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亮吉曾写了一封千字信给皇帝,差点让嘉庆皇帝酿成大错,这是为什么?洪亮吉的流放创作_嘉庆_伊犁_乾隆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洪亮吉 嘉庆 伊犁 乾隆

洪亮吉曾写了一封千字信给皇帝,差点让嘉庆皇帝酿成大错,这是为什么

乾隆在位60年的时候,传位给嘉庆了。不过前三年多乾隆还在,嘉庆只不过是一个傀儡,等到嘉庆亲政后,第一件事就是除掉了大贪官和珅,接着就诏求直言,广开言路,看似嘉庆朝马上就要一派祥和,欣欣向荣了。

然而,事实证明,广开言路只是新皇登基最程序化的一件工作,虽然历史上也有魏征等人以直言进谏出名,但是可不是每一个皇帝都希望听的。

不凑巧,嘉庆还真不是唐太宗这样的人物。所以谁要把嘉庆的话当真了,那就要倒大霉了。可偏偏有人信了,还给嘉庆写了一封信,结果惹了大祸。

他就是嘉庆朝赫赫有名的洪亮吉。可能很少有人听过这个名字,的确,他在嘉庆朝也没有做出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

洪亮吉是乾隆朝的榜眼,学习那是一把好手,授翰林院编修,后任贵州学政。嘉庆元年,洪亮吉到了京城入直上书房教授皇曾孙奕纯读书。

其实很多官员在乾隆还在时,就开始上书了,如果能被采纳将会受到重用。洪亮吉就是其中之一,他当时上书千言,直陈当朝利弊,直指当朝官员。

但是有些官员趁上书之际,直言不逊,把矛头直接指向嘉庆,洪亮吉也是其中之一。不过当时洪亮吉也顾不了那么多了,因为他得到消息,他的弟弟去世了,所以他便辞官归田了。

然而,闲云野鹤的日子没有多久,乾隆去世了。他赶紧收拾行囊回京了。由于目睹国家一天不如一天,深感国家多乱,他便又写了一封千言奏疏给嘉庆,这就是《乞假将归留别成亲王极言时政启》。

按照清朝的规定,翰林院编修是没有这个权限的,所以他一式三份分别交给了上书房总师傅、户部尚书朱珪、左都御史刘权之以及掌领军机、总理户部三库的成亲王永瑆。

洪亮吉奏疏上千言,所涉及的面很广,从整顿吏治到用人行政等等,同时涉及的人也非常多,除了已死的和珅等人外,还指斥了当下的一批领军大员。

但是没想到嘉庆却非常恼火,直接把他打入了死牢。虽然最后躲过了一死,但是还是被流放伊犁了。嘉庆此举一方面是要抓典型,另一方面也确实被他气到了。

要知道人家嘉庆刚刚亲政没多久,怎么就把责任推给他了,当然了,这中间有很多大实话,如果嘉庆采纳的话,那么还是非常有用的。

不过嘉庆一时气愤,差点酿成大错。

嘉庆五年,北方大旱,大清从上到下纷纷出面求上天降雨,无一能成。嘉庆甚至还亲自设坛,也没用。

在1800年5月26日,嘉庆帝做出一个艰难的抉择,为洪亮吉平反。就在他写完最后两个字“钦此”,一道闪电划破长空,一场大雨从天而降!“诏下而雨”——出自《清史》。

洪亮吉的流放创作

洪亮吉这位著名的清代学者1799年因上书直言朝政之弊端,言辞激烈,不避锋芒,刺到了嘉庆皇帝的痛处;“人才至今日消磨殆尽矣。数十年来,以模棱为晓事,以软弱为良图,以钻营为进取之阶,以苟且为服官之计,由所遭者,无不各得其所欲而去,以定衣钵相承牢结而不可解……士大夫渐不顾廉耻,……”。为此言语,差点丢了脑袋。幸“恩旨从宽,免死,改发伊犁,交将军保宁严加管束。”这对洪亮吉无异是一次重大的打击。可洪亮吉却能坦然处之,一笑置之。“半生纵踪未曾闲,五岳游完鬓乍斑。却出长城万余里,东西南北尽天山。”《出关作》他一路歌风岭雪,觅史寻踪,赞西域山水之奇丽,记边塞风情之异观。观察之深,描绘之细,确有舆地学者之眼光,又有诗人才子之文采。也许,他当初写这些诗时并未曾想到传世,然而,却给后人了解西陲风物留下了一笔宝贵的遗产。对于流放犯,诗是双刃利剑。洪亮吉曾特意提到:(流放伊犁途中)至保定,甫知有廷寄与伊犁将军,有“不许作诗,不许饮酒”之谕。是以自国门及嘉峪关,凡四匝日,不敢涉笔。及出关后,独行千里,不见一人,径天山,涉瀚海,闻见恢奇,为平生所未有,遂偶一举笔,然要皆描摹山水,绝不敢及余事也。看来嘉庆帝相当了解这个才子。“不许作诗,不许饮酒”出自皇帝之口,真是意味深长。而创设伊犁流放地的乾隆帝早在20年前就责令伊犁将军,对遣犯严加管束,“倘赡恂情面,任其置产娶妻,则伊等反得晏然安处,与无罪何异?至其遣发日久,不得归籍,或妄作诗词,编选诽言,或不安本分生事,及潜行逃走者,一面奏闻,一面正法,不得稍事姑容!次年二月,洪亮吉越过千山万水,抵达流放都会惠远。惠远,所居之房是有名的鬼屋。前居屋主在“环碧轩”遇鬼,又加上贬谪丢官后心情不舒,终死在自己的失落中。而洪亮吉在此居住百日,却从未见鬼,实乃超脱于世,不为个人之失落而恼也。他寄情山水,赏花观鱼,饮酒做诗,将伊犁所见所闻详录于日记诗文中,这决不是一时游戏之作,而是继续他一生所从事的著述之业,以传世人。他写伊犁山水:“看山不厌马蹄遥,笠影都从云外飘。一道惊流直如箭,东西二十七飞桥。”他吟伊犁风雨:“毕竟谁驱涧底龙,高低行雨忽无踪。危崖飞起千年石,压到南山合抱松。”他咏伊犁街巷:“日日冲泥扫落苔,一条春巷八门开。外台自有萧闲法,携具方家说饼来。”他赞伊犁花果:“古庙东西辟广场,雪消齐露粉红墙。风光谷雨尤奇丽,苹果花开雀舌香。”洪亮吉歌咏过的天山风光纵观洪亮吉的伊犁杂诗,决不仅仅是应酬抒怀之作,而是有意识地用诗的形式记下伊犁的山光水色、风土民情。这是跟他后来追述伊犁百日行的《天山客话》一脉相承的。他的《伊犁日记》对他来伊途中所见之物作了详细的记载,而《天山客话》则详细记载了伊犁的山川、物产、风貌等。这些都为后来研究西北地区的史地学者提供了十分宝贵的资料。《新疆图志》就引用了他的不少条述。后世史地学者对洪亮吉评价甚高。洪亮吉戍伊百日之后,即被“皇恩大赦”。当他离开惠远城时,“下马步出城,百步屡驻脚。“长刀短后衣,未忍即抛却。”他为失落而来,却满载西域奇珍而归,在自己生命价值的天平上加了一个重重的砝码。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