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慈禧长得有多漂亮,为什么咸丰皇帝那么喜欢她
- 到民国的时候,乾隆皇帝最小的孙子有没有可能还活着
慈禧长得有多漂亮,为什么咸丰皇帝那么喜欢她
慈禧小名兰儿,年轻的时候还是有几分姿色的,并不像画像上那样,看了就让人浑身起鸡皮疙瘩。虽不能说闭月羞花,沉鱼落雁,但凭她的容貌也能勾住一部分男人的魂魄。而且她还有一个拿手绝活,就是江南小调唱的婉转动听。慈禧是一个前半辈子让咸丰爱,后半生让国人恨的女人,与西汉的吕雉,唐朝武则天并称中国最摩登的三位女性。
1851年,慈禧以选秀入宫,最初被分配到皇家园林当差。
据描述,慈禧天生丽质,聪明伶俐,平时喜欢打扮,入宫后越发打扮的婀娜多姿。她很有心计,一次,咸丰到圆明园散步,她便躲在林荫深处,唱起了拿手的江南小调。歌声优美动听,咸丰听的如痴如醉,忙问随从是那位女子在唱歌,内侍答说是兰儿姑娘。
咸丰于是召见了兰儿,见她长的很漂亮,口齿伶俐,所以对她十分喜爱,当天晚上便召幸了她。第二天,咸丰感觉很满意,就册封慈禧为贵人,时年16岁,比咸丰小四岁。咸丰皇帝对女人不在调上,而且坐拥满后宫无数的佳丽,因此很快就将慈禧抛到九霄云外。
后来被封为贵人的慈禧到皇后钮钴禄氏居住的坤宁宫当差,起早摸黑,勤劳侍奉。她深知皇后的位置就如老虎的屁股摸不得,于是事事能想到皇后的心坎上,皇后自然喜欢这样得心应手的下人。
慈禧深信,守着皇后,自然就能等到皇帝。终于有一日,咸丰退朝入宫,正好赶上皇后奉太后之召,前往慈宁宫。宫娥们前呼后拥,侍候皇后,一见皇帝驾到,纷纷上前请安。咸丰皇帝一眼就看到了鹤立鸡群的慈禧,时隔四年,咸丰她依旧美丽动人,风姿俏美,不禁旧情复燃,便独自留下了她。
此后,慈禧对皇上着意奉迎,小心伺候,咸丰皇帝备感心情舒畅,更是龙颜大悦。不仅如此,慈禧还对上巴结皇太后,对下讨好皇帝身边的太监,再加上皇后的美言,不久由贵人升为懿嫔。
如果再想往上爬,慈禧就需要有一个争气的肚子了。
尽管咸丰皇帝有二十多个后妃,但一直没有生下一儿半女。后来后妃中传来喜讯,与慈禧同时入宫的他他拉氏,第一个怀上了孩子,但生下的是女儿。慈禧不甘示弱、奋起直追,不久怀孕,于1856年三月,生下大阿哥载淳。咸丰喜得贵子,兴奋不已,马上将慈禧的懿嫔晋升为懿贵妃,名位仅次于皇后。
咸丰不是皇帝料,慈禧则权力欲望强,于是慈禧利用自己的身份,开始参与朝政。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紧接着又爆发了太平天国起义,内忧外患一团糟,喜欢歌舞升平的咸丰皇帝忙的焦头烂额。
1860年,英法联军逼近北京,咸丰皇帝慌忙出逃热河行宫,半路上就吐血不止。后来咸丰皇帝的病情越来越严重,批阅奏折的事情全推给了慈禧。咸丰临终前,尽管没有给慈禧权力,而且还立了以肃顺为首的八大顾命大臣,但最终所有人都没有斗过慈禧。
感谢朋友们点赞、关注!欢迎发表不同看法!
到民国的时候,乾隆皇帝最小的孙子有没有可能还活着
嘉庆四年(1799年)正月初三,终究没来得及等到早在嘉庆二年(1797年)时就预备开始操办的“太上皇帝九十寿辰大典”,八十九岁(虚岁,实际距离八十八岁还差八个月,但按照阴历‘十九年七闰’的历法计算,说八十九岁也不算错)的“十全老人”、太上皇帝、乾隆帝弘历,带着他心心念念、尚未实现的“六世同堂”夙愿,遗憾而不甘地在京师(北京)皇宫中的养心殿内驾崩,结束了历时三年的“太上皇帝”生涯。
乾隆帝弘历,于康熙五十年(1711年)八月十三诞生于京师雍亲王府(即今天的雍和宫),是康熙帝第五十九孙,雍亲王胤禛(即雍正帝)第四子;从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三月,康熙帝在胤禛的别院偶遇十二岁(虚岁,实际十岁)的孙子弘历时开始,至当年十一月十三,康熙帝在畅春园驾崩为止,少年弘历被祖父康熙帝亲自带在身边抚育了大半年之久,这也是日后乾隆帝登基后,无时无刻不在炫耀、标榜自己是“皇祖仁皇帝亲自抚育教导、恩宠迥异他人”的最宠爱皇孙,因此承继大统的合法性无可置疑的原因。
但乾隆帝刻意遗忘、或者不愿意提起的是:除了他之外,至少还有四位皇孙也是由康熙帝亲自抚育教养过,和堂弟弘历的经历并无二致,甚至还要远超弘历的受宠待遇,他们是——康熙帝嫡次孙(实际上的长孙)、废太子胤礽次子弘皙;康熙帝第三十一孙、恂郡王胤禵次子弘明;第四十一孙、胤禵第三子弘映;第四十二孙、胤禵第四子弘暟;除了弘皙之外,弘明、弘映、弘暟三人在乾隆帝登基后,都十分知趣地再也不提自己曾经被皇祖康熙帝亲自抚养过的往事,不和皇帝去抢那个风头。
而弘皙则不知好歹、不懂得内敛,依仗曾经被雍正帝所宠爱,在乾隆帝登基后也不知收敛,反而联络交通宗室内一批近支子弟,想要抱团结党,准备谋取更多的利益,以掌握更大的权势,与堂弟乾隆帝相抗衡。
结果,弘皙被乾隆帝在乾隆四年(1739年)借着“结党营私、往来诡秘、欲图不轨”的名义革爵圈禁,改名“四十三”,然后废黜宗室身份、子孙开除出宗谱,彻底将弘皙一系踢出皇族之外,永不翻身。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康熙帝病逝于畅春园,雍亲王胤禛在错综复杂、扑朔迷离的情况下得以入继大统,即雍正帝;时年十二岁的弘历因此升级成为皇子。
因为弘历得到过康熙帝的宠爱和亲自抚养,这是雍正帝在夺储之争时的一大有利条件,而弘历本人确实也是聪慧机敏,具有良好的先天优势,所以雍正帝即位后,就把弘历当作自己心目中的储君人选,此后又创立“秘密立储”制度,将弘历的名字写进了传位密诏中,封存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作为日后大统传承的依据。
雍正五年(1727年)七月,皇四子弘历被雍正帝赐婚,娶察哈尔总管李荣保之女富察氏为嫡福晋,于紫禁城西二所(乾隆帝即位后,改名重华宫)举行了大婚典仪。
从雍正六年(1728年)五月、还是普通皇子的弘历诞育了皇长子永璜(生母为弘历的侍妾富察氏,和嫡福晋富察氏同姓)开始,直至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五月,已经五十六岁高龄的乾隆帝诞育了第十七子永璘(生母皇贵妃魏佳氏,即孝仪纯皇后)为止,乾隆帝一生共生育了十七位皇子,这个皇子数目,在清朝皇帝中,仅次于他的皇祖康熙帝(康熙帝诞育皇子三十五人,其中序齿二十四人)。
因为诞育皇长子永璜时,乾隆帝还相当年轻(虚岁十八岁,实际十六岁零八个月),而乾隆帝本人又是历代皇帝中最长寿的人,所以瓜跌繁衍、卜世开散之下,乾隆帝后裔的繁衍速度也是历代皇帝中的第一名。
乾隆十二年(1747年)七月,皇长子永璜给时年才三十七岁的乾隆帝诞育了皇长孙,乾隆帝由此升级成为皇祖父。而就在前一年底,宗室近支中的下一辈男性成员行辈谱名尚未确定,乾隆帝因为皇长子永璜的两个妻妾皆已有孕,自己即将升级成为祖父,于是急不可耐的下旨给宗人府:“朕查宗室玉牒,其内辈分最低者,即太祖派下七世孙,名诸尔杭阿,为朕之孙辈,今著令伊改名‘绵庆’;嗣后宗室近支,永字辈下,即用绵字为派名。”
乾隆帝以此诏令,预定了将要在明年出生的(或许是)皇孙,统一用“绵”字为派名。于是,乾隆十二年(1747年)七月,皇长孙出生后,乾隆帝为其赐名为“绵德”;八月,永璜次子又出生(和长子绵德不同母),乾隆帝再赐次孙名为“绵恩”。
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乾隆帝皇长孙绵德的长子出生,这也是乾隆帝第一个皇曾孙,“仅仅”才五十七岁的乾隆帝再次升级,成为了皇曾祖父。因为之前乾隆帝的皇六子永瑢曾经在崇庆皇太后(乾隆帝生母、永瑢祖母)寿辰时,为祖母进献了自己的画作《岁朝图》,而乾隆帝为该画题跋赐诗中含有“永绵奕载奉慈娱”一句,其中涵盖了宗室近支字派中的“永、绵”两字,所以乾隆帝以此给皇长曾孙赐名“奕纯”(奕纯出生时,乾隆帝的皇长子、奕纯的祖父永璜都去世十七年之久了。)
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闰三月,七十五岁的乾隆帝正在第六次南巡江南各地的途中,从京师传来的一封六百里加急奏报让老皇帝欣喜若狂:皇长曾孙奕纯本月诞育长子!这是乾隆帝的第一个元孙(因避康熙帝名讳,玄孙改称元孙)。乾隆帝期盼已久的“五世同堂”的夙愿,终于得以实现。
喜得皇长元孙后,乾隆帝乐不可支,当即举行盛大宴会,宴请随扈的诸王公大臣、江南地方官员,及外藩使臣等,以示天下同贺。亲自出席宴会的乾隆帝还在席间赋诗一首:
飞章报喜达行轩,欢动中朝与外藩;曾以古稀数六帝,何期今复抱元孙;
百男周室非五代,三祝尧封是一言;重耋人多兹鲜遇,获兹惟益凛天恩!
同时,沉浸在“五世同堂”喜悦和兴奋中的乾隆帝也没忘记最重要的事——给皇长元孙赐名,他在次日给宗人府下达了谕旨:“朕庆抱元孙,五世一堂,实为古稀盛事,自应特沛恩施,以衍奕祀云初之庆。皇曾长孙奕纯,为朕诞育元孙,朕深欣悦,著加恩赏戴宝石顶、双眼花翎、晋封镇国公品级镇国将军。元孙赐名‘载锡’,将来载字辈下,再得六世来孙,应用奉字为派名。”因此,乾隆帝的皇长元孙,得以获赐名为“载锡”。
乾隆五十四年(1790年),载锡七岁这年,恰逢皇高祖父乾隆帝八十大寿,载锡在父亲奕纯的带领下(其祖父、皇长孙绵德已经去世),入宫向皇高祖祝寿,并在乾隆帝面前演示了弓矢技艺,五射三中。乾隆帝欣喜于皇元孙的茁壮成长,于是赐给载锡黄马褂、双眼花翎,允许他用镇国将军品级服饰、俸禄。
皇元孙的健康成长,给了垂垂老矣的乾隆帝以莫大的慰藉。于是,乾隆帝在八十寿辰举行这一年,刻了一方“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宝”的印章,并在景福宫内增设了“五福五代堂”的匾额,以炫耀自己在历代帝王中的独一无二的福分。
乾隆六十年(1795年)九月,八十六岁的乾隆帝按照六十年前刚登基时许下的“不敢超过皇祖践祚六十一年”诺言,下诏宣布将内禅,取下了乾清宫正大光明匾之后的鐍匣,公布其中的传位密诏,把皇位传给皇十五子、嘉亲王永琰,自己则以“太上皇帝”的名义“退居后宫、修心养闲”;永琰奉诏改名为颙琰,成为公开的皇太子,并改明年年号为“嘉庆”。
嘉庆元年(1796年)正月初一,乾隆帝正式举办禅位大典,将皇位传给了皇太子颙琰,自称太上皇帝,退居养心殿“养闲”,实际上还是在暗中继续操持朝政。
嘉庆三年(1798年),皇长元孙载锡年满十四岁,八十八岁的太上皇帝乾隆帝希望自己能够早日达成“六世同堂” 这一前所未有的(帝王)盛事,因此令宗人府在当年就给载锡安排了婚事 ,好实现自己的夙愿。
嘉庆三年(1798年)八月初九,是清太宗皇太极的忌辰,乾隆帝是皇太极的元孙,现在他自己也已经有了元孙,感慨万千的乾隆帝在这一天作诗以抒发自己的心情:
仰望如霄上,俯临欣目前;一身亲七代,百岁待旬年;顾谓元兮勉,喜瞻来者连;自知不知足,又愿应庶然。
乾隆帝以此诗,表达了希望继续努力、争取再活十年八年,以亲眼看到自己的来孙、从而完成“六世同堂”夙愿的心情。但祈祝在人、运数在天,五个月后,嘉庆四年(1799年)正月初三,八十九岁的“太上皇帝”、“十全老人”乾隆帝,带着遗憾在京师皇宫养心殿内寿终正寝,至死也没能达成“六世同堂”愿望。
四年后的嘉庆八年(1803年),载锡的长子、乾隆帝第一个来孙才姗姗来迟,嘉庆帝赐其名为“奉庆”,此时,乾隆帝已经去世四五年了。
二十七年后,道光六年(1826年),已经是乾隆帝的皇孙道光帝旻宁(绵宁)在位时期了,道光帝在这一年发布了上谕:“圣祖仁皇帝亲见曾孙,以‘永’字肇锡嘉名。高宗纯皇帝见孙、曾孙、元孙,于永字辈下用‘绵、奕、奉’为派名。朕惟瓜绵椒衍,特拟宗室行派,其载字以下,经朕选用,定‘溥毓恒启’四字,引用勿替。今近支宗室内,‘奉’字辈著令改用‘溥’字。”
于是,乾隆帝生前为来孙辈所定的“奉”字字派,被他的皇孙道光帝改为“溥”字,并传至后世,乾隆帝早就去世了的皇长来孙奉庆(奉庆出生当年即夭折),也因此改名为“溥庆”,成为“溥”字辈族兄弟中的第一人。
以上,是乾隆帝长子长孙长曾孙长元孙一系,而乾隆帝的最幼子、即第十七子永璘生于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只比他的长侄孙奕纯大一岁。所以,乾隆帝的其他皇子皇孙后裔中,肯定会有辈分高、年齿幼、在世时间特别长的;那么,乾隆帝的后裔中,或者缩小范围、界定在皇孙这一代人中,有没有可能,会有个别人能够活的够长,一直活到了清朝灭亡之后呢?下面,就根据这个问题,为大家详细列举、加以叙述,以备解答。
乾隆帝一共有十七个皇子,假设这些皇子们都有乾隆帝这样厉害的生育能力、甚至一半的话,理论上乾隆帝将会获得上百个皇孙;但现实情况很扫兴、或者说很“打脸”,乾隆帝的皇子中,早夭、早逝、绝嗣的占了相当大一部分,导致乾隆帝的皇孙加起来也只有四十一个,而且这还是包括了夭折、早逝皇孙后的全部数量,如果仅算平安长大的皇孙,那就只剩下十八个了,连一半数量都不到。
乾隆帝的皇孙具体数量及人生历程如下:
一、皇长子定安亲王永璜一系:
长子绵德,生于乾隆十二年(1747年),薨逝于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年四十岁;绵德也是乾隆帝的皇长孙。
次子绵恩,与兄长绵德同年出生(不同母),都是生于乾隆十二年(1747年);绵恩虽然是次孙,但非常得皇祖乾隆帝的喜爱,在兄长绵德因事被革爵后,绵恩承袭了定亲王的爵位,并出任多项要职,掌握京师宿卫五十余年。道光二年(1822年),绵恩去世,年七十六。
(永璜一系因前文已经详细叙述过,所以这里从略)。
二、皇次子端慧太子永琏一系:
永琏生于雍正八年(1730年)六月,生母为乾隆帝(时为皇四子)的嫡福晋富察氏(即孝贤纯皇后),是乾隆帝的嫡长子。乾隆帝登基后,于乾隆元年(1736年)七月,遵循“秘密建储”制度,将嫡长子永琏秘立为皇太子,把他的名字写入传位密诏,封入鐍匣,放置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后,如果一切正常的话,永琏就将在乾隆帝驾崩后,继任皇帝。
但永琏没有福分承受大统,乾隆三年(1738年),九岁的永琏因病夭亡。乾隆帝在嫡长子去世后哀恸不已,向大臣们出示了册立其为皇太子的密旨,追谥永琏为“端慧太子”,以皇太子的礼仪隆重安葬在京西朱华山的端慧皇太子陵中。永琏身后,无论皇父乾隆帝、还是弟弟嘉庆帝,都没有安排给他过继嗣子,因此绝嗣。
三、皇三子循郡王永璋一系:
永璋生于雍正十三年(1735年),在乾隆十五年(1750年)的时候,与远房表妹博尔济吉特氏(即康熙帝废太子胤礽外孙女、和硕淑慎公主之女)成亲,不过成婚后只在乾隆二十年(1755年)诞育了一个儿子,还没满月就夭折了,连名字都来不及起。此后永璋再没有诞育子嗣。
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永璋因病在皇宫阿哥所内去世,年二十五岁。乾隆帝追封永璋为“多罗循郡王”,把他安葬在皇长子永璜位于密云的陵寝之中。
永璋独子早夭,为了延续循郡王的世系传承,乾隆帝在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把第十一子永瑆的次子绵懿过继给三伯永璋,袭封循郡王,以承永璋身后的祭祀。嘉庆十四年(1809年),绵懿去世,年三十九岁。
四、皇四子履亲王永珹一系:
乾隆四年(1739年),乾隆帝第四子、也是登基后所诞育的第一个皇子出生,乾隆帝为其起名为“永珹”。
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乾隆帝的十二叔履亲王允裪去世,没有子嗣,为表示对十二叔的“哀悼”,乾隆帝把当时在世的最长子——皇四子永珹过继给允裪作为嗣孙,降等承袭了履郡王爵位。
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永珹长子绵惠出生,此后永珹又连得五子,不过都在年幼时夭折,皆无名。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永珹因病去世,其唯一在世的儿子绵惠降等承袭多罗贝勒(嘉庆四年(1799年)三月,永珹被弟弟嘉庆帝追晋为和硕履亲王。)
嘉庆元年(1796年),三十三岁的绵惠去世,身后没有子嗣,已经退位为“太上皇帝”的乾隆帝亲自给皇孙挑选嗣子,以成亲王永瑆(绵惠之父永珹的同母弟)长子绵憨之次子奕纶为绵惠嗣子,以承永珹、绵惠一系的身后祭祀。
五、皇五子荣亲王永琪一系:
永琪生于生于乾隆六年(1741年),长大后性格仁厚、沉稳博学,在皇子之中算得上出类拔萃。乾隆帝在嫡子永琏、永琮接连夭折后,于皇子中最看重的就是永琪,有心密立他为皇储。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永琪奉旨和鄂尔泰的孙女西林觉罗氏成婚,之后诞育了六个儿子(其中第四子、第五子还是双胞胎),但六个儿子中,只有生于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的第五子绵亿得以存活,其余都在出生后不久便夭折了。
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三月,刚刚晋封和硕荣亲王(乾隆帝诸子中,永琪第一个生前封王)的永琪因病重而不治,在二十六岁的年纪英年早逝。已经将永琪视为自己第三位皇储的乾隆帝再一次失去了精心挑选的储君,心中的沮丧和失落无人可诉。
二十多年后的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乾隆帝已经拟定了储君,宗庙也有了托付,但他在想起早逝的永琪时,还犹自唏嘘感慨不已:“朕视皇五子,于诸子中更觉贵重,且汉、满、蒙古语,及马步、骑射及算法诸事并皆娴习,颇属意于彼、而将示明言,及复因病旋逝,朕乃不胜痛惜矣!”
永琪早逝后,刚刚三岁的第五子绵亿(唯一存活的儿子)因为年幼,所以暂时没有承袭爵位,而是留在皇宫中由嫡母、生母妥善抚育,以待将来。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绵亿已满二十岁,且早就分府,乾隆帝才在这一年赐封其为多罗贝勒;嘉庆四年(1799年),嘉庆帝晋封皇侄绵亿为多罗荣郡王。嘉庆二十年(1815年),绵亿去世,年五十一岁。
六、皇六子质亲王永瑢一系:
永瑢生于乾隆八年十二月(阳历是1744年1月),与皇三子循郡王永璋同母;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十月,永瑢十六岁时,奉旨迎娶了孝贤皇后(乾隆帝已经去世的嫡妻,永瑢嫡母)的侄女富察氏为嫡福晋。同年冬天,乾隆帝将永瑢出继给慎郡王允禧(乾隆帝二十一叔、已经去世且无嗣)为嗣孙,降等承袭了贝勒爵位(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永瑢晋封质亲王)。
永瑢共有六子,但长子绵聪、次子绵爱、三子绵慈、四子绵信、六子绵意都在幼年时夭折(其中长子绵聪在即将成婚的十五岁时早逝),只有第五子绵庆长大成人(也许是乾隆帝年老忘事,当年他亲自给族孙诸尔杭阿改名为‘绵庆’,现在又给这个亲皇孙赐名“绵庆”,和远房族兄同名。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史书上就没有记载。)
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四十八岁的永瑢患病去世,唯一在世的儿子绵庆降等承袭了多罗质郡王爵位;嘉庆九年(1814年),二十六岁的质郡王绵庆去世,独子奕绮降袭贝勒;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奕绮去世,没有留下子嗣,永瑢一系嫡系血脉断绝,所以永瑢的嫡系血脉断绝。
为了延续六伯的身后祭祀,道光帝将四伯履郡王永珹的嗣孙奕纶(实际上是十一伯成亲王永瑆之孙、承继永珹独子绵惠之嗣)第十一子载华过继给奕绮为嗣子,以奉永瑢、绵庆、奕绮的祭祀。同治四年(1865年),载华因犯事被革爵、退回原宗,同治帝再以奕纶第九子载钢为奕绮的嗣子,继承永瑢、绵庆、奕绮这一系的香火。
七、皇七子哲亲王永琮一系;
永琮生于乾隆十一年(1746年)四月初八,正好是佛诞日,其生母为皇后富察氏(孝贤纯皇后),这也是乾隆帝的第二个嫡子。时隔八年再获嫡子,让乾隆帝欣喜若狂,为嫡次子赐名为“永琮”,想让永琮承继宗庙的意思显露无疑(“琮”是上古时祭祀所用的贵重礼器之名,有承继宗庙的含义)。
乾隆十二年(1747年)四月初八,在永琮刚满一周岁时,乾隆帝便急不可耐地准备密建皇储,预定于当年冬至时正式把永琮密立为储君。可就在乾隆十二年(1747年)十一月,永琮突然罹患天花,预定的冬至建储之事被搁置。乾隆十二年除夕(阳历是1748年1月),重病中的永琮重蹈其同母兄端慧太子永琏的覆辙,不治而夭折了。
乾隆十三年(1748年)正月,乾隆帝在无尽的悲痛中发布上谕,说明永琮已经被选为嗣君人选,只因永琮突然患病、最终夭亡,所以才没正式建储。永琮是皇后所出的嫡子,身份贵重,其葬礼典仪应高于前朝,并追谥为“悼敏皇子”,安葬于端慧太子永琏的朱华山皇太子陵中。
嘉庆四年(1799年)三月,永琮的弟弟嘉庆帝追封七哥为和硕哲亲王,但由于永琮年幼夭折,所以没有给他立嗣,永琮身后绝嗣。
八、皇八子仪亲王永璇一系:
永璇生于乾隆十一年(1746年),与皇四子永珹、皇十一子永瑆同母,生母都是淑嘉皇贵妃金氏。
永璇一生都因为生母金氏的家族是包衣出身的身份,及自己举止轻浮,行事毛躁,性格孤傲乖戾的性格被皇父乾隆帝所轻视,在兄长永璜、永琏、永璋、永琮、永琪先后去世,永珹、永瑢又出继宗室后,永璇已经是乾隆帝在世的皇子中、排行最前者,但他从未被乾隆帝所关注、并考虑过立其为储。
永璇只有两个儿子,长子绵志,生于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次子绵懋,生于乾隆四十年(1775年)。不过绵懋两岁时就夭折了,所以永璇只有绵志这一个长大的儿子。
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三月,永璇晋封多罗仪郡王,嘉庆四年(1799年)正月,太上皇帝乾隆帝刚刚驾崩,永璇就被十五弟嘉庆帝晋封为和硕仪亲王。此后,永璇作为皇家富贵闲人享了三十多年的清福,直至道光十二年(1832年),八十八岁高龄才无疾而终。永璇是乾隆帝最后去世的皇子,同时也是整个清朝最长寿的皇子。
永璇去世后,由其唯一在世的儿子绵志降袭仪郡王,不过两年后,六十七岁的绵志就病逝了,由第四子奕絪袭贝勒。
九、皇九子一系:
乾隆帝第九子生于乾隆十二年(1748年),与皇四子永珹、皇八子永璇、皇十一子永瑆同母,为淑嘉皇贵妃金氏所出。乾隆十三年(1749年),皇九子因病夭,未有名,也无封爵,绝嗣。
十、皇十子一系:
乾隆十六年(1751年),乾隆帝的舒妃叶赫那拉氏为其诞育了第十个皇子,舒妃家世显贵,是康熙朝重臣明珠的曾孙女,在乾隆帝所有诞育过皇子的妃嫔中,舒妃出身算是比较高的(可以说仅次于皇后富察氏)。但皇十子没有福气承受将来的富贵,于乾隆十八年(1753年)夭折,同样没有取名,也没有封爵,绝嗣。
十一、皇十一子成亲王永瑆一系:
永瑆生于乾隆十七年(1752年),生母为淑嘉皇贵妃金氏,与皇四子永珹、皇八子永璇、皇九子同母。
永瑆是乾隆帝所有皇子中,个人文学素质最为出色的一人,书法功底尤其深厚,清代四大书法家中,永瑆就占有一席之地。另外,永瑆还著有《诒晋斋随笔》、《仓龙集》、《诒晋斋法书》等文集,称一声“学识渊博大才子”也不为过。乾隆帝在接连失去属意的储君人选后,也曾重点关注过永瑆,想选择他为皇储。
但永瑆文学素养过人,可弓马骑射就稀松平常了,平日里只醉心书画、诗词、歌赋,而轻视骑射,这让看重尚武、保持祖宗骑射技艺的乾隆帝非常的鄙视,认为永瑆迂腐、没有阳刚之气;同时,永瑆还出奇的吝啬,其小气抠门的行为在全京师都传为笑谈。这样的性格让乾隆帝觉得永瑆空有才华、但性格缺陷太大,不是储君的最佳人选。因此,永瑆最终被乾隆帝放弃,失去了嗣君之位。
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永瑆迎娶大学士傅恒(孝贤皇后之兄)的女儿为嫡福晋,此后,永瑆的妻妾先后为其诞育了七个儿子,在乾隆帝诸皇子中,永瑆的儿子是最多的一位(也正因如此,乾隆帝其他绝嗣的皇子,大多是过继永瑆的后裔为嗣子、嗣孙)。
永瑆的儿子中,长子绵勤生于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但在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就去世了,其长子奕绶甚至早在嘉庆十七年(1812年)时就病逝,走在了祖父永瑆、父亲绵勤的前头;因此,永瑆于道光三年(1823年)以七十二岁的年纪病逝时,只能由其长曾孙、绵勤的长孙、奕绶的长子载锐降等承袭了成郡王爵位。
永瑆次子绵懿,生于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于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过继给三伯循郡王永璋,袭封循郡王,以承永璋之祀。嘉庆十四年(1809年)绵懿去世,年三十九岁(前文有述)。
永瑆第三子绵聪,生于乾隆四十年(1775年),与堂兄、六伯永瑢的长子绵聪同名(永瑢长子绵聪在乾隆四十五年去世);道光八年(1828年),绵聪病逝,年五十四岁。
永瑆第四子绵偲,生于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出生后才满百日,乾隆帝就下旨将这个皇孙过继给当年正月去世的皇十二子永璂为嗣子,由永璂的遗孀博尔济吉特氏抚养。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博尔济吉特氏病逝后,绵偲回归生父永瑆的府中,由永瑆抚养,但依旧保有永璂嗣子的身份。
此后,绵偲在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成婚后分府居住,授镇国将军爵位,并多次晋封,逐渐升为多罗贝勒。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绵偲病逝,年七十三岁。
永瑆第五子绵恪、第六子(未命名)皆年幼夭折,无后绝嗣。
永瑆第七子绵傧,生于嘉庆元年(1796年),比大哥绵勤要小二十七岁,道光元年(1821年)二十六岁时才得授镇国将军,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去世,年四十六岁。
十二、皇十二子贝勒永璂一系:
永璂生母为乾隆帝继后那拉氏,生于乾隆十七年(1752年),子以母贵,永璂算得上是乾隆帝的第三个嫡子。
嫡子的身份就是永璂最大的优势,即使永璂才智品性都属于中等,没有什么过人的天赋和学问,但在看重嫡子传承的乾隆帝眼里,永璂相对更有承袭大统的优先权。如果乾隆帝决心第三次秘密建储的话,永璂必将在候选人之中,且更接近正大光明匾后、鐍匣中的传位诏书内容(和五哥永琪竞争)。
乾隆三十年(1765年)闰二月,那拉氏皇后在陪同乾隆帝南巡途中,不知因何,同皇帝莫名其妙地发生了激烈冲突、夫妻反目,皇后甚至断发,以示和皇帝决裂。乾隆帝大怒之下,派人将皇后遣送回京、移居别宫软禁,并收回了皇后历次受封时的册印、册宝,那拉氏皇后因此不废而废,一年后在绝望和麻木中去世。
生母和皇父反目后,皇十二子永璂从此失去了乾隆帝的重视和关注,勉强留在皇宫内,小心而谨慎地生活;从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之后,十年的时间内,永璂如同隐形人一般,即使奉旨成婚,但没有封爵,没有诞育子嗣,直至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病逝时,还是一个皇子身份,在孤寂中走完了的一生。
直到永璂去世后,乾隆帝才将他十一哥永瑆刚刚出生不久的第四子绵偲过继给他为嗣子,使得永璂好歹有了身后承嗣之人。二十三年后,嘉庆四年(1799年),永璂的十五弟、嘉庆帝颙琰追封十二哥为多罗贝勒,由其嗣子绵偲袭爵。
十三、皇十三子永璟一系:
永璟生于乾隆二十年十二月(阳历是1756年1月),与皇十二子永璂同母,同为乾隆帝继皇后那拉氏诞所出,也具有嫡子身份。但永璟才活了不到两岁,就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七月病夭,安葬在端慧皇太子永琏的园寝内,身后无封爵、无嗣。
十四、皇十四子永璐一系:
永璐生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生母魏佳氏时为令妃(即令皇贵妃、孝仪纯皇后),是嘉庆帝的同母兄。永璐在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因种痘效果不佳而殇,年仅四岁,没福气承受日后的富贵荣华,葬于端慧皇太子园寝内。嘉庆帝继位后,没有追封夭折的同母兄爵位,也没有给他立嗣。
十五、嘉庆帝颙琰一系:
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十月初六,乾隆帝第十五子出生于圆明园,生母为令贵妃魏佳氏(孝仪纯皇后),乾隆帝赐名为“永琰”。
嘉庆帝的生平事迹,诸多文学影视作品都详细叙述过,这里就不再过多复述,仅对其诸皇子加以介绍,以便大家查阅、对比。
皇长子穆郡王(未有名),生于乾隆四十四年十二月(阳历是1780年1月),只活了两岁(虚岁,其实半岁都没到),就于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夭折,连名字都没来得及起。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道光帝继位后,追封早夭的大哥为穆郡王。
皇次子道光帝旻宁(绵宁),生于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生母为嘉庆帝原配皇帝喜塔腊氏。嘉庆四年(1799年),太上皇帝乾隆帝驾崩后不久,嘉庆帝将皇次子绵宁的名字写入传位诏书中,密立其为皇储。
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嘉庆帝在避暑山庄驾崩,皇次子绵宁凭借传位遗诏及继母孝和皇后的支持,顺利登基称帝,改明年为道光元年,改名为“旻宁”,即道光帝。
道光三十年(1850年)正月,道光帝在圆明园驾崩,年六十八岁。
皇三子惇亲王绵恺,生于乾隆六十年(1795年),生母为嘉亲王侧福晋钮钴禄氏(即嘉庆帝孝和睿皇后)。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嘉庆帝六十大寿时,晋封绵恺为惇郡王。次年嘉庆帝驾崩,其兄道光帝即位后,加封绵恺为惇亲王。
绵恺只有一个独子奕缵,在道光元年(1821年)时就夭折了,年仅五岁。道光十八年(1838年),绵恺犯事被降爵为郡王,半年后,绵恺病逝,年四十四岁。道光帝在弟弟去世后,恢复了他的亲王爵位。因为绵恺的独子奕缵已经夭折,为了让他在身后有祀,道光帝将自己的第五子奕誴过继给绵恺为嗣子,降等承袭惇郡王(之后晋封惇亲王)。
皇四子瑞亲王绵忻,嘉庆十年(1805年)生,与惇亲王绵恺同母,为孝和睿皇后所出。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嘉庆帝六旬大寿,绵忻因此被封为瑞亲王。民间野史有传闻,嘉庆帝晚年,有更易储君的想法,想以绵忻代替绵宁为储君,不过没有实据。
道光三年(1823年),十八岁的绵忻被授予内廷行走,参与朝政。道光八年(1828年),瑞亲王绵恺去世,年仅二十四岁,其独子奕约承袭瑞郡王爵位,改名奕志。道光三十年(1850),奕志病逝,没有子嗣;咸丰十年(1860年),咸丰帝把侄子载漪(咸丰帝五弟惇亲王奕誴次子)过继给堂兄奕志为嗣子,降袭贝勒。之后,载漪袭瑞郡王,但在书写诏书时,误将“瑞”字写作了“端”字,因此载漪就成了“端郡王”。
皇五子惠亲王绵愉,生于嘉庆十九年(1814年),生母为如妃钮钴禄氏。绵愉出生时,其父嘉庆帝已经是五十五岁的老人了,绵愉不折不扣是嘉庆帝的老来子。
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嘉庆帝驾崩,绵愉的兄长道光帝即位,七岁的绵愉被封为惠郡王,继续在上书房读书(和一帮年纪相仿的侄子、甚至堂侄孙们一起)。道光十九年(1839年),二十五岁的绵愉晋封惠亲王。
道光三十年(1850年),道光帝驾崩,咸丰帝继位,因为绵愉是咸丰帝唯一在世的叔父,因此咸丰帝特别下诏,允许绵愉“内廷召对、宴赉赏赐皆免叩拜,章奏免书其名”,以示恩宠;此后绵愉曾任奉命大将军,督办防守京师。
咸丰十一年(1861年),咸丰帝在避暑山庄病逝,由独子同治帝载淳继位;当时绵愉在宗室近支中辈分最高、身份最尊(绵愉是清朝唯一一位,皇帝在位时、尚在世的亲叔(伯)祖父),因此垂帘的两宫皇太后和协理国政的恭亲王奕䜣请他出面监督小皇帝的学习,在弘德殿专司督促同治帝读书,同时让绵愉的儿子奕详、奕询作为同治帝的伴读,一起学习。
同治三年(1864年)十二月,惠亲王绵愉病逝,年五十一岁。
十六、皇十六子一系:
乾隆二十七年(1763年),令贵妃魏佳氏(孝仪纯皇后)诞育了乾隆帝的第十六子。原本乾隆帝对这个儿子寄予厚望,希望他能茁壮成长,将来成就大业。但四年后,乾隆三十年(1766年)三月,皇十六子同样在种痘中造成感染,引发天花病症,最终夭亡,年仅四岁,名字也没能留下来(皇十六子已满四岁,应该已经起名,但史书中没有记载)。其同母兄嘉庆帝继位后,因为十六弟是年幼夭折,没有对其进行追封、立嗣。
十七、皇十七子庆亲王永璘一系:
永璘是乾隆帝最幼的皇子,生于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和乾隆帝第十四子永璐、第十五子永琰(嘉庆帝)、第十六子同母,生母皆为皇贵妃魏佳氏。乾隆四十年(1775年),永璘生母皇贵妃魏佳氏去世,乾隆帝命颖贵妃巴林氏代为抚养这个幼子。
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十月十九,十五岁的永璘奉旨和嫡福晋钮钴禄氏成婚,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永璘分府,嘉庆四年(1799年),太上皇帝乾隆帝驾崩后,嘉庆帝即晋封皇弟永璘为庆郡王,并把乾隆帝宠臣和珅的一半府邸赐给他居住。
永璘共有六子,但长子绵恒、次子(未有名)、四子(未有名)都在很小的时候夭折了,只有第三子绵慜、第五子绵悌、第六子绵性平安长大,其中最小的绵性生于嘉庆十九年(1814年)。
永璘在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去世,去世前三天才被嘉庆帝晋封为“庆亲王”,由第三子绵慜降等承袭庆郡王。
绵慜在道光十六年(1836年)病逝,年四十岁,身后没有子嗣。道光帝在给堂弟挑选嗣子的过程中,意外地没有从他尚在世的两个弟弟:庆僖亲王永璘第五子绵悌、第六子绵性的后裔中选取合适人选,而是以乾隆帝之孙仪顺郡王绵志(永璘八哥仪亲王永璇之子)之子奕彩为绵慜的嗣子,入继庆郡王大宗,依旧袭庆郡王。
之后奕彩在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犯事被革爵,归宗仪亲王府,而永璘仅剩的两个儿子绵悌、绵性也因为“阴私夺爵、知情不报”的原因被取消了承袭王爵的资格,绵悌被革除不入八分镇国公,降为三等镇国将军,绵性甚至被革爵后发配到盛京戍边,无赦不得返京。
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暂居本府、奉祀庆僖亲王”的镇国将军绵悌去世,身后无嗣。永璘诸子中,此时只有被发配盛京的第六子绵性尚在,也只有绵性一系还有后裔;因此,道光帝命绵性的长子奕劻过继给伯父绵慜,降等承袭二等辅国将军,以奉祖父庆僖亲王永璘和伯父庆良郡王绵慜之祀。
咸丰元年(1851年),咸丰帝登基后,命内务府将庆亲王府从永璘之孙奕劻手中收回(清朝制度:世袭王爵以外,所有恩封亲(郡)王府的所有权皆属皇室,其后裔降等袭爵到一定低的爵位后,将按照礼仪制度交回府邸,由皇帝转赐其他高爵位的皇族),转赐给六弟恭亲王奕䜣;奕劻则被转迁到定阜街琦善的旧宅中居住。
或许是觉得把族弟奕劻的祖宅收回、给自己亲弟弟居住之事有些过意不去,咸丰帝便在咸丰二年(1852年)将奕劻的爵位从辅国将军直升为贝子,还把他发配到盛京戍边十年的生父绵性也加恩赦免,迁回京师随儿子一起居住。绵性因此得以返回京师,但爵位没有恢复,依旧是闲散宗室。
光绪四年(1879年),绵性去世,时年六十六岁,此时,其子奕劻已经晋封为郡王衔贝勒、御前大臣,得到两宫皇太后的赏识,并进入朝堂高层,成为了顶级重臣之一,庆亲王一系曾经失去的富贵地位和荣光,都在奕劻的手中恢复并发扬光大。
以上,就是乾隆帝全部四十一位皇孙的详细资料及人生历程简介,从这些资料中可以了解到:乾隆帝最长的皇孙绵德(皇长子定亲王永璜长子)生于乾隆十二年(1747年),最小的皇孙绵愉(皇十五子嘉庆帝颙琰第五子)、绵性(皇十七子庆亲王永璘第六子)都生于嘉庆十九年(1814年),堂兄弟之间,相隔了六十八年。而即使是乾隆帝年纪最小的两个皇孙绵愉、绵性,也分别在同治三年(1864年)和光绪四年(1879年)去世,距离清朝灭亡,还有四十八年和三十三年之久,这就非常明了地显示:乾隆帝的四十一位个皇孙中,没有一人,能够有幸活到清朝灭亡之后(除非绵愉和绵性能够活到百岁高龄,不过那是不可能的)。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