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维崧最著名的一首词是哪首?纳兰性德词与陈维崧,朱彝尊词的不同有哪些_浙西_词人_一首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陈维崧 浙西 词人 一首

本文目录

  • 陈维崧最著名的一首词是哪首
  • 纳兰性德词与陈维崧,朱彝尊词的不同有哪些

陈维崧最著名的一首词是哪首

陈维崧,这个名字在璀璨的历史长河中确实算不得闪耀,诗词流传知名度也不高,但在其时,确也身负盛名。

出生于明熹宗天启年间的陈维崧,幼时便有才名,文思敏捷,词采瑰丽,号称江左凤凰,乡里间风头无二。但后来因为明朝灭亡,就在清廷做了一个闲职,没有什么特别的功绩了。

但是这个人的个人人物事迹就非常有意思了,思想比较超前,有断袖之好,就是同性恋,而且不怕别人不知道,还经常写诗来表达恩爱缠绵,更有意思的是,在当时还奉为一段佳话。这里就选取一首陈维崧写给他断袖之好徐紫云的“贺新郎”

小酌荼蘼酿。喜今朝,钗光鬓影,灯前滉漾。隔着屏风喧笑语,报到雀翅初上。又把檀奴偷相。扑朔雌雄浑不辨,但临风私取春弓量。送尔去,揭鸳帐。

六年孤馆相偎傍。最难忘,红蕤枕畔,泪花轻飏。了尔一生花烛事,宛转妇随夫唱。只我罗衾寒似铁,拥桃笙难得纱窗亮。努力做,稾砧模样。休为我,再惆怅。

现在宣布出柜都需要很大的勇气了,在那个时代陈维崧就能这样直白的面对,确实值得敬佩,这首词写的缠绵悱恻,更表达了他的隐隐伤情,丝丝哀怨,

纳兰性德词与陈维崧,朱彝尊词的不同有哪些

纳兰性德词作现存348首(一说342首),内容涉及爱情友谊、边塞江南、咏物咏史及杂感等方面,写景状物关于水、荷尤多,尽管以作者的身份经历,他的词作数量不多,眼界也并不算开阔,但是由于诗缘情而旖旎,而纳兰性德是极为性情中人,因而他的词作尽出佳品,况周颐在《蕙风词话》中誉其为“国初第一词手”。

《纳兰词》不但在清代词坛享有很高声誉,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光彩夺目的一席之地。纵观纳兰性德的词风,清新隽秀、哀感顽艳,颇近南唐后主。而他本人也十分欣赏李煜,他曾说:“花间之词如古玉器,贵重而不适用;宋词适用而少贵重,李后主兼而有其美,更饶烟水迷离之致。”此外,他的词也受《花间集》和晏几道的影响。

《纳兰词》在纳兰容若生前即产生过“家家争唱”的轰动效应,身后更是被誉为“满清第一词人”、“第一学人”。清家学者均对他评价甚高。到了民国时候,纳兰还是很出名的才子早逝的典例。王国维赞其曰“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北宋以来,一人而已”。张恨水的《春明外史》更写到一位才子,死于三十岁的壮年,其友恸道:“看到平日写的词,我就料他跟那纳兰容若一样,不能永年的。”

农村题材的词在词史上不多见,直面农民之惨痛疾苦的就更少。然而在清初的阳羡词派手中,“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现实精神与历史责任感使这一类型成为了他们着力抒述的重大主题。陈维崧作为该派宗主,自然首当其冲,《南乡子·江南杂咏六首》即是其中一组力作。这里选的是组词的第一首和第四首。前一首写水灾。在天水交接的浩茫中,一只小船穿过篱笆。这是词人在苍苍泽国中给我们摄取的一个特写镜头。寻找湮没在水下的可怜的财物?或者寻找一点可以果腹的吃食?词人不说,但一种苍凉已透现纸端。由此展开去,岂仅这一只小船在孤寂地漂泊?千家万户其实都在饥寒交迫之中!他们只能穿着草鞋,迎着夕阳,捞几颗虾来作一家人的晚餐了。可是即便这样萧瑟的生涯,依然还不能躲开令人窒息的苛捐重税。后一首开篇就是酷官暴吏的《下乡图》。所谓“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柳宗元的《捕蛇者说》中这怵目惊心的一幕依旧不走样地上演于每一寸土地!词人不作评论,轻轻点染以“如鬼”二字,即已活画出了暴吏们狰狞可憎的面目与民众发自心底的极端愤懑之情,笔调冷峻之极。以词特别是小令的形式抒写类似杜甫《三吏》、《三别》的主题,是陈维崧的创新,足以见出他的真胆识、真精神。用笔则意不说破,锋芒内敛,若绵里藏针。评论家多有为迦陵词不能“沉郁”而感到遗憾的,此类作品可正其谬。

朱彝尊是清代词坛领袖,其词在清词中影响巨大。他和陈维崧并称“朱陈”,执掌词坛牛耳,开创清词新格局。他认为明词因专学《花间集》、《草堂诗余》,有气格卑弱、语言浮薄之弊,乃标举“清空”、“醇雅”(其说源于张炎)以矫之。他主张宗法南宋词,尤尊崇其时格律派词人姜夔、张炎,提出:“世人言词,必称北宋,然词至南宋始极其工,至宋季而始极其变。姜尧章氏(姜夔)最为杰出。”(《词综·发凡》)又云:“倚新声玉田(张炎)差近。”(《解佩令·自题词集》)他还选辑唐至元人词为《词综》,借以推衍其主张。这一主张被不少人尤其是浙西词家所接受而翕然风从,“数十年来,浙西填词者,家白石而户玉田”(《静惕堂词序》)。后龚翔麟选朱彝尊、李良年、李符、沈皞日、沈岸登及本人词为《浙西六家词》,遂有“浙西词派”之名。其势力笼罩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百余年的词坛。冒广生曰:“世传竹垞《风怀二百韵》为其妻妹作,其实《静志居琴趣》一卷,皆《风怀》注脚也。竹垞年十七,娶于冯。冯孺人名福贞,字海媛,少竹垞一岁。冯夫人之妹名寿常,字静志,少竹垞七岁。曩闻外祖周季贶先生言:十五六年前,曾见太仓某家藏一簪,簪刻“寿常”二字,因悟洞仙歌词云:“金簪二寸短,留结殷勤,铸就遍名有谁认?”盖真有本事也。”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