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中真实的刘墉:31岁考上进士,没当过宰相,跟和珅压根没交集_刘墉_刘统勋_乾隆

引言

我国影视有段时期,特别喜欢把历史人物搬上银幕,或为正史或为戏说。有的还算是正常的艺术夸张,有的除了名字一样,就没什么相似之处了。正如清赵翼《题百体寿字》诗中言:“就中亦有杜撰笔,世无可证聊相期。”

刘墉其人,无疑就是这样一个人物。说起刘墉,我们首先得说一下他的父亲刘统勋。刘统勋是山东诸城人,为政四十余年,官至宰相,在历史上非常有名。刘统勋于上朝途中猝死后,乾隆皇帝大为感慨难过。而刘墉就是刘统勋的长子,相信不少读者对他的另一个绰号“刘罗锅”更有印象。

▲刘墉剧照

01

早些年有一部电视剧叫做《宰相刘罗锅》,因为有趣的故事情节为众多观众所喜爱。“刘罗锅”这个称呼也是广为人知。据说刘墉因为身材佝偻,于是乾隆皇帝戏称他为“罗锅”,民间还有个说法是,因为此人个子较高,又常年弯着腰读书写字,所以看上去略有点驼背,所以被称为“刘罗锅”。

刘家是清朝的高门望族,先后曾有11位进士,7位二品以上的朝廷大员。这个家族曾被乾隆皇帝赐字“海岱高门第”。在刘家这些朝廷大员中,最有名的就是刘统勋与刘墉这对父子,刘统勋的孙子刘镮之曾在嘉庆年间任尚书,也是一位朝廷高官。这也是“一门三公,父子同宰”这话的由来。

展开全文

▲刘统勋画像

除了赐字,皇帝还赏赐房屋宅第,是为“赐第”。礼亲王昭梿在自己所著的《啸亭杂录》中描述,内城是八旗贵族的辖区,汉官原本不能居住于此,要住在外城。但是皇帝会赏赐内城的宅院给受重用的汉臣,以示恩赏。清朝末年,震钧在《天咫偶闻》中所记述的:“刘文清公故地在驴市胡同西头。”就是皇帝的赏赐。

刘统勋在朝四十余年,清洁廉明,政绩卓著。他身居数个要职,曾出任过刑、工、吏三部尚书、内阁大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及军机大臣等职位。在他逝世之后,乾隆皇帝还追封他为太傅。在刘统勋逝世之后第二年,灵柩归葬家乡之时,沿途二十里都有大小官员相继到灵前吊唁。

▲乾隆剧照

02

据说刘统勋性情耿直,刚正不阿,对事物有自己的判断,一般不会有外在身份而有所忌惮,他曾弹劾三朝元老张廷玉徇私枉法,所以在后来被乾隆誉为“真宰相”。

身为刘统勋的长子,刘墉与其父一样品质高洁,为官清廉。刘墉不但是著名的政治家,也是出色的书法家,是清代四大书法家之一,有“浓墨宰相”的美誉。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刘墉考中进士,在朝为官的时间五十余年,比他的父亲刘统勋更长,其官职最高的时候为体仁阁大学士。而在电视剧中最出名也是最有趣的情节:刘墉斗和珅,也大多是杜撰。因为按照历史上的时间来看,刘墉比和珅年长三十多岁,且和珅在军机处,而刘墉虽被民间称为宰相,但并没有宰相之实,无法进入军机处,跟和珅在政务上压根没啥交集。

▲和珅和刘墉的剧照

03

在刘家这“一门三公”中,刘墉的侄子,也就是刘统勋的孙子刘镮之比较不为人熟知。乾隆四十四年(公元1779年),刘镮之考中进士,曾担任吏部、户部尚书以及顺天府尹。如同他的叔父及祖父一样,刘镮之身在朝廷,心怀天下,为官尽忠职守。

刘家作为官宦世家,除了上文提及的三位,还曾经出过十四位知县以上的官员,而且都政绩斐然。刘家家风清廉,刘统勋身居高位,却没有私产,朋友赠予的钱财,他也推辞不受。刘墉也十分朴素,并没有当朝重臣那般喜好排场,在乾隆末年的奢靡之风里着实是一股清流。

▲刘墉画像

顺治年间,刘家就有了进士第一人刘必显,此后这一家人才辈出,当朝为官者无数,实乃清朝山东第一高门。便如《颂刘墉世家》此诗所言:“刘墉故里逄戈庄,簪缨世家出农乡。诗书继世建伟业,代有贤达振家邦。”

结语

刘墉跟“刘罗锅”这个非常接地气的称呼相比,其实有一个非常不接地气的出身。刘家是实实在在的高门贵族,世代为官。自刘必显中进士始,刘家就没有放松过对子孙后代的教育,连如此高门都是如此,我们也更应该注重后代的教育问题了。

参考资料:

《清史稿·刘墉传》

《题百体寿字》

《天咫偶闻》

《颂刘墉世家》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