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基础知识100条(高中生心理健康知识)_识记_领会_心理

本文目录

  • 高中生心理健康知识
  • 心理学的基础知识
  • 心理学的基本知识
  • 心理学基础知识包括哪些啊 
  • 心理学基础知识有哪些
  • 心理学基础知识重点
  • 基础心理学的知识

高中生心理健康知识

高中生心理健康知识

  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学校教育的一个新课题,是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学习,生活,择业和人际关系,培养健全人格的手段和有效途径。下面由我为大家介绍高中生心理健康知识,希望能帮到你。

   高中生心理健康知识

  一、 中学生应该学习一点心理知识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的科学。心理学知识对学习大有益处,它可以促进学生对自身的认识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如果中学生学习了心理学的知识以后,能按心理学规律去学习,学习成绩就会有较大的提高。比如:学习了记忆的规律,就可以解决上课不专心,开小差的问题;学习了思维规律,就可以解决记不住,记不牢以及死记硬背的问题;学习了有意注意的规律就可以使思维开阔、更敏锐、更富有创造性,还可以调节考前情绪,消除紧张,轻松上考场。

  2.心理学知识还可以解答中学生在思想上和生活上的一疑难问题,从而更深刻地认识自己,达到自我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比如,学习了有关性格的知识,就可以使自己对自身的性格有所了解,从而矫正自己性格中不良的一面,锻炼和完善自己的人格;学习了情感的知识,可以使自己学会调节情绪、升华情感的方法;学习了青春期的心理问题,可以了解青少年在青春斯的心理变化规律,从而主动掌握自己的心理,安全顺利地度过青春发育期。

  3.学习了心理知识不但能提高自己,还能对正确地处理好人际关系有所帮助。因为在了解自己心理的同时,也学会了了解同学的心理,这样便可以对不同气质、性格的同学采取相应的态度,从而防止不必要的矛盾,加强与同学的友谊。心理学的应用非常广泛,渗透到各行各业当中,不论学生将来从事什么样的工作,现在学一些心理学的基础知识都是有益的,将来的祖国建设需要心理素质较高的’一代青年。为了学生的现在也为了将来,中学生应学习一点心理学。

  二、保持心理健康,学会做情绪的主人

  如果你问一位中学生“你健康吗”他也许会说:“我当然健康,瞧,我壮得象头小牛犊,从没生过病。”可是健康不应只指体格健壮与否,还应包括心理在内的健康。严格地说,只有体格健康还算不上是健康,因为健康不只是体格健壮与否,还包括心理健康与否,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提出过一个响亮的口号:“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并解释:健康不仅是指一个人没有疾病,而且是指一个人有良好的身体和精神以及社会的适应状态。也就是说,健康与否从身体和精神以及社会的适应三个方面来评价。现在不少中学生存在着一些心理问题。如胆小、忧郁、孤僻、依赖、神经质、人际关系不良等。那么,怎样才算心理健康呢?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生理健康的指标较明确,判定容易一些,而心理健康的判定便较为困难,因为心理健康具有明显的相对性和模糊性。

  心理健康是比较而言的,绝对的健康是不存在的,人们都处在较健康和极不健康的两端连续线中间的某一点上,而且人的心理健康状态是动态变化的,而非静止不动的。人的心理健康即可以从相对的比较健康变成健康,又可以从相对健康变得不那么健康,因此,心理健康与否是反映某一段时间内的特定状态,而不应认为是固定的和永远如此的。另外,一个人偶尔出现的一些不健康的行为和心理,并不意味着心理不健康。心理健康应指出较长一段时间内持续存在的状态,而不能只看一时性的偶尔现象,使断定心理不健康。心理标准是一个发展的、文化的概念,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也因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而有差异。

  心理健康的标准:

  ① 正确的人生态度。

  正确的人生态度来源于正确的认识,正确的世界观。抱有正确人生态度的人,对周围的事物有较为清醒的认识和判断,即有远大的理想,又有实事求是的精神,因而在社会变革时期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头脑清楚,眼界开阔,立场坚定,即不保守,也不冒进……总之,正确的人生态度使他们分析问题,处理问题时比较客观、稳妥,与时代共同进步,心态始终保持健康水平。

  ② 满意的心境

  满意的心境是健康心理的重要内容,心理健康的人对自己、对他人、对工作、对学习、对生活都比较满意,没有心理障碍。满意的心境来源于正确的认识,由于他们能一分为二地论人论事,因而既能接受自己,又能悦纳他人。

  他有自知之明,对自己的外貌、德才学识有正确的分析。他们在别人的议论包围中既不会被赞扬、歌颂冲昏头脑,又不会因批评、责备而烦恼,因为他们对自己心中有数,能从别人的议论中吸取有益的东西。他们不自骄自傲,也不自轻自贱。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不会淹没在别人的议论中无所适从,他们总是处于一种独立自主的状态。他们对别人也有一种客观的、全面的评价,不会忽冷忽热,不会苛刻地要求别人。对工作、生活、学习也有正确的标准,既不好高骛远,也不急功近利,因而心境总是满意的、愉快的。

  ③ 和谐的人际关系

  乐于交往的人往往能在相互交往中得到尊重、信任和友爱。这是因为他们以同样的态度对待别人,因而减少了很多不必要的矛盾。与人为善的人能够与大家互相理解、彼此感情融洽,协调一致,相互配合默契。人际关系和谐,心情当然就比较舒畅,心理会处于健康状态中。

  ④良好的个性,统一的人格

  良好的个性是健康心理的重要标志,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应保持统一的人格,做到自信而不狂妄,热情而不轻浮,坚韧而不固执,礼貌而不虚伪,灵活而不油滑,勇敢而不鲁莽,既有坚持到底的精神,又不顽固执拗,始终保持坚强的意志,诚实、正直的作风,谦虚、开朗的性格。

  ⑤适度的情绪,充分的理智

  人与动物区别在于有理智。健康心理必须有自我控制能力,有适度的情绪,不过悲、过喜、过忧、过怒。要用积极的情绪战胜消极情绪,不使消极情绪、过激情绪维护较长的时间。要始终保持热情饱满、乐观向上的情绪,而不低下猥琐、泪丧悲观的情绪,更不会反复无常。

  心理教育教会中学生这些心理健康小常识,相信我们的中学生的心理更加健康。

;

心理学的基础知识

关于心理学的基础知识

  导语: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心理现象及其影响下的精神功能和行为活动的科学,兼顾突出的理论性和应用(实践)性。下面是由我整理的关于心理学的基础知识。欢迎阅读!

   心理学基础知识

  一、 个体心理发展

  1.心理发展的含义:指个体随年龄的增长,在相应环境的作用下,整个反映活动不断得到改造,日趋完善,复杂化的过程,是一种体现在个体内部的连续而又稳定的变化。

  2.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连续性与阶段性;方向性与不可逆性;不平衡性(个体出生到成熟并不总是按相同的速度直线发展,而是体现出多元化的模式);个别差异;发展的关键期(1-3:口语学习的关键期;4-5:书面语言学习;0-4:形象视觉发展;5 左右:掌握数概念;10以前:外语学习;5 以前:音乐学习的关键期)

  3.发展的关键期:人或动物的某些行为与能力的发展又一定的时间,如在此给以适当的良性刺激,会促进其行为与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反之,则会阻碍发展甚至导致行为能力的缺失。关键期的最基本特征是它只发生在生命中的一个固定的短暂时期。

  4.成熟势力说的基本观点:格塞尔认为,心理发展是由机体成熟预先确定与表现的。成熟是推动心理发展的主要动力,没有足够的成熟,就没有真正的发展与变化。双生子实验。

  5.行为主义观的基本观点:华生否认遗传在个体成长中的作用,认为一切行为都是刺激(S)-反应(R)的学习过程,通过刺激可以预测反应,通过反应可以推测刺激。斯金纳用操作性调节作用来解释行为的获得。他认为行为分为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两类,前者是经典条件反射中由刺激所引发的反应行为;后者是个体时不时放出来的行为。人的行为大部分是操作性的,行为的习得与及时强化有关。班杜拉认为儿童通过观察学习而习得新行为。三个人的要旨在于主张心理发展只是量的不断增加过程,是由环境和教育塑造起来的。

  6.精神分析论的基本观点:弗洛伊德看来,存在于潜意识中的性本能是心理的基本动力,心理的发展就是“性”的发展,或称心理性的发展。

  7.相互作用论的基本观点:皮亚杰认为,发展受四个因素的共同影响即:成熟(机体),自然经验(与外界无力环境接触获得),社会经验(语言和教育,平衡化(思维的本质)来源于主题对客体的动作,是主题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思维的本质是适应,可以用图式,同化与顺应,平衡来说明适应的过程),其中平衡化起决定性因素。

  8.毕生发展观的基本观点:

  a 个体发展是整个生命发展的过程;

  b 个体的.发展是多方面,多层次的;

  c 个体的发展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

  9.埃里克的毕生心理社会发展阶段包括:婴儿期(0-1。5)此阶段发展任务是获得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儿童早期(1。5-3)……获得自主感,克服怀疑与羞怯感;学前期(3-6)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学龄期(6-12)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青春期(12-18)建立自我同一感混乱,防止同一感混乱;成人早期(18-25)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成年中期(25-50)获得生殖感避免停滞感;成年晚期(50-死亡)获得综合完善感,避免对自己的失望和厌恶感,体现着智慧的实现。

  10.   习惯化与去习惯化的含义:同样的刺激物如反复呈现,最后会使原先出现的定向反射完全消失,这种现象称为习惯化;在个体已对某种刺激物形成习惯后,又出现一个新的刺激物,这时个体又产生了反射行为,表明他能将新刺激物与旧刺激物加以区别,这中恢复了对新事件的兴趣的想象称为去习惯化。

  11.   皮亚杰的思维发展阶段理论的基本内容:他认为,思维或智慧的发展使整个心理发展的核心,其发展阶段最主要的特点使:阶段出现的先后顺序固定不变,每一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图式或认知结构,图式或认知结构的发展使一个连续建构的过程。他把个体思维发展的过程分为四个阶段:

  a 感知-动作阶段(0-2)主要特点是儿童依靠感知动作适应外部世界,构筑动作格式,即思维与动作密切相连;

  b 前运算阶段(2-7) 由于符号功能与象征功能的出现,思维得以从具体动作中摆脱出来,表象思维与直观思维称为该阶段的主导;

  c 具体运算阶段(7-12):此阶段个体的思维具有了内化性,可逆性,守恒性以及整体性等特征;

  d 形式运算阶段(12以后):其特点是儿童的思维已摆脱具体事物的束缚,而着眼于抽象概念上。

  12.  影响心理发展的遗传与环境因素:遗传因素指哪些与基因联系着的生物有机体内在因素,它是心理发展的生物前提和自然条件;环境因素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大类,它规定了心理发展的现实性。

  13.  敏化效应与钢化效应的含义:前者指以前经常遇到的压力和逆境,会使个体在今后面临类似消极经历时产生更为脆弱的感受;后者则指先前的压力和逆境使个体对今后类似消极经历的耐受性提高,从而更能成功的应对。

  二、 学校心理健康与辅导

  1.台湾学者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

  A 心理健康的人是乐于工作的,能将本身的知识与能力在工作中发挥出来,同时能从工作中获得满足感。

  B 心理健康的人是有朋友的人,能与他人建立和谐的关系,在与人交往时,正面的积极态度常多于反面消极态度。

  C 对本身有适当的了解,并能悦纳自己,愿意努力发展其身心的潜能。

  D 能与现实环境有良好的接触,对现实环境有正确,客观的观察,并能做有效的适应。

  2.我国学者提出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标准:

  a 对自己有信心;

  b 对学习生活有兴趣;

  c 喜欢与人交往,有较好的人际关系;d 具有良好的心理适应能力

  3.学校心理辅导的含义:指学习辅导教师根据学生生理心理的发展特点,运用心理学的知识和技能,通过形式多样的辅导活动,帮助学生了解自己,认识环境,克服学习,生活与人际关系中的问题既情感困扰,增强其社会适应性,充分发挥个人潜能,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4.学校心理辅导的原则:面向全体学生原则;发展性原则;尊重与理解学生原则;尊重学生整体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整体性发展原则。

  5.学校心理辅导的主要方式和途径:

  主要方式:

  a以全体学生为对象的团体辅导,以预防辅导为主;

  b以少数学生为对象的个别辅导,以矫治辅导为主,是一种补救性辅导。主要途径:a独立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课程;

  b将心理辅导融于班级,团队活动中;

  c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辅导;

  d个别辅导;团体辅导。

;

心理学的基本知识

推荐你看北师大彭耽龄的《普通心理学》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科学。
现在我国的心理学还处于发展阶段,大部分知识借鉴外国的经典理论,知识之间没有一个完整系统的体系。
它研究的主要部分包括:
心理的神经生理机制,
人的信息加工(感觉,知觉,意识和注意,记忆,思维,语言),
行为调节和控制(动机,情绪和情感),人的心理特征(能力,人格)
人的发展与社会心理。
西方心理学的发展过程中有几个重要的流派包括意识心理学,行为主义,精神分析,认知心理学,人本主义。
这些学派对心理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心理学基础知识包括哪些啊 

 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的心理现象、精神功能和行为的科学,既是一门理论学科,也是一门应用学科。包括基础心理学与应用心理学两大领域。心理学研究涉及知觉、认知、情绪、人格、行为、人际关系、社会关系等许多领域,也与日常生活的许多领域——家庭、教育、健康、社会等发生关联。心理学一方面尝试用大脑运作来解释个体基本的行为与心理机能,同时,心理学也尝试解释个体心理机能在社会行为与社会动力中的角色;同时它也与神经科学、医学、生物学等科学有关,因为这些科学所探讨的生理作用会影响个体的心智。心理学家从事基础研究的目的是描述、解释、预测和影响行为。应用心理学家还有第五个目的——提高人类生活的质量。这些目标构成了心理学事业的基础。

心理学基础知识有哪些

心理学基础知识有哪些

  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心理现象及其影响下的精神功能和行为活动的科学,兼顾突出的理论性和应用性。一起来看看心理学基础知识,仅供大家参考!谢谢!

   ●心理学的主要流派

  冯特的构造主义心理学、詹姆斯的机能主义心理学、华生的行为主义心理学、魏特海墨等的完形心理学、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派、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心理学、西蒙等的认知心理学以及神经心理学的各种研究与发展。

   ●感知与注意

   (一)感觉

  1、什么是感觉:人脑在客观刺激物的直接作用之下,对其个别属性的反映。

  2、感觉的种类

  外部感觉五种: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和肤觉。内部感觉:机体觉、运动觉和平衡觉。

   (二)知觉

  1、什么是知觉:人脑在客观事物的直接作用之下对其整体属性的反映。

  2、知觉的种类:

  空间知觉:是指人脑对物体的空间特征的反应。它包括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方位知觉和深度知觉。

  时间知觉:是人脑对客观现象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感知。

  运动知觉:对物体空间位移的知觉。有真动知觉、似动知觉、诱动行觉和自主运动知觉。

  错觉:指对客观事物的歪曲的知觉。

  3、知觉的基本特性

  (1)选择性:人在知觉过程中把知觉对象从背景中区分出来优先加以清晰地反映。

  (2)整体性:

  (3)理解性:人在知觉某一事物时,总是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认识它,并把它用词语标志出来,这种感性认识阶段的理解就叫知觉的理解性。

  (4)恒常性: 在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知觉的映象仍然保持相对不变。

  4、知觉的组织原则

  接近性、相似性、连续性、封闭性。

   (三)注意

  1、注意概述

  (1)什么是注意:指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2)注意的特点(指向性,集中性)

  (3)注意的功能(选择,整合,维持,调节)

  2、注意的种类:

  (1)注意的范围:在一瞬间内被人的意识所把握的客体的数目。  3、注意的品质

  (2)注意的稳定性:人把注意力指向和集中在某一事物上的特性。

  (3)注意分配: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力集中于两种或两种以上和对象或活动上的特性。

  (4)注意转移:人有意识地把注意力从一事物转到另一事物上去。

   (四)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1、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提高学习的自觉性

  2、正确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活动

  3、引导学生交替使用不同的注意形式,保持学习活动

   ●记忆

   (一)记忆及其类型

  1、什么是记忆:过去的经验在人脑中反映的心理过程。

  2、记忆的基本过程:由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三个环节组成。相当于认知心理学的编码、存储、提取。

  3、记忆的主要类型

  (1)记忆对象分类

  ① 形象记忆;② 逻辑记忆;③ 情绪记忆;④ 动作记忆。

  (2)记忆阶段分类

  ① 瞬时记忆;② 短时记忆;③ 长时记忆。

  4、记忆表象

  (1)什么是表象:人脑中已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

  (2)表象与后象的关系: 一是直接还是间接,二是有无意识,三是时间的长短。

  (3)记忆表象的特点

  ① 直观形象性;② 形象概括性;③ 模糊片断性;④ 个别差异性。

   (二)遗忘

  1、什么是遗忘:记忆的内容不能回忆或再认,或错误的回忆或再认。

  2、遗忘的种类

  ① 暂时性遗忘和永久性遗忘;② 主动遗忘与被动遗忘。

  3、遗忘的规律

  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遗忘的进程不均匀,有先快后慢的特点。

   (三)提高记忆能力,促进知识巩固

  1、良好记忆品质的特点

  敏感性:指识记的快慢;持久性:指记忆中内容保持的时间的长短;准确性:指能准确地提取记忆中的材料;准备性:指记忆内容的巩固程度,即提取利用的难易。

  2、提高记忆能力的方法

  (1)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有目的才会有动力,才会有责任感和主动性。

  (2)理解材料的意义,少用机械记忆。研究表明,意义记忆的材料保时间长,利用提取快,受干扰少。

  (3)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深度理解:精加工的材料组织得好,提取的线索多,利用也更容易。

  (4)运用组块化策略,合理组织材料:利用组织化就记得牢,有系统。

  (5)运用多重编码方式,提高加工质量。研究表明有语义编码又有形象编码的材料易记忆。

  (6)注重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

  及时复习,经常复习。这是根据艾宾浩斯的遗忘的规律来进行复习。

  合理分配时间,做到分散与集中相结合。

  反复阅读与试图回忆相结合。

  复习方法要多样化。

   ●思维

   (一)思维及其类型

  1、什么是思维:人脑对客观事物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2、思维的特点(间接性、概括性)

  3、思维的类型

  (1)根据思维的发展水平:直觉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

  (2)根据思维的逻辑性:分析思维、直觉思维

  (3)根据思维的指向性:集中(求同)思维、发散(求异)思维

  (4)根据思维的创造程度:再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

   (二)思维的过程和基本形式

  1、思维的过程

  (1)分析和综合

  (2)比较

  (3)抽象与概括

  (4)系统化与具体化

  2、思维的基本形式

  (1)概念: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特征的认识。

  (2)判断

  (3)推理

  3、科学概念的掌握

  (1)合理利用日常概念

  (2)充分利用感性经验

  (3)注意“变式”的使用

  (4)词和感性材料的结合

  (5)正确给概念下定义

  (6)在实际应用中掌握概念

  (7)形成正确的概念体系

   (三)问题解决

  解决问题的阶段

  (1)提出问题

  (2)明确问题

  (3)提出假设

  (4)检验假设

  影响解决问题的因素

  (1)问题情景与问题表达方式:空间排列、空间集合、多余信息、心理概念的排列。

  (2)联想与原型启发

  (3)定势与功能固着:指心理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固着是指只看到其通常的功能,而看不到其他方面的功能。

  (4)个体的经验水平:

  (5)个体的情绪与动机:倒U曲线图

  (6)个性因素(能力、性格等)

   (四)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

  1、良好思维品质的特性

  (1)广阔性和深刻性

  (2)独立性和批判性

  (3)逻辑性和严谨性

  (4)灵活性和敏捷性

  (5)创造性

  2、怎样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1)加强科学思维方法论的训练

  (2)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

  (3)加强言语的训练

  (4)发挥定势的作用

  (5)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1)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创造性动机

  (2)培养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相结合的能力

  (3)培养与发展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

  (4)进行创造性的活动,培养创造性人格

   ●技能

   (一)技能及其特点

  1、技能的概念:指人在活动中运用有关的知识经验,通过练习形成的稳定而复杂的,并由若干动作组成的、确保某种活动顺利进行的活动方式。

  2、技能的特点

  (1)技能是学习得来的,区别于本能行为

  (2)技能是一种活动方式,区别于知识

  (3)技能是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区别于一般的随意运动

  3、技能的种类

  (1)操作技能及其特点

  动作对象的物质性,动作进行的外显性,动作结构的展开性。

  (2)智力技能及其特点

  动作对象的观念性,动作进行的内隐性,动作结构的简缩性。

   (二)操作技能的形成

  1、操作技能的形成阶段

  (1)操作的定向

  (2)操作的模仿

  (3)操作的整合

  (4)操作的熟练 :操作的熟练指的是动作方式对各种变化的条件具有高度的适应性,动作的执行达到了高度完善化和自动化。其特点是:动作品质、动作结构、动作控制、动作效能。

  2、练习是操作技能形成的基本途径

  (1)练习与技能进步的关系:技能水平随练习而提高、练习过程中的高源现象、练习成绩的起伏现象、技能形成中的个别差异。

  (2)有效练习的条件:目的和动机、练习的方法与知识、循序渐进、质与量的关系、时间安排、方式多样化、及时反馈。

   (三)智力技能的形成

  1、智力技能形成的阶段

  (1)原型定向:也就是使主体掌握操作性知识的阶段。其教学要求是:了解动作结构、顺序和规定、主体的主动性和独立性、示范和讲解要明确和准确、对复述的要求。

  (2)原型操作:建立感性的动觉映象,它是智力技能开始形成和内化的基础。其教学要求是:把智力活动以展开的方式呈现、注意活动对象的更换、注意活动的掌握程度、注意动作与言语相结合。

  (3)原型内化:能利用表征进行加工。其教学要求是从外部言语到内部言语、注意简缩、能迁移、掌握好转化时机。

  2、智力技能的培养要求

  (1)确立合理的智力活动原型:心理模拟法就是建立与人的心理功能相平衡的物质系统。

  (2)有效进行分阶段练习

  ① 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② 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和概括性;

  ③ 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言语;

  ④ 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

   ●能力

   (一)能力及其类型

  1、什么是能力:人完成某种活动必要的心理条件。它直接影响人活动的效率。

  2、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

  (1)能力与知识、技能的联系

  ① 知识、技能是能力形成的基础,并推动能力的发展;② 能力制约知识、技能的掌握水平,影响知识、技能的学习进度。

  (2)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区别

  ① 知识是认知经验的’概括,技能是活动方式的概括,能力是心理水平的概括;② 知识、技能的掌握并不必然导致能力的发展,知识、技能的掌握只有达到熟练程度,通过广泛迁移,才能促进能力的发展。

  3、能力的分类

  一般能力与特殊能力,实际能力与潜在能力。

   (二)智力及其测量

  1、什么是智力:人们顺利地解决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各种认知能力的有机结合,并以抽象思维为核心。

  2、智力测验

  3、智力测验的质量标准

  信度、效度、标准化。

   (三)影响智力发展的因素

  1、遗传与营养

  2、早期经验

  3、教育与教学

  4、社会实践

  5、主观努力

   (四)能力的发展变化

  能力的个别差异

  (1)能力类型的差异

  (2)能力水平的差异

  (3)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

  能力的团体差异

  (1)性别差异

  (2)职业差异

  (3)种族差异

   ●动机

   (一)需要与动机

  1、需要

  (1)什么是需要:需要是维持个体和社会生存与发展的必要的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它是个体积极性的源泉。

  (2)需要的种类

  ①生理需要和社会需要; ②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3)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2、动机

  (1)什么是动机:是指激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是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推动力量。

  (2)动机产生的条件

  内在条件是需要,外在条件是诱因。

  (3)动机的功能

  ① 启动机能;② 维持功能;③ 导向功能。

  (4)动机的分类

  ① 生理性动机与社会性动机;② 远景性动机和近景性动机;③ 主导动机和从属动机;④ 内部动机与外在动机。

   (二)学习需要的培养

  1、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培养学习需要

  (1)学习动机通过直接制约学习积极性,影响学习效果

  (2)由学习效果所产生的成败体验,反作用于学习动机

  (3)掌握评分艺术,使每个学生体验到成功感

  (4)使学生掌握扎实的知识技能,获得真正的成功

  2、利用直接发生途径和间接转化途径培养学习需要

  (1)从直接发生途径考虑,应尽量使学生原有的学习需要得到满足

  (2)从间接转化途径考虑,应通过各种活动,满足学生的其他各种需要和要求

   (三)学习动机的激发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1)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动机水平适中,最有利于激发学习动机

  (2)作业越难,最佳动机水平越低;作业越容易,最佳动机水平越高

  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有效进行奖惩

  (1)理论基础:强化理论

  (2)学习结果的反馈信息,有利于激发学习动机

  (3)奖励比惩罚更能激发学习动机

  4、合理设置课堂结构,妥善组织学习竞赛

  (1)成就结构理论:合作、竞争、个别化

  (2)学习竞赛的积极和消极影响

  5、正确引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1)成败归因理论:能力,努力,运气,任务难度

  (2)归因方式对学习动机的影响

  6、提供成功经验,增强自我效能

  (1)自我效能理论: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从事某项工作所具有的能力的主观评价和确信。

  (2)影响自我效能的因素:成败经验、对他人的观察、言语劝说、情绪和生理状态。

   ●情绪

   (一)情绪的基本概念

  1、什么是情绪: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2、情绪的分类

  (1)基本的情绪分类

  快乐、悲哀、愤怒、恐惧。

  (2)情绪强度和持续时间分类

  心境、激情、应激。

  3、情绪的性质

  (1)情绪为刺激所引起

  (2)情绪是主观意识经验

  (3)情绪状态不容易自控

  (4)情绪与动机关系密切

  4、情绪与认知的关系

  (1)情绪与认知的联系

  ① 认知是产生情绪的前提和基础;② 情绪对认知有动力作用。

  (2)情绪与认知的区别

  ① 认知反映客观事物本身的属性,情绪则反映主体与客体之间的需求关系;②认知活动随意性强,情绪活动随意性弱;③ 情绪比认知活动有更强和鲜明的机体表现。

  5、情绪的产生与表达

  (1)情绪的产生

  内脏器官活动的变化,脑电和皮肤电变化。

  (2)情绪的表达

  ① 面部表情;② 身段表情与手势;③ 言语表情。

   (二)压力、情绪与健康

  1、压力的性质与来源

  (1)压力的性质:压力是表现出某种特殊症状的一种状态,这种状态是由生理系统中因对剌激的反应所引发的非特定性变化所形成的。

  (2)压力的来源

  生理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文化因素。

  2、情绪的自我调节与控制。

  (1)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2)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

  (3)设法丰富自己的情绪体验

  (4)学会自我欣赏与自我接纳

  (5)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宽以待人

  (6)正确面对和处理负面情绪

;

心理学基础知识重点

  心理学基础知识重点有那些?那些事心理学基础知识重点?看看下面吧!

  《基础心理学》复习重点【1】

  第一节 绪 论

  第一单元 基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内容

  一、心理学概述

  心理学的定义(识记)、心理学应用分支(领会)、基础心理学定义(识记)。

  二、基础心理学的内容

  基础心理学的内容可以分为四个方面:认知、情绪、情感和意志、需要和动机、能力和人格。(识记)

  心理现象又可分为两大类,即心理过程和人格。(领会)

  第二单元 人的心理的本质

  一、心理是脑的功能

  心理是脑的功能,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领会)

  二、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和内容。(领会)

  三、心理是以活动的形式存在的

  心理支配人的行为活动,又通过行为活动表现出来。(领会)

  四、心理学是界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中间学科或叫边缘学科

  心理现象既是脑的机能,又受社会的制约,是自然和社会向结合的产物。(领会)

  第三单元 心理学发展的简单历史

  一、科学心理学的建立

  德国心理学家冯特于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这被看作是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识记)

  二、学派的纷争

  代表人物(识记)

  1.构造心理学派 代表人:冯特、铁钦纳

  2.行为主义学派 代表人:华生

  3.格式塔心理学派 代表人:魏特海墨等

  4.机能主义心理学派 代表人:詹姆士

  5.精神分析学派 代表人:弗洛伊德

  三、当代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取向(领会)

  第四单元 研究心理现象的原则和方法

  一、研究心理学的原则(应用)

  (一)客观性原则

  (二)辨证发展原则

  (三)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应用)

  (一)自然(一般)观察法(识记)

  (二)调查法(识记)

  (三)个案法(识记)

  (四)实验法(识记)

  第二节 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

  第一单元 神经系统的构造及功能

  一、神经元及其功能

  神经元的定义(识记)

  神经元的功能(识记)

  神经元的分类(识记)

  二、外周神经系统及其功能

  外周神经系统、脑神经、脊神经、自主神经系统(识记)

  三、中枢神经系统及其功能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脊髓和大脑、脊髓、脑干、间脑、小脑(识记)

  四、大脑皮层的结构与功能(识记)

  五、大脑两半球功能的不对称性(领会)

  第二单元 内分泌系统与心理

  内分泌系统、垂体腺、甲状腺(识记)

  第三单元 巴甫洛夫学说简介

  一、兴奋和抑制(识记)

  二、反射、反射弧和反馈(识记)

  三、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识记)

  四、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识记)

  五、 动力定型(领会)

  第三节 认识过程

  第一单元 感觉

  一、感觉及其种类

  感觉的定义(识记)、感觉的种类(领会)

  二、感受性及感觉阈限

  感受性、感觉阈限、韦伯定律、费希纳定律(识记)

  三、感觉现象(领会)

  感觉适应、感觉后象、感觉对比、联觉(识记)

  四、视觉(领会)

  (一)视觉的适宜刺激

  (二)视觉器官(识记)

  (三)颜色视觉

  五、听觉(领会)

  (一)听觉的适宜刺激(识记)

  (二)听觉器官(识记)

  (三)听觉的特性

  六、其它感觉

  嗅觉、味觉、皮肤感觉、平衡觉、运动觉、内脏感觉、痛觉(识记)

  第二单元 知觉

  一、知觉的定义(识记)

  二、知觉的基本特性(识记)(领会)

  整体性、选择性 、两可图形、恒常性、理解性

  三、知觉的种类(识记)(领会)

  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错觉

  第三单元 记忆

  一、记忆及记忆过程

  (一)记忆的定义(识记),(二)记忆的种类(领会)

  (三)记忆过程(领会)、遗忘、遗忘曲线(识记)

  二、表象

  表象的定义(识记)、表象的作用、三个记忆系统(识记)(领会)

  瞬时记忆(领会)、短时记忆(领会)、长时记忆(领会)

  第四单元 思维、言语及想象

  一、思维

  思维的定义(识记)、思维的智力操作过程(领会)、思维的种类(识记)

  概念的形成(领会)

  二、语言与言语

  语言与言语(识记)、言语活动的形式(识记)言语活动的中枢机制(识记)

  三、想象

  想象的定义(识记)、想象的种类(识记)、无意想象(识记)、梦(识记)、有意想象(识记)、幻想(识记)

  第四节 意识和注意

  第一单元 意识

  一、意识概述

  意识的定义(识记)、意识的形态(领会)、潜意识和无意识(识记)

  二、几种不同的意识状态

  睡眠、梦(识记)、生物节律(识记)(领会)

  第二单元 注意

  一、什么是注意

  注意(识记)(领会)、指向性和集中性(识记)、

  二、注意的种类(识记)

  不随意注意、随意注意、随意后注意

  三、注意的特征(识记)

  注意的广度、注意的稳定性、 注意的转移、注意的分配 (识记)

  第五节 需要和动机

  第一单元 需要

  一、什么是需要

  需要的定义(识记)

  二、需要的种类(识记)

  自然需要和社会需要、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三、需要层次理论(识记)(领会)

  第二单元 动机

  一、什么是动机

  动机(识记)、(领会)、内驱力、诱因和情绪也都可激发活动的动机。(领会)

  二、动机的种类(识记)(领会)

  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识记)(领会)

  原始动机和习得动机(识记)(领会)

  有意识的动机和无意识的动机(识记)(领会)

  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识记)(领会)

  第六节 情绪、情感和意志

  第一单元 情绪和情感概述

  一、情绪和情感的定义(识记)(领会)

  二、情绪和情感的区别和联系(领会)

  三、情绪和情感的功能(识记)(领会)

  适应功能(识记)(领会)

  动机功能(识记)(领会)

  组织功能(识记)(领会)

  信号功能 (识记)(领会)

  第二单元 情绪理论

  一、情绪的外周理论(识记)(领会)

  二、 情绪的丘脑理论(识记)(领会)

  三、情绪的认知理论(识记)(领会)

  四、情绪的动机-分化理论 (识记)(领会)

  第三单元 情绪、情感变化的维度及其两极性

  一、什么是情绪和情感的维度和两极性

  情绪情感变化的维度(识记)(领会)

  二、情绪、情感的维度

  情绪情感的动力性有增力和减力的两极(识记)(领会)

  激动度有激动和平静的两极(识记)(领会)

  强度有强和弱的两极(识记)(领会)

  紧张度有紧张和轻松的两极(识记)(领会)

  第四单元 情绪情感的种类

  一、从情绪的`内容来分--基本情绪和复合情绪(识记)

  二、从情绪的状态来分--心境、激情和应激 (识记)

  三、情感的种类--道德感、美感、理智感 (识记)

  第五单元 意志品质

  一、什么是意志

  意志的定义(识记) 、意志行动的基本阶段(领会)

  二、意志行为的基本阶段

  准备阶段:双趋式冲突、双避式冲突、趋避式冲突、双重趋避式冲突(识记)(领会)

  执行阶段(识记)(领会)

  三、意志的品质

  意志的自觉性(识记)(领会)、意志的果断性(识记)(领会)

  意志的坚韧性(识记)(领会)、意志的自制性 (识记)(领会)

  第七节 能力与人格

  第一单元 能力

  一、能力概述

  能力的定义(识记)、智力的定义(识记)(领会)

  能力和知识、技能的关系(领会)

  能力的分类(领会)

  二、能力结构理论

  三、能力发展的个体差异(领会)

  四、影响能力发展的因素(识记)(领会)

  第二单元 人 格

  一、人格概述

  人格的定义(识记)、人格的特性:独特性、整体性、稳定性、功能性(识记)

  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统一(领会)、人格的结构(领会)

  二、气质

  (一)气质的定义(识记)

  (二)气质类型学说(领会)、

  (三)巴甫洛夫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领会)

  1、高级神经活动过程的基本特性:强度、平衡性、灵活性(识记)

  巴甫洛夫认为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有两个,即兴奋和抑制(识记)(领会)

  2、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和心理学中的气质类型之间有着对应的关系 (领会)

  3、气质的特性:.感受性和耐受性、反应的敏捷性、可塑性、情绪的兴奋性、指向性(识记)

  4、气质类型的外在表现(识记)

  5、 如何看待气质类型(识记)

  三、性格

  性格的定义(识记)(领会)

  性格的结构:性格的态度特征、性格的意志特征、性格的情绪特征、性格的理智特征 (识记)(领会)

  四、人格理论(应用)

  (一)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

  (二)容格的内-外向人格类型理论

  (三)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理论

  (四)卡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

  (五)艾森克的人格结构的维度理论

  基础心理学章节重点【2】

  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和人格(个性)。心理过程包括认识、情感、意志。人的心理是脑的机能、客观现实的反映。人的心理是脑的机能得到科学的证明。

  生理心理学研究内容: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心理活动的脑的机制,心理活动的大脑机能定们,心理活动时大脑的物质代谢。

  心理发展阶段1、无脊椎动物;感觉;2脊椎动物;知觉;3灵长类如猩猩、猴子为思维萌芽;4人类;思维、意识

  心理学研究研究方法有观察法、调查法、个案法、实验法、冯特于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被看作是科学心理诞生的标志。

  神经元可分为感觉、运动、中间神经元。大脑机能:额叶(中央前回)—运动;顶叶(中央后回)—感觉;颞叶—听;枕叶—视。右手的人左半球言语功能点优势(概念形成、逻辑推理、数学运算),右半球空间知觉(音乐、美术、情绪)点优势

  外周神经系统包括躯体和自主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又植物神经系统、一般不受意识的支配、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与情绪反应有密切的关系。脑干包括延脑、脑桥、中脑。

  感觉是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从亮处到暗处,开始看不到东西,要过一段时间才能看到的现象属于感觉适应。电灯灭了眼睛里还会看到亮着的灯泡的形状、声音停止后耳朵里还有这个声音的余音在萦绕属感觉后像。绿叶陪衬下的红花看起来更红了,吃完苦药后再吃糖觉得糖更甜、一样亮的灰分别放在白痛景和黑前景上看起来明度不一样了、绿叶陪衬下的红花看起来更红了属感觉对比,娱乐场所的暖色调及教室的冷色调为联觉。

基础心理学的知识

学习、记忆及其机理 1、定义
学习是指通过练习而促使行为发生相对持久变化的过程。不能把个体的一切行为变化都称为学习,如疲劳、感觉适应、生病、生理成熟等虽然引起人的行为变化,但不是通过练习而产生的,就不能称为学习。研究学习规律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因为对于学习的研究不仅可以了解个体行为的产生、维持和变化的规律,同时对身心疾病的发病机制的研究,对各种行为习惯的养成及矫正均有指导意义。另外,学习有关知识理论对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也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⒉类型
对疾病发生、症状产生和心理治疗关系最大的学习类型有联系学司、认知学习和复杂学习三种类型。
(I)联系学习(association learning)。联系学习是指机体与外界事物间建立新的联系,以更好地适应环境。这是最简单、最基本的学习方式,它可分为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条件反射。
经典条件反射是俄国心理学家此籽洛夫(nAB0B·I923)提出。狗进食时会分泌唾液,这是非条件反射。如果给狗以铃声刺激,狗不会分泌唾液,因为铃声与食物无关。但如每次在狗进食前给予铃声刺激,然后再给食物,这样多次训练以后,当铃声一出现狗就会分泌唾液,这就是经典条件反射。强化是形成这种条件反射的基本条件。强化是指条件刺激(铃声)与非条件刺激(食物)在时间上的相结合过程。条件反射建立以后,如果反复应用条件刺激而放弃非条件刺激,即不给强化,那么已建立的条件反射就会消失,称为消退。掌握条件反射的形成和消退的规律,有助于理解行为的产生和变化。
操作条件反射(operateconditionedreflex)是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Skinner,B·F,I953:提出。他设计了一个被称为斯金纳箱的装置,将一只饥饿的老鼠放入箱内,老鼠在箱内乱窜乱跳,当它偶然压下箱内杠杆时,就得到一粒食物。经过多次的重复经历,再把老鼠放入箱内。它就会主动压杠杆来获取食物,这样操作性条件反射就形成了。在这个实验中,食物作为奖励与操作(压杠杆)在时间上的结合,成为正强化;如果同样的实验申,只是使老鼠在压杠杆时给予电击,那么它将不再压杠杆,已建立的条件反射消失,这便是消退,则电击惩罚与操作(压杠杆)的结合成为负强化。操作条件反射形成的关键也是强化,但斯氏强化的定义已和巴氏强化的定义不同。斯氏强化是指强化物(食物或电击)对某一操作行为(压杠杆)的反馈作用或两者的结合。凡强化物对操作行为起正反馈或增加作用称正强化;反之,称负强化。
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条件反射说明,人的某些心理障碍、行为障碍和身心疾病可以通过强化而获得,也可以通过建立新的条件反射而消除。
⑵认知学习(cognitive learning)。认知论学者认为,学习是掌握事物之间关系的过程,是在刺激与刺激之间建立联系,它的性质是突然的诚悟、例如苛勒(W.KObIeU的顿悟实验(insightexperiment):当猩猩发现悬挂的香蕉与箱子之间的关系后,它可立即去搬弄箱子,将箱子放在香蕉的下边,然后攀上箱子取下香蕉,这说明猩猩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将认知参与到学习中。有什么样的认知,就会产生相应的行为表现。因此,认知心理学家认为,人之所以产生不良行为习惯和心理障碍,就因为人们对外界环境歪曲错误的认知。而要改变不良行为习惯,治疗心理障碍,就必须矫正其错误的认知,形成正确的认知和合理的信念。
⑶复杂学习(complicatedlearning)。人类对知识、技能的学习过程比联系学习和认知学习等简单学习复杂得多,比如弹琴、操作电脑,以及对各种理论知识的学习等。按照刺激一反映理论,也可以把复杂学习看成是具有条件反射特点的动力定型。受各方面条件的影响,复杂学习的进度是不均衡的,即初期较快→平台状态→再次提高。 1、定义
记忆是指对过去已感知的事物及思考过的问题的印象仍保留在脑中,在一定条件下能重现的心理过程。记忆对于我们每一个人都是非常重要的,它是人类心理发展的必要条件。人如果离开记忆,将永远重复地去感知已经感知过的事物,那么将会停留在新生儿的水平,影响个体心理的发展。
2·分类
根据记忆的内容可分为形象记忆、语词逻辑记忆、情绪记忆、动作记忆。形象记忆,是以感知过的具体事物的形象为内容的记忆;语词逻辑记忆,是以概念、判断、推理以及问题解决为内容的记忆;情绪记忆,是以个体体验过的某种情绪、情感为内容的记忆;运动记亿,是以个体操作过的动作为内容的记亿。
根据记忆的时间长短可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I)瞬时记忆又称感觉记忆,是指刺激物停止作用以后,它的映象仍然持续一瞬间才消失的记忆,其信息保持的时间约为0·25-2秒之间。
⑵短时记忆指一次经验之后,能保持一分钟以内的记忆。
⑶长时记忆指从I分钟至许多年,甚至保持终身的记忆。
⒊规律
记忆过程的规律是识记、保持、再认、回忆和遗忘。
(@)识记(memorization)。识记是指对学习材料进行编码并存储在记忆系统。根据识记时有无目的性,识记可分为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无意识记是预先没想记忆的内容却在头脑中留下了痕迹。这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发生。有意识记是有目的、有计划并有意努力参加的识记。根据对学习材料是否理解,可将识记分为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机械识记是依据材料的外在联系所进行的识记;意义识记是依据材料的内在联系所进行的识记。在一般情况下,有意识记和意义识记比无意识记与机械识记的效果好。
⑵保持(retention)和遗忘(forgetness)。保持是指对学习过的事物在脑中保留一定时间。保持的过程并不是把识记过的事物一成不变地在头脑中保留着,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识记内容的质和量都在发生着变化。
遗忘是指对已感知过的事物再提取时失败。其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由于记亿痕迹的自然衰退和干扰所造成的。德国
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曾对遗忘现象作了系统的研究,并画出了一条曲线来说明遗忘进程是不均衡的,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的,这就是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见图2-4)。
针对这一规律,为了保持记忆,应及时复习,防止遗忘。
⑶再认(recognition)和回忆(recall)。
再认指当感知过的事物重新出现在眼前时,仍能识别出来;回忆是指对不在眼前的过去经历过的事物能够重新在脑中出现映象的过程。再认和回忆都是记忆的信息提取的形式,只是再认比回忆简单。一般来说能再认的不一定能回忆,能回忆的就一定能再认。 关于学习、记忆的生理机制,很早就有人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总结出了相应的理论观点。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有关这方面的研究也在不断地更新与发展。I973年英国的布利斯(Bliss)等人通过动物实验发现了突触传递效能改变的现象----突触传递效能增强,这种增强现象可持续I0个小时以上。他们把这种长时程的突触传递效能改变的现象称为长时程增强电位(LTP),这一学习和记忆的电生理学基础在I978年时得到了美国的麦克诺顿(MC·Naughton)等人的支持。
另外,通过实验观察,人们发现突触的结构在长时程记忆过程申有所改变,即脑中记忆的巩固是由于突触本身的物理化学变化引起的,而非依靠神经系统的持续活动来实现的。同时还认为,长时记忆过程中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性也可能发生持久性变化。这一突触可塑性学说是学习和记忆产生的生理机制的又一观点。
有关学习、记忆机理的研究在突触可塑性学说基础上又有了新的突破,即N0调控学说。前面已证明,突触长时程增强电位(LTP)是记忆的电生理学基础。现又证明N0是LTP产生的关健。其过程为:记忆信息→胆碱能神经元动作电位→乙酰胆碱→Ca++内流→N0合成酶活性增强,使精氨酸和02合成瓜氨酸并生成N0→LTP→CGMP↑→RNA蛋白质分子合成→突触可塑性变化→长时记忆 (一)定义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所谓间接的反映,是指不通过感觉器官而是以其它事物为媒介来反映客观事物。例如医生可以根据体温、验血结果、心电图和病人自述作出疾病及预后的诊断;又如俗语说:月晕而风,础润而雨。这都是借助其它中介事物对客观事物的间接反映。所谓概括的反映是人脑对同类事物的本质属性和事物之间联系的反映。一方面表现在对同类事物的本质属性的反映,如我们通过感知觉认识到各种各样的笔(铅笔、钢笔、元珠笔、毛笔等),又通过思维把所有笔的本质属性概括出来,即都是书写工具;另一方面表现在对事物之间规律性联系的反映。如一般情况下只要是幽门梗阻病人,右上腹就有拍水音。以上通过概括,就能由现象到本质,由片面到全面,由外部联系到内部联系,扩大认识的范围,提高认识水平。无论是进行间接的反映还是概括的反映,都离不开已有的知识经验,是在反复感知的基础上形成的。
(二)过程
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是通过一系列思维过程实现的。思维的过程主要有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和具体化,其中分析与综合是最基本的过程。分析是在人脑中把事物或对象分解成各个部分或个别属性;综合是在人脑中把事物或对象的个别部分与属性联合为一个整体;比较是在人脑中把各种事物或现象加以对比,来确定它们之间异同点和关系的过程;抽象是抽取出事物的本质属性或特征的过程;概括是把从部分事物中抽出来的本质属性推广到其他事物中去的过程;具体化是把抽象概括出来的一般知识用到具体对象上去的过程。在思维活动中,以上各方面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合理地组织和运用各种思维过程是顺利完成思维任务的保证。
(三)种类
⒈根据任务的性质与解决任务的方式分为直观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
(I)直观动作思维。是指通过实际动作来解决直观的具体问题的思维。如修表工人在修表过程中常要运用动作思维。动作思维是3岁前幼儿的主要思维方式。
⑵具体形象思维。主要依靠事物的具体形象、表象而进行思维。如画家在绘画过程中要运用具体形象思维,其他如服装设计、艺术创作等也经常运用。它是儿童的主要思维方式。
⑶抽象逻辑思维。是用抽象的概念和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如研究心理发展规律、探讨社会发展动力都是依靠抽象逻辑思维。
⒉根据思维的探索方向分为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
(I)求同思维。是把问题所提供的各种信息聚合起来得出一个正确答案的思维。如解答考试中的单选题等。
⑵求异思维。是依据提供的信息从不同方向去思考,找出多种答案的思维。如一块砖有哪些用途。
⒊按思维的主动性程度分为常规思维和创造思维
(I)常规思维。用通常人们常用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的思维。其创新成分少,如根据书上的理论观点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⑵创造思维。人们用新异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的思维。例如数学家高斯10岁时,以(1+100)X(100÷2)的方式计算出了1+2+3+4+……+99+100的结果。 (一)定义
人在感知事物以后,会在大脑中留下这些事物的形象,这种保留在人脑中的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叫表象。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并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想象是人所特有的一种心理现象,是人的智力发展的重要方面。想象不仅在人的认识、情感、意志过程中十分重要,也是科学研究、文学、艺术等创作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另外,想象具有心理治疗作用。因为想象与情绪情感有密切关系,在医生指导下使病人产生积极的想象,可以改变患者的不良情绪,从而改善人体生理机能和抗病能力。在国外有人把想象作为癌症治疗的辅
助手段,改变病人的不良心态,增强全身免疫功能,有利于病人康复。
(二)分类
根据想象有无目的分为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
⒈无意想象。是指没有预定的目的,不自觉产生的想象。如看到天空的朵朵白云时而象骏马,时而象北极熊,时而象山峦等。
⒉有意想象。是指有预定的目的,自觉产生的想象。如作家对人物形象的刻画。有意想象又可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再造想象是根据别人的语言描述或图表说明而进行的想象。如阅读《红楼梦》时,在读者头脑中出现的贾宝玉、林黛玉的形象。创造想象是指根据一定的目的,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出事物新形象的过程。如上例中贾、林的形象就是作者曹雪芹根据创作目的而独立她刻画出的人物形象。由此可见,创造想象具有首创性、独立性和新颖性等特点,因此,它比再造想象更复杂、更困难。
幻想(fantasy)是创造想象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一种与生活愿望相联系的并指向未来的想象。幻想有理想和空想之分;理想是符合现实生活的发展规律,经过努力可能实现的想象。空想是完全脱离现实生活的发展规律,而且毫无实现的可能的想象。
创造想象是一切创造性活动的必要因素,是任何创造性的工作、学习和研究活动所不可缺少的。
创造过程是非常复杂的,也没有可以依据的固定模式。创造过程能否顺利进行并达到预定目的受很多因素影响。如主客观条件等。另外,创造活动与创造者的人格特点有密切关系。许多研究表明,具有高度创造性的人在人格上有许多共同特点,如事业心强、有责任感、求知欲旺盛、有锐意进取的精神、敢于冒险、独立性强、勤奋、顽强、自信等。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