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做到放下包袱一身轻?唐代诗人李端有什么有趣的故事_职场_自己的_佛陀

本文目录

  • 怎么做到放下包袱一身轻
  • 唐代诗人李端有什么有趣的故事
  • 电视剧《天道》讲了什么
  • 你认为中国人讲的“禅”是什么能讲一个禅理的故事吗
  • 四五年没有入职场了,突然找到工作心里满是忐忑怎样克服
  • 拈花一笑的典故是什么
  • 如果你是一位接受捐献者,如果见到了器官捐献者,你会对他说什么

怎么做到放下包袱一身轻

一个年轻人背着个大包裹千里迢迢来找无际大师。

他说:“大师,我是那样的孤独、痛苦和寂寞,长途跋涉使我疲惫至极,尝尽了人间的心酸与苦辣,为什么还不能找到心中的阳光。”

大师问:“你的包裹里装的是什么?”年轻人说:“它对我可重要了,里面装的是我每次跌倒时的痛苦,每一次受伤后的哭泣,每一次孤寂时的烦恼……靠了它,我才能走您这儿的。”

于是,无际大师带年轻人来到了河边,坐船过了河。

上岸后,大师说:“你扛着船赶路吧。”年轻人很惊讶:“它那么沉,我扛得动吗?”“是的,孩子,你扛不动它。

过河时船是有用的,但过了河我们要放下船赶路,否则它会变成我们的包袱。痛苦、孤独、寂寞、灾难、眼泪,这些对人生都是有用的,它能使生命得到升华,但须臾不忘,就成了人生的包袱。

放下它吧!孩子,生命不能太负重。”年轻人放下包袱,继续赶路,他发现自己的步轻松而愉快,比以前快得多了。原来,生命是不必如此沉重的。

【禅理故事启示】:

痛苦、孤独、寂寞、灾难、眼泪,这些东西都是人生宝贵的财富,它能使人清醒、成熟、长见识、出智慧,所谓“吃一堑长一智”是也。但是我们如果把当成一个沉重的包袱背在肩上,那就会使我们无法负重前行。最后,在重压之下跨掉、趴下。

放下烦恼:快乐其实很简单

所谓练习微笑,不是机械地挪动你的面部表情,而是努力地改变你的心态,调节你的心情。学会平静地接受现实,学会对自己说声顺其自然,学会坦然地面对厄运,学会积极地看待人生,学会凡事都往好处想。这样,阳光就会流进心里来,驱走恐惧,驱走黑暗,驱走所有的阴霾。

放下消极:绝望向左,希望向右

如果你想成为一个成功的人,那么,请为“最好的自己”加油吧,让积极打败消极,让高尚打败鄙陋,让真诚打败虚伪,让宽容打败褊狭,让快乐打败忧郁,让勤奋打败懒惰,让坚强打败脆弱,让伟大打败猥琐……只要你愿意,你完全可以一辈子都做最好的自己。没有谁能够左右胜负,除了你。自己的战争,你就是运筹帷幄的将军!

不是所有的梦想都能成为美好的现实,但美丽的梦想同样可以装点出生活的美丽。

、放下狭隘:心宽,天地就宽

宽容是一种美德。宽容别人,其实也是给自己的心灵让路。只有在宽容的世界里,人,才能奏出和谐的生命之歌!要想没有偏见,就要创造一个宽容的社会。要想根除偏见,就要首先根除狭隘的思想。只有远离偏见,才有人与内心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我们不但要自己快乐,还要把自己的快乐分享给朋友、家人甚至素不相识的陌生人。因为分享快乐本身就是一种快乐,一种更高境界的快乐。

宽容是一种美德。宽容别人,其实也是给自己的心灵让路。只有在宽容的世界里,人,才能奏出和谐的生命之歌!








唐代诗人李端有什么有趣的故事

李端:

唐代诗人李端是大历十才子之一,在安史之乱的时期也是贡献了很多的作品,虽然没有杜甫那般文采,但也是写实为主,主要体现在百姓的痛苦,更体现自己爱国的情怀。

关于他的故事:

汾阳王郭暖,特别喜欢吟诗作文的好友一起来往,更总是邀请文人一起来家里做客,有一次郭暖升官,摆好了宴席邀请了各方的名人雅客,李端也是其中的一位,这些人酒都喝的差不多了,升平公主知道李端能写诗,李端张口就来,有些人不服气,就跟李端说:“你那些不行,拿些以前的来糊弄事,用我们的姓来对诗才能苏那你能行。”李端自然不会怕他们,接二连三都给对了下来。

李端喜欢郭暖家中的一个婢女,他的眼睛也不老实总是出卖了他,人家弹着古筝,他就往婢女的那边去瞄,看来是非常的喜欢。郭暖也看见了,就跟李端说,你能以“弹筝”作一首诗,那么就可以把这个婢女送给你。

李端就做了一首

《听筝》

唐·李端

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

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

以上纯是个人见解,大家一起学习,一起讨论。

电视剧《天道》讲了什么

非常感谢悟空邀请!在这里能为你解答这个问题,让我带领你们一起走进这个问题,现在让我们一起探讨一下。

终于把电视剧《天道》看完了,2天2夜。悟性不好,虽然里面的商战故事经不起推敲,但是里面的反映人性的东西可以借鉴。总结如下:

1.天道既人道,读懂了人性就掌握了最复杂的规律。丁元英一年赚1亿欧元就是有力证明。

2.世间本无事,何处惹尘埃。人的初始状态都是健康天真有活力的。为了达到目的,做了很多努力。却被自己制造的祸端给害的。比如:烦恼,健康,生命,友情,等等。林宇峰因为自己的乐圣音响有了自己的财富和地位,也因为即将逝去这些东西,将他杀死。

3.人的格局决定了他的知识、成就和能量。这是成长的环境形成的,很难改变。剧中的“”文化属性“”决定了他的思考方式,行为模式,和道德水准。丁元英的判断一个人的行为的时候,他是看这个人的文化属性,进而推导出他的思考问题的方向和接下来有可能发生的行为。在给刘冰做局的时候感受到了这一点。人们经常说做人大气一点,助人助己也。

4与另一半的相遇是机缘,平淡的生活中要提携和成全。没有索取才是正道,方得始终。主人公的感情值得敬佩。

5.多行善举,少说话。努力经营好家庭和事业,赚到的要分好,学到的要教好!

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在以上的分享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都是个人的意见与建议,我希望我分享的这个问题的解答能够帮助到大家。

在这里同时也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还望分享评论出来共同讨论这话题。

我最后在这里,祝大家每天开开心心工作快快乐乐生活,健康生活每一天,家和万事兴,年年发大财,生意兴隆,谢谢!


你认为中国人讲的“禅”是什么能讲一个禅理的故事吗

感恩邀请。佛教分几个宗派,比如,净土宗、律宗、禅宗、密宗。。。禅其实是悟道。最著名的当然是神秀与慧能的六祖之争的故事了,神秀写道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而慧能悟到本来无一物,何故惹尘埃。

六祖慧能之后,禅宗便星散,现在也没有找到正根。通过很多普通日常,还获取禅机智慧,是很高的哲学。比如很有意思的佛诗,描写插秧情形:手把秧苗插满田,低头看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原来退步是向前。

四五年没有入职场了,突然找到工作心里满是忐忑怎样克服

常言道“三天不读口生,三天不写手生”,四五年没有工作已经和职场脱轨很久了,这种忐忑无论是放在谁的身上都是可以理解的,既有心态方面的忐忑,也有职场能力方面的忐忑,所以想要克服这种忐忑,最少得从两个方面着手:

一、心态方面忐忑的克服

四五年没有入职场要么就是顾家型的,要么就是自己做点个体生意,两者共同点是环境非常单纯,不如职场那么复杂,所以题主忐忑主要是因为长期生活在单纯的环境下,再次进入职场后是否可以从容应对这种复杂多变的环境。

这种忐忑也是很有必要的,有了这种忐忑才可以考虑更多需要做的事,规划好之后再进入职场才可以游刃有余的处理职场关系,所以心态方面的克服可以参考以下几点:

1、保持谦虚低调

人的性格多种多样,有的人一贯做事高调,但是职场中的高调一定要注意“度”的把握,适当把握这个度就可以为自己所用,否则就会被“过度”所利用,这是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所以在此进入职场中时,由于对新的环境的一切都很陌生,一切都是未知,这种情况下一定要谦虚低调,最好的状态是“弱者”的状态,这样不仅会有同事愿意帮助你,还可以让同事对你没有戒备心。

如果是刚入新环境就狂妄自大,一定是枪打出头鸟,这样的人存活不了多久就会被团队集体拱出来,无论是性格方面,还是职场威胁方面都会被其他同事所排挤。

2、不要轻易站队、不要轻易表态

说到这里,想到一个真实案例,上家公司的时候,部门招了一个新人,小姑娘很秀气,五官精致,第二天部门领导带着大家去聚餐,领导当即的考核就把新人的前途断送了,当然也是新人没有经验。领导说你是新人,今天点餐的权利交给你,结果女孩真当回事了,一桌子菜都是她点的,领导没怎么当回事,觉得点的菜都还可以,一帮同事不乐意了,觉得新人刚来就这么扎眼,那日后哪还有其他人什么事,工作中处处排挤,干不完的工作也会找各种听起来似乎合理的理由交给新人,不能承受各种压力,最后主动离职。

所以再入职场的新人,要正确认识自己的份量,有时候无意间就会掉进别人挖好的坑里,或者一些无知的行为成了自己职场的羁绊,作为新人,事事不要着急表态,除非你是有着绝对的话语权,否则都得察言观色,见风使舵;比如上面的点菜案例,新人完全可以理解为领导对自己的 寒暄性照顾,然后将点菜的权利交出去,让领导点或者让领导选一个善于点菜的同时点,这样既没有自作主张,也尊重领导,同时还给了擅长点菜同事一个机会,三方的关系就会都很好。

因此,不知职场具体情况的时候一定不能轻易站队、轻易表态,否则极有可能亲手结束自己的职场生涯。

二、工作能力方面忐忑的克服

除了心态方面的忐忑之外,剩下的就是工作能力的克服,工作能力方面的“疑难”就比较多了,既包括到办公能力方面,业务能力方面,向上、向下管理方面等方面。

四五年不工作,可能对以前的工作有个大概的印象,但是不会像平时一直接触那样熟练、系统,所以需要在进入新职场之前进行捋顺。

一、办公能力方面的克服

这一点着重想说的是一些办公软件的使用方面,由于是技能操作层面的,所以一旦搁置的时间较长,就会手生,甚至忘记很多的操作功能,等到再拾起时会有一种接触新鲜事物的感觉,所以入职场前一定要先行熟悉、练习。尽量杜绝进入职场后在基础技能层面被减分。

二、业务能力方面的克服

只要是一个长时间不接触的业务,都会显得很生疏,但一般情况下每家公司都会有培训,为了更好的在企业的入职培训中一次性了解业务知识,可以在入职之前先行查阅行业相关资料,脑海中大概有个印象,毕竟入职培训只有一次,培训完业务之后再去事事问别人就会遭人烦,所以业务能力方面需要在培训中吸收很大一部分。

如果社交能力比较强,很懂得沟通的艺术,也可以在与同时的沟通中加深了解业务。

三、管理能力方面

如果是基层员工做到以上基本就足以,如果是个一官半职还牵扯到管理方面的克服,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其实管理的方式也在不断的朝着更现代的方式变化,再没有摸清员工和领导的性格和处事方式之前,先不要做一个“莽夫”行驶自己之前的管理方法,因为在不同的企业制度下、对于不同的人采取的管理方法也是不尽相同的,就好比之前的管理风格是“凡事往下压”有所谓的“官威”,而现在的管理风格多是“帮助、指导和引领”。

四、其他方面的克服

以上是显性方面需要克服的,当然除此之外一定还有一些需要我们注意的隐形层面的东西,都需要大家灵活应对,在出入职场的前期,宁可做一个真诚的甚至看起来蠢蠢的人,也不要做个爱耍小聪明的人,通常的小聪明都是自以为是,真诚就会削弱你与大家之间的距离,让彼此更近。

综上所述,离开职场多年再次返回职场的忐忑心理是一种每个人都会有的生理反应,大体概况则为两个大的方面,只要按照以上指引稍做功课,都是可以很大程度缓解这种心理或生理反应。


感谢阅读,笔记簿杏豆:企业培训师,劳动纠纷咨询师,劳动关系协调师,社保专家,专注职场干货分享,欢迎关注向我咨询!

拈花一笑的典故是什么

拈花一笑又称为拈花微笑,是佛教的一桩公案,当时佛陀手拈花,大迦叶微笑,佛祖与大迦叶以心传心延法,禅宗至此开宗立派,大迦叶也因此成为禅宗第一代宗师,至达摩为二十八宗师,达摩为汉传禅宗第一代宗师。

要说起拈花微笑这个典故,是一个饶有兴致的趣事,我们不惜篇幅地娓娓道来。

这个公案来自于存疑伪经《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注意,佛经就是佛经,为何贯以存疑伪经,很显然,怀疑这个经典是伪造的。那如何判断一部佛经人真伪呢,打个比方,我们平常在文件、证件或者票据上加盖印章表明经审查合规或合法,在佛教也有类似的做法,判定一部佛经的真伪也使用加盖印章的方法,不过不存在实体的印章,只是存在这个印章的判定标准,即三法印或者四法印判定,三法印的标准是:“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如果加上“有漏皆苦”,则为四法印,对《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判定,不管如何对照三法印或四法印都有诸多疑问之处,故列为存疑伪经。最明显的就是大藏经到目前尚没有收录。到于为何没有收录还有另一则传说,宋代云门宗僧重显(后称雪窦禅师)的《颂古百则》中有“日面佛,月面佛,五帝三皇是何物?”一句,惹怒了宋神宗,说诽谤圣皇不得入藏。

其实对佛经我们真的没办法从历史的角度进行考察,因为古印度没有历史,更没有纪年,经典的时间混乱不堪。所以其真伪也就到此为止。下面我们不妨先看一下此经中关于拈花微笑的故事梗概了。

一、序言部分-佛陀还众生实地东游考察

佛陀在大灵鹫山说法,参加大会的有八万大比丘、八万菩萨。还有无数凡人、天人、海龙王、夜叉王、阿修罗王、神仙,这里边还包括阿阇世王(北印度摩揭陀国王)、波斯耨王(中印度憍萨罗国王)、宰官(政府官员)波罗门(学者)。地狱的焰口饿鬼、金色师子(畜生界的王)、六牙象王(菩萨、玉皇大帝等的坐骑)、非人(精灵),总而言之,三界的各种众生都包罗进去了。在八万大比丘中,以智慧第一的舍利弗、神通第一的摩诃目健连、头陀第一的摩诃迦叶三位尊者为上首,八万菩萨以观世音、阿逸陀、行愿普贤、文殊师利四位菩萨为上首。所有的参加法会的众生各自礼敬佛陀完毕后,退后安坐在一旁开始听佛陀说法。

佛陀与多宝佛一起进入灵塔下,众生围绕二佛,从印度飞往东方行程十万里,来到现在的中国的五台山,也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就开始介绍了,说这个国家以后要兴盛佛法,如何兴盛的呢?兴盛分为三段,在说兴盛之前,先把三界简明说一下,三界分为欲界(有6天)、色界(18天)、无色界(4天),其中色界的四禅十八天,每一层天的天主称为‘梵天王’。初禅有三层天,自下而上依次是‘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二禅三天,依次是‘少光天、无量光天、光音天’;三禅三天依次是‘少净天、无量光天、遍净天’;四禅九天,依次是‘福生天、福爱天、广果天、无想天、无烦天、无热天、善见天、善现天、色究竟天’。

  • 当时观世音菩萨化作三禅天的少净天梵王,从其宫殿下生到人间的王宫,形象为龙身,为人间演说了八卦五行学说之后,就隐没归还天上,归天后为东方青帝,主管春天。这就是我们距现在7000年前的伏羲氏。

  • 然后,观世音菩萨化作初禅天的第二层梵辅天王,从其宫殿下生人间王宫,形像为牛头人身,为世人演说医草百药和治疗方法等,之后就隐没归还到天上,主管夏天,这就是距今6000年的炎帝,号称神农氏。

  • 再后,菩萨又化身为帝释天的天主,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玉皇大帝,这个地位相比于上面的色界中的诸天要低的多,因为属于三界之中的欲界,欲界六天的第二层天叫忉利天,帝释天居于忉利天中央的善见城,周围四方各有八个城属于其统辖,共三十三城又叫做三十三天,其实是在同一平面。这样观音菩萨从帝释天的天宫下生到人间王宫,以厚德载物的人品,为世人演说人伦道德和五伦身法,说完此法后就从地隐没归还天上,主管大地。这就是距今5000年的皇黄帝轩辕氏。

从这里不难看出,是不是像个神话,无论十万里,还是5000,6000,7000的说法是不是有点乱,关于主管春天,夏天和天地等,我们在《山海经》中就能找到记述,三山经中讲到五个天帝,东方青帝,司春之神,五行属木;南方赤帝,司夏之神,五行属火;北方黑帝,司冬之神,五行属水;西方白帝,司秋之神,五行属金;中央黄帝,中央之神,五行属土。

若此经晚于三海经,则是否从三海经抄入则就无从知晓了。若此经早于三海经,也就无从考查了。不扯了接正文。

伏羲氏、神农氏和皇帝是中国古代的三大贤圣,按这个经的说法,皆是观音菩萨大慈大悲化现而来,因为中国与观音有缘份,当到末法时代,众佛说的佛法会因缘尽而灭,但观音所传的三皇之法永远不会灭亡,意思是中化文明是佛法的另一种化现。你看把佛法的地位抬的很高,我们只是讲个故事,不去探讨这个鸡与蛋的问题。

佛祖说完之后,三王出来说,顶礼佛祖后说,佛说的是这样的。

之后,佛陀又从座上起来,带着三王和大众,又向东习了万里,到了海中有一国土上,这个国叫“大日发”,说以前观世音化作色界的第十天的梵天王时(就是四禅天的福生天),宇宙没形成之时,告诉初禅天的梵众天王,你去创造欲界6天和天地,这样一看,《圣经》“创世纪”的事就是这个事,西方的上帝就是梵众天王了。

观世音菩萨吩咐完后,自己又化成梵众天王去完成了创世纪的事了,可见亲力亲为,创造海中之国和山河草木。之后,有个天女收妙辩财,也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也来到人间作王女,于是就有了太阳和月亮,其民众无数,这个国家中有观音像。说到了末法时代,众佛的佛法因缘尽而灭时,只有观音的正法以其他善巧的方式永远存在。

这个大日发,有人说是日本,但大多认为是美州,美国的自由女神像就是观音像的遗迹。

佛陀说完了这话,天女妙辩财现身,顶礼佛足后说,佛祖说的这个事是这样的。

然后佛陀又从座中起来,带领天女和大众又向东飞,到了海上很多国土,说这些国家的众生,其根性和畜生相近,虽然我的佛法流经此地,但没人悟道,也只是结个佛缘而已。佛陀所说的这些地方,估计是指那些落后的其他大州了。

佛陀带领众生把地球考察了一周后,飞加到原来的灵鹫山,然后敷座而坐,告诉众生说,我不久就要走啦(涅槃),你们还有什么疑问可以随便问。

这时大众都默不作声,等待佛祖升座说法。可是佛祖却不显示神通之相,而显示了诸多妙相,如:成就妙大方广佛心真如莲华、成就无数亿劫前受用法身、成就佛佛能尽究竟诸法实相、成就华严阿含方等般若一体的实相.....又开示了凡夫心中原有的佛心和凡夫成就佛的大妙法。

为什么要显示这些妙相呢,并且也不升座说法?这就为以心传心打下伏笔了。

二、佛陀开始以心传心-说心法

这时候主管娑婆世界的初禅天大梵王,名叫方广的出来了,注意这里所说的主管娑婆世界是指它管辖的那个初禅三天,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娑婆世界。他以三千大千世界为根,生化出一朵金婆罗花献给佛祖,退下来作礼对佛祖说,你成佛五十年来,用各种佛法渡众生,如果还有什和没有说的最上等大法,请为我们开示,说完后,自己化作法座,覆盖庄严的天衣,恳请佛祖就座说法。

这时佛祖就座后,只拈花而不言语,大会中众人不解何意,面面相觑,此时长老摩诃迦叶见佛祖拈华示众,以传达佛法。加上之前佛祖所示现的种种妙相,豁然开朗破颜微笑起来。佛祖见此情景说“我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总持任持,凡夫成佛第一义谛,今方付属摩诃迦叶。”。

就是说我把凡夫成佛的第一真谛传给大迦叶了。说完后再不言语了。

尊者摩诃迦叶从座位上起来,礼敬佛陀之后,对大众做了总结,说我回忆起过去无量劫中的事,无论是跟从燃灯佛修行,还是在跟你佛陀处修成阿罗汉。以后听闻了各种大乘佛法进入菩萨道,一直到修行向成佛接近,这种智慧从何里生出来的?其实凡夫这颗心和诸佛的佛心都是一样的,凡夫若能看到此佛心即成佛道。所以这颗心并不在言传和文字当中,只在自己的心中,只能自悟。

佛陀说,大迦叶啊,你说的对啊,七佛所传的佛法都是像法,他们的弟子传承的也是像法,我涅槃后,佛法大法藏的传法责任从今天开始就交给你了。今天我传你这个法是以心传心的心法,你要负起寻找心法的传人,不要令这个心法断绝了。说完后离开法座回到原来的座位。

这就是拈花微笔的典故由来,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对佛法有了透彻的理解以心会心,二是彼此默契心意相通。所谓的以心印心。

如果你是一位接受捐献者,如果见到了器官捐献者,你会对他说什么

我会感谢,并且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报答ta的家人,当你拥有并且接受了对方的器官时,捐献者可能已经永远的离开了人世,虽然自己必须诚恳的感谢对方,但是人已经不在了,无论自己说再多感人肺腑的话或者跪下来感谢对方,对方都不会再醒来,不如去做一些实际的。去力所能及的帮助对方的家庭,时常陪老人聊聊天或者做做家务,毕竟是捐献者给了你继续活下来的希望,也要好好对待生活,因为你身上也带着另一个人对生活的向往。

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对方还活着,虽然捐献器官并不会影响他的生命,但是对方的身体可能会有一定的伤害,如果真的能见到对方,我会感谢会向ta保证,自己一定会好好的努力的生活,也会尽可能的去帮助对方,对于我来说与其说一些华丽但是并没有什么大作用的话,还不如用实际行动来去做一些有用的事情报答对方。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