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新觉罗·弘昼是怎么死的 乾隆怎么评价弘昼?如何评价乾隆_乾隆_皇帝_登基

爱新觉罗·弘昼是怎么死的乾隆怎么评价弘昼

1、自然疾病死亡。

据《清史稿》记载:"和亲王弘昼以仪节僭妄,罚俸三年"也只是说罚俸禄三年,并没有太大的惩罚。另外,还有“上临和亲王弘昼第视疾。”

说明当时弘昼病了,并且皇上特意去他府上探病,而之后没有几天弘昼就死了。另外据记载:"三十年,薨,予谥。子永璧,袭。”因此,弘昼是自然疾病死亡。

2、评价:朕弟和硕和亲王、秉性纯诚。持躬端恪。髫年共学。友爱实深。自备位亲藩。懋昭敬慎。方冀六旬同庆。棣萼言欢。意思是弘昼生性诚实,我们两从小就一起学习,关系非常亲密。

扩展资料:

弘昼年少的时候就被娇惯,乾隆帝多次纵容他的行为。乾隆曾经在乾清宫的正大光明殿监试八旗子弟,到了上午膳的时候,弘昼请乾隆帝退朝就食,乾隆帝没有准许。弘昼急促地说:“皇上难道以为臣给了这些士子钱财,请托他们办事吗?”

到了第二天,弘昼进宫向乾隆帝请罪,乾隆帝待之如初。弘昼的性情比起之前还要奢侈,由于乾隆帝的优待,所以他比其他的藩王更加富裕。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爱新觉罗·弘昼

如何评价乾隆

弹幕鼻祖

在没有微博,没有微信,没有B站的年代,他老人家硬生生地点出了一个乾隆体。

赵孟頫这个人不知道大家熟不熟,在书法大家里面和欧阳询,虞世南并列齐驱。

明清的时候多有赵孟頫的脑残粉,乾隆皇帝就是当中最大的一个。

乾隆从年少起就开始练他的字,更是号称得到赵孟頫的隔代真传。

正是因为如此,所有赵孟頫的字画书法,乾隆皇帝都会发一波弹幕,表达一下自己的敬仰之情。

乾隆有几枚无敌的印章,只要盖章,一定是八个一起上。

分别是乾隆御览之宝”椭圆朱文印、“乾隆鉴赏”正圆白文印、“石渠宝笈”长方朱文印、“宜子孙”方形白文印、“三希堂精鉴玺”长方朱文印、“石渠定鉴”圆朱文印、“宝笈重编”方形白文印、“石渠继鉴”方形朱文印。

然后再来一枚硕大无比的巨型方印“乾隆御览之宝”。

首先,他登基顺利,大多数同行都死在这个门槛,他却顺风顺水。然后,他的家业好,康雍把最难搞的事情都搞定了,让他想搞都没地方搞。对比以前的皇帝,文景之后汉武要开边。开皇以后隋帝要开运河。贞观开元就不说了,唐明皇是真政治斗争上位。而乾隆在康雍以后就只能写诗与修园子了。最后,他活的长,人间富贵之最,享受60年有余。自古当皇帝舒坦的莫过于他。最重要的是,这货啥也没干居然还被史书视作明君!!!l

总结:乾隆的存在充分证明皇帝这个职业的前途性。没有外戚宦官权臣。皇权最集中,人民最驯服,国土最辽阔,人口最多数,这样一个时代的皇帝会很有成就感。(然而造就这些成就感的条件和乾隆没有半毛钱关系)

乾隆的手腕比起雍正,康熙差了不止一点而半点,就是前朝的朱元璋,朱棣,仁宣之治都比他好了不知多少倍,御下就是比起嘉靖都还差了点儿火候,归得儿雍正辛苦十几年留个个好底子给他,风流皇帝,治国尚可,用人御人一般,不及他老子祖辈得狠辣,有一点儿他比他老子祖上好了很多,天朝上国何等傲娇,明清二史排位乾隆可派中后,这乾隆盛世,掩藏了多少百姓的流离失所,贪官污吏,谎报军功,南巡行宫花了多少银子,行宫又吃了多少百姓的心血,乾隆即位顺利,远不如他爹一样九龙夺嫡,即使登基可位置不见得多稳,康熙八岁登基,内有鳌拜摄政,三番霍乱,外有葛尔丹。做一个安乐死的风流王爷很不错,做一个皇帝,你差了份儿手腕,用人,御人,过于自负。

话说我感觉乾隆是中国历史上活得最幸福的一位皇帝。皇帝一般分为四类,开国皇帝,如汉高祖,唐高祖,宋太祖,明太祖等。在开国基础上发扬光大的,如汉武帝,唐太宗,明成祖,康熙帝等。还有中兴的,如汉宣帝,唐玄宗,明孝宗等。还有就是混吃等死把国家败亡的(太多了,说不过来。)这些皇帝要不就是辛苦打天下,要不就是励精图治的治天下,就连那些混吃等死的皇帝也得提心吊胆的怕哪天自己的国家让人给灭了。只有这位乾隆爷活得最幸福。活得时间最长,掌握皇权时间最久,有一个好爷爷奠定的幅员辽阔的江山,不用天天东征西讨的。又有一个好爹给他攒下了让他可以挥金如土的国库,不用天天省吃俭用的。能够让他顺利登基他苦命的爹还为他清除了所有障碍,不用担心有人和他争夺继承权(纵观中国历史感觉只有他和朱厚照两位皇帝是继位最顺利的了,可惜朱厚照短命)前半生皇帝当的还算是不错,也算是尽心尽力。可能是他过的实在是太幸福了,到后来就开始给自己找点儿事儿解闷儿,下几趟江南逛逛,修几个园子赏赏,到处写几个到此一游露露脸,为了给自己凑足了十全老人真是好大喜功,挥金如土啊,可怜他苦命的老爹拼死拼活的给他攒下的这些家底儿……在这里为康乾盛世被忽略的雍四爷鸣一声不平。如果乾隆爷能少活三十年,那这个康雍乾盛世或许更能够名副其实一些,唉……活得太久了……这位爷的命实在是太好了。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