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初二数学上册知识点)_角形_定理_直线

本文目录

  • 初二数学上册知识点
  • 初二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归纳
  • 八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 初二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 八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 初二数学上学期知识点归纳
  • 初二数学上册重点知识点总结
  • 初二数学上册书知识点总结
  • 八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初二数学上册知识点

  初二数学上册知识点 篇1

  (一)运用公式法:

  我们知道整式乘法与因式分解互为逆变形。如果把乘法公式反过来就是把多项式分解因式。于是有:

  a2-b2=(a+b)(a-b)

  a2+2ab+b2=(a+b)2

  a2-2ab+b2=(a-b)2

  如果把乘法公式反过来,就可以用来把某些多项式分解因式。这种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运用公式法。

  (二)平方差公式

  平方差公式

  (1)式子:a2-b2=(a+b)(a-b)

  (2)语言:两个数的平方差,等于这两个数的和与这两个数的差的积。这个公式就是平方差公式。

  (三)因式分解

  1.因式分解时,各项如果有公因式应先提公因式,再进一步分解。

  2.因式分解,必须进行到每一个多项式因式不能再分解为止。

  (四)完全平方公式

  (1)把乘法公式(a+b)2=a2+2ab+b2和(a-b)2=a2-2ab+b2反过来,就可以得到:

  a2+2ab+b2=(a+b)2

  a2-2ab+b2=(a-b)2

  这就是说,两个数的平方和,加上(或者减去)这两个数的积的2倍,等于这两个数的和(或者差)的平方。

  把a2+2ab+b2和a2-2ab+b2这样的式子叫完全平方式。

  上面两个公式叫完全平方公式。

  (2)完全平方式的形式和特点

  ①项数:三项

  ②有两项是两个数的的平方和,这两项的符号相同。

  ③有一项是这两个数的积的两倍。

  (3)当多项式中有公因式时,应该先提出公因式,再用公式分解。

  (4)完全平方公式中的a、b可表示单项式,也可以表示多项式。这里只要将多项式看成一个整体就可以了。

  (5)分解因式,必须分解到每一个多项式因式都不能再分解为止。

  (五)分组分解法

  我们看多项式am+an+bm+bn,这四项中没有公因式,所以不能用提取公因式法,再看它又不能用公式法分解因式.

  如果我们把它分成两组(am+an)和(bm+bn),这两组能分别用提取公因式的方法分别分解因式.

  原式=(am+an)+(bm+bn)

  =a(m+n)+b(m+n)

  做到这一步不叫把多项式分解因式,因为它不符合因式分解的意义.但不难看出这两项还有公因式(m+n),因此还能继续分解,所以

  原式=(am+an)+(bm+bn)

  =a(m+n)+b(m+n)

  =(m+n)×(a+b).

  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三边相等(SSS)、两边和它们的夹角相等(SAS)、两角和它们的夹边(ASA)、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AAS)、斜边和直角边相等的两直角三角形(HL)。

  角平分线的性质:角平分线平分这个角,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

  角平分线推论:角的内部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的点在叫的平分线上。

  证明两三角形全等或利用它证明线段或角的相等的基本方法步骤:①、确定已知条件(包括隐含条件,如公共边、公共角、对顶角、角平分线、中线、高、等腰三角形、等所隐含的边角关系),②、回顾三角形判定,搞清我们还需要什么,③、正确地书写证明格式(顺序和对应关系从已知推导出要证明的问题).

  这种利用分组来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分组分解法.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如果把一个多项式的项分组并提取公因式后它们的另一个因式正好相同,那么这个多项式就可以用分组分解法来分解因式.

  (六)提公因式法

  1.在运用提取公因式法把一个多项式因式分解时,首先观察多项式的结构特点,确定多项式的公因式.当多项式各项的公因式是一个多项式时,可以用设辅助元的方法把它转化为单项式,也可以把这个多项式因式看作一个整体,直接提取公因式;当多项式各项的公因式是隐含的时候,要把多项式进行适当的变形,或改变符号,直到可确定多项式的公因式.

  2.运用公式x2+(p+q)x+pq=(x+q)(x+p)进行因式分解要注意:

  1.必须先将常数项分解成两个因数的积,且这两个因数的代数和等于

  一次项的系数.

  2.将常数项分解成满足要求的两个因数积的多次尝试,一般步骤:

  ①列出常数项分解成两个因数的积各种可能情况;

  ②尝试其中的哪两个因数的和恰好等于一次项系数.

  3.将原多项式分解成(x+q)(x+p)的形式.

  (七)分式的乘除法

  1.把一个分式的分子与分母的公因式约去,叫做分式的约分.

  2.分式进行约分的目的是要把这个分式化为最简分式.

  3.如果分式的分子或分母是多项式,可先考虑把它分别分解因式,得到因式乘积形式,再约去分子与分母的公因式.如果分子或分母中的多项式不能分解因式,此时就不能把分子、分母中的某些项单独约分.

  4.分式约分中注意正确运用乘方的符号法则,如x-y=-(y-x),(x-y)2=(y-x)2,(x-y)3=-(y-x)3.

  5.分式的分子或分母带符号的n次方,可按分式符号法则,变成整个分式的符号,然后再按-1的偶次方为正、奇次方为负来处理.当然,简单的分式之分子分母可直接乘方.

  6.注意混合运算中应先算括号,再算乘方,然后乘除,最后算加减.

  (八)分数的加减法

  1.通分与约分虽都是针对分式而言,但却是两种相反的变形.约分是针对一个分式而言,而通分是针对多个分式而言;约分是把分式化简,而通分是把分式化繁,从而把各分式的分母统一起来.

  2.通分和约分都是依据分式的基本性质进行变形,其共同点是保持分式的值不变.

  3.一般地,通分结果中,分母不展开而写成连乘积的形式,分子则乘出来写成多项式,为进一步运算作准备.

  4.通分的依据:分式的基本性质.

  5.通分的关键:确定几个分式的公分母.

  通常取各分母的所有因式的最高次幂的积作公分母,这样的公分母叫做最简公分母.

  6.类比分数的通分得到分式的通分:

  把几个异分母的分式分别化成与原来的分式相等的同分母的分式,叫做分式的通分.

  7.同分母分式的加减法的法则是:同分母分式相加减,分母不变,把分子相加减。

  同分母的分式加减运算,分母不变,把分子相加减,这就是把分式的运算转化为整式运算。

  8.异分母的分式加减法法则:异分母的分式相加减,先通分,变为同分母的分式,然后再加减.

  9.同分母分式相加减,分母不变,只须将分子作加减运算,但注意每个分子是个整体,要适时添上括号.

  10.对于整式和分式之间的加减运算,则把整式看成一个整体,即看成是分母为1的分式,以便通分.

  11.异分母分式的加减运算,首先观察每个公式是否最简分式,能约分的先约分,使分式简化,然后再通分,这样可使运算简化.

  12.作为最后结果,如果是分式则应该是最简分式.

  (九)含有字母系数的一元一次方程

  1.含有字母系数的一元一次方程

  引例:一数的a倍(a≠0)等于b,求这个数。用x表示这个数,根据题意,可得方程ax=b(a≠0)

  在这个方程中,x是未知数,a和b是用字母表示的已知数。对x来说,字母a是x的系数,b是常数项。这个方程就是一个含有字母系数的一元一次方程。

  含有字母系数的方程的解法与以前学过的只含有数字系数的方程的解法相同,但必须特别注意:用含有字母的式子去乘或除方程的两边,这个式子的值不能等于零

  元一次方程

  1.二元一次方程的定义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未知项的次数是1,系数不是O,这样的整式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

  二元一次方程指的是有两个未知数的,而且未知数的质数都是1的方程式。由二元一次方程衍生出了二元一次方程组、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等方面的知识,一般来说,解二元一次方程都需要把方程中的未知数的个数减少,然后再解,它的方程式是X-Y=1。

  2.二元一次方程的一般形式ax+by=c(其中x、y少是未知数,a、b、c是字母已知数,且ab≠O).

  3.判断一个方程是二元一次方程,它必须同时满足下列四个条件

  (l)含有两个未知数;

  (2)未知项的次数都是1;

  (3)未知项的系数都不是仇

  (4)等号两边的代数式是整式,即方程是整式方程.

  二元一次方程解题技巧:

  每个人初学二元一次方程的时候,总是会觉得十分难解的,但是只要你掌握了解题技巧,自然而然就能解开。首先要想解开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就应该是解开二元一次方程组,第一步做的就是把第一个和第二个方程组合并,然后把需要解开的项移到一旁,然后合并同类项,最后就可以将解得的一个未知数带入原先的方程中,就可以得知两个未知数的值。

  通常求一个二元一次方程解的方法是:用含有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如3x-x/2=7变形为y=2(3x-7),给出二的一个值,就可以求出少的对应值,这样就得到了一个方程的解。适合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的每一对未知数的值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的一个解.由于任何一个二元一次方程,让其中一个未知数取任意一个值,都可以求出与其对应的另一个未知数的值,因此,任何一个二元一次方程都有无数多个解.但若对未知数的取值附加某些条件限制时,方程的解可能只有有限个.

  初二数学上册知识点 篇2

  第一章勾股定理

  定义:如果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分别为a,b,斜边为c,即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判定: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c满足a +b = c,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定义:满足a +b =c的三个正整数,称为勾股数。

  第二章实数

  定义:任何有限小数或无限循环小数都是有理数。无限不循环小数叫做无理数

  (有理数总可以用有限小数或无限循环小数表示)

  一般地,如果一个正数x的平方等于a,那么这个正数x就叫做a的算术平方根。

  特别地,我们规定0的算术平方根是0。

  一般地,如果一个数x的平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x就叫做a的平方根(也叫二次方根)

  一个正数有两个平方根;0只有一个平方根,它是0本身;负数没有平方根。

  求一个数a的平方根的运算,叫做开平方,其中a叫做被开方数。

  一般地,如果一个数x的立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x就叫做a的立方根(也叫做三次方根)。

  正数的立方根是正数;0的立方根是0;负数的立方根是负数。

  求一个数a的立方根的运算,叫做开立方,其中a叫做被开方数。

  有理数和无理数统称为实数,即实数可以分为有理数和无理数。

  每一个实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反过来,数轴上的每一个点都表示一个实数。即实数和数轴上的点是一一对应的。

  在数轴上,右边的点表示的数比左边的点表示的数大。

  第三章图形的平移与旋转

  定义: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沿某个方向移动一定的距离,这样的图形运动称为平移。平移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

  经过平移,对应点所连的线段平行也相等;对应线段平行且相等,对应角相等。

  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绕一个定点沿某个方向转动一个角度,这样的图形运动称为旋转,这个定点称旋转中心,转动的角称为旋转角。旋转不改变图形的大小和形状。

  任意一对对应点与旋转中心的连线所成的角都是旋转角,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

  第四章、三角形

  一、知识框架:

  二、知识概念:

  1.三角形: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2.三边关系: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

  3.高: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所在直线作垂线,顶点和垂足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

  4.中线:在三角形中,连接一个顶点和它对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线。

  5.角平分线:三角形的一个内角的平分线与这个角的对边相交,这个角的顶点和交点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角平分线。

  6.三角形的稳定性:三角形的形状是固定的,三角形的这个性质叫三角形的稳定性。

  7.多边形:在平面内,由一些线段首尾顺次相接组成的图形叫做多边形。

  8.多边形的内角:多边形相邻两边组成的角叫做它的内角。

  9.多边形的外角:多边形的一边与它的邻边的延长线组成的角叫做多边形的’外角。

  10.多边形的对角线:连接多边形不相邻的两个顶点的线段,叫做多边形的对角线。

  11.正多边形:在平面内,各个角都相等,各条边都相等的多边形叫正多边形。

  12.平面镶嵌:用一些不重叠摆放的多边形把平面的一部分完全覆盖,叫做多边形覆盖平面(平面镶嵌)。

  镶嵌的条件:当围绕一点拼在一起的几个多边形的内角加在一起恰好组成一个时,就能拼成一个平面图形。

  13.公式与性质:

  ⑴三角形的内角和: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

  ⑵三角形外角的性质:

  性质1: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性质2: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

  ⑶多边形内角和公式:边形的内角和等于·180°

  ⑷多边形的外角和:多边形的外角和为360°。

  ⑸多边形对角线的条数:①从边形的一个顶点出发可以引条对角线,把多边形分成个三角形.②边形共有条对角线。

  第五章:轴对称

  1.基本概念:

  ⑴轴对称图形:如果一个图形沿一条直线折叠,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互相重合,这个图形就叫做轴对称图形。

  ⑵两个图形成轴对称:把一个图形沿某一条直线折叠,如果它能够与另一个图形重合,那么就说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

  ⑶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经过线段中点并且垂直于这条线段的直线,叫做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⑷等腰三角形: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相等的两条边叫做腰,另一条边叫做底边,两腰所夹的角叫做顶角,底边与腰的夹角叫做底角。

  ⑸等边三角形: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边三角形。

  2.基本性质:

  ⑴对称的性质:

  ①不管是轴对称图形还是两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对称,对称轴都是任何一对对应点所连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②对称的图形都全等。

  ⑵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

  ①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与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②与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⑶关于坐标轴对称的点的坐标性质

  ⑷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①等腰三角形两腰相等。

  ②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等边对等角)。

  ③等腰三角形的顶角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相互重合。

  ④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是三线合一(1条)。

  ⑸等边三角形的性质:

  ①等边三角形三边都相等。

  ②等边三角形三个内角都相等,都等于60°

  ③等边三角形每条边上都存在三线合一。

  ④等边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是三线合一(3条)。

  3.基本判定:

  ⑴等腰三角形的判定:

  ①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②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等角对等边)。

  ⑵等边三角形的判定:

  ①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②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③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4.基本方法:

  ⑴做已知直线的垂线:

  ⑵做已知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⑶作对称轴:连接两个对应点,作所连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⑷作已知图形关于某直线的对称图形:

  ⑸在直线上做一点,使它到该直线同侧的两个已知点的距离之和最短。

  初二数学上册知识点 篇3

  一次函数

  (1)正比例函数:一般地,形如y=kx(k是常数,k?0)的函数,叫做正比例函数,其中k叫做比例系数;

  (2)正比例函数图像特征:一些过原点的直线;

  (3)图像性质:

  ①当k》0时,函数y=kx的图像经过第一、三象限,从左向右上升,即随着x的增大y也增大;②当k《0时,函数y=kx的图像经过第二、四象限,从左向右下降,即随着x的增大y反而减小;

  (4)求正比例函数的解析式:已知一个非原点即可;

  (5)画正比例函数图像:经过原点和点(1,k);(或另外一个非原点)

  (6)一次函数:一般地,形如y=kx+b(k、b是常数,k?0)的函数,叫做一次函数;

  (7)正比例函数是一种特殊的一次函数;(因为当b=0时,y=kx+b即为y=kx)

  (8)一次函数图像特征:一些直线;

  (9)性质:

  ①y=kx与y=kx+b的倾斜程度一样,y=kx+b可看成由y=kx平移|b|个单位长度而得;(当b》0,向上平移;当b《0,向下平移)

  ②当k》0时,直线y=kx+b由左至右上升,即y随着x的增大而增大;

  ③当k《0时,直线y=kx+b由左至右下降,即y随着x的增大而减小;

  ④当b》0时,直线y=kx+b与y轴正半轴有交点为(0,b);

  ⑤当b《0时,直线y=kx+b与y轴负半轴有交点为(0,b);

  (10)求一次函数的解析式:即要求k与b的值;

  (11)画一次函数的图像:已知两点;

  用函数观点看方程(组)与不等式

  (1)解一元一次方程可以转化为:当某个一次函数的值为0时,求相应的自变量的值;从图像上看,这相当于已知直线y=kx+b,确定它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的值;

  (2)解一元一次不等式可以看作:当一次函数值大(小)于0时,求自变量相应的取值范围;

  (3)每个二元一次方程都对应一个一元一次函数,于是也对应一条直线;

  (4)一般地,每个二元一次方程组都对应两个一次函数,于是也对应两条直线。从“数”的角度看,解方程组相当于考虑自变量为何值时两个函数的值相等,以及这个函数值是何值;从“形”的角度看,解方程组相当于确定两条直线交点的坐标;

初二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归纳

因为有知识,我们上了太空,我们延长了人均寿命。更因为有知识,我们超出生死,不再疑惑。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初二数学上册知识点 总结 归纳,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二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二元一次方程组

1、认识二元一次方程组

① 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所含有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1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

② 共含有两个未知数的两个一次方程所组成的一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

③ 二元一次方程组中各个方程的公共解,叫做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2、求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① 将其中一个方程中的某个未知数用含有另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出来,并代入另个方程中,从而消去一个未知数,化二元一次方程组为一元一次方程,这种解方程组的 方法 称为代入消元法,简称代入法

② 通过两式子加减,消去其中一个未知数,这种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方法叫做加减消元法,简称加减法

3、应用二元一次方程组

① 鸡兔同笼

4、应用二元一次方程组

① 增减收支

5、应用二元一次方程组

① 里程碑上的数

6、二元一次方程组与一次函数

① 一般地,以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组成的图像与相应的一次函数的图像相同,是一条直线

② 一般地,从图形的角度看,确定两条直线相交点的坐标,相当于求相应的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解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相当于确定相应两条直线交点的坐标

7、用二元一次方程组确定一次函数表达式

① 先设出函数表达式,再根据所给条件确定表达式中未知的系数,从而得到函数表达式的方法,叫做待定系数法。

8、三元一次方程组

① 在一个方程组中,各个式子都含有三个未知数,并且所含有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1,这样的方程叫做三元一次方程

② 像这样,共含有三个未知数的三个一次方程所组成的一组方程,叫做三元一次方程组

③ 三元一次方程组中各个方程的公共解,叫做这个三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初二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数据的分析

1、平均数

① 一般地,对于n个数x1x2...xn,我们把(x1+x2+···+xn)叫做这n个数的算数平均数,简称平均数记为。

② 在实际问题中,一组数据里的各个数据的“重要程度”未必相同,因而在计算,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时,往往给每个数据一个权,叫做加权平均数

2、中位数与众数

① 中位数:一般地,n个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处于最中间位置的一个数据(或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② 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据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

③ 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都是描述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

④ 计算平均数时,所有数据都参加运算,它能充分地利用数据所提供的信息,因此在现实生活中较为常用,但他容易受极端值影响。

⑤ 中位数的优点是计算简单,受极端值影响较小,但不能充分利用所有数据的信息

⑥ 各个数据重复次数大致相等时,众数往往没有特别意义

3、从统计图分析数据的集中趋势

4、数据的离散程度

① 实际生活中,除了关心数据的集中趋势外,人们还关注数据的离散程度,即它们相对于集中趋势的偏离情况。一组数据中最大数据与最小数据的差,(称为极差),就是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一个统计量

② 数学上,数据的离散程度还可以用方差或标准差刻画

③ 方差是各个数据与平均数差的平方的平均数

④ 其中是x1 ,x2.....xn平均数,s2是方差,而标准差就是方差的算术平方根

⑤ 一般而言,一组数据的极差、方差或标准差越小,这组数据就越稳定。

初二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平行线的证明

1、为什么要证明

① 实验、观察、归纳得到的结论可能正确,也可能不正确,因此,要判断一个数学结论是否正确,仅仅依靠实验、观察、归纳是不够的,必须进行有根有据的证明

2、定义与命题

① 证明时,为了交流方便,必须对某些名称和术语形成共同的认识,为此,就要对名称和术语的含义加以描述,做出明确的规定,也就是给它们的定义

② 判断一件事情的 句子 ,叫做命题

③ 一般地,每个命题都由条件和结论两部分组成。条件是已知的选项,结论是已知选项推出的事项。命题通常可以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其中“如果”引出的部分是条件,“那么”引出的部分是结论

④ 正确的命题称为真命题,不正确的命题称为假命题

⑤ 要说明一个命题是假命题,常常可以举出一个例子,使它具备命题的条件,而不具有命题的结论,这种例子称为反例

⑥ 欧几里得在编写《原本》时,挑选了一部分数学名词和一部分公认的真命题作为证实其他命题的出发点和依据。其中数学名词称为原名,公认的真命题称为公理,除了公理外,其他命题的真假都需要通过演绎推理的方法进行判断

⑦ 演绎推理的过程称为证明,经过证明的真命题称为定理,每个定理都只能用公理、定义和已经证明为真的命题来证明

a. 本套教科书选用九条基本事实作为证明的出发点和依据,其中八条是: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b.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c. 同一平面内,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d.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简述为: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e. 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f. 两边及其夹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g. 两角及其夹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h. 三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⑧ 此外,数与式的运算律和运算法则、等式的有关性质,以及反映大小关系的有关性质都可以作为证明的依据

⑨ 定理:同角(等角)的补角相等

同角(等角)的余角相等

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对顶角相等

3、平行线的判定

① 定理: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内错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简述为: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② 定理: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旁内角互补,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简述为: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4、平行线的性质

① 定理:两条平行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简述为: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② 定理:两条平行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简述为: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③ 定理:两条平行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简述为: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④ 定理: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

5、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①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

② 定理: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定理: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

③ 我们通过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直接推导出两个新定理。像这样,由一个基本事实或定理直接推出的定理,叫做这个基本事实或定理的推论,推论可以当定理使用。


初二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归纳相关 文章 :

★ 初二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 初二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 八年级上册数学的知识点归纳

★ 初二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与学习方法

★ 八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 八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与八年级数学学习技巧

★ 初二数学上册知识点的测试题汇总

★ 初二数学上册三角形及四边形重点知识归纳

八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初中生学习数学要注意熟练掌握知识点,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八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希望对大家学习数学有帮助。

八年级数学知识点上册

轴对称图形1.把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折叠,如果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完全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就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就是它的对称轴。这时我们也说这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成轴)对称。2.把一个图形沿着某一条直线折叠,如果它能与另一个图形完全重合,那么就说这两个图关于这条直线对称。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折叠后重合的点是对应点,叫做对称点3、轴对称图形和轴对称的区别与联系4.轴对称的性质①关于某直线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②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对称,那么对称轴是任何一对对应点所连线段的垂直平分线。③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是任何一对对应点所连线段的垂直平分线。④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被同条直线垂直平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

初中数学知识点八年级上册

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定理及推论(1)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推论:三角形的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2)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及推论的作用:①判断三条已知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②当已知两边时,可确定第三边的范围。③证明线段不等关系。

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及推论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三角形三个内角和等于180°。推论:①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②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来两个内角的和。③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注:在同一个三角形中:等角对等边;等边对等角;大角对大边;大边对大角。

三角形的面积=1/2×底×高

精选数学知识点八年级上册

因式分解:把一个多项式化成了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叫做这个多项式的因式分解,也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分解因式。

因式分解的方法:口诀:一提、二看、三检查。(1)提公因式法:公因式的确定:系数的最大公约数、相同因式的最低次幂.注意公式:a+b=b+a;a-b=-(b-a)(2)公式法:平方差公式:a2-b2=(a+b)(a-b)完全平方公式:a2+2ab+b2=(a+b)2a2-2ab+b2=(a-b)2(3)十字相乘法公式:x2+(p+q)x+pq=(x+p)(x+q)

解分式方程的步骤:(1)方程两边乘最简公分母(去分母),得(2)解得(3)检验:当时,最简公分母≠0(或最简公分母=0)(4)所以,原分式方程的解为(或所以,原分式方程无解)

以上就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八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希望对所有初中生学习数学有一点帮助。

初二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初二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数学是研究数量、结构、变化、空间以及信息等概念的一门学科,从某种角度看属于形式科学的一种。以下是我整理的关于初二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希望大家认真阅读!

  第十一章 三角形

  一、知识结构图

  边

  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 高

  中线

  角平分线

  三角形的内角和 多边形的内角和

  三角形的外角和 多边形的外角和

  二、知识定义

  三角形: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三边关系: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

  高: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所在直线作垂线,顶点和垂足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

  中线:在三角形中,连接一个顶点和它的对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线。

  角平分线:三角形的一个内角的平分线与这个角的对边相交,这个角的顶点和交点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角平分线。

  三角形的稳定性:三角形的形状是固定的,三角形的这个性质叫三角形的稳定性。

  多边形:在平面内,由一些线段首尾顺次相接组成的图形叫做多边形。

  多边形的内角:多边形相邻两边组成的角叫做它的内角。

  多边形的外角:多边形的一边与它的邻边的延长线组成的角叫做多边形的外角。

  多边形的对角线:连接多边形不相邻的两个顶点的线段,叫做多边形的对角线。

  正多边形:在平面内,各个角都相等,各条边都相等的多边形叫做正多边形。

  平面镶嵌:用一些不重叠摆放的多边形把平面的`一部分完全覆盖,叫做用多边形覆盖平面。

  三、公式与性质

  三角形的内角和: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

  三角形外角的性质:

  性质1: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性质2: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

  多边形内角和公式:n边形的内角和等于(n-2)·180°

  多边形的角和:多边形的外角和为360°。

  多边形对角线的条数:(1)从n边形的一个顶点出发可以引(n-3)条对角线,把多边形分词(n-2)个三角形。

  (2)n边形共有条对角线。

  第十二章 全等三角形

  一、全等三角形

  1.定义: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

  2.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①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

  ②全等三角形的周长相等、面积相等。

  ③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上的对应中线、角平分线、高线分别相等。

  3.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边边边: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简写成“SSS”)

  边角边: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两个三角形全等(可简写成“SAS”)

  角边角: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简写成“ASA”)

  角角边: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简写成“AAS”)

  斜边、直角边: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可简写成“HL”)

  4.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的基本思路:

  二、角的平分线:

  1.(性质)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2.(判定)角的内部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的点在角的平分线上

  三、学习全等三角形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要正确区分“对应边”与“对边”,“对应角”与“对角”的不同含义;

  2.表示两个三角形全等时,表示对应顶点的字母要写在对应的位置上;

  3.有三个角对应相等或有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

  4.时刻注意图形中的隐含条件,如 “公共角” 、“公共边”、“对顶角”

;

八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学习 八年级 数学知识点的来源于勤奋好学,只有好学者,才能在无边的知识海洋里猎取到真智才学,为大家整理了八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 总结 人教版,欢迎大家阅读!

八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人教版第11-12章

第十一章 全等三角形

知识概念

1.全等三角形:两个三角形的形状、大小、都一样时,其中一个可以经过平移、旋转、对称等运动(或称变换)使之与另一个重合,这两个三角形称为全等三角形。

2.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相等。

3.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公理及推论有:

(1)“边角边”简称“SAS”

(2)“角边角”简称“ASA”

(3)“边边边”简称“SSS”

(4)“角角边”简称“AAS”

(5)斜边和直角边相等的两直角三角形(HL)。

4.角平分线推论:角的内部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的点在叫的平分线上。

5.证明两三角形全等或利用它证明线段或角的相等的基本 方法 步骤:①、确定已知条件(包括隐含条件,如公共边、公共角、对顶角、角平分线、中线、高、等腰三角形、等所隐含的边角关系),②、回顾三角形判定,搞清我们还需要什么,③、正确地书写证明格式(顺序和对应关系从已知推导出要证明的问题).

在学习三角形的全等时,教师应该从实际生活中的图形出发,引出全等图形进而引出全等三角形。通过直观的理解和比较发现全等三角形的奥妙之处。在经历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等探索中激发学生的集合思维,启发他们的灵感,使学生体会到集合的真正魅力。

第十二章 轴对称

知识概念

1.对称轴:如果一个图形沿某条直线折叠后,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互相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

2.性质: (1)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是任何一对对应点所连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2)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距离相等。

(3)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任意一点到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4)与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5)轴对称图形上对应线段相等、对应角相等。

3.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等边对等角)

4.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高、底边上的中线互相重合,简称为“三线合一”。

5.等腰三角形的判定:等角对等边。

6.等边三角形角的特点:三个内角相等,等于60°,

7.等边三角形的判定: 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有两个角是60°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8.直角三角形中,30°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9.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本章内容要求学生在建立在轴对称概念的基础上,能够对生活中的图形进行分析鉴赏,亲身经历数学美,正确理解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等的性质和判定,并利用这些性质来解决一些数学问题。

八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人教版第13-14章

第十三章 实数

1.算术平方根:一般地,如果一个正数x的平方等于a,即x2=a,那么正数x叫做a的算术平方根,记作。0的算术平方根为0;从定义可知,只有当a≥0时,a才有算术平方根。

2.平方根:一般地,如果一个数x的平方根等于a,即x2=a,那么数x就叫做a的平方根。

3.正数有两个平方根(一正一负)它们互为相反数;0只有一个平方根,就是它本身;负数没有平方根。

4.正数的立方根是正数;0的立方根是0;负数的立方根是负数。

5.数a的相反数是-a,一个正实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

实数部分主要要求学生了解无理数和实数的概念,知道实数和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能估算无理数的大小;了解实数的运算法则及运算律,会进行实数的运算。重点是实数的意义和实数的分类;实数的运算法则及运算律。

第十四章 一次函数

知识概念

1.一次函数:若两个变量x,y间的关系式可以表示成y=kx+b(k≠0)的形式,则称y是x的一次函数(x为自变量,y为因变量)。特别地,当b=0时,称y是x的正比例函数。

2.正比例函数一般式:y=kx(k≠0),其图象是经过原点(0,0)的一条直线。

3.正比例函数y=kx(k≠0)的图象是一条经过原点的直线,当k》0时,直线y=kx经过第一、三象限,y随x的增大而增大,当k《0时,直线y=kx经过第二、四象限,y随x的增大而减小,在一次函数y=kx+b中:当k》0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 当k《0时,y随x的增大而减小。

4.已知两点坐标求函数解析式:待定系数法

一次函数是初中学生学习函数的开始,也是今后学习 其它 函数知识的基石。在学习本章内容时,教师应该多从实际问题出发,引出变量,从具体到抽象的认识事物。培养学生良好的变化与对应意识,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在教学过程中,应更加侧重于理解和运用,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让学习体会到数学的实用价值和乐趣。

八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人教版第15章

第十五章 整式的乘除与分解因式

1.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 (m,n都是正数)

2.. 幂的乘方法则:(m,n都是正数)

3. 整式的乘法

(1) 单项式乘法法则:单项式相乘,把它们的系数、相同字母分别相乘,对于只在一个单项式里含有的字母,连同它的指数作为积的一个因式。

(2)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单项式乘以多项式,是通过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把它转化为单项式乘以单项式,即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就是用单项式去乘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3).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

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先用一个多项式中的每一项乘以另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4.平方差公式:

5.完全平方公式:

6. 同底数幂的除法法则:同底数幂相除,底数不变,指数相减,即 (a≠0,m、n都是正数,且m》n).

在应用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法则使用的前提条件是“同底数幂相除”而且0不能做除数,所以法则中a≠0.

②任何不等于0的数的0次幂等于1,即,如,(-2.50=1),则00无意义.

③任何不等于0的数的-p次幂(p是正整数),等于这个数的p的次幂的倒数,即( a≠0,p是正整数), 而0-1,0-3都是无意义的;当a》0时,a-p的值一定是正的; 当a《0时,a-p的值可能是正也可能是负的.

④运算要注意运算顺序.

7.整式的除法

单项式除法单项式:单项式相除,把系数、同底数幂分别相除,作为商的因式,对于只在被除式里含有的字母,则连同它的指数作为商的一个因式;

多项式除以单项式: 多项式除以单项式,先把这个多项式的每一项除以单项式,再把所得的商相加.

8.分解因式: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这种变形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分解因式.

分解因式的一般方法:1. 提公共因式法2. 运用公式法3.十字相乘法

分解因式的步骤:(1)先看各项有没有公因式,若有,则先提取公因式;

(2)再看能否使用公式法;

(3)用分组分解法,即通过分组后提取各组公因式或运用公式法来达到分解的目的;

(4)因式分解的最后结果必须是几个整式的乘积,否则不是因式分解;

(5)因式分解的结果必须进行到每个因式在有理数范围内不能再分解为止.

整式的乘除与分解因式这章内容知识点较多,表面看来零碎的概念和性质也较多,但实际上是密不可分的整体。在学习本章内容时,应多准备些小组合作与交流活动,培养学生推理能力、计算能力。在做题中体验数学法则、公式的简洁美、和谐美,提高做题效率。

八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相关 文章 :

1.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2. 初二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3.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4. 八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归纳

5. 八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6. 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归纳

7. 八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与八年级数学学习技巧

8. 八年级数学知识点整理归纳

9. 八年级数学知识点总结

10. 2017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初二数学上学期知识点归纳

  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对于广大八年级学生来说,数学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物理、化学等学科的学习成绩,数学的重要地位由此可见。这是我整理的初二上学期数学知识点归纳,希望你能从中得到感悟!

  初二数学上学期知识点归纳1-40

  1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相等 ¬

  2边角边公理(SAS) 有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

  3 角边角公理( ASA)有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

  4 推论(AAS) 有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

  5 边边边公理(SSS) 有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

  6 斜边、直角边公理(HL) 有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

  7 定理1 在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

  8 定理2 到一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同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 ¬

  9 角的平分线是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

  10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 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即等边对等角) ¬

  21 推论1 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平分底边并且垂直于底边 ¬

  22 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和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 ¬

  23 推论3 等边三角形的各角都相等,并且每一个角都等于60° ¬

  24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等角对等边) ¬

  25 推论1 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

  26 推论 2 有一个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

  27 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

  28 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上的一半 ¬

  29 定理 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和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

  30 逆定理 和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

  31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可看作和线段两端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

  32 定理1 关于某条直线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 ¬

  33 定理 2 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那么对称轴是对应点连线的垂直平分线 ¬

  34定理3 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如果它们的对应线段或延长线相交,那么交点在对称轴上 ¬

  35逆定理 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被同一条直线垂直平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 ¬

  36勾股定理 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a、b的平方和、等于斜边c的平方,即a^2+b^2=c^2 ¬

  37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c有关系a^2+b^2=c^2 ,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

  38定理 四边形的内角和等于360° ¬

  39四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 ¬

  40多边形内角和定理 n边形的内角的和等于(n-2)×180° ¬

  初二数学上学期知识点归纳41-80

  41推论 任意多边的外角和等于360° ¬

  42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1 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 ¬

  43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2 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 ¬

  44推论 夹在两条平行线间的平行线段相等 ¬

  45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3 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

  46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1 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

  47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2 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

  48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3 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

  49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4 一组对边平行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

  50矩形性质定理1 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

  51矩形性质定理2 矩形的对角线相等 ¬

  52矩形判定定理1 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

  53矩形判定定理2 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

  54菱形性质定理1 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

  55菱形性质定理2 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

  56菱形面积=对角线乘积的一半,即S=(a×b)÷2 ¬

  57菱形判定定理1 四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

  58菱形判定定理2 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

  59正方形性质定理1 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四条边都相等 ¬

  60正方形性质定理2正方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并且互相垂直平分,每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

  61定理1 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的 ¬

  62定理2 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对称点连线都经过对称中心,并且被对称中心平分 ¬

  63逆定理 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都经过某一点,并且被这一 ¬

  点平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一点对称 ¬

  64等腰梯形性质定理 等腰梯形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 ¬

  65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 ¬

  66等腰梯形判定定理 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

  67对角线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

  68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 如果一组平行线在一条直线上截得的线段 ¬

  相等,那么在其他直线上截得的线段也相等 ¬

  69 推论1 经过梯形一腰的中点与底平行的直线,必平分另一腰 ¬

  70 推论2 经过三角形一边的中点与另一边平行的直线,必平分第 ¬

  三边 ¬

  71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它 ¬

  的一半 ¬

  72 梯形中位线定理 梯形的中位线平行于两底,并且等于两底和的 ¬

  一半 L=(a+b)÷2 S=L×h ¬

  73 (1)比例的基本性质 如果a:b=c:d,那么ad=bc ¬

  如果ad=bc,那么a:b=c:d ¬

  74 (2)合比性质 如果a/b=c/d,那么(a±b)/b=(c±d)/d ¬

  75 (3)等比性质 如果a/b=c/d=…=m/n(b+d+…+n≠0),那么 ¬

  (a+c+…+m)/(b+d+…+n)=a/b ¬

  76 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 三条平行线截两条直线,所得的对应 ¬

  线段成比例 ¬

  77 推论 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截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 ¬

  78 定理 如果一条直线截三角形的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那么这条直线平行于三角形的第三边 ¬

  79 平行于三角形的一边,并且和其他两边相交的直线,所截得的三角形的三边与原三角形三边对应成比例 ¬

  80 定理 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 ¬

  初二数学上学期知识点归纳81-136

  81 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1 两角对应相等,两三角形相似(ASA) ¬

  82 直角三角形被斜边上的高分成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和原三角形相似 ¬

  83 判定定理2 两边对应成比例且夹角相等,两三角形相似(SAS) ¬

  84 判定定理3 三边对应成比例,两三角形相似(SSS) ¬

  85 定理 如果一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和一条直角边与另一个直角三 ¬

  角形的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成比例,那么这两个直角三角形相似 ¬

  86 性质定理1 相似三角形对应高的比,对应中线的比与对应角平 ¬

  分线的比都等于相似比 ¬

  87 性质定理2 相似三角形周长的比等于相似比 ¬

  88 性质定理3 相似三角形面积的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 ¬

  89 任意锐角的正弦值等于它的余角的余弦值,任意锐角的余弦值等 ¬

  于它的余角的正弦值 ¬

  90任意锐角的正切值等于它的余角的余切值,任意锐角的余切值等 ¬

  于它的余角的正切值 ¬

  91圆是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 ¬

  92圆的内部可以看作是圆心的距离小于半径的点的集合 ¬

  93圆的外部可以看作是圆心的距离大于半径的点的集合 ¬

  94同圆或等圆的半径相等 ¬

  95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是以定点为圆心,定长为半 ¬

  径的圆 ¬

  96和已知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着条线段的垂直 ¬

  平分线 ¬

  97到已知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这个角的平分线 ¬

  98到两条平行线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和这两条平行线平行且距 ¬

  离相等的一条直线 ¬

  99定理 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确定一个圆. ¬

  100垂径定理 垂直于弦的直径平分这条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

  101推论1 ①平分弦(不是直径)的直径垂直于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

  ②弦的垂直平分线经过圆心,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

  ③平分弦所对的一条弧的直径,垂直平分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另一条弧 ¬

  102推论2 圆的两条平行弦所夹的弧相等 ¬

  103圆是以圆心为对称中心的中心对称图形 ¬

  104定理 在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所对的弦 ¬

  相等,所对的弦的弦心距相等 ¬

  105推论 在同圆或等圆中,如果两个圆心角、两条弧、两条弦或两 ¬

  弦的弦心距中有一组量相等那么它们所对应的其余各组量都相等 ¬

  106定理 一条弧所对的圆周角等于它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 ¬

  107推论1 同弧或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周角所对的弧也相等 ¬

  108推论2 半圆(或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90°的圆周角所 ¬

  对的弦是直径 ¬

  109推论3 如果三角形一边上的中线等于这边的一半,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

  110定理 圆的内接四边形的对角互补,并且任何一个外角都等于它 ¬

  的内对角 ¬

  111①直线L和⊙O相交 d

  ②直线L和⊙O相切 d=r ¬

  ③直线L和⊙O相离 d》r ¬

  112切线的判定定理 经过半径的外端并且垂直于这条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

  113切线的性质定理 圆的切线垂直于经过切点的半径 ¬

  114推论1 经过圆心且垂直于切线的直线必经过切点 ¬

  115推论2 经过切点且垂直于切线的直线必经过圆心 ¬

  116切线长定理 从圆外一点引圆的两条切线,它们的切线长相等, ¬

  圆心和这一点的连线平分两条切线的夹角 ¬

  117圆的外切四边形的两组对边的和相等 ¬

  118弦切角定理 弦切角等于它所夹的弧对的圆周角 ¬

  119推论 如果两个弦切角所夹的弧相等,那么这两个弦切角也相等 ¬

  120相交弦定理 圆内的两条相交弦,被交点分成的两条线段长的积 ¬

  相等 ¬

  121推论 如果弦与直径垂直相交,那么弦的一半是它分直径所成的 ¬

  两条线段的比例中项 ¬

  122切割线定理 从圆外一点引圆的切线和割线,切线长是这点到割 ¬

  线与圆交点的两条线段长的比例中项 ¬

  123推论 从圆外一点引圆的两条割线,这一点到每条割线与圆的交点的两条线段长的积相等 ¬

  124如果两个圆相切,那么切点一定在连心线上 ¬

  125①两圆外离 d》R+r ②两圆外切 d=R+r ¬

  ③两圆相交 R-r《d r) ¬《/d

  ④两圆内切 d=R-r(R》r) ⑤两圆内含d r) ¬

  126定理 相交两圆的连心线垂直平分两圆的公共弦 ¬

  127定理 把圆分成n(n≥3): ¬

  ⑴依次连结各分点所得的多边形是这个圆的内接正n边形 ¬

  ⑵经过各分点作圆的切线,以相邻切线的交点为顶点的多边形是这个圆的外切正n边形 ¬

  128定理 任何正多边形都有一个外接圆和一个内切圆,这两个圆是同心圆 ¬

  129正n边形的每个内角都等于(n-2)×180°/n ¬

  130定理 正n边形的半径和边心距把正n边形分成2n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 ¬

  131正n边形的面积Sn=pnrn/2 p表示正n边形的周长 ¬

  132正三角形面积√3a/4 a表示边长 ¬

  133如果在一个顶点周围有k个正n边形的角,由于这些角的和应为 ¬

  360°,因此k×(n-2)180°/n=360°化为(n-2)(k-2)=4 ¬

  134弧长计算公式:L=n兀R/180 ¬

  135扇形面积公式:S扇形=n兀R^2/360=LR/2 ¬

  136内公切线长= d-(R-r) 外公切线长= d-(R+r)¬
 

初二数学上册重点知识点总结

初中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应该注意知识点的总结,下面总结了初二数学上册知识点,供大家参考。

位置与坐标

1.确定位置

在平面内,确定一个物体的位置一般需要两个数据。

2.平面直角坐标系

①含义:在平面内,两条互相垂直且有公共原点的数轴组成平面直角坐标系。

②通常地,两条数轴分别置于水平位置与竖直位置,取向右与向上的方向分别为两条数轴的正方向。水平的数轴叫做x轴或者横轴,竖直的数轴叫y轴和纵轴,二者统称为坐标轴,它们的公共原点o被称为直角坐标系的原点。

③建立了平面直角坐标系,平面内的点就可以用一组有序实数对来表示。

④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两条坐标轴将坐标平面分成了四部分,右上方的部分叫第一象限,其他三部分按逆时针方向叫做第二象限,第三象限,第四象限,坐标轴上的点不在任何一个象限。

⑤在直角坐标系中,对于平面上任意一点,都有唯一的一个有序实数对(即点的坐标)与它对应;反过来,对于任意一个有序实数对,都有平面上唯一的一点与它对应。

3.轴对称与坐标变化

关于x轴对称的两个点的坐标,横坐标相同,纵坐标互为相反数;关于y轴对称的两个点的坐标,纵坐标相同,横坐标互为相反数。

一次函数

(一)一次函数是函数中的一种,一般形如y=kx+b(k,b是常数,k≠0),其中x是自变量,y是因变量。特别地,当b=0时,y=kx+b(k为常数,k≠0),y叫做x的正比例函数。

(二)函数三要素

1.定义域:设x、y是两个变量,变量x的变化范围为D,如果对于每一个数x∈D,变量y遵照一定的法则总有确定的数值与之对应,则称y是x的函数,记作y=f(x),x∈D,x称为自变量,y称为因变量,数集D称为这个函数的定义域。

2.在函数经典定义中,因变量改变而改变的取值范围叫做这个函数的值域,在函数现代定义中是指定义域中所有元素在某个对应法则下对应的所有的象所组成的集合。如:f(x)=x,那么f(x)的取值范围就是函数f(x)的值域。

3.对应法则:一般地说,在函数记号y=f(x)中,“f”即表示对应法则,等式y=f(x)表明,对于定义域中的任意的x值,在对应法则“f”的作用下,即可得到值域中唯一y值。

(三)一次函数的表示方法

1.解析式法:用含自变量x的式子表示函数的方法叫做解析式法。

2.列表法:把一系列x的值对应的函数值y列成一个表来表示的函数关系的方法叫做列表法。

3.图像法:用图象来表示函数关系的方法叫做图象法。

(四)一次函数的性质

1.y的变化值与对应的x的变化值成正比例,比值为k。即:y=kx+b(k≠0)(k不等于0,且k,b为常数)。

2.当x=0时,b为函数在y轴上的交点,坐标为(0,b)。当y=0时,该函数图象在x轴上的交点坐标为(-b/k,0)。

3.k为一次函数y=kx+b的斜率,k=tanθ(角θ为一次函数图象与x轴正方向夹角,θ≠90°)。

4.当b=0时(即y=kx),一次函数图象变为正比例函数,正比例函数是特殊的一次函数。

5.函数图象性质:当k相同,且b不相等,图像平行;当k不同,且b相等,图象相交于Y轴;当k互为负倒数时,两直线垂直。

6.平移时:上加下减在末尾,左加右减在中间。

全等三角形

1.经过翻转、平移后,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而该两个三角形的三条边及三个角都对应相等。

2.三角形全等的判定

(1)SSS(边边边)

三边对应相等的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

(2)SAS(边角边)

两边及其夹角对应相等的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

(3)ASA(角边角)

两角及其夹边对应相等的三角形全等。

(4)AAS(角角边)

两角及其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三角形全等。

(5)RHS(直角、斜边、边)

在一对直角三角形中,斜边及另一条直角边相等。

3.角平分线

(1)从一个角的顶点引出一条射线,把这个角分成两个完全相同的角,这条射线叫做这个角的角平分线。

(2)性质

①角平分线分得的两个角相等,都等于该角的一半。

②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分式

(一)分式的运算

分式四则运算,顺序乘除加减,

乘除同级运算,除法符号须变(乘),

乘法进行化简,因式分解在先,

分子分母相约,然后再行运算,

加减分母需同,分母化积关键,

找出最简公分母,通分不是很难,

变号必须两处,结果要求最简。

(二)分式的运算法则

(1)约分

①如果分式的分子和分母都是单项式或者是几个因式乘积的形式,将它们的公因式约去。

②分式的分子和分母都是多项式,将分子和分母分别分解因式,再将公因式约去。

(2)公因式的提取方法

系数取分子和分母系数的最大公约数,字母取分子和分母共有的字母,指数取公共字母的最小指数,即为它们的公因式。

(3)除法

两个分式相除,把除式的分子和分母颠倒位置后再与被除式相乘。

(4)乘方

分子乘方做分子,分母乘方做分母,可以约分的约分,最后化成最简。

图形的平移与旋转

1.平移,是指在同一平面内,将一个图形上的所有点都按照某个直线方向做相同距离的移动,这样的图形运动叫做图形的平移运动,简称平移。

2.平移性质

(1)图形平移前后的形状和大小没有变化,只是位置发生变化。

(2)图形平移后,对应点连成的线段平行(或在同一直线上)且相等。

初二数学上册书知识点总结

  学习八年级数学知识点的时间不多。学习会使你获得许多你成长所必需的“能源”,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初二数学上册书知识点总结,希望你们喜欢。

  初二数学上册书知识点总结1-40

  1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相等 ¬

  2边角边公理(SAS) 有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

  3 角边角公理( ASA)有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

  4 推论(AAS) 有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

  5 边边边公理(SSS) 有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

  6 斜边、直角边公理(HL) 有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

  7 定理1 在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

  8 定理2 到一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同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 ¬

  9 角的平分线是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

  10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 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即等边对等角) ¬

  21 推论1 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平分底边并且垂直于底边 ¬

  22 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和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 ¬

  23 推论3 等边三角形的各角都相等,并且每一个角都等于60° ¬

  24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等角对等边) ¬

  25 推论1 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

  26 推论 2 有一个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

  27 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

  28 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上的一半 ¬

  29 定理 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和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

  30 逆定理 和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

  31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可看作和线段两端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

  32 定理1 关于某条直线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 ¬

  33 定理 2 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那么对称轴是对应点连线的垂直平分线 ¬

  34定理3 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如果它们的对应线段或延长线相交,那么交点在对称轴上 ¬

  35逆定理 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被同一条直线垂直平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 ¬

  36勾股定理 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a、b的平方和、等于斜边c的平方,即a^2+b^2=c^2 ¬

  37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c有关系a^2+b^2=c^2 ,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

  38定理 四边形的内角和等于360° ¬

  39四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 ¬

  40多边形内角和定理 n边形的内角的和等于(n-2)×180° ¬

  初二数学上册书知识点总结41-80

  41推论 任意多边的外角和等于360° ¬

  42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1 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 ¬

  43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2 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 ¬

  44推论 夹在两条平行线间的平行线段相等 ¬

  45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3 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

  46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1 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

  47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2 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

  48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3 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

  49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4 一组对边平行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

  50矩形性质定理1 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

  51矩形性质定理2 矩形的对角线相等 ¬

  52矩形判定定理1 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

  53矩形判定定理2 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

  54菱形性质定理1 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

  55菱形性质定理2 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

  56菱形面积=对角线乘积的一半,即S=(a×b)÷2 ¬

  57菱形判定定理1 四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

  58菱形判定定理2 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

  59正方形性质定理1 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四条边都相等 ¬

  60正方形性质定理2正方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并且互相垂直平分,每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

  61定理1 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的 ¬

  62定理2 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对称点连线都经过对称中心,并且被对称中心平分 ¬

  63逆定理 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都经过某一点,并且被这一 ¬

  点平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一点对称 ¬

  64等腰梯形性质定理 等腰梯形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 ¬

  65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 ¬

  66等腰梯形判定定理 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

  67对角线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

  68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 如果一组平行线在一条直线上截得的线段 ¬

  相等,那么在其他直线上截得的线段也相等 ¬

  69 推论1 经过梯形一腰的中点与底平行的直线,必平分另一腰 ¬

  70 推论2 经过三角形一边的中点与另一边平行的直线,必平分第 ¬

  三边 ¬

  71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它 ¬

  的一半 ¬

  72 梯形中位线定理 梯形的中位线平行于两底,并且等于两底和的 ¬

  一半 L=(a+b)÷2 S=L×h ¬

  73 (1)比例的基本性质 如果a:b=c:d,那么ad=bc ¬

  如果ad=bc,那么a:b=c:d ¬

  74 (2)合比性质 如果a/b=c/d,那么(a±b)/b=(c±d)/d ¬

  75 (3)等比性质 如果a/b=c/d=…=m/n(b+d+…+n≠0),那么 ¬

  (a+c+…+m)/(b+d+…+n)=a/b ¬

  76 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 三条平行线截两条直线,所得的对应 ¬

  线段成比例 ¬

  77 推论 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截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 ¬

  78 定理 如果一条直线截三角形的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那么这条直线平行于三角形的第三边 ¬

  79 平行于三角形的一边,并且和其他两边相交的直线,所截得的三角形的三边与原三角形三边对应成比例 ¬

  80 定理 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 ¬

  初二数学上册书知识点总结81-136

  81 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1 两角对应相等,两三角形相似(ASA) ¬

  82 直角三角形被斜边上的高分成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和原三角形相似 ¬

  83 判定定理2 两边对应成比例且夹角相等,两三角形相似(SAS) ¬

  84 判定定理3 三边对应成比例,两三角形相似(SSS) ¬

  85 定理 如果一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和一条直角边与另一个直角三 ¬

  角形的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成比例,那么这两个直角三角形相似 ¬

  86 性质定理1 相似三角形对应高的比,对应中线的比与对应角平 ¬

  分线的比都等于相似比 ¬

  87 性质定理2 相似三角形周长的比等于相似比 ¬

  88 性质定理3 相似三角形面积的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 ¬

  89 任意锐角的正弦值等于它的余角的余弦值,任意锐角的余弦值等 ¬

  于它的余角的正弦值 ¬

  90任意锐角的正切值等于它的余角的余切值,任意锐角的余切值等 ¬

  于它的余角的正切值 ¬

  91圆是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 ¬

  92圆的内部可以看作是圆心的距离小于半径的点的集合 ¬

  93圆的外部可以看作是圆心的距离大于半径的点的集合 ¬

  94同圆或等圆的半径相等 ¬

  95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是以定点为圆心,定长为半 ¬

  径的圆 ¬

  96和已知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着条线段的垂直 ¬

  平分线 ¬

  97到已知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这个角的平分线 ¬

  98到两条平行线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和这两条平行线平行且距 ¬

  离相等的一条直线 ¬

  99定理 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确定一个圆. ¬

  100垂径定理 垂直于弦的直径平分这条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

  101推论1 ①平分弦(不是直径)的直径垂直于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

  ②弦的垂直平分线经过圆心,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

  ③平分弦所对的一条弧的直径,垂直平分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另一条弧 ¬

  102推论2 圆的两条平行弦所夹的弧相等 ¬

  103圆是以圆心为对称中心的中心对称图形 ¬

  104定理 在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所对的弦 ¬

  相等,所对的弦的弦心距相等 ¬

  105推论 在同圆或等圆中,如果两个圆心角、两条弧、两条弦或两 ¬

  弦的弦心距中有一组量相等那么它们所对应的其余各组量都相等 ¬

  106定理 一条弧所对的圆周角等于它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 ¬

  107推论1 同弧或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周角所对的弧也相等 ¬

  108推论2 半圆(或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90°的圆周角所 ¬

  对的弦是直径 ¬

  109推论3 如果三角形一边上的中线等于这边的一半,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

  110定理 圆的内接四边形的对角互补,并且任何一个外角都等于它 ¬

  的内对角 ¬

  111①直线L和⊙O相交 d

  ②直线L和⊙O相切 d=r ¬

  ③直线L和⊙O相离 d》r ¬

  112切线的判定定理 经过半径的外端并且垂直于这条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

  113切线的性质定理 圆的切线垂直于经过切点的半径 ¬

  114推论1 经过圆心且垂直于切线的直线必经过切点 ¬

  115推论2 经过切点且垂直于切线的直线必经过圆心 ¬

  116切线长定理 从圆外一点引圆的两条切线,它们的切线长相等, ¬

  圆心和这一点的连线平分两条切线的夹角 ¬

  117圆的外切四边形的两组对边的和相等 ¬

  118弦切角定理 弦切角等于它所夹的弧对的圆周角 ¬

  119推论 如果两个弦切角所夹的弧相等,那么这两个弦切角也相等 ¬

  120相交弦定理 圆内的两条相交弦,被交点分成的两条线段长的积 ¬

  相等 ¬

  121推论 如果弦与直径垂直相交,那么弦的一半是它分直径所成的 ¬

  两条线段的比例中项 ¬

  122切割线定理 从圆外一点引圆的切线和割线,切线长是这点到割 ¬

  线与圆交点的两条线段长的比例中项 ¬

  123推论 从圆外一点引圆的两条割线,这一点到每条割线与圆的交点的两条线段长的积相等 ¬

  124如果两个圆相切,那么切点一定在连心线上 ¬

  125①两圆外离 d》R+r ②两圆外切 d=R+r ¬

  ③两圆相交 R-r《d r) ¬《/d

  ④两圆内切 d=R-r(R》r) ⑤两圆内含d r) ¬

  126定理 相交两圆的连心线垂直平分两圆的公共弦 ¬

  127定理 把圆分成n(n≥3): ¬

  ⑴依次连结各分点所得的多边形是这个圆的内接正n边形 ¬

  ⑵经过各分点作圆的切线,以相邻切线的交点为顶点的多边形是这个圆的外切正n边形 ¬

  128定理 任何正多边形都有一个外接圆和一个内切圆,这两个圆是同心圆 ¬

  129正n边形的每个内角都等于(n-2)×180°/n ¬

  130定理 正n边形的半径和边心距把正n边形分成2n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 ¬

  131正n边形的面积Sn=pnrn/2 p表示正n边形的周长 ¬

  132正三角形面积√3a/4 a表示边长 ¬

  133如果在一个顶点周围有k个正n边形的角,由于这些角的和应为 ¬

  360°,因此k×(n-2)180°/n=360°化为(n-2)(k-2)=4 ¬

  134弧长计算公式:L=n兀R/180 ¬

  135扇形面积公式:S扇形=n兀R^2/360=LR/2 ¬

  136内公切线长= d-(R-r) 外公切线长= d-(R+r)¬
 

八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失败乃成功之母,重复是学习之母。学习,需要不断的重复重复,重复学过的知识,加深印象,其实任何科目的 学习 方法 都是不断重复学习。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一些 八年级 数学的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二上学期数学知识点归纳

一、勾股定理

1、勾股定理

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a,b的平方和等于斜边c的平方,即a2+b2=c2。

2、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c有这种关系,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3、勾股数

满足的三个正整数,称为勾股数。

常见的勾股数组有:(3,4,5);(5,12,13);(8,15,17);(7,24,25);(20,21,29);(9,40,41);……(这些勾股数组的倍数仍是勾股数)。

二、证明

1、对事情作出判断的 句子 ,就叫做命题。即:命题是判断一件事情的句子。

2、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度。

(1)证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思路是将原三角形中的三个角凑到一起组成一个平角。一般需要作辅助。

(2)三角形的外角与它相邻的内角是互为补角。

3、三角形的外角与它不相邻的内角关系

(1)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2)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

4、证明一个命题是真命题的基本步骤

(1)根据题意,画出图形。

(2)根据条件、结论,结合图形,写出已知、求证。

(3)经过分析,找出由已知推出求证的途径,写出证明过程。在证明时需注意:①在一般情况下,分析的过程不要求写出来。②证明中的每一步推理都要有根据。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相互平行。

八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

(一)运用公式法

我们知道整式乘法与因式分解互为逆变形。如果把乘法公式反过来就是把多项式分解因式。于是有:

a2-b2=(a+b)(a-b)

a2+2ab+b2=(a+b)2

a2-2ab+b2=(a-b)2

如果把乘法公式反过来,就可以用来把某些多项式分解因式。这种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运用公式法。

(二)平方差公式

平方差公式

(1)式子:a2-b2=(a+b)(a-b)

(2)语言:两个数的平方差,等于这两个数的和与这两个数的差的积。这个公式就是平方差公式。

(三)因式分解

1.因式分解时,各项如果有公因式应先提公因式,再进一步分解。

2.因式分解,必须进行到每一个多项式因式不能再分解为止。

(四)完全平方公式

(1)把乘法公式(a+b)2=a2+2ab+b2和(a-b)2=a2-2ab+b2反过来,就可以得到:

a2+2ab+b2=(a+b)2

a2-2ab+b2=(a-b)2

这就是说,两个数的平方和,加上(或者减去)这两个数的积的2倍,等于这两个数的和(或者差)的平方。

把a2+2ab+b2和a2-2ab+b2这样的式子叫完全平方式。

上面两个公式叫完全平方公式。

(2)完全平方式的形式和特点

①项数:三项

②有两项是两个数的的平方和,这两项的符号相同。

③有一项是这两个数的积的两倍。

(3)当多项式中有公因式时,应该先提出公因式,再用公式分解。

(4)完全平方公式中的a、b可表示单项式,也可以表示多项式。这里只要将多项式看成一个整体就可以了。

(5)分解因式,必须分解到每一个多项式因式都不能再分解为止。

初二数学知识点归纳

第一章分式

1分式及其基本性质分式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以(或除以)一个不等于零的整式,分式的只不变

2分式的运算

(1)分式的乘除乘法法则:分式乘以分式,用分子的积作为积的分子,分母的积作为积的分母除法法则:分式除以分式,把除式的分子、分母颠倒位置后,与被除式相乘。

(2)分式的加减加减法法则:同分母分式相加减,分母不变,把分子相加减;异分母分式相加减,先通分,变为同分母的分式,再加减

3整数指数幂的加减乘除法

4分式方程及其解法

第二章反比例函数

1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图像、性质

图像:双曲线

表达式:y=k/x(k不为0)

性质:两支的增减性相同;

2反比例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八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 总结 相关 文章 :

★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 初二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 八年级数学知识点整理归纳

★ 八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归纳

★ 初二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 初二数学上册知识点

★ 八年级上册数学的知识点归纳

★ 初二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 初二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 初二数学知识点归纳上册人教版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