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斌黄胄纪念馆观后感300字?作文观梁斌黄胄纪念馆有感_鲁迅_他们的_湿地

本文目录

  • 梁斌黄胄纪念馆观后感300字
  • 作文观梁斌黄胄纪念馆有感
  • 红色经典人物故事
  • 七里海国家湿地公园怎样游玩

梁斌黄胄纪念馆观后感300字

  “蠡县是革命的摇篮,在大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出现了众多革命先烈;梁斌、黄胄也是在这样一个烽火燃烧的年代里成长起来的,他们以手中的笔,坚守在革命的前沿,创作出了众多划时代的经典著作,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学子。梁斌曾说:‘我们梁家祖先有德,养育了我们两兄弟,我们为人正派,有责任心,在文化艺术事业上有所成就。不知后来子孙能否超越我们。’这是他对家乡人民的希望,也深深地吐露了对家乡的眷恋之情。”

作文观梁斌黄胄纪念馆有感

中国人的精神文化心灵史,对我们当今的文化建设和民族发展究竟是怎样一种存在?
他,就是鲁迅——永远的民族魂!
“他的一身,就是大众的一体,喜怒哀乐,无不相通”——没有哪一个大师经典,像鲁迅的文学那样贴近现当代中国读者
两天前,上海鲁迅纪念馆发布了在北京、上海、绍兴、广州、厦门、南京六城市就“鲁迅先生在当代的社会认知度和评价”展开的社会调查报告.报告显示,在受访者中,将近97%“知道鲁迅”,80%以上的人读过鲁迅的书或通过其他形式知道鲁迅和他的作品.
中国近现代特别是中国新文化运动中,可谓名家迭出,产生了许多文化巨人和文学大师.鲁迅之所以独领风骚,复旦大学教授郜元宝认为,在现代中国文化大师们
中,鲁迅离我们更近.他认为,鲁迅的文学作品包含更直接、更丰富、更鲜活的生活气息和生命气息,给我们的启示带着更鲜明的形象性、更真实的生命体验、更浓
烈的情感冲突.鲁迅著作的经典性具有古人所谓“百姓日用而不知”的特点:因为融入我们日常语言和日常生活太深,不知不觉就受其影响.“没有哪一个大师经
典,像鲁迅的文学那样贴近现当代中国读者.”

如他所说,与普通百姓之间的精神联系,是鲁迅生命和创作中最显著的特征.他的笔下,几乎都是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以及他们的生存,他们的困境,他们的爱憎,
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不幸与不争.阿Q、祥林嫂、孔乙己这些活在人们身边的人,都成了鲁迅笔下鲜活生动、艺术魅力持久的人物形象,从书斋到市井,口口相
传,家喻户晓.
“‘鲁迅先生’四个字不但表明中国读者对他的敬爱,更

红色经典人物故事

1、儿童团团长海娃
这个抗日小英雄的故事,发生在华北抗日根据地。12岁的龙门村儿童团团长海娃每天一面放羊,一面放哨,监视着前边平川地里敌人的据点。

一天,炮楼里的鬼子进山去抢粮食了,只剩下“猫眼司令”和几个鬼子兵。民兵中队长老赵画了一张攻打炮楼的路线图,并写了一封信准备把它交给八路军张连长。

老赵把送信的任务交给了儿子海娃。海娃一看信封上面插了鸡毛,知道是十分重要的,他赶着一群羊作掩护送信去了。

没想到,海娃在山沟里碰上了鬼子,他灵机一动,把鸡毛信拴在了“老头羊”的尾巴里,瞒过了鬼子小队长。

一路上海娃受尽了折磨。深夜海娃好不容易从睡得像死猪一样的鬼子的腿缝里溜了出来。他赶到羊圈里,小心地把鸡毛信取了下来,一口气跑了几里路。

后面伪军也追来了,海娃又被他们抓回去。他把鬼子带到了一条山路上,鬼子的骡马不能爬陡峭的山坡,海娃乘机拼命往山上爬。

愈爬愈远,鬼子开枪打中了海娃的手。海娃忍着疼拉开嗓子喊“八路军叔叔……”海娃把鸡毛信交给了张连长。

2、12个铜板“买”一个梨的故事

讲述了1935年4月时,中央红军进入了云南境内。那里的风景十分美丽,连绵起伏的山峦,漫山遍野的绿树······可是红军战士们却被酷热的天气折磨的苦不堪言。

战士们好不容易找到了水,可哪里的水却是咸的!没有水解渴,战士们只好忍着干渴继续前进。战士们好不容易找到了一个村庄,可那儿的村民因为听信了敌人的宣传,全都躲了起来。

战士们没办法,只好住了下来。在女战士打水时,不可思议的事发生了!在厨房的毛草中,竟有一筐梨!要知道对于行路一天的战士们来说,梨可是最好的东西!

可是红军纪律严明:不能拿群众的一针一线。战士们只好舔了舔嘴唇。这时,一位发着高烧的女战士发出了痛苦的呻吟,这是大家灵机一动,决定买一个梨给她。最后用12个铜板“买”了一个梨。

3、小卫生员孙大兴

1943年,八路军小战士孙大兴腿部受伤,组织决定派小卫生员武建华护理孙大兴,到敌占区我地下党员家中养伤。于是孙武两人便以木匠靳锡武的小学徒和刘大爷的外孙身份在刘集隐蔽起来。

日伪军强拉民夫,在田镇长家囤积粮食。大兴和小武乘夜色钻进田镇长院内,放火烧了敌人的粮囤。他们的冒险行动打乱了组织的安排,受到了严厉的批评。

日寇蓄谋更大的扫荡计划。一天,刘集的伪军中队突然开走,随即开来了一支莫名其妙的日军。老靳带着大兴和小武,摸清了敌人的真正意图。

紧要关头,大兴毅然决定自己留下吸引敌人,让小武带情报向部队奔去。独立三团得到小武送来的情报,立即行动部署战斗。敌人遭到了歼灭性打击。

4、刘胡兰的故事

刘胡兰,原名刘富兰,1932年10月8日出生于山西省文水县的一个中农家庭。刘胡兰8岁上村小学,10岁起参加儿童团。

1945年10月,刘胡兰参加了中共文水县委举办的“妇女干部训练班”。学习了一个多月,回村后她担任了村妇女救国会秘书。

1946年5月,刘胡兰调任第五区“抗联”妇女干事;6月,刘胡兰被吸收为中共预备党员,并被调回云周西村领导当地的土改运动。 

1946年秋,国民党军大举进攻解放区,文水县委决定留少数武工队坚持斗争,大批干部转移上山。当时,刘胡兰也接到转移通知,但她主动要求留下来坚持斗争。

这位年仅14岁的女共产党员,在已成为敌区的家乡往来奔走,秘密发动群众,配合武工队打击敌人。 云周西村的反动村长石佩怀,为阎锡山军派粮派款、递送情报,成为当地一害。

1946年12月的一天,刘胡兰配合武工队员将其处死。阎锡山匪军恼羞成怒,决定实施报复行动。1947年1月12日,阎军突然袭击云周西村,刘胡兰因叛徒告密而被捕。

她镇静地把奶奶给的银戒指、八路军连长送的手绢和作为入党信物的万金油盒——三件宝贵的纪念品交给继母后,被气势汹汹的敌人带走。

刘胡兰在威逼利诱面前不为所动,被带到铡刀前眼见匪军连铡了几个人,怒问一声:“我咋个死法?”匪军喝叫“一个样”后,她自己坦然躺在刀座上。

刘胡兰烈士牺牲时,尚未满15周岁。 毛泽东在指挥全国战局之余,为刘胡兰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刘胡兰是已知的中国共产党女烈士中年龄最小的一个。

她凭着对人民的感情和对共产主义理想的坚定信念,在铡刀面前坚贞不屈,视死如归。这种表现,恰恰是共产党的革命教育深入千千万万农民心中的结果。

5、张思德吃毒草救人的故事
部队进入草地后,由于环境、气候非常恶劣,使得草地行军十分艰难。而更要命的是缺衣少食,不少红军就因此长眠在了草地上。

眼看掉队、牺牲的同志越来越多,朱总司令令人将自己的坐骑也杀了,分给通信班、警卫班的同志做口粮,还向身边的同志发出了“尝百草”的号召。

以使大家在茫茫草地上,寻找出一些无毒、可以食用的野菜、野草,渡过饥饿的难关。然而,要尝出一种能吃的野草、野菜,是要冒中毒的危险的。

张思德在“尝百草”活动中,总是抢在他人之前。据张显扬回忆:“有一回,部队在一片水草丰盛的沼泽旁宿营。一个小战士来到水塘旁,突然高兴地叫起来:‘野萝卜!野萝卜!’

张思德过来一瞧,果然,离水塘不远的地方长着一丛丛野草,叶子绿,形状跟萝卜叶子差不多。那个小战士兴冲冲地跑过来,拔起一棵就往嘴里送。

张思德忙赶上去。一把夺过来,先放到自己的嘴里,细细嚼了嚼,味道又甜又涩。不一会儿,张思德感到有些头晕脑胀,全身无力,紧接着,他肚子一阵绞痛,大口呕吐起来。

他急忙对小战士说:‘这草有毒,快,快告诉……’没等把话说完,张思德就摔倒了,一时失去了知觉。

半个多小时以后,张思德慢慢醒来,模模糊糊地看见小战士端着瓷缸蹲在跟前,他急忙说:‘不要管我,快去告诉其他同志。’

张思德就是这样把生的希望让给同志们,把牺牲的危险留给自己。很快,这件事被朱总司令知道了,他表扬了张思德。

七里海国家湿地公园怎样游玩

七里海国家湿地公园、天津旅游攻略
这里是国务院批准的古海岸与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天津最大的天然湿地。
是津京唐三角地带极其难得的一片绿洲,镶嵌在渤海之滨、津沽大地的一颗璀璨明珠。
为天津最大的后花园,是滨海新区北部生态环境区。
以前曾经来过,当时比较荒凉。这次来看到,沿着湿地岸边新建了许多旅游设施。
七里海国家湿地公园发挥自然与地理优势,拟重点打造一条动线、四大景区、二十个景点,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新近建设的音乐喷泉、亭台水榭等给七里海增添了新的色彩。
音乐喷泉随着乐曲的旋律不断变化,动感十足。
坐在亲水岸边,喝上一杯咖啡,有些小资味道。
岸边建筑非常时尚。
绿化和装饰很有现代风格。
路灯也很精致典雅。
小桥流水,亭台楼阁。
是很好的休闲所在。
邀几位好友,闲散地坐在这里喝点小酒,吃点小吃,随便聊聊,应该是一件很惬意的事。
还有儿童游乐区,满足小朋友娱乐的需求。
坐在中式画舫里游览七里海。但见夕阳西下,映红了湖水和芦苇,有一种天地悠悠、虚幻迷离的感觉。
这张照片是次日上午回到这里时拍摄的。因为只有上午水中的睡莲才会开放,下午睡莲都不开放。
傍晚时分,来到七里海东湖。
夕阳在一片雾气中显得虚幻迷离。
这里也修建了一些亭台水榭,种植了一些花草。
一派湿地风光。
红花衬绿叶。
黄花衬绿叶。
粉花衬绿叶。
晚上来到宁河县城芦台的一个公园。
把相机架在桥的栏杆上,屏住呼吸拍摄的。
七里海以拥有众多珍奇鸟类而闻名。次日晨,四点多起床,准备去鸟岛拍鸟。不料出来一看,大雾弥漫。来到湖边,雾气更重。
不一会儿,天渐渐亮了,可是大雾依然不散。
只闻鸟叫,不见鸟影。
只得打消拍鸟的念头。环顾四周,看到有一些白色的蜘蛛网,悬挂在树枝之间,很有意思。
结构对称、完整,非常精致,真可以算作一件艺术品。
上午来到位于七里海东湖边的《红旗谱》纪念馆。
此时雾气依然很大。
这里是电视剧《红旗谱》的拍摄地。
《红旗谱》是著名作家梁斌撰写的一部反映上世纪上半叶中国北方地区农民开展革命斗争的小说。最著名的人物就是朱老忠。展览显著位置展示的雕塑表现的是朱老忠的父亲朱老巩带领农民护钟的场景。依稀记得其情节好像是,恶霸地主为了霸占村里农民的地产,妄图砸毁记载了村民拥有这些地产铭文的钟,朱老巩率领大家誓死保护这座钟。
这个场景是不是地下党在研究如何开展对敌斗争。小时候看过《红旗谱》,三十多年了,记不清了。 这个场景似乎表现的是恶霸地主要强行霸占农民的鸟,农民与之进行坚决斗争。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