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隐田园的陶渊明真的不想做官吗?同为山水田园诗人,孟浩然和陶渊明,你觉得谁的诗更有味儿_陶渊明_田园诗_田园

本文目录

  • 归隐田园的陶渊明真的不想做官吗
  • 同为山水田园诗人,孟浩然和陶渊明,你觉得谁的诗更有味儿
  • 感觉陶渊明田园诗是平淡自然,而咏怀诗、咏史诗却是另一种风格,如何理解
  •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他靠什么维持生活
  • 陶渊明的血统之迷,他真的不是汉人吗
  • 对于陶渊明的归隐你有怎样的看法
  • 陶渊明山水田园诗主要写了哪些内容又有什么样的艺术特色呢
  • 如何理解陶渊明诗歌的艺术特色

归隐田园的陶渊明真的不想做官吗

感谢邀请,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野史日记】很高兴为您解答!

陶渊明归隐田园是无奈之举,并非不想做官。这件事情我们可以从陶渊明出仕说起。

陶渊明为了梦想出仕

陶渊明这个人,从小就非常聪明,是一个乐观主义者和浪漫主义者,有着积极的心态和远大的抱负。正是因为这样的一腔热情,加上他的作为官宦子弟,于是顺理成章的出仕去追求梦想,做为一个读书人,陶渊明怀揣梦想出仕,同时他也有着读书人特有的个性。

陶渊明壮志难酬

步入官场一段时间后,陶渊明发现出仕和他的梦想距离很远,现实和梦想的落差让他有些失望,作为一名读书人,壮志难酬,个人志向很难实现,他对这个社会和官场逐渐的失去了信心,一直到最后的失望,甚至绝望。

陶渊明归隐田园

面对骨感的现实,陶渊明有两个选择,要么和其他人一样改变自己融入社会,要么“出淤泥而不染”。陶渊明做为一名读书人,有自己的个性,他选择了改变环境,保住自己的个性,既然梦想和现实不融,他陶渊明和社会不融,那么他选择远离社会,保留梦想。不过他还是愿意做官去追逐梦想的,只不过他看透了官场,看透了命运,最终在万般无奈之下,归隐田园,守一方心灵净土罢了!

同为山水田园诗人,孟浩然和陶渊明,你觉得谁的诗更有味儿

同为田园诗人,孟浩然和陶渊明相比,当然是陶渊明的诗更有田园诗味儿。

首先:作为田园诗人,孟浩然作品数量不少,但佳作不多,流传下来的名言警句更是少之又少。其中最著名的无非是一首《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文风朴实厚重,娓娓道来,画面感极强,触人心扉,沁人肺腑,确不失一首佳作。但是,孟先生其它诸多田园诗,皆没有超出此首之作。

其次:愚以为,孟先生在唐代之所以名声较大,并非他的田园诗多么感人,而很大原因是他与李白较亲密的关系,给他增光添彩不少。孟浩然长李白十二岁,李白对这位兄长极为尊崇,而且还特意写了两首诗相送,一首为《赠孟浩然》,另一首为《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这首七言绝句,不仅把诗仙的浪漫主义情怀挥洒得淋漓尽致, 同时也把他与孟浩然纯真深远的友情展现在后人面前,着实为孟浩然的声名,增添了新的魅力!

相形之下,陶渊明先生的田园诗,才更加地道,更加富有韵味,更让余音绕梁,朗朗上口,品咂三日回味无穷。尤其那首脍炙人口的《饮酒》,简直把田园风光和作者的心境写绝了: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群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尽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全诗有情,有景,有意,有韵,有心绪,有感情,堪称一首绝版的上等佳作。

至于那首《归田园居》,更是把田园诗的雅致,推到了巅峰: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田园。

......

即有叙述的韵味,更有田园的幽静,更有哲理的思索,把诗人的心境与大自然浑然一体,紧密相联。诗言志,诗言情,诗言境,较好地结合起来,达到了诗境的巅峰。

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孟浩然与陶渊明的对比,可以清楚地看到,陶渊明的田园诗,确实远在孟浩然之上。

感觉陶渊明田园诗是平淡自然,而咏怀诗、咏史诗却是另一种风格,如何理解

感觉陶渊明田园诗是平淡自然,而咏怀诗、咏史诗却是另一种风格,如何理解?

陶渊明是中国历史上影响极为深远的著名诗人、散文家。他的田园诗为中国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他能够巧妙地将情、景、理三者结合起来,描述农村风光及田园生活,所作诗歌风格清新、流畅、自然、一气呵成。他的作品笔法细腻,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为历代文人墨客所崇拜。比如,他的代表作: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渊明的田园诗创作,有其独特的个人生活经历的烙印。他出身于一个没落的地主家庭,少年生活在农村,对农村生活有着特殊的情感,也为他日后的创作道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尤其后半生更是长期生活在农村,接触的是田园村夫,议论的是稻米桑麻,过着粗茶淡饭的贫寒生活,这样就为创作田园诗歌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来源。

而陶渊明的咏怀诗以《杂诗》十二首,《读山海经》十三首为代表作。《杂诗》十二首,大多表现了作者归隐山林后有志难酬的苦闷心态,着重抒发描述了自己不愿与世俗偏见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反映了诗人内心无限愤懑惆怅的情绪。《读山海经》十三首借吟咏《山海经》中的奇异事物,侧面表达了同样的情愫。

陶渊明咏史诗所表现的并非单纯的怀古、崇古意识,而是以古喻今。他用古人的“超凡脱俗”之境界来反衬自己的情怀,用古人的得失之境遇抒发个人“超凡脱俗”的志趣,是借古喻今,以隐喻的方式来展现自己的情怀与操守,名曰咏史,实乃抒怀。

总之,我们欣赏陶渊明的田园诗、咏怀诗以及咏史诗,就是要学习他那高尚的人格,“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气节!按说陶渊明本来可以活的舒心些的,至少可衣食无忧。但那是要付出人格和气节为代价的!陶渊明就是陶渊明,他选择了后者,从而获得了人格的尊严,心灵的自由。并且写出了一首首启迪人心灵,歌唱祖国大好河山、升华人们心智的美丽的,流传千古的诗篇!

东晋后期的大诗人陶渊明,本来还是名人之后,他的曾祖父是赫赫有名的东晋大司马。年轻时的陶渊明就有着“大济于苍生”之志。可是,在国家频临崩溃边缘、动乱频繁的岁月里,陶渊明的一腔抱负很难实现。再加之他秉性耿直,清明廉正,更不愿卑躬屈膝于权贵,因此和污秽不堪黑暗的现实社会发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产生了格格不入的情感。他被黑暗势力所迫害,最终也是难免的!

陶渊明是在贫病交加中离开人世的。他不但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学财富,还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同时,他也因“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风亮节之风范,成为中国后代有识之士竞相学习的楷模。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他靠什么维持生活

陶渊明生于东晋哀帝兴宁三年(365),虽然他的年代介于东晋南北朝混战痛苦的年代,但是,前三十年相对而言还是一个安定的环境。

陶家是典型的"官三代",虽然到他这代已经家道衰落,但是毕竟曾经是名门望族。

时任江州剌史的官员任命他为"江州祭酒从事",大约是主持一些礼仪、祭祀活动,也算是吃皇粮的公务人员。

但是,陶潜偏偏就沾染了所谓的"魏晋风骨"而白眼看官场,于是调动去了几个部门工作,上司始终不満意他。

机会来了,上级领导终于要他到基层做官,在东晋南北朝这是清水衙门官员们求之无门的好事,因为有油水,有搞头。

陶潜也动心了,暗自盘算,自己年龄也不小了,虽然可以做点诗,写点文章,在当时是无法換酒換粮食的,以诗文进入仕途还要等二百多年,在仼上多攒二个钱以供日后所需,于是在东晋义煕元年(405)做了彭泽县令。

遗憾的是这位当地父母官由于心不黑、手不狠、脸不厚、胆不大、实在下不了狠手盘剝百姓,喝了二口红苕酒以后慨叹:"飢冻虽初,违己交病"。这是著名的巜归去来兮辞》赋中二句。

一天上级领导来到县衙门,告诉陶潜:"督邮要来巡视工作,考察官风,你把这身油腊片麻布衣裳换了,腰间的草绳換成丝带去恭敬拜会督邮"。

陶潜一听心中大怒,心中暗自问侯督邮全家多少遍⋯!

陶潜涨红脸大声说:"我不会为了五斗米而向乡间小人弯腰"!当天陶潜即挂印锁门而去。请阅读白话《归去来兮辞》赋:

回去啊!田园将要荒芜了,为什么还不回去?自己的心志已经被形体所驱而做了官,又为什么要惆怅而独自悲愁呢?认识到过去已经不可挽回,如果未来尚可弥补,确实迷失了道路,好在还不远,领悟到今天的正确,昨天的错误。回归时、水路中,船摇晃着是那样轻快飘扬,风轻飘飘地吹拂着衣裳;陆路上,向行人询问前面的路程,可恨的是星光微弱,看不清。

看见了简陋的家园,高兴地奔跑过去,门前小路虽然荒芜,但是松树、菊花依然垂首欢迎我的归来⋯!

摘录他的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釆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官场容不下陶潜,陶潜还以进入官埸为耻。

陶潜在以前就向往田园生活。东晋安帝元兴二年(403),他因母丧离职,与堂弟敬远同居田舍,并参加农业劳动,退居后也只能是温飽状态,没有维持多久,到了晋安帝义熙四年(408)家中失火,草房全毁,只能搬到船上居住,生活每况日下,至他54岁那年,先是旱灾、继而水灾。粮食无收,全家人曾一度陷入困境,捱到六十三岁那年,他终于在贫病交加中死去。

北宋大家欧阳修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巜归去来兮辞》而己。

陶渊明的血统之迷,他真的不是汉人吗

谢谢邀请!

陶渊明是汉人!

先看下汉人的定义,汉人是指汉武帝全境的人民,而陶渊明生在江西,而且曾祖父陶侃,是东晋王朝开国名将。官至大司马,大将军,当然是汉人

《宋书。隐逸。陶潜传》“曾祖侃晋大司马”

《晋书。隐逸。陶潜传》也说他是“大司马侃之曾孙也

历史学家陈寅恪认为陶侃、陶渊明出身奚族

理由之一,《晋书》之《陶侃传》:”陶侃本鄱陽人也,吴平徙家庐江之浔陽。“

就是从有奚族人的鄱阳迁到浔阳,这个理由根本就站不住脚。

先看下奚族

奚族是个古老民族,还甲骨文都有记录。

《周礼》中有对奚的记载:“女桃,每庙二人,奚四人”

奚本在中原,一直被商当做奴隶,奚指的是奴隶,对商打又打不过,没有办法全族迁到了东北去和东夷的游牧民族做邻居去了。

而奚族本身农耕水平也很高,不算游牧民族,也和北方少民一样,彪悍善战,后被契丹所灭,辽大名鼎鼎的萧太后就是奚族,奚人萧姓居多。

这样一个北方民族流落到南方,能会有多少人?

就是陶侃来自于有奚族的地方就一定是奚族?

那怕他有奚族血统,他就是奚族?

汉族本就是文化民族,陶渊明这么高的汉文化,会是奚族?

理由二,《世说新语·容止》曾记载温峤曾骂陶侃为“奚狗”,《晋书·陶侃传》说陶侃“望非世族,俗异诸华”,就是说陶侃出身不是名门大族生活习惯也有别于华夏地区,这实际上就暗示陶侃出身低微,且不是汉族。

看一看陶渊明陶侃生活的时代吧!

陶侃生活在西晋,西晋定都洛阳,长江以北,而陶侃来自旧吴地江西,和中原的习俗和语言肯定不太相同,汉晋的时候相当讲究出生的,就看不起他了,鄙视他不像华夏,这只是一种歧视性的语言,和现在的南北互黑类似,不能从这一点证明陶侃是溪族。

而且对陶侃这个出身不怎样,又有才能,又能上高位的人,羡慕嫉妒恨,再加上自我感觉良好。当然要挖苦两句!

而陶渊明是生活在东晋刘宋时代的伟大诗人。

东晋更讲究出身,甚至达到变态的地步,大门阀们和印度的高种姓一样,猖狂的不得了,自我感觉好的飞起来,连皇帝都不侍见。

理由三,史载陶侃后人在晋宋时的情况“其诸子凶暴虓武,颇似善战之奚人,”

就更没道理了。一棵树上的果子就有甜的有酸的,龙生九子,个个不同。

汉人难道都是娘炮?

这么多年不倒的民族会是?

在历史上凶残的汉人多的是。

而奚族个个凶残?怎么会被灭?

历史凶残的奚人也没听说有谁!

辽萧太后也只是杀伐果决,并不残暴。

综上所述

陶渊明是汉人,这是无疑的。那些是乱七八糟的怀疑,没有一个是可以确定他是奚族。不能有点嫌疑,就给人家扣上一个少数民族帽子吧?

对于陶渊明的归隐你有怎样的看法

有勇气,可佩服,不必效法。

有这样一种说法:年轻时“不要怕”,年老时“不后悔”。是说年轻人做事,率性而为反而易成大事;人到老年就要坦然面对过去,感谢生活之所赐。

以我的愚见,年轻时“不怕”似乎较容易,而年老了做到“不悔”,恐怕就难一些。

陶渊明先生“不为五斗米折腰”,是大家所熟知并津津乐道的典故。对于他的弃官,不管是一时冲动还是经过了深思熟虑,都可看做是他 “不怕”的表现——虽然这一年他41岁,不年轻了。

那么,对于他早年的选择,陶先生晚年后悔了吗?依我推断,有可能。

请看他写于晚年的两首诗:

“……风雨纵横至, 收敛不盈廛。夏日长抱饥, 寒夜无被眠;造夕思鸡鸣, 及晨愿乌迁。在己何怨天, 离忧凄目前。吁嗟身后名, 于我若浮烟。慷慨独悲歌, 钟期信为贤。”(《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

饥来驱我去, 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 叩门拙言辞。主人解余意, 遗赠岂虚来。谈谐终日夕, 觞至辄倾杯;情欣新知欢, 言咏遂赋诗。感子漂母惠, 愧我非韩才。衔戢知何谢, 冥报以相贻。”(《乞食》)

贫困到了如此地步,您说他后不后悔?

再看看他的《责子》诗:“虽有五男儿, 总不好纸笔。阿舒已二八, 懒惰故无匹。阿宣行志学, 而不爱文术。雍端年十三, 不识六与七。通子垂九龄, 但觅梨与栗。”

渊明先生有学有识文采情趣过人,而几个孩子却都粗劣无文——什么缘故?这是不是诗人辞官的后果?

汉武帝的时候,窦婴要全力营救得罪了丞相的朋友,妻子劝止他,他说:“侯自我得之,自我捐之,无所恨。”渊明先生自身遭罪是自酿苦酒自己喝;可是,对于和他一同受苦的孩子,他能坦然地这样想吗?

《水浒传》中武松常以“景阳冈打虎”为一生荣耀。事实上,他当初可不是本着“为民除害”而“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他是赌气上山的——结果,等确信有虎时,英雄好名弄成了骑虎难下之局。好在侥幸杀了虎。陶先生后来在贫困中坚辞朝廷的征召,拒绝江州刺史的馈赠,在我看来都是骑虎难下,有硬着头皮充好汉的嫌疑。

就有俸禄的时候,就有免费的酒喝;不做,就难免挨饿。也许是我的视野有问题,我还没听说过有哪个真正的隐士是幸福的。“桃花源”不过是他们困苦中的幻象,慰情聊胜于无耳!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这话应该作为先生的遗言,而不应该在刚要归隐时就轻率地说出来。

陶渊明山水田园诗主要写了哪些内容又有什么样的艺术特色呢

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的山水田园诗,内容主要以描写诗人隐居后的日常生话为主,创作出了很多脍炙人口的赞美,歌讼大自然山水,及田园风光的诗篇。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归园田居》等十首。

陶渊明虽出身于贵族世家,他的祖父甚止是朝迋的开国元勋,但诗人在八岁时就因父亲的去世,而家道开始中落。诗人三十岁入仕,也曾做过祭酒,参军,县令等小官职,但他看不惯官场的污浊与黑暗,终于在四十一岁时辞官隐居。过起了虽贫寒却舒适的田园生活。正如诗人在《归园田居,其一》中所写:

少无适俗韵,情夲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

羁鸟归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田园。

方宅十余亩,房屋八九间……

陶渊明的田园诗,平淡质朴,清新自然,韵味十足。看似无奇,但仔细深思,其意境却是深远的。

陶渊明的田园诗的另一个特点是,意境丰富,诗中有画。读了他的诗,使读者尤如身临其境。如: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星理荒秽,戴月荷锄归……又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等。

陶渊明后,写作田园诗的诗人很少,直至唐代王维,孟浩然的出现。因此可以说,陶渊明是我国田园诗的鼻祖,是中国的第一位田园诗人。

如何理解陶渊明诗歌的艺术特色

陶渊明出身于一个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即使他不是陶侃的嫡系,从他的《命子》诗"肃矣我袓,慎终如始。直方二台,惠和千里"的话中,可知他祖父是作过太守的。他父亲是否就是《陶茂麟家谱》所载的那位"姿城太守"尚难断定,但也绝非一般平民。陶渊明少年時他家境是相当清寒的,"少无适俗韵(《归园田居》)的陶渊明二十九岁那年不得不"投未去学仕"〈《饮酒》)了。这是他生平最痛心的事,使他至死不忘:当他后來在《与子俨等疏》中提"少而穷苦,每以家弊,东西游走"的事時,还不胜感慨系之:而《饮酒》诗中所表现的却已是孤忿了一一"在昔曾远游.。直至东海隅。道路迥而长,风波阻中涂,此行谁使然?似为饥所驱",

陶渊明曾说自己:

少学琴书,偶爱闲静。开券有得,便欣然忘食。见树木交荫,時鸟变声,亦复欢然有喜,尝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義皇上人。(《与子俨等疏》),

但我们不能认为他天生"高雅"实际上,他的爱闲适,不好务世事的性格和志趣,却隐藏着一个不箅小的抱负和壮志,我们读他的诗自会知道,他是要求有大作为:他所不愿务的世事只是那一般的"仕进"和"利禄"。

陶渊明前期象古代一般传统的读书人一样,是讲求进德修业的,如他的《荣木》之一章说:

先师遗训,佘岂云坠?四十无阃,斯不足畏!脂我名车,策我名骥。千里虽遥,轨敢不至!

可他还想立一番功业,这想法也不出"三不朽"的范围,只是在当時的具体条件下,对他來说是极难实现的。

经历了十三年的仕途他的"壮志"早就幻灭了,但长期的生活经历却使他认清了当時社会的黑暗面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巜归去來辞序》)他的去志是坚决的"纡辔诚可学,违己讵非迷?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饮酒》)他对当時道德堕落的上层社会的评语是"自真风告逝,大伪斯兴"(《感士不遇赋》)他再四歌颂"贫穷"和贫士"这是对当時权贵们的有力抗议,他赞扬黔娄,"朝与仁义生,夕死复何求"的大无畏精神。

他对丑恶事物,腐败政治加以否定,蔑视,对被压抑的贫民寒士加以肯定,赞杨,这是很有进步意义的,在这方面他是爱憎分明的.。他何尝是一个浑身"静穆"的""山林隐逸"!田园诗人"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