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比较有深度的话(鲁迅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哪句话,或者哪段文字)_鲁迅_病句_一句

鲁迅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哪句话,或者哪段文字

  • “我以我血荐轩辕”,这是鲁迅先生在诗作《自题小像》中的最后一句:灵台无计逃神矢, 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 我以我血荐轩辕。主要表达的是鲁迅先生要用自己的鲜血保卫中华的决心!体现了鲁迅先生对祖国、对中华民族的深深的热爱。这句话不仅在当时影响激励着一批青年走上了爱国的革命道路,就是现在也有着现实深远的意义。不管世界风云如何变幻,保家卫国的思想不能变。这句话已经深深地铭刻在我的脑海中,永远不会忘记!

鲁迅先生的《孔乙己》最后一句到底算不算病句

不用怀疑,这就是病句。

鲁迅另一个著名的“病句”是散文集《野草》的《秋夜》第一句:“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很多人也看这句不顺眼。

但平心而论,这和《孔乙己》最后一句的情况不同。“两株枣树”是一种特殊的修辞,也确实达到了特殊的效果。在句子本身来说,虽然这种表达方式很少见,没见人用过,但在语法上是没有毛病的。

但是“大约的确”就不同了。“大约”和“的确”,两个词的意思是不相容的,二者只能选一个,逻辑不自洽,这不是修辞能说得过去的。

所以这肯定是病句。

但这事还得这么看。要肯定的是,鲁迅不是故意搞怪。他写作的年代是白话文正在形成的年代,作为一种刚刚诞生的新生事物,很多规范都尚未确立,“大约”和“的确”的用法也许还在摸索之中。所以他这么用,没什么可指摘的。

另外,鲁迅作为一个文字的探索者,也在不断地实验词语之间的搭配和使用。他的文字本来就以奇崛著称,各种看似不合情理(很可能事实上就是不合情理)的用法都可能出现。

可是,那又怎么样?那是我们给予作家和诗人的特权。如果作家和诗人只能循规蹈矩,按照语法书来安放每个字与词,那文学还能进步吗?不可能。他们的使命,就是探索词语的意义,探索使用它们的可能性,代替我们去语词的密林中披荆斩棘,趟出一条从来没人走过的路,让后人能够沿着他们的足迹,深入其中,看到更壮丽的风景。

从这个意义来说,《秋夜》的那句话写得好,《孔乙己》的这句话写得也好。

如何看待“作为文学家,鲁迅的文笔很糟糕”的言论

说出这个言论的人,估计根本没看过鲁迅的书和文章,现在有一大批所谓的文化人,学者,书迷,其实都是伪装的,根本不看原著,只看一些其他伪文化人,学者,书迷写的文理不通、装腔作势的书评,就拿书评说事。

鲁迅的每一篇白话文,尤其是《朝花夕拾》《呐喊》等散文、小说集子,每一篇都非常精致,比如一件小事、狂人日记、故乡、祝福等等,只要眼睛不瞎,有一定文学审美,自然能得出这样的结论。

发出所谓“作为文学家,鲁迅的文笔很糟糕”的言论,只是哗众取宠,博取眼球罢了。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