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张先的《天仙子》?张先为何被称为张三影_张先_宋词_词人

本文目录

  • 如何理解张先的《天仙子》
  • 张先为何被称为张三影
  • 宋词中的三影和三瘦分别是什么

如何理解张先的《天仙子》

@墨干古 《天仙子》张先

时为嘉禾声持酒听,以病眠,不赴府会

《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

沙上并禽池上冥,云破月来花弄影。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

这是张先最有名的一首词。表达了伤春之慨,以抒发痴男怨女的春愁,表达了对自己老而无为,韶华不再的哀叹。又以题目下的一小序“时为嘉禾小倅,以病眠,不赴府会,表达自己的处境与心态。张先年轻时官场上也并非不得志,也颇有出息。可是他晚年凄凉,故而时有伤怀,作下此词。

张先为何被称为张三影

多谢邀请,

首先理解(一树梨花压海棠)的来历,这是苏轼的调侃之作,据说张先在80岁时娶了一个18岁的小妾,苏东坡就调侃道:

十八新娘八十郎,

苍苍白发对红妆。

鸳鸯被里成双夜,

一树梨花压海棠。

张先,(99O一1078)

字子野,乌程人,(今浙江湖州),北宋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

别称:

张三中

张子野

张三影

张安陆

宋词中的三影和三瘦分别是什么

宋词锦绣佳字多,三影三廋意婆娑。

张先清照抒胸臆,世人评热尽张罗。

宋词又称曲子词、乐府、乐章、长短句等,它始于南朝,形成于唐、盛于宋,是中国古代文学上光辉灿烂的一颗星。它与唐诗并为双绝,是宋代至今久盛不衰的一种中国文学体裁。宋词分豪放与婉约两大派别,代表人物主要有豪放派词人苏轼、辛弃疾与婉约派词人柳永、李清照等。宋词的词牌很多,没有确切数字,就如同歌曲一样,但最常用的有五十到一百多首。

宋词用字很讲究,好多词因字好而闻名。如“凭”“魂”“破”“透”“惊” “穿”“影”“廋”等,往往把宋词的意境带入到一种更为特别、新奇、美好的境界,在一篇词文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特别是如“影”和“廋”这两个字,常在多个词文中见到。而宋词中的“三影”和“三廋”指的是什么呢?它指的是北宋词人张先和李清照的三首分别带有“影”字和“廋”字的有名词段。

第一部分:【三影】

“三影”作者张先,字子野,别名张三影、张三中、张安陆,今浙江湖州人,北宋婉约派词人代表。曾中进士任官,著有《张子野词》180多首,终年八十八岁。张先在写作艺术上善于表现事物的朦胧美,以“影”字著名。这些影字往往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体现出一种飘忽不定的意境。最有名的三首带影字词段分别是:

1、《天仙子》·张先

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送春春去几时回? 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 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此词中影字表现出花枝的婆娑和朦胧美感)

2、《剪牡丹 》·张先

野绿连空,天青垂水,素色溶漾都净。径无人,堕絮飞无。汀洲日落人归,修巾薄袂,撷香拾翠相竞。如解凌波,泊烟渚春暝。/彩绦朱索新整。宿绣屏、画船风定。金凤响双槽,弹出今古幽思谁省。玉盘大小乱珠迸。酒上妆面,花艳眉相并。重听。尽汉妃一曲,江空月静。(此词中的影字表现出飞絮的轻盈和飘忽的灵动)

3《归朝欢》·张先

声转辘轳闻露井。晓引银瓶牵素绠。西圆人语夜来风,丛英飘坠红成径。宝猊烟未冷。莲台香蜡残痕凝。等身金,谁能得意,买此好光景。/粉落轻妆红玉莹。月枕横钗云坠领。有情无物不双栖,文禽只合常交颈。昼长欢岂定。争如翻作春宵永。日曈昽,娇柔懒起,帘押残花。(此词中的影字写出了花影的朦胧也衬托出作者对美好时光向往的伤春之情)

据说张先很得意在“云破月来花弄影、帘压卷花影、堕飞絮无影”这三句中的三个“影”字,因而他自称“张三影”。另外因张先还有很多带“影”的词,宋代有人改换他自赏的“三影”,认为他在《题西溪无相院》、《天仙子》、《青门引》中的“浮萍破处见山影,”、“云破月来花弄影”、“隔墙送过秋千影”这三句也可以称得上“三影”。不管是哪三引,可以看出张先的词确实是善用影字,以影来表达景象的朦胧、飘忽不定的优美意境。

第二部分:【三瘦】

“三廋”作者李清照,号易安居士,今山东人,家喻户晓的宋代婉约派女词人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她从小生活在一个文化氛围浓厚的家庭中。早期她的词大多反映清闲生活,后来金兵攻入中原后开始南下,过起颠沛流离的生活,因而后期的词反映内容皆为悲凉。虽然没有人叫过她“李三廋”,但她以“廋”字表达出的凄恻之情堪为绝妙。请欣赏:

1、《醉花阴》· 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此词中的廋写出她在佳节之下思念亲人的悲凉心情)

2、《凤凰台上忆吹箫》·李清照

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人未梳头。任宝奁闲掩,日上帘钩。生怕闲愁暗恨,多少事、欲说还休。今年,非干病酒,不是悲秋。/明朝,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即难留。念武陵春晚,云锁重楼,记取楼前绿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更数,几段新愁。(此词中的廋写对于自己消廋憔悴的原因不能直接说出,只能用排他法来让人去猜测的意想)

3、《如梦令》·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此词中的廋是伤春之笔,道出了人生如春天般的短暂宜逝,非侍女可解的那种感慨情怀。)

另外李清照还有几首词中也有“瘦”字,只是相对来说这三首更为闻名些。说到三廋,还有一个值得一提的人物。此人就是与毛际可、毛奇邻同称为“浙中三毛,文中三豪”的明末清初浙江文学家毛先舒先生。他有个“毛三瘦”的小雅称,在他的三篇词文中也分别有三廋:“不信我真如影瘦”、“书来墨淡知伊瘦”和“鹤背山腰同一瘦”,因而有不少人认为“三廋”是指毛先舒。原文如下:

《玉楼春·闺晩》·毛先舒

闲庭悄立愁时候,秋色满阶花似绣。月明背着陟然惊,不信我真如影。/嘹嘹孤雁丁丁漏,又是三咚街鼓后,露珠珠泪一般多,谁湿银纱衫子袖。

《踏莎行》·毛先舒

数点黄花,一行衰栁,凄其客况秋时候。空闺寂寂念相闻,书来墨淡知伊。/心似悬旌,人如中酒,恹恹最怕黄昏后。枕头耳热浪频猜,想伊不忍将人咒。

《临江仙》·毛先舒

我醉古人千日酒,醒来月挂床边。仰头大笑看青天,胸中无限仄,江海总平川。/鹤背山腰同一,且看若个诗仙。抱琴抚弄意泠然,不思明日事,更探杖头钱。

对于张先的“三影”无可争议,那么对于李清照的“三廋”和毛先舒的“三廋”,您更喜欢谁的作品呢?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