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清朝宰相刘罗锅咋死地什么时候死的
- 历史上的清朝大臣刘墉,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 历史上的刘墉结局是什么
- 刘墉结局 刘墉结局介绍
- 乾隆命令刘墉跳河自杀,刘墉后来是如何保命的
- 电视剧《宰相刘罗锅》 最后那,刘墉为什么被皇上给剑要赐死 我没看,不过感觉很奇怪,请知道的人给我解释下
- 《宰相刘罗锅》刘墉为什么被赐死
- 乾隆让刘罗锅选择自杀,他为什么没有选择自杀
- 刘墉为什么被赐死
清朝宰相刘罗锅咋死地什么时候死的
刘墉(1719年 — 1804年),字崇如,号石庵,清朝政治家、书法家,父亲刘统勋是清乾隆年间重臣。乾隆十六年(1751年)中进士,历任翰林院庶吉士、太原府知府、江宁府知府、内阁学士、体仁阁大学士等职,以奉公守法、清正廉洁闻名于世。刘墉的书法造诣深厚,是清代著名的帖学大家,被世人称为“浓墨宰相”。 嘉庆九年(1804年)病逝,谥号文清。
善始善终
嘉庆四年(1799年)三月,刘墉被加封为太子少保,奉旨办理文华殿大学士和珅植党营私、擅权纳贿一案。刘墉再次展现出不畏权势的一面,查明和珅及其党羽横征暴敛、搜刮民脂、贪污自肥等罪行20条,奏报朝廷。嘉庆随即处死和珅。嘉庆四年(1800年)底,刘墉上疏陈述漕政,对漕运中的漏洞体察至深,忧国忧民之情溢于言表,嘉庆皇帝看后,深以为然。嘉庆六年(1801年),刘墉充任会典馆正总裁。嘉庆七年(1802年),皇帝驾幸热河,命刘墉留京主持朝政。此时刘墉已八十有余,却轻健如故,双眸炯然,寒光慑人。
嘉庆九年十二月二十五日(1805年),刘墉于北京驴市胡同家中逝世,享年86岁。去世当天,他还曾到南书房值班,晚上开宴会招待客人,当晚去世。而据《啸亭杂录》记载,刘墉死时“鼻注下垂一寸有余”,暗合佛语中善于解脱之意,可说是寿终正寝、功德圆满。死后赠太子太保,谥号文清,入祀贤良祠,谕祭葬。
请采纳~
历史上的清朝大臣刘墉,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刘墉字崇如,号石庵,出身在高密县逄戈庄,属诸城人。乾隆十六年中进士,历任翰林院庶吉士、太原府知府、江宁府知府、内阁学士、体仁阁大学士等职,以奉公守法、清正廉洁闻名于世。刘墉的书法造诣深厚,是清代著名的帖学大家,被世人称为“浓墨宰相“。嘉庆九年(1804年)十二月病逝,时年八十五岁,追赠太子太保,赐谥号文清。
出身在这样一个名门望族的刘墉,自然秉承书香,学富五车。然而青少年时代的刘墉并没有走科举之路,直到三十岁前,没有参加过一次科举考试。乾隆十六年(1751),三十三岁的刘墉才因为父亲的关系,以恩荫举人身份参加了当年的会试和殿试,并获进士出身,旋改翰林院庶吉士。从此开始了长达五十三年漫长的仕途,直到八十六岁去世。
刘墉为官数十载,从其为官风格来看,明显的分为两个截然不同的时期。可以这样评价:清正刚直的地方官刘墉和圆滑事故亦不失清正的京官刘墉。
1755年乾隆二十年10月,刘墉的父亲,时任陕甘总督的刘统勋以办理军务失宜下狱,刘墉当时正担任翰林院侍讲,亦被株连遭逮捕,不过没到两个月就被释放了,官位却被降为编修。好在第二年,好运又一次眷顾了刘墉,他被被提升为安徽学政,放外任做了地方官。当时的学政权利很大,可以直接向皇帝上书奏章。在当了3年安徽学政以后,刘墉又调任江苏学政。在做地方官期间,刘墉秉承了其父刘统勋的正直干练、雷厉风行的行事风格,对科场积弊、官场恶习进行了力所能及的整顿,为百姓做了不少实事。到任后不几天便将前任遗留下的疑难案件审理一清,受到官民的一致称赞。
刘墉在前往安徽赴任前,乾隆帝特意召见并赐诗,其中有“海岱高门第,瀛洲新翰林”的句子,在出任江苏学政前,乾隆皇帝又有诗相赠,对其厚望可见一斑。刘墉也不辱使命,在任期间严肃认真秉公办事。刘墉曾先后两次提督江苏学政,相隔近20年,虽然他为官处事风格早已由雷厉风行边为平和舒缓,但严肃认真则是一贯的。第二次出任江苏学政时按试扬州时,因为把关严格,使得许多想以作弊蒙混过关者最后不敢入场。
1762年,刘墉又获出任山西太原府知府,三年后升至冀宁道台。就在刘墉仕途顺畅之际,却因为在太原知府任内失察阳曲县令段成功贪侵公帑,被牵连革职、拟了死罪。后来还是乾隆帝看在老臣刘统勋的面子上下诏免了刘墉的死罪,但活罪是免不了的,于是刘墉被发配军台-----就是清皇朝设在边疆的邮驿效力赎罪。但边关虽苦,倒也没有把刘墉怎么样,因为他第二年被赦了回来,依旧回翰林院,做他的编修。
这两年刘墉应该说是在郁闷中度过的。但是到了第三年,刘墉的官运又一次亨通起来:乾隆三十三年刘墉的父亲刘统勋七十大,乾隆皇想起刘统勋一生忠谨,于是亲自书匾额派人前取致贺,被感动的刘氏一足涕泪滂沱。在此气氛感染之下,乾隆皇帝一时动了感情,于是恩外加恩,特批了刘墉为知府候补。
在那个时代候补的官员比在职的多得多,往往不会专营或是没有门路的,就是候上一辈子,也不一定能等上一个缺。不过皇帝钦点的就不同了,第二年,刘墉就获授了江宁府知府。刘墉十分珍视这次机会,卯足了劲要大干一番。本来刘墉就是天资聪慧、学富五车之人,加上大权在手,哪有办不成的事!于是就在短短一年时间里,刘墉的江宁知府就政绩、政声鹊起,在老百姓中的口碑可以与包青天相提并论了。
这一翻辛苦没有白费,赢得了贤能官吏之称。就连清朝著名诗人袁枚也在一首诗中称赞刘墉说:“初闻领丹阳,官吏齐短脰。光风吹一年,欢风极老幼。先声将人夺,苦志将人救。抗上耸强肩,覆下纡缓袖。”其官声之好由此可见。
此后,刘墉的仕途畅通起来,先后做了江西、陕西、江苏等地的父母官。乾隆四十五年(1780)的时候,刘墉被授湖南巡抚,节制各镇,兼理粮饷,驻长沙,兼理军民事务,当上了名副其实的封疆大吏。
在湖南任期内,刘墉继续以前的作风,盘查仓贮,勘修城垣,整顿吏治,镇压反叛。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又是政绩斐然。就连《清史列传》上面也评价刘墉道:“在任年余,盘查仓库,勘修城垣,革除坐省家人陋习,抚恤武冈等州县灾民,至筹办仓谷,开采峒硝,俱察例奏请,奉旨允行。”。《湖南通志》也赞扬刘墉抚湘期间,所行诸事“民以为便”。
乾隆四十七年,刘墉奉调入京出任左都御史,命在南书房行走,这在当时是难得的殊荣。
但是进京以后的刘墉行为处事,却和在任地方官时候的他的判若两人了。他不再是那个做地方官时风风火火雷厉风行的刘墉,而是“委蛇其间,惟以滑稽悦容其间”,在静默中中庸起来,收起了自己的锋芒。
其实,这种现象的形成也不奇怪,这与当时的乾隆皇帝有很大关系。由于乾隆皇帝太聪明而获好名声,手下的臣子们只好装糊涂,只能”平庸”。他有一个”本朝无名臣”的理论,说:因为朝廷纲纪整肃,本朝没有名臣,也没有奸臣。这样说的目的无非是为了把所有荣誉归于圣主,大臣们所做的一切有利于百姓的事情,都是出于圣主的旨意。因此,他甚至下令禁绝为地方官建德政碑、送万民伞。到了老年时的乾隆皇帝更是志得意满,炫耀自己的“十全武功”,权力欲和虚荣心膨胀到了极点,此时他的身边更不需要名臣,而只需要忠心办事、以皇帝的是非为是非的奴才。
于是当时的京都,就是笼罩在这样一种政治氛围下,再加上乾隆帝宠爱的和坤炙手可热,刘墉”委蛇其间,惟以滑稽悦容其间”,其实也是保全自己的手段而已。
清正刚直著称的官员尚且如此,当时官场风气可见一斑。
因此,也可以说:刘墉任京官以后“委蛇其间,惟以滑稽悦容其间”实在是情非得已,但真正在涉及大事大非的时候,刘墉仍不失其刚正。
刘墉作为官场中人,深知必须取悦皇帝才能仕途无忧。早在乾隆四十二年秋天,时任江苏学政的刘墉,就向乾隆皇帝奏请自行刊刻乾隆的《御制新乐府》、《全韵诗》,并在江苏全省流布,还建议敕发各直省刊刻。这一建议让乾隆皇帝极为高兴。此后一段时间里,刘墉的官职升迁很快。
刘墉不失其刚正的事例,最具代表性的有两个:
其一是在做协办大学士,吏部尚书兼上书房总师傅的时候,处理了一件惊动全国的案子。
那是乾隆四十七年四月,御史钱沣参劾山东巡抚国泰专横,结党营私、贪脏舞弊案,以向皇上纳贡的名义大肆搜刮钱财,下属历城、益都等几十个州县仓库亏空严重。乾隆皇帝对此事十分重视,责成和珅、刘墉等同钱沣一起前往核查。
这个案子的当事人国泰是山东巡抚,皇妃的伯父,国泰的父亲是四川总督文绶。他是刘墉的老上级,国泰的后台就是和珅。国泰是满洲镶白旗人,姓富察氏。和珅得到要查办国泰等的消息后立即派家人通风报信,让国泰做好准备。在赴山东途中,和珅甚至出言威胁钱沣。刘墉深知和珅与国泰的关系,因此常与钱沣密商对策。
刘墉至山东境内,化装道人,步行私访,终于查明事实:山东连续三年受灾,而国泰邀功请赏,以荒报丰,开征时,凡无力完纳者,一律查办,并残杀进省为民请命的进士、举人9名。
到山东历城县后,和珅拒绝全面查库,说只要抽查几十个库就可以了,并且先起身回到住所。钱沣却坚持要求先封库,第二天彻底拆封。结果发现库里的银两“多系圆丝杂色银”,通过盘诘库吏得知,这些银两是从各商铺借来充数的。于是,出告示叫各商铺前来认领,“迟来即封贮入官矣”。于是商贾纷纷前来认领,库藏为之一空。
在这件事上,刘墉对钱沣的支持态度对于案情最终水落石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支持钱沣,如实报奏朝廷,奉旨拿国泰回京,并开仓赈济百姓。当时皇妃已为国泰说情,有的御史从旁附合。刘墉遂以民间查访所获证据,历数国罪行,据理力争,终使国泰伏法。 同时也得罪了和珅。
还有一件事正史上似乎少有记录,就是乾隆六十年的“夺大宝”事件。
乾隆皇帝在乾隆六十年的时候准备禅位于嘉庆,临当受贺时,乾隆皇帝却不肯交出印玺,于是刘墉制止群臣向新皇帝道贺,自己入内向太上皇乾隆追索大宝。“半日力争,卒得大宝而出,始行贺礼”。在那样一个封建朝代能有如此壮举,实在不易!
但是,做了京官的刘墉更多的时候,是“向来不肯实心任事,行走颇懒”,其间大错也犯,小错不断,不过总的来说,官运还不错。
乾隆五十二年初,刘墉因为漏泄他和乾隆帝关于嵇璜、曹文埴(zhí)的谈话内容,不仅受到申饬,而且失去了本应获授的大学士一职。乾隆五十二年八月,乾隆委托刘墉主持祭拜文庙。因他没有行规定的一揖之礼受到太常寺卿德保的参劾。
乾隆五十四年二月底至三月初,负责皇子教育的上书房诸师傅因为连天阴雨没有入值,而刘墉对于这长达七天的旷工事件却置若罔闻。乾隆皇帝得知后十分恼怒,时任协办大学士、吏部尚书、上书房总师傅的刘墉被责处得尤其严厉,降为侍郎衔,不再兼职南书房。乾隆皇帝还专门为此下了一道上谕,措辞相当严厉。
乾隆五十八年,刘墉为当年会试主考官。又因为安排失当,阅卷草率,违制和不合格的卷子很多。按规定,刘墉等至少要罚俸10余年。乾隆皇帝虽然宽大处理,刘墉还是被”严行申饬”。
刘墉入京任职之后,调整了自己的为官处事策略,变刚直方正为滑稽模棱,并没有和权势遮天的和坤做针锋相对的对抗。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当乾隆帝”龙驭上宾”之后,已是体仁阁大学士的刘墉在对和坤的处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乾隆帝死后的次日,嘉庆帝即夺和坤军机大臣、九门提督等职务,并复刘墉上书房总师傅一职,入内当值,以供随时咨询。随后,各省督抚及给事中,纷纷上章弹劾和坤,要求将和坤凌迟处死。这时刘墉对嘉庆新帝说:和坤虽然罪大恶极,但是毕竟担任过先朝的大臣,不能不为先帝留下面子,请从次律,赐令自尽,保全尸。 为防止有人借和坤案打击报复,使案件扩大化,刘墉等人又及时向嘉庆帝建言,妥善做好善后事宜。结果,在处死和坤的第二天,嘉庆帝发布上谕,申明和坤一案已经办结,借以安抚人心。
能做到如此胸襟与手段,历朝恐怕也没有几人。充分表现了刘墉的名臣风范。
和坤之案结束后,刘墉即受赠太子太保,可见嘉庆帝对他的肯定。
如果说刘墉与和珅处于对立面的话,那么,他与纪昀的关系则相当融洽。纪昀出自刘墉之父刘统勋的门下,两人有师兄、师弟之谊。关系极好。纪昀才思敏捷,刘墉字写得很好,纪昀常请刘墉为自己写对联。
刘墉与纪昀都好收藏砚台,两人也时相赠送唱和。刘墉曾赠给纪昀一方砚台,还特意在上面题识:纪昀喜欢我的黻文砚,因而我把它送给他,而书之以铭文,御史写奏章,此翁此砚真相当”。这在当时被传为佳话。蒋师瀹也题此砚说:城南多少贵人居,歌舞繁华锦不如。 谁见空斋评砚史,白头相对两尚书。
嘉庆八年,刘墉又赠送给纪昀砚一方。除了诗词互答往来赠砚,两人还经常在一起畅谈佛法。可见两人感情之深,私交之好。
历史上的刘墉结局是什么
嘉庆九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刘墉于北京驴市胡同家中逝世,享年86岁。
就在刘墉去世的当天,他都还到南书房正常上班。而且晚上回家以后还正常设宴招待客人。可是刘墉于当晚十点端坐而逝。 可以说,刘墉是无疾而终.寿终正寝,也算是功德圆满了。刘墉事后并没有安葬在北京,而是安葬在他的原籍山东高密。
轶事典故
刘墉与纪昀、和珅并称为乾隆朝三大中堂,相传其人聪明绝顶、为官刚正,在民间有着“刘罗锅”的称呼。然而历史上的刘墉是否真是个罗锅,又是否曾中状元,并无确凿史据可考。
据一些杂文笔记记载,刘墉于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中进士,相传当年殿试前十名卷册被递到乾隆皇帝面前,刘墉卷本来列为第一,但乾隆想提拔一位平民才俊,刘墉由于出身相门而被降格,与状元失之交臂。
此后民间有传言刘墉个子很高,常年躬身读书写字,背看上去有点驼,因此产生了“刘罗锅”的说法。也有史料指出,嘉庆皇帝曾称刘墉为“刘驼子”而成为“刘罗锅”说法的出处。不过刘墉当时已是八十多岁的老人,有些驼背弯腰本在情理之中,并不能成为刘墉是“罗锅”的证据。
刘墉结局 刘墉结局介绍
1、刘墉最后是寿终正寝,逝世时已经八十五岁高龄。刘墉出生于康熙五十九年,后在乾隆十六年的时候进入官场。
2、初入官场之时,被授予翰林院庶吉士身份的刘墉只是一名无实职的编修,工作内容主要为修撰文献。因为翰林院庶吉士本就是短期职位,所以刘墉没过多久便又改任为侍讲,为从四品官职。四年之后,同在朝堂之上任职的刘墉父亲因失职被下狱治罪,受到牵连的刘墉因此被复降为编修。次年刘墉被任命为安徽学政,而在他启程赴任前乾隆还曾专门写诗赐予他,希望他不要辱没门楣。
3、而刘墉也确实不曾辱没门楣,他在安徽任职期间表现出色。乾隆二十四年,乾隆又将他调派至江苏,同时还写诗相赠。此次赴任之后刘墉依旧未辱使命,乾隆也因此对他越发赞赏有加。在这之后刘墉的官职几经变更,因能力出众且为政清廉,所以备受乾隆以及百姓赞誉。但是后来乾隆逐渐专宠于和珅,而刘墉则因办事不力而渐渐不得重用,与此同时他的官声也逐渐下滑。
4、待乾隆传位给嘉庆之后,刘墉曾于嘉庆二年被任命为体仁阁大学士。但是彼时身为太上皇的乾隆却说此举是因为无人可选才不得已提拔刘墉的。嘉庆四年乾隆逝世,嘉庆帝在其逝世之后开始正式着手对付和珅,而刘墉在此过程中也曾受命参与审理。总的来说,嘉庆帝对刘墉是较为器重的。其中在嘉庆七年的时候,刘墉还曾在嘉庆帝前往热河期间奉命留京,主持朝政。这个时候的刘墉虽已八十多岁,但是却依旧身体坚朗。
5、两年之后,已然八十五岁高龄的刘墉于家中寿终正寝。在他去世之后,嘉庆帝又将他追赠为了太子太保并为他定下谥号“文清”。
乾隆命令刘墉跳河自杀,刘墉后来是如何保命的
相信大家都看过一部叫《宰相刘罗锅》的电视剧,在电视剧里,刘墉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经常将和珅斗败。乾隆皇帝看着他们俩在那斗,就像看大戏似的,每次都很开心。而今天小编要讲的这个故事,便是刘墉智斗和珅的故事。具体什么事呢?且听小编细细道来。
有一次,和珅玩心大起,跟乾隆商量着愚弄刘墉。于是乾隆就命令刘墉去跳河自杀,想看看刘墉会怎么办。毕竟,有句话叫“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刘墉接到圣旨之后,倒也干脆,直接谢主隆恩后,就退出去了。乾隆赶紧找人跟着刘墉,看他下一步会有什么动静。随后就跟和珅两人开始下棋等待结果。
再说刘墉接到圣旨后,便径直回了家。其夫人看到了圣旨内容后,便开始哭泣。但刘墉却镇定自若的很,先是痛痛快快地洗了个热水澡,完了才告诉夫人自己的应对之策,夫人一听破涕为笑。便马上按照刘墉的吩咐,带领着几个下人,去院中大哭去了。
而这边,乾隆正与和珅下棋,兴致正盛。突然刚刚派出去的下人禀告,说从刘墉家里传来了很大的哭声。乾隆一听,心里一惊,难道刘墉真的去跳河了?原本是个恶作剧,若真的因此害死刘墉,乾隆可要悔死了。
正在乾隆懊恼的时候,刘墉却拖着湿漉漉的衣服进来下跪交旨。乾隆心里松了一口气,却立马板起脸来问他:“不是命你跳河自杀吗?”刘墉不慌不忙的回答:“臣的确接旨后就去跳河了,但是刚跳进去,就遇到了屈原。屈原问臣,是不是碰到了像楚怀王一样的昏君,臣给他解释了半天才上来的。”
乾隆心有不悦,恼怒着问道:“你如何解释的?”刘墉继续说道:“臣说自己只是失足落水而已,当今皇上可是难得的明君,楚怀王压根比不得。所以为了避免损坏皇上的名誉,臣只得自己又爬上来了。”话刚说完,乾隆便冲刘墉竖起了大拇指,非但没有怪罪他,反而因为他的忠诚给了他很多的赏赐,而和珅却只能气急败坏的看着。
当然,这只是关于刘墉的一个小趣事,这个故事究竟是不是真实的还有待考证,但历史上的刘墉也的确不是一个等闲之辈。刘墉字崇如,1720年出生于山东诸城。今山东高密,是清朝的政治家和书法家,官至体仁阁大学士。1805年去世,享年85岁。此外,和珅也属实是刘墉查处的。公元1799年3月,79岁的刘墉被嘉庆封为太子少保,奉旨查办和珅,查出和珅20项罪名。和珅被嘉庆处死,家中被抄出赃银八亿两。当时大清国一年的税收还不到7千万两,所以历史上才有“和珅跌倒,嘉庆吃饱”之说。
电视剧《宰相刘罗锅》 最后那,刘墉为什么被皇上给剑要赐死 我没看,不过感觉很奇怪,请知道的人给我解释下
是为了考验刘墉。
乾隆本来也没有想让刘墉死,“赐宝剑让刘墉自裁”是乾隆对刘墉的一个考验罢了,乾隆只是想看看自己下达这样的命令,刘墉会怎么应对。
刘墉回府后准备自杀,确发现剑鞘里并没有剑刃,这才明白皇帝并不是要他死。
结局:
嘉庆四年正月初三,乾隆驾崩。嘉庆于太上皇大丧之日拘捕和珅。刘墉按照约定带了酒菜与和珅在狱中畅谈心事。
最后一道圣旨下,赐和珅悬梁自尽。
刘墉也终得回乡颐养天年。
《宰相刘罗锅》刘墉为什么被赐死
是为了考验刘墉。
乾隆本来也没有想让刘墉死,“赐宝剑让刘墉自裁”是乾隆对刘墉的一个考验罢了,乾隆只是想看看自己下达这样的命令,刘墉会怎么应对。
刘墉回府后准备自杀,确发现剑鞘里并没有剑刃,这才明白皇帝并不是要他死。
剧情简介
嘉庆四年,乾隆驾崩,和珅随即被捕,嘉庆皇帝赐其自裁。同贪官污吏斗了大半辈子的刘墉对官场心生倦意,上书朝廷,告老还乡。
然而此时的大清已被贪官污吏的歪风邪气所弥漫,官员乡绅蛇鼠一窝,鱼肉百姓。已是平民身份的刘墉暗中调查,顺藤摸瓜,上禀天子,将幕后巨贪绳之以法。
深处百姓之中的刘墉,更知百姓疾苦,在嘉庆的委任下。
他以钦差大臣的身份巡视各地、肃清漕弊扳倒漕运总督、四川剿匪、查办提督统领、捣毁抓壮丁团伙、智斗河南巡抚、调查安徽“盐荒”、彻查户部尚书。
刘墉凭借着过人的胆识,奔走于民间,与贪官污吏们展开了一系列斗智斗勇的故事,其嬉笑怒骂皆成故事,同时又让人深思。
乾隆让刘罗锅选择自杀,他为什么没有选择自杀
刘罗锅之所以没有选择自杀,是因为他知道乾隆并不是真正的想让他死,而只是想考验一下他。
第一,乾隆为什么要让刘罗锅选择自杀。
要想搞清楚乾隆皇帝让刘罗锅自杀的原因,还要从刘罗锅和和珅的恩怨说起。刘罗锅与和珅都是乾隆时期的重臣,可是两个人的出身却截然不同。
虽然和珅也曾经参加过科举考试,可是他却落榜了。后来他在乾隆身边当了一个侍卫,他的才能被乾隆发现,所以乾隆就将他提拔为了朝廷一品大员。
跟和珅相比,刘罗锅的履历就更加光鲜了。他是参加科学考试中举入世,所以在朝廷里面更受官员的尊敬。
但是刘罗锅有一个非常大的短板就是样貌丑陋,所以乾隆皇帝非常的不喜欢他,每次召见他的时候还会在桌子前面掉一个帘子。
刘罗锅非常看不惯和珅贪赃枉法的做法,所以就向乾隆检举了和珅,导致和珅不仅没有在修建御道的工程里面捞到好处,还得自掏腰包去重新修建御道。
正因如此,和珅才对刘罗锅怀恨在心。所以在那件事情过去以后不久,他就开始在乾隆面前说刘罗锅的坏话,导致乾隆对刘罗锅心存芥蒂,勒令他跳水自杀。
第二,刘罗锅是如何应对的?
刘罗锅在接到乾隆的命令以后感到左右为难,如果不跳的话,他就是抗旨不遵;如果跳的话,他必死无疑。
他在第2天去皇宫里面拜见皇帝,皇帝问他为什么没有死。刘罗锅不慌不忙的告诉皇帝,自己已经跳过水了,可是他在水里面碰到了屈原。
屈原告诉他,自己之所以跳水是因为遇到了昏君,而乾隆是一个明君,所以他没有必要跳水自杀,所以屈原就把刘罗锅从水里面拖出来了。
而乾隆听到这番话以后非常高兴,也就没有再追究刘罗锅的罪责。
第三,我的看法是什么?
我认为刘罗锅之所以没有选择自杀,一是因为他知道乾隆不是真的想让他死,只是考验他一下。二是因为他非常的机智,已经想好了应对的策略,所以才没有选择自杀。
刘墉为什么被赐死
刘墉没有被赐死,刘墉是病死的。
嘉庆六年,刘墉充任会典馆正总裁。嘉庆七年,皇帝驾幸热河,命刘墉留京主持朝政。此时刘墉已八十有余,却轻健如故,双眸炯然,寒光慑人。嘉庆九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刘墉于北京驴市胡同家中逝世,享年八十五岁。
相关信息:
刘墉是清代出了名的“清官”,《宰相刘罗锅》这部大家耳熟能详的电视剧讲的就是他的故事。他不畏权贵,清正廉洁,所以他总是和“大贪官”和坤不对盘,那个时候和坤因为得到了皇帝的宠爱,处处打压刘墉,和皇帝打赌要刘墉跳河,而皇帝真的要赐死刘墉。
刘墉很委屈但不敢不从命,于是设计去洗澡假装跳河,还把自己比作屈原,皇帝那时发现自己混了头脑,残害了刘墉这个“好官”,不仅没有惩罚他,还加赏他。
最后在乾隆死后刘墉检举了和坤的罪状,让和坤一家满门抄斩了。刘墉一生都没有做过什么坏事,为人刚正不阿,以清廉闻名于天下,直到他死的前一天依旧还在办公,是值得我们每个人敬佩的好官。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