  教学要求:掌握一位数乘两、三位数的计算方法、竖式书写格式,能正确地进行计算养细心检验的习惯。
  教学手段:电化教学
  教学过程:
  一、知识铺垫:
  课本P6复习的内容。口算乘法及竖式书写格式。
  二、新课教学:
  1. P6例1
  ①从口算引入:出示题目后问“用口算时怎样想?”
  ②笔算方法:借助P6的实物图,指导学生阅读P6虚线围成的方框里分步演算过程。
  ③总结计算方法。
  2.P7例2
  (1)让学生在例1的基础上类推出计算方法,加深对一位数乘多位数的理解,着重抓用2乘百位上的2得4个百,写在积的百位上。
  (2)注意竖式的书等格式。
  (3)通过指导学生阅读课本“注意”的内容,让学生把例2再乘一遍,并告诉学生,今后可用再乘一遍的方法,检查乘法算得对不对,培养细心检查的习惯。
  三、练习设计:
  1. 课本P6“做一做”。
  2.课本P7“做一做”。
  3.做P7第1题第一横行,第2题第一横行。
  四、作业:1.复习P6例1,例2。 2.P7第1题第二横行。
  第2课时
  教学内容:练习二 第3—第9题
  教学要求:巩固一位数乘两、三位数的计算方法、竖式书写格式。
  教学手段:幻灯
  教学过程:
  一、 复习
  笔算 213×2 24×2
  二、练习设计
  1. 练习一第3题。让学生先读题,再分析解答。
  2. 练习一第4题,笔算下列各题。
  3. 练习一第5题,列式计算。
  4. 练习一第6题,口算下列各题。
  5. 练习一第7、8题,应用题。
  6. 练习一第9题,脱式计算。
  三、 作业
  复习课本第8页。
  第3课时
  教学内容:课本P9例3、P10例4
  教学要求:掌握不连续进位的一位数乘两、三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熟练地计算。
  教学手段:幻灯,每位学生一份小棒。
  教学过程:
  一、知识铺垫:
  课本P9复习的内容:
  5×3+6 2×9+7 6×8+3 4×7+5
  二、新课教学:
  1、P9例3 24×3=
  (1)摆一摆
  ①第一行摆2捆。(每捆10根),另4根。
  ②再摆两行分别与第一行同样多。
  (2)引导学生观察,并回答问题;列出式子;
  ①每行多少根?共几行?
  ②要求3行一共有多少根怎样列式?
  (3)在动手操作中明确算理。
  ①3个4根是多少根?满10怎么办?
  ②3个2捆是几捆?加上刚才的一捆现在一共是多少捆?
  ③一共有几捆几根即多少根?
  (4)观察幻灯图片,学习算法。
  (5)指导学生阅读P9例3,质疑。
  (6)让学生讲述72是怎样算出来的。
  2.例4的教学
  (1) 学生读题后,讲述乘的顺序。
  (2)引导学生完成课本P10例4。
  小结:让学生讲述P10例4怎样算。重点讲清4乘第一个因数十位上的9得多少1应向前一位进几,乘积百位上的7是怎样得来的
  三、练习设计。
  1.课本P9做一做和Pl0做一做。
  2.课本P11第2题。
  3.计算;
  42×3 15×2 271×3 516×4
  4.计算接力赛。(分四组,每组3人)
  (除参赛的同学外,其余作裁判,调动全体同学的积极性)
  四、作业;‘
  1.复习P9例3,P10例4。
  2、P11第1题。
  第4课时
  教学内容:练习三第3—第9题
  教学要求:掌握不连续进位的一位数乘两、三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熟练地计算。
  教学手段:比赛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一个因数是一位数的乘法法则
  二、练习设计:
  1.计算P11第3题。
  3.P11第6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后订正。
  4.P11第4题、第5题。
  5.P12第7题用比赛的形式,看谁在最短的时间内全部算对要做好小靖工作。
  6.P12第8、9题如因时间关系可作为活动课内容。第10题应提示学生找出规律再填表。
  四、作业:
  复习P9、11的内容,理解、熟记一位数的乘法法则。
  第5课时
  教学内容:P13例5。
  教学要求:掌握一位数乘法中连续进位的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手段:电化教学
  教学过程:
  一、知识铺垫:
  1.课本P13复习的内容。
  2.计算517×3后订正,并让学生说说计算时应注意什么?
  二、新课教学。
  1.P13例5的教学。
  (1)用幻灯显示例5的插图,让学生看图列出乘法式子:454×4
  (2)先由学生试算,通过集体评论订正、进行学习。
  (3)把例5与本节“知识铺垫”(2)的竖式对照,找出异同点,使学生理解进位的道理。
  2.小结:“一个因数是一位数的乘法计算时应注意:用一位数乘第一个因数的某一位时,要看看后一位乘得的积有没有进位,如有进位,不要忘记加上进上来的数。”
  三、练习设计:
  1. P13“做一做”
  订正后,让学生找出哪一道题最容易出错,为什么?
  2.填上适当的数:
  4.指导阅读P14《你知道吗?》 开阔学生眼界,培养学习兴趣。
  四、作业:
  1.复习P13例5。 2.P14第1、2题。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优质课《什么是周长》教案与教学反思

作业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什么是周长》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44—45页的内容。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认识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学习平面图形的周长。教材结合具体的事物,通过观察与操作认识周长,然后在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中,探索掌握周长。最后,运用已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根据本节课的内容特点,重点应放在让学生观察、操作、交流和感悟中体会周长含义,从而自然的获得求图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培养他们的数学交流、合作和动手操作的意识。要引导好学生获得更深刻、更准确的理解和体验。理解周长的含义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学情分析:
现在的学生视野比较开阔,知识丰富,而且可以通过家长、书籍、网络等了解到一些数学知识。从“数学学习与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研究表明,每个学生都有分析解决问题的创造性潜能,都有一种与生俱来把自己当成探索者、研究者、发现者的**。而且学生已经了解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多数孩子通过美术课也理解了“边线”“轮廓”这些词的含义,因此教材让学生在“描一描”“摸一摸”“量一量”“想一想”“算一算”的基础上来理解周长的含义,更有利于学生的掌握。动感十足的教学情境,也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本班的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方面已经很出色,学生明白什么时候独立学习,什么时候需要合作学习,合作学习中更懂得怎样合理分工才能完成任务。因而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动”起来,使他们学会使用观察、比较的方法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并对问题进行猜想、尝试和验证,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几分之一教案

【教学内容】
教材第90~91页
【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从整数到分数是数概念的一次扩展。无论是在意义上、读写方法上还是计算方法上,分数和整数都有很大差异。学生初次学习分数会感到困难。分数对学生来说是陌生的,但“物体和图形的一半”却是学生所熟悉的,因此,本节课主要从学生所熟悉并感兴趣的现实经验出发,并通过动手操作,帮助学生理解一些简单的分数的具体含义,让学生体会到分数来源于生活,而且是在“平均分”的情况下才能产生分数,让学生建立初步的分数概念,为进一步学习分数和小数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三年级的学生,他们已具有一定的整数知识,在生活中也常常会遇到一些不能用整数来表示的量,虽然他们在生活中能理解“一半”和“一半多”的概念,但只能模糊地来表示某些量。由于分数这一概念比较抽象,与整数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学生初学分数会感到困难。可采用自主探索、动手实践、观察发现、合作交流等方式,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和富有个性地学习。通过分、涂、折、说等手法及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从而达到帮助学生主动获得知识的目的。
【教学目标】
1.在实际情境中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几分之一。
2.通过自主思考和小组合作探究等活动,能用分数表示图中一份占整体的几分之一,能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
3.通过具体情境学习几分之一,培养学生建立数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初步认识分数,会读几分之一。
难 点:几分之一比较大小。
【教学准备】
课件、绳子等。
【教学流程】
【情境导入】
1.4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几个?
2.两瓶水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几瓶?
师:请同学们把计算结果写在本子上,并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生1:4÷2=2,4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求其中的一份用除法。
生2:2÷2=1,每人分得1瓶。
师:像这样,数学上把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
师:现在,月饼只有一个,能平均分成两份吗?
生:能。
师: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2份,每人分得多少呢?这样的一份我们还可以用一个整数表示吗?
生:每人分得一半时,不能用一个整数表示。
师:你知道用哪个数来表示一半吗?
生:。
师:像这样的数就是分数,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分数。
【探究新知】
1.认识。
(1)初步认识。
①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两份,这一份就是两份中的一份,也就是这块月饼的(课件出示分数)。谁能说说我们是怎么得到月饼的的?
生: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两份,其中的一份就是月饼的。
②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两份,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月饼的,(手指着另一半)那这一份呢?(也是)
小结:看来,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2份,每一份都是它的。那么一个月饼里有几个?
生:两个。
③教师以为例介绍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同时指导如何正确地读,写分数。
师板书:读作:二分之一。
(2)动手探索。
①出示一根线绳,问:它的在哪呢,谁能找出来?
生到讲台上边对折边说出线绳的在什么地方,并说明理由。
②判断下列图形中涂色部分能否用来表示,并说明理由。
师:学生结合学具判断,并说明理由。
小结:不管是月饼、线绳还是图形,只要是把它平均分成两份,其中的一份都表示整个图形的。
2.认识。
(1)引出认识。
一块月饼两个人分,每人分到这个月饼的,现在又来了两个小朋友,应该怎么分呢?
生:每个小朋友分到月饼的。
师:谁来说说我们是怎样得到月饼的的?
学生指图演示,并进行讲解。
(2)动手折。
①这张正方形纸的是什么样呢?动手折一折,再用彩笔涂上阴影,表示出它的。
活动要求:
a.自己动手折出来它的,并用阴影表示。
b.然后小组讨论有多少种不同的折法。
②汇报:谁来说说你是怎样得到正方形纸的的?
师:折法不同,为什么涂色的部分都是正方形的呢?
小结:看来,折法不同没关系,只要是把正方形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它的。
3.认识几分之一。
(1)刚才我们认识了和,你还想认识几分之一?能说说吗?
学生尝试说自己心目中的几分之一。
(2)动手折几分之一。
师:从学具袋中找出你喜欢的图形,折出你想认识的几分之一,用阴影表示出来。
学生动手进行操作,然后小组进行交流,最后汇报。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样做的?其中的一份是这个图形的几分之一?
①到讲台展示学生折出的不同分数。
②观察这些分数有什么特点。
小结:今天我们认识的都是几分之一,这只是分数的初步认识,以后还会继续学习。
4.分数比较大小。
比较和,和的大小
师:观察它们各自涂色的部分,自己独立说出哪个分数大,哪个小,然后全班交流。
展示作品:
生1:把一个圆形平均分成2份和4份,2份中的一份比4份中的一份大。所以大于。
生2:把一个长方形平均分成4份和8份,4份中的一份比8份中的一份大。所以大于。
师:观察这些分数的大小,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生:分子是1时,分母越大,分数越小。
【巩固应用】
教材第91页做一做。
【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新”?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