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问大清人口一年生与死各有多少?刘墉:生一死十二,乾隆无言以对_刘墉_乾隆_宰相

(刘墉)砥砺风节、正身率属.遇事敢作敢为、无所顾忌、所到的官员望风却步。――《诸城县志》

古代读书人爱做官,“学习成文武艺、活同帝王家”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但自古伴君如伴虎,个人情商不高,应变能力不强,围着皇帝做事就会时刻掉头就跑。

然而也有一些官员以他们的聪明才智总是能解决危机,干隆年间刘墉以其诙谐幽默,解决了一场帝王的刁难,连帝王也无言以对。

那里面有什么故事?今天我们一起来聊聊吧。

有许多和清朝相关的影视剧,包括乾隆皇帝和臣下的经历,更成为文艺工作者津津乐道的题材。

如《铁齿铜牙纪晓岚》等一系列电视剧,把纪晓岚,和珅两官带火。

上世纪90年代,一部家喻户晓的电视连续剧《宰相刘罗锅》问世后,立即传遍大江南北,讲述了清朝非常着名的官员刘墉。

展开全文

在《宰相刘罗锅》片尾曲中,就有这么一段歌词:

天南地北有杆秤,秤砣就是老百姓。

在大贪官和珅的陪衬下,词中折射出刘墉一心想为人民服务的浩然正气。也许也正是因为这一部电视剧,观众对刘墉产生了两大误会,宰相和“罗锅”。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在历经胡惟庸案之后,为避免丞相一职权力过大而影响其执政,遂取消绵延数千年之久的丞相制度。

清军入关以后,绝大多数沿用明朝的体制,当然不设宰相一职。

既如此,刘墉“宰相”这类称谓从哪里来,实际上宰相就是个总称,其包含职务之多,六部一把手如果兼职大学士皆可称为宰相,宰相不过宰相之职。

乾隆年间和嘉庆二年刘墉分别受封为大学士和体仁阁学士,此职相当于宰相。

由于朱元璋取消丞相制度,紧接着又建立大学士制度,担负宰相职责而不授予职权,故有名无实。

刘墉自己在朝中曾达到一品官员之职,故后世称之为“宰相”是有道理的。还有一个最容易产生误解是刘墉“罗锅”,实际上他不是罗锅。

在封建时代,“罗锅”这类表面上存在瑕疵的人物,很少能成为地位显赫的官员,更不用说乾隆还算是个“颜值控”了,官员既代表当朝形象又代表皇帝面子。

若是有罗国形象的任官,必定是个系儿那不能叫他每天弓着腰弯着腰晃着皇帝。

刘墉的父辈代代为官,其父为大学士刘统勋时,乾隆皇帝对其极为依赖,其祖父亦以进士视之。

在祖上的影响下,刘墉自己也是通过科举进朝堂的,乾隆16年考中进士,考中排名并不低。从那以后,刘墉开始了他长达半个世纪的做官生涯。

最初他任翰林院编修时,没有失败责具体工作,熬过五年后刘墉有机会到安徽学政。

之后,他先后在江苏,太原,陕西工作过,曾做过陕西按察使工作,1773年刘墉父亲过世后,为给父亲服丧,他才回到家中三年,后来回到北京任内阁学士。

乾隆皇帝也把刘墉调到江苏和湖南任官职,但是他只工作了四年。

后来又转任京城为察院左都御史、一路着手协办大学士、吏部尚书,这个官职可以说是“宰相”。

皇帝重用刘墉是因为他对国家尽忠,对人民尽职尽责,而且繁重的劳动还压得他腰酸背疼,这就产生了“罗锅”这一称号,这一称号不是贬是褒。

乾隆朝有方纲、王永瑆、铁保和刘墉四位书法家,刘墉所写书法的最大特色是雄浑苍劲,用墨丰满,故又称“浓墨宰相”。

相比之下,刘墉自身能力虽强,却有许多有趣故事值得关注。刘墉才思敏捷,情商相当高,在和乾隆皇帝一次次诙谐幽默的问答之中,留下许多富有传奇色彩的著名场景。

乾隆皇帝很自卑,常常突发奇想地提些匪夷所思的题目,如果处理错误或错了一言一语,就可能招致杀身之祸。

朝廷官员面对自己难以解决的某些问题,不能胡编乱造,也要哄骗皇帝高兴,似乎成了清代官场的规律,刘墉也遭遇乾隆刁钻。

一次乾隆和刘墉闲谈,皇上心血来潮向刘墉发问:

“清朝每年有多少人出生?有几个死了?”

这个问题似乎很简单,询问大清国人口的逐年增长情况,但刘墉出任吏部尚书、主管官员的任免,有关人口的问题则由户部负责。

倘若刘墉照事实行事,一定会使皇上感觉到他只关心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而不真心实意地替朝廷考虑。

自己乱编数字是欺君之罪,明目张胆的骗皇上不要说自己头不保,怕是家人要受到牵连。

乾隆皇帝出此下策的用意也非常简单,他是想为难大才子刘墉。然而令乾隆皇帝意想不到的是,刘墉在片刻功夫后做出了回答,他当时也这么说:

“我是大清国的生者一,死者十二人。”

刚开始乾隆皇帝听了这个回答非常气愤,因为清朝正处于人口高速增长的时代,刘墉这个数据显然是伪造出来的。可是听了刘墉的讲解后却变得无言以对。

刘墉说清朝人口“出生一,死亡十二”,意思是每一年生一人死12个人,这样算下来清朝人口处于一种失败的增长状态。

实际情况是清朝处在中国封建时代的最高人口数,尤其从康熙24年起直到乾隆后期的近百年间清朝人口数翻了一番。

时下网上流行“人矿”这一名词,如今看来这句话有些言过其实,但是古代人口众多,说明肯定有多方面优势。

在清朝以前,受战争,疾病,瘟疫等种种原因的影响,人口增长始终呈现曲线起伏,有高低之分,自清朝以来人口呈现斜线式上升。

据朝廷统计,清朝初年仅有7000万人,乾隆后期已达到两亿人,这和康熙皇帝取消“人丁税”有着莫大的关系。

老百姓生儿育女毫无压力,所以大清才会出现一波婴儿潮,也因此自嘉庆皇帝起至隆裕太后宣让权力之时,清朝总人口再由两亿直增至四亿以上。

古人以为多儿子就多福气,可见皇帝是这样想的,普通百姓只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才肯多生小孩。自己在位的人多了,老百姓也安居下来了,试问哪一个皇帝不是幸福的。

火了电视连续剧《还珠格格》,乾隆皇帝率众巡幸时,紫薇为哄乾隆高兴向其讲述了民间流传的话:

“乾隆时国有谷不生虫。”

这种谄媚简直拍在乾隆心上,反观刘墉答非所问,分明是在给乾隆皇帝面子。

紧接着刘墉又接着解释说,这里所说的“生1”就是当年的属相,无论这一年生了多少人,都是属相。

“死12”意为当年死亡者年龄不等,但均在十二生肖内。尽管刘墉讲解有些狡辩,乾隆皇帝却被刘墉妙语连珠地答怼了。

由此也能看出来,刘墉的确是智商过人,情商过人,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想出来这简直是挑不出毛病来,而且还不冒犯皇帝的回答,怪不得这段时间他能够一路顺风顺水,由翰林编修进修成吏部尚书终于。

您对这个问题有何异议?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