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落叶人何在寒云路几层”,如何欣赏李商隐的《北青萝》
- 怎样理解李商隐的“世界微尘里,吾宁爱与憎”这两句诗
- 你最喜欢李商隐的哪一首诗,为什么
“落叶人何在寒云路几层”,如何欣赏李商隐的《北青萝》
“落叶人何在,寒云路几层。”语出唐代诗人李商隐《北青萝》一诗,全诗如下:
北青萝 【唐】 李商隐
残阳西入崦,茅屋访孤僧。
落叶人何在,寒云路几层。
独敲初夜磬,闲倚一枝藤。
世界微尘里,吾宁爱与憎。
这首诗的作者李商隐,是晚唐著名的诗人。在李商隐的政治生涯中,曾因自己的一桩婚姻被卷入激烈的党派之争中。官场的黑暗,使他郁郁不平。红尘的种种纠葛,使他身心疲惫,苦闷彷徨。这些,都为诗人后来的“茅屋访孤僧”埋下了伏笔。
首联,“残阳入西崦,茅屋访孤僧。”写诗人进山,去拜访一位住在茅屋里的僧人。“茅屋”,可见僧人居处的简陋。“孤僧”,说明僧人安于远离市井的孤独。这时,诗人早已不堪红尘的负累,身心疲惫,需要的正是佛家的清静。
颔联,“落叶人何在,寒云路几层。”写诗人寻访僧人途中的经历。正值深秋时节,落叶缤纷,诗人要找的人不知道住在哪里。山路盘曲而上,诗人沿着寒云缭绕的山路往上爬,说不清爬了多少层。“寒云路几层”不但写出了僧人高居尘上的超脱,而且写出了诗人不辞劳苦,一心追寻内心宁静的渴望。此联景中含情,情中有诗人与僧人的影子,意蕴深邃。
颈联,“独敲初夜磬,闲倚一枝藤。”不知经过了多少周折,诗人终于找到了僧人。初夜时分,僧人孤身一人在茅屋中敲磬诵经。僧人不因独处而懈怠佛事,可见他对佛的虔诚。这时,诗人站在门外,听着清悦的敲磬声,渐渐地被笼罩在一片静谧与安详的氛围之中。待僧人佛事圆满,诗人走近僧人。“闲倚一枝藤”,是说僧人安闲地拄着藤杖。僧人的这份安闲,不正是诗人身上所欠缺的吗?
尾联,“世界微尘里,吾宁爱与憎。”写诗人从僧人那里得到了启迪。《愣严经》说:“人在世间,直微尘耳,何必拘于憎爱而苦此心也!”大千世界俱是微尘,自己为什么要对爱憎耿耿于怀呢?
李商隐的这首诗,层次清晰,情景交融,非常凝炼。诗人首写出访,次写寻访,再写拜会,最后写这次拜访僧人所受到的启发。诗人笔下,情与景水乳交融,十分凝炼地表达了诗人希望从佛教思想中得到解脱,决意抛却爱憎,以求内心之宁静的思想感情。
怎样理解李商隐的“世界微尘里,吾宁爱与憎”这两句诗
世界微尘里,吾宁爱与憎!
人总是在经历了生命的艰难苦恨大起大落之后,才能对生命有深刻的体悟。作为晚唐诗人,在经历了狼奔豕突茫然无措的怀才不遇之后,李商隐认识到,世界无限,时间无限,而人只是大千世界中的一粒微尘而已,在时间的节点上,正如庄子所说,就是白驹过隙的一瞬间而已,人的悲欢离合喜乐哀愁,对于大千世界来说,实在算不上什么,所以,在此之前的那些痛苦和迷茫,实在是毫无意义。这是对生命的一种深刻的体悟。正如经历多年环海沉浮的苏东坡所认识到的一样。苏东坡在黄州,写下了满庭芳: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著甚干忙。事皆前定,谁弱又谁强。且趁闲身未老,尽放我、些子疏狂。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
思量。能几许,忧愁风雨,一半相妨,又何须,抵死说短论长。幸对清风皓月,苔茵展、云幕高张。江南好,千钟美酒,一曲满庭芳。
原来,我们所热衷的,我们追逐的,无非是蜗角虚名,蝇头微利而已,所有的追逐,无非是一场梦幻而已,这既有对现实的失望的幻灭感,更有从此以后改弦更张重新认识这个世界的大彻大悟。在官场失意多年的李商隐,在去拜访一个孤僧之后,也产生了世界微尘里,吾宁爱与憎的大彻大悟。
我以为,晚唐的李商隐,宋代的秦观和姜夔,应该是一路人,他们有着文人特有的敏感,他们原本对生活充满希望,原本以为一身大才就可以直上青云,但是生活还是把他们打落云端,跌进尘土之中。这种怀才不遇的悲伤,给他们的诗词染上了一种无可奈何的凄凉的美感。李商隐的“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秦观的“飞红万点愁如海”,姜夔的“数峰清苦,略黄昏雨”,其实都是他们一生的写照。而李商隐,相较这二人,似乎又有一些洒落豁达,他是能在无可奈何之中顺时安命的人,因为,李商隐早年学过道教,后来又沉浸在佛学中,恰如苏东坡,在儒道佛三家思想的影响下,终于活成了一个快活的苏东坡一样。
李商隐早年在山中学道,道是什么?道是万物之根,是无为而为顺应自然的道。虽然说李商隐学的道教和道家思想有很大的不同,但在对待世界的方式上,是一样的。李商隐在学道之时,爱上了一个清丽的小尼姑,最终东窗事发,被赶下山,从此走向繁华世界。
李商隐在晚唐的时代中,载沉载浮了一生,就像一朵浮萍,随着水流的方向,无问西东。在牛李党争的漩涡之中,李商隐变成了一个谁都看得起但谁都不敢重用的人,这让李商隐感到无比的痛苦,所以我们在他的诗歌中,可以明显感觉到那种扑面而来的失意与绝望。
但人生的失意是难免的,没有人能永远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这个世界,不如意才是本质,春风得意马蹄疾毕竟是小概率事件,大部分人都是愁云惨淡,认识了这一点,我们的灵魂才会安然一些。在寻找心灵的解脱上,中国哲学最有发言权。儒家说,用之则行,舍之则藏,道家说,一切都应该自然而然,命运让你如何,你就如何好了,何必与不可改变的命运拔河,佛家说一切都如梦如幻如泡影,你有何必对本来虚幻的东西,耿耿于怀呢?这就是宗教的力量,它们能让我们暗夜中找到一盏温暖的灯,找到人生痛苦的根源,那就是太在乎自己。要是按照佛教经典《楞严经》的说法,“人在世间直微尘耳,何必拘于爱憎而苦此心也”,人生与人,与我们所处的世界,无非是沧海一粟呼吸之间的事情,所以,你的痛苦除了你之外,毫无意义。
李商隐肯定是读过楞严经的。因为在一个人孤独寂寞心无所依的时候,必然走向宗教,而最有阿Q精神的,就是佛教了。
所以,在李商隐的缠绵悱恻、孤独清冷的诗歌中,有一首叫北青萝的诗,却写出了达观洒脱,写出了对生命的彻悟。这首诗是写他去拜访一个住在山中茅屋的僧人的。诗歌没有写他到底见没见到这个僧人,却实实在在地写出了他对人生的感悟——世界微尘里,吾宁爱与憎!大千世界尽在微尘之中, 人也不过就是一粒微尘而已。我又何须存有爱憎之心呢,何须凄凄惶惶呢?所以,我们可以说,这首诗是李商隐的凤凰涅槃之诗,他终于认清了人生与世界的本质!
北青萝:
残阳西入崦,茅屋访孤僧。落叶人何在,寒云路几层。
独敲初夜磬,闲倚一枝藤。世界微尘里,吾宁爱与憎。
我们用朦胧诗的味道,翻译一下,也许我们就能更懂李商隐了。
夕阳往西走,无法挽留,
它最终落入崦嵫山中,回到自己开始的地方。
住在茅屋的僧人,在满山的孤独中,
树林落叶纷纷,不知僧人住在何处?
寒云沿着沿着山路,山路抱着寒云,
夜来了,僧人在茅屋中独自敲磐诵经。
陪伴他的,只有一根青藤。
大千世界啊,无非是一粒微尘,
爱和恨淹没其中,
不必再去寻找了。
你最喜欢李商隐的哪一首诗,为什么
代赠二首(其一)
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横绝月如钩。
芭蕉不解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李商隐这首代赠拟人之作,以女子口吻,写不能与意中人相会的愁思,表现得生动别致,另有一番情趣。“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横绝月如钩。”暮月深沉,夜幕降临,一钩新月,数点寒星。有人举步走向楼头,想去张望意中人的身影。可是欲望还休,这念头蓦地一闪就熄灭了。那渴望见到意中人的念头,事实上是不能实现的。“玉梯横绝”意中人已被人为地阻隔,绝不可能来了。明知不能来,可热恋之心却下意识地驱使着她在默默地等待着。现实与梦想,情感与理智的矛盾:孤寂、惆怅、无以名状的心态;神不守舍,欲望还休的举止…这一切都通过“欲望休”三字,被细致入微地尽情传达了出来。诗人以饱蘸感情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凄清、含蓄、隽永的图画。这里有时间地点:黄昏楼上;社会现实:“玉梯横绝”,情人被阻;人物举止、心态:身不由已,欲望还休;自然环境:夜幕降临,一切都消融在如钩的残月笼罩下…这一特定情景,最能勾起人的离愁。对于不得团圆的情人来说,则愈显清冷、孤寂。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春寒料峭,气候逼人。以郁结不展的芭蕉喻君子,以芳心如结的丁香作女子自比。两人虽处异地,心却相通,都在为思念而陷入惆怅与痛苦之中。这里,运用了传统的比兴手法,借物抒情,融情于景,以物喻人。以物之愁,喻人之愁,使人之愁愈深;以人之愁观物,则物益被沉浸在愁思里。以眼前景物来衬托暗示人物内心,则愈显委婉含蓄、缠绵蕴藉。诗人在这里以眼前所见芭蕉、丁香、缺月等自然景物,用隐喻、象征手法,来抒发情思,看似信手拈来,合于生活真实,却又巧夺天工,使情景交融。创造出了一个独特的,既耐人寻味而又含义深远的意境。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