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年贵妃,真的如《甄嬛传》里的一样嚣张跋扈吗?历史上的清朝庆贵妃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她没有子女,却为何能得宠并寿终正寝_乾隆_乾隆皇帝_嘉庆

本文目录

  • 真正的年贵妃,真的如《甄嬛传》里的一样嚣张跋扈吗
  • 历史上的清朝庆贵妃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她没有子女,却为何能得宠并寿终正寝

真正的年贵妃,真的如《甄嬛传》里的一样嚣张跋扈吗

历史上真实的年妃,低调而贤淑,很受雍正皇帝宠爱,他们一共生育了四个子女,可是都夭折了,年羹尧出事后,雍正为了保护她,对她封锁了消息,后来又怕她伤心难过,好好安抚她。所以,电视剧《甄嬛传》上的年妃不符合历史。

历史上的清朝庆贵妃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她没有子女,却为何能得宠并寿终正寝

一位帝王后妃想要在后宫之中立足,获取高级别的册封和更加尊贵的地位,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需要她要么有着足够显赫的家族背景,令皇帝不仅不敢对其小觑,甚至还要伺机“拉拢”;要么就是有倾国倾城之貌,为帝王所钟情进而获得专宠,不再旁顾其他妃子;要么就能够为皇帝诞育皇嗣,凭借着“母以子贵”,最终获取晋封。

然而,在乾隆朝时期,就有这样的一位后妃,她出身并不显赫,虽有一丝美貌但却也依然在佳丽遍布的后宫中为人所忽视,而一生从未诞育子女更成为了她的“致命之殇”。可纵然如此,她依旧能够晋封为后宫中地位非常高贵的贵妃之位,去世之后更是被追封为皇贵妃,终成一代“后宫赢家”。

这位乾隆朝时期的“传奇后妃”,便是历史上的庆恭皇贵妃陆氏。她的经历也充分说明,想要在后宫中崛起,并不止只有依靠着皇帝这一条路,通过“曲线救国”的方式,走皇帝身边“关键人”的路线,一样可以立足于后宫之中。

“低调”而又“平凡”的陆氏,依靠着“太后路线”,晋封为妃。

《清史稿》中,关于陆氏的介绍只有短短一行字,非常的简单:

“庆恭皇贵妃,陆氏。初封庆嫔。累进庆贵妃。薨。仁宗以尝受妃抚育,追尊为庆恭皇贵妃。”

在与其他清朝后妃的记载文字对比来看,对于陆氏的记载少了一个非常关键性的信息,那就是陆氏的父亲。

这一点在《清史稿》中陆氏的介绍里并没有说明,这其中的原因必然是其家族的地位非常卑微,而在其他史料上,对于其父亲的介绍,也就仅仅是“陆士隆”这个名字而已。

也有史料记载,陆士隆并未入朝为官,没有官职,只是江南地区的普通士大夫阶层出身的一介读书人,因而在清朝的官方史料中没有对其的过多描述与记载。而从后来乾隆皇帝将其家族予以抬旗,正式划归镶黄旗内务府佐领下这样一份旨意安排更可以看出,陆氏所在的家族甚至在其入宫前都不在旗籍,被抬旗后也只是给予了其一个“包衣”的身份,这些都说明了陆氏家族出身是非常低的。

陆氏出生于雍正二年(1724),但是其最早出现在乾隆朝的史料中的时间为乾隆十三年(1748年),正月她被册封为陆常在,四月又被晋封为陆贵人。

可是这一年,陆氏已经是24岁了。按照清朝时期传统,参加后宫选秀的女子一般都是在十二三岁左右,由此也可以推测出,陆氏应该是在乾隆登基之初就已经入宫了,只是在此之前由于其出身的卑微并没有得到册封,只是普通的宫女,再经过了长达十年在后宫的摸爬滚打经历后,这才终于有了身份。

当然,陆氏被乾隆皇帝所忽视也是一种必然。这一时期,乾隆皇帝一生的挚爱孝贤纯皇后富察氏尚且在世,后宫之中还有包括后来的继皇后辉发那拉氏、慧贤皇贵妃高佳氏、纯惠皇贵妃苏氏等一众宠妃,这些后妃都是出身高贵且在乾隆皇帝登基前就已经嫁给了乾隆,所以从各方面来说,陆氏确实排不上位置。

然而,也就是从乾隆十三年(1748),陆氏得到册封开始,其品阶和级别开始稳步提升,其原因在于,这个时候的陆氏找到了她在后宫中的第一位“贵人”,这便是乾隆皇帝的生母孝圣宪皇后钮祜禄氏。

“尔贵人陆氏,恭慎无违,恪勤有素。侍深宫而匪懈,夙娴诗礼之规。承壶掖以流徽,克佐苹蘩之职。兹仰承皇太后慈谕,以金册晋封尔为庆嫔。”

这是乾隆皇帝册封陆氏为庆嫔时的册文,其中非常关键的一句便是“侍深宫而匪懈”。

所谓“深宫”,就是指乾隆皇帝的生母,当时的皇太后钮祜禄氏;而“匪懈”一词的意思便是“毫无懈怠”。“侍深宫而匪懈”便可解释为,陆氏侍奉乾隆皇帝的生母钮祜禄氏皇太后非常的尽心,毫无懈怠之意,可以说是做到了无微不至。

乾隆皇帝将她对于侍奉太后的功劳,放在了“恭慎无违,恪勤有素”这样的对其性格的评价之后,便说明这是乾隆皇帝将其晋封的最为主要的原因。

而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了陆氏被晋封为庆妃的册文上。

“尔庆嫔陆氏,夙著柔嘉,素娴礼则。早膺象服,小心祇事夫慈宫。久侍璇闱,令德夙传于女史。兹奉皇太后慈谕,册封尔为庆妃。”

“小心祇事夫慈宫”中的“慈宫”,便是专指皇太后。陆氏小心、细致的侍奉皇太后,同样也也成为了陆氏晋封为庆妃的最为重要的原因。

而这便是陆氏的“太后路线”。

乾隆皇帝是出了名的孝子,对其生母孝圣宪皇后钮祜禄氏是极为敬重,并且对其母亲的话可谓是言听计从,从不反驳。

于是,陆氏便紧紧的抓住了乾隆身边的“关键性”人物——皇太后。

她不仅经常性的前往其宫殿请安、探望,还抓住一切机会尽到自己的孝心,最终陆氏得到了钮祜禄氏太后的喜欢与青睐,在这期间皇太后也少不了在乾隆皇帝面前夸赞陆氏。

有了皇太后的“背书”,乾隆皇帝对于陆氏的印象必然也是大有改观,给予了其充分的认可。就这样,可以说是通过太后的“举荐”,出身并不高贵,且入宫多年一直没有诞育子嗣的陆氏,先是被封为嫔,之后更是被封为妃,成为了一宫之主,级别和地位得到了显著提升。

比较一下康熙朝时期,雍正皇帝的生母德妃乌雅氏是通过诞育了雍正,才被晋封为嫔;而辛者库出身的良妃卫氏,更是在生下八阿哥胤禩的近二十年之后,才被正式封为嫔级。从一点说,没有子嗣的陆氏已然是非常幸运的了。

以抚养皇子为契机,陆氏得到了她在后宫中的第二位“贵人”的支持。

在清朝的历史上,也并非全部的没有生育皇子的后妃都就此失去“逆天改命”的机会。

康熙朝时期的和妃瓜尔佳氏,早年生下一女但是早殇,之后再也没有诞育子嗣,然而在康熙六十年(1721年)的时候,在康熙皇帝的安排下,她与当时也没有诞育皇子的佟佳氏贵妃,共同抚养了幼年时期的弘历。也正是因为这段“扶养孙子”的经历,让原本在康熙后宫中,地位非常普通的瓜尔佳氏得到了雍正、乾隆两代帝王的尊崇,最后更是被封为了惇怡皇贵妃,在生前和身后都享尽了殊荣。

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陆氏也得到了这样的一个绝佳的“抱大腿”的机会。这一年乾隆皇帝的皇十五子永琰出生,而他的生母便是当时乾隆皇帝最为宠爱的令贵妃魏佳氏。

这个时期的令贵妃魏佳氏,自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生下七公主开始,至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诞育皇十七子永璘,十年间,魏佳氏先后为乾隆皇帝诞育了四男两女共六位子女。

也正是因为诞育子女的数量太多且频率过高,使得魏佳氏根本无力抚养全部的子女。在这样的情况下,乾隆皇帝安排已经是庆妃的陆氏抚养皇十五子永琰。

可以说,在此之后,陆氏将全部的心血都用于永琰身上,对其的抚养和教育是尽心尽职、无微不至,而这不仅让他与年幼的永琰之间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更是让永琰的生母魏佳氏颇为感动,陆氏与魏佳氏之间,通过永琰就此建立了非常密切的联系。

乾隆三十年(1765年),继皇后辉发那拉氏因为“断发事件”,为乾隆皇帝所厌恶,尽管乾隆未下旨将其皇后之位废黜,但却收缴其皇后、皇贵妃、娴贵妃、娴妃共四份册宝夹纸,其皇后之位“名存实亡”。一年后的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辉发那拉氏去世。

就在继皇后辉发那拉氏失宠的同时,魏佳氏被乾隆皇帝册封为皇贵妃,以“副后”身份统御六宫,成为实际上的“后宫之主”,并且是后宫之中级别最高、身份最为尊贵的后妃。

而掌握了后宫权势,并且为乾隆皇帝所专宠的魏佳氏,并没有忘记这位精心抚育自己儿子,并将永琰视如己出的庆妃陆氏。于是在魏佳氏的“保举”之下,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陆氏正式被乾隆皇帝册封为庆贵妃,坐上了此时乾隆后宫的“第二把交椅”,就此从身份卑微的普通宫女,摇身一变成为了地位尊崇的贵妃,可谓是实现了后宫人生的“逆袭”。

“养子”永琰登基,陆氏再获追封。

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庆贵妃陆氏去世,终年五十一岁。

就在她去世的前一年,即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乾隆皇帝通过秘密建储的方式,将当时只有十四岁的永琰确立为自己的皇位继承人。

从永琰的出生,到被确立为王朝统治的接班人,陆氏亲眼见证并且亲自陪伴了永琰了成长,虽没有最终见到其登基大统,但是在永琰心中,陆氏的地位依然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甚至这份地位比他的生母魏佳氏还要高。

乾隆六十年(1795年),乾隆皇帝将皇位禅让给了永琰,永琰登基为帝,这便是后来的嘉庆皇帝。与此同时,乾隆皇帝还追封了永琰的生母魏佳氏为孝仪纯皇后。

这一时期的情况大家都非常清楚,乾隆皇帝虽然已经禅位坐上了太上皇,但是依旧掌握着国家最高权力,此时的嘉庆皇帝名义上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实际上却仅仅是个“三皇帝”,他的影响力甚至比不上乾隆皇帝的宠臣和珅。

在此期间,嘉庆不仅要继续住在王府,所有事情也都是战战兢兢、诚惶诚恐。在这样的情况下,嘉庆断然不敢将陆氏升格的事情搬上台面,不仅如此,也是碍于乾隆皇帝,就连与其关系恩爱的结发妻子、喜塔腊氏皇后去世,嘉庆都只能将其草草下葬,可见此时嘉庆对于乾隆皇帝的畏惧。

终于,嘉庆四年(1799年)正月初三,乾隆皇帝驾崩,第二天正月初四,嘉庆皇帝马上追封陆氏为“庆恭皇贵妃”:

“朕自冲龄,蒙庆贵妃养母抚育,与生母无异。理宜特隆典礼,加晋崇封,兹追封为庆恭皇贵妃。所有应行典礼,著该衙门查例具奏。”

此一来,嘉庆皇帝也算了结了长久以来自己的一桩心愿,同时也就此报效了陆氏对于他的养育之恩。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