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欣赏北宋词人秦观的千古名篇《踏莎行》?词牌名是踏莎行还是踏沙行_合肥_词人_送别

本文目录

  • 怎样欣赏北宋词人秦观的千古名篇《踏莎行》
  • 词牌名是踏莎行还是踏沙行
  • 在古典文学中,有哪些经典的送别语录
  • 大词人姜夔的合肥姐妹情人是谁历史有无考证

怎样欣赏北宋词人秦观的千古名篇《踏莎行》

这首词即景生情,寓情于景,语言情新洗炼,风格婉转含蓄,在艺术上达到很高的境地。

缘情写景,劈面推开一幅凄楚迷茫、黯然销魂的画面:漫天迷雾隐去了楼台,月色朦胧中,渡口显得迷茫难辨。“雾失楼台,月迷津渡。”互文见义,不仅对句工整,也不只是状写景物,而是情景交融的佳句。“失”、“迷”二字,既准确地勾勒出月下雾中楼台、津渡的模糊,又恰切地写出了作者无限凄迷的意绪。“雾失”、“月迷”,皆为下句“望断”出力。“桃源望断无寻处”。

词人站在旅舍观望应该已经很久了,他目寻当年陶渊明笔下的那块世外桃源。桃源,其地在武陵,离郴州不远。词人由此生联想:即是“望断”,亦为枉然。着一“断”字,让人体味出词人久伫苦寻幻想境界的怅惘目光及其失望痛苦心情。他的《点绛唇》,诸本题作“桃源”。词中“尘缘相误,无计花间住。”写的当是同样的心情。“桃源”是陶渊明心目中的避乱胜地,也是词人心中的理想乐土,千古关情,异代同心。而“雾”、“月”则是不可克服的现实阻碍,它们以其本身的虚无缥缈呈现出其不可言喻的象征意义。而“楼台”、“津渡”,在中国文人的心目中,同样被赋予了文化精神上的蕴涵,它们是精神空间的向上与超越的拓展。词人多么希望借此寻出一条通向“桃源”的秘道!然而他只有失望而已。一“失”一“迷”,现实回报他的是这片雾笼烟锁的景象。“适彼乐土”之不能,旨在引出现实之不堪。

词牌名是踏莎行还是踏沙行

词牌名是踏莎行。

正确读音是tà suō xíng,又名“踏雪行”“踏云行”“柳长春”“惜余春”“转调踏莎行”等。

“莎”读 suō ,因为这个字古代只有一个读音,与“蓑”同音。“莎”指的是莎草,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又叫“香附子”。“踏莎”指的是踏莎草。踏草是唐宋时期广为流行的活动,“踏莎行”调名本意是咏古代民间盛行的春天踏青活动。

“莎”字后来又产生了一个读音 shā ,一般多用于音译少数民族或外国的人名。但是“莎草”的“莎”仍然读 suō 不读 shā 。另外,“行”不是字面理解的“行走”,而是指韵文的一种体裁。

唐代诗人陈羽《过栎阳山溪》有“众草穿沙芳色齐,踏莎行草过春溪”,北宋寇准自创乐府词取名“踏莎行”。正体为双调五十八字,前后段各五句、三仄。以晏殊《踏莎行·细草愁烟》为代表。

变体有双调六十六字,前后段各六句、四仄韵。或双调六十四字,前后段各六句、四仄韵。 宋代文人精于音律,凡遇旧腔,往往随意增损,自成新声。

在古典文学中,有哪些经典的送别语录

谈起送别诗词,大家和我一样,首先想到的肯定是带有柳条以及烟雨意象的送别场景,想到的也是“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话说回来,在如今这样一个比较注重仪式感的时代,对于送别,我还挖掘出来了这几首诗。

唐代王昌龄写“送君归去愁不尽,又惜空度凉风天”,这里的送别没有那么多哀戚与忧伤,甚至少了很多渲染送别场景的点缀,只是交代了时间与环境,并没有刻意的去渲染送别时的悲伤氛围。

诗人用虚写的表达方式告诉我们,离别不要太悲观,因为还有下次再见。毕竟春天过去了还会有春天。只要友情在,与友人送别的场景也可以很洒脱。

宋代晁冲之写“别来不寄一行书,寻常相见了,犹道不如初”,这里的送别多了些黯然,多了些幽婉,多了些无可奈何。

在我看来,这里的送别是解释了为什么人们害怕与朋友甚至恋人告别的场景,因为在那样一个兵荒马乱的年代里,家书抵万金啊,更何况有时候一别不知道何时才能再相见。所以,这里把人们为什么害怕送别的原因作了解释,毕竟,有时候一别真的是各安天涯。

古人写送别的诗词很多,关键是要细细咀嚼诗词里的含义。

对于此,你还有何看法呢?欢迎留言补充讨论。

大词人姜夔的合肥姐妹情人是谁历史有无考证

姜夔是南宋大词人,贯穿于他词中的最重要的感情,就是他的爱情故事。词学大家夏承焘先生对很多词人进行了考证,编了年谱,其中就有姜夔。他还考证了姜夔的爱情,写了《合肥情遇考》。

1、念念不忘的合肥

姜夔很多词中都有那一段爱情的影子,比如《淡黄柳》《凄凉犯》的小序中。夏承焘先生说,姜夔之所以如此惦念合肥,是因为那里有一个女子。我们不知道这个女子的名字,只能称之为合肥女子。他们是在姜夔20岁左右时相遇的。姜夔在32岁时来到了湖州,遇到了萧德藻。萧德藻是有名的诗人,他很欣赏姜夔的才华,把自己的侄女嫁给了他,很可能萧德藻自己没有女儿。也就在那一年,姜夔与合肥女子分离了。他有一首《踏莎行》就是写于这一年。

燕燕轻盈,莺莺娇软。分明又向华胥见。夜长争得薄情知,春初早被相思染。 别後书辞,别时针线。离魂暗逐郎行远。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归去无人管。

2、合肥女子可能是姐妹两人

这首《踏莎行》的小序中说是“感梦而作”。叶嘉莹先生认为,这有可能是姜夔离开合肥女子去湖州结婚的时候,在路上梦见了合肥女子。“燕燕轻盈,莺莺娇软”,是写这个女孩体态的轻盈和情态的娇软。夏承焘先生认为,姜夔在合肥所认识的是姐妹两个人。他写过一首《解连环》,其中说:“大乔能拨春风,小乔妙移筝。”他用了三国时“二乔”的典故。夏承焘先生认为,这姐妹二人一个善于弹琵琶,一个善于弹筝。这样说来,“燕燕轻盈,莺莺娇软”可能写的就是两个人了。真实的情况很难考证了。

3、婚后两次去合肥

姜夔结婚后,在40岁左右回到过合肥两次,第一次去,那个女子可能还没有出嫁;第二次回去,她就已经出嫁了。在他的词中,他与合肥女子的这一份情事出现次数最多的一年是辛亥年,也就是在他37的时候。他两首咏梅词——《暗香》和《疏影》都写于这一年。他的《醉吟商小品》是辛亥年金陵作,《淡黄柳》是辛亥年合肥作,《凄凉犯》也是辛亥年合肥作,另外还有《浣溪沙》、《摸鱼儿》等,都是这一年写的。《鹧鸪天·元夕有所梦》则是他43岁时写的:

肥水东流无尽期。当初不合种相思。梦中未比丹青见,暗里忽惊山鸟啼。 春未绿,鬓先丝。人间别久不成悲。谁教岁岁红莲夜,两处沉吟各自知。

这时候,显然人家已经出嫁了。

这就是我们知道的姜夔,确实比较模糊。

关注梅鹤读书,欢迎点赞、留言、分享转发,一起读出不一样的精彩!!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