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月夜行黄沙道古诗(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出自哪首诗词)_词人_黄沙_夜行

本文目录

  •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出自哪首诗词
  •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这首诗的背景是什么
  • 西江月的古诗《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的古诗
  •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辛弃疾)全诗翻译赏析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出自哪首诗词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宋代词人辛弃疾贬官闲居江西时创作的一首吟咏田园风光的词。这是辛弃疾中年时代经过江西上饶黄沙岭道时写的一首词。辛弃疾在南宋做到封疆大吏,但他英伟磊落的议论和果断干练的作风,特别是力主抗战恢复的政治主张,却遭到同僚的嫉恨和最高统治阶层的打击。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年),辛弃疾因受奸臣排挤,被免罢官,回到上饶带湖家居,并在此生活了近十五年,过着投闲置散的退隐生活。在此期间,他虽也有过短暂的出仕经历,但以在上饶居住为多,在此留下了不少词作。这首词即为其中之一。 西江月为词牌名。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这首诗的背景是什么

开篇明义,《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创作的一首词,原词如下: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词牌名解释

“西江月”是词牌名,西江是长江的别称。“西江月”出自李白的《苏台览古》一诗,因为李白此诗中有“只今唯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的句子。“西江月”后成为唐教坊曲名,再后来才用作词调。

“西江月”是双调,共五十字,上下片各两平韵,一仄韵,同部平仄互押,上下片起首两句例用对仗。

还是按照一如既往的方法,解读词作之前,先对词的写作背景做一个简单的交代,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去解读词作,更好地理解词人的感情。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创作背景

这首词是辛弃疾闲居上饶(今江西省上饶)时的作品,从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开始,辛弃疾因为主张收复而遭到政敌的排挤、打压、甚至弹劾,所以他就回到了上饶过起了闲居的生活,这一赋闲就长达十五年左右。

期间虽然曾有复出,但都持续的时间很短,这期间辛弃疾的活动轨迹都以上饶为中心,所以他也有更多的时间和闲情逸致去领略黄沙岭的风光。

这首《西江月》就是辛弃疾赋闲期间,夜行黄沙道时写下的一首词作。小序中写道“夜行黄沙道中”,黄沙道,就是通向黄沙岭的道路。

据清乾隆九年(1744年)刊行的《上饶县志》记载:黄沙岭在江西上饶县西四十里,岭高约十五丈,深而敞豁,可容百人。下有两泉,水自石中流出,可溉田十余亩。

由此可见黄沙岭一带不仅是一个风景优美的去处,而且周围都是可以灌溉的稻田,是一片飘着“稻花香”的沃野。

辛弃疾曾经不止一次去过黄沙岭这个地方,每一次去都会有新的发现和体验,因而也留下了了不少描写黄沙岭风光的词作,现存有五首,分别是:两首《生查子·独游西岩》、一首《浣溪沙·黄沙岭》、一首《鹧鸪天·黄沙道上即事》、还有一首就是本文要解读的《西江月》。

这些词作从不同的季节、不同的角度描写了黄沙岭的风光,也体现了辛弃疾写景词中别开生面、清新自然的词风特点。

其中《西江月》这首词的题材内容平易真切,不过是描写在黄沙岭中词人的所见所闻,都是一些极其平凡的景物,语言没有雕琢修饰的痕迹,也没有用到典故,层次安排自然流畅。

然而,正是在看似平淡之中,却蕴藏着词人潜心的构思和淳厚的感情,通过这首《西江月》,我们也可以领略到辛弃疾词中雄浑豪迈之外的另一种境界。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红》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开篇两句“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词人为我们呈现了夜行黄沙岭的所见所闻,是黄沙岭晚上的美丽景色:“明月”二字说明晚上是非常清朗的,月色皎洁,从“明月”二字也可以看出来,这样的夜色正好适合词人闲庭信步地行走在黄沙岭道中。

“惊鹊”二字写出了晚上的安静,这是以动写静的手法。正是因为夜晚太安静,而词人行走的声响惊动了栖息在树枝上的鹊鸟,因为这一句是词人的所见所闻,他没有将自己写进词中,所以给人造成的感觉是这皎洁的月色惊动了栖息的鹊鸟,这又从一个侧面写出了夜晚的清幽和安静。

“清风”是迎面吹来的凉爽的夏季晚风,仲夏夜晚的清风送来丝丝凉爽,词人行走在黄沙道中,这样的情景也让人感到一丝的惬意和舒适。

鹊鸟和鸣蝉都是极其平常的,词人却把把这些夜间景物巧妙地组合起来,有机地融进一幅画面之中。

因为词人走动的声响惊动了栖息的鹊鸟,它们飞离了树枝,正是因为鹊鸟的惊飞,自然也就会引起树枝的摇晃,与此同时,停歇在枝干的蝉因为树枝的晃动,而鸣叫起来。

“惊鹊”和“鸣蝉”都是充满动感的画面,更是词人以动写静的手法,更进一步衬托出月光的皎洁和夜晚的美好来。

“鸣蝉”又指明了季节,是盛夏时节特有的物候现象。据《礼记》中的记载,夏至时节“鹿角解,蝉始鸣,半夏生,木槿荣”。

由此可见:词人此次夜行黄沙道中的时节正好是盛夏时节,这个仲夏夜的晚上,自然界所呈现出来的是一派万物峥嵘的美好景象。这也为下文中的“想花香里说丰年”做好了铺垫。

下两句“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词人的视角发生了转移,他所摄取的画面也由空中转向地面。

因为词作的开篇句是从夜空写起的,这两句却是词人对周围稻田的描绘,因为上文说到,黄沙岭一带有沃野的稻田。其实这两句更加表现了词人对黄沙岭一带风光的描绘,从扑面而来的稻花香气中,词人展望了稻子成熟,丰收在即的收获景象。

“稻花香里说丰年”一句中的“香”字,点明稻花盛开,也说明词人心中的喜悦之情。词人或许与随行的人已经讨论即将到来的热火朝天的丰收场景。但是他将这种丰收的喜悦从青蛙的叫声中引逗出来,构思确实奇妙。

在词人的感觉里,他听到在稻田里鸣叫的一片蛙声,连青蛙似乎都在争说即将到来的收获。词作的妙处就是呈现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景象,他先写出稻田里青蛙的鸣叫,再以行文的方式补说这争说丰年的声音的来源。

上片短短的四句,完全是词人抒写仲夏夜黄沙岭的景物和词人的感受,然而字里行间却洋溢着一派万物峥嵘的美好景象,这是一个洋溢着丰收年景的仲夏夜。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词人又一次将视角转向天空,夜晚的天空星星寥落稀疏、星星点点。夜雨来得又很突然,但是却是轻微的一阵细雨,这样的雨不会给夜行黄沙道带来不便,反而更增添了夜晚的凉爽。

星星点点的夜空,轻微的细雨,这又契合了上片描绘的黄沙岭的清幽夜色、恬静气氛和淳朴自然的风光。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词人笔锋一转,小桥一过,乡村林边茅店的影子却意想不到地展现在他的眼前。

这两句表明词人虽然曾多次来到过这里,对黄沙道已然很熟悉,可是因为刚才陶醉于丰年在望之乐的一片蛙声中,连早已临近的那个社庙旁树林边的茅店,也都没有察觉。

“路转”和“忽见”两个词语,既衬托出了词人对茅店突然出现在视线里的喜悦之情,又表达了他由于沉浸在稻花香中那种怡然自得的陶醉之情。

因为词人陶醉于飘香的稻花,以至于忘了道途远近。“路转”和“忽见”相得益彰,体现了词人深厚的艺术功底,读来回味无穷。

小结

这首《西江月》的题材内容不过是黄沙岭道中平常的景物;词作语言淳朴自然,没有任何雕饰修饰的痕迹;层次安排自然流畅,就是随行随写,随感而发。词人描写的是一个洋溢着丰收年景的仲夏夜,字里行间洋溢着一派万物峥嵘的美好景象

这样的构思和描绘,可以说是辛弃疾平淡风格中最典型的了,在平淡中蕴含着词人深厚的艺术功力。这一切都源于词人雄浑豪迈的气质和情真意挚的心灵的完美结合。

西江月的古诗《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清凉的晚风仿佛吹来了远处的蝉叫声。在稻谷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说着丰收年。
天空中轻云漂浮,闪烁的星星时隐时显,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我急急地从小桥过溪想要躲雨。往日,土地庙附近树林旁的茅屋小店哪里去了?拐了个弯,茅店忽然出现在眼前。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的古诗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代: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译文
皎洁的月光从树枝间掠过,惊飞了枝头喜鹊,清凉的晚风吹来仿佛听见了远处的蝉叫声。在稻花的香气里,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讨论,说今年是一个丰收的好年景。
天边几颗星星忽明忽暗,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往日的小茅草屋还在土地庙的树林旁,道路转过溪水的源头,它便忽然出现在眼前。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辛弃疾)全诗翻译赏析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辛弃疾 系列:宋词三百首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桥:(有的版本为「头」,小学语文义务教育人教版上为「桥」)    见:通假字「见」念「现」 注释    1黄沙:江西省上饶县黄沙岭乡黄沙村。黄沙道:指的就是从该村的茅店到大屋村的黄沙岭之间约20公里的乡村道路,南宋时是一条直通上饶古城的比较繁华的官道,东到上饶,西通江西省铅(音:盐)山县。    2「明月」句:苏轼《次韵蒋颖叔》诗:「明月惊鹊未安枝。」    3别枝惊鹊:惊动喜鹊飞离树枝。    4鸣蝉:蝉叫声。    5旧时:往日。    6社林:土地庙附近的树林。社,土地神庙。古时,村有社树,为祀神处,故曰社林。    7见:同「现」。    8忽见:忽现,指小店忽然出现。    9西江月:词牌名。 译文    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清凉的晚风仿佛吹来了远处的蝉叫声。在稻谷的香气里,人们谈论著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说著丰收年。天空中轻云漂浮,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诗人急急从小桥过溪想要躲雨,往日,土地庙附近树林旁的茅屋小店哪里去了?拐了弯,茅店忽然出现在他的眼前。 赏析    单从表面上看,这首词的题材内容不过是一些看来极其平凡的景物,语言没有任何雕饰,没有用一个典故,层次安排也完全是听其自然,平平淡淡。然而,正是在看似平淡之中,却有着词人潜心的构思,淳厚的感情。在这里,读者也可以领略到稼轩词于雄浑豪迈之外的另一种境界。作者笔下这一个个画面,流露出诗人对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农村生活的热爱。这正是作者忘怀于大自然所得到的快乐。这是一首描写田园风光的词,读后让我们感受到一种恬静的生活美。词的上片写月明风清的夏夜,以蝉鸣、蛙噪这些山村特有的声音,展现了山村乡野特有的情趣。词的下片以轻云小雨,天气时阴时晴和旧游之地的突然出现,表现夜行乡间的乐趣。全诗散发著浓郁的生活气息,表现了诗人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之情。 鉴赏    这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一首吟咏田园风光的词。阅读这首词,要注意时间和地点。时间是夏天的傍晚,地点是有山有水的农村田野。这首词描写的是人们熟悉的月、鸟、蝉、蛙、星、雨、店、桥,然而诗人却把这形象巧妙的组织起来,让我们感受到一种恬静的美。 辛弃疾的这首《西江月》前两句「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表面看来,写的是风、月、蝉、鹊这些极其平常的景物,然而经过作者巧妙的组合,结果平常中就显得不平常了。鹊儿的惊飞不定,不是盘旋在一般树头,而是飞绕在横斜突兀的枝干之上。因为月光明亮,所以鹊儿被惊醒了;而鹊儿惊飞,自然也就会引起「别枝」摇曳。同时,知了的鸣叫声也是有其一定时间的。夜间的鸣叫声不同于烈日炎炎下的嘶鸣,而当凉风徐徐吹拂时,往往特别感到清幽。总之,「惊鹊」和「鸣蝉」两句动中寓静,把半夜「清风」、「明月」下的景色描绘得令人悠然神往。    接下来「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把人们的关注点从长空转移到田野,表现了词人不仅为夜间黄沙道上的柔和情趣所浸润,更关心扑面而来的漫村遍野的稻花香,又由稻花香而联想到即将到来的丰年景象。此时此地,词人与人民同呼吸的欢乐,尽在言表。稻花飘香的「香」,固然是描绘稻花盛开,也是表达词人心头的甜蜜之感。而说丰年的主体,不是人们常用的鹊声,而是那一片蛙声,这正是词人匠心独到之处,令人称奇。在词人的感觉里,俨然听到群蛙在稻田中齐声喧嚷,争说丰年。先出「说」的内容,再补「声」的来源。以蛙声说丰年,是词人的创造。    以上四句纯然是抒写当时当地的夏夜山道的景物和词人的感受,然而其核心却是洋溢着丰收年景的夏夜。因此,与其说这是夏景,还不如说是眼前夏景将给人们带来的幸福。    不过,词人所描写的夏景并没有就此终止。如果说词的上阕并非寥廓夏景的描绘,那么下阕却显然是以波澜变幻、柳荫路曲取胜了。由于上阕结尾构思和音律出现了显著的停顿,因此下阕开头,词人就树立了一座峭拔挺峻的奇峰,运用对仗手法,以加强稳定的音势。「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在这里,「星」是寥落的疏星,「雨」是轻微的阵雨,这些都是为了与上阕的清幽夜色、恬静气氛和朴野成趣的乡土气息相吻合。特别是一个「天外」一个「山前」,本来是遥远而不可捉摸的,可是笔锋一转,小桥一过,乡村林边茅店的影子却意想不到地展现在人们的眼前。词人对黄沙道上的路径尽管很熟,可总因为醉心于倾诉丰年在望之乐的一片蛙声中,竟忘却了越过「天外」,迈过「山前」,连早已临近的那个社庙旁树林边的茅店,也都没有察觉。前文「路转」,后文「忽见」,既衬出了词人骤然间看出了分明临近旧屋的欢欣,又表达了他由于沉浸在稻花香中以至忘了道途远近的怡然自得的入迷程度,相得益彰,体现了作者深厚的艺术功底,确实是令人玩味无穷。    《西江月》原题是《夜行黄沙道中》,记作者深夜在乡村中行路所见到的景物和所感到的情绪。读前半片,须体会到寂静中的热闹。「明月别枝惊鹊」句的「别」字是动词,就是说月亮落了,离别了树枝,把枝上的乌鹊惊动起来。这句话是一种很细致的写实,只有在深夜里见过这种景象的人才懂得这句诗的妙处。乌鹊对光线的感觉是极灵敏的,日蚀时它们就惊动起来,乱飞乱啼,月落时也是这样。这句话实际上就是「月落乌啼」(唐张继《枫桥夜泊》)的意思,但是比「月落乌啼」说得更生动,关键全在「别」字,它暗示鹊和枝对明月有依依不舍的意味。鹊惊时常啼,这里不说啼而啼自见,在字面上也可以避免与「鸣蝉」造成堆砌呆板的结果。「稻花」二句说明季节是在夏天。在全首词中这两句产生的印象最为鲜明深刻,它把农村夏夜里热闹气氛和欢乐心情都写活了。这可以说就是典型环境。这四句里每句都有声音(鹊声、蝉声、人声、蛙声),却也每句都有深更半夜的悄静。这两种风味都反映在夜行人的感觉里,他的心情是很愉快的。下半片的局面有些变动了。天外稀星表示时间已有进展,分明是下半夜,快到天亮了。山前疏雨对夜行人却是一个威胁,这是一个平地波澜,可想见夜行人的焦急。有这一波澜,便把收尾两句衬托得更有力。「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是个倒装句,倒装便把「忽见」的惊喜表现出来。正在愁雨,走过溪头,路转了方向,就忽然见到社林边从前歇过的那所茅店。这时的快乐可以比得上「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那两句诗所说的。词题原为《夜行黄沙道中》,通首八句中前六句都在写景物,只有最后两句才见出有人在夜行。这两句对全首便起了返照的作用,因此每句都是在写夜行了。先藏锋不露,到最后才一针见血,收尾便有画龙点睛之妙。这种技巧是值得学习的。    这首词,有一个生动具体的气氛(通常叫做景),表达出一种亲切感受到的情趣(通常简称情)。这种情景交融的整体就是一个艺术的形象。艺术的形象的有力无力,并不在采用的情节多寡,而在那些情节是否有典型性,是否能作为触类旁通的据点,四面伸张,伸入现实生活的最深微的地方。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它就会是言有尽而意无穷了。我们说中国的诗词运用语言精练,指的就是这种广博的代表性和丰富的暗示性。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