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沉宦海如鸥鸟,生死书丛似蠹鱼,是什么,意思?古代没有银行,数万名官员遍布全国,朝廷如何把俸禄发到官员手上_刘墉_养廉_官员

本文目录

  • 浮沉宦海如鸥鸟,生死书丛似蠹鱼,是什么,意思
  • 古代没有银行,数万名官员遍布全国,朝廷如何把俸禄发到官员手上
  • 如何评价《道咸宦海见闻录》这本书
  • 清朝的养廉银制度是如何产生的它带来了哪些影响
  • 《画江湖之不良人》:不良帅手持诸侯生死录,是打算抹杀所有诸侯,让李星云称帝吗
  • 历史上的清朝大臣刘墉,是一个怎样的人
  • 为什么说苏轼的十年生死两茫茫是第一悼亡词

浮沉宦海如鸥鸟,生死书丛似蠹鱼,是什么,意思

在官场中起落浮沉,就好比鸥鸟一样,自己埋头于图书之中,好比在书中生死的蠹鱼一样

古代没有银行,数万名官员遍布全国,朝廷如何把俸禄发到官员手上

咱们今天月底发工资,直接通过银行转账,然后直接到银行去取钱查账,非常的方便,那么在没有电子通讯技术的古代,朝廷官员的俸禄以唐朝为例(宋朝发明纸币,到后来明清两朝发工资基本都是发纸币),年薪通常都是几十两银子,各地要拨发俸禄到官员手上是非常不方便的,那么当时数万的官员衙役,分布在全国各地,朝廷是怎么给他们发工资的呢?

其实我们今天有银行这样的机构,在古代其实我们也是有类似机构的,看古装剧我们常会听到库银这个词,国库在当时就相当于银行这样的机构,当然这是不对民间百姓开放的,通常官员们到了该发工资的时候,就会自己到国库去领工资,可能读到这读者们就会想这部胡说吗,古代交通多不便利,到国库去领钱,一去一回平时不用上班啊?其实国库并不是我们通常理解的那样,就在皇城有一家,其实在各地区各省都是有分号的,所以其实官员们领工资都只是到最近的地方国库去领工资的,这样就会方便了很多,到了年末各地国库在把当年的收支汇总上去,给朝廷做一个统计。

这里我们插个嘴,其实在古代虽然是中央集权,但是中央是有中央国库,地方有地方的,每年地方的税收除了给官员们发工资,赈灾,修建这一类,也有一部分要上交到中央的,中央国库有根据各地情况进行调度,哪有个天灾人祸就中央拨款接济下,同样的,就像蒙古叛乱时,中央国库也没钱,于是就下令各省通过各类税收,富商捐助凑钱,然后再调配到前线做为军饷,古代国库是通过这样的方式进行运作的,虽然我们不能说他多么便捷,但是在那个时代,是具有科学运作的原理的,但是同样这样的系统容易滋生腐败。

中国自古有学而优则仕这样的说法,其实说实话单看工资,其实像明清官员的工资不算高,宋朝当官的都是暴发户,清朝一品文官的年俸也才180两年俸,单靠这些要养活一大家人,一堆仆人有点拮据,没钱的官员难免就会贪污,统治者自然是知道这一点的,于是就有了养廉银的出现,也就是说官员们好好干,不要贪污,年底给你们发奖金,清朝二品文官的养廉银是16000两,除此之外古代官员的收入还在有其他各种各样的成分,粮食绢帛(也存放在国库),土地房子,也就是说吃穿用度政府全包,当然有时候也是折算等价的钱发了。

在宋朝以前工资通常是一年一发,半年一发,因为取钱不易。直到宋朝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纸质货币交子,这样的情况才有所改变,后来到了清朝晚期,由于物价飞涨,货币贬值速度变快,所以朝廷为了省钱通常就不在给官员们发俸粮,就一并折算成现金支付了,所以虽然我们看晚清时期,位居高位的官员贪污腐败,但是小官们大多过得是很清贫的,还整日提心吊胆。

如何评价《道咸宦海见闻录》这本书

读《道咸宦海见闻录》

——张集馨的宦海生涯

作者张集馨生于1800年(嘉庆五年),卒于1878年(光绪四年),1829年(道光九年)中进士。

整体而言,作者进士出身,精通文墨,才思也应在众人之上。作者自1836年外放为山西朔平知府后,三十年间曾在山西、福建、陕西、四川、甘肃、河南、直隶、江西等省任知府、道员、按察使、布政使、署理巡抚等。但是,整个官场生涯中,作者始终未能做到封疆大吏。

最初,张在知府任上,勤于政务,有一番成绩。后当上“肥缺”陕西粮道,对奢侈、腐败、交际等逐渐加深认识。后来调任四川,处理政事颇为得力,并与琦善搭上关系(获得赏识),上升势头良好,但似乎对官场风气颇为不能适应。之后却因琦善倒台,自己也受了连累,官场蹉跎十年,身体也已不济。在琦善之后,作者再没有得到一个有力的靠山提携,反倒是遇到了很多掣肘之人。(作者还是李鸿章的儿女亲家)。等再次获任甘肃按察使时,已经心气不在。之后赴多地任职,从起初的认真办事到后来精力不济、心气已灭,逐渐敷衍混事。

宦海沉浮,荣辱恩怨:

》年五十时,“年已五旬,功业未就,读书仕官,无异常人,自顾头颅,业经斑白,殊可愧也”。

》到任时给上司致意送礼,结果被门房“欠平六分,立时掷出”,“因思庆督已经说余脾气太刚,只好容忍,令家人再加一钱送去,以后致送皆加平,始不挑剔”,感叹“晚年薄官,乃受奴辈荼毒,殊可慨也!”

》“十余年来,余遭谗毁,东奔西走,宦辙屡更,不问家事”

宦海沉浮,历尽人事:

关于桂良

作者如果不主动向桂良低头,主动认错、执弟子礼,很难再有出头之日。桂良可能就是讨厌他是个满腹经纶的进士出身!

关于应酬之道

在四川,一个茶商的儿子,由刑部司员捐纳知府,“应酬之道,最为优长,未几而相得甚欢”,通过在吏部任职的杜受田之子,派到四川,又与作者很快交好,被推荐到总督琦善(“人甚聪明,再加历练,当是美材”),遂得到了一个知府实职。

关于主战派

颜伯焘,一个坚决的主战派、一个被英夷坚船利炮吓破胆的老头、一个家产惊人的总督

清朝的养廉银制度是如何产生的它带来了哪些影响

实际上用现在最直白的话说,清朝的养廉银就是将部分贪污合法化,以朝廷的名义将其直接派发到官员手中,以期待遏制官员的贪污腐败,但效果并不明白,甚至适得其反。

养廉银起始于雍正年间,应该说,满清官员的俸禄并不高(仿明朝例)。他是清朝特有的官员薪俸制度。这项制度从雍正元年开始实施直到满清覆灭。,延续了将近200年之久。其动机和目的就是多给你银子,而免于贪污洁身自好。但种下的是龙种收获是跳蚤。结果与愿望相距颇远,甚至走向了反面。除了封建制度和专制皇权的原因之外,还有就是养廉银本身设计不合理、内容不健全,因此养廉银制度并不是解决官吏清廉的良策。雍正本意是想高薪养廉,来培养鼓励官员廉避免贪污情事发生,因此取名为“养廉”。

雍正之所以采取养廉银制度,关键在于“火耗”。所谓火耗,是指在将碎银熔铸成银锭时所产生的损耗,这一方式在明朝就有,清朝政府一开始并不承认这种征收名目,但是屡禁不止,只好默认。火耗地方官的一个主要贪污来源,每年火耗的都是有增无减,导致官府与百姓之间的冲突日益加剧,说白了,火耗原本是一种潜规则,皇帝认可的一种贪污。但雍正时期将火耗规定为一种制度,而且将权利收归中央,即“火耗归公”而且对其进行了限制。

  征收火耗是上交给朝廷,而不是归地方官所有,火耗征收额度有限制,只许少不许多,就算地方官多征收也归中央,在客观上有效减轻百姓的负担。但雍正也知道官员薪俸低微。如果断了官员这个财路,地方官员势必采取其他方式盘剥百姓。所以雍正开始给各级官员发“补贴”为之“养廉银”。如雍正元年,山西省征收耗银四十三万多两银子,其中弥补亏空用去了二十万两,发给各级官员的养廉银有十一万两。养廉银的发放。受益最多的还是地方官,地方官的俸禄以数十倍地增长,而京官却只翻了两倍。而养廉银的来源来自地方火耗或税赋,因此视各地富庶与否,养廉银数额均有不同。一般来说,养廉银通常为本俸的10倍到100倍。

根据雍正定下的养廉银规定:

总督13000至20000两,巡抚10000至15000两,布政使5000至9000两,按察使3000至8444两,道员1500至6000两,知府800至4000两,知州500至2000两,知县400至2259两,同知400至1600两。其他如河道总督6000两,漕运总督9520两。

实际上,养廉银就是贪污合法化,火耗归公与养廉银制度,实际上是将官员无限度的的盘剥改变为有限度地贪污。而养廉银在雍正初年还好,但朝中后期,尤其是嘉庆登基以后,养廉银其实已经起不到养廉的效果了,因为通货膨胀,购买力降低,而上下打点的开销反而增大,为了搜刮银子,官员贪污屡禁不止。养廉银已经失去他的现实意义。封建官僚制度不会因为养廉银而让官员变得清廉。养廉银不能必然带来官员的廉洁。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画江湖之不良人》:不良帅手持诸侯生死录,是打算抹杀所有诸侯,让李星云称帝吗

随着星期四的到来,《画江湖之不良人》也如期更新。在最新的一集中,李星云通过圣童的指示,最终成功找到位于盐泽的龙泉宝藏。尽管假牌的李星云联手李嗣源和孟婆,差点儿杀死李星云,并如愿以偿地打开龙泉宝藏。但是,孟婆却突然反水,不良帅也带领一大帮诸侯及时赶到,让假牌的李星云措手不及。

事实上,在本集的动漫中,似乎还隐藏着一个至关重要的细节,那就是:不良帅手持诸侯王的名单,还将哪些死去的君王名字一一抹去。在名单上,刚刚死去的宋文通,也就是女帝的哥哥--李茂贞最为显眼。不过,在宋文通这一名字背后,还有马殷等诸侯王的名字。难道不良帅将要算计并抹杀所有诸侯王,最终让李星云称帝吗?对于此,启蒙君的看法如下:

《画江湖之不良人》第四季还在筹备中,诸侯之乱必将上演

其实,《画江湖之不良人》这一动漫主要改编五代十国的历史,尽管《画江湖之不良人》或多或少提到安史之乱、李存勖攻占佃州城等等,但始终还是未能把五代十国的大混乱真正地展示给大家。因此,在正在筹备的《画江湖之不良人》第四季中,这些纷纷扰扰的大混乱或许会得到全部展示。

毕竟,在《画江湖之不良人》第38集中,不良帅也提到“龙泉显世,天下大乱”。既然不良帅能够利用李茂贞的贪恋,引诱李茂贞前往苗疆,寻找打开龙泉宝藏的方法16年。那么,我们自然不能排除一种可能,即不良帅将以龙泉宝藏作“诱饵”,使得天下战乱纷飞。

诸侯王未必不会包藏祸心,引起一场场骚乱

就目前而言,我们所能看到的较为强大的诸侯国有吴国、蜀国和楚国。蜀王孟志祥虽然仁政爱民,但我们始终不能保证,孟志祥会不会跟随李茂贞的步伐,误入歧途;吴王杨浦实在过于无能和软弱,先是被李嗣源绑走女儿上饶公主,后是被尸祖焊魃一个人强行闯入皇宫;而楚王马殷年纪已大,还差点儿因为马希越酿成内乱。从表面上来看,这些诸侯国似乎没有一点儿争夺天下的气势和能力。

但我们不妨换一个角度来思考,如果这些诸侯国没有半点儿野心,他们还能够屹立在风云变幻的时代中吗?或许,在众多的诸侯国中,总有一些诸侯国经不起诱惑,而打算独吞龙泉宝藏,结果惨遭不良帅的制裁。因此,他们的名字也将被不良帅抹去。

总的来说,伴随着龙泉宝藏的显世,在《画江湖之不良人》第四季中,诸侯国的戏份不会少。毕竟,大梁王朝似乎没人了,而岐国也很可能因为岐王李茂贞的死而遭遇危机。与此同时,官方将为了增添趣味,会更多地展示诸侯国的势力,比如说:蜀国铁甲军、楚国神箭手等等。因此,诸侯之间也难免出现死伤。

以上就是动漫启蒙君的看法,如果你也认同的话,欢迎你为动漫启蒙君点赞、关注哦(敲字不易,还请多多支持);如果你对动漫启蒙君的分析还有其他不同的看法,欢迎你在文章下方留言表达你的观点呀(你的板砖和建议,就是启蒙君前进的最大动力)!


关注动漫启蒙君,启蒙君将马不停蹄地为您奉上优质而独到的动漫分析。

历史上的清朝大臣刘墉,是一个怎样的人

历史上刘墉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他究竟是不是罗锅,有没有跟和珅斗智斗勇的事?今天清风就为大家揭开这个谜底。

刘墉,字崇如,号石俺,清朝的政治家,书法家,大学士刘统勋之子,祖籍安徽砀山,出生于山东诸城。因其书法造诣深厚,人称“浓墨宰相”。

乾隆十六年,刘墉因父亲关系,以恩举人身份参加当年的会试与殿试,考中二甲第二名进士,被授予翰林院庶吉士,不久升为侍讲,从此步入仕途。

自乾隆二十一年以后的二十多年间,刘墉一直外放地方做官,基本上与和珅没见过面。在做地方官时,刘墉秉承父亲政治干练与雷厉风行,对科场积弊、官场恶习进行了力所能及的整顿,真正做到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被百姓誉为宋朝的“包拯”,受到了乾隆的赞许。

他在出任地方学政时 ,因为把关严格,是一些像想以作弊蒙混过关的人最后不敢如考场,为国家选拔优秀人才做出很大贡献。他还上书乾隆说:生监中滋事妄为者,府州县官多所瞻顾,不加创艾,既畏刁民,又畏监生,兼畏胥役,以致遇事迟疑,皂白不分,科罪之后,应责革者,并不责革,因得互售为奸。刘墉这一看法深刻而又切中时弊,乾隆赞其“识政体”。

自古官场如战场,乾隆二十七年,刘墉在任冀宁道台期间,因失察所属阳曲县令段成功侵贪国库银两,按律革职判死刑。乾隆爱惜其才,加恩诏免其一死。刘墉并未因这次死里逃生,而畏首畏尾,相反变得更加意气风发,刚直不阿。

乾隆四十五年,刘墉出任湖南巡抚。当时湖南多处受灾,一些无灾的州县盗案迭起,贪官污吏横行。刘墉到任后,一面查明原由,据实弹劾贪官污吏。一面查清库存,赈济灾民,仅一年的时间,湖南就变成官场清廉,民粮丰足的模范省,刘墉也因此受到湖南人民的爱戴。

经过几十年地方历练,乾隆四十七年,刘墉奉调入京出任左都御史,开始了他的京官生涯。这时他才跟和珅有正面的接触。史书是如此记载他与和珅之间的关系:委蛇期间,惟以滑稽悦容期间。也就是说,他跟和珅相处,常奉承恭维和珅,甚至不惜自损形象来博得和珅的高兴。从这不难看出,刘墉为人的圆滑与世故。

在当京官期间,面对官场的勾心斗角,刘墉采取明哲保身的办法,大错不犯小错不断,被乾隆指责为不肯真心实意做事,干活懒散。

嘉庆四年,委屈求全十几年的刘墉,又一次彰显男儿本色,做了他一生最光彩的一件事:以太子太保的身份,奉旨办理和珅植党营私,擅权纳贿一案。他不为权势,顶住巨大压力,查明和珅及其党羽横征暴敛,搜刮民脂,贪污自肥等罪20条,将不可一世的和珅送上黄泉路。

至于罗锅一说,据史书记载,来自嘉庆曾称刘墉为刘驼子,这就是刘罗锅说法的最早出处。不过刘墉当时已年近80岁,弯腰驼背本在情理之中。因此,不能妄下结论刘墉就是罗锅。

嘉庆九年,刘墉病逝,享年85岁。嘉庆追赠太子太保,赐谥号“文清”。

为什么说苏轼的十年生死两茫茫是第一悼亡词

千古第一的悼亡词是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我认为被称为“千古第一”,里面所表达的情之深,思之切是作者切身体会的真挚情感,再家人苏轼的天才,写的动人真挚而流传千古。写法上,讲过去,说现在,诉将来融为一体,回环往复,感情跌宕起伏,实在是高超之至。

原文: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人生最苦的莫过于和自己心爱的人不能在一起,生离死别是最折磨人的。苏轼和妻子王弗情深义重,举案齐眉,谁料缘分浅短,阴阳两隔。在十年之后的某个夜晚想起自己的飘零羁旅,思念起自己去世的爱人,“十年生死两茫茫”,一句道出深情和无奈,把读者一下子带入了自己的感情,容易引起共鸣。“不思量,自难忘”,情感的东西,哪里有那么的容易控制,不想去思念劳神,可是还是难以忘记,可能是一句话,一个场景,有时是让你不得不去想起。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人生在世,不如意十之八九,能与言者实在太少,想起曾经和心爱的人畅谈心事,互相鼓励加油打气,如今经历风雨,只能自己疗伤治愈。

“纵使相逢应不识”我们彼此深爱过,岁月蹉跎,我们只记得彼此年轻时的模样,如果现在你我不认识彼此,该是多么的悲哀。“尘满面,鬓如霜”岁月无情,经历风风雨雨,我们都老了,憔悴无比,我们却不能看到彼此慢慢地变老。

“夜来幽梦忽还乡”这个“忽”字,笔力到位,让生者和死者之间重逢,也引起下文重逢之后的内容。“小轩窗,正梳妆。”多么美好,安静的画面,一个女子安静的梳妆,她要去见谁,谁有来见她呢。“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难道我们重逢了,就没有什么话语吗,不是,是因为话太多,思念太深,难以表达,只能用眼泪相迎!

“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对妻子的爱,牵挂、思念是长久的,年年肠断,年年伤心,这种情感又能怎么办呢?只能是无奈,回到现实“明月夜,短松冈”!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