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先最有名的一首诗(堕风絮无影出自张先的那首诗词我需要全文和意译)_词人_张先_秋千

本文目录

  • 堕风絮无影出自张先的那首诗词我需要全文和意译
  • 隔墙送过秋千影——张先的“影”诗词赏析
  • 宋朝张先最著名的诗词
  • 张先《一丛花令》古诗原文及译文赏析
  • 一树梨花压海棠,诗名是什么诗名是什么

堕风絮无影出自张先的那首诗词我需要全文和意译

张先 《剪牡丹》
野绿连空,天青垂水,素色容漾都净。柳径无人,堕絮飞无影。汀洲日落人归,修巾薄袂,撷香拾翠相竞。如解凌波,泊烟渚春暝。
彩绦朱索新整。宿绣屏、画船风定。金凤响双槽,弹出今古幽思谁省。玉盘大小乱珠迸。酒上妆面,花艳眉相并。重听。尽汉妃一曲,江空月静。
解词:
柳径:柳荫小径。汀洲:水中小洲。相竞:互相竞争。烟渚:雾气笼罩的洲渚。金凤:琵琶﹑琴﹑筝之属。因弦柱上端刻凤为饰﹐故称。相并:并排;并列。
翻译(网络查不到翻译,这是自己翻译的,供参考)
诗人站在船上,目光顺地平线伸延,只见辽远无际的绿色原野,上接苍穹。顺势举头眺望远天,晴空蔚蓝,好像与江水相连。仰观俯视,眼前江水白茫茫,清澈洁净。岸边柳林没有人影,唯有柳絮随风飘坠,从汀州远望,看到人归之影,人影与晚霞相映,巾长薄袂,随风飘举,在芳洲上采香草,拾翠羽。她们登上自己的船,并停泊洲边,在水边过夜。
回到船上,换妆梳洗(“彩绦朱索”,指五颜六色的彩带,是女子的装饰物,这是以偏概全,泛指美人身上的饰物)画船风定,万籁俱寂。此时琵琶忽起,划破寂静的夜空(“金凤响双槽”,以“金凤”代指琵琶。“响双槽”,表明是两把琵琶同时弹奏),在这优美的乐声里饱含着今古幽思。旋律跌宕起伏,高昂处如急风暴雨,低回处如儿女私语(“玉盘大小乱珠迸”,由白居易《琵琶行》“大珠小珠落玉盘”句化来)。琵琶女带着醉意,面颊被酒晕得绯红(这里已经省略了诸如相逢知己,隔船相邀等细节)愁怀不释(“相并”意即紧锁,对醉态愁容的描写)。既然愁怀未释,欣逢知己,欲一吐为快,于是重奏一曲《昭君怨》(“汉妃一曲”是王昭君的典故,这里应该指代古琴名曲《昭君怨》)。月夜空廓沉静。
括号里面是相关句子的典故,我把它们标出来了,有益于理解全文。
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隔墙送过秋千影——张先的“影”诗词赏析

隔墙送过秋千影

——张先的“影”诗词赏析

        王传学

张先善于用“影”字描写景物,其词作中,除了“云破月来花弄影”、“娇柔懒起,帘压卷花影”、“柳径无人,坠飞絮无影”这三影外,“隔墙送过秋千影”、“无数杨花过无影”、“浮萍破处见山影”等都是他的名句。“影”字在张先的词作中一共有29处,运用得恰到好处,描写得活灵活现,无影,清影,花影,弄影,照影,斗影等等,这些影子或静或动,或明或暗,或隐或现,千姿百态。他是我国古代最善于描写影子的词人,堪称一绝,至今为后人传诵。

张先的《青门引》,触景伤怀,感时怀人:

乍暖还轻冷,风雨晚来方定。庭轩寂寞近清明,残花中酒,又是去年病。  

楼头画角风吹醒,入夜重门静。那堪更被明月,隔墙送过秋千影。

此词为春日怀人之作。词中所写时间是寒食节近清明时,地点是词人独处的家中。全词抒写了词人感于自己生活孤独寂寞,因外景而引发的怀旧情怀和忧苦心境。

这首词构思别致、精巧。用从气候的忽冷忽暖,风雨时至,烘托词人的心绪不安;在残花中饮酒,展现词人的失意感伤;不说酒意被角声所惊而渐醒,却说是被风吹醒;入夜月明人静,只见隔墙送来秋千之影,再现词人瞬间隐约之喜。全词含蓄宛转,丽辞腻声,表现出张词的风格。

上片起首两句,写词人对春日里天气频繁变化的感受。“乍暖”,见出是由春寒忽然变暖。“还”字一转,引出又一次变化:风雨忽来,轻冷袭人。轻寒的风雨,一直到晚上才止住了。词人感触之敏锐,不但体现在对天气变化的频繁上,更体现在天气每次变化的精确上。天暖之感为“乍”,天冷之感为“轻”,风雨之定为“方”。遣词精细确切,暗切微妙人情。

人们对自然现象变换的感触,最容易暗暗引起对人事沧桑的悲伤。“庭轩”一句,由天气转写现境,并点出清明这一气候变化多端的特定时节。至此,这“寂寞”之感就进而属于内心的感受了。歇拍二句,层层逼出主题:春已迟暮,花已凋零,自然界的变迁,隐喻着人事的沧桑,美好事物的破灭,种下了心灵的病根。此病无药可治,唯有借酒浇愁而已。但醉了酒,失去理性的自制,只会加重心头的愁绪。更使人感触的是这样的经验已不是头一遭。去年如此,今年也不例外,“又是去年病”点明词旨。

过片承醉酒之后而来。“楼头画角风吹醒”,兼写两种感觉。凄厉的角声,清冷的晚风,使酣醉的人清醒过来。这一个“醒”字,表现出角声晚风并至而醉人不得不苏醒的一刹那间反应,同时也暗示酒醉之深和愁绪之重。伤心人被迫醒来自是痛苦不堪,“入夜”一句,即以现境象征痛苦的心境。夜色降临,心情更加黯然,更加沉重。而重重深闭的院门更隐喻着不得开启的心扉。结句指出重门也阻隔不了触景伤怀,溶溶月光居然把隔墙的秋千影子送了过来。月光下的秋千影子是幽微的,描写这一感触,也深刻地表现了词人抑郁的心灵。“那堪”二字,着重揭示为秋千影所触动的情怀。

此词用景表情,寓情于景,“怀则自触,触则愈怀,未有触之至此极者”(沈际飞《草堂诗余正集》)。尤其是词之末句“ 隔墙送过秋千影 ”,写人却言物,写物却只写物之影,影是人,人又如影之虚之无,令人忆及荡秋千的伊人倩影,确实写出了隽永的词味。总之,张先词艺术上的含蓄和韵味,此词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张先的《题西溪无相院》诗,写景细致,错落有致: 

积水涵虚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平。

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棹声。

入郭僧寻尘里去,过桥人似鉴中行。

已凭暂雨添秋色,莫放修芦碍月生。

皇祐二年(公元1050年),晏殊知永兴军,征聘张先为通判赴陕。三年后张先又重游长安,其间到过华州。时张先已年过六十,然精力旺盛,诗兴不衰。这首诗就是作者在华州时一次游览后创作的。

这首诗写的是秋雨后无相寺前的景色,主景是水。首联写西溪及附近的湖泊,经过一场秋雨,水位上涨,远近一片浑茫澄澈,与秋空相接;水边的人家,似乎浮在水上。“积水涵虚”四字,场面很大,仿佛唐代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诗“八月湖水平,涵虚浑太清”的景况。孟浩然写洞庭湖水,描摹了湖的渺茫宽阔;张先在这里突出江南雨后河湖溪塘涨满水的情况,是小环境组合成的大环境,都很神似。“上下清”即孟浩然诗的“浑太清”,都写秋天天空晴朗,水光澄碧的景象。次句写水边人家,以“岸痕平”说水涨得高,与“几家门”成为一个平面,也活生生地画出雨后江南水乡的秀丽景色。 

首联从远处、大处落笔,展示西溪的独特风貌。颔联笔触一转,从小处、近处着墨,使诗情飞动。出句描述微风吹来,满池的浮萍裂开了,露出了一段水面,水面上倒映出青山的影子;对句写一叶小舟归来,船帮与水中的葑草摩擦,发出沙沙的响声。“浮萍破”,这是一个极细小而不易察觉的物象,是水上微风初起所致,被诗人捕捉住了。一个“破”字,寓动于静,体物入微。草声是极微弱的声响,为诗人听到,足见其静,此乃以动衬静的笔法,给以生趣。此联一见一听,一静一动,错落有致,妙趣横生。 

颈联仍然写景,但通过人这个主体来写,还是以水作背景。一句写入郭僧,照应题面“无相院”;一句写过桥人,点缀水乡,二句又相互呼应。僧到城里去,加以“尘里”二字,说城市喧嚣,反衬无相寺所在地的静寂清净;人过桥,以“鉴中行”形容,说出桥下水之清澈,回照首句,又以眼前环境的清旷与上句的“尘里”作对比,表达诗人自己对景色的欣赏。

尾联用逆挽虚收法。“已凭暂雨添秋色”一句,在篇束点出,确是巧设安排。一是突出了西溪之妙境,先绘景后叙其所由出;二是可以放开一步,宕出远神。“莫放修芦碍月生”,意谓秋雨之后,芦苇勃生,莫让它态意长高,使人领略不到深潭月影。以雨后芦苇长高作一虚设,便把白天所见的景色扩大到未见的溪月,拓出了另一番想象的世界,给人以回味。这一结余味悠然,又与首句“积水涵虚”相应。 

张先善写“影”,人称“张三影”。他写影的本领,在此诗中也可见到。“浮萍破处见山影”是明写;“过桥人似鉴中行”,是暗写;“莫放修芦碍月生”,是虚写;为全诗增添了生机和情趣。全诗几乎全是写景,即使是尾联,也把情浸入景中,是一幅优美的风景画。
张先的《木兰花 ·乙卯吴兴寒食》,书写了词人细腻的美感体验:

龙头舴艋吴儿竞,笋柱秋千游女并。芳洲拾翠暮望归,野秀踏青来不定。

行人去后遥山瞑,已放笙歌池院静,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

张先词的含蓄清丽在后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写此词时词人已是八十六岁的老人。看惯了潮起潮落,看淡了相思情愁。词艺更臻纯熟,意境更趋空灵。这首词,散发着清新的气息。描绘了吴兴一代的风俗习惯,书写词人细腻的美感体验。

这首词描绘了江南寒食节的风俗。上片主要是白昼的描写,以动景为主。包括赛龙舟的男儿,荡秋千的女郎,在郊外踏青、探花,一直游乐到夜晚才散去,表现欢乐、开朗的心境。句句写人,句句灵动,充分反映了活泼的生机。迟暮之年有此心境,足见词人暮年的超脱和达观。

下片入夜,主要描写静景。词人的视野由远收回到池院,中庭月光,树下杨花,一派清明。此时,更多的是流露一种沉思和忧伤之情。日间的喧闹到夜深的清寂,一动一静,一人一物,一情一景。在自然与人的交互中实现了内在与外在精神气质的平衡。此时的外界自然已经活了,它听懂了抒情主人公的言语,词人与杨花、与飞影、与月光等自然景物脉脉相对,感情随着自然物景的转化而发生着微妙的变化。“中庭月色正清明, 无数杨花过无影 ”,勾勒出一种幽静清明的景象,得上片的衬托,以动衬静,更见深度。 

    张先创造的这个艺术境界既真实又虚幻,我们仿佛置身其中,似曾相识。但作者置笔的朦胧与虚幻又使我们产生了陌生感和一定的距离。在这种或虚或实的氛围当中,读者的心里也存在着远近感受的变化,在这种变化当中产生了美感,此种美感直接为心灵所感受。他的
张先的《系腰裙 》,在朦胧与虚幻中感受真实美景:

惜霜蟾照夜云天。朦胧影、画勾阑。人情纵似长情月,算一年年。又能得、几番圆。 

欲寄西江题叶字,流不到、五亭前。东池始有荷新绿,尚小如钱。问何日藕、几时莲。

上片为空蒙之景,在景物上涉及到了“霜蟾”“ 勾栏影 ”“东池”“荷”,联想到的景“叶字”“藕”“莲”,秋月当空,栏杆投影,东池一片幼荷初放,荷叶在月光下闪动着碧玉般的色彩`。整体感觉清新、自然、明净,意象空灵、玲珑。在这样的氛围下词人感叹“欲寄西江题叶字,流不到,玉亭前”。接着,由此景又产生“问何日藕,几时莲”,将人生有限与明月的阴晴圆缺相连,表达了词人期盼团圆的心情,也揭示了人生聚少离多的悲剧处境。

张先创造的这个艺术境界既真实又虚幻,我们仿佛置身其中,似曾相识。但词人置笔的朦胧与虚幻又使我们产生了陌生感和一定的距离。在这种或虚或实的氛围当中,读者的心里也存在着远近感受的变化,在这种变化当中产生了美感,此种美感直接为心灵所感受。

张先用“影”字描绘景物产生的朦胧美感,常在一些词中出现。如《忆秦娥·参差竹》中的 “忆苕溪、寒影透清玉”, 《宴春台慢·仙吕宫》中的“犹有花上月,清影徘徊”等,我们在欣赏这些词句时,要运用联想和想象,使朦胧的景物在头脑中清晰起来,从而更好的理解和把握词人创造的优美意境,得到真实的美感体验。

宋朝张先最著名的诗词

题西溪无相院】 积水涵虚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平。 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 入郭僧寻尘里去,过桥人似鉴中行。 已凭暂雨添秋色,莫放修芦碍月生。

张先《一丛花令》古诗原文及译文赏析

   《一丛花令》

  张先

  伤高怀远几时穷?无物似情浓。

  离愁正引千丝乱,更东陌,飞絮蒙蒙。

  嘶骑渐遥,征尘不断,何处认郎踪?

  双鸳池沼水溶溶,南北小桡通。

  梯横画阁黄昏后,又还是,斜月帘栊。

  沉恨细思,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

   注释:

  ①穷:尽,这里有了结之意。

  ②引:招致。

  ③桡:船桨。这里引申为船。桡:一作“桥”。

   评解:

  这首词写的是闺中人春日登楼引起的相思与愁恨。上片写别后愁怀;下片是回忆当

  年。最后三句借羡慕桃杏犹解嫁东风,叹息人不如物。词中以桃杏喻人,以无情比有情,

  设想新颖,颇有艺术魅力。

   集评:

  刘逸生《宋词小札》:这首《一丛花》,比较深刻地体贴了少女的心情,反过来衬

  托自己对她的怀念,却是写得很成功的。

  范公偁《过庭录》:子野郎中《一丛花》词云:“沉恨细思,不如桃杏,犹解嫁东

  风。”一时盛传。永叔尤爱之,恨未识其人。子野家南地,以故至都谒永叔,阍者以通,

  永叔到屣迎之曰:“此乃‘桃杏嫁东风’郎中。”

  此词写一位女子在她的恋人离开后独处深闺的相思和愁恨 。词的结尾两句,通过形象而新奇的比喻,表现了女主人公对爱情的执着、对青春的珍惜、对幸福的’向往 、对无聊生活的抗议、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是历来传诵的名句。

  起首一句,是在经历了长久的离别、体验过多次伤高怀远之苦以后 ,盘郁萦绕在胸中的感情的倾泻。

  它略去了前此的许多情事,也概括了前此的许多情事。起得突兀有力,感慨深沉。第二句是对“几时穷”的一种回答,合起来的意思是伤高怀远之情之所以无穷无尽,是因为世上没有任何事情比真挚的爱情更为浓烈的缘故。这是对“情”的一种带哲理性的思索与概括。这是挟带着强烈深切感情的议论。以上两句,点明了词旨为伤高怀远,又显示了这种感情的深度与强度。

  接下来三句,写伤离的女主人公对随风飘拂的柳丝飞絮的特殊感受。“离愁 ”,承上“伤高怀远”。

  本来是乱拂的千万条柳丝引动了胸中的离思,使自己的心绪纷乱不宁,这里却反过来说自己的离愁引动得柳丝纷乱。这一句貌似无理的话,却更深切地表现了愁之“浓”,浓到使外物随着它的节奏活动,成为主观感情的象征 。这里用的是移情手法 。而那蒙蒙飞絮 ,也仿佛成了女主人公烦乱 、郁闷心情的一种外化。“千丝”谐“千思”。

  上片末三句写别后登高忆旧。尤言:想当时郎骑着嘶鸣着的马儿逐渐远去,消逝在尘土飞扬之中,今日登高远望,茫茫天涯,又要到哪里去辩认郎的踪影呢?“何处认”与上“伤高怀远”相呼应。

  过片上承伤高怀远之意,续写登楼所见。“双鸳池沼水溶溶,南北小桡通。”说不远处有座宽广的池塘,池水溶溶,鸳鸯成双成对地在池中戏水,小船来往于池塘南北两岸。这两句看似闲笔,但“双鸳”二字既点出对往昔欢聚时爱情生活的联想又见出今日触景伤怀、自怜孤寂之情。说“南北小桡通”,则往日莲塘相约、彼此往来的情事也约略可想。

  下片三 、四、五句写时间已经逐渐推移到黄昏,女主人公的目光也由远而近,收归到自己所住的楼阁。

  只见梯子横斜着,整个楼阁被黄昏的暮色所笼罩,一弯斜月低照着帘子和窗棂。这虽是景语,却隐隐传出一种孤寂感。“又还是”三字,暗示这斜月照映画阁帘栊的景象犹是往日与情人相约黄昏后时的美好景象,如今景象依旧,而自从与对方离别后,孑然孤处,已经无数次领略过斜月空照楼阁的凄清况味了。这三个字,有追怀,有伤感,使女主人公由伤高怀远转入对自身命运的沉思默想。

  结拍三句化用李贺《南园》诗中“可怜日暮嫣香落,嫁与东风不用媒”之句,说怀着深深的怨恨,细细地想想自己的身世,甚至还不如嫣香飘零的桃花杏花,她们在自己青春快要凋谢的时候还懂得嫁给东风,有所归宿 ,自己却只能在形影相吊中消尽青春 。说“桃杏犹解”,言外之意是怨嗟自己未能抓住“嫁东风 ”的时机 ,以致无所归宿。而从深一层看,这是由于无法掌握自己命运而造成的,从中显出“沉恨细思”四个字的分量。这几句重笔收束,与一开头的重笔抒慨铢两相称。

  词中“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句,使作者获得了“桃杏嫁东风”的雅号。张先的许多艳词都是感情浅薄的,而此词却情真意切,无论在思想方面还是在艺术方面都值得永远为人称道。

一树梨花压海棠,诗名是什么诗名是什么

打油诗,没有诗名。
“一树梨花压海棠”典自宋代苏东坡嘲笑好友词人张先(990-1078,字子野)的调侃之作。据说张先在80岁时娶了一个18岁的小妾,兴奋之余作诗一首:
“我年八十卿十八,卿是红颜我白发。
与卿颠倒本同庚,只隔中间一花甲。”
苏东坡知道此事后就调侃道:
“十八新娘八十郎,苍苍白发对红妆。
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
梨花指的是白发的丈夫,海棠指的是红颜少妇,一个“压”一树梨花压海棠道尽无数未说之语!有意思的是,张先活了八十八岁,娶了18岁的小妾之后仅仅只活了八年,但是让人惊讶的是,小妾八年为他生了两男两女。张先一生共有十子两女,年纪最大的大儿子和年纪最小的小女儿相差六十岁。张先死的时候,小妾哭的死去活来,几年之后也郁郁而终。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