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和秋瑾的关系怎么样
秋瑾为何对鲁迅大骂并拔刀相向?二人究竟有什么过节?
秋瑾与鲁迅都是近代历史上有名的革命志士,秋瑾是革命女英雄,敢于用鲜血和生命与敌人战斗;鲁迅是文化战线的斗士,用笔在战斗。
两位都是为革命而战斗的勇士,又同是绍兴老乡,却为何秋瑾对鲁迅不太感冒,甚至对鲁迅破口大骂并拔刀相向?这其中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秋瑾
最早记录这一事件的是鲁迅的弟弟周作人,周作人在《鲁迅的故事》中记叙了这段公案:
“秋瑾与鲁迅同时在日本留学。《取缔规则》发表后,留学生大起反对。秋瑾为首,主张全体回国;老学生多不赞成,因为知道“取缔”二字的意义拜不怎么不好。因此,这些人被秋瑾在留学生会馆宣告了死刑,有鲁迅、许寿裳在内。鲁迅还看见她将一把小刀抛在桌上,以示威吓……”
事件的起因是1905年日本政府为了限制中国留学生在日本从事革命活动,在这一年的十一月二日颁布了所谓《清(韩)国留学生取缔规则》。留学生们群起抗议无效,并进行罢课,湖南留学生陈天华甚至投海自杀以勉励同学们进行斗争,维护爱国的权利。
此时,留学生们分为了两派,一派主张回国自办学校,并实行革命,另一派主张忍辱负重,力学救国。秋瑾是主张第一种方针的人,鲁迅是第二种。
秋瑾在日本(后排第二)
两派争吵不下,秋瑾认为第二种选择的人是贪生怕死,于是大骂这些人是汉奸并拔刀威吓。当时记录下了这一幕的徐双韵在《记秋瑾》中写道:
“……秋瑾发言,力主回国,词意激昂,随手从靴筒取出侨刀,插在讲台上说:“如有人回到祖国,投降满虏,卖友求荣,吃我一刀”
一直以来,秋瑾对鲁迅等人破口大骂并拔刀相向就是从周作人的记录而来,徐双韵的记录较为客观。二人的记录谁对谁错?秋瑾骂鲁迅没有?宣判鲁迅等人死刑没有?拔刀吓唬没有?这成为了历史悬案。
但历史的事实应该是这样的。
一回国革命与留下学习都爱国的体现,没有必要厚此薄彼。秋瑾走的是抛头颅撒热血的激进道路,鲁迅并不主张这种方式。鲁迅曾说道:“对于社会的战斗,我是并不挺身而出的,我不劝别人牺牲什么之类者就为此······”(鲁迅致景宋(1925年3月11日),《两地书全编》,第394-395页。)
对于革命,鲁迅有自己的见解,“我们无权去劝诱人做牺牲,也无权去阻止人做牺牲。况且世上也尽有乐于牺牲,乐于受苦的人物。……只是这牺牲的适意是属于自己的,与志士们之所谓为社会者无涉。”(鲁迅《娜拉走后怎样》,《鲁迅全集》第1卷,第165页。)
鲁迅
鲁迅认为秋瑾这样的牺牲者,是出于他们的主观意愿去牺牲的,至于他们是不是革命志士,是后来人的评判。
所以鲁迅做不了秋瑾,鲁迅做不了烈士。早年鲁迅曾参加过反清活动,上级一次分派任务让他去刺杀一个满清官员,鲁迅临行前说家中有老母,若我死了,老母该如何活?于是任务换人。
鲁迅与秋瑾路线的不同,决定了他们处世方式的不同。无论牺牲还是选择另外的方式救国,都无可厚非,更没必要刀兵相向。
秋瑾被处死
二是秋瑾对第二种做法也不排斥,认为学习是救国的长久之计
秋瑾在与友人的信中,曾表明了对留下学习同志的态度。“吾与君志相若也,而冷则君与予异,何始同而终相背乎?虽然,其异也,适其所以同也。盖君之志则在忍辱以成其学,而吾则义不受辱以贻我祖国之;然诸君诚能忍辱以成其学者,则辱也甚暂,而不辱其常矣。吾素负气,不能如君等所为,然吾甚望诸君之毋忘国耻也”。(王时泽《回忆秋瑾》,同上书第229页。)
从这段话,我们就可以看出秋瑾对两种做法的态度都是支持的。秋瑾当时的确是骂过投降的汉奸,但不是针对鲁迅等人,她也的确拔刀了但不是判鲁迅等人的死刑,而是将刀插在桌子上激励大家。
秋瑾牺牲之后,鲁迅在他的小说《药》里用“夏瑜”的形象歌颂了秋瑾的牺牲精神。在杂文《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中,鲁迅以秋瑾的牺牲来告诫青年,让革命者吸取教训。在鲁迅离世的前一年,鲁迅还写了《病后杂谈》来悼念秋瑾。
秋瑾墓
可见,鲁迅与秋瑾之间的革命道路不同,但对这位革命女侠的牺牲始终是崇敬有加的。说鲁迅与秋瑾不和,秋瑾拔刀威胁鲁迅等说法是不合理的。
你认为这么多电视剧中谁死的是最惨的一位
小编认为是《至尊红颜》的钱小多,钱小多和武媚娘、徐盈盈是青梅竹马,在该剧中算是男三号,却从头倒霉到尾。
在故事开始不久,和徐盈盈一起去皇宫找武媚娘,因为不认识字,把净身房当茅厕,直接变太监。
后面徐盈盈为了当皇后,又因为自己做的坏事被钱小多知道,怕被写漏,于是施展连环计,先让东施撞鬼吓唬李治,接着在宫中办法事捉鬼,指使法师陷害钱小多,之后把钱小多陷害入狱,严刑拷打,让他承认是被武媚娘指使,于是被被严刑拷打,钱小多抵死不肯签字,徐盈盈先是命人砍断了他的双手:
徐盈盈作恶还要立牌坊,觉得不忍心杀钱小多,又害怕他泄露秘密,于是割掉了钱小多的舌头,挖了钱小多的眼睛,还打断了他的双腿,让他成为一个乞丐在死亡边缘徘徊,东施看他可怜,接济了他。
就这样又过了几集,在快结局时,武媚娘和李君羡阴差阳错遇到了变成残废的钱小多,但钱小多被割掉舌头没法说话了。此时东施来给钱小多送饭,蒙在鼓里的武媚娘派东施去通知徐盈盈。东施回到宫中,本想收拾包裹逃命,却被徐盈盈撞见,只好把事情告诉她,徐盈盈怕事情败露,一不做二不休,赶到钱小多和武媚娘所在的破庙,用一根长针插入钱小头脑袋,将其杀害。
死得惨的角色很多,但像钱小多那么悲剧的就少之又少,钱小多另一个可怜之处,不单是被好友害死,还是被猪队友坑死。
李钟岳为什么不同意秋瑾就义前提出的“写诀别信”的要求
1907年7月15日,年仅32岁的鉴湖女侠秋瑾,在绍兴轩亭口英勇就义。牺牲前,曾向监斩官李钟岳提出三个要求。
(秋瑾剧照)
那么,秋瑾究竟向李钟岳提出了哪三个要求?李钟岳面对秋瑾的要求,为何只答应了两个,另一个不答应?
事情还得从秋瑾被捕说起。
1907年7月6日,光复会成员徐锡麟在安庆刺杀了清廷安徽巡抚恩铭。随后,在夺取安庆枪械库的战斗中,徐锡麟不幸被捕,英勇就义。
由于徐锡麟起义失败,直接导致秋瑾所在的大通学堂处于十分危险的境地。7月7日,浙江巡抚张曾杨命令绍兴知府福贵,搜查大通学堂并逮捕秋瑾。
山阴知县李钟岳在接到福贵的命令后,心中十分的痛苦。他私下里和秋瑾有过接触,十分钦佩秋瑾的胆识和才干。尤其是对身为弱女子的秋瑾,不但能吟诗作对,还心系家国天下,大胆追求妇女解放,提倡民主革命,印象极为深刻。
此刻的李钟岳,唯一的念头就是如何尽可能地拖延时间,让大通学堂里的秋瑾和学生们能从容撤退。在福贵的一再催促下,李钟岳才不得不在7月13日,硬着头皮带领清兵前往大通学堂。
即便这样,李钟岳仍然还在为秋瑾考虑。他为了阻止清兵开枪射杀学堂师生,故意坐轿走在队伍的最前面,并在抵达现场后,下令“但加逮捕,弗许伤害”。
秋瑾既没有逃走,也没有做任何抵抗。她已下定决心,为革命流血,从容被捕。李钟岳随后押着秋瑾等8人回到山阴县衙。
(李钟岳剧照)
福贵当夜对秋瑾进行了审讯。纵使福贵百般拷问,秋瑾始终只承认参与了妇女解放运动,对指控参与推翻清政府的政治革命活动,一概矢口否认。一无所获的福贵只好暂时作罢,将秋瑾交由李钟岳继续审讯。
第二天,李钟岳在县衙提审了秋瑾,不但没有刑具加身,还对她礼让有加,专门为她放置了一把椅子。审讯的整个过程,就像会客般平静而礼貌。最后,秋瑾的供词只有一句话,这就是传颂百年的名句“秋风秋雨愁煞人”。
福贵在得知消息后勃然大怒,痛斥李钟岳故意偏袒秋瑾,责问:“为何不用刑?”李钟岳回到:“均系读书人,面对弱女子,碍难上刑。”
但李钟岳毕竟只是一个区区知县,能量有限,他无法阻止清廷杀害秋瑾的险恶用心。
7月14日晚上,李钟岳接到了张曾杨的手谕,“将秋瑾就地正法”。
李钟岳试图做最后的抗争:“供证两无,安能杀人?”
但他的话不够分量,根本没人理睬。即便李钟岳“竭力阻拒,几至冲突”,但仍然无法挽救秋瑾被害的命运。
行刑前,李钟岳对秋瑾说到:“余位卑言轻,愧无力成全,然汝死非我意。”随即“泪随声堕”,左右之人也“相顾侧然”。
但秋瑾却毫无惧色,只给李钟岳提出了三个要求:一是准许写家书诀别;二是不要枭首;三是不能剥去衣服。
李钟岳爽快地答应了秋瑾的后两个要求,但对第一个要求,李钟岳却最终没有应允,这又是为什么呢?
(李钟岳和秋瑾剧照)
其一、李钟岳没有胆量答应秋瑾。
秋瑾被害的“罪名”,是参与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她在清廷眼里,就是个“政治犯”。
实际上,清廷坐卧不安的,并不是什么妇女解放运动,而是忌惮秋瑾倡导的民主革命。害怕国人在秋瑾的号召下,掀起轰轰烈烈的反清起义,推翻腐朽清王朝的统治。
因此,对于这样的革命者,清廷是不会有丝毫仁慈的,更谈不上同情。绝不会让秋瑾在牺牲前,还有书信存世,哪怕是诀别家书也不行。
再说了,秋瑾如果写家书,还可能因此连累更多的家人。李钟岳不愿意出现这样的后果。
其二、李钟岳没有机会让秋瑾写诀别家书。
从7月14日凌晨2点,李钟岳接到了浙江巡抚张曾杨处斩秋瑾的手谕起,直到凌晨4点,秋瑾被押赴刑场,英勇就义。在这短短的两个小时中,李钟岳和秋瑾的一言一行都在福贵的监视之下。因为清廷已经不再信任他了,但福贵又不希望自己手上沾染革命者的鲜血,只好让李钟岳做监斩官。
因此,李钟岳即便敢冒杀头的风险,答应秋瑾的要求,秋瑾也没有机会完成诀别家书。
实际上,李钟岳还是为秋瑾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在秋瑾牺牲后仅仅3天,清廷就以“庇护女罪犯”为由,将李钟岳革职了。
离任的李钟岳终日郁郁寡欢,对秋瑾的死始终无法释怀,整日不断地重复念叨同一句话:“我虽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
最终,李钟岳因内疚而上吊自杀。
此时,距秋瑾被害不过百日。
(参考资料:《辛亥革命中的秋瑾》)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